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胡同文化教学案及练习(大全)

胡同文化教学案及练习(大全)

胡同文化教学案及练习第一篇:胡同文化教学案及练习胡同文化教学案及练习《胡同文化》教学案一、生字词1.查字典给下列画线字注音胡同( )约二斤鸡( ) 房檩 ( ) 低徊 ( ) 狗尾巴 ( ) 熬白菜( ) 2.查字典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

胡同文化教学案及练习

第一篇:胡同文化教学案及练习

胡同文化教学案及练习

《胡同文化》教学案

一、生字词

1.查字典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胡同( )约二斤鸡( ) 房檩 ( ) 低徊 ( ) 狗尾巴 ( ) 熬白菜( ) 2.查字典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何取所意

衰草离披

天翻地覆

深恶痛绝 B.不约而同

街坊里道

奉公守法

供人凭吊 C.伥望低徊

独门独院

天坛城根

记忆犹新 D.厉厉在目

半途而废

莫衷一是

通霄达旦 3.查词典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 ) B.声名在中外传播得很远。 ( ) C.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D.没经商量而彼此一致。 ( )

二、作者介绍,阅读有关资料,了解汪曾祺。 汪曾祺:

三、课文学习

1、什么是文化呢?

2、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谈“胡同文化”的相关语句。

3、、厘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一)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胡同的特点: 1.布局── 2.名字── 3.数目── 4.环境──

(二)齐读5-12自然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1. 2. 3.

4. 5.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封闭的文化,精义是── 关键句:

明确:课文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在这种

封闭的文化氛围中,作者剖析了人们的心态:一是说北京人平常日子过往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二是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的自我满足的心态。三是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所以,作者用一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这种封闭文化的核心──“忍”。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忍者”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睛微微闭上装睡。

(四)作者对胡同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衰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间前行的结果,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住在胡同里的作者又是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齐声朗诵13-15自然段,在朗诵中体会作者表现和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四、拓展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如何向“老外”介绍北京的胡同呢?从文中筛选材料,请写一段50字的介绍文字。

2、.你认为“胡同文化”还要不要保留,为什么?

3、你认为北京人真的是很封闭保守吗?为什么?

4、.阅读文本后,提出一个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

胡同文化练习

一、选择训练

1.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国子监(jiàn)王垿(xù)处街坊(chù)婚丧嫁娶(sàng) B.摞起来(luò)约鸡蛋(yāo)虾蟆陵(háma)熬白菜(āo)

C.腌萝卜(yān)胡同(tòng)泥淖(nào)低徊(huí) D.不禁(jīn)棱角(lãng)安土重迁(zhòng)绵亘(gân) 2.下列各组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径庭

不径而走

烦躁

不骄不躁B.理数

安分守己

凭吊

奉公守法 C.房檩

逆来顺受

蝉联

怅望低徊D.娜窝

衰草离披

堕毁

满目荒凉

解析:A中应为“不胫而走”;B中应为“礼数”;D中应为“挪窝、坠毁”。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查寻、搜集当年日本鬼子野蛮残杀中国人生命的证据,他踏遍了东北的山川河流,走访了数以千计的见证人。 B.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允不允许同时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C.此事一再警示我们,依法治国,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办事的根本。 D.四年的下海经历,使他尝尽了人世的苦辣酸甜,也培养了他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答案:B 解析:病句多从以下几点分析,两个不当──用词、用语;多少──成分冗余或残缺;乱一点──句式杂糅;说不清楚──歧义句,掌握这个口诀,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句中“川”即河流,成份赘余。C中“维护和实现”与“……根本利益”不全搭配。D中“准确”与“敏锐”应互换。

4.对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王皮胡同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王皮胡同

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 D.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

.答案:B 解析:高义伯、小羊宜宾是按胡同形状取名,王皮胡同是按人物取名。

5.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5.答案:C 解析:AB两项为夸张,D为拟人。

6.根据课文,下面关于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

B.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

C.胡同的方正特点影响到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D.“独门独院”建筑特点使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趋向于独立,冷淡,什么时候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答案:D 解析:D项的回答太绝对化

二、填空训练

1.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 。

2.本文的作者是 ,中国现代作家,江苏高邮县人。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 , 现代京剧 等。

3.本文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 写的序。

4.胡同文化的内涵是 、 、 、 。 5.本文语言 、 、 ,但很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6.文章大处着笔,一开头从北京城的 写起,概述地介绍了北京大街、胡同的布局特点:“ , ”。

1.胡同

2.汪曾祺、《受戒》、《沙家浜》

3.《胡同之没》 4.封闭(保守)、易满足、冷漠、忍 5.平淡、朴素、口语化

6.建筑格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材料二: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其“精彩”之处是( )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B.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

1.答案:B 解析:注意体会作者对老北京胡同及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这句话传神地体现了北京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要义在一“忍”字。

