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通用)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通用)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xx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第一篇:xx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XX城镇化。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xx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xx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XX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引导文: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XX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供参考!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抓好我市在全省100示范小城镇中的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全市1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要求

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注重特色发展,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城镇。坚持多元投入,整合各类资金,统筹推进小城镇机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市直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推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出形象、出效益。

二、工作目标

规划工作目标。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完成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

建设工作目标。重点完善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项目库。实施8个省列市级示范小城镇“8个1”工程。每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或完善1个路、1个标 准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农贸市场、1个市民广场或公园、启动1个污水处理设施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1个敬老院、建设1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8+3”工程,即在“8个1”的基础上,力争建设1个体育场、1个产业园区、1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具体工作安排见附表1)。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城镇综合体。

特色发展目标。按照“三小一特”的要求,打造“精致小镇、美丽小镇、富裕小镇、特色小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编制“三小一特”发展规划,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适时编制。结合各示范小城镇特点,打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小城镇。

社会发展目标。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加35%以上,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21%以上;12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23千人,城镇化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12个示范小城镇完成政府投资亿元以上,拉动社会投资13亿;12个示范小城镇培育12个主导产业,创办30个小微型企业,建设12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12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绿色生态目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按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标准进行创建,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按省级绿

色小城镇要求进行创建。力争茅台镇列入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录,培育2个省级绿色小城镇。

三、工作原则

(一)规划先行,特色发展。以规划为龙头,结合交通区位、自然、产业构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和建设,着力提升示范小城镇特色和品位。

(二)项目推进,有序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引导和推动农村更多人口向示范小城镇有序转移。

(三)多元投入,统筹发展。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强化招商引资,吸纳金融支持,通过多元化筹资,积极支持和推动示范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重点任务

XX年,按照“四定三集中”的原则,确保完成重点任务。即:定路线图:优化规划,完善设施,培育产业,强化管理;定工作量:完成政府投资亿元,拉动投资13亿元;定时间表:第一季度重点完成规划优化,第二季度重点抓重大项目确立,第三季度重点抓全面实施,第四季度重点抓督查考核;定责任人:市级联席会议决策部署,市直相关部门对应落实,帮扶单位承担“包干责任”,“一包到底”,市人民政府推进落实,县、区(市)政府组织实施,示范镇政府承担第一责任;集中人力:建立联席会议、部门对口帮扶、

吸纳专家智慧、依托基层力量;集中物力: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支持、市级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项目倾斜、县级政府整合项目统筹安排;集中财力:政府加大投入、帮扶单位专项资金、整合资金捆绑使用、金融优先支持、推进招商引资。

(一) 完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文件。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和帮助下,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文件,为推进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市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基本情况信息库。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

(二)建立示范小城镇工作台帐,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规范“一镇一档”制度,建立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台账,动态收集完善相关文本、图片、指标等资料,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推行信息化管理,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逐步在全市推开。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三)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规划。结合示范小城镇自身发展实际,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和“六型”小城镇的特点,提升优化总体规划,3月底前组织对总体规划(含“四小”专章)进行审查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二)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个百分点,比全国高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

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拉框架。路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第二篇:XX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连珠山镇推进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我代表连珠山镇党委、镇政府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帮助我们研究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现将我镇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能对我们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一、基本情况

连珠山镇位于密山市西部,东与密山镇接,北与裴德镇为邻,西与黑台镇毗连,南隔穆棱河与档壁镇相望,全镇总面积228.74平方公里,镇城区面积5.3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镇城区东侧,距市政府仅10公里,是密山市重镇。连珠山镇下辖11个行政村,45个自然屯,共有人口33669人,其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有人口2874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7619人,非农业人口16000人。2010年,全镇农业总收入14.5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较上年增长了26%。几年来,镇党委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力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仅2010年,镇村环境卫生整治就投入资金144万元,镇村卫生环境大大改善。全镇共投资3.300万元修建硬质路面110公里,所辖1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其中,有4个村实现了户户通,并新砌明排7500延长米。2010年,总投资65.2万元,完成绿化面积636.3亩,植树10万余棵,栽种花苗20万株。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投入资金1100万元,对村里30.000亩水田进行改造,新挖壕10.000 1

