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精选)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精选)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第一篇: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开展课例研究 促进教师成长聚精会神抓课改 求真务实提质量——在教育管理中心教研会议上的发言 铝基地曙光小学王小平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学校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第一篇: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开展课例研究 促进教师成长

聚精会神抓课改 求真务实提质量

——在教育管理中心教研会议上的发言 铝基地曙光小学

王小平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学校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教师在各个层面获得更大的发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我们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去操作,从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使校本研训更贴近教师的发展实际,支持他们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架构,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为此,我们着眼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将课堂时间分配为:“31117”模式。即:复习及出示目标3分钟,学生自学10分钟,教师导学10分钟,当堂练习10分钟,当堂检测7分钟。可以穿叉,但必须少讲,让学生多练,争取课堂落实率达双80%(即至少80%的学生能落实,80%的知识能落实);教师每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我们主要开展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切入点,是因为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研究的是教师自己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这种研究使教师感到亲切、实在、具体,能够解决实际同题,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利于构建一个动态的合作学习、反思提升的研究主体。下面我就“以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题简单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课例研究形式

1、导向式课例研究。导向式课例研究是指从正面案例中解读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寻找生长点。在课改实践中,不少教师积累了一

些经验,有的含有实践者创新的成分,有的是可贵的鲜活的素材,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就可通过课例加以传递,让大家共享。为此我们特别注意记录整理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评价方案等,与教师们一同研究、反思、研讨、提升,让他们学会如何从操作层面上来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本学期我们组织的全员参与的交流课听讲评活动中,孙云峰老师执教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具有鲜明特色。课前她不仅备教材、备学生,更备情感。课堂上,教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深情的语言、严肃凝重的表情、适时适度的课件、灵活多变的方法、巧妙精当的评价等,把教师、学生、文本甚至听课教师的“情”融为一体,人人为之动容,很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这一课中亮点颇多。我们抓住契机,组织教师认真进行课例研讨。大家发现仅就朗读而言,这节课竟运用了范读、赛读、指读、齐读、引导读、配乐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改变人称读等九种方式,教师巧妙的引导使得其间的过渡不露痕迹,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在朗读中层层递进,情感犹如大海波涛,一浪高过一浪,直至像西亚图一样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呼声。这种闪耀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灵动的朗读设计与训练方式,给老师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研讨中,老师们认识到语文课堂较之其它学科更应该体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激情投入,与学生倾诚交流,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得到彰显。研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大家觉得身边人、眼前课更易于借鉴学习。一位青年教师说:

“要讲公开课时总是发愁,不知如何下手。听了这样的课,心里就有底了。”所以,这种具有示范作用的导向式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此课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河津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大赛,并获一等奖,同时被河津教研室推荐到运城参加课堂教学大赛。

2 、单元式课例研究。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需要出发,有必要切实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开展学科教研组单元式课例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每周固定的学科教研时间,由组长针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组织全体教师解读课程标准,把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讨教学方式;就作业与辅导、活动与探究、检测与评价等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完成一个单元教学后,学科教研组全体教师对本单元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对教学活动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反思记录,共同研讨改进方法;对本单元的典型课形成不同的课例。

如高段数学组的“同课异讲”活动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老师们在深钻教材、把握特点、对教学目标有明确认识之后,结合本班学情设计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做课时,有的善于启发学生通过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教学程序严谨细致,层次清晰;有的练习题的设计新颖有趣、体现了训练的坡度。教研组互动评课时,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亮点与不足都进行了剖析与反思,提出了改进措施,整理成比较完善而又各具特色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组的几位老师则在组内开展了“一课多讲”活动。她们对自己喜欢的一篇课文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在自己班做课后效果很好。几个人就自发提出:每个人都在其他班再上这一课,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更为可贵的是:在这样的“大交流”活动中,她们发现了几个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方面的差异,有的班是部分学生唱主角,其余的学生甘当听众;有的班是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却不善于倾听。老师们对此进行了反思,找到了自己平时教育教学中难以察觉的盲点,互相出谋划策,提出了改进措施。从而演绎出了不可复印的课堂精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教研组、年级组内的单元式课例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来,改变了以前教师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师之间孤立与封闭的局面。老师们学会了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中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3 、专题式课例研究。专题式课例研究也就是围绕课题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强调的是在学校课题组的统领下,教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研究专长的专题,或自主研究,或在组内进行合作研究。如张凤琴等十一位老师开展的省级科研课题——《基于数学思考的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就是一项合作研究课题。他们每月举行一次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上实验课时,要制作课件,要体现自己教学研究的方向和特色。课题组对该课要做到课前有研讨有指导,课中有观察有笔记,课后有评析有反思。校领导全员听课评课,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实验教师再带着研讨的经验与生成的新问题回到实践中去思考

去解决。在这种活动中,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能力、驾驭课堂能力、自我创新意识和自我反思意识都有所提高。

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这种专题式课例研究是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手段。如王彩花老师执教研讨课《确定位置》之前,以“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理念做指导,设计出了初步的教案。教研组成员在听取了她的教学设计之后,又提出了改进建议,使教案更趋于完善。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方法独特,灵活多样,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做课之后,大家又进行了现场互动评课,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虽然只上了一节实验课,但其中个人的付出、集体的智慧使这位年轻教师受益颇多,成长迅速。她说:“我深深体验到了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深邃而富有魅力。”

4、微格式课例研究。微格式课例研究具有主题单一集中,参与性强,观摩与创新相结合等特点。从而使教研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更便于指导。如围绕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师又深感困惑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一课题,教研组进行了微格研究。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导入的情境,并拍摄下来。课后结合实践重放录相进行反思,大家一段一段进行点评,找出成功与不足,再次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从而激发起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真正达到了带着困惑而来,满怀信心而去的目的, 使教师快速地成长,提高教学技能技巧。

二、课例研究富有成效

1、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

开展课例研究,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他们的经验、学识、品质、情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曾说,“唤醒”可以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内在敞亮,他因主体性空前张扬而获得一次心灵的解放。课例研究,正在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使教师职业生涯价值得到升华。每个人都既是实践者,又是观察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创造者,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2、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在一轮轮“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在今年的交流课活动中,个别班级的老师用太谷学习的经验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交流课后我们相继推出了优质课,让全校教师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11月7日,河津市教育局在我校举办了“河津市优质课大赛”,我校分别安排薛清珍、孙云峰、张艳等9位教师参加赛讲活动,分别获得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各教研组非常重视此项活动,从组长到成员全员参与;在设计教学预

