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小议(集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小议(集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小议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小议小议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摘 要: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大语文观”的引导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如一股清风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手段。但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怎样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拓展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小议

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小议

小议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大语文观”的引导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如一股清风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手段。但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怎样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仍然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思考。本文以小学语文新课标为依据,在借鉴国内外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一、引言

自古以来,书籍都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集大成者,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不竭源泉,更是人类精神发展的粮食。阅读有利于小学生的终身和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早已成为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小学生仅仅靠阅读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一些阅读材料,阅读量有限,更确切地说,它们根本满足不了小学生的思考、语言表达、实践写作等实际需要,更谈不上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庆幸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视野。”在这一标准指引下,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教学之风悄然兴起,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打曲律,也成了增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闪光点的重要手段。但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安排的拓展阅读要么不合时机和过度,要么忽视对小学语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更有甚者,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方式单调、流于形式,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明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刻意义等,这些都影响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从多方面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意义

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拓展教学可以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让小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丰富精神生活、充实大脑,是使小学生终身获益、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以小学语文课文为基础,对小学语文课文作一定的补充、迁移和延伸。它拓展了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宽度,使其真正服务于小学语文学习,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牢固的坚实的基础。综合起来,笔者认为,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具有以下方面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小学生的浓厚的阅读兴趣,使得他们喜爱读书,快乐读书,尽力多读、读懂阅读材料,尤其要鼓励小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课外拓展阅读读物,从而拓宽阅读面,增加总体阅读量,从而使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更加开放、更加有活力。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之所以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读书兴趣,主要是因为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自身的性质,它是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均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推荐一些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些阅读资料,比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和“百科知识”等,提高小学生拓展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

2.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阅读教学活动,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数量,其基本理念中就有“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的基本要求。因此,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丰富小学生的语言材料,大大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和实践研究证明: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走出小学语文课堂,立足小学语文课本,走向日常生活,进行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这样不但有利于小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而且是促进他们积累语言知识、丰富日常知识的好方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就是要以小学语文课文教材为中心,向课外拓展阅读延伸,引导小学生从一篇课文文本的阅读拓展到多篇课外阅读材料的阅读,从而在大量的拓展课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现状

笔者随机抽取长乐市四所小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对策。通过访谈发现如下问题:(1)课外拓展阅读内容不够精。课外拓展阅读书籍的选择,对小学生性情的培养是有很大帮助的,一本好的书籍就像是一个良师益友。它会督促你,影响你,让你成长。然而,访谈结果却不容乐观,被调查的小学生一般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内容不够精,有的甚至趣味不高。(2)课外拓展阅读兴趣不浓厚。有些小学生对阅读态度不够端正,阅读的意志力相对薄弱,不善于利用课余时间,既怕累又怕苦。(3)课外拓展阅读数量不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小学阅读分成了三个大学段,并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学段必须达到的最低课外阅读量。可是访谈中发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不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必须在正视小学语文课外拓展存在的问题的同时,积极?取有效的可行的措施,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虽然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经过教材编委会专家和学者们精挑细选的,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以拓展。

1.立足课文,丰富小学生阅读内容。

一篇课文一般只是一种视野,限制了小学生视野。鼓励他们,不要只读某一个学科的书,要广泛阅读,兼收并蓄,并且注意取其精华,去取糟粕。

2.创造课外拓展阅读条件,营造拓展阅读氛围。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努力创设适合阅读的条件,营造浓厚的阅读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可以开放学校的图书室,并且不断更新图书;学校、社区和家长联合组织活动,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定期开展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积极组织一系列亲子互动读书活动;小学语文教师落实阅读任务检查,做好指导阅读评价等。

五、结语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在强调教学改革的今天,其显得愈发重要。只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认真总结,千方百计地开发并且利用各种阅读资源,把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紧密地联系,充分认识到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就可以解决当前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研究者认识有限,能力有限,更限于论文篇幅,对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无法深入探讨,对于怎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与课内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等问题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