延长米,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安装太阳能路灯45盏,新建太阳能取暖村部四个,建设户用沼气池260个。

二、城镇化建设现状

连珠山镇是 2004年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六个部委公布的全国100个重点镇之一,也是密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距中俄边境口岸18公里,方虎公路和林东铁路横贯全镇,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是密山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城镇持续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连珠山镇建镇历史比较优久,从1947年“五机部领导的四七五兵工厂”建厂到1957年连珠山镇的正式成立,历经60多年的建设,各项设施已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发展很快,我们连珠山镇党委政府四次编制连珠山镇总体规划,2001年密山市对乡镇重新进行政区调整,将原连珠山乡合并于连珠山镇。并编制了新世纪连珠山城镇总体规划,为连珠山镇未来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

连珠山镇城区占地面积19.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镇域城镇化水平为51.2%。2010年统计全镇居民住宅建筑总面积33.97万平方米,人均21.6平方米,一个占地五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花园式生活小区正在崛起;解放村农民集资楼正在建设中。城区主次干道16.4公里,11.6万平方米,其中,硬质路面9.27公里,8.12万平方米,占主次干道总面积70%。部分主次干道和巷道均为沙石路约30余公里,完好率达40%;城区给排水建设,实有供水主管道28.8公里、年实现供水146万立方米,城镇自来水入户率99%;排水设施暗排主管道10余公里,主干明排5公里,道路石砌明排2.7万延长米,下排水入户率达40%,

高标准绿化了“两街一路”,新栽梧桐树600多棵,云杉树500多棵,水腊造型300余个,绿离造型10余处,街头绿地近万平方米。以“一街一路”为重点,长期美化花带近万延长米,建标准花坛20余个。镇内实有路灯205盏,主干路亮化率达100%,次干路40%,每年各主要街路都装有大量彩灯。全镇有专业环境保洁人员30余人,保洁面积近40余万平方米,专用清运车4台,年运输生活垃圾近万立方米,生活垃圾实行简易填埋处理,减少了对环境污染。高标准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给城镇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十二五期间,我镇计划新发村整体搬迁;解放村率先成为城镇化;实现保安与沙岗、发展与永新、东方红与新忠整体合并。

三、存在的问题

1、征地问题。尽管国家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但农民仍然存在严重的的依赖土地心里,“恋地”现象突出,这样就导致征地困难。

2、资金问题。城镇化建设需要启动资金为先导,就目前我镇的经济状况看,村集体有积累的村仅有

2、3个,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要依靠农民集资,一大部分农民目前仅限于温饱,无资金可集。

3、手续问题。我镇大部分土地为集体耕地,而且用地审批手续繁琐,出现过多部门收费现象。解放村在办理土地征用审批手续时,仅部门就跑了20余家,办手续就办了近1年时间。

四、下步工作打算

实施城镇化建设对我镇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全面落实好城镇化建设各项任务。

一、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

第三篇:XX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稿

xx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汇报提纲

xx市位于 省 处,现辖 县 市 区和 , 全市有 个建制镇、 个乡、 个街道办事处、 个行政村、 个自然村,总面积 平方公里,总人口 。近年来,xx市积极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以“明理诚信、善做善成”为城市精神,强力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四大一高”战略,全面开展城镇化进程三年大提速行动,统筹推进产业、人口和功能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2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约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 。其中,中心城区建成面积 平方公里,人口 万人。

一、主要做法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始终立足xx实际,结合本地特色,不断完善新型城镇体系,着力促进人口转移,增创新型城镇化优势,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打造新型城镇化模式。

