范文网 论文资料 思政部十三五发展规划(大全)

思政部十三五发展规划(大全)

思政部十三五发展规划第一篇:思政部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计生规划出炉 十三五计生规划细则解读上海中公整理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外公布《“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针对2020年前中国的计生事业发展制定。

思政部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思政部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计生规划出炉 十三五计生规划细则解读

上海中公整理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外公布《“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针对2020年前中国的计生事业发展制定出明确路线图,其中包括,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在14.2亿人左右,总和生育率提高到1.8 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2以下,等等。

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多少? ——预期性目标14.2亿左右

对于未来的总人口数量,此次出台的《规划》提出了预期目标,即到2020 年,全国总人口在14.2亿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在6‰左右。另外,到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预期将从2015年的1.6左右提高到1.8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数约为13.75亿,这也就意味着,“十三五”时期总人口数量预期增长空间在4500万左右。

出生人口性别比将有什么变化?

“十二五”时期,中国计划生育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17.94下降到113.51。依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进一步下降到112以下。

据了解,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107之间。

《规划》提出,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立全国集中整治“两非”( 非法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流产)专项行动、部门配合、区域协作长效机制,依法打击“两非”行为。

另外,还要加强执法监督,健全监管制度,建立“两非”违法机构和人员信息库,研究建立联合惩戒制度。健全考核评估办法,加大对重点省份的督查指导力度。继续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两孩政策实施如何保障?

——合理配置妇幼保健等资源 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待遇保障 《规划》将“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列入了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要加强部门协同,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 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增强社区幼儿照料等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母婴服务设施建设。

在休假制度方面,《规划》也提出,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配偶陪产假等奖励假的待遇保障。

生育服务水平有何改善? ——将加强再生育技术服务保障

在提升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方面,《规划》提出,将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规划》还强调,要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控制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提高母乳喂养率。

此外,《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将加强再生育技术服务保障,鼓励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置再生育或高危孕产妇门诊。

计划生育家庭能享受啥政策?

——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予以倾斜

《规划》提出,要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在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另外,《规划》还强调,要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信息档案,全面落实联系人制度,协调完善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扶助关怀政策,不断提高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

未来计生工作怎么干?

——加强村级专干队伍建设 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

对于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规划》也制定出了详细的路线图。

《规划》提出要健全乡级计生办或设立卫生计生办,按照常住人口比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强化计划生育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

另外,要加强村级专干队伍建设,协助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做好人口信息统计以及承担健康教育等相关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工作。妥善解决好村级专干报酬待遇、养老保障等问题。

《规划》明确,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上海中公整理文章来源网络)

第二篇: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城镇中心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教育局的有关指示精神,特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学校现状

(一)基本情况

梅河口市山城镇中心校坐落在美丽的红旗山下,始创于1936年,学校占地面积3439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3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学校按照省颁标准配备各类专用教室,配齐仪器设备,建设了天网、地网,校园网,教学设备日臻完善,逐步走向现代化。

学校现有47个教学班,2252名学生,在职教职工138人,专任教师13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大专以上学历116人,占专任教师88%;省级骨干教师4人,地级骨干教师10人,县级骨干教师24人。

(二)办学经验和优势

1、山城镇政府尊师重教氛围浓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

2、学校制度逐步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初显高效。学校建立了如《山城镇中心校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山城镇中心校教职工考勤制度》、《山城镇中心校学生量化管理》等核心制度,学校基本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3、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具有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团结协作的传统职业精神,可塑性强;行政干部队伍廉洁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担当,积极性高。

4、学校秉承七十多年的优良办学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良好的团队精神、浓郁的学校文化、书香特色校园、“体艺2+1”特色教育、严格高效的教育管理等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三)面临的问题

1、社会需求对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既关注学科成绩,又关注全面健康发展。社会及家庭对学校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务必不断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2、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全域化教育综合改革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教育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学校要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行为。

3、教师年龄、学科结构的现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 近年来,学校增加了一批新教师。年轻教师充满干劲和活力,但明显缺乏经验,同年级同学科急需有老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教师队伍齐而不尖,缺少名师的引领,骨干教师、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另外,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体、音、美等技能学科师资薄弱,专职教师明显不足。

4、学校硬件设施的相对老化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根据学校现有办学规模,配套的功能室也显得不完善,部分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久,老化陈旧,如信息技术设备、学生图书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需要投入不小的资金,分阶段分步骤更新、添置。

5、学校管理方面:(1)缺乏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学校的有些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有待更新。(2)学校在德育教育、校本研修、师生发展等方面没有建立起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3)评价体制方面的改革要不断探索。

6、学校校园的周边环境亟待改善:附近居民车辆无序停放,家长接送车辆无处停放,雨天交通拥堵;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的现象严重影响学校师生安全等。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的办学宗旨,发扬学校蜜蜂精神,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发挥梅河口市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梅河口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定位:

1、办学理念:内涵发展育人 精细管理办校

2、办学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领航,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服务。

3、办学愿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学校和美

4、学校精神:包容 互融 共荣

5、办学特色:打造书香校园 发展“体艺2+1”特色学校

6、“三风一训”:

校训:修德 启智 健体 育能 校风:和谐 严肃 活泼 励学 教风:博学精业 厚爱育人 学风:善思好问 勤学求新

(三)办学目标:

总体目标:拓展学校的办学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夯实学校的人文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谐全面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我;努力扩大教育空间,配置高标准设备,改善教育环境,强化安全保障;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优化师资队伍,挖掘优质资源,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促进区域性教育均衡发展,为梅河口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1、学校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15-2016):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章程,健全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管理,优化学校运行机制,强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巩固养成教育成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大力开展学校新一轮创业,严格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教,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

