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贵州省苦荞产业发展论文(集锦)

贵州省苦荞产业发展论文(集锦)

贵州省苦荞产业发展论文苦荞也叫鞑靼荞, 属蓼科植物, 是一种古老的作物, 喜好高寒气候, 苦荞的人工栽培区域仅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和云贵川高原[1]。苦荞除了含有禾谷类粮食普遍都有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物质外, 还含有叶绿素和生。

贵州省苦荞产业发展论文

苦荞也叫鞑靼荞, 属蓼科植物, 是一种古老的作物, 喜好高寒气候, 苦荞的人工栽培区域仅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和云贵川高原[1]。苦荞除了含有禾谷类粮食普遍都有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物质外, 还含有叶绿素和生物类黄酮物质[2]。荞麦是贵州省黔西北传统种植的杂粮之一, 种植历史悠久[3]。贵州荞麦种植以苦荞为主, 苦荞种植面积占全国苦荞种植面积的1/12, 总产量约4万t, 近年来平均单产也在稳步提升[4]。本文将产业经济学上常用的SWOT分析 (S-strengths, 优势;W-weaknesses, 劣势;O-opportunities, 机会;T-threats, 威胁) 与PEST分析 (P-politics, 政治;E-economy, 经济;S-society, 社会;T-technology, 技术) 结合起来, 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方面论述贵州省苦荞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5,6]。

1 优势分析

1.1 政治优势

《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 要大力发展以薏苡、苦荞、芸豆等为代表的特色杂粮生产, 并带动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有利于充分发挥贵州省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 培育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支柱产业, 建立起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渠道。

1.2 经济优势

在国内市场苦荞价格偏低, 产品加工程度普遍不高, 国外则不同。比如在日本, 荞麦被视为高级食品, 价格要比小麦面粉和大米等食品高好多[7]。目前来看, 苦荞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 特别是欧美、东南亚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8]。总体来看, 苦荞相对于其他的农作物而言, 其经济价值还是比较可观的。

1.3 社会优势

虽然苦荞以前主要是以备荒救灾作物、填闲作物、蜜源作物、饲料及绿肥作物的身份走进人们的生活, 但随着苦荞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苦荞现在已成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代表, 消费需求正逐年上升[9]。

1.4 技术优势

贵州省苦荞主产地威宁县, 在原有“黔苦”系列品种基础上熟化培育出的新品种, 在“十一五”期间曾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3]。贵州师范大学的陈庆富教授作为贵州省唯一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主要负责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育种与种子研究室荞麦育种的研发工作, 为贵州省苦荞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2 劣势分析

2.1 政治劣势

荞麦作为杂粮作物, 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以外的粮豆作物。它主要种植在高寒山区, 那些地方往往环境闭塞, 交通不便, 加之荞麦一般作为主栽作物遭受旱、涝、雹等自然灾害后的填充作物[10]。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 对于荞麦的重视程度都不可能与主要粮食作物媲美, 扶持力度也相对较小。

2.2 经济劣势

贵州省经济落后, 财政投入扶持农业的能力有限, 工业不发达、城市化率低,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强。加之, 喀斯特地区工程性缺水面积大, 苦荞集中产区道路、田间生产作业道路缺乏, 设施农业比重低, 严重制约着山区苦荞产业的发展。

2.3 社会劣势

贵州省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科技文化知识少。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小学文化及文盲占58.58%, 初中文化占34.85%, 高中文化以上仅占6.57%, 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老、弱、妇女, 接受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弱。

2.4 技术劣势

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尚显薄弱, 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与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之间差距尚大, 表现在优势产业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应用多, 自主创新少;高层次研究人才较为缺乏, 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亟待培养, 科技人员综合素质亦需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等。

3 机会分析

3.1 政治机会

为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试点工作, 中央财政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就属于其下属的功能研究室。可见, 国家正不断加大对荞麦此类特种杂粮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

3.2 经济机会

2 0 1 5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 “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 达到10502.56亿元。“十二五”以来, 贵州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高于西部, 位居全国前列, 是全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

3.3 社会机会

2013年初, 贵州省出台《关于支持“5个100工程”建设政策措施的意见》。随后从土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七个方面, 明确了支持“5个100工程”发展的政策措施, 支持该省年初实施的“5个100重大工程”发展, 为贵州省进一步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3.4 技术机会

贵州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当前正是发展大数据来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大好时机。为了促进经济大迈步, 实现后发赶超, 贵州省已将焦点转向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出台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 抛出了30条鼓励措施, 为贵州这个全国欠发达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4 威胁分析

4.1 政治威胁

虽然目前贵州省提出了大力发展苦荞等特色杂粮相关产业的发展, 颁布了《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但是目前与苦荞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欠缺。苦荞的育种、种植、加工等每个环节应该遵循什么标准、各个环节之间如何衔接等诸多问题亟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统一[11]。