案、制作课件、借班试讲、修改完善等过程中,校领导也全程参与。这些活动拓展了课改实验的空间,延伸了课改实验的领域。通过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今年十月份,我校教师薛颖代表铝基地教育管理中心参加了运城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她就是在课例研究中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位青年教师,在近两三年内,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陶冶、提高,教学水平由原生态的自我摸索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已变得相当成熟。

3、课例研究把叙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

以往,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常觉得深奥、难懂、不解渴。开展课例研究,不是从“本本”到“本本”,而是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叙事研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老师们就感到不是难以“高攀”,而是深切感受到要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主要事件、策略进行分析、归纳,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必须借助理论的武器,从而产生了对理论学习的渴求。她们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并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随笔、案例和论文等,今年共有3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地级奖励。小数课题组有5位教师在山西省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中获得

一、二等奖。

4、课例研究推动了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共同发展。

开展课例研究,使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

各教研组在实施课例研究时,全组教师都是共同参与,献计献策,经验分享,人人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把校本研修落到了实处,使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工作,是责任,增强了学校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活力。

三、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尝试课改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合作探究时费时费事;

2、教师对结构操作还处于摸索阶段,不能正确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3、小组合作不够深入,成员间的分工与配合不明确不成形等;

4、一些教师受习惯影响,课改意识不强,课改步伐缓慢,在教学中仍沿用自己一惯做法。这些实际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我们会不断努力,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努力方向

1、抓好教研

常言道:“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因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达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有所获,教研是关键。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指导老师开展研究。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细节教学设计去细化上述方面的教学,发挥教研是教学的动力和催化剂作用。

2、人人参与

教研活动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活动。只有人人参与才有意义。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智慧,才能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要开展有主题的研究课、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教研活动,让老师自觉走上教研之路。

3、课课有效

每节课都能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佳效果,是老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研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要把握好每节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细节的设计。既要符合课标、教材要求,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达到教学合一。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理想对理想的启迪。我们要致力于创设人人爱教育,人人爱教学,人人爱教研,人人爱学生的敬业氛围,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让全体教师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教师自我成长相得益彰的完美境界。向建设五个曙光、打造特色品牌不断迈进。

2013年1月

第二篇:课例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

摘 要:“课例研究”是一种是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课例研究”的核心特征在于:长远目标的共享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学生研究的周密性;课例观察的鲜活性。“课例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

“课例研究”(Lesson Study),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日本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课例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准。1999年,美国许多州也开始采用“课例研究”的形式。目前,西方学术界正在全面推广日本的“课例研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它作为一种教师校本培训的基本途径,从而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

一、“课例研究”的一般理解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所谓“研究课”。实质上,“课例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发展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课例研究”的意义

“课例研究”是中小学教师改进教学的手段。课例研究涉及到教师团体一起开发课例,实施课例,检查学生学习结果,分享教学成果,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课堂教学。美国全美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研究了六项美国的“课例研究”状况,认为“课例研究”的目的在于:(1)理解“课例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支持和挑战,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分享信息;(2)调查“课例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3)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变革方式进行设计;(4)开发视频材料和文本材料,支持美国“课例研究”的实践。总体而言,“课例研究”的意义在于: 1.课例研究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改进提高模式。课例研究是一种改进的过程,具有阶段性,是一种长期的教学实践,并不是一种激进的教学变革。

2.课例研究始终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课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在于清晰的特有的学习目标,教学改革总是围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3.课例研究直接围绕着具体的教学情境。“课例研究”尊重教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特点,课例研究中产生的知识马上可以得以应用。

4.课例研究是教师合作完成的。通过团体运作的方式改进教学,教师能够分析课堂教学,相互之间进行启发,进一步学会教学。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过程

“课例研究”的过程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计划、上课、课堂效果的评价(包括同行观察),修改课例。“课例研究”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参与。完整的“课例研究”包括下列要素:清晰而明确的课例目标的叙事描述;评价的描述;学生作业样本;上课活动;教师观课与课堂教学的反思。“课例研究”中教师的活动主要表现为;(1)思考教育的长远目标——诸如对于学习的热爱、对于他人的尊重等;(2)仔细考虑学科、单元和课时的目标(例如,为什么要教授科学?“杠杆”中什么最重要?怎样介绍“杠杆”?);(3)设计课堂“研究课”,将生活世界和学科世界以及学生长远目标结合起来;(4)仔细研究学生对于课的反应,包括他们的学习、参与和相互关系。

“课例研究”的进行过程:

(1)小组会谈:研究与准备。教师共同为“研究课”做出详细的计划。

(2)研究课1:实施。由一名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上讲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3)小组会谈:反思与改进。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 (4)研究课2:第二次实施(可选择)。另一名教师(或同一名教师)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5)小组会谈:反馈与存档。随后教师讨论“听课情形”。

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主干,课例计划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作为教学工具,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作为交流工具,它向其他教师传递着主讲教师课堂所构想的信息;作为观察工具,它为教师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构建和分享他们的智慧和知识,他们为学生创造值得记忆的学习经历,相互之间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课例研究”的核心活动是教师协同致力于“研究课”,这种“课”称之为“研究课”,是因为其目的在于反观教师的教学实践。

(三)“课例研究”的成果分享

“课例研究”是教师与同事分享知识的过程,其间,教师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开始将自己视为真正的专业人员。参与“课例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知识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1)报告与出版物

教师撰写课例研究工作报告,并与其他教师分享。在日本,一线教师出版的研究报告比专门研究者还要多。报告更多的是“课例研究”计划和相关资料,每一篇报告基本涉及到:动机、目标、成就、课例研究过程中的挑战。

(2)校外顾问

也称之为“校外专家”、“特邀顾问”。校外顾问的角色是参与指导。校外专家服务于三个目的:对于课例研究研究小组提出不同的见解;提供教学内容信息、新的观点和改进意见;与“课例研究”小组分享成果。 (3)课例研究“开放日”

课例研究“开放日”允许不同的学校一起分享成果;“开放日”的主要活动是为参观者提供“研究课”,并与他们一道讨论“课例”。学校将教学计划分发给听课者。校外专家也参与这项活动。

(4)课例研究的管理

学校为“课例研究”提供设备、场所,为教师分享 经验提供条件。 “课例研究”活动可以是校内和校外教师一起参与讨论、交流思想的活动。教师的研讨时间可以延长,让教师充分交流。校内可以是整个团体的以内容领域为主的学习研究会。校际之间则可以是地域性组织、志愿组织的俱乐部、教育机构协会组织的交流。

(5)课例研究的传播

“课例研究”的思想传播广泛,正式的“课例研究”往往会导致非正式的“课例研究”实践(计划、教学、观察、反思)。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每当我有时间,我就会到另外的课堂中去听课,寻找位置坐下来,就像我是一位学生一样。”

