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欧姆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电路、电压、电阻及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基础上的综合应用,是本章的重点,也为后面电功、电功率内容做铺垫。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来的定律,它的逻辑性、理论性都很强,实验难度也比较大,特别是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面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教师要做好适时引导、恰当点拨,要学生加强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过教材在这方面已降低难度,只要求探究“同一个电阻,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不再要求探究“固定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
通过学习欧姆定律,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控制变量法”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在实验探究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思路和方法
学会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者的分析】
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多数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元件,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对于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自己动手进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但对于U、I、R三者关系知之甚少,规律性知识的概括往往以偏概全。 【重点与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具与学具】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若干、定值电阻(5Ω、10Ω)、,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多媒体展示平台,自制课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欧姆定律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2、欧姆定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I=U/R 单位:U-电压-伏特(V), I- 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公式变换:U=IR 或 R=U/I
3、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电流: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短路:R=0,I很大;断路:R很大,I=0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引入新课
●.展示演唱会舞台灯光和声音变化的视频片段,问:舞台灯光强弱和声音强弱变化是如何实现的? 引导回答: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问:电流与电压、电阻可能有什么关系?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猜想并归纳总结学生的各种猜想:I=UR,I=U、R,I=U R,I=U-R等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提出各种猜想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提出各种猜想。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抽象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猜想,提出学习的主动性。
二、进行新课 1.引导讨论
●.问:既然电流与电压、电阻都有关系,那电流的变化究竟是电压还是电阻变化引起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物理实验探究中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当一个物理量与另两个变量有关时,可以先探制其中一个变量不变,再探究另一个变量与物理量的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在电压不变时,电流变化是由电阻引起的;在电阻不变时,电流变化是由电压引起的。
●.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2、设计实验
●.实验课题:在电阻一定时,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如何保证电阻一定?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引导回答:定值电阻可保证电阻一定,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
●.问:根据你们的猜想,想想需要的什么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教材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要多给予鼓励,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作简单分析和评价。最后把较好的作品投影给全班同学,简要分析优点。
●.阅读教材18-19页实验探究内容, ●.学生讨论,积极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评估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设计实验对学生是有较大难度的,所以通过学生间积极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3、进行实验(课件)
●.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完成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教师提醒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过程,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明确实验任务,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过程复习实物的正确连接方法,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分析评估
●.展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要求学生简要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得出什么结论。对于实验数据出入较大的组别,鼓励其思考出错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引导回答实验结论: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I=U/R
●.共同分析展示的学生的实验数据,比较自己实验数据的优缺点,归纳出实验的初步结论,并用图象法表示。
●.提出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能力,学会用图象分析数据。
5、欧姆定律
●.内容: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I=U/R 单位:U-电压-伏特(V), I- 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简述欧姆个人生平和他的一些趣事。
●.公式变换:U=IR 或 R=U/I,展示教材相应例题,提醒注意解题格式以及计算过程要统一国际单位。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阅读教材19页欧姆生平内容。
●.阅读教材,留意解题思路和格式,积极回答。
●.帮助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为其应用做好准备。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奋发向上的斗志。 ●.学以致用,巩固反馈。
三、额定电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什么是额定电压? 引导回答:额定电压就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阅读教材,积极思考作答。
额定电压不是本章重点,只作常识性了解即可。
四、短路
问: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是什么?什么是短路?演示短路实验。 从欧姆定律出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短路。
引导回答:短路就是电路中电阻很小,电流很大。
积极思考并回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复习相关知识,让学生知道短路是故障的一种,它的危害,为下来安全用电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五、评价小结
1.学生小结学到的知识。 2. 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3.设计实验探究“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3. 课堂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积极回答,思考并完成相关练习。
检测学习效果,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教案:欧姆定律
http://jiaoshi.wendu.com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欧姆定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http://jiaoshi.wendu.com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 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 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 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http://jiaoshi.wendu.com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 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http://jiaoshi.wendu.com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http://jiaoshi.wendu.com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第三篇: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较大较长
3玻璃较小长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为零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阅读本节教材
探究活动
牛顿力学的建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牛顿力学的建立不是牛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最终结果,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牛顿力学的体系。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斜面小车实验的再研究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运用不同的物体表面,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伽利略推理思维的理解。
【活动流程】
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与老师所做实验比较优缺点;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第四篇: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2.5 牛顿第一定律
§12—5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2.难点:物体的惯性
教学准备:小车、木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44页图12.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4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
(1)体验图12.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通过观察图12.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
(4)阅读47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四)布置分组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第五篇:初中物理欧姆定律观课报告
《欧姆定律》观课报告
在今年的远程研修中,我非常认真地观看了王老师的《变阻器》这一节课的教学视频。通过视频观课,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物理课改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 “探究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一、行课思路清晰,课堂层次明显。
本节课是电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王老师本节课的引入是让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的两个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成反比,然后告诉学生欧姆定律的内容实质就是两个结论的综合。这样引入既让学生回忆了上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王老师的整堂物理课,基本上都是围绕了一些本节课的重难点来展开,内容多而不乱,包括: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共同分析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几乎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有其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配以王老师清楚明了的点拨,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教学重难点,这体现了她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是对于“知识目标”这一教学任务的超额完成。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们都要在进行自己的教学前像个学生一样谦虚地去钻研课本,只有教师将书读薄了,理出一些实际的条目,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你想告诉他什么。
二、活动设计合理,互动反馈及时。
王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对做题步骤、公式及数据代入、单位问题,科学记数等方面,做了详细说明,给学生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做题思路和答题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物理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王老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不仅能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补充,而且能够加大课堂容量,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即直观,又条例清晰,本节课也因此而生动。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欧姆定律。在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时,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正确的规律,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在45分钟的时间里,王老师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绣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动”起来,自主探究、小组展示、归纳总结,层层递进,贴合学生的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王老师通过提问与观察让学生理解整个结论得出的过程,将学生思维活动不断推向高潮,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让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实验过程”和“探究的物理研究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分析总结实验的能力,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小组同学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与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课堂形式多样,反馈及时有效。
在这堂课中,王老师分别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和师生互动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得整个课堂显得热闹而丰富,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体现了“能力目标”的要求,而且也激活了整个的课堂氛围,一举多得。其次,多于学生的每次回答,王老师不仅及时给予了回应,而且还简洁精练地适当作了评价,一方面让发言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有了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全班再次重申了重难点和易错易混点。学生不但能从研究的问题、收获、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而且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不能死搬硬套,要大胆的想,大胆的做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拓展延伸这一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出有效的实验方案,再利用身边器材进行实验探究,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升华。
通过本节课上王老师经略得当的点拨、学生激情满怀的探究,相信学生能够较为充分地把握教材知识点,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这种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产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
总之,在课堂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用物理的思维方法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会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