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经验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教育经验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育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经过课改实践,我感觉自己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与以前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体味学习的快乐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利用媒体资源,创设美丽课堂。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如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怎样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呢?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就自制了生动的课件,
1、出示星云图,让孩子们说说星云像什么吗?在观察讨论中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2、借用课件把复杂的星球运动浅显化了,让他们知道这一过程是漫长的、神奇的。由此可见,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所以充分的利用媒体资源,会为你创设一个美丽的课堂。
五、重视朗读品评感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六、注重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起积极的作用。从我一接手新班级起,就在班级中开展课外阅读课,每周两节阅读课,设立班图书角,我买些书,发动学生捐些书,在班里设立图书角,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组织读书评比活动。学生进行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安排诸如 “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活动,既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又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还开展了诸如举行爱国诗歌朗诵,歌咏比赛,辩论赛,根据课文编演课文剧等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教师个人德育工作总结
在这一学期中,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已,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严格,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团结同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师德、规范,平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为了下学期更好的德育工作,我现将本学期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通过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我在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有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对作业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主要有口语、书面与听力三种,以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复习与预习、语言实践、良好并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2、关爱学生
首先,应给予学生以真挚的师爱。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忧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告诫我们要懂得去爱学生,尤其要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尊重他们,对他们热情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主动在感情上接近他们,使师生间架起和谐的情感之桥。比如有这样的一个学生,他在班内的纪律,学习方面都比较落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无端的去责怪他,而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详细调查,找出他落后的原因。原来他是因为贪玩缺乏学习兴趣,一时下来破罐子破摔,愈来愈差,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对抗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真诚地邀请他一起去打球、谈心、讲故事、交流感情等,从心理上清除与老师之间那种无形的隔阂,并把老师当作真诚可信赖的朋友,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在经过一番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对症下药解决了他心中的困惑,从而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逐渐上升,并对班集体的事也积极主动了。这时,老师便可适时地给他提出不同的需求与期望,使他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奋斗目标,这样促使他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逐步转化成一个先进的学生。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备课时,仔细分析教材,敏锐扑捉其中的德育因素,把他们纳入教学中。我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兴趣情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有意义的课堂实践活动,让英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同时设法让学生懂得,学好英语是学习者自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需要。 总之,本学期工作已顺利圆满完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下一学期的工作中,我会不断总结成绩,争取德育教学工作再上一新台阶。
中学语文校际教研公开课通知
各有关中学:
为开展中学政治校际教研,共同探讨教学中问题,分享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有关学校教研组要求,决定开展中学政治校际教研公开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开课时间、地点:2011年11月8日下午2:30开始;双沟完全中学;
执教人: 孙兴民(第二节);吴九大(第三节);
上课内容:“新时代劳动者”(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三节)
主持人:王为民;鲁玉莲;
参加人:各有关学校高
一、高二政治教师;欢迎各高中政治教师前往观摩、研讨。
特此通知
芜湖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1年11月7日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目前,正在全国分步实施、有序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 3
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
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 5
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五、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
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第三篇: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建新中学
刘慧
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1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体味学习的快乐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利用媒体资源,创设美丽课堂。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所以充分的利用媒体资源,会为你创设一个美丽的课堂。
五、重视朗读品评感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
六、注重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起积极的作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第四篇:初中历史素质教育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历史课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一、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改革与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2.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3.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二、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深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含义,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介绍做人的道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度责任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涵,启发、教育、感染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中国人民遭受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等几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这些民族英雄和斗争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为了摆脱外来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和先进分子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通过以上史实的讲述,同学们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更加热爱共产党、祖国和人民。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将一系列有关的表象融合在一起,创造图文并茂、生动真实的环境,并能构成一幅新的景象,用具体、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同时它的直观、可视也
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且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摄取便捷和资源共享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图示等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感知的手段自由地获取信息,从而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性地为学生构建多途径、多方式和开放式教学环境,学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自主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如能正确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历史课教学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它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让学生自觉参与并能够同学生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这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还可以重视影视、录像片的利用。当前一部分影视、录像片真实地再现了现代世界发展的曲折历程,这些历史镜头所起的作用是教师用语言描述所无法看到的。利用这些影视片,既有效弥补教材的不足,又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四、改变学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快乐,并学有收益,确实是每位老师经常探索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乐学常把学生带到愉快的心境,使教和学产生共鸣、产生动力和主动性,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初二中国近代史课当讲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我国劳动人民营造150余年的艺术结晶——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劫后一火焚之,成为一片废墟,至今不能修复。为什么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伴随各国瓜分和抢夺殖民地的高潮,通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件,通过租借的手段,步步紧逼,抢去或租借了我国大片的领土,并不断扩大势力范围,逐步控制了我国的经济命脉,直到解放前夕,我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呢?学生听后,不言而喻,动力和激情并存、愤怒与仇恨并举。群情激昂,复仇的火花、向上的火花,建国、强国的火花,从同学们的眼神、表情、坐姿中即可看出。事实教育了他们,“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将永记心间,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支柱。运用此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教育自己,要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好,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要增强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让学生从前人活动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并且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剖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阜阳市第六中学 刘昌龙
近几年来,我们语文教研组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理念,并将新课程改革 的精神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备考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特别是读写素养。让学生喜欢阅读掌握阅读,喜欢写作掌握写作。
一、谈谈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 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 情感体验。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 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 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 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极悲观, 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 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条件。 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 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 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 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 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 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 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 的要求,需要在中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办学形式。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 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
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 质教育。具体体现在
1、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 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 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 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 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 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2、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 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 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 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 他们进入高中、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 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 方式”。