(一)科学规划,构建独具特色的城镇框架。坚持顶层设计,紧紧结合豫西地貌特点,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初步确定 1 了“两大三小”带状组团式城镇格局。在中心城区,形成以污水城区、开发区、商务中心区为“一大”和以八水县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为“一大”的“两大组团”;在各县城区,形成“以一二城区、二水市区和四水县城为主体的“三小组团”。 污水区全区总面积 平方公里,总人口 万人,是目前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心城市以西,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已建成 平方公里,总人口 万人,是xx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行区。xx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已经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这是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也是未来中心城区主体。xx中心商务区位于五原路以南、郑西高铁以北,约 平方公里,以“打造高端服务平台、服务清河金三角”为目标,主要建设和发展国内一流的商务办公、金融会展、商贸流通、高端商住、文化休闲区,是连接污水城区、开发区、八水城区和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枢纽,是xx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八水城区框架拉开到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 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 %。通过以商务中心区为过度带连接中心城区两大组团,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总人口超过 万,建成区总面积超过 平方公里的中等现代化城市。东部一二城区组团,包含一水市和三水县城两部分。2006年,我们就提出了“一二对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壮 2 大能源、煤化工等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并编制了一二城区对接规划,城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对接已基本完成。西部二水城区组团,着力实施旧城改造和涧河亲水性绿化长廊,完善城市北区,发展城市东区,推进旧城改造,优化人居环境,使城市人口的聚集、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完善、功能的提升相互匹配、同步推进,建成区面积达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 %。南部四水城区组团,按照“一体两翼六组团”的空间发展布局和旅游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生态宜居特色旅游新山城”。通过“两大三小”组团发展,力争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 万人、城镇化率 %,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达到 万人、建成区 平方公里。

(二)注重内涵,提升城市整体建设品位。按照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集约高效、功能完善、个性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一是突出商务中心区建设。商务中心区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设计、空间发展研究规划编制已完成,发展规划在全省首批获得批复,控制性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基本完成。“ 路”(城市主干道)、“ 供”(供水、供电、供气、供暖)、“ 移”(高压电网迁移、燃气管线迁移、坟地迁移)、“ 点”(苍龙涧河治理、明珠广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强力推进,累计完成投资近 亿元。入区落地项目 个、签约投资 亿元。目前,商务中心 3 区现代化城区框架已基本形成,正成为市区城市发展、产业聚集、农村人口转移示范区。二是突出特色商业区建设。污水、八水、三水、四水、一水、二水特色商业区共7家“两区”发展规划率先在全省获批。污水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约2.45平方公里,以和平路为核心发展轴,建设南部城市休闲区、西部新型商业区和东部大众生活街区,规范提升清河路精品服饰街、和平路名品名店街、公园路休闲娱乐一条街、金渠路风情步行街、文明路特色商品街等特色街区,形成“一轴三区六街”的布局结构。八水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以打造集温泉度假、温泉文化体验、康体养生、商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清河“金三角”温泉特色文化商业中心。二水市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建设以现代主题商城(黄金、果品)和零售商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商业区。三是突出城市生态区建设。在城区西南部,规划建设了仙鹤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面积 亩,其中陆地 亩,水面、滩涂 亩,核心景区包括双龙湖白仙鹤观赏区、陕州古城和沿黄生态林带三部分,是一处融生态、文化和人文地理于一体的自然山水景区。每年 月至次年 月,园区吸引数万只白仙鹤来这里栖息越冬,xx市因此被誉为“ 之城”。在城区北部,规划了清河公园,总面积 亩,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区。另外,在市区南部还规划建设有 亩的涧河公园 4 和以庙底沟文化遗址保护开发为主题的文化公园。xx人均有林地面积、清河湿地面积等八项重要指标均列江南省第一,被授予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四是突出“大商贸”建设。市区商业圈渐成规模,丹尼斯盛大开业,清河金三角建材物流港、义乌小商品城等相继入驻;以办好清河旅游节和中国特博会为龙头,大力发展会展经济,xx正在成为豫晋陕清河金三角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沃土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三)民生至上,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紧紧围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一核心问题,在中心城市周边,通过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吸引人口转移集聚,在城市中间,通过旧城区改造实现城中村居民就地转化,在产业集聚地,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重点镇和景区附近,通过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引导农村人口城镇化。一是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促进人口集中集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宜业宜居拉动,大力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各类人才、具备条件的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向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加大限价房、公租房建设力度,中心城区每年供应 套限价房、 套公租房,各县(市)每年建设 套限价房、 套公租房,优先向进城人员销售(出租)。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去年开工建设