中期目标(2016-2018):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严格高效和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实现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着力加快学校特色创建步伐,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远期目标(2018-2020);努力实现学校愿景,这三年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总结、提炼、升华学校管理,形成管理示范学校、德育先进学校、“体艺2+1”特色学校、打造一批省、市、校名教师、骨干教师,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目标。

2、教师发展目标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合作探索、创新高效”的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主要表现在:

生命价值得到体现:教师在育人的同时育己,做到教学相长,在成事中成人,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教师自己的生命活力,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教师师德高尚清纯:爱心、公正、尊重、责任感是教师德性的核心,具体表现为教师能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爱心,对家长的热心,对同伴的贴心,对工作的尽心,对社会的善心。

教育教学技艺娴熟: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无痕地教育学生,灵活地、巧妙地、游刃有余高效地驾驭课堂教学。

课程开发能力较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智慧开发者。

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较强,不再仅仅是一个教学“操作工”,而是一个不断学习者、思考者、思想者、研究者。

信息技术有效运用: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3、学生发展目标 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社会人才,做到基础牢、习惯好、会实践、能创造,使山城镇中心校的学生形象特征鲜明,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文明礼貌、幸福快乐。

基础牢: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积累学习底蕴、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多方面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网络技术,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有良好的心态、健强的体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习惯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观,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会实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协调统一的意识,以各种社团、协会、小组活动为载体,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与本领。

能创造: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好奇,有创新精神,遇事总爱思考为什么,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地尝试,不断地形成认知冲突,不断地试图解决问题。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办学条件:(1)建设食堂,彻底解决学生分批吃午餐的现象。(2)各种专用室配备齐全达标,设备仪器充足,合理使用,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图书馆调整扩容,建设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实现图书管理现代化,创建示范图书馆。(3)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实现校园网络全面覆盖。(4)建设橡胶跑道、人造草足球场等运动场地,添置体育运动器材,各种运动设施规范达标。(5)构建校园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学校物防技防设施水平,与社区相关部门实现联网,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现代化。(6)校园文化质量明显提升:书香文化长廊以鲜明的主题展现;前后教学楼各楼层楼道文化氛围浓厚,各配套教室主题鲜明,班级文化布置体现个性。

2、规模与质量:(1)控制学生规模。班级数控制在40班以内,班生数控制在45人以内,全校学生总数控制在1800人以内。(2)人人接受教育。保证本学区内适龄儿童100%入学接受教育,应届毕业生毕业率100%,评价实行等级制,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99%,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健康文明,有礼有节,善于与人合作。(3)提高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大力发展地方与校本课程,学生个性发展良好;配齐并提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品生(品社)、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的教育水平,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4)增强学生体质。建立学生体质测试系统,及时监管学生体质情况;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锻炼,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5)校内教育均衡。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让每个学生享受同样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加强师德教育,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同质的教育教学对待,创造条件给予每一个学生均衡地表现、发挥、发展的机会等。

3、师资水平:(1)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审聘任和综合评价的首要内容。(2)学历达标。学历按要求100%达标, 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占80%以上。(3)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全员参加计算机培训,人人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测试合格,人人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汲取优质教育资源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普通话全部达标。普通话人人达到二级乙等以上,50%达到二甲以上水平,其中语文老师人人达到二甲,不断鼓励教师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并向更高等级迈进。(5)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搭建多元实践交流平台,让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力求在“十三五”期间培养一批在本地区有影响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并辐射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6)教育科研。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制度,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的晋职与评先评优考核内容,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形成良好氛围,人人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研究子课题,“十三五”期间学校至少完成五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科研成果得到推广。(7)进修培训。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老师有进修培训以及外出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机会,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机构举办的各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的活动,力争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每学年人人都有机会外出参加专业进修培训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4、学校管理:(1)班子建设。行政班子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勤政廉政,积极进取,服务意识强,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有专长,能有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中有较高威望。(2)制度创新。依法治校,以德育人,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以规范科学的制度激励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相关教育法律规定、教育政策要求等,对学校现有“三五制”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修订与充实,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3)民主管理。坚持服务育人思想,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依靠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行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评议监督制度。(4)完善评价机制。完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更新家校联系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学校健康高效地发展。

5、安全工作:(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安全措施,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健全安全保护网络体系,加强各种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师生及学校财产安全。(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络。加强与部队、公安、社区联防队等共建单位联系,多元化地加强家校联系,密切关注安全动态,切实做好联共联防保安的工作制度,给学校多一分安全保障。(3)建立健全安全宣传教育网络。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早会、班队会、多媒体视频等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4)切实落实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学校教职工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处室、年段组各司其职,全体老师协作负责的安全体系。

6、办学特色。没有课程的支撑,任何办学特色的生命力都不能持久。学校坚持“和而不同”的课程理念,坚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上足上好国家课程。(1)体育教育特色。创建“体艺2+1”特色学校、吉林省武术传统学校,把篮球、足球项目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三到六年级每周一节,让学生在课程教育中掌握篮球、足球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体验团队合作,提升生命质量。(2)艺术教育特色。依托少年宫活动,创新艺术教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既享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又有机会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每年开展“体育艺术节”,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3)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已按规定建设,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它教育的协调发展。(4) 书香校园特色。在“书香校园”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凸显办学特色,体现优质教育,形成教育品牌,走出一条新课程改革校本化的成功之路。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实施规划的执行力。 (1)分工明确,落实工作责任。

校长室负责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章程制定,统筹协调各部门、处室的日常工作。

德育处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划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安全卫生工作、学生自主化管理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教务处负责教学教科研工作的规划实施、教职工队伍建设、师生学习型创建、学生自主化学习培养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总务处负责学校总务工作的规划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的创建和学校服务保障工作。

