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当对生活有所感悟时,应当记录下来心得体会,这可以让我们在回首岁月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那怎么写出言辞合适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凝练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凝练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心得
今天开始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浏览一遍后,我对管老师提出的这两个观点很感兴趣,一是“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一是“课堂主阵地”不等于“课本主阵地。有一种说法,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到底“三分”和“七分”,哪个重要?
管老师认为,没有课外的七分,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一个只知道读课文的人,语文学习上永远不会有出息。一个把语文书放一边,把小说藏在桌肚里读得忘乎所以的人,或许能成为作家、文豪。一本语文书不过三万字,教得再透,读得再熟,煮得再烂,不过三万字,不会变成30万字。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天到晚抱着薄薄的语文书,视语文书为宝典,红宝书,一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白话文,折腾了两三节课,还不够,还有一页又一页的关于课文的练习题、“课课通”。把“三分”折腾得死去活来,把“七分”忘得所剩无几;把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把活泼泼的自主阅读、写作忘得所剩无几。
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把语文书等同于语文课程的悲剧,正在认真而严肃地上演。我们的教育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我们的老师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
将“语文书”的教学等于“语文”的教学,直接孪生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语文学习重在课外的“七分”。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杯水车薪,缺得太多了。一个语文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课堂教学窄化为“课本教学”。拿着薄薄的语文书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也折磨了学生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折腾到最后,老师筋疲力尽 ,学生枯燥无味。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用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处理“七分”的“课外”,即开发语文课程和使用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
语文书太薄了,开发语文课程太迫切了。开发语文课程,开发好课外的“七分”课程,应该是语文老师的核心教学能力、第一教学能力。开发语文课程,是发展语文老师、成就语文老师、幸福语文老师的重要途径。只有自我开发,教师才有作品感,才能走向“教自己的东西”,教学才会充满老师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教学才能烙上“我的”色彩。教师的核心能力不是课堂教学能力,那毕竟只占“三分”。一个语文老师用自己开发的“课程”来教,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雷夫,用“他的”莎士比亚来教学生,教师的教学才能对学生有个人的、个性的影响。
语文学习要“课堂小阵地”,更要“课外大舞台”。课堂,语文老师的研究重点,不是教材解读,而是“两个”开发,一是课程开发,二是组织、引导、激励学生方法和手段的开发,使学生主动用起、用好“课外大舞台”,将“读”和“写”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读了管老师的以上论述,让人感到豁然开朗。一直以来,我也很多一线老师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一是认为“语文书”就是“语文课程”,把语文书当做“圣经”,抱着语文书死死不放,不把它读通读透决不罢休。一是认为“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课堂是个大舞台,谁都可以进来”。窦桂梅老师不是提出三个超越吗?其中就有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还有课内海量阅读的推广人韩兴娥、常丽华和薛瑞萍,不是已经把课外书搬进了课堂吗?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的作者,她仅用四个星期就教完课本,节省下来的时间全部带领学生读课外书,畅游书的海洋,读了一本又一本,她所教班级语文成绩与其他班级相比,遥遥领先。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一本语文书,不是靠大量的做题,让学生大量阅读,才是当务之急,老师不能禁锢于“一亩三分地”,学生,不能禁锢于“课堂小天地”,要到书的海洋中畅游。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解放课堂,学生才真正做到“营养均衡”。
第二篇:凝练的视觉符号教学反思
这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深入的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新的教学方式的设计,学生感兴趣,积极性高。