5 万套、竣工 套,今年计划再开工 套。二是突出旧城区改造,解决城中村城市化问题。把加快旧城(城中村)改造,作为完善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围绕“两轴线一中心”(“和平路轴线”、“建设路轴线”、“百货大楼商业中心”),加快刘半沟渠(重庆慧泉•公园玖号)、田半沟渠(宏江中央广场)、和平路一期及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等老城(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步伐。三年来,污水区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共实施重点项目 个,总投资 亿元,共拆迁面积 万平方米,计划新建面积 万平方米,其中涉及行政村 个,村民 户、 人。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后,将把原有行政村全面转化为居民社区,非农业人口全部转变为城镇人口。三是依托产业集聚区载体,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加快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创造就业岗位,同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以产兴城、依城促产。2012年,全市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 亿元,同比增长 %,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 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 %;税收收入占全市的比例达 %。在此基础上,计划用 年时间打造黄金及有色金属、铝工业、煤化工、丙尔金和铜箔等新材料工业、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做大做强xx城镇化大发展的产 6 业支撑。在产业集聚区内,优先保证集聚区所在地群众就地就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2012年各产业集聚区新安排属地农民就业人员超过2000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 万人,较2009年末新增 万人,对全市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 %。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截至2012年末,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建成道路 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 公里,排水管道 公里,燃气管道 公里,铺设热力管道 公里;建成职工宿舍 万平方米,新建 座污水处理厂,启动村庄搬迁工程 个,在建安置小区面积达 万平方米,已有公交线路 条,金融网点 个,物流网点 个,初步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四是强化旅游带动,促进人口就地城镇化。在中小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与旅游资源深度挖掘相结合,以景区景点的开发带动周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二水二沟渠镇,通过景区升级和古镇开发预计可带动二水市北郊 万农业人口实现城镇化。在四水双龙湾镇,以景区综合开发为抓手,拉动周边村庄 多农民通过发展旅游服务实现就业。

(四)统筹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围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等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让农民住居相对集中,让农民融入城市。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布局建设小城镇带。结合豫西自然资源特色,围绕 和 国道沿 7 线 个小城镇,积极培育资源型、农副产品加工型、旅游型、市场型四大特色小城镇。横向上,在 国道沿线已形成 等特色城镇;纵向上,在 国道沿线,阳店、杜关、五里川等小城镇建设正有序推进。同时,还通过统筹建设沿线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指导、扶持沿线乡镇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兴建各类小城镇市场和商业街。二是突出因地制宜,构建新农村社区。根据xx地形和区划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做到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新开工建设住宅 万套以上,启动了 个地方特色型社区建设。一水市围绕“集中居住、设施延伸、产业带动、民生保障和体制创新”五大工程,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个涉农社区有 开工建设了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已入住涉农居民 户。预计到2013年全市集中居住区建设可全部完工,2015年将实现所有涉农居民集中入住。四水县立足偏远山区实际,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通过财政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异地搬迁等独特模式,来促进山区农村人口的集中居住,为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是突出包容有序,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重点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转移,城市各项保障向农村覆盖,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成了高铁南站、国际文博城、仙鹤湖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市在“长高”,家园在“变靓”,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 8 “中国大仙鹤之乡”等称号。农家书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预计分别达到 ,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虢国博物馆二期、抢救性文物保护等文化项目稳步推进。县医院倍增计划和全市 个行政村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一水市近年来大力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 个涉农社区统一编制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并出台了“一全免两补贴”优惠政策,全部免除31项基础设施建设行政事业性收费,将气、暖、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全部建设到小区,整建制实现了农民的市民化。