(2)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严格实行“三五制”管理,健全制度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包保责任制管理,加强部门工作责任,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完善学校会议制度,坚持安排部署和总结汇报工作的全体教职工周例会制。

2、优化用人机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1)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学校中层行政实行“四制”管理,分别为竞争上岗制、民主考核制、任期年限制、责任追究制,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创先争优、富有战斗力的有机整体。

(2)教师要求刚柔相济。全体教师实行“五制”,即岗位目标责任制、全员聘任制、责任包保制、量化考核制和奖惩激励制。在制度刚性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努力使教师集体形成自觉遵纪守规、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民主和谐的良好人文氛围,让这种柔性的人文自律成为学校刚性管理的补充。

(3)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强化班主任“八大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法规意识、公平意识、人本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建立班主任的选拔、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班主任热爱班主任岗位、注重班级管理的创新和热爱学生的情怀,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班级管理水平和高度责任感的班主任队伍。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工作方针。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品行基础;以每月德育主题教育为抓手,夯实学校德育常规工作;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体验,强化德育工作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基地两个主阵地的德育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事事参与、全程参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特色。

(2)突出教学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夯实教学常规工作;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搭建教学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开放和内部交流;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学校教学工作按“抓六常、促五创”(常规、常态、常训、常查、常比、常测;创先、创优、创效、创特、创新)的管理理念,狠抓落实,常抓常新。

(3)大力推进“科研兴校”工程。以校本科研为基础,着力破解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着力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4、硬化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内涵发展。 (1)努力加强学校硬环境建设。争取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办学条件改善的再次跨越,基本实现校园“四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教学配套多功能用房充足,教学设备齐全、领先、及时更新,教学手段现代化、网络化。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根本治理,确保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2)努力强化学校软环境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按“物质文化打基础,制度文化强内力,行为文化塑形象,精神文化铸品牌”的文化建设理念,全面加强学校历史文化、道德文化、人文文化、艺术文化、管理文化、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设,让学校彰显艺苑色彩。

四、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保障体系

规划的落实,需要保障机制。学校将重视舆论宣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确立资源保障体系。

(一)观念保障

1、注重舆论宣传

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进行学习,充分把握办学的理念、内涵,切实把握精髓融为一体;其次,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师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与自己发展的关系,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2、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如果不经常对已有观念进行反思、更新,已有观念往往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从领导到教师,通过学习、反思与研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适应学生发展的现代学校的教育观、德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与管理观,从而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的观念保障与文化自觉。

(二)组织保障

学校应本着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组织高效的原则,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

1、健全组织,科学管理。发挥党总支在学校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建立工会组织,建立教代会制度,发挥其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作用;发挥领导班子的导向、凝聚、指导带头作用,形成团结、协调、勇于改革、务实创新的坚强集体。

2、依法治教,规范管理。依照有关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规范,发展规范,依法治教。引导全校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引导全体教师端正教学行为,引导学校的管理部门端正领导和管理行为,做到建立规范——执行规范——发展规范——超越规范。

3、按需设立,配齐科室。学校要本着“按需设立”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层机构。各科室目标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人。学校将给予各处室相应的权利,避免有职无权、有权无职的现象。

4、重心下移,人本管理。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强化对教师的个案管理,为教师的个体发展提供条件、机会和宽松的氛围,创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三)资源保障

1、后勤保障。后勤部门要强化细节管理,树立管理育人,管理服务的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杜绝乱收费,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标”等规定。实施收费、招生“阳光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财产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做到购物登记造册,借出登记办理手续。要管好、用好现代化教学设施,发挥其最大效益。全体教职工要强化校产保护管理意识,倡导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养成良好习惯,构建节约型学校。学校将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不断地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生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经费,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无谓浪费与低效。

2、安全保障。不断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制订防范措施,落实上级、学校《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精神,建立应急机制,排除隐患,确保校园安全,创建平安文明校园。

3、资料保障。进一步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确保资料完整齐全,各部门继续负责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材料齐全,完整规范、数字准确。同时,全面实行电子化管理文书档案材料的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评估保障

1、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各处室、各年级、各班级应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形成较为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学校除工作计划外,每学期将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

2、建立评估体系。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制订相应的评估体系,每学年组织评估,监督规划的实施,并能够及时调整,修订规划。

“十三五”期间,学校要以《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与行动,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各种关系,在“崇德尚礼 笃学求真”核心理念引导下,以“现代”超一流的意识积极促进全面创新,为梅河口市基础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山城镇中心校 2015年9月

第三篇:“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未来五年是我院加快学科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建设“一城四中心”的关键时期。为了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精神,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据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新时期医疗卫生改革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落实三级甲等医院各项指标。坚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强化护士岗位管理,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实现在建院80周年时建成三级甲等强院,建院100周年时建成专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知名品牌医院而奋斗。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培养或引进护理研究生3-5名,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达到5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护理人员达到90%以上,院内护理专业小组达到15个,护理离职率≤5%。完善新入职护士岗位培训制度,有计划的培养一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骨干人才。

到2020年,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建立完善的护士岗位管理模式,建立体现“能级应对”的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制度,科学设置护理岗位,根据岗位需求,对护士的人力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普升、岗位培训等实施科学管理,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到2020年,形成管理科学规范、专业特色突出、服务品质优良的护理管理和护理服务模式,同时按照医院十三五规划,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强力推动“五所八院十中心”建设。

三、具体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

(一)优化护士队伍结构,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目标:按照国家卫计委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在2017年我院床护比达到卫计委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要求。

保障措施:

1、着力解决护士编制不足问题,合理配置护士,争取2017年床护比达到基本配备标准,即临床科室床护比达到1:0.4、手术室1:

3、产科1:0.6、产房1:

3、新生儿科1:0.6、ICU1:2.5-3。全院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总护士数95%以上,护理离职率≤5%。2020年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大于等于0.6:1以上。

2、根据科室工作强度、风险系数、收治患者护理难度,配备各层级护理人员,每名护士平均负责患者不超过8个,做到科学合理、人尽其用。

3、各科室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分布基本合理。科学排班,老中青合理搭配,尽可能保证病人需要和安全。

4、完善护理部直属管理的机动护士库。机动护士库由新进轮转护士和各科高年资护士组成,以应对各科室因病员增加、人员休假等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动态补充。新进护士平时在重病人多、管理规范的科室轮转学习,高年资护士在所在科室工作。

5、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严格依法执业,维护护理人员合法权益,提高护士福利待遇。防控和减少护理职业健康危险因素,对护理人员每年体检一次,保障护士身心健康。

(二)继续探索护士岗位管理,完善护士分层管理制度 目标:根据国家卫计委及陕西省优质护理工程有关要求,完善我院护士岗位管理实施方案、护士分层级管理办法等,逐步实施护理垂直管理。

保障措施:

1、完善体现“能级对应”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2016年修订完成各层级护理岗位说明书,根据护士临床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合理划分不同层级,建立护士职业生涯发展阶梯,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作用。

2、实行临床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根据护士不同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及工作能力,把临床护理岗护士分成N0、N

1、N

2、N

3、N4共五个层级,制定各层级准入及晋级标准。科室严格审核晋级护理人员资质,护理部组织进行晋级考核、审批。

3、进一步完善护士岗位管理下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根据护理岗位职责、风险要素、工作数量和质量、患者满意度等,对护理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收入分配、奖励评优、职称晋升等相结合,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三)继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服务内涵质量 目标:改革护理模式,提供满意服务,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拓展护理服务内涵质量,提升患者、社会满意度,树立医院品牌形象。

保障措施:

1、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技术精益求精、服务至善至美”的理念,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履行护士职责,为患者提供安全、专业、优质、连续、高效、满意的服务。同时,注重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2、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团队,加强团队合作和患者沟通交流,共同围绕患者病情,完成治疗计划、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服务,为患者提供规范、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优质护理内涵质量。

3、发展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业,积极探索医后护理延伸服务新模式、新方法。以电话回访为主,通过微信、QQ、家访等形式,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结合我院“一城四中心”的发展建设理念,形成多层次、多专业、多领域的大众化服务的新格局:从医院到社区诊所、从医疗到预防、从急救到康复的护理全产业链,不断

适应社会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4、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护士长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本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具体目标,按照目标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护理部、科室定期对优质护理工作计划、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分析,确保有效落实。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持续改进。

5、定期进行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员职业满意度调查。同时,与监察室沟通协作聘请院外第三方调查等,多渠道听取病人及医务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成立后勤保障中心、维修中心、静配中心,为临床提供下收下送及下临床进行设备维修等支持保障服务。药房每天配送药物至病房,食堂每天下临床订餐等服务。

(四)加强护理专业学科建设,完善护士岗位培训机制 目标:有计划的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学习,培训、进修,5年内再培养PICC、肿瘤、危重症、急诊、手术、血液净化等省级专科护理人才各3-5名,院内危重症、急诊急救、糖尿病等专科护士50-80名,为重点专科培养与医疗相配套的护理人才。

保障措施:

1、强化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继续完善“护理部—各辖区—各科室”三级培训模式。按照N0-N4级五个层级,制定全院护理人员分层级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2、积极与省级三甲医院及国内专科医院联系,每年向医院上报护理人员进修计划,有计划的选派15-20名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

3-6个月。

3、按照护士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尤其对2年内新护士进行基础理论和护理操作技术的强化培训,结合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的现场带教,使低年资护士掌握以临床操作技能和护患沟通为重点的基本业务能力,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4、加强专科护理人员培训,培养专科护士,促进护士专业化发展。制定我院专科护士培训计划,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ICU、急诊急救、手术室、血液净化等省级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机会,争取每年以上专科有1-2名护理人员取得省级专科护士培训证。

(五)培养护理管理人才,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目标:加强护士长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护理管理人才,引进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建设高效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水平。

保障措施:

1、通过竞聘上岗、民主推荐等方式选拔护士长,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护士长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

2、按照我院护士长实际管理水平,采取集中讲授、交流对话、实际工作指导、外出参观进修等形式,加快对护士长管理水平培训教育。邀请省内外护理知名专家来院讲授管理新理念、新方法。

3、建立护士长工作质量考核标准,每年对护士长进行管理质量评价、管理知识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

(六)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推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目标:完善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突出各级质控组织的管理职能,建立“查找问题—制定措施—及时培训—落实改进—检查验证”的路径,运用PDCA循环方法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确保各项护理指标达到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

保障措施:

1、以持续改善护理服务为重点,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完善护理三级质控组织结构,制定护理质量控制方案、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定期对质控小组人员进行检查方法培训,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修订护理规章制度、护理质量标准、应急预案、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等护理指导用书,为护士工作提供标准化依据,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补充。

3、加大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监控力度。落实护士长夜查房、节假日查房制度。建立护理重点环节及护理质量关键指标的定期监测、反馈制度,指导改进临床护理实践。

4、每季度依据护理质量标准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检查结果通过院内网向全院护士反馈,进行质量分析评价。定期召开护理质量及安全会议,分析反馈护理不良事件,以达到对全院护士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5、鼓励一线护士积极参与质量持续改进,在全院范围内开展PDCA循环、品管圈、RCA等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促使护理管理人员及护

理人员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对护理质量分析、反馈、整改,追踪评价,切实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6、完善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坚持护理部、科室定期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健全患者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管理。