二、“课例研究”的本质及其特征

“课例研究”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专业发展过程,日本教师进行有系统地教学实践诊断,使得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这种诊断以少数教师的合作为前提。 “课例研究”活动包括计划、教学、观察和评课。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果仅仅关注可观察的行为而不了解本质,教学改革往往无效。

(一)长远目标的共享性

当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形成共享机制,为目标达成而努力,如“研究焦点”、“研究主题”、“研究重点”等,“课例研究”就开始了。

课例目标的制定是一种叙事性的描述,要回答“学生将要学习什么”?这种描述应该清晰和详细。评价和得分指导的描述要进一步说明“希望学生学习什么”?课例目标的描述还包括:学生作业样本,现实学生的高成就或低成就;学生书面作业或其他形式的信息;生活轶事观察等。师生参与的课堂活动将致力于达成课程目标,包括教师的指导,教学材料的分发。教师的反思或札记:什么完成了,什么没有完成,教师的修改意见及其他建议。

“课例研究”通常从各种水平中选择引发教师注意的主要目标,如日本一些中小学“课例研究”指导说明的目标:(1)发展教学,确保学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需要;(2)学生在友谊和学习上感到满意;(3)教学指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某一具体学科教学中(如科学或数学)也强调教学的宽广而长远的目标,如“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爱的天性”、“成为问题解决者”。

美国教师往往惊讶于日本“课例研究”宽广的长远的目标。与之对比,美国“课例研究”往往集中于短期的可视的结果。“课例研究”的目标局限于学术结果;“课例研究”的目标选择由组织者制定,而不是由参与者研讨;“课例研究”的目标在于获得特别的考试结果(如提高科学、写作分数)。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课例研究”聚焦于宽广的长期的目标,也聚焦于特定内容领域的学习目标。“课例研究”关注学术性领域,如数学、语言艺术等,也关注非学术性领域,如艺术、音乐、班会、校园活动等。通常意义上,“课例研究”所选择的学科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学生学习的弱项;选择教师认为难教的一门学科;选择一门近来改革的学科,如新内容、技术方法、新的教学方法等。例如,日本的“课例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学等学科,同时注重其他基础学科领域。美国大多数的“课例研究”集中于数学,也渗透到科学和语言领域。

(三)学生研究的周密性

课例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课例研究中学生作品的收集和分析至关重要。通常而言,教师收集的学生作品包括:学生课堂学习的事件、参与行为、相互关系。例如:学生在小组里是怎样行动的?学生是否意识到课题中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是否显示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也经常收集自己行为的变化,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怎样运用黑板的、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等。教师的这些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密切相关。

“课例研究”强调研究学生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潜力。日本的“课例研究”聚焦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美国“课堂观察”的传统则聚焦于教师的行为,如利用教师行为清单(teacher behavior checklists)来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美国的研究者已对此进行反思和质疑:“一系列改革文献关注‘好教师’的行为和特征,缺乏有力的背景条件支持,背离了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目标。课堂观察仅仅评价教师的行为,忽视对于学生经验的研究和评判。”

(四)课例观察的鲜活性

鲜活的研究课是“课例研究”的心脏。研究课需要大量的准备和精心的安排。在日本,有时候教师会到几百公里外的学校参加研究课。为什么“观课”比看“录像课”更为重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依靠教学计划(教案)来评价,也不能通过教学录像带来评价。我们说“这是一堂好课,但是学生没有收获”,这无异于说“手术是成功的,但是病人却死了。”当教师聚集观察研究课时,他们可以收集到平时从学生作业、考试试卷、教学录像带中难以获得的信息,如学生参与的事件、毅力、情绪反应;小组讨论的形式、特点、小组合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兴趣程度等等。换一句话说,在研究“课例”中,教师的观察超越了“课例”本身的意义:教师会观察到学生的整体行为,或指向学习、或指向同学。没有真正意义的观察,是不可能评判一节“好课”的。一节“课例计划”可能导致不同的课堂结果,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录像带、文本案例、课时计划、照片和学生作品都是教师观课时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只是教师观课的补充,而不能代替教师对于真实课堂的鲜活的观察。比较而言,美国教师倾向于开发电子文本或视频案例,使得“课例研究”更加方便和及时。

三、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成长

“课例研究”基于学校课堂教学场域;“课例研究”基于反思性实践;“课例研究”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教师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好的“课例研究”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帮助老师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与成果。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与重建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课例研究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一所学校一般在进行课例研究时致力于同样的拱形目标(overarching goal),在同样的学科领域中开展,以3—4年为周期;每年课例研究拱形目标下达至教师小组;对于每一次课例研究,教师选择相应课时的特殊目标。

设置课例研究水平目标的一般过程为:(1)教师设置拱形目标;如“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人”。(2)教师设置特定学科的课例研究目标;如“怎样发现三角形的面积”。(3)教师思考拱形目标与学科目标的关系;如“学生独立解决三角形面积问题”。(4)教师设置教学内容目标;如“解释怎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计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必须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在这本教材中这一节课的基本目标是什么?“这一节课如何与学生这一学年的学习和进步产生联系?”“这一节课与其它课程领域之间怎样产生联系?”这些问题对于教师非常有益。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不进行思考,那么教师就不会研究“研究课”。“研究课”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如果教师不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教科书中思考这些问题,他们也必须在“研究课”中反思这些基本问题。正如有的教师所提出的:以前我所思考的是这一节课讲什么,现在所思考的是我希望学生从这一节课中学到什么。教师必须审视特定的“课”、单元与学科领域的目标,重建教学目标。

(二)学生学习目标的认识与发展

“课例研究”的建构体现在教学质量的评判上,“课例研究”的长远目标在于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思维习惯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能力等。 “课例研究”活动中,一节课就像一条迅速流淌的河流。当教师执教的时候,必须迅速作出判断。当教师执行研究课的教学时,同事会记录下执教者的语言和学生的话语。“课例研究”活动中,教师搜索课堂,收集到学生的一切“表演”证据,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甚至随着课堂节奏变化的思维水平。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教师发现平时很少发现的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原貌。学生学习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 日本的“课例研究”着眼于学生宽广长远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创造具有价值的友谊;发展学生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形成学生自己的学科兴趣。

“课例研究”也为教师发现教育学生的方法提供支持,包括学生学术性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之间互相观课并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升教师之间的学术友谊,另一方面增长教师的智慧,在这一点,教师孤立地从教的效果是不可媲美的。

(三)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开发

“课例研究”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状态。通过“课例研究”,富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课例研究”起到了知识的纵向传承的作用。