2.对“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

便是这段的中心句,下文是对其的阐释及举例。

6.答案:表现作者对封闭文化渐离的怅然告别,对现代文明到来的期盼呼唤。

解析:这是一句饱含作者复杂情感的呼叹,不要只谈一面。作者既有对老胡同的怀恋不舍,又有对新的国家发展建设的赞同。

2.答案:A 解析:作者对老北京人的感情很深,也很了解他们的毛病。此项内容表面调侃,实是婉转的批评。

3.材料二中作者的感情不包括( ) A.怀旧B.伤感C.无可奈何D.只剩留恋

答案:D 解析: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除了对老的怀旧、伤感、无奈和留恋外还有对新的期盼,还有期盼现代文明到来的情感。

4.“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这个句子运用的手法是( ) A.排比B.比喻C.举例D.对比

答案:C 解析:回忆各修辞手法的特点,考虑这是表现作者对胡同未来的忧虑之感。举了两个例子,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的留恋之情,不具备其他三项修辞的特点。

5.请概括材料一的中心。

6.材料二中“再见吧,胡同”一句,包含着作者对北京胡同或胡同文化怎样的态度?

5.答案:揭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

解析:概括段意可以总结,有时也可看文段的开头、结尾或中间。材料一的开头

第二篇:《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整体上是不满意的,我坚持了我的坚持,并且完成了我的设想,但是并没有多少成就感。

以前一直认为一堂课好不好,关键在于是不是流畅,这堂课让我想的是,如果流畅是以剔除了很多丰富性为代价的,这样的流畅是不是有价值,这里边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是课堂环节的转接不应该是老师的一意孤行,而是学生思考的“火候”到了自然转接的时候,这个“火候”怎样算到点了,是需要老师来拿捏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课堂上的功夫很重要的一块就在这儿。

这是上完课后总体的感受,后面我将就做课堂实录的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来记录自己的思考:

课堂语言的表述。一方面是自己的课堂语言,感觉好啰嗦,很多地方说话不严谨,思考的缓慢带来的是语言表述的零碎。所以想的是,为什么思考会缓慢?是我对文本的熟悉、参透的程度不够,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即时的反应迟钝,这迟钝里自然有些是天资禀赋的原因(这暂且搁置),是不是也有过于顾及自己的言说内容的缘故,另一方面,我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回答问题的语言也是断断续续的,我就在想孩子们课堂言说的习惯与我自己的表述习惯应该是有关联的。我发现,我常常急于帮孩子“披荆斩棘”,用解释与重复去带他/她找到那个预设的答案(在瞎掺和啥?)我也会很突然地带孩子转移注意内容,那是我用自己的思路强势地介入了孩子的思考进程,这两种做法的后果是打断了孩子的表述,长此以往孩子的表述怎么会流畅?从课堂实录的重温,我深感自己修炼课堂口头表达的必要,此外一个语文老师教了孩子一两年,应该在培养孩子的表达习惯上下点功夫。

课堂推进过程中的评价。我的评价基本以重复、丰富学生的所言为主,我在想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课堂互动中的过程性评价还可以有哪些方式?有些教育学的书上介绍过一些方法,比如由师生的评价转换为学生之间的评价探讨,当时在实际教学中,我总会忍不住“揭竿而起”(这么强势干嘛?)前些日子读到一句话,说“忘掉自己的方法是真正地关心别人”,在课堂上就是你真正关注学生的想法,这样才不会老想着我要说什么。这要修炼到怎样的境界啊。此外,评价的一个原则应该是以肯定孩子的正确内容为主,我常常会放大孩子回答中不妥当的地方,好像很怕会引起同学们的误解。事实上,一些个性化的解读本身就是很小众的,不必过分强调。 整体的流畅和局部的透彻。如果决定全面地解读文本,面铺得很开,那么在停留处务必读得透彻。有一两处语言的品味。既然决定品味就品味到十足,讲解得明晰透彻些,不要舍不得给时间。赶时间的课堂行进总是容易因为匆匆而显得肤浅。

这次课堂教学与课后的交流,让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关于语言的品味。我曾经问过范老师:语言的品味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第一次听一位前辈老师那么强调语言的品读,我都傻了。因为我惯常把文本意义的解读放在第一位,语言的品味在我看来是在解读中顺带完成的,换句话说是可有可无的,我从来没有在语言素养的层面上去强调语言品味的重要性,也许是我不太清楚语言究竟该怎样去品味,除了修辞、手法之类的分析之外。现在回过头来看,文本意义读得透不透、经不经得起推敲,基点还是在语言。语言中本身就藏着文本的要义,真的读懂了,语言文字就是开启文本意义的“钥匙”。文本的语言是河流,我们是淌着水流走进文本的。语言的品味就是文本解读的本身,它既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这道理真正的明白,是在这次课后的失落感中。在课堂上,老师作为引路者要思考的是怎样带领孩子们去品味语言,一定有很多方法可以去尝试,当然前提是尊重文本的个性,把握好学生们的阅读起点。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品读的方式。