(七)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快速发展

目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本着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原则,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护士人力,减轻工作负荷,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保障措施:

1、分步骤实行护理移动信息系统,加快护理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引进住院病人“腕带”系统和设备、器材的条码系统,进一步扩大医院条形码的使用范围,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确保患者安全。

3、进一步加强医院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实现办公无纸化、网络化。进一步加强医院“两微一网”的建设,向全社会提供系统信息化服务。

(八)加强护理教学工作,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目标: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质量。每年发表护理核心期刊论文8-10篇,到2020年前,完成市级护理科研项目

4-5项,争取省级科研项目。

保障措施:

1、提高护理实习生进院准入标准,增加本科护生的录取比例,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

2、加强教学小组培训和管理,完善量化考核体系,形成激励性的管理机制。通过定期组织督导检查以及实习生满意度调查、召开实习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护理教学水平。

3、结合我院护理科研开展情况,护理科研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定期进行护理科研活动。按护士层级职责要求鼓励高年资护理人员撰写论文,完成目标任务。

4、邀请省内专家进行论文撰写要求、论文选题技巧等科研论文专题报告会。

(九)加强护理对外交流合作,提高护理教育质量

目标:5年内逐渐打造咸阳区域护理重点专科,如眼科、心血管、骨科、康复、老年病护理等。

保障措施:

1、发挥我院护理专业优势,开展基层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坚持每年进基层、社区开展护理专题讲座2-3次。

2、积极与省护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省三甲医院护理部沟通,邀请护理专家来院讲学,提高我院护理人员业务能力。

3、按照医院统一规划,积极与咸阳职院、西安医学院、西藏民族学院等大学交流协作。继续办好咸阳职院护理大专班教学任务。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方案,由院领导牵头,职责明确,任务到人,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二)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职能,强化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效率。护理部、大科护士长加强督导,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各科护士长依据我院“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未来五年护理工作规划。实施过程中,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同时定期对规划追踪评价。

护理部

二0一六年六月二日

第四篇: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时期,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决胜时期,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建设‘强富美高’幸福新灌云‛的总体要求,根据《灌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连云港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主要精神,结合《灌云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主要内容,编制《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本规划阐明‚十三五‛时期灌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是全县教育系统共同的行动计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式

‚十二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教育系统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连云港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沿海开发为契机,紧紧围绕《灌云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一)“十二五”以来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学校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为全县中小学添臵图书300万册、 1

电脑8783台、多媒体教学设备2291台套;完善信息中心52个;新建专用教室411口,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效益不断彰显。2013年,创建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2015年,全县有56所中小学校通过办学条件标准化验收。

2.学前教育改革日渐成熟。科学编制了灌云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省、市优质幼儿园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共有省优质园41所,市优质园38所,基本实现了优质园乡镇全覆盖的目标。加大学前教育教师招引比例,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加大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力度,近年来,我县共招录入编幼儿教师170名。2015年11月份,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

3.义务教育均衡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以‚六个一样‛为目标,充分利用教育现代化建设、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机遇,加大农村中小学的建设力度,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在县城区推行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择校问题。2014年,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县国家级验收‛。2015年,在原来基础上,完成教学及教辅用房建设34345平方米,加固校舍90626平方米,修建运动场馆15374平方米,添臵学生生活设施327套,添臵课桌凳4720套、音体美教学器材900组(件),均衡水平进一步提升。

4.高中内涵发展更趋深化。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杨集高中在东城区异地新建,投入2.3亿元,占地240亩,建筑面积7.8 2

万平方米,与南师大达成联合办学协议,更名‚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加强普通高中星级创建和课程基地建设,南师灌云附中成功创成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形成了灌中、一中、南师灌云附中三所四星级高中齐聚县城,竞相发展的态势。灌中体育课程基地入选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南师灌云附中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初步形成,建设水平和育人效果不断提升。

5.素质教育成果不断凸显。体育教育成效显著。在全国无线电测向比赛中,我县代表队连续三年领跑全国,被国家级媒体誉为‚测向梦之队‛。2015年,我县代表江苏省出赛,更是以41金、24银、19铜的骄人战绩载誉而归。在省、市级比赛中田径、篮球项目一直处于前三名。科技教育初露峥嵘。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科技教育力度,完善科技教育体系,健全专兼职科技辅导员制度,科技教育成绩初步凸显。在‚首届连云港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活动中,鲁河小学获‚摇篮奖‛,学生孟锁荣获‚市长奖‛,在2015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县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共获10个一等奖。

6.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立足生态课堂,创建市县课改领航学校,‚生本课堂‛、‚四步四学‛模式、‚五步教学法‛、‚四二一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改革成果成效明显。2013年,我县高考本二达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2014年高考本二以上达线1573人,在全市本二达线人数下降的情况下,比2013年净增262人,增幅为18.5%。2015年高考,我县在参考人数比2014年减少500人的情况下,本二以上达线人数1728人, 3

比2014年增加155人,增长了8.9%,创造了近十年来最好成绩。

7.教育现代化内涵稳步提升。立足原有校园网络、‚三通两平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发挥设施装备效益。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获国家级奖项83个,省级奖项321个。截止2015年12月18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访客数640833,资源数量:1217816,资源总量:623G,下载量:62934。我县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核心指标连续两年位列全省118个县区级参评单位之首。

8.师资队伍建设有力推进。开展感动灌云教育‚十佳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师德巡回报告‛、‚师德演讲比赛‛、‚劳模进校园‛等活动,不断用先进精神感染、打造师德师魂。《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专版报道我县教师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组织实施‚三百课程‛‚青蓝课程‛‚361教学能手提升工程‛等培训,近年来,共培养省特级教师7名,市级名师、模范班主任、名校长14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84人。有43项教育教学课题获省规划办公室立项。在省市教育教学比赛中,有18名教师获省市一等奖。

