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六西格玛读书笔记解读(通用)

六西格玛读书笔记解读(通用)

六西格玛读书笔记解读第一篇:六西格玛读书笔记解读《六西格玛管理》读书笔记姓名:毛艳金学号:2114508109班级:工程081 六西格玛(6σ)概念于1986年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提出,此概念属于品质管理范。

六西格玛读书笔记解读

第一篇:六西格玛读书笔记解读

《六西格玛管理》读书笔记

姓名:毛艳金学号:2114508109班级:工程081 六西格玛(6σ)概念于1986年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提出,此概念属于品质管理范畴,西格玛(Σ,σ)是希腊字母,这是统计学里的一个单位,表示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旨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产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数,防止产品变异,提升品质。六西格玛是一种能够严格、集中和高效地改善企业流程管理质量的实施原则和技术。它包含了众多管理前沿的先锋成果,以”零缺陷”的完美商业追求,带动质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财务成效的显著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重大突破。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6σ(西格玛)管理是在总结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提炼了其中流程管理技巧的精华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一种提高企业业绩与竞争力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法在摩托罗拉、通用、戴尔、惠普、西门子、索尼、东芝行众多跨国企业的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为此,国内一些部门和机构在国内企业大力推6σ管理工作,引导企业开展6σ管理。

企业也可以用西格玛的级别来衡量在商业流程管理方面的表现。传统的公司一般品质要求已提升至3sigma.这就是说产品的合格率已达至99.73%的水平,只有0.27%为次货。又或者解释为每一千货产品只有2.7件为次品。很多人认为产品达至此水平已非常满意。可是,根据专家研究结果证明,如果产品达到99.73%合格率的话,以下事件便会继续在现实中发生:每年有20,000次配错药事件;每年不超过15,000婴儿出生时会被抛落地上;每年平均有9小时没有水、电、暖气供应;每星期有500宗做错手术事件;每小时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现代生产管理流程的日益复杂化,企业越来越需要象六西格玛这样的高端流程质量管理标准,以保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事实上,日本已把”6 Sigma”作为他们品质要求的指标。管理专家Ronald Snee先生将6西格玛管理定义为:“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的经营战略途径。

六西格玛管理的特征

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特征是使顾客与企业获得双赢,并降低经营风险。它能使企业的质量活动同时为顾客、员工、所有者和整个公司创造价值和经济利益。它注重质量的经济性,企业改进原来有缺陷的流程,这种投资可降低原来的高成本,提升顾客满意度,并挽回部分失去的顾客。

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量化的综合管理方法,是一种目标管理、主动改进型管理、绩效管理和文化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的主要特征具体如下:

1.以顾客为关注中心。六西格玛管理关注顾客的需求,以顾客为中心。它的出发点就是研究客户最需要的是什么。顾客满意是企业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而顾客只有在其需求得到充分理解并获得满足后才会满意和忠诚。

2.依据数据和事实,使管理成为量化的科学。六西格玛管理把“基于事实管理”的理念提到更高的层次,一开始就澄清什么是衡量企业业绩的尺度,然后应用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建立对关键变量的理解,获得优化结果。

3.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降低资源成本,促使组织的业绩提升。六西格玛管理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顾客满意度,即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来占领市场,开拓市场,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益。二是降低资源成本,即通过降低资源成本,尤其是不良质量成本损失COPQ(Cost of Poor Quality),从而增加组织的收入。

4.聚焦于流程改进。在六西格玛管理中,流程是采取改进行动的主要对象,是成功的关键。设计产品和服务,度量业绩,改进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甚至经营企业等,都是流程。

5.有预见的积极管理。有预见的积极管理意味着应当关注那些常被忽略的业务运作,并养成习惯:确定远大的目标并且经常加以检视;确定清晰的工作优先次序;注重预防问题而不是疲于处理已发生的危机

6.强调骨干队伍的建设,以项目为基本单元而运作。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强调骨干队伍的建设,其中,倡导者、黑带大师、黑带、绿带是整个六西格玛管理队伍的骨干。

7.无边界合作。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中,无边界合作需要确切地理解最终用户和工作流程的真正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各方同时受益。由于六西格玛管理是建立在广泛沟通基础上的,因此能够营造出一种真正支持团队合作的管理结构和环境。