(五)创新机制,提高要素保障能力。针对新型城镇化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在政策法规、土地、资金、人才、就业培训、环境容量等方面探索突破,挖掘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市在认真贯彻落实“四规合一”要求的基础上,还在促进人口转移进行了一些探索,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崤函创业扶持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文件,这些政策为促进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盘活土地资源。2011年,我市累计投入资金 亿元用于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复垦,每年补充耕地均在 公顷,扣除当年建设用地项目占用耕 9 地,每年净增耕地均在 公顷以上。另外,对长期低效利用的工业场区和工厂,通过关停并转,腾出大量土地。经过规划部门重新规划,通过出让、租赁等手段进行处置,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比如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量煤厂用地,由政府收回后改作住宅和其他用地;将原十一工程局等国有企业的低效利用土地依法收储,进行盘活。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标,大力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等农村低效利用土地面积 公顷,新增耕地达 公顷。同时,利用整治后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了三水县黄花社区、一水市付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等 个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项目用地 公顷,并节约了建设用地 公顷。三是破解资金瓶颈。组建了市投资集团,分两次已成功发行城市债券,总计 亿元。在集聚区共组建 个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 亿元。开展了“崤函创业扶持行动”,为进城落户的农民,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创业时优先提供 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去年,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亿元,其中 亿元发放给 多户进城农民。xx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出的“崤函微贷”和“扫街”营销模式,去年发放贷款 亿元,覆盖 多户,对有创业愿望的进城农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另外,鼓励民营企业在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中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财税扶 10 持方面的待遇公平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四是解决人才制约。坚持 “有无相生”、借力发展,强化产学研合作优势,培养集聚城镇化建设人才。实施“崤函人才计划”,面向国内外引进万名以上人才,其中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名、专业技术关键人才 名、各类急需紧缺人才 名。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研究中心 家,省级院士工作站 个,数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个,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万人。五是开展就业培训。2010至2012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人,创业培训 人,带动就业 人。201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 万人(辖区内转移就业 万人),省外转移就业 万人,境外转移就业 人。六是突破环境容量。科学调配使用环境容量,建设美丽xx。2013年主要围绕省政府下达的 个减排项目、 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和 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建成运行全市 个污水处理厂,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 吨、氨氮减排 吨、二氧化硫减排 吨、氮氧化物减排 吨。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新型城镇化的准确内涵把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目前推进情况来看,不少地方对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准确内涵理解不深,把握还不到位,仍存在有重城镇外延扩张、轻城镇内涵提高,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的现象,甚至片面把新一轮的城镇化理解为投资拉动。这些都无形中提高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门槛,也不符合扩内需、促转型的科学发展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切实做到医疗、教育、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全覆盖,特别要加大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遏制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真正使农村转移人口能够在城市落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二)城市发展空间小,区域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xx地处豫西山区,肩负着省委“打开西大门、建好西大门”和增强中原经济区辐射带动周边作用的重任。在区域经济竞争中,中心城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xx属全省四个“一市一区”、“县包围市”的行政区划格局的省辖市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恳请省政府支持xx根据城镇化发展需要,逐步解决市县、区县同城问题,逐步将单一城区的省辖市市区近郊的县(市)纳入城市行政区范围,实施撤县(市)为区,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同时,借助国家批复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一方面,帮助协调,争取让xx享受中原经济区、 12 西部大开发和山西省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重优惠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加大对我市城市基础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体制障碍对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影响依然存在。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我市新区涉及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八水、二水等,市产业集聚区涉及八水、二水市,商务中心区涉及八水、污水区,其在建设推进中,按照条块管理,土地、环保等业务均要与不同县、市交涉,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作效率。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对新区机构予以批复,使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尽快发挥;对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所涉及的范围,省政府统一进行行政套合,由省民政厅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以便于理顺管理体系,加快发展进程。另外,应简化土地证办理程序,缩短办证时间,由集聚区所在地政府职能部门按照相关要求审查后,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办理;或者省政府对各商业银行明确指导意见函,凡进入土地证办理程序的项目单位,凭单位的交款手续和土地部门意见,可用正在办理手续的土地进行质押。

(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亟待突破。应借鉴重庆、成都、天津等先行地区的好经验,在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 13 分配权。对于农村土地确定为非公共利益建设用地,可以允许在土地集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交易,土地增值收益绝大部分应返还原土地所有者,从而使农村转移人口带着资产进城。同时,积极探索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逐步放开中小城市户籍管理限制,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各项政策,让进城农民能够自由落户,公平享受城市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五)独立工矿区的发展需予以重点支持和关注。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辖区内支撑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独立工矿区总面积 平方公里,全部矿区企业职工家属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 。经过多年开发,矿区的资源已逐步枯竭,人员就业面临很大压力。近期,国家将对独立工矿区出台支持政策,建议省政府在独立工矿区政策支持上向xx予以倾斜。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但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同时也要注重当前与长远平衡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城镇化。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将把“人”的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一是加快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 14 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加快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条件。二是完善基础支撑。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住房、教育、医疗等设施,让广大进城群众真正能够享受到城镇公共服务资源。三是强化社会保障。逐步探索加强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接续,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随人走,待遇提升。