“课例研究”建立在对于教学的理解基础之上,即“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学作为专门的技术,建构在课例的设计、教师的期望、学生的质疑以及教学的结果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反思课例活动、视觉教具、教学进度等关键问题。例如,当教师不断修改展示的视觉教具时,教师期望课堂场面令人激动,教学材料清晰,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教师能够发现新的教育技能。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从“课例”本身获得技能,也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得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课”远没有结束,它不局限于某一次“课”,它给教师向其他教师继续咨询请教的机会。教师相互提供经验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自我反思水平的批判与提升 教师在反思中成长,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尤其重要。“课例研究”为教师的自我批判反思提供了空间平台。

批判反思是反思的高级阶段,是高水平的思维过程,包括对决策或行为的假设的反思以及对它们背后所牵涉的理智、道德、历史、社会等因素的隐含意义的反思。所以,批判反思型教师能在做出教学决策前仔细思考决策假设,并充分考虑决策可能会带来的技术、伦理、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种种结果。对每一个教师来说批判反思的最终结果是发生认知的变化,并改进教学实践。

教师只有进行自我批判性反思,才有可能距离专业教学标准越来越近。“课例研究”强调自我批判性反思,教师与学生为自我改进设置个性化的目标,如果忽视外在评价的目的,教师将会更加自然地表露自己的缺点。教师的自我批判具有真实的价值,因为识别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虚心请求别人的批评,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失败。“课例研究”的批评包括个体的批评和集体的批评,在批评中,教师可以分享同伴的智慧和经验,批评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课程,还是教师教学成长的手段。

(五)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建构

教师的游离是教学改进的敌人。教学研究需要教师集体努力,如果一个教师“单打独斗”,游离于集体之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优质的课堂”境界。教师是一个“孤独的行者”,这种隐喻强调教师需要个人反思经验;教师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这种隐喻强调教师需要在合作中成长。“教师共同体”实质上分为两种:“合作的共同”和“自由的共同体”。在教师的“合作共同体”中,教师深信他们需要铸造共同的教学观;在教师的“自由的共同体”中,教师期望通过自己的意志构建个性化的教学。

什么是成功的研究课例?它并不是指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成功与否。而是指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能够学习到什么,这才是“课例研究”的真谛。如果一个教师不想改进教学的话,他就不可能真正做好“课例研究”,甚至不能真正完成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计划。如果教师孤立自己,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甚至不可能完成一节好课。 过去,教师遇到一个教学问题的时候,往往是通过阅读一本书来解决;如果遇到另外的教学问题则再次阅读另外的书。实际上,发生在学校中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向熟悉类似问题的同行寻求帮助。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发展某一种角色认同感:学生、班级将不分彼此,“同事”的学生将是“我们”的学生,而不再是“我的”、“你的”、“你们的”学生。

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形式,“课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课例研究”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课例研究”的选择与组织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课例研究”不是针对一个教师的活动,而是一个教师始终参与的活动;“课例研究”不是一个教师完成的活动,而是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课例研究”不是校外专家引领的活动,而是同伴互助的活动。“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专业日常生活的舞台,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表演者,更是评价者。

第三篇: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 目前课题研究现状及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重要性。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存在选题大、内容空、教师难操作、成果无实效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开展合乎教师现状、贴近教育教学的应用型小课题研究,以教师正在做的工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完善工作为目的。研究过程分为四部曲:一是营造氛围,创造研究条件;二是遵循原则,精心选择课题;三是举行论证,探寻研究策略;四是成果评价,提取研究经验。小课题研究以理论为基,以实践为本,切口小、方向明、周期短、见效快,能使教师在研究和交流中成长、在成长中变化提高。可以说,应用型小课题研究是学校培养教师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管理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本身的需要。

• 首先,教师难以操作。 • 其次,过程难以把握。 • 第三,成果难以推广。

二、针对现状、合理定位,开展应用型小课题研究:

1、何谓应用型小课题研究?

应用型小课题研究即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是以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养成教师科学的思维习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为根本目的,把工作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工作的过程。可以三两个人或者十来个人组织开展,需要一定的但却不是高深的理论作指导,切口小、方向明、易操作、周期短、见效快。

2、怎样给小课题研究定位?教师小课题研究必须定位在实践性研究上。

3、应用型小课题研究的特征?“应用型小课题研究”是介于教育科研课题和“教学案例”、“教学后记”之间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人能参与的课题研究形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小;二是实 。 注意:遵循原则,精心选择课题 • 一是注重实用价值原则。 • 二是遵循能力原则 。 • 三是追随兴趣原则。

三、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一)选题:从实践中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1.从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困境中寻找问题 2.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捕捉问题 3.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问题 4.从学生的课后生活中寻觅问题  筛选小课题

 当前要研究的小课题的标准可概括为六个字:想做,可做,能做。

 以学校小课题的确立为例:

 深入文本,走个来回,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 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 加强诵读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 激发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  有效预习后的化学互动课堂

 营造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政治课堂的情境教学  有效利用视听资源,凸显历史主题学习  自主合作探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 预习导学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优化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 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成为问题生成和解决的主体 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呈现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 选题参考:下列课题可供大家选择和参考: 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积累的实践与研究  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策略研究  小学体育课堂安防体系构建之研究  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与研究  小学高段写作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  推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 小学三年级学生英语听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 小学科学后20%学生助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 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研究 还有如:某一个后进生的转化、一个心理问题的解决、一个优秀学生成长路径、亲子交流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创新型班委设置(调解委员)、班级养花(或者养鱼等)实验、一次创新的活动(给母亲洗脚、集体打工等)、城乡学生角色互换实验、班报班刊研究、班级运动队建设、网页制作比赛、网站管理新方法、新型“家访”、“校访”实验、班级开放日活动、班级××节、学生周记的管理与作用、网上“日记”探索、网上“家校联系薄”、小手拉大手活动、作业革命、他为什么不发言、个性化“预习”、提高记忆力的策略、让注意力集中方法

(二) 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 (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  (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

 (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 (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 (5)论文或报告答辩。

(三)以实验学校小课题反复修改的材料目录的确立为例:  研究理念:以研兴教 以教促研

 研究认识: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教研 成长即成果  研究行为控制:做在平时 重在实践 边做边理  研究达成目标:过程资料翔实 研究实践真实 研究成果丰实

四、课 题 研 究 材 料 目 录

1、课题研究基本材料 (1)课题立项申请书 (2)课题立项批准书 (3)变更申请 (4)结题申请表 (5)结题方案表 (6)课题管理记录卡 (7)课题研究评价表 (8)工作报告 (9)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 (1)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开题论证