4.2 经济威胁

苦荞的产业发展在很多出产地都没有得到切实的推广, 苦荞种植基本上是农民自发组织, 产业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亟待提升。绝大多数地方没有统一的收购标准, 苦荞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可见, 在苦荞的种植、收获、储存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苦荞产业的经济效益。

4.3 社会威胁

近十年间, 贵州省涉及农业教育的职校从13所减少到4所, 导致当前贵州农村地区一线农业人才严重匮乏。随着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创业的增加, 对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的需求越发突出。可见,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落后现状, 严重阻碍了贵州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4.4 技术威胁

威宁苦荞在整个贵州属于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但却迟迟没有深加工产品在超市上露面。苦荞产量与品质都提高了, 但加工落后的问题却一直没解决好, 每年10000 t的产量中只有1500 t被当作原料销往外地, 其余滞留在本县境内的苦荞只能由当地个体小作坊进行粗加工。

5 贵州省苦荞产业发展策略

5.1 把握外部机会, 发挥内部优势

利用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中对以苦荞为代表的特色杂粮专项支持政策, 大力推进苦荞产业发展。当前贵州省的苦荞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 接下来应该进一步利用国家和贵州省重视特色农业的有利政策环境, 不断强化苦荞主产区的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网络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扶持山地农业、喀斯特农业、高原农业等类型的特色农业发展。

5.2 规避内部劣势, 利用外部机遇

荞麦作为杂粮作物, 不同于传统的粮食作物, 在育种、种植、加工等方面的国家扶持资金少。但近年来, 荞麦的价值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加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健康保健、绿色环保等需求的重视, 苦荞麦作为绿色无污染食品其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 充分利用当前贵州经济发展的良好机会, 大力发展苦荞加工产业, 在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 就能进一步提升苦荞的经济价值, 增强贵州省苦荞产业的竞争力。

在有关苦荞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方面, 省里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国家和贵州省的已有文件和要求, 对于其中有规范要求的要认真对照落实;对于其中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 贵州省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进行补充,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同时, 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苦荞育种、种植、加工、产业化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鼓励具有农业背景和信息素养的高层次人才投身到苦荞的产业化研究与建设中去。

5.3 发挥内部优势, 迎接外部挑战

加大苦荞的研发投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贵州省的苦荞主产区威宁现已形成了苦荞生产加工销售的良好态势, 加上贵州师范大学的荞麦育种研发中心, 苦荞产业已具有了一定的研发基础。贵州省应该利用现有的科研和技术条件, 努力促成各科研院校的合力, 特别是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等涉农院校的合作, 加大苦荞的研发投入力度, 鼓励和扶持针对贵州省苦荞具体问题的技术研发项目, 努力提升自身在苦荞产业的开发能力。

摘要:将SWOT和PEST两种战略分析工具进行组合, 作为开展研究的主要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方面分析贵州省苦荞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从优势-机会、劣势-机会、优势-威胁、劣势-威胁4个方面提出应对的策略:把握外部机会, 发挥内部优势;规避内部劣势, 利用外部机遇;发挥内部优势, 迎接外部挑战;规避内部劣势, 减轻外部威胁。

关键词:苦荞产业,SWOT-PEST分析,贵州省

参考文献

[1] 肖诗明.凉山州苦荞麦产业的形成、现状与发展[J].西昌学院学报, 2006, 20 (1) :14-18, 23.

[2] 万丽英, 穆建稳.贵州苦荞的营养保健功能与开发利用价值[J].贵州农业科学, 2004, 32 (2) :74-75.

[3] 朱怡, 邹军.贵州省特色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耕作与栽培, 2011 (3) :44-47.

[4] 张清明, 赵卫敏, 桂梅, 等.贵州苦荞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 2009 (5) :27-29.

[5] 魏建美, 吴罗发, 徐光耀, 等.江西省绿色农业SWOT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 (1) :110-112.

[6] 于波, 范从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PEST嵌入式SWOT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 2011 (7) :34-40.

[7] 陈志奇.紧紧抓住开发利用荞麦的新机遇[J].粮食问题研究, 2000 (5) :35-36.

[8] 陈庆富.荞麦生产100问[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9, 5-6.

[9] 余霜, 李光, 陈庆富.中国荞麦种业发展的SWOT分析[J].种子, 2012 (3) :84-87.

[10] 王安虎, 邓建平, 耿选珍, 等.四川苦荞产业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种业, 2003 (10) :17-18.

[11] 李丽.贵州苦荞谋划产业转型抱团发展[N].贵阳政协报, 2014-12-09 (B3)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