(二)把握发展规律,追求质量效益。认真吸取近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盲目扩张、农村凋敝、“城市病”等教训,始终坚持立足实际,努力实现城镇的统筹与均衡发展。按照“两大三小”组团式发展布局,依托区位、交通、环境、市场等要素,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中心城区、中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注重四化同步,提供动力支持。坚持四化同步,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注重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继续强化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地位,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和百亿元产业集聚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注重城镇化与大商贸、大旅游发展同步。按照“四大一高”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大商贸、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市场,凝聚人气,提升形象,刺激消费,带动就业。三是注 15 重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效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加强转移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加非农就业者迁移城市的就业能力。四是注重城镇化与信息化同步。积极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技术在城镇化建设的应用,让信息化为城镇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四)体现生态宜居,实现绿色城镇化。始终把绿色发展放在城镇化推进的重要位置,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突出产业绿色。进一步鼓励发展节能性环保产业,继续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以更少资源实现更多经济价值生态。特别是要求所有工业企业必须入区、入园,促进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突出环境绿色。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城镇为目标,完善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城镇环境保护设施,加大生态乡镇等生态建设力度,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进城镇化。

第四篇:xx镇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

00年00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根据会议议程安排,下面,我结合xx镇小城镇建设实际,作简要工作汇报如下:

我镇位于xx县城00公里处,总面积00平方公里,全镇辖00个行政村,0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00户00万人。城镇区面积00平方公里,总人口00万,城镇常住人口00万人。按照总体规划预计到0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0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将达到00万人。由于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xx镇的小城镇00年曾被00爱委会和文明办表彰为创建“花园式单位”先进集体,并被列为乡镇建设重点示范镇。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三月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城建提县”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以健全组织作保障,以加大投入为关键,以建管并重为措施,在镇财政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挖掘内力、吸引外力,大举全镇之力,全力实施“一规、三场、两厅、一街、一配套”工程建设。目前,有关各项工作,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其中,小城镇新一期规划正在修编,0000正在紧张施工,镇区干道硬化铺油、安装路灯,林带绿化综合配套,农贸市场陆续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提高,整个镇区美化、净化、亮化,面貌焕然一新。

一、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重点抓好了“一规、三场、两厅、一街、一配套”建设。

一 规:即按照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标准,对镇区规划重新进行修编,制定xx镇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依托地域面积大,交通便利的条件,把镇区建设与镇工业园区统筹考虑,“三位一体”连接发展。

三 场:即结合镇区居民活动无场所、农产品交易不规范,生活垃圾乱堆放的实际,完善和新修了文化活动广场、农贸交易市场和垃圾转运站;

两 厅:即新建一座主要集综合治理中心、司法所、武装部、计生服务站、劳动保障所和群众事务代办中心等社会事业为一体的行政综合服务大厅;一座以农林牧各站所为一体的涉农综合服务大厅,以方便群众生活、提高行政效率;

一街道:以镇区主干道为基础,对主干道和分支干道两边的路面进行平整、硬化铺油、安装路灯、对林带进行归整,种植苗木;

一配套:即成立小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抽掉专人组成各类(卫生清洁队、00社区服务队、抗震安居房施工队、园林绿化队等)工作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服务。

当前,城镇区内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各项服务功能正在逐步提高。镇区道路平整,路岩石完好,主干道及分支干道硬化率达98%,各地段的用地范围界限均以道路红线为基准予以圈定,主干道红线宽00米,分支干道红线宽00米/00米。安装电阳能路灯00盏,可控节能电路灯00盏(已全部完工),镇政府、中学、0小学、派出所、土管所和卫生院全部实现了供暖供热,供热普及率达00%;街区安装有直径为00CM,总长为00里的下水通道,自来水用水率达00%。道路两