8.追求完美,容忍失误。六西格玛管理提倡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用正确的方法做好每一件事。其次,六西格玛管理倡导树立持续改进的观念,要求每个员工都将“改进没有尽头”的理念作为日常工作的座右铭。

六西格玛管理的优势

六西格玛管理体系能够提升企业管理与产品质量水平,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快速增长。其优势在于:

1.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量化的综合管理方法。六西格玛本身就是一种测量标准和偏差的工具,小到单一产品和服务,中到一个部门、一个项目,大到一个企业都可以计量。它强调对数据的收集、分析、量化,企业通过它可以获得、维持和扩大成功。

2.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目标管理方式。六西格玛管理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把顾客的期望作为目标,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操作流程,不断接近并达到顾客期望。

3.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主动改进型管理。掌握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就如同找到了一个重新审视企业的放大镜,通过它可以找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缺陷,促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主动去改进和完善。

4.六西格玛管理是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应用统计学方法来测量每个流程、每道工序的改进过程与结果,使企业改进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5.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在很多企业里,人们有时不清楚自己的目标,而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可使每个人都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使整个企业充满

六西格玛管理的流程

在实践中,六西格玛管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科学工作程序DMAIC,一套使每个环节不断改进的流程模式: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

1.界定(D,Define):确定顾客的关键需求并识别需要改进的产品和流程,即确定需要改进的目标及其进度,将改进项目奠定在合理的基础上。

2.测量(M,Measure):测量现有流程,确定流程的底线与期望值,并对测量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以灵活有效的衡量标准测量和权衡现存的系统与数据,了解现有质量水平。

3.分析(A,Analyze):利用统计学工具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找到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进行分析时,分析工具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4.改进(1,Improve):运用项目管理和其他管理工具,针对关键因素确立最佳改进方案,以减少流程的缺陷或变异。改进对于取得成果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步。

5.控制(C,contr01):监控新的系统流程,采取措施以维持改进的结果,确保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功效。将改进后的流程标准化,并加以监控,以保持改进的成果。制定监视流程,确保改进的实现;制定应变计划,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中关注焦点和重要的测量,告知最新的项目结果和关键过程的测量值。

六西格玛组织(OFSS)是推进六西格玛管理的主体,六西格玛管理的全面推动要求整个企业从上到下使用同样的六西格玛语言和采用同样的六西格玛工具。因此,需要成立专门委员会,选择技术骨干,组成六西格玛团队,并对团队中的各类人员进行不同内容和要求的培训。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成员及具体职责如下:

1.质量管理委员会(Quality Council):由企业高级管理层组成。通常要有企业主要部门的领导参与。

2.质量领导(Quality Leaders):副总裁一级,直接面对公司最高领导,专职负责公司的质量工作,是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召集者和重要成员,并对公司质量工作的好坏负有全面责任。

3.倡导者(Champion):一般由企业高级管理层组成,如行政总裁(CEO)、总经理、副总经理(包括Cl0或CFO),大多数为兼职,推进六西格码的全面实行,决定“该做什么”。

4.黑带大师(Master Black Belt):为全职六西格玛管理人员,与倡导者一起协调六西格玛项目的选择和培训,推动六西格玛战略的执行,是实施计划的中流砥柱。

5.黑带(Black Belt):为全职六西格玛人员,是企业中全面推行六西格码的中坚力量,负责具体执行和推广六西格码管理。

6.绿带(Greell Belt):

六个西格玛的管理方法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如果你正在寻找一种使企业降低质量缺陷和服务偏差并保持持久性的新方法,那么不用犹豫了。六西格玛将以重大的财务成效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韦尔奇先生在2000年年报中指出:

六西格玛所创造的高品质,已经奇迹般地降低了通用电气公司在过去复杂管理流程中的浪费,简化了管理流程和降低了材料成本。六西格玛的实施已经成为介绍和承诺高品质创新产品的必要战略和标志之一。

实施六西格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仅仅只是一系列的训练。它意味着整个企业文化从防护性的标准化管理到放开思想改革创新的突破性理念。六西格玛在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流程技术的基础上,为企业培养了具备组织能力、激励能力、项目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诊断能力的领导者,这些人才是企业适应变革和竞争的核心力量。他们将最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最新的电脑技术,应用到一个简单的流程模式DMAIC中,通过追求零缺陷运行和改善流程达到使顾客满意的快速突破性改善。以达到每一个环节的不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的战略目标。

