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第一篇: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邮编 061800吴桥县职教中心 王文彬 联系电话 0317-73652
51近年来,诚信日渐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正在流失的资源。由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社会上诚信危机的出现。青年学生耳濡目染种种不诚信的现象,给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尚未形成的他们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新课标的基础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诚信是人文精神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中“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则突出强调了对未成年人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的诚信教育作了具体的要求,凸显了对中小学进行诚信教育的紧迫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也提出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由此,我们认识到对青年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国家与民族存亡的大事,是关系到国运昌盛的要务,因此,作为学校在新课标下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对诚信的认识
1、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述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孔子在《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其中的“友谅”,就讲作为朋友或交朋友,要交诚实守信的人。明初著名学者宋谦借书的故事,清朝苏州吴县商人蔡磷字据存心中的故事,都是流传至今关于诚信故事的典范。(载于八年级《思想品德》53页,陕教版)。
2、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
- 1 -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4条规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慌,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第48条规定: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这就要求我们中学生从日常学习,行为习惯中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
加强诚信教育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07年9月18日胡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评选出的“十大诚实守信模范”就是全国诚实守信的楷模。
3、诚信是成功创业的根本。
张瑞敏掌航的海尔集团成功史,百年老店冠生园的破产悲剧,都最好的证明了诚信是发展事业最宝贵的资本。山东寿光“中国蔬菜之乡”的创业人,全国十大诚实守信模范——王乐义常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自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多年来,王乐义始终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用诚实劳动获取财富,把自己的事业扎在了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二、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
1、“诚信教育”讲“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思想政治课堂是对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实施诚信教育的主渠道,政治教师要担当起重任。现行教材中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凭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魄力,借鲜活的教材之力,让诚信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让诚实守信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师表垂范,作榜样
教师要让学生讲诚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典范,要做到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逐步确立诚信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处处讲究“诚信”,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好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对待学生,教师要做他们的长者、朋友,理解他们的苦衷,同情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过失,保护他们的天性,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把微笑留给家长,用真诚对待家长,用爱心打动家长,还要自我约束,明礼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家长,不请家长办私事,不搞有偿家教,不乱征订教辅资料,不接受家长宴请等。
3、让校园拥有“诚信”的清泉
有人说学校应该是一个精神特区,,用时也应该有“诚信”的清泉。学校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载体,让诚信文化充满校园,如观看优秀电视片,
听先进人物报告会,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故事会、班级辩论会,师生实话实说讨论会、征文竞赛等,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潜移默化把接受教育、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例如我校就发生过这样的事:06-8班的张悦同学在校外拾到1200元现金交还给了失主,该学生并未声张,当失主的感谢信送到学校,我们方才知道。我们利用这一次机会,利用身边的事例,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张悦拾金不昧的精神,并加以拓展,开展了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的大讨论会,针对学生中“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说慌话”三种现象,在学生中展开辩论,提出克服的具体办法,组织学生观看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这些都在学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三、把诚信教育向纵横延伸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军事训练、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是第一的观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到福利院献爱心,植爱心树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在奉献中得以陶冶。通过组织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当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承认,极大的培养了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在家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也要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立身之本,是我们受用终身的人生名片。今天,它象一股清泉,滋养社会,它又像一缕清风,拂过田野,吹开人们的心扉,让我们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做诚实的人,让我们共铸诚信,把诚信播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扎根在我们生活的沃土之中。
第二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皖阜阳市插花中学张亚山
内容摘要: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对心理健康的内涵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理性的认识。其次,要把健康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文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心理辅导教育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已成为当前学校建设的主旋律。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学生被迫参与升学竞争,同时由于社会中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容易给当代学生带来种种心理问题。因此,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以上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主量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百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个体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二、中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
青春期是我们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它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常呈现两种成人的特征:一种是性趋向成熟,易产生性的冲动;一种是社会成就的需要,想脱离父母,自己去闯一番事业。因而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最易做出过激行为,这一年龄段也是最不易控制、最不易驾驭的年龄段,又称急风暴雨期。事实上,这一阶段又是个体最容易碰壁的时期,因为青少年的思想还不成熟,社会实践经验匮乏,还没有摆脱幼稚的儿童思维模式,很容易遭受挫折和失败。
专家研究表明,个体在青春期积累的能量必须通过不同方式的发泄得以释放,而发泄方式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同。实践证明,对青春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教师不仅不能刺激他们,更不能推波助澜,否则易酿成悲剧。青少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适当的方式或途径宣泄自己在青春期积累的能量。例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体育锻炼、文艺表演、社会调查、外出考察学生的团队活动、读书报告会、演出皆宜、研究性学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自己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取得成绩,从而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学知识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含义应该是教师们健康的心灵感染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和规范的行为教育学生。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教师这些方面的烙印。所以,对教师的心灵和职业道德要求格外高,教师除要有健康的心理外,还要具备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心态,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和克服心理障碍,有效铸造人类灵魂的能力,因