9.教育社会形象不断提升。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健全‚补、减、助、贷‛四位一体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机制,按省下达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确保应贷尽贷,应补尽补,不让孩子因贫失学。县益海助学中心首创‚政府推动、民间投资、社会参与、养教一体‛孤儿保障模式,成 4

为展示灌云特殊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相继被《新华日报》《商务时报》等30余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有偿家教、教育乱收费等行为的查处,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育形象。

(二)“十三五”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任重道远。上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县投入近8亿元资金,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但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是以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标准为参考的,需要更充足的财力支撑,而我县目前推进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中,信息化建设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硬件、软件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尚存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需进一步提升等瓶颈问题,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推进乏力的难题亟需破解,需要规划路线图,确定推进时间进度表。

2.基础教育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义务教育免费和国家‚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县城区将承担大量来自农村进城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任务,原本就不富余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日显紧缺,特别是城区基础教育优质学校规模超大,造成部分学校生均办学指标不达标。教育布局的合理性尚未达到期望的目标与要求,与我县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契合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亟需在调整教育布局、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做好新增教育需求的发展规划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应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切实提升公 5

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强力推进校安工程和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切实提升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质量。

3.教育优质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乡镇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规模不断萎缩,办学条件仍然较差。城区部分学校规模超大、班额超标现象较为严重。从区域分布来看,‚大学校‛、大班额主要集中在县城学校和部分乡镇中心小学;从学校分布看,优质学校问题最突出,有的学校班额多达70余人。‚大学校‛、大班额问题是困扰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交流制度有待健全,教师的‚县管校聘‛还未落实到位。

4.师资队伍素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县教师队伍与教育高水平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有距离,与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要求还有距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还有距离。学科及教育领军人才的数量与我县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尚不匹配,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与专业水平需进一步优化。目前距离《江苏省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 0—2020)》规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师资队伍素质仍需提升,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十三五”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当前,灌云县正处在重大机遇期、发展突破期和关键攻坚期,新形势、新任务对教 6

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把教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全力以赴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更大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强富美高‛幸福新灌云、实现后发先至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1.‚四个全面‛战略对我县教育提出新要求。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教育必须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增强各类人才的就业创业能力,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教育改革要更加注重‚全面‛,统筹把握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使教育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更加注重‚深化‛,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实践,敢闯敢试。从全面依法治国来看,一方面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教育,培养造就大批法治人才。从全面从严治党来看,必须通过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已成为教育的最强音和关键词。

2.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县教育产生新影响。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关键词。教育必须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 7

才培养结构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教育发展必须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亟需提高。‚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家长普遍希望有更多优质学校,让孩子‚好上学‛、‚上好学‛。从教育教学改革看,‚互联网+‛重塑教育生态,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带来学习革命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所有这些,都对原有教育带来深刻影响。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县教育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目标定位,以建设‚强美富高‛幸福新灌云为统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灌云‚跨越发展、崛起腾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知识贡献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理念。

1.坚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价值。确立到2018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构建县、乡、校三级监测体系,以框架规范、目标引领与过程监控推动教育现代化工作有序展开,实现教育事业和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坚持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实践取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工作提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教育转型。转变管理模式,创新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坚持开放性原则,走国际化道路,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领域。科学布局,实现教育事业结构优化与整体协调发展。

3.坚守统筹协调与服务的政府责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科学配臵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同步发展,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激发各类办学主体的活力,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教育治理方式,实现教育科学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实施富有成效的社会服务,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进位,建成教育发展水平领先、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知识创新体系健全、开放程度较高的人力资源强县、辐射力强的区域教育中心,迈入人人享有良好教育、人人获得终身发展的学习型社会。

2.具体目标。

——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到2020年,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

达到99%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全县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5%左右,受教育年限达12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贫困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残疾儿童等群体接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充分有效保障,教育均衡度达到上限,教育优质化达到90%以上。

——学校教育内涵更加彰显。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机制。围绕学科素养培育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县域课程改革。开展‚互联网+‛平台建设,普通高中重视网络课程研究,开发引领学生个性发展的MOOCs资源,每校上线课程不少于20种。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切实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健全县、乡(镇)、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十三五‛期间,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80%以上,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90%以上。

——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十三五‛末,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和教干队伍。幼儿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40%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90%以上、初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2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75%以上。建成一支名、特、优骨干教师队伍,在职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总人数突破10人;市级名校长达30人,市名师、学科带头人达300人。到国外接 10

受培训的教师和校长比例达到20%以上。健全干部、教师流动机制,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年流动率达到15%,实现所有学校所有学科都有至少1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

——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推进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2018年达成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要求,实现县域教育总体现代化,完成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任务。完善教育现代化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智慧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县教育信息化国家达标率不低于90%。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巩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果,实施第二个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积极推进乡镇公办幼儿园独立法人工作,充分发挥幼儿园发展的自主性,促进学前教育积极健康发展。构建科学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争取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100%,专科及以上学历100%,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占比80%以上。继续开展省市优质园创建工作,到2020年,初步建成幼儿园服务区制度,省优质园占比达90%。

2.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健全城 11

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施‚村小振兴‛计划,在教师配臵、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资金困难学校倾斜。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高水平现代化建设工程,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办学差距。研究并制定出台《灌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条例》。高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监测制度和课业负担监控、问责制度。县城区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控制热点校的招生规模,有效缓解过度择校现象,积极化解60人以上的超大班额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留守学生普查登记、结对帮扶制度,建立留守学生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至2020年,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现代化办学标准。