如果再教《胡同文化》,我对教学设计会做这样的调整。如果是2课时,我基本会保持这样的环节设计,但是在语言品读部分会给予充足时间。如果是1课时,我的教案调整会比较大。具体的设想是这样的:

行文思路会在学生阅读中简单的陈述完毕,重点是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调整后的教学设计附在文后,写得比较简单,很多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预习作业做补充。

第三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胡同文化》虽然是摄影集《胡同之没》的序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和介绍类书序。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地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感伤的思绪。学习中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勾画,筛选重要信息,理解概括胡同的特征以及由它衍生的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通过品读,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做好字词(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不理解的字词、熟语等)积累。

2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体验,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

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评价思想的能力。

2、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要涉及到一种建筑样式,它是老北京的一种象征,也代表了老北京的一种文化。它是什么呢?它就是“胡同”。有一首歌里也曾经唱道:“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板书标题)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是新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擅长短篇小说,文艺小品文和京剧样板戏的创作。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做的一篇序文(注意,这里的“没”读作“殁”,意思是消亡消失)。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因此对在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感情。

三、解题

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它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其实就是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这“胡同”(板书)与“文化”(板书)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 研读胡同的特点

1、走进胡同:观看胡同画面。

2、请大家阅读(默读)课文1—5自然段,概括一下作者笔下北京胡同的特点。

方法点拨:勾画重点词句,加以概括。

五、研读胡同文化的特点

1、胡同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请大家阅读课文6—12自然段,思考: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方法点拨:勾画重点词句,加以概括。

明确:胡同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是生活中的俗文化。它的特点是封闭(安土重迁、平日过往不多)、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2、作者对“忍”这种文化心态持什么态度?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忍”的呢?

明确:“忍”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迷着”。作者用调侃的语言表现了并不赞同的态度。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认识,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对忍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小忍为宽容,大忍为怯懦。

六、研读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齐读课文13—15自然段,思考:

1、 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态度是否定和批判的,情感上又有留恋、伤感和无奈。

2、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态度是否定和批判的,它衰败、没落了为什么又会留恋、伤感呢?(理解作者对胡同复杂的感情)

明确: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安分守已。

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天会消失。

七、布置作业:拓展思考

汪曾祺先生在北京的胡同里居住了几十年,人们习以为常的胡同在他眼中却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对于胡同消失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阅读本文后,就应如何正确对待胡同及胡同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有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八、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胡同之没》序文

胡同 :方正 安静 独门独院 =>毫无生气

文化 :封闭 冷漠 安分守己 =>衰败没落﹝感伤留恋﹞

第四篇:《胡同文化》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品读,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1、

2、

3、

4、 跳读法。本文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白,适合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分组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氛围。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集中,提高学习效果。 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计划:2课时 预习提纲:

1、

2、 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再读课文,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京味儿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六尺巷”的故事。

二、展开教学

本文是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过去,北京每两排院落之间必会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织成荟萃的北京城。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原因。

1、题解

什么是文化?(出示多媒体课件)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辞海》

这个定义比较广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文化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比如,酒文化······ (学生接话:吃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

文化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校园,就存在校园文化。比如,校园标语、校道的命名、校园的各种体育比赛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所以文化就存在生活之中。那么——

从狭义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课件)

北京的胡同文化又是怎样的文化,是哪个阶层的文化?大家以预习过课文,请文中找出来。(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答:“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所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第五段】)

很好,那么北京胡同文化就是——

(生答:北京市民的一种文化。)

2、 分段及段落大意(课件)

第一部分(1一5)

介绍北京的胡同。

第二部分(6一12)

胡同文化的特征。

第三部分(13一15)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

3、第一部分,即第1到第5自然段

第一部分介绍北京的胡同。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胡同的,胡同有哪些特点?同学们前后位组成一组,用跳读法来快速阅读第1到第4自然段,共同讨论,找出文中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然后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回答。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

(答: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的取名奇,有各种来源。胡同数不清。胡同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的。)

总结:胡同方正、取名奇且来源多、胡同数量多、安静、与四合院是一体的。

(补充:“胡同有宽有窄。胡同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补充:“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总结: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最后总结:(出示课件)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

(2)、取名:奇

(3)、数量:多

(4)、环境:静

4、第二部分,即第6到第12自然段

大家已经知道这部分阐述的是胡同文化。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如果你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处世原则和价值观念?

(生答:封闭、安逸、悠闲······)

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到底胡同文化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课文来看一看。

第六自然段讲“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那这一段讲的是胡同里的人的什么观念?