此,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的继续学习,定期交流应用心理学知识,管理教育学生的经验。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幽静和环境优美,自然会产生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为转变学生思想,调整学生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领导民主、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心灵,互交知心朋友是正常的教书育人的氛围。民主和平等能给人心理以宽松,感到顺气、顺事,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教会学生自我调整心态,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保健、自我约束不良行为的能力,可增强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也是转变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必要条件。
总之,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点思考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在经济腾飞的今天,“学法、懂法、用法”对人们来说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处在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探求欲最强烈的时期。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模仿力极强。学校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他们成长的摇篮。
1.学校法制教育领导班子的健全、规范是一个学校法制教育成功的关键。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领导班子,聘请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明确工作责任,分解施教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
2.科学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做到学法有计划,教育有活动,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使学校法制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要使学生能很好地学习法律知识,首先我们的老师得懂法,因此,学校还应加强对法制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多给他们创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知识更全面,素质更高,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
1 新课改背景下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1生物教学的现状要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科学,21世纪将是生物世纪,中学生学好生物课,打好生物学基础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堪忧。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老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满堂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延时拼耗的教学方式仍然在使用,甚至有相当多的农村中学缺乏专业的生物教师,再加上中考不考生物,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下降,这最终导致环境保护知识的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尚未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重视。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中学教材,中学生物课成为与环境保护知识密切相关的唯一学科。另外,在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和具体可行的案。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1.2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 而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环境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环境意识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当代中学生必须进行环境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生物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后不断改善和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说,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素质教
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3 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培养环境意识和行为的目标
新世纪中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重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建构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的需要。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包括了“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等主题,在选择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选择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环境等问题,以便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产生社会责任感,并付诸于行动。以环境教育为主线,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在生物新课程标准与新编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渗透的方法来进行,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调查等辅助形式来加强教育。
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进行渗透。
2.1.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部分,结合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由浅入深,进行适当延伸,不断渗透,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危机感,努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讲“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介绍: 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30kg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平衡,保障了人类不受缺氧的威胁。
2.1.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度穿插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对课堂气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显得生动活泼。现今,网络的信息高速传递和拥有的大量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渗透环境教育,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环境教育的网站,供学生学习,通过网络学生能接触到一些环境的热点话题,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条件不足的地区,可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挂图、标本等进行环境教育等,甚至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环保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从而把保护环境的概念变为自觉的行动。
2.1.3补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和
利用自然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在加剧,使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南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世界上的沿海城市和大量土地将被海水吞没。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人类向自然的过度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干旱,洪涝,虫害,酷暑,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
2.1.4精心设计考试题,落实环境知识
做为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考试成绩,环境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有关环保知识考试题,一方面可检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重视,促使学生平时多留心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环境知识的习题,如讲到森林生态系统时,设计一些与《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相关的习题,在讲到水分代谢时,设计一些我国水资源状况、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关的习题。
2.2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在教育信息传递中,对重要问题不能只用一种传递方式,也不能只采用一种训练形式。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强化环境意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环境教育。