3.强化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保持灌云高级中学、灌云第一中学、南师灌云附中三所四星级普通高中齐聚县城,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拓宽学生发展渠道。加快灌云中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推进高、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创新灌云中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完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重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灌云中专建成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

4.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贯彻落实《灌云县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1所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个现代化实训基地。加快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到2020年,灌云中专力争升格为省重点职业技术中等专业学校。拓宽职业教育升学渠道,落实中职‚2.5+0.5‛学制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强化产教融合,发挥行业企业在中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积极创设民办教育新机制。‚十三五‛期间,按照调结构、抓内涵、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支持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保证民办教育办学规模能在一个合理区间内运行。民办学前教育占全县学前教育总数的30%左右,民办小学在校生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10%以内,民办初中在校生占全县初中生总数的5%以内,非学历教育年培训11万人次。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办教育格局。

6.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以灌云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教育中心为纽带、以居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教育、市民教育以及老年教育等,不断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的需求。加强社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社会教育以创建为抓手,以培训为手段,以全民活动学习周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建设‚灌云终身 13

学习在线‛并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创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优良学习环境。到2020年,全县50%以上的社区教育中心达到高水平、示范性建设标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机制完善、功能齐全、优质高效的社区教育办学系统。建成‚10分钟学习圈‛,全县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60%以上,城镇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数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40%以上。

(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1.创新开展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开展各项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好党组织、共青团和少先队作用,构建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小学重点抓好养成教育,初中重点抓好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阶段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健全德育网络,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注重德育实效,积极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进一步推进青少年成长中心建设,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打造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教育格局。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 14

深化公民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信念,深化‚三养成‛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强化科学素养教育,营造独立思考、自由创新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外和校外活动,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到2020年,全县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完成基础建设5000平方米,主题教育馆和探究实验室4个,室外拓展、生活体验训练区2个。

3.深化教学与课程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程,大力实施‚释放师生潜能的教育‛,让‚相信师生、解放师生、依靠师生、发展师生‛成为教育教学新追求。深入实施‚选课、走班‛和学科教室建设工程,重点围绕学科文化、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支撑等构建学科教室,落实学生的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继续加强课程开发和课程基地建设工程。通过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选学课程,通过课程基地建设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搭建师生多元发展平台。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地方课程体系,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青少年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发现、培育机制。

4.加强艺术和体育工作。开齐开足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程,加强审美教育,服务学生艺术特长发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 15

炼,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和体育艺术‚2+1‛工程,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教材进课堂,构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测评和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体系。加强食品卫生、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预防教育及防治工作,落实卫生防疫工作报备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教师培养与激励制度。加强教师教育和专业建设,依托省、市师范院校,采取联办、托办等形式,加大对教育人才的培养。做好师范生提前录取工作,鼓励和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依托市级培训品牌项目‚青蓝课程‛、‚千名教师出乡村‛、‚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加强教师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扎实推进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将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实行区域内教师编制总控、岗位总控。

2.实施教师建设系列计划。加强教师培训平台建设,依托‚青蓝课程‛、‚千名教师出乡村‛等培训平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制定实施‚灌云县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启动《灌云县中小学高端教育人才建设规划》。继续做好市‚333工程‛、‚乡村教师领雁计划‛申报工作及县‚361工程‛ 评选工作。继续开展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小学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大赛、中小学优秀课评比,开展中小学教师‚教研写‛一体 16

化培训活动,力争形成品牌项目。

3.改革与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执行省定各类学校机构编制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逐步提高师生比。做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全面实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探索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继续实施县域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探索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制度,逐步推进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实行分类聘任、管理和考评。

(四)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1.完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江苏智慧教育行动计划》为指导,以‚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抓手,实现教育大数据应用,达到服务于教育管理、服务于课堂、服务于社会的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建成灌云县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技术架构先进、服务功能强大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适应、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涵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

2.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在数字化校园基础上启动灌云县智慧校园建设,从机构队伍、人员培训、制度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校园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应用成效六个方面打 17

造灌云智慧校园。全面推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设,全县教育信息化国家达标率不低于90%。启动课堂同步‚微课‛资源建设工程。以我县‚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打造覆盖高中、初中、小学全学科,涵盖课堂重点知识微课、任务书、课后练习等组成的资源包,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到2020年,60%的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校园,灌云中专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智慧校园‛示范校。

3.深化“互联网+”教育实践。创新现有课程形式与内容,借助互联网云服务,建设优质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共享网络,提供在线与面授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帮助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通过‚微课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倡导教师制作并广泛共享优质数字资源。与电信、广电等部门合作,为翻转课堂、慕课等新教学模式提供优质资源。搭建包括教育教学资源库、微课程库、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内的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优质的教学资源库,帮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到2020年,培养一批智慧教育名师、创新团队和名师工作室。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工程,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试点,基于大数据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推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示范应用。

(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省市要求,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18

深入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模式,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校行政监事会,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完善校长办学绩效考核办法。职业学校试行校务委员会治理模式。

2.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实行学区制,逐步试行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按照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推进科目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研究出台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中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机制。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

3.改革管理评价监督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积极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将教育法律法规列入普法教育范围。坚持依法办学、从严治校,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到2020年创成国家级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改变以往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发挥教育评价的针对性、导向性、诊断性、鉴别性、激励性功能。全面落实加强学校民主制度建设,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健全教育人事管理制度,义 19

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校长在一所学校连任不超过两届。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切实推进履行‚一岗双责‛。

四、重点工程

(一)区域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工程。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加强统筹指导,加大支持力度,以《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水平。在示范区建设基础上,推广经验,加快全县教育现代化进程,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总体目标。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注重分类指导、分类评价,鼓励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到2018年,全县监测评估综合得分达90分,完成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任务。