第二篇:小议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摘要】: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今天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直观、生动、形象、易懂、海量、快捷等优势,倍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且运用较为普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活力;又能较好地解决疑难问题,深入浅出,把难懂的知识简单化;更能创设出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知识的无穷乐趣;同时可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各知识点,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作用 【正文】:

科技是生产力,当今世界,是科技的天下。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随之迅速进入各领域。当然,教育事业受益匪浅,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作为科技发展的新生产物,信息技术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逼真、生动、活泼,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初中语文教学老师满堂灌的讲述、学生倍感枯燥、沉闷的状况将彻底石沉大海,语文教学的曙光已冉冉升起。

一、只有兴趣才能让人专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味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知道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只有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才会带着求知欲望积极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展示出生动、逼真的画面,播放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再现语文情景,使语文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时,我第一课时就向学生展示了“《范进中举》电影节选视频”,用六分半钟播放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胡屠户训斥女婿、赴试归来去卖鸡、知道中举发了疯、张乡绅前倨后恭、老岳父吹捧奉迎”覆盖全文的六个情节,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用合适的方式把难懂的知识简单化

根据初中生心理、生理及认知特点,要使他们比较容易而且很好地、全面地接受所学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把较难的知识简单化,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把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问题。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多媒体设备上呈现出来.使知识更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2、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平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基本知识后,由老师引导,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大容量的优势,尽可能地拓展知识面,让语文教学课堂在信息技术强大能量支撑下成为学生思维极度活跃、开放的阵地,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创设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它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任务。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宽松快乐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为他们学习营造愉悦的氛围,进而拓展学生思维,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特级教师于漪以情趣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那么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通过多媒体(班班通)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配画配音朗读、配画音乐、动画漫画,可以使静态的文字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学生入情入理。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动情的语音传入耳鼓,加上优美真切的画面映入眼帘,学生定会怦然心动,激起情感。这种意境、情感与课文相通,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一课朱自清的《春》时,我利用多媒体(班班通)总体展示春天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个总的感受。再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不由自主地从大屏幕(电视机显示屏)上就会领悟到:嫩绿柔软的春草,娇艳繁密的春花,清爽柔和的春风,细密朦胧的春雨,欢乐勤劳的人们。这些画面就构成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绚丽迷人的春天的画卷。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不但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珍惜光阴的品格。

四、信息技术是阅读教学的好帮手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做到互动教学与直观教学,还能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全息理论认为:事物的部分包含着映射整体特征的信息,这种能映射整体特征的部分称为全息元。初中语文阅读的全息性由语言的全息性决定。阅读材料中一些关键字词句段是阅读文本的全息元,它们对人物的刻画、气氛的渲染、道理的阐述、主旨的凸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它们,学生就能琢磨出阅读文本的主题思想、情感内涵。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那些具有深刻含义且内容丰富的关键字、词、句、段,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用心揣摩,做到咬文嚼字,让自己置身于文章内,思索这些字、词、句、段究竟有什么丰富的内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些,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

1、用课件给学生再现部分文本。把文本中重要的字、词、句、段用不同的字体大小和字体颜色根据教学要求做出标记,学生能清楚获取老师将要给出的信息。

2、把问题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悟文本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从而进一步探索研究。

3、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释疑。学生摆出问题后,教师指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积极交流,思维经过多次的碰撞,定会理出最具价值的信息,以便全面解决问题。

4、提供相关信息,学生课后学习。对于一些较难的词句段,教师可展示一些相关的动画图片、文本文档、视频资料、配音配画,或者介绍专题网站,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课后领悟理解。

五、信息技术是解决作文难题的法宝

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常觉无材可选或选材困难而畏惧作文,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可以解决此问题。

1、素材丰富,情趣飞扬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章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

某老师在进行作文的开头训练时,准备了大量的有关作文开头结尾的写法、实例及作用的资料,并读给学生听,结果多数学生只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有的听完了就忘了。鉴于此,老师就把这些内容制成课件,运用多媒体当堂进行演示,同时也上传共享,同学们可以随时观看,随时记忆,随时模仿。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印象,而且给学生以思考和消化的空间。