3、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 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 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 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
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 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4、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 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 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 性原则。
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坚持做到: 1.转变观念,努力体现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
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语文教师全面学习新课程,树立起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好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 体提高。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 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 据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2. 以人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 学习,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我们坚持对学生有爱心、细心、耐 心和一颗平常心。多想一想学生学习的处境、基础、压力,学生出现兴趣下 滑和厌学情绪,需要我们有耐心和平常心,不要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其 次,我们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的味道和语文的 美,把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多点趣味,把课
变成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展示教师 个人魅力的过程,不要把语文教得面目可憎。
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你和你的课,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那么你语文教学 就成功了一半。
3.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教师发挥充分的导学作用。语文课堂要 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回归生活,可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 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4.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 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
5. 转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是提高 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堂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 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能学 会阅读享受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 要求教会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 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就要 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 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 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 现的问题。
我们提倡“读 --感 --品—探”的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读”即熟读课 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 3-5遍,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 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不仅是理解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感”即是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构思 (结构 、 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 “品” 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探”是对课文 所叙写的内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及 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并根据实际开展一些语言实践的 探究活动。
6. 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 语文教师走出自 己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现在,《普通初中语 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量。所以,那些单纯地认为 只要讲完课文、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称 职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 度上驾驭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 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到有读物、有时间、有场所、有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活 动的顺利开展。
7. 突出抓好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教学。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半壁江山”。 (1从七 年级开始,就把审题指导当作作文教学的重点,常抓不懈。要训练学生对各 类作文的审题。 (2注重作文模式的教学。范文引导,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的一个捷径。建议我市中等程度语文水平的学生用美文引路,按文体、结构 特点、选材特点、写作亮点归类,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感悟优秀作文的写 作模式,提示学生该怎么开头、怎样扣题、怎样点题、怎样议论,让学生心 中有一个作文的“格”。这种注重作文模式训练的教学方式对我市绝大多数 的中下层学生是相当受用的。 (3作文教学要全面“开花”。从近年各地的 中考试卷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种类型的作文题主导了中 考作文的大局,这种多样化的作文命题还会继续保持下去。我们作文教学要 做到各种作文体裁、作文技法都要训练。 (4狠抓作文内容――回归作文教 学的根本。现在不少学生作文追求华丽的辞藻,而作文内容实则空洞,这是
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中考作文评卷越来越重视作文内容的评分。学生就应 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加深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对外界事物要有自己 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在思维方式上,学生要注重拓宽、加深,具体 表现为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刻的思维,同时运用辩证思维更加深入地认 识和分析事物,使作文真正“言之有物”。 (5中考作文强调对错别字的考 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每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的不计。高考语文专家陈 佳民老师认为,会不会写错别字,变成有无学问有无文化的一大标准;是自 己写的错别字,就应该为此负起责任。陈老师还提出设想,整篇作文没有出 现错别字的, 评卷可加 2-3分。 这为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6书写是作文的“第一要务”。不写潦草字,注意分段,注意书写规范, 注意文面,是我市作文教学每个年级都必须抓好的一项长期工作。
8.善于处理教材,把握教材教学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材和处理教材。教师是教材执行者,更是课程 开发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不贪多,不求全,可以适当调序和重组;可以 大胆取舍,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可以对教材适当补充和扩展,大胆处理模 块教材,活用教材。必修本教学课时建议:每一个必修模块在 9周以内完成; 不能突破周课时;文本、读本、写作实践、积累应用兼顾。要尽力避免如下 情况的出现:人为造成时间紧,最终挤占作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听了不少课课, 看到了中学语文课堂发生的变化,也 发现了不少问题。我和我的同仁对我市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梳理,这些问题主要是: 1.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 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 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 ;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
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 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 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 新教材的灵活性大, 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 但一些教 师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 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 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 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 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 ; 话题作文的写作, 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 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 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 在一些地方, 教学方式依然陈旧, 教学中存在 “穿新鞋走老路” 的倾向。 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 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 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 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
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 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 学生“死记硬背”。
4. 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 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 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 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 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5. 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 导的随意, 评改的随意; (2 生活积累意识欠缺, 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 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
活的链条; (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 养;(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6. 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 认为可有可无。 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等同于过去的活动课。
7.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 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 片面的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 本素养的形成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四、下一步的打算
为保证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健康进行,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 长的时间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要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 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2、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解 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 赖于《教师用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写 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要身体力行,追求独特,追求创新。
3、语文教学要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语 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 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语言实践就是学习,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学 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是新课程的特征之一。
4、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阅读的关键和基础都是对文本 的深入理解。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是针对肢解文本来说的,但光有整体感 知是不够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中要强调读,要重视对文本 情感的体验、内容的领悟、写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 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5、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广泛的阅读的目 的不仅在于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在于培养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良好 阅读习惯,通过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揣摩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故教 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应将学生阅读喜好与学科阅 读目标相结合,引导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引导学 生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积累语言与思想。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 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文学层次,按必读与选读分层推荐自成体系的 阅读内容并拟定目录,提供给学生;力求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和 家庭,形成多层面的阅读通道;举办专题性阅读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竞赛、阅读专 题讨论、书评等,搭建平台,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
5、我们的老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 学的重点应
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 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 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 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抽象思维等,提高学生的 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6、 语文教师应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 内容,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实施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突出它的综合性(语文学 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和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和实践性(表现为重探究,重 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