2.2.1组织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
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知识信息接收广泛,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教材。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保方面的
书籍和文章,如《中国环境报》、《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发展概况,帮助他们认识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由来,并自觉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所学的生物、化学、地理等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明白高科技和新发明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树立攀登科学高峰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信心。
2.2.2 开设专题讲座和环保主题班会
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每时每刻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为使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环保知识,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班级主题班会。如结合周边环境随意排放污水的情况,举办“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专题讲座。此外,还可邀请校外的环境专家作环境教育的专题讲座,讲座完毕后,可开设会后会,分组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环境认识的提高,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存,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环保行为习惯。
2.2.3利用各重大环保节日渗透环境教育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与环境相关的节日很多,如“环境日”、“无烟日”、“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9]。例如,在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活动中,围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利用标语、墙报、校报等开辟专栏,组织大量的宣传活动;甘肃省的爱鸟
周是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大街小巷进行宣传,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带领学生到一些保护区悬人工鸟巢,招引益鸟;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此期间,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废品进行环保小制作,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开展防止“白色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等系列活动,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筷子,少用或不用贺年卡等。学生亲身参与这些社会活动不仅可以积累环境保护知识,也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结语
地球只有一个,环境质量仍在恶化,国民的环境素质仍很低下,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入环境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对提高国民的环保素质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方法、多途径地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就能够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逐步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愿各界同仁共同努力,为培养具有现代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的新一代公民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五篇: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
邯郸市第十六中学栗晓敏
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更能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为使学生更好的学好这一门课程,这一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历史教师的身上。但现在农村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农村中学现在没有一位专职历史课教师和专门历史课教师(专职历史课教师指历史专业毕业的专门教历史一科的历史教师),现在的历史课教师都是由语文教师或英语教师兼任。这些历史课教师认为语文、数学、英语中考总分为150分,而历史仅有70分,相比之下,历史微不足道,并且历史是开卷考试,考生历史中考分数拉不开,基本上不影响中考总成绩。这就导致这些历史课教师历史课不上,或改上他们的主业语文课或英语课。 学生们则是成绩低的惊人,被调查的同学知道的历史知识都很少,大部分被调查者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即使中考成绩及格的同学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也不多。如在一次历史知识问卷调查中,不少被调查者居然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朱德,大部分被调查者不知道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没有一个被调查者知道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这就是当前我国不少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而且是一个危险、可怕的现状。如果长此下去,国人将不知中国史,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此差的成绩迫使我这个历史教师不得不进一步思考。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教育部门鼓励城市中学的优秀历史教师和历史专业大学毕业生前往农村中学任教,取代兼职教师;二是严厉禁止不上历史课或用历史课改上其他课的现象的发生;三是实行中学生历史基本知识抽卷调查方法,检验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状况;四是初中毕业考试,历史采用闭卷考试。
那么,历史课教师应如何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呢? 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从教师的角度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教学态度务必端正。我所在学校处于邯郸市外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来自于周边农村,学生都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实际上也算半个农村中学。当前在我看来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还没有真正走上素质教学的轨道,教学的重点依旧放在升学率上,使得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首位,教师也仍然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又加上学校本来就有主、副科之分,历史课也就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牺牲品。纵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科,学生认为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宁可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习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再加上很多历史老师只是走马观花的把一些知识点指出来,使得程度好也学生,也只记住一些知识点,稍差一点的呢,只能是云里来,雾里去。而他们的共同点呢?则都是太缺乏历史知识,无法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应端正自己的态度,把历史课真正的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其次,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联。
二、历史教学基本功必须过硬。首先是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学的关键,但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即使没有超出历史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必须贯通古今,熟悉中外的史学。其次是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为人师表”一词,已经说明了教师的语言、行为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这一学科,对教师的语言,也要有相应的要求: 一是准确无误;二是生动具体;三是既要有逻辑,又要严谨。最后是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例如,一副历史地图,可能会使你的历史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以教师为学习主体的现象,使学生成为
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同时,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常采用如下方法:开门见山、直接人题;认真组织、全员参与;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巧妙结尾、引人深思。再次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最后,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园丁,他们的任务就是栽培花朵。中学时代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是身体发展的最佳时期,是思维、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村里由于社会生活比较单调,学校便成为了其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教师的思维品质会直接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更要通过历史上的优秀人物来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学,并学习历史优秀人物的优秀品质。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