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全文)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全文)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简称 (EHF) 是一种由鼠类传播给人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以高热、出血、休克、肾衰为主要症状, 其发病和死。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简称 (EHF) 是一种由鼠类传播给人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以高热、出血、休克、肾衰为主要症状, 其发病和死亡主要为青壮年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 死亡率较高, 因而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EHF成为危害邵东县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了解我县几年来EHF流行特征, 控制发病, 减少死亡, 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 现将我县2001年至2010年EHF疫情监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年至2010年邵东县EHF病例数据资料来源于邵东县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历年来掌握的疫情资料。

1.2 鼠密度的调查及标本采集处理

采用鼠夹法, 宅区每15m2放1夹, 野外10m10m面积放1夹, 以花生米、苹果为诱饵, 暮放晨收, 连续3d, 计算鼠夹 (夜) 密度。

1.3 鼠带毒率调查

将所捕鼠登记编号, 辨明鼠种、鼠龄、性别。采集鼠股动脉血液, 离心取上清;无菌采集肺组织, 装入采样管, 置液氮中保存。用间接免疫荧火法检测EHF抗原。

2 结果

2.1 邵东县EHF宿主动物鼠种构成

10年来计捕鼠5种1596只, 其中家栖鼠1349只, 野鼠247只, 见表1。

由表1可看出, 家栖鼠中以褐家鼠最多, 占63.97% (861/1393) 其次为小家鼠, 二者合占85.02% (1173/1393) ;B段与A段相比, 小家鼠的比重有上升趋势, 大仓鼠、背纹仓鼠、黑线姬鼠均有下降趋势。野栖鼠以大仓鼠、背纹仓鼠为多, 占88.69% (207/247) 。

2.2 时间分布

2001年至2010年邵东县报告的病例总计56例, 呈全年散发分布, 4~6月为发病高峰, 共报告31例, 占发病总数的55.36%, 发病时间分布见表3。

2.3 年龄分布

以青壮年发病为主,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 占总发病人数的51.79%。年龄分布见表4。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不同型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病。人感染汉坦病毒后能导致两种严重的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 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HPS) 。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并通常将肾综合征出血热称为流行性出血热, 汉坦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主要存在着姬鼠型疫区、家鼠型疫区和混合型疫区。通过10年来对鼠种的调查研究, 发现褐家鼠鼠密度及带毒率均高于其他鼠种, 为邵东县的优势鼠种。而大仓鼠、背纹仓鼠则在野外占优势地位。10年中, EHF发病率有所上升, 鼠密度呈下降趋势 (采取灭鼠措施) , 同时间鼠带毒率逐年增高。A段与B段相比, 鼠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带毒率B高A, 可见导致邵东县近几年EHF发病率增高的最主要因素是鼠带毒率的增高, 这提示我们EHF防治工作应将大规模灭鼠工作与重点消灭带毒鼠结合起来。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 这充分说明生产、生活与鼠类接触较密切的人群隐性感染率高。春夏之交为EHF的发病高峰期。为此控制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关键在于春秋季前开展较大规模的灭鼠防鼠工作, 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在重点乡村消灭带毒鼠的工作, 减少劳作和家庭环境中与鼠的接触及提高免疫力, 同时加强个人防护, 留意老鼠出没的痕迹, 尽量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或分泌物接触, 尤其是野外作业或露宿者更要加强个人防护以防止接触感染。此外对高发病区的人群、与老鼠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或容易接触的人群以及野外施工或者住宿的人群, 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 都是控制和降低出血热发病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 了解湖南省邵东县流行性出血热 (EHF) 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 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 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方法对病人进行调查,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IFAT) 检测EHF抗原的方法进行鼠带毒情况的监测, 采用夜夹法进行鼠密度调查。以每5个年份为1个阶段, 进行比对 (2001年至2005为A段, 2006年至2010年为B段) 。结果 EHF各月份均有病例发生, 其中以4~6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年龄5~75岁, 其中以30~50岁年龄组为多;鼠密度为5578只/km2;鼠带毒率为6.45%。10年中共计捕鼠1596只, 其中褐家鼠占捕鼠总数的53.13%, 占室内家栖鼠的67.97%, 家栖褐家鼠带毒率为14.04%, 高于其他鼠种。结论 邵东县优势鼠种为褐家鼠, 作为EHF传染源, 褐家鼠有重要意义。近几年EHF发病率与褐家鼠带毒率密切相关。建议在EHF防治工作中将大规模灭鼠工作与重点消灭带毒鼠结合起来。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参考文献

[1] 李杭建.蚌埠市15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与防治对策[J].淮海医药, 2006, 11 (24) :473~477.

[2] 苏佩龙, 侯维民.朝阳市1982年至2006年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07, 5 (10) :94.

[3] 李宏, 洪荣涛, 黄文龙, 等.2004年至2007年福建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 25 (1) :59~62.

[4] 贾成建, 郭振平.灵宝市1996年至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J].流行病学与预防保健, 2007, 5 (9) :731~732.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全文) 论文资料 第1张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全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湖南省邵东县2001年至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分析(全文)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