(3)围绕课题的学习材料、学习体会 (4)围绕课题的研究课教学案 (5)围绕课题的研究课活动记录 (6)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实录 (7)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 (8)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评价 (9)围绕课题的研究论文 (10)围绕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计划 (11)围绕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3、课题研究成果性材料 (1)参与交流汇报的材料 (2)师生获奖 (3)工作报告 (4)结题报告 第一,发现问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用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第四,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

第五,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五、课题管理 :  小 课 题 结 题 指 南

一、关于结题的申报

二、关于工作报告

三、关于结题报告

四、关于结题的议程

“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如何表达?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结构可以是“报告式”或是“叙事式”。 报告式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报告。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 叙事式的研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叙事研究,另一种是个案研究。它们都是叙述式的,其主要结构如下:题目。题目要简洁,要点明主题。引言。说明研究的起因;背景。说明事情的背景;事件。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调查了解的结果;结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 几项指标

1、优秀“小课题”应该有“个人博客” 

2、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有展示平台 

3、论文答辩

4、鼓励教师连续做“小课题”

 应用型小课题研究是一项全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它是促进学校全面提升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管理改革的需要,更是教科研发展本身的需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应用型小课题研究会日益彰显出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学校工作更上新台阶。

第四篇:立足课题研究 搭建发展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齐河四中

马红燕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育质量上新台阶、新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以“以人为本,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为宗旨,为学校内涵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的全面发作有益的实践与助推,促使学校教科研向纵深发展。一年来,在县教科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教科研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具体总结如下:

一、搭建发展平台,以学习与反思促提高

1、为教师提供教育理论丛书,引导教师自学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认真撰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每学期要求教师必需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力争发表或获奖。

2、每周印发理论学习材料,让老师们及时了解教科研前沿信息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老师们学习。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以此促教学观念更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3、及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采取多元的学习方法,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个别研讨相结合,提高实效。

二、立足课题研究,以物化成果促研究深化

1、以“提高课堂效率”的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围绕教育教学为核心,强化“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意识,深入展开课题研究。我校省十一五课题《初中当堂达标教学操作体系的建构与应用》顺利结题,张玉梅、吴德华、肖花三位老师的三个市级课题也已顺利结题,李霞等八位教师的县级课题顺利结题。

2、《初中当堂达标教学操作体系的建构与应用》课题实施几年来,我校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并形成了我校课堂教学的特色:自主合作探究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136全员育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3、实施课题带动策略。鼓励教师从日常教学的难点、热点、困惑点、精彩点确定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现在全校每位教师人手一个小课题。

4、课题研究进行网络化管理:教科室将对全校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网络化管理,把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上网,课题组成员在网上进行课题研究交流。

三、开展各类活动,以活动丰富科研内涵

1、实施名师锻造工程。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名师”的培养要做足“研”的文章。每周每备课组推选出一名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活动,包科领导及本组成员全员参与,通过课后“骨干教师交流”和“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促进“校内名师”进一步成长,发挥“校内名师”的示范作用,实现“名师”效应。

2、向集体备课要效率。我们向各备课组提出了关注课堂,结合课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各备课组活动规范有序。各备课组以“示范课”为主要内容,加强共同协作与探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深入参与活动。各备课组采取“互助式教研”方式,商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上示范课的老师注重反思,积累优秀案例。

3、强化管理,向常规要效率。

教科室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和“课堂教学”研究小组会议,交流各组的教研状况,倾听各组教师的建议和心声,查漏补缺。包学科领导必须按时参加所承包学科的集体备课及名师锻造工程。力求管理上的严密与规范。

4、推门听课,向常态化课堂要效率。

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严格落实中层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的同时,帮助教师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召开第四届教科研论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道弘教育”专家到校作报告,外出学习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引领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6、求真务实,组织各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论文评比活动和“课题研究先进个人”评比活动。

四、以宣传促推广,注重交流

本学年,我们努力发挥教科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向兄弟学校、向社会各界介绍我校教科研工作动态,宣传教科研工作成果,

1、在校园网上的教科研专栏,汇集课题研究资料,报道我校的教科研动态、亮点。

2、积极鼓励教师推广经验总结与科研成果,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成果的参评率、获奖率和发表率,努力使每位教师会总结教育教学成果,我校有23位教师教科研成果获奖,全校教师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3、编辑印刷了2012—2013学年两期校本培训专辑。

五、强化激励措施,提高科研积极性

本学年,我们在确保各项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的同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科研开展及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且纳入年度考核之中。对于教科研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等)的教师,根据学校奖励细则进行奖励,并与评优、选模、晋职称挂钩。 新学年工作计划:

1、每周印发理论学习材料,老师们成立教师专业成长学习笔记,写出读后感。

2、以“357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为抓手,规范基本课堂教学流程,向课堂要效率。

3、强化集体备课,注重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要求每次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切实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能力。包科领导、教研组长切实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做好自己教研组下各备课组的考勤和监督工作。

4、实施名师锻造工程。践行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力争每学科在一学年内个打造出一名校级名师。

5、开展各种推门听课活动。校委会成员、包科领导、教导处、教科室人员随时推门听课,向常态化课堂要效率。

6、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尽快让年轻教师成长起来。

7、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工作。力争每个教研组承担一个县级课题、每个备课组承担一个校级课题,以课题研究促教学,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学术性教师发展。

8、召开第五届教科研论坛。

9、完善星级教师成长档案,促进教师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及教科研能力 回顾过去,我们颇感收获;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当今全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思想在闪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涌现,多元的教育模式在碰撞。“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必须“宁静致远,勤学善思厚底蕴” 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用我们的热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使我们的校园时时处处“春色满园”!

第五篇: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邵原二中课题组

摘要: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让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于研究意识;进行专业阅读,理论学习,让青年教师尽早成长为学校或高级教育教学骨干,让中年教师成长经验型老师向学者型老师转变;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以教育科研促成长、校本教研科学化的研究,促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八个一”工程为依托,大力开展青年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师徒结对的帮带活动,提高素质的教学基本功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年老师和骨干老师的引领课,青年老师的展示课等赛课活动;利于学校的优质网络资源,以济源研修茶座、济源名师工作室等网络平台,进行网络研修;鼓励老师参加国培、省培等形式的网络在线培训,让一些中青年老师走出去,到高等院校去深造学习。 关键词:

中青年教师 教育科研 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

一、课题的提出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中青年教师的界定:青年教师是指由专科和本科院校毕业,刚参加工作不满五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需要在工作中加以提高的教师,中年教师的界定:指参加教学工作在十年以上,有一定的教学方法

和经验,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提高和升华的教师。

教育科研的界定:在我国是指各级学校(主要指中小学)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

专业化: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或说(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