2、激活思维,启发灵感

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才能就是想象”。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可以全方位地提供发散思维的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身临自然、社会、历史的环境,从中寻找联想的起点、创作的灵感。

例如:在以“青春随想”为话题进行写作之前,利用课件,播放关于杨利伟的短片,用音乐《少年壮志不言愁》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响起画外音:同学们,生命是一张没有归途的单程车票,青春也不是—张不老的容颜,伴着时光,美丽、善良、智慧、奋进、挫折、成功、失败,撞击着年轻而又充满梦想的心房,这就是成长;你们现在正值青春的大好年华,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起回味昨天,畅想明天,记下青春的步履,描绘一幅别人无法仿制的画卷,唱一首自己作词,自己谱曲的青春之歌„„

如果不使用信息技术,只是口头上引导学生加以想象和联想,那是纸上谈兵,少了形象上的直观引发,少了音乐的感染触动,当然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面就狭窄多了。

3、全面剖析,灵活修改

优秀的文章,教师可以显示在文本中,再配以适合文章主题的背景图片、音乐,让学生自己朗读,那样的效果就不仅仅是一种美了,更会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我们也可以集体修改作文,需要修改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提醒,把文字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头脑清晰的进行增减删改。在集体讨论之后,立刻显示一篇修改后的习作,通过前后对比,效果截然不同。

由此看来,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了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使课堂活跃、进度流畅,并把较难的知识简单化,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快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遨游,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蜜汁,领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邓万敏: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周 明: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 要】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框架 作者意图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即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时即可采用此法。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照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可以让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名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地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的论证思路,发现他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景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大明湖》一文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也是复杂的、多重的。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从而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两种。

1.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在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境时,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1)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2)“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其中(1)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和“窃”的概念,实在迂腐可笑、自欺欺人。而(2)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书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1)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2)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体现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从(1)到(2)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2.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代表,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来揭示痛苦,引起救疗的注意和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第四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摘要: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名著在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名著的阅读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通过名著阅读,能够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拉近与作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将课本知识与名著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生的学习没有高中生那样繁重,但同样面临升学压力,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考试范围,一切学习都围绕考试进行。即使考试过程中有涉及名著的部分,都是关于名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让学生将关于名著的人物、事件、地点、思想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便于在考试过程中应用,却没有真正阅读名著。从师生及家长的角度看,取得高分是初中生的最终目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活动都被看做是浪费时间。即使有很多学生对名著充满兴趣,也不敢违背教师和家长的命令,课外阅读名著被一些家长看做同玩网络游戏一样的行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严重行为,学生的兴趣被强行扼杀。

二、阅读名著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通过对四大家族日常行为的描写,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状况,同时最终的结局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另外,通过《格列夫游记》,能够了解当时英国的基本生活状况,这篇小说到处充斥着对英国议会政治的讽刺及对反动宗教组织的批判,在这样的状况下,受苦受难的终究是人民。格列夫宁愿与马为生,也不愿意再次做人,则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大讽刺。作者通过《格列夫游记》对现实进行深刻批判,同时代表劳苦大众对新社会的期盼。

2、促进语文知识的开放性学习。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在进行文章理解时,只会对课本上出现的情感进行套用,如果课本没有涉及,学生则显得措手不及。通过名著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情感及文学知识,是对课本知识学习的极大补充,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同时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不同于课本知识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禁锢了学生思想。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无限扩散,通过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有利于自己日后更好地发展。

三、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制订明确的阅读计划。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得灌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的思想。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其缺乏自主学习性,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订相关阅读计划。从长远看,可以制订三年计划,即在初中三年完成一定数量的名著教学。从短期计划看,可以制订每个学期的阅读计划,并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心得通过文字描述出来。

2、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在阅读教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应该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程,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将自己阅读的课外优秀名著推荐给大家。另外,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大家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技巧进行分享,做以借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在交流课上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名著,并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区分名著与网络小说之间的区别,避免学生利用阅读名著的接口,阅读一些没有文学价值的网络小说。通过阅读交流,可能在班级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励全员参与。