第二篇:六西格玛DMAIC质量改进模式解读

六西格玛DMAIC 质量改进模式质量改进模式——————55个阶段20个步骤个步骤

(摘自张智勇所著《品管部工作指南》)

六西格玛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为质量改进提供了一套逻辑性很强的结构化的严谨的流程,并将质量工具(主要是统计技术)有序地、逻辑地揉进到这一流程之中。但现在很多从事六西格玛工作的人忘记了这一点,舍本逐末,把重点放在了艰涩难懂的统计技术上面。很多的六西格玛培训,五分之四的时间在教授学员统计技术知识,而这些统计技术知识中的80%,学员一辈子都用不上,半年后就全部还给老师了。

我看过一本某质量研究院编著的六西格玛案例汇编之类的书籍,上面的六西格玛成果报告是作为范本向读者推荐的,但这些报告条理不清,逻辑混乱。有的报告中,在测量阶段列出了工作流程,在没有对这个工作流程的好坏进行分析的情况下,突然在改进阶段把这个工作流程修改了。有的报告中,在分析阶段用因果图进行原因分析,罗列了一大推末端因素,但却没有对这些末端因素进行确认,从中找出主要原因。改进阶段的措施与分析阶段寻找到的原因之间也没有逻辑上的联系。有的报告中,在分析阶段使用了FMEA 分析,但你自始至终都看不出他这个FMEA 分析对改进起了什么作用,纯粹是为了使用统计技术而使用统计技术(为赋新词强说愁)。

知名教授周孝正先生说过:一流专家是把本专业的知识让老百姓听明白,二流专家是本专业的人能听明白,别人一概听不懂,三流专家是自己搞明白了但表达不出来,四流专家是自己没明白,就别提表达了,不入流的专家是自己还没有搞明白呢,就敢胡说八道!

现在的六西格玛领域,一流专家很少,二流专家有一些,三流、四流专家不少,60%黑带属于不入流的专家。

六西格玛的很多术语是翻译过来的,非常拗口,什么特许任务书之类,实际上把特许任务书翻译成项目任务书就好理解了。我们的一些译者,汉语的运用实在太差,翻译的东西,鬼都看不懂。

我在这里介绍一个细化的六西格玛D MA IC 质量改进模式(见表11-3),希望读者看后,能说一声这个作者不是不入流的专家,我就阿弥陀佛了。

这个“问题解决型”六西格玛D MA IC 质量改进模式包括5个阶段20个步骤(见表11-3)。并非每个步骤都缺一不可,或步骤的顺序固定不变,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比如说,当改进目标是指令性指标时,可以把第11步骤的“确定改进目标”改成“目标可行性分析”。

表1111--3 六西格玛DMAIC 质量改进模式质量改进模式 阶段 步骤 要求与说明

常用工具 ★1.确定改进项目及 理由

(1)项目要符合公司的经营方针,应是公司面临 的关键问题点。

(2)项目应以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管理、增加效益为目的。 (3)要说明选题的理由。

◆顾客之声◆头脑风暴法

☆2.了解顾客或相关方的需求 (1)了解顾客的要求和期望(CTQ关键质量特性),这些要求和期望是建立改进目标的起点。 (2)改进目标应该高于顾客的要求和期望。 ◆顾客需求分析 ◆SIPOC图

☆3.标杆分析

(1)研究竞争者/绩优公司,找出建立改进目标的基准依据(标杆)。 (2)应把竞争者/绩优公司作为赶超的目标。 ◆水平对比

☆4.确定项目中的度量方法

(1)应对目标(量化的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定义。比如说中转仓将改进目标设为进出差错率,那么就要对“差错率”的计算进行定义;就应对“差错”进行定义:比如错发一批只能记一次差错,而不能以零件的数量作为差错的数量,等等。 (2)必要时,对“缺陷”要进行定义。