教师专业化:包括宏观角度上的教师职业专业化和微观角度上的教师个体专业化,即教师专业化既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逐步提高走向专业化的过程,又是教师这一群体为争取实现教师这一职业达到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二)、课题的提出

本校现有教职员工56名,其中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老师便占了41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这些人中,有的已经成长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但也有老师却安于现状,缺乏进一步提升自我的要求,得过且过,尤其是近几年刚参加工作的特岗教师数量,几乎占我校教师数量的70%,他们刚刚参加教育工作,他们的业务素质,教学能力,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针对此种现状,如果不对这个群体进行很好的引导,给老师们加压发展自我的任务,创建提升自我的平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从而打造出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那么学校在同类学校中将毫无竞争力, 2

也无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有更高的立足之地。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研究”这个课题。

(三)、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程度

尽管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首先,就量与质而言,成果多而且杂,缺乏有效的整合。许多论文一哄而上,坐而论道,泛泛而谈,论多证少,甚至有论无证,思辨性研究较多,难以产生“教育生产力”。其次,许多成果主要集中在“名师”研究上,对面广量大的普通教师(尤其是处于成长中的“成长型教师”)关注不够,尤其是农村学校,更是研究的边缘地区。

针对以前的局限,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本地区,本校,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是在实际工作中去操作探索,避免了空有理论,缺乏实际验证的问题,如若取得成果,对其他同类学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课题的研究从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出发,让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在教学中成长,在教学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学习成长过程,能使教师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进而促使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我们课题组选择的第一类研究教师是我们学校近五年参加工作的特岗教师,他们都是本科毕业,但大部分老师是非师范类专业,他们的教育专业理论和技能较差,教学经验欠缺;第二类是在学校参加教育工作近十年以上的中年教师,这些教师的学历不高,大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

代的师范学校毕业,但他们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缺乏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和总结,他们亟待提升成为名师。

(二)、研究目标:

在课题实践中,学校为中青年老师搭促进专业化发展的平台,用集体的力量引导老师走上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道路。具体做到:深化中青年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引领教师队伍的全面建设;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与模式,对学校开展工作提供理论与经验的支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为学校与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与有效的解决策略;研究教师发展性评价如何促进教师的有效发展等。

(三)、研究内容

1.教师职业道德提高的研究(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开展理论学习、观看视频、演讲比赛、师德先进评选等活动,让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于研究意识。

2、教师自主研修(进行专业阅读,理论学习)

学校根据实际,结合教师的特点,指导教师选择教育教学经典专著和班主任专业书籍,进行批注和摘抄,要求教师书写读书心得和反思,鼓励教师进行研究和反思,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反思,促使青年教师尽早成长为学校或高级教育教学骨干,让中年教师成长经验型老师向学者型老师转变。

3、校本教研科学化的研究(教研组活动为载体,以教研促成长) 发挥年级组和教研组的优势,开展学科间的集体备课活动,教研组组织课程标准学习、学科内老师的经验交流,进行听评课活动,积极开 4

展“课案分析、教育叙事、案例研讨”等形式校本研修和主题研修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作为研究内容,以行动研究为主导。

4、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的研究(确立个人成长目标)

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素养提升活动,以学校的“八个一”工程为依托,大力开展青年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师徒结对的帮带活动,提高素质的教学基本功活动,结合教研组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课,示范课和观摩课,中年老师和骨干老师的引领课,青年老师的展示课等赛课活动。给中青年老师搭建平台,开展“读书交流、说课比赛、优质案例评选、课堂教学擂台赛”等多形式的展示活动。

5、网络研修

以济源研修茶座、济源名师工作室,学科教学群组等网络平台,进行研修成长。充分利于学校的优质网络资源,指导中青年老师利用校园网、济源研修茶座、济源名师工作室,学科教学群组,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共享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倡导中青年老师通过搜索在全省或全国建立本学科的交流群组,引导老师注册自己的教学博客和微博,鼓励他们进行书写教学日记,记录老师成长足迹。

6、教师培训

通过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教育机构对中青年老师进行实地培训。结合镇市级进行的各类教师培训,鼓励老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各类的国培、省培等形式的网络在线培训,让一些中青年老师走出去,到高等院校去深造学习,把全国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在学校老师中传播和发扬。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家和各地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对学习的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从理论上找到支撑、找到依据,为研究做好理论指导。

2、行动研究法

确定课题研究的不同层次的教师的对象,选择近五年来参加工作的青年老师和从事教学工作十年以上的中年老师。对青年教师学校课题组确立了提升青年教师的“八个一工程”的练功活动,让青年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组织各类听评的赛事,夯实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中年教师则侧重于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经验总结,实施“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

3、调查研究法

采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等方式调查教师专业成长在教学中的效果不断调查研究,不断完善。

4、经验总结法

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人员会议,研究人员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研究及时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研究的规律和研究的成果。

5、个案分析法

中青年教师是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而言的,每位教师学业水平,自身素质,都不尽相同,因此实施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从特殊中找出一般,从个性中找出共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或主要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文献研究阶段

2013年3月,成立课题组,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确定研究课题,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收集资料,认真填写申报评审书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2、方案研制阶段

2013年3月,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对中青年教师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在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各成员根据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和研究重点,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子课题的工作计划,完成开题报告会。

3、研究实践阶段

2013年3月至2013年4月,要求全校中青年教师阅读规定书籍(教科研方面的专著),并且书写一篇读书心得上交。

2013年4月至2013年5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商定教师激励机制的草案,并交由课题组审核,最终拟定合乎实际的方案。

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根据研究内容,重点完成前3项研究,积累资料并撰写相关文章。

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根据研究内容,重点完成后3项的研究,完成案例的积累,并撰写相关文章。

4、总结结题阶段

2014年3月至2014年4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研究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归档,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鉴别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

(二)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调查:

1、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状况问卷调查表

调查目的:了解青年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了解青年教师胜任当前教育改革要求下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具备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工作技能,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学校有哪些制度应该做保障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调查对象:学校参加教学工作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 调查方法:重点调查

2、中年教师专业成长状况问卷调查表

调查目的:比较全面和客观地了解我校中年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现状和未来教育的展望,如在工作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年教师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多大的提高;促进中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的方式;中年教师觉得最需要哪方面的培训与进修;对学校在中青教师培养上还有何其他建议和要求;加强中年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的关键措施等。

调查对象:学校有十年教学工作经验,45岁以下的一线教师 调查方法:随机抽样调查

3、中青年教师有效教学教师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

调查目的:了解学校中青年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了解青年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运用和把握,对教学方法的使用,参加教育科研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途径,了解青年的课堂教学技能和继续教育培训的情况。