课前教学是循序渐进的,以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入手,引入主题,突出课中的知识点,以“趣”入题、引路,以“美”入情、入境。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过程之中,为深挖教材中的想象因素作出了铺垫;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催化和向导。唤醒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参与标志设计的学习活动之中。正如“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在为自己班级设计设计标志时,学生设计的就很大胆,有特色,并且效果很好。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松了绑,任想象驰骋、任情感激荡。学生的主体参与、情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开放、多元的评价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虽然时间不多,但我,能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做了延展,以满足课堂的需要。
在标志设计方面我大胆让学生尝试iPad,学生接触到新的创作媒体表现出课堂的积极态势,但因条件有限,只有一少部分同学得到新的尝试,大部分学生表现出的好奇情绪,是影响课堂效果的。
学生们对美术形式多样性表现、美术材料的运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困难,不能将自己的一些很好的创作想法通过作品准确的表现出来。在这些方面,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应多加指导和训练。
通过本课我更加坚信美术课堂的生成比预设要多,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思维的个体对于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蒙娜丽莎,美术教学,从一个主题到作品出炉,可以千人一面也可以千差万别精彩纷呈。《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开始我设想,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可事实上,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我特别关注的来自学生自身的“突如其来”的内容并未折射出太多的智慧光芒。
第三篇:教学主张
灵动 丰润——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我,xxxxxx小学教师,十七多年,和孩子们一起,时时浸润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语文诗性的光辉,浪漫的情怀和崇高的灵魂,体会语文博大而丰满的精神,仰仗语文美“容”、健“身”、养“气”,提“神”。语文教学,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事业。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归纳为四个字——灵动、丰润。
灵动,即活泼,有灵气,富于变化。灵动语文,追求有效益、有情趣、有思想、有思维、有生成、有收获的语文教学境界。
丰润,即丰满、丰足、滋润。让语文教育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教育。通过灵动的语文课堂、灵动的语文生活,丰润师生的语文人生。
二、“灵动 • 丰润”教学主张的主旨
1、尊重生命成长轨迹。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上帝赐予的一份礼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首灵动的歌。我要用灵动的语文教学,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并希望这份素养成为他们生命中一个独特的符号。
2、彰显语言学习优势。一个人的语言学习史,发端在小学语文。语言背后是文化,通过语言传递文化,这,是语文的特质。身为语言教师,我有责任带着对学生的诚意,对语言的诚意,带领学生诚意地去亲近语言,了解语言,深入语言,获得语言学习的真谛。
3、构建丰满的语文课程。立足教材,扎实双基,丰富思想,习得方法;立足课堂,发展思维,体悟生活,提高认识;立足生活,强化实践,发展语言,培养能力。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正端庄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我教学主张的价值追求。
三、“灵动 • 丰润”教学主张的实施
1、灵动课堂,丰润语言。
灵动课堂的前提是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教师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一个教师能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他的语文课能上到什么程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才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几十年来养成的独立解读文本的习惯,总能让我的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具有“我”的身影,承载“我”的个性与思考。
我认为,语文课堂,是师生倚靠语言,向着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反思我的课堂,从容不足,优雅有限,但是,我的课堂,语言精炼,激情澎湃,师生对话高效,互动融洽;我的课堂,基础扎实,语言输入有条不紊,层次分明;我的课堂,思维缜密,设计新颖,学生参与了,思考了,表达了,互助了,共生了,日复一日,就见成效了。
我觉得,教材解读及课堂教学,一个教师还是要有点“我行我素”才行,这不是自以为是,不是骄傲张狂,而是因为我既不是张飞,也不是林黛玉,他们的方法,怎么适合我?适合我的,就是我自己的,而且也才可能成为我自己的,打造自己的,才最重要。我的任务是坚守自己课堂教学的长处,并把自身的长处努力发挥到极致!这样,至少,我们还能争取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教学个性的人。
2、灵动阅读,丰润思想。
人的第二次诞生,是学会阅读。灵动语文,倡导用阅读去丰润学生思想,滋养孩子生命。繁花有季,开落有时。小学六年,正是花期。
人说,“胸有三江水,口吐一条河”。我曾经用六年的时间做过一轮尝试——《“立体积累,丰富小学生语言底蕴”研究》。我认为,“积累”,分为“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两