(二)中小学布局优化工程。调整县城区中小学布局,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城市功能与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不低于5所。主动适应并服务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城市化进程需要,流动就业人员以及单独二孩等政策的实施情况,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臵,进一步完善均衡化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点,保证学前教育、中小学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做好老城区学校升级改造、新城区学校配套建设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做到小学不出村,初 20

中不出镇,建好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初中。

(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入落实《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完善办学标准监测制度,统一城乡办学标准、师资编制标准、资源配臵标准,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校安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投入4.4亿元,改造、新建校舍20.7万平方米,购臵图书79.2万册、课桌椅(凳)2.5万套、计算机等电化教学设备10000多台(套),到2018年,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教师配臵、教学设备等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到2020年,所有村小在学校管理、规划布局、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全面达到省办学标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

(五)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贯彻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努力实现我县城乡教育快速均衡发展。立足县情,制定《灌云县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细则》。实施对象包括县城区以外的城乡结合部学校、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重点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纳入教师人才培养体系,并作为重中之重,将多层次教师发展与乡村教师培养有机结合,把乡村任教经历作为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加大乡村教师流动性,整体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素质。依托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为乡村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 21

师150名。

五、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加强宏观规划协调和信息服务,培育教育事业的法制秩序、管理秩序,规范教育事业发展秩序,建立法制化的教育事业发展环境。在财政扶持,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采取适度倾斜的优惠政策。实施教育事业负面清单制度,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推动宣传部门正确引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宣传部门要站在为教育事业服务的前列,提供优质、准确、及时的资讯,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二)完善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与协调,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建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督导小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妥善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建立目标导向倒逼机制,制定具体的教育事业实施意见和推进方略,落实财税和明确土地等优惠政策,分解落实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建立各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进,分工实施。建立教育事业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部门推进实施的效果进行考评。

(三)强化政策扶持,合理配置资源。教育事业发展督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布局规划和资源优化配臵工作的领导。形成 22

人事、财政、审计、教育、建设、国土、规划、商业、经贸等部门的合力,统筹领导、合理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工作。要为规划实施、资源优化配臵提供有关政策。规划实施、资源优化配臵工作涉及校园搬迁、改造、新建以及校园安全工程的实施,县政府应责成有关部门在简化办事手续和减免有关经费上予以政策支持,以保证规划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臵工作顺利进行。

(四)落实公共服务,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国民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2016年全县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2%,以后逐年增加。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要建立城乡统筹、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确保全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省核定的比例,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全县生产总值增长。

(五)引入评价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建立正常的教育机构年检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从源头上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办学监督,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标准和相应的学校评估制度,强化教师自主发展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建立学校评估体系。在确定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将指标纳入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综 23

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要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指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保障措施,制定实施方案以及配套措施。《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实施一段时间后,要围绕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组织开展实施评估活动,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本规划根据灌云县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于2017年进行中期评估,形成《<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政府审定。2020年,结合灌云县‚十四五‛教育规划编制,全面评估规划实施情况。

(六)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有序实施。本规划是我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子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举措。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实施与协调,要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规划的实施进行中期评估,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情况,主动接受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重大偏离时,县教育行政部门要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提请县委、县政府审议批准。

24

第五篇:“十三五”疾控中心规划

一二九团“十三五”疾控中心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继续加强疾控机构履行基本职责工作的能力建设;优化人员和设施条件,从发展健康和促进健康公平入手、科学评估,明确疾病防控重点、防控策略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和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完善与我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全团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努力满足我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目标原则

——继续深化医疗机制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大人才配备及硬件建设,理顺结构体系,2020年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建立全团疾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能力,完善、规范各项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机制,做到及时、准确。

——建立健全全团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体系。健全艾滋病实验室和艾滋病疫情监测网络,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大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推行预防干预措施,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 1

(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是有效防控传染病流行。坚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建立覆盖全团主要病种的疾病监测网络;提高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审核率、完整率,降低漏报率,保持全团传染病报告质量稳居全师前列。健全和完善团、连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完善传染病疫情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完善、规范各项应急预案,反应快速,处置及时率达100%;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流感等重大传染病为重点,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以提高应对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处置能力,逐步实现由控制疾病向预防疾病的转变,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15-60岁居民达到8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青少年达到90%以上。健全全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网络,配备较为完善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满足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需要。艾滋病检测工作人员100%接受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100%接受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社区和连队卫生室医生80%以上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的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预防艾滋

- 3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原则上每年引进1-2名大专以上学历,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5%以上。完善医学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岗位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力度,逐步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十三五期间使团疾控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能有一定水平的师科研成果。

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造或新建团级检测检验中心,不断完善团级应具备的检验能力,规划末团级疾控中心A级实验项目达到80%以上。开展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物溯源等方面的试验,提高对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评估能力和预警能力。完善食品、水、空气等的卫生质量检测,作业、生活等场所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开展病毒分离技术。

(三)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有益的行为方式。2020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达到80%以上,农村70%以上;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达60%以上,农村达50%以上。积极开展以公共场所和流动人群为重点的普及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团、连两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健康教育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重大举措

(一)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建设。根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 5

统信息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条件。

(四)加强疾病监测,依法科学防控传染病和慢性病。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依法对传染病进行监测与防治,加强监控能力,提高传染病监测与防治规范化管理水平,准确掌握其他发病情况及防治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覆盖全团的慢性病、重性精神病发病报告网络和死因监测系统,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发生。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100%的开展血糖测定,50%以上开展肺功能测定,促进慢性病的早诊早治。规范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提高检出率,完善干预措施。扎实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行动覆盖率以全团为单位达到100%。

一二九团疾控中心 2015年2月10日

- 7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