(3)项目中的过程指标的度量方法都要确定下来。 (4)确定度量方法,可以使所有相关方、人员达成共识。

◆适合企业的计算公式 ☆5.预测改进目标与收益

(1)对改进目标进行预测。 (2)改进目标要量化。 (3)对改进后的收益进行预测。

◆平衡计分卡 ◆劣质成本分析 界定 (D ) ★6.编写项目任务书

(1)项目任务书的内容包括:项目的名称、项目的目标(预测)、项目的要求、项目的收益(预测)、团队成员及其分工、实施项目的过程步骤(含各步骤的完成时间)、资源保障等。

(2)团队成员应就项目任务书达成共识。 ◆项目管理 ◆甘特图 阶段 步骤 要求与说明

常用工具 ☆7.绘制过程流程图

(1)六西格玛认为质量改进是通过过程的改进来达到的,在对项目的现状进行调查之前,应熟悉与项目有关的工作流程,为分析阶段的过程(流程)分析做准备。

(2)流程图的内容包括:工作中所有的步骤、步骤的顺序、源于外部的过程和分包工作、零部件和中间产品投入点、返工点和循环点、产品的放行点等。

◆流程图 ◆SIPOC图

☆8.测量系统分析 (1)如果数据失真或误差很大,就有可能导致分析失效、决策失误、管理失范。所以在现状调查前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通过测量系统分析,可以得出测量系统是否有能力满足测量要求的结论。

◆M S A ☆9.过程能力分析

(1)只有过程能力足够,过程产出的产品才能满足技术要求。在进行现状调查之前,有必要对与项目有关的过程的能力(主要是关键过程的能力)进行调查研究。

(2)过程能力指数Cpk 计算的前提是过程受控。如果过程不受控,则说明存在特殊因素。如果过程能力不足,就应从改善普通因素入手。这样就为分析阶段寻找问题的原因指明了方向。

◆过程能力指数 Cpk 计算 ◆SPC ★10.现状调查(必要时,还需进行劣质成本分析)

(1)要弄清楚所选的项目的现状,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问题的种类、问题的特征等等。

(2)通过现状调查,为解决问题找到突破口,为设定改进目标提供依据,为检查改进活动的效果提供对比的标准。

◆排列图 ◆劣质成本分析 ◆趋势图 ◆直方图 ◆方差分析 ◆假设检验 测量 (M ) ★11.确定改进目标

(1)现状调查清楚之后,就要设定目标。通过设定目标,确定六西格玛团队要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也为检查活动的效果提供依据。

(2)对预测目标进行修订,制定出可行性大的改进目标。 ◆平衡计分卡 ◆水平对比法 ◆顾客需求分析 ☆12.过程(流程图) 分析

(1)对过程(流程)进行分析,找出过程中的关键点,找出过程中的繁琐、无用、薄弱环节,为改进阶段的流程优化打好基础。

(2)通过过程分析,找出过程中的关键点、薄弱环节,为下一步的原因分析指明重点方向。

◆流程图 ◆流程优化E C R S 分析 (A ) ★13.原因分析

(1)要把有影响的原因都找出来,尽量避免遗漏。 (2)原因分析要彻底,但也不是分析的越细越好,只要分析到能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就可以了。 ◆因果图 ◆系统图 ◆关联图

◆相关性分析 ◆FMEA ◆方差分析 阶段 步骤 要求与说明 常用工具 ◆假设检验

★14.确定根本原因 (1)找出影响问题诸因素中最大的因素。 (2)用各种方法确认要因,如现场调查确认,正交试验法等。

◆现场调查 ◆正交试验法 ★15. 制定改进措施(含创建新的过程流程图) (1)针对要因制订改进措施。改进措施中要使用防差错技术。 (2)措施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并规定完成日期。

◆试验设计 ◆FMEA ◆防差错技术 ◆流程图 ◆质量功能展开 ★16.实施改进措施 (1)按改进措施计划要求贯彻实施。 (2)要做好实施过程中的记录。 ◆SPC ◆抽样检验技术

★17.效果检查

(1)检查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稳定。 (2)若没有达到目的,则需进一步查找原因重新制订改进措施。 (3)效果检查要以数据、事实来表达。 ◆过程能力指数 Cpk 计算

◆现场调查 ◆趋势图 ◆SPC 改进 (I)

☆18.成本/效益评价(必要时,还需进行劣质成本分析)