调查对象:学校的中青年教师 调查方法:随机抽样调查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制定多样教研制度,保障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1)、“解读中青年教师”制度。即在教研活动前,根据教研的专题,收集来自青年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了解中年教师的困惑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中年老师的成材。

(2)、“骨干教师论坛”制度。所谓“骨干教师论坛”制度,就是让中年教师把整理从教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这一教师群体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从新手走向成熟,积淀了一定的教学心得,但他们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没有了激情和动力,学校要求他们撰写教学反思,来帮带青年老师成长,让中年老师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逐步向名师发展。

(3)、“青年教师展示课”制度。我们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个体差异,适时适宜地提出“秀一秀”制度,力图为每位青年教师创设成长的空间、锻炼的舞台。安排青年教师“研究课”,验证教研活动研究的方法策略是否可行,。鼓励青年教师做“分享课”,突现青年教师个性发挥,彼此之间相互观摩,寻找差距。激励青年教师做“展示课”,为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提供更大空间和舞台,在锻炼中提高专业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三位一体的班主任”制度。青年教师对于班级建设、落实常规管理存在困惑,为避免因教育过程的割裂造成低效教学,让班中的三位教师成为合作伙伴,教育的整体。我们成立了中青年教师项目研究小组,研究制定了不同年龄段主配班进班制度。每个班级配备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让中年教师帮扶青年教师进行班级和学生管理,这项制度有效解决了青年教师在基础性常规工作方面的困惑,使他们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的观察分析更全面。

(5)、“书香校园”的学习制度。对于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除了教学业务,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为此我们建立了“书香校园”学习制度。学校不断丰富书籍库,给这些教师推荐一些教育教学专著,此外,我们还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经费,鼓励他们到各大书店去找寻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每学期,学校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分享彼此的读书心得。

(6)、“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评选”制度。青年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掘“亮点”树立自信,为此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的“教坛新秀”和中年教师的“教学能手”评选制度。让中青年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让教师们也能在教育教学中找到自己成功的价值。

2、守好“课堂主阵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活动

(1)、改革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模式,确立新课改理念。 我校有模式“5+1课堂教学模式”,但不唯模式,让教师在践行已有模式的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张扬个性。本学年教导处重新完善了“1”这一课前热身环节,对其提出的依据、环节操作及遵循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全体教师能够熟练而灵活地运用这种课堂模式,形成了我校独特的课堂教学风貌。为使课堂模式更加实用,各学科组探索归纳出了适合本学科教学实际的5+1课堂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力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2)、开展“五课两活动”,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把“听-评-议课”作为促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着力点,通过“五课两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五课”即:教研组长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能手特色课、青年教师展示课、新招教师汇报课。“两活 10

动”即:“我的模式我的课诊断”活动,分为“自我诊断”、“同事诊断”与“课堂医方”三个内容;“同课异构课堂矫正”活动。此项举措,使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业务、比素质、创先争优”的热潮,达到了互帮互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3.组织多种教研活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1)、推荐阅读材料和书目的大阅读活动

为了学习先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学校组织中青年教师学习初中特级教师们的书籍,通过认真学习特级教师走过的成功教育之路和认真分析她们成功的原因,进一步提高了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学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年来,各教研组向教师推出了十几本阅读书目,如《叶圣陶教育名篇》、《给教师的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赏识你的学生》、《教育常识》等,教师们通过阅读,汲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举办“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的讲座活动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安排一位骨干教师作“教育心得”的讲座。作讲座的老师介绍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得和体会,或围绕课题中的重点和难点,作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设了平台。

(3)、请名师和名校教师来学校为青年老师开展大讲堂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源头活水的作用,让老师们不断吸取营养,在学习中进步、成长,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多次请进镇级名师和送课下乡的教师来学校讲学。邀请郑州九十六河南省名师教师张春旺老师来学 11

校作讲座,使学校青年教师们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名师名家,对学校的青年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4)、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外出交流学习活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种类型的短训班,听专家讲座,他们回来后向学校教师汇报学习体会和收获。一年来,我校的青年教师高英、李林盈、李芳芳等青年教师分别前往南阳、浙江、郑州等地进行学习培训,学校的中年教师杨小梅参加了河南省名师培训。

(5)、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

以比赛的方式,能极大地调动中青年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热情,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价值,体验成功愉悦的机遇。一年来,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如教师的论文、案例、优质课评选活动。

(6)、引导教师写学习心得并网上发帖,进行教学反思活动 为促进学校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和交流,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学校要求:近五年来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每学期撰写教学反思至少20篇,可选择一些优秀的案例在网上交流;每学年中年教师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至少各一篇,此项工作列入教师平时业务考核和教研组考核。

4.构建多元教研模式,促进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以主题教研和案例分析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我们将教学中具有典型、真实、普遍性的教学案例呈现出来,先让青年教师们自己查资料,研究分析问题,做好前期准备,然后在案例分析讨论会上,当场选出一名教师主讲,陈述问题,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再由其他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研组织者要起 12

到导航的作用,根据教师的需要和关注点适时给予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互动,在关键的时候抛出问题、摆出观点,引导教师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由于这种研讨方式能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活动进行,将日常教学与行动研究自然结合,有助于教师带着研究的意识去开展每天的工作,从而促使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育行为中。

(2)、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教研活动

我们要求课题研究要来源于教师和学校的实际需要,都是在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困惑,从而使中青年教师们乐意做这样的课题研究。对青年教师,我们要求起码有校课题,对骨干教师我们要求至少有市级立项课题。我校有省市级立项课题《学科教研共同体构建研究》和《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研究》等四项。个人课题有荆惠芳的《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等三项。课题研究活动激发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激活了教师研究意识,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教师们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经验,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了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同时课题研究也提高了青年教师们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以学科教研组、年级组、集体备课组为主多层面、多形式立体交叉型教研活动

我们把教研活动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学科为单位教研活动,由学科教研组长组织,针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反映出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或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展开学习研讨,或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学习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等,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第二层面是年级组的教研活动,由年级组长或中年教师组织,以年级组

为单位,对年级组教师日常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励志教育等为研究课题,年级组开展的数学竞赛、经典诵读和英语听写大赛等多方面展教研活动,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第三层面是年级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学校把星期四晚上确定为集体备课活动,把本年级的两个或三个相同学科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把一周来遇到的教学困惑进行讨论和交流,安排共备下周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三个同学科教师的进度统一,教案统一,学案统一。也可以比较随意,也可以有一定的主题。这种多层面、多形式立体交叉型教研活动,尊重了教师的教研兴趣,满足了不同教师的需求,使教师都能从教研活动中受益。