个板块。两种积累方式的综合实施,就是我所谈的“立体积累”。我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和生活,不仅仅积累知识,更积累天真、积累天然、积累天成、积累童趣、个性和自我。
立体积累,即建立“生活处处有语言”的积累理念。看、听、说、写、读多渠道多途径介入。积累途径多元、立体。
低段孩子识字不多,于是,背儿歌,听故事、讲故事、随文积累、课外阅读积累、写话积累、与人交流学积累成为主要积累方式,持之以恒,成效明显。
中段:《嘉州古韵》、《峨眉山月》、《诗经》、《论语》、现代美文。
高段,放手让孩子们与经典相遇,与名著相约。让孩子在最旺盛的生命花期里尽情吸纳,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沐浴。
——我的学生家庭作业不多,70%的学生回到家只有一个任务——课外阅读。作为教师,我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透过文字去阅读文字本身和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学生长期自主广泛阅读的良性循环,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片沃野。
3、灵动作文,丰润生活。
“语言与心灵共抵”,是我灵动作文教学追求的境界。语言所及,心灵所抵;心灵所抵,世界所及:孩子的语言,反映的应该而且必须正是学生自己的真实世界,这个真实世界,包括他们眼中、耳中、心中的世界。我希望他们的文字呈现的,都是他们在自己的“世界”和“视界”里所触摸到的东西。我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真实地再现和述说自我外在及内心、及他人、及这个世界所呈现的一切行为,指导学生去关注他人语言所及的“世界”并在完善和丰富自我的“世界”的同时,实现“语言”的飞跃。
刚过去的一年,我工作坊的研修主题就是《构建小学生作文积累训练序列》,我 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了学生“语言素材”“内容素材”“表达方法”的年段积累序列构建方法,有了些许收获。
比如:“素材积累”,建立“素材就在身边”的意识,这种意识,学生需要,语文教师更需要——事实证明,学生作文前的准备,比作文本身更有价值。
教材作文,提前布局。教师对教材作文要做到心中有序列,学生事前有准备、有观察、有参与、有体验、有交流,作文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然后,从教材掘“金”,丰富作文“材”源。利用课文及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作文内容资源;《恐龙灭绝之谜》《中国传统文化》《乐山环境调查》等都成为学生作文的丰富“材”源。
第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深度研究。抓住熟悉事物,开展深度研究。乐山美食系列、城市旮旯系列,乐山“小人物”系列,“校园风景线”系列等。
巧借素材,拓展资源。网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平台,上完《长城》,让学生搜集资料,撰写《长城的过去和未来》;上了作文《文明只差一步》,让学生阅读《丑陋的中国人让景区变身垃圾场》等材料,写读后感。
另外,每学期我为学生出一本作文集子——《小青豆》,为每一本集子写序,一本集子收录200多篇优秀作文,当孩子们喜悦地捧书细读的时候,我能从他们的脸上读到快乐与自豪;大约在十年前,我为学生在“小荷作文网”建立了“乐山市实验小学雏歌文学社”平台,孩子们的优秀作文可以直接发到网络,当好些孩子收到网上习作被录用后杂志社寄来的刊物的时候,成功让他们也让身边的同学更热爱习作。
语文教师永远都需要一种勇气,来突破作文教学的限度,突破自身的限度,在作文中丰润自己和学生的生活。
4、灵动实践,丰润生命。
仅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这是语文教学的似乎可有可无的薄弱环节——我已经在“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整合实施”方面做了四年多的探讨。
首先,我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呈现方式进行细致分析,然后,以一组教材为单位,把教材中分散的、碎片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合理、巧妙的重新组合,并设计归类实践方案,有序指导学生分组实践,再交流呈现学习成果。这种实施方式,学生人人投入其中,感受学习方式变革带来的收获;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拓展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渠道,开放了课程形式。
综合性学习活动整合实施近五年来,呈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有序安排,时间充足;归类组织,内容丰富;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减少程序,保证效果;强调交流,促进提升;家长介入,共同成长。
灵动的语文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讲到这里,我想说,以上,只是我语文教学的一人之言。教无定法,但是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教师都该坚守的,那就是诚意。我的教,若是诚心诚意为着学生的学,那么,无论拥有怎样的教学主张,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相信都会是有成效的。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教师需要把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自我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为这个健康的自我而激动,而热爱,而参照,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育方法。
一个人可以影响另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可以影响另一群人的一生,但这个人,在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面前,必须是真实的人,真诚的人,完整的人,完善的人。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一个人!