(1)计算经济效益:(活动期间)实际效益=产生的收益(与改善前相比)—投入的费用。

(2)凡是能计算经济效益的,就应该计算经济效益,以明确六西格玛团队所做的具体贡献,以鼓舞团队成员的士气,更好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3)必要时,进行劣质成本分析,把分析结果与现状调查时的劣质成本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看有无改进。

◆劣质成本分析 ◆会计核算 ◆趋势图

★19.制定巩固措施并实施 (1)对确有成效的措施进行标准化,纳入图纸、工艺、标准及制度中,以防问题再发生。

(2)当作业方式改变时,要训练员工掌握改变后的作业方式。

(3)为确保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实施,应对过程进行监控(SPC 等)。

◆SPC ◆控制计划 ◆抽样检验技术 控制 (C)

★20. 总结、展望与表彰 (1)项目完成后,要认真进行总结,肯定成功的 经验,接受失误的教训。一般在达到目标2~3个月

后进行总结。 (2)“有好报,才有好人”,为了激发大家改进的积极性,为了鼓励大家持续地参加六西格玛改进活动,企业应对做出成绩的六西格玛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3)对遗留问题经总结后转入下一个六西格玛项目。 ◆雷达图

注1:★表示必须的步骤,☆表示可选择的步骤。 注2:常用工具仅供参考。

第三篇:《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中学教师》阅后小记

假期里抽空阅读了《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中学教师》,因为肩负初三毕业班的授课任务,临近春节家里事物也比较多,所以忙忙碌碌地翻阅,有些“囫囵吞枣”之意,只能略写些不太成熟的心得体会。

《标准》一书初阅有些公文大纲式的枯燥感,但细翻几个章节发现编者还是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地将国家标准政策和实际教育教学环境,社会环境结合研究继而编撰了这本书。

《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规范,是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规范,是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亦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写了这些,又想想书里密密麻麻的解释和要求细则,深深地感慨老师越来越不好当了,责任重大,挑战巨大!

就其内容而言,《标准》一书描绘了一个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和能力坐标。全书内容贯穿突出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学生为本、遵守师德标准要求、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以及各方面能力并能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终极要求。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内容太多太全面,不累述。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是有关中学教育的主要特点的章节和后面关于专业知识的专题。两者结合起来阅读并思考,确实给我一些更广阔的思路和提示,心里也有了一些相关的思索和尝试新方法的希望。正如书中所言,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无知到慢慢了解世界的开始,情感世界也开始一点点丰富。所以,中学生们敏感而好奇,身体心理都在逐步发育完善,这个过程注定了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其次,中学生正在全面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范围,他们需要接触和学习不同的知识。广阔的知识面,是他们找到自己兴趣的开始,良好的兴趣才是美好未来的开始。所以,中学教育不是要让学生们学习到多么深刻的知识,而是尽可能的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指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同时积极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动向,帮助使得他们人格健全,使他们懂得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样的要求,不可谓不高,不可谓不难!难怪在后面的专题三中,编者明确指出了现代教师知识构成的四个领域—“一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并将这四方面有机结合,对教师把握“专业知识”进行要求和操作指导。在具体实施中,这四个领域需要通过两个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把它们串联起来。我认为在中学阶段学科知识在本阶段教育的作用很大,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故而,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便越来越高。多的暂且不提,我认为就自己而言,很多东西要在实践中体验并努力收获,不是立马可得。但是,现在就拿起书,去学习去提高自己,不论是英语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关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或是心理研究的书籍甚至是任何一本可以提升自我帮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书籍,都不应该放下,时间或许是不多,但挤一挤总还是有的;就从现在开始,去努力做些什么,总比浑浑噩噩下去要好。

第四篇:人格心理学笔记解读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

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

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

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

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

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

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

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 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2)人格界定: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

3)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1,地形学模型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他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2,结构模型1)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2)自我3)超我

4)人格动力:1,动力的性质,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2,动力的分类1)生的本能,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2)死的本能,代表破坏成分。

5)人格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1,发展阶段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两性期2,发展障碍1)停滞现象2)退化现象 6)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法,心理治疗技术

7)研究主题:1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凝缩,置换,象征,润饰。2焦虑: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3自我防御机制: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主要防御机制类型:压抑、投射、反向形成、转移代替、合理化、否认、升华。