(4)、撰写每月教学总结、教学心得,教研成果推介会活动 中青年教师们通过教研实践产生了好的教育效果或研究出了有效的教研成果,学校要求教师每月中青年教师撰写一篇教学总结和教学心得,选择一些优秀的案例和心得,在学校教研会议上进行交流学习。实践证明教研成果推介活动能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起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也在很大程度上使青年教师获得了成功感,进而使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得以不断延续。

5、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夯实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活动 为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把立足校本教研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在一起,在校本教研的形式和途径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1)、过硬基本功——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我校专门为老师们布置了“练功室”,实行日练、周评、月总结,形成常规,强化教师的“五功六能”。(其中“五功”是指:两字一话、编 14

写教案、撰写说课稿、评课、写教案反思。“六能”是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班务管理能力。)要求中青年教师练好写字功,练好教学设计功,练好课堂组织功,练好班级管理功。学校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勤奋好学,主动参加各项竞赛,尽快成长为镇、市、省级的优秀老师。

(2)、主题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的驱动力。

学科教研组坚持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题,把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小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如“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堂环节如何过渡更自然”等,努力做到研讨有主题、有实效。其次,学校利用周四晚的集体备课时间,围绕“课堂教学”与“专业成长”两大方面,为老师们精心印发材料,讨论学习并写出“我的反思”。研修活动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利于教师自身成长与专业发展。

(3)、校本培训——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我校组织了“说课标,说教材”的专题培训,骨干老师高英和张红豆老师做了示范课,通过培训,广大教师对课标和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学校还定期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卢小宝老师对多媒体电子白板及展台的运用做专项的培训,掀起了全校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热潮,使多媒体电化教学有效地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

(4)、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纠偏仪。

本,我校把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导处对教学反思的范围、内容和书写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15

要求每位老师每周书写三个不少于500字的教学反思,并上传到济源教育网的研修茶座上。

(5)、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抓学习。让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交流;让骨干教师同读一本书汲取教育教学经验。搭平台。学校每月举行一次骨干教师专题论坛或说教活动,其内容主要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重科研。定期对骨干教师进行科研培训,要求他们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做“研究型教师”。倾政策。对考核过关的骨干教师,学校在评优晋级、绩效工资等方面予以倾斜。

(6)、狠抓青年教师培养。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制订“青蓝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深化落实“八个一工程”。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八个一工程”要求,严格落实,雷打不动。完善建立成长档案。要求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个人规划和成长轨迹。继续定期心灵沟通。每月召开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校领导与他们交流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给他们鼓劲。 6.创建合理评价体系,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确立以“关注每一位教师成长”为宗旨,从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着手,尝试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我校教师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一是教师的基本信息与资料,如所学专业、最高学历、教师资格类型、从事教育教学岗位、经历,个人特长、喜好等。二是能反映教师成长过程的信息与资料,主要有教师个人三到五年的成长规划和阶段发展目标;发表或获奖的教学成果与证书复印件;观摩展示教学或参与课题研究等活动的记录表等;反映专业成长中的典型事件记录;教师专业学习、培训及考核记录、继续教育证书等;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及个人反思的相关材料;所教学生学习和活动情况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和进步,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所采取的途径是有效的。通过这一阶段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他们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的有了长足的提升

近一年来,学校中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长足的提升,教师进行教育类专业书籍的阅读达210本以上,书写笔记80余本,200多万字,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近500篇,有35论文在市在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上获奖或在研修茶座上进行交流。其中青年教师荆会芳的《浅谈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在省级刊物上发表,青年教师杨艳平《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在《学习周报》上发表;中年教师孔祥胜老师的《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读与算》刊物上发表,《谈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在国家级刊物《试题研究》上发表;青年教师张晶晶老师的网络作品大赛中获二等奖。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课题研究也取得可喜的成绩,有省市级立项课题《学科教研共同体构建研究》和《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研究》等四项;个人课题有荆惠芳的《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等三个课题进行立项,预计在今年将要结题。

(二)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水平的提升

一年来,学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讲普通话、写粉笔字、说教材说课标、编写教案是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每月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学校专门为青年教师设置了练功房。教师在课余时间到练功房进行粉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训练。一年来,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了明显的改观,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

好评。学校有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市镇级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青年教师陈小云的粉笔字荣获镇一等奖,张晶晶在济源市教育局举办的“我的特岗生活”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济源市“学习身边的张丽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师德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一年来,我们积极创设多种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提升。如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的教材教法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要求中青年教师坚持做历年的中招试题,让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吃透考试和中招动向。理论知识的加强,教学水平的提高,基本功的提升为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张晶晶老师在济源市首届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荆会芳教师在省生物优质课中我以最年轻的一名选手荣获了一等奖。2011年她又一次代表济源市参加省技能大赛,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有大幅度的提升

近一年来,我校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镇市级组织的各类优质课比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青年教师荆惠芳老师被评为“市教学新秀”,青年教师尹娜娜、刘柳杨参加的市教研室组织的数学、地理优质课比赛中分别荣获

一、二等奖,青年教师李芳芳、吴艳艳参加市师训科组织的课堂教学技能比赛分别荣获二等奖。中年教师孔祥胜被评为济源市优秀班主任,中年教师李正霞荣获济源市师德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五)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辅导得奖方面的提升

一年来,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辅导方面也取得优异的成绩,杨小梅教师获得“我的中国梦”征文优秀辅导教师、“文心杯”作文辅

导优秀指导教师、“文心杯”作文辅导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杨寸现老师被评为济源市“中小学运动会优秀辅导教师”。我校语文教研组获市“优秀教研团体”称号;2013年12月5日,我校李芳芳等老师组织的学生经典诵读《情系家乡》在市教研室举行“中学生素养提升活动”展演中获一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五、结论与讨论

近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开展对“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研究对提升中青年教师的自身素质、业务水平、专业成长等方面带来了成效,给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完善与研究。同样是中青年教师,有的可能善于教学,有的则更喜欢科研;有的可能善于说理技巧,而另一些则更擅长感染艺术;同样搞科研,也会因为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优势领域。另外,教师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方方面面都要投入就会出现精力不济、顾此失彼的局面。因此,帮助青年教师保持优势,确立发展方向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中年教师也应在综合考察内外环境和需求的基础上,寻找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切入点作为发展方向,并形成相应的定位,以帮助自己在教师队伍中确立相对的优势和在孩子心目中的独特魅力。若不如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可能因方向不明而盲目,既无优势也无特色而流于平庸。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2 2.徐碧霞著,陈静、李忠如译:《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胡庆芳:《捕捉教师智慧:教师成长档案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5.付健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6、李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任双利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王正才;新教师培养的几项措施[J];教学与管理;2002年30期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