三千里路云和月,惟愿我的目光所及,成就我的教学境界!
第四篇:教学主张
灵动丰润——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我,xxxxxx小学教师,十七多年,和孩子们一起,时时浸润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语文诗性的光辉,浪漫的情怀和崇高的灵魂,体会语文博大而丰满的精神,仰仗语文美“容”、健“身”、养“气”,提“神”。语文教学,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事业。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归纳为四个字——灵动、丰润。
灵动,即活泼,有灵气,富于变化。灵动语文,追求有效益、有情趣、有思想、有思维、有生成、有收获的语文教学境界。
丰润,即丰满、丰足、滋润。让语文教育成为滋润学生心
田的教育。通过灵动的语文课堂、灵动的语文生活,丰润师生的语文人生。
二、“灵动•丰润”教学主张的主旨
1、尊重生命成长轨迹。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上帝赐予的一份礼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首灵动的歌。我要用灵动的语文教学,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并希望这份素养成为他们生命中一个独特的符号。
2、彰显语言学习优势。一个人的语言学习史,发端在小学语文。语言背后是文化,通过语言传递文化,这,是语文的特质。身为语言教师,我有责任带着对学生的诚意,对语言的诚意,带领学生诚意地去亲近语言,了解语言,深入语言,获得语言学习的真谛。
3、构建丰满的语文课程。立足教材,扎实双基,丰富思想,习得方法;立足课堂,发展思维,体悟生活,提高认识;立足生活,强化实践,发展语言,培养能力。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正端庄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我教学主张的价值追求。
三、“灵动•丰润”教学主张的实施
1、灵动课堂,丰润语言。
灵动课堂的前提是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教师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一个教师能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他的语文课能上到什么
程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才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几十年来养成的独立解读文本的习惯,总能让我的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具有“我”的身影,承载“我”的个性与思考。
我认为,语文课堂,是师生倚靠语言,向着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反思我的课堂,从容不足,优雅有限,但是,我的课堂,语言精炼,激情澎湃,师生对话高效,互动融洽;我的课堂,基础扎实,语言输入有条不紊,层次分明;我的课堂,思维缜密,设计新颖,学生参与了,思考了,表达了,互助了,共生了,日复一日,就见成效了。
我觉得,教材解读及课堂教学,一个教师还是要有点“我行我素”才行,这不是自以为是,不是骄傲张狂,而是因为我既不是张飞,也不是林黛玉,他们的方法,怎么适合我,适合我的,就是我自己的,而且也才可能成为我自己的,打造自己的,才最重要。我的任务是坚守自己课堂教学的长处,并把自身的长处努力发挥到极致~这样,至少,我们还能争取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教学个性的人。
2、灵动阅读,丰润思想。
人的第二次诞生,是学会阅读。灵动语文,倡导用阅读去丰润学生思想,滋养孩子生命。繁花有季,开落有时。小学六年,正是花期。
人说,“胸有三江水,口吐一条河”。我曾经用六年的时间做过一轮尝试——《“立体积累,丰富小学生语言底蕴”研究》。我认为,“积累”,分为“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两
个板块。两种积累方式的综合实施,就是我所谈的“立体积累”。我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和生活,不仅仅积累知识,更积累天真、积累天然、积累天成、积累童趣、个性和自我。立体积累,即建立“生活处处有语言”的积累理念。看、听、说、写、读多渠道多途径介入。积累途径多元、立体。
低段孩子识字不多,于是,背儿歌,听故事、讲故事、随文积累、课外阅读积累、写话积累、与人交流学积累成为主要积累方式,持之以恒,成效明显。
中段:《嘉州古韵》、《峨眉山月》、《诗经》、《论语》、现代
美文。
高段,放手让孩子们与经典相遇,与名著相约。让孩子在最旺盛的生命花期里尽情吸纳,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沐浴。
——我的学生家庭作业不多,70%的学生回到家只有一个任务——课外阅读。作为教师,我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透过文字去阅读文字本身和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学生长期自主广泛阅读的良性循环,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片沃野。
3、灵动作文,丰润生活。
“语言与心灵共抵”,是我灵动作文教学追求的境界。语言所及,心灵所抵;心灵所抵,世界所及:孩子的语言,反映的应该而且必须正是学生自己的真实世界,这个真实世界,包括他们眼中、耳中、心中的世界。我希望他们的文字呈现的,都是他们在自己的“世界”和“视界”里所触摸到的东西。我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真实地再现和述说自我外在及内心、及他人、及这个世界所呈现的一切行为,指导学生去关注他人语言所及的“世界”并在完善和丰富自我的“世界”的同时,实现“语言”的飞跃。
刚过去的一年,我工作坊的研修主题就是《构建小学生作文积累训练序列》,我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了学生“语言素材”“内容素材”“表达方法”的年段积累序列构建方法,有了些许收获。