8)理论评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1他将潜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他强调本能的作用。3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4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5,注意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理论缺陷:首先对于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其次,不少学者批评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过分夸张性在人格形成发展中的决定行动力作用,忽视社会以及文化冲击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后,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严谨性受到质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1人性观:人性观比较积极,认为潜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力量,包括智慧。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相信人是成长的,人类能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2.人格界定: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在荣格的著作里,他将心灵作为人格的专用语。

3.人格动力:他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称其为力比多,他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生命力,包括生殖、生长、其他活动,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能被用于满足更重要。关于心里能,他提出1)等值原则2)平衡原则3)反相原则

4.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构成,意识处于最底层,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过程,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适应环境,中间层是由一些被遗忘或压抑个体经验构成,主要是一些情节构成,最深层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理积淀物。1)意识和自我,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意识自我由意识的直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原型最重要的有四种1)人格面具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3)阴影4)自性

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1)补偿作用,起到一种平衡作用,不会产生不协调特征2)对抗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会产生冲突,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成为生命的本质3)联合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不仅对抗,同时也会相互吸引、联合。

5.人格发展: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独立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把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是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必须努力开拓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 6.人格成因:1,父母的作用2,教育的作用3,社会影响。 7.研究方法:荣格理论依赖的是临床观察法1,语词联想技术2.释梦技术(放大法、绘画疗法)

8.研究主题:1,心理分析,在荣格看来,神经症症状是个体的心灵尝试自我调节的一种努力,是来访者在潜意识深处先后获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症状往往表现为情结是人格得以发展把情节和人格整合起来。荣格将心理学治疗分为四阶段:宣泄、阐释、教育、个性化。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四阶段则有许多具体技术包括:释梦、移情、反移情分析、主动想象,象征放大技术等。2,梦心理学:1,建立在集体潜意识基础上指出梦的理论取决于其潜意识假设2,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表现形式,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3梦结构:展示、发展、高潮、结束4,自己释梦方法:综合建构法 3,人格类型: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外倾;四中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八种人格类型:2乘4 9理论评价: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超越,是近现代新伦理学的先锋;将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对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的发展。理论缺陷:荣格学说浓重的神秘与宗教色彩、晦涩难懂的行为招致了很多批评。思想陷入了假哲学漩涡中。原型理论是形而上学的,无法验证概念种族遗传观点错误,心灵发展的概念不清。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1人性观: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他所持有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人的意识并非受制于本我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

2人格界定:他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3人格动力:早/后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心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做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想上永恒的原动力,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主导动机,也是人的天性。

4人格结构:没有完整人格模型,提出基本概念1)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2)创造性自我,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3)社会兴趣 三阶段:习性,能力,简洁动力。3问题: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婚姻爱情。4)追求卓越5)自卑与补偿。 5人格发展与成因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 6研究主题:心理补偿与自卑,社会兴趣

7理论评价:贡献:理论平实易懂,积极乐观,易被人接受;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看懂人类利他本性和行为倾向;认为意识是中心,充分了解自我实现意义,计划指导个人行为;人行为受社会激励推动,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强调人格独特性和整体性;首创造性自我概念;对当代治疗实践贡献大。缺陷:1原创性基本假说行为难以描述;某些基本观念定义不明确;将复杂观念过度简化,其次,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最后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只论述了家庭环境这一有限的社会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

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霍妮(创办了自己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会,共出版6部著作)

1人性观:对人的本性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独特潜能,但人格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当我们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阻碍时,病态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2人格结构:把人格看成是一个完整动态的自我,自我,即人本身,自我的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现实自我、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可能的自我)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理想自我(不可能的自我)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的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个不合理的形象,是纯粹虚构的。理想自我实际上是一种病态自我,他认为它是形成神经症或变态热歌的主要原因。

3研究主题: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神经症理论,(神经症需要,神经症人格,人生取向,神经症冲突)心理顺应方式,盲点、间隔区划、合理性、极度的自我控制、外化、武断的正确、犬儒主义。

4理论评价:贡献:1它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它是精神分析式的思维从纯粹的强调生理、解剖和个体转移出来,转而关注一个温暖的以及社会和文化硬性的重要性,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也使精神分析治疗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满足了现代人适应生活的需要。2他对女性心理的理论的论述更加符合现代的观点,3超越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窠臼,创立了社会文化学派。