(生答:居住观念。)

第七自然段讲“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从这些可看出,本段讲的是······

(生答:交往观念。)

第八自然段讲“北京人易满足,对生活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大腌萝卜”、“米虾皮熬白菜”等就知足了。那么本段讲的是胡同文化的什么文化?

(生答:饮食文化。)

第九自然段讲“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闹学生”、“过学生”,却“与他们无关”。那这些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答:胡同里的人的处世态度。)

第十到十二自然段阐释的是胡同文化的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作者是通过哪两件事来写胡同文化的“忍”的呢?

(生答: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件小事,打嘴巴事件。)

那么从以上的这些总结,可知道胡同文化包括以下内容:(出示课件)

胡同文化:(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居住观念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交往观念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饮食文化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处世态度

(5)、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课文第六段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那胡同文化五方面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其“封闭”的?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北京人的窝既不是“金窝”,也不是“银窝”,房屋大都很旧,甚至还经常坍塌。然而他们却不忍割舍。那是因为他们世代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所以才不愿搬,不愿意离开他们那一亩三分地,最终亦会是固步自封。如此思想,是保守的、落后的,是封闭的。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独门独院是很安静,但也不利于交通,不利于交往。“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从这两句可看到,他们的‘处街坊’,只是一种表层的来往,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封闭的。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北京人对饮食要求不高,追求一种自在。“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哪儿也比不上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悠闲中的那份得意劲,以及“大白菜文化”这种唯我独尊优越感,另外保守深处天子脚下什么美味没吃过的狂妄。这也是一种封闭的态度。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常有学生运动”,但“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这是他们不接受新鲜事物的表现,因而他们是封闭的。 (5)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 忍”作为北京人的生存法则,使其能够安然度过各种风浪,笑看风云变幻而安然高卧。然而又造成其逆来顺受的状态。 “文化大革命”,天下大乱,胡同里的人还是照样干嘛干嘛,“您多余操这份儿心”。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亦是一种封闭的状态。

5、第三部分,即第13到第15自然段

全班朗读最后三段,品味其中的语言,并联系前文,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

(全班朗读最后三段。)

(一)、对胡同文化:(出示课件)

(1)、推崇与喜爱: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

(2)、反思与讽刺:胡同文化的封闭

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忍”的消极意义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

(二)、对胡同文化的没落:(出示课件)

(1)、伤感与无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理解与超脱:“再见吧,胡同。”

6、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虾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虾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其语言显示出雅致的一面。

三、课堂小结

现如今,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板书设

计:

第五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

东宝子陵职高

李维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讨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深情,及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的文化心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有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解决办法: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有表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复杂伤感的思想情绪。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北京胡同概况。

2.朗读、揣摩、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

明确: 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介绍胡同、作者、序言

三、阅读、感知

1.积累词语 嫌 喧闹

安土 重迁

挪窝 摞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烦躁

凭吊

衰草离披 无可奈何

席卷

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 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15段,“再见吧,胡同”。

文章第十

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3.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四、具体分析

㈠关于文化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㈡胡同特点

那么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呢?请浏览1~4段,思考:1~4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那些特点? 明确:正、奇、多、静

㈢胡同文化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它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

胡同文化有这么多的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请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明确:

1.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

2.“处街坊”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3.北京人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一个“忍”。

4.满足――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读读。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

明确: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嘿”字不能按常规读去声,应把音拉长,并把声调向上提。推荐一个学生再朗读。全体学生再朗读体会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明确: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比较阅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5.“忍”

你怎样评价北京人的“忍”? 明确:是生存法则,明哲保身;

生活小事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和谐,深灰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社会就没有正气,该出手时就出手。 全体同学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

(四)体验感情

1.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明确:最后三段

2.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3.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探讨:

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明确: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明确:“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 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效果完全不同。是口头语,但无京味儿,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学了汪老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你有什么启发或感受? 明确:雅俗共赏,他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

4、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中找出三个词语。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汪老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面对现实,他也有超脱理智的一面,改革之后,新思潮新文化将会兴起的。

5、我们准确的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请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应用中速朗读。

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字中常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例如“东去!”“西去!”“唤头”“惊闺”“挪窝儿”“处街坊”“待姑奶奶”“闹学生”“过学生”等等。

五、小结、扩展

汪曾祺的这篇书序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读这篇文章,并不使读者觉得累,而是从中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增长见识;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与北京胡同市民相类似的感觉;散淡、平和、自足;作者确实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胡 同 文 化 汪曾祺

介绍胡同 胡同文化

布局:方正 居住:安土重迁、封闭 影响:北京人的生活 交际:自闭、随意 北京人的思想 娱乐:闲适

取名:与生活密切相关 饮食:易于满足 处世方式:冷漠、隐忍

数量:数不清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对胡同文化没落 惋惜、感伤、无可奈何;

清醒认识其衰败没落的必然性。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