比如:“素材积累”,建立“素材就在身边”的意识,这种意识,学生需要,语文教师更需要——事实证明,学生作文前的准备,比作文本身更有价值。
教材作文,提前布局。教师对教材作文要做到心中有序列,学生事前有准备、有观察、有参与、有体验、有交流,作文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然后,从教材掘“金”,丰富作文“材”源。利用课文及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作文内容资源;《恐龙灭绝之谜》《中国传统文化》《乐山环境调查》等都成为学生作文的
丰富“材”源。
第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深度研究。抓住熟悉事物,开展深度研究。乐山美食系列、城市旮旯系列,乐山“小人物”系列,“校园风景线”系列等。
巧借素材,拓展资源。网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平台,上完《长城》,让学生搜集资料,撰写《长城的过去和未来》;上了作文《文明只差一步》,让学生阅读《丑陋的中国人让景区变身垃圾场》等材料,写读后感。
另外,每学期我为学生出一本作文集子——《小青豆》,为每一本集子写序,一本集子收录200多篇优秀作文,当孩子们喜悦地捧书细读的时候,我能从他们的脸上读到快乐与自豪;大约在十年前,我为学生在“小荷作文网”建立了“乐山市实验小学雏歌文学社”平台,孩子们的优秀作文可以直接发到网络,当好些孩子收到网上习作被录用后杂志社寄来的刊物的时候,成功让他们也让身边的同学更热爱习作。
语文教师永远都需要一种勇气,来突破作文教学的限度,突破自身的限度,在作文中丰润自己和学生的生活。
4、灵动实践,丰润生命。
仅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这是语文教学的似乎可有可无的薄弱环节——我已经在“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整合实施”方面做了四年多的探讨。
首先,我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呈现方式进行细致分析,然后,以一组教材为单位,把教材中分散的、碎片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合理、巧妙的重新组合,并设计归类实践方案,有序指导学生分组实践,再交流呈现学习成果。这种实施方式,学生人人投入其中,感受学习方式变革带来的收获;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拓展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渠道,开放了课程形式。
综合性学习活动整合实施近五年来,呈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有序安排,时间充足;归类组织,内容丰富;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减少程序,保证效果;强调交流,促进提升;家长介入,共同成长。
灵动的语文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讲到这里,我想说,以上,只是我语文教学的一人之言。教无定法,但是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教师都该坚守的,那就是诚意。我的教,若是诚心诚意为着学生的学,那么,无论拥有怎样的教学主张,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相信都会是有成效的。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教师需要把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自我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为这个健康的自我而激动,
而热爱,而参照,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育方法。
第五篇:教学主张 (5)
教学主张
《厘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因为厘米是小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低年级学生因其年龄等诸方面的原因很难掌握这一内容。教学中如何设计,才能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基于以上因素,谈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采用“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的必要性。熟悉的动画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其次,从学生的实践活动入手,每位学生一把尺子,从观察尺子,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是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的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动脑,勇于实践积极创新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专家斯卡特金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他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在对厘米的认识和见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支持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动脑思考。时时体验快乐,融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创造于一体,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