旁绿化带,以观赏性树种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绿化覆盖率达00%,镇区绿地率达00%,《花园式单位》比例达00%,《绿化合格单位》比例达00%。新建垃圾收集站点(垃圾房)00个,公厕00座,现有环卫工作00人,垃圾掩埋和公厕清洁率达00%,镇区环境清理坚持做到了及时、干净、清洁、卫生,镇村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00%,积极推广“舍饲圈养”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提高。全镇00所中小学校,00所医院,00个站所已完成抗震加固任务,完成率为00%。从长远的角度着眼旧村改造和村容整治,在村庄规划中着力解决农村的交通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和燃气等民生工程建设,对农村林、渠、路、园、圈、宅周围的环境卫生,按照“五清五改五通”的要求予以规划整治,坚持安居房遵循民风规划设计;居住区、养殖区和种植区科学管理;生活垃圾按村组集中处理的方式,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使规划后的村庄整洁优美、庭院干净漂亮,路面平坦宽敞。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和公共活动等设施已基本配套。

00年建设的项目共有九项:0000(正在浇注地基)、街区干道及分支干道硬化、铺油(已完工)、垃圾转运站(已新建垃圾房00间,摆放垃圾桶00个)、林带绿化(已启动)、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基础设施建设(已启动)、农贸市场改造(门面房改造工程已完工,正在搭建彩钢篷)、主干道两边路灯安装(已完工,已安装路灯00盏,广告牌立柱0组)、人行辅道铺路面砖(已启动)、镇办公场所集中供暖、锅炉改造(已启动)。镇区共内供、排水、集中供热工程正在申请立项,镇工业园区内的基础设施正在规划新修。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基础建设,增添强大的发展后劲;

(四)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五)严格小城镇管理,塑造良好的小城镇形象。

三、下步工作打算

各位领导,在下步工作当中,我们将加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镇区对主干道两侧建设混乱、整体效果不佳的现象,集中人力、物力,坚持按照镇域总体规划建设标准,拆除残垣断壁、低矮破旧等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对镇区的环境管理,我们进一步制订详细的管理办法,统一规划定位临时摊点群,认真落实门前卫生“三包”制度。突出抓好今年九项工程的建设不放松,按照地、县“创建花园式单位”工作要求,强力抓好小城镇建设,切实搞好小城镇的规划、美化、净化、亮化工作,彻底治理“脏、乱、差、毁”现象,提高小城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

领导和同志们:以上是我镇今年以来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不足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

汇报完毕,谢谢!

第五篇:XX乡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乡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根据年初与县政府签订的工作目标,结合本乡的实际情况,做到目标明确,精心组织,层层落实,求真务实抓措施、抓管理、抓实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更好地发展来年,现将2011小城镇建设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我们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摆在突出的位臵,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完善了建设领导机制。成立了由乡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协调、研究和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跟踪督查小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至各相关部门,落实责任人,严格考核,并把相关任务列入村干部百分考核中,从而使各项任务都落到了实处,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小城镇建设管理网络以及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二)着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把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积蓄发展后劲作为小城镇建设主要任务,全力以赴改善城镇环境。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2009年以来,郭川乡小城镇建设按照“1123”工程的工作思路即建设一条商业街;一个文化广场;两个市场(果品批发市场、农贸综合市场);完善三个功能区(行政办公区、科教文卫区、居民住宅区)。按照小城镇建设规划,共拆除乡中学教职工宿舍楼30间、600平方米,原供销社门市部48间、1440平方米,乡兽医站6间90平方米,乡农机站服务部3间45平方米,农宅2户68平方米,共取土方16000余方,移动电杆6根。同时,结合金集至郭川通乡油路建设,拓宽改造寺下河桥至原乡食品站道路800米,规划商住综合二层楼96间1920平方米、乡文化站二层楼一幢338平方米、乡兽医站二层楼一幢120平方米,乡中学教职工宿舍楼一幢1800平方米。2009年底,商住综合楼全部竣工,商住户全部入住并已经营业,新建的兽医站和文化广场也已全部竣工,铺设街道彩砖7000平方米。2011年,安装路灯15盏,主街道两旁铺设彩砖600平方米,埋设涵管三道21米,二是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2010年,从3月中旬开始,对街道进行了绿化,栽植红叶绿120棵,雪松10棵,垂柳4棵。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配强城管队伍,2011年又新增1名城管队员,并将中小心小学及中学加入到了环境保护的行列,由乡中心小学及乡中学每周对街道进行一次大扫除;在加强街道清扫力度的同时对街道污染源从根本上进行治理,对乡街道商贩印发有关环境保护奖惩办法的通知,对不遵守规定的商贩进行惩罚,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街道的脏、乱、差的现象,使小城镇建设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三)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功能。突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全面推进特色农业强乡建设。我乡借助有利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以苹果种植为主的果品种植业,为了促进果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拉长优化郭川乡果品产业链,在郭川乡郭川村(原食品站以上)以招商引资形式建设郭川乡果品综合市场一处。规划建设用地14亩,预计建设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130万元,拟建设期限5年,建成后,该市场将成为郭川乡综合型商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额将达到1.4亿元,解决剩余劳动力600人左右,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元。