3、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初中生受限于理解能力及三观未完全形成,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对一些思想比较高深的名著难以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选取的名著应该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首先选取一些思想比较浅显的名著,例如对于四大名著的安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时可以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比较直接地披露了现实,思想比较直观。而《红楼梦》的文学境界明显更加深奥,可以等到九年级有一定文学基础和思想见解再阅读。

4、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示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推荐几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掌握一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开放性思维。

四、结语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于依赖课本,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必须进行一定的名著阅读,从而补充自己的文学知识,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课书上介绍的名著外,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名著,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篇: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初中顾琼玉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值得重视和改进。本文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阅读情感教育对话合作学习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本学习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占用的时间多,耗费的精力大。然而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1.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读书习惯。

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电视、网络、游戏等吸引着学生,很多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即使老师布置一些阅读任务,部分学生也是应付了事,阅读形同虚设。

2.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积极探索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1.积极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读本进行阅读。一开始,教师可指定篇目让学生阅读,同时配有适量的作业。例如布置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布置作业:(1)本文作者是谁?主人公是谁?(2)叙述故事梗概(300~400字)。(3)写一篇读后感。这样既能提高阅读效率,也便于检查阅读效果。平时,除了规定学生阅读一些名著外,我还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短文集,如《时文选粹》、《智慧背囊》等,这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美文,语言精美、短小精悍,文后有“赏析”和“感悟”。多读读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养成勤阅读、勤动笔的好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课外乐趣和精神家园。

2.立足课堂,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外的阅读之中。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的观点。学生在阅读中学语文、用语文,单靠课堂上、课本上的知识来提高语文的整体水平是不全面、不牢固的,也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教学,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提高语文的整体水平。如我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春》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的几幅图画外,还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加深学生对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了解。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并收集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诗句,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外的阅读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 重视情感体验,实现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功能。语言是一种工具,其本质功能便是表情达意。各类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与事物的强烈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或以情动人,或寓事于理。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问题:请学生体验文中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在各处“背影”前添加一个修饰词。当研讨到第四处“背影”时,一位学生说:这是一个“令人思念”的“背影”。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面对社会的灾难、生活的不易,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车站买橘的那个“背影”怎能不令作者难以忘怀呢?那一刻朱自清先生一定有想回家看看的强烈愿望吧!但面对艰辛的生活,愿望终难实现,再多的思念也只能化作晶莹泪水,所以此处感人至深。另一位学生说:我想起了一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此时,师生唱起《常回家看看》,情感达到高潮。

4.实现平等对话,构筑阅读教学的新形态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通过虚拟性设问,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设计开场白: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鲁迅先生的童年,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奇幻之旅,聆听他那向往美好自由的动人旋律。你们想学习这篇文章吗?这样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启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性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第三节时,设计启发性问题: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②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③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④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⑤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通过这组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营造和谐性氛围,实现平等提问。新课标要求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提出问题,师生之间交流解答。当然教师要把握好让学生提问的“度”,根据课文的主旨要求,力求避免干预学生的思维,必要时适当引导,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人为限制阻碍学生思维和表达。这样,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组织合作学习,关注阅读文本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特点是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熏陶和内心体验,展示了人的个性、塑造了人的心灵、关注了人的生活。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学生初步熟悉文本后,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小组辩论等方式研读课文。对“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进行辩论:

A方评价(肯定):母亲——节俭、有主见,父亲——可怜、稳重。

B方评价(否定):都是拜金主义者,典型的势利小市民,见利忘义、虚伪冷酷、贪婪自私、爱慕虚荣,母亲更精明泼辣刻薄。

师引导:对像于勒那样的人要有一定的同情心,对菲利普夫妇也要有一颗怜悯之心;菲利普夫妇的拜金行为虽然令人唾弃,但这并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性被严重扭曲,他们其实也是失去了自我的可怜人。

从菲利普夫妇的处境、以及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全面诠释解读菲利普夫妇,引导学生关注、同情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生活和悲惨命运。小说的人文性就被挖掘出来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某期封面语)。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开拓的潜力是巨大的。让我们努力创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倡导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白金声《怎样教好语文,怎样当好老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