缺陷:1创造性不够,他的理论和前人相似,人们认为他照搬了经典精神分析和个体心理学的诸多概念。2过于强调神经症,忽略了正常人格的结构和发展。3理论在内部一致性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强调社会文化对于神经症的作用,却没有指出社会文化作用于人格的具体机制是什么,也没有社会改革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关心个人如何顺应这种文化,未突破弗洛伊德的局限性 弗洛姆

1. 人性观:弗洛姆坚持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取向,从人类生从的特殊状况来了解完整的人格,超越了人受本能和生物性支配的论断,他具有积极的人性观,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富于创造性能主动发挥潜能与他人关系良好的性格,这些经由社会变革达到。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驱力之一是趋乐避苦,还有爱,爱增进喜悦和快乐,也有些人会以病态的方式去体验幸福。

2. 人类需要:关联、归根、超越、认同、方向架构、献身、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3. 3,人格类型:接受型(受虐型)被动凡事依赖;剥削型(施虐型)通过抢夺欺诈操控手段从外界获取所需事物;囤积型(机械型)通过囤积和节约获取安全感,通过保护自己领地的秩序和清洁防止外部世界的侵袭;市场型(破坏型)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官僚型,个体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控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利,用政治手段宣泄自己的敌意;建设型,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具有的潜能。

4. 研究主题: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逃避自由、疏离、机器人化)、社会变革论

5. 理论评价:贡献:拓宽了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他从个体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关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社干活状况,以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困境作为关注的核心,把心理疾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广泛用历史文件作为研究论据,释梦、自由、集权主义的理解颇具独到之处,男女平等的观点比佛洛依德进步,对生理驱力的承认更合理,他发出的能源危机、饥荒、核战三大威胁的警告。 缺陷:社会改革理论陷入了空想主义,提出的改革开放方案空乏,著作缺少定量分析与研究,很难发现结论与治疗之间的对应关系,他的理论相对来说没有衍生出多少质性研究,未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

1人性观:乐观,强调人格的人际性

2,基本概念:人种假设,人际需要,紧张降低模型(原因:生理化学需要和睡眠需要、焦虑、温柔)、动力机制、经验模式(过程:分离模式的经验、并列模式的经验、综合模式的经验)

3人格结构:人格化:个体会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人格化的形象受到自我系统特征的影响。人格化的不合理方面在刻板印象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自我系统,也叫自我动能,是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基本作用方式降低焦虑,满足自身需要,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选择性忽视,有害无益,妨碍个体从威胁中学习经验教训的能力。非我,有焦虑造成,在潜意识里与自我系统分离,他常是无意识的。

4人格发展:把人格发展分成七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讲清话)强调的是母亲的温柔和焦虑对婴儿的影响,有哺乳的动作是婴儿与他人最早的交互作用为婴儿提供了第一次人际关系经验。儿童期(讲清话到寻求玩伴)儿童开始与同性玩伴交往,学习扮演角色,接纳社会文化规范,自我系统结构开始清晰,潜在问题:孤独。少年期(小学阶段)综合模式经验为主导,开始发展社会性行为,产深刻板效应,该时期最重要的是社会化过程,建立起能够和他人一起生活的信念标志着该时期结束。前青春期,强调的是一个特定的同性个体或密友的亲密关系。青春前期:生理变化剧烈,性欲动力成熟引发对异性追求。青春后期,关注的是发展满意的性活动,同时也必须承担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成人期,代表着成熟和人格发展的完成,理性状态是个体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并具备真爱的能力。 5研究主题;人格发展及精神分裂症

6评价

贡献: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将精神分析研究中心转移到社会学方向化倾向;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阐述,对精神病领域影响非常深远;关于焦虑的论述更完整细致;强调研究可观察行为。 缺陷:理论缺乏清晰性和朴素性;紧张降低模型受到批评,动力论被指责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性舆论和阿德勒的自卑论;将自我系统的形成归因于重要他人赏罚的结果,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错误认知,造成了歪曲;理论没有延伸出多少了实证研究。 埃里克森