(四)规范服务和管理,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郭川乡小城镇能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改革,敢于打破一切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束缚,运用市场手段,逐步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的新机制新制度。一是以“机关作风年”建设为载体,以“三创一争”为抓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走“小政府、大实体、小政府、大服务”的路子,推行“政务公开”,实施“阳光行政”,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二是规范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实行规划、征地、开发、出让、管理五统一,土地按不同地段确定出售价格,以增加小城镇的投入。

(五)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努力建设小城镇建设资金 “瓶颈”。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外商、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较好地解决了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小城镇建设速度。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结合小城镇特色和优势,想方设法争取小城镇建设资金。二是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和联系。最大限度的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筹措建设资金。三是采取宣传促动、行政协调、政策带动、农民自建、商户联建和投资者开发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

二、小城镇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效

(一)小城镇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小城镇的建设在为农业、乡镇企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的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城镇经济的增长。截止目前,全乡共争取到各类项目到位资金65万元,主要是乡、村道路建设资金,其中郭川乡寺背后-温家坡3.8公里,总投资30万元;郭川乡政府到温坡4公里,总投资35万元。在招商引资上,由天水新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招商引资形式独资开发建设,概算总投资1130万元,建成后,该市场将成为郭川乡综合型商品交易中 心,年交易额将达到1.4亿元,解决剩余劳动力600人左右,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元。拟建设期限三年,分三个阶段完成建设,目前第一阶段在南区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部完工,在2011投资680万元的中区建设已经全部开工,预计年底全部完成建设。

(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功能明显增强。通道路的建设,全乡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了100%,改善了交通,方便了群众出行;城乡自来水的普及率达100%,使全乡实现了饮水安全和自来水化;街道园林绿化建设进一步美化了城镇环境;建立环境长效整治机制,使乡容乡貌焕然一新。新建广场和果品交易市场,实现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

1、建设功能齐全的小区还需进一步完善,同时要加强小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3、公共绿化和小区绿化暂时不够达标。

4、环卫管理力度还需加大,缺乏标准的公厕。

四、今年打算:

1、严格执行郭川乡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集镇性能与职能,建立良好的城市形态。用地布局必须合理,功能分区一定要明确,对未来的集镇建设能够提供指导性作用,将城市设计的思想贯穿于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过程中,对集镇建设的空间形态,用地布局,风貌特色作统一规划,使集镇建设充满艺术魅力,创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

2、强化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合理安排各项设施的规划与布局,提高生产与生活水平。

3、改善集镇生活居住环境。一是提高绿化的覆盖率,大力开展种花植树活动,形成以居住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广场绿化为点缀的绿化格局。二是要加强环卫治理,不断加强领导和宣传的力度,强化组织建设,加强管理,全面推行落实环境保护治理目标责任制,提高居民卫生意识,按规划设计的标准,逐步建设完善标准的公厕,保持街道的长期清洁卫生,达到美化、净化乡区环境,建立风貌独特、景致宜人的绿化系统。

4、按现代化集镇建设标准,正确处理好集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乡区结构功能布局,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诸多矛盾,保持集镇建设的连续性和实施的可能性。

5、结合近年的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将继续编制好有关小区的详细规划。

6、面对现实,展向未来,纵横相比,既做到量力而行又做到尽力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7、今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科技兴旺,设施配套,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