1人性观 认为人们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会缺陷的危机,从而获得成长。

2人格动力 认为人由生到死是受到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的影响。1)生理过程 力比多和性欲强调的是自我和社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2)自我过程 同一性和掌握感 (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3)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4)身体区域和行为方式

3人格发展 1口唇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0-1岁2肛门期 自主羞愧和怀疑 1-3岁3生殖器期 主动自发和罪恶 3-6岁4潜伏期勤奋和自卑6-12岁5两性期 同一性角色混乱 12-20岁6青年期亲密和疏离 20-25岁7成年期 生长和停滞 25-65 8.成熟期自我统整和希望 4研究主题 自我和心理历史理论

5评价 贡献 拓展了精神分析理论范围,首先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其次,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是精神分析拓展到正常个体的研究;再次,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拓展到整个生命周期。对了历史人物的心理研究和人类学研究都颇具特色,是第一个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的分析师。 缺陷 在理论立场上调和矛盾的态度,削弱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提出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思辨性多与科学性。该理论轮没有得到证据的完全支持,对社会因素的重视远远不够,对社会改革和创新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建议 客体关系理论

一、 基本概念:客体关系理论是从自我心理学中衍生而来的。强调个体与他人形成关系的方式。所谓客体是指我们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或观念。

二、 人格结构:客体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内在客体或者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三、 人格动力:1建立关系是发展的动力2内化机制

四、 人格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我—客体。

五、 研究主题:客体关系理论非常重视自我心理学。1关系自我2自我中心人格 一行为主义学评价:

1贡献: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行为治疗实用性;行为主义研究领域广泛性;行为主义简洁明了

2缺陷::错误将人类等同于动物;行为评估信度、效度质疑;对人格描述过于窄化;忽视人格稳定性

3理论特色:实验研究取向:可研究许多被试;可适用于所有的心理机能的普遍规律;研究者可直接操纵、控制自己感兴趣变量 二行为主义学派产生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需要;进步主义运动产物 2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 3自然科学背景:别赫切列夫思想;巴甫洛夫学说

4心理学背景:意识心理学危机;心理学发展客观化趋势;动物心理学发展是行为主义产生重要前提;行为主义的产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斯金纳 一理论观

1人性观:认为人性无善恶好坏之分,是中性的。人以后所获得的善或恶是行为的结果,每个人人格中所谓的意欲、倾向,素质都是习得的。

2人格概念:认为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性行为方式。他的人格概念突出了行为特征,包括: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反应泛化(类化或概括化)和分化(辨别)。 3 人格结构:强调情境特殊性,比较重视外部 环境中的刺激。认为个体行为是内外部刺激所引起反应,反应就是行为结构性单位。认为只要用操作性方法就可以预测和控制可被接受行为。

4 人格形成、改变:认为人格形成与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强化可以决定行为的形成、改变和消失,只要控制了强化就能达到塑造和改变行为,继而塑造和改变人格目的。 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物来源: 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强化程序: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部分强化)间歇强化--分为间隔强化(固定、变动时距强化)比率强化(固定、变化比率强化)

5 人格发展:强调强化程序在行为获得或表现中的重要性;强调受特殊环境强化物影响的特殊反应形态。

6 人格异常:原因:不良强化经历导致行为缺失;有缺陷强化程序造成各种适应不良行为;线索辨别失败导致各种精神疾病;人格异常的人习得一套不适宜反应。 二 研究主题(强化+行为消退)

处理不期望行为合适方式是消退而不是惩罚。原因是惩罚不能指引正确行为。惩罚要有及时性,惩罚具有副作用。 三 评价: 贡献:强调环境与情境变量对行为影响作用;注重实验室实验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扩展了理论应用范围。缺陷:忽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探讨;由动物研究结论简单推广到人类行为治疗局限性。 多拉德和米勒 一 基本概念

1 学习四要素:认为人格是习得的,学习有以下4元素组成a内驱力:促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认为原始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主要基石,是所有二级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二级内驱力是在原始内驱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社会文化决定b线索: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反应以及做出何种反应刺激,内驱力驱使行为线索则指导行为采取适当方向。任何一种刺激是否具有内驱力性能取决于它的强度,而是否具有线索性能却取决于它的特异性。C反应:由内驱力和即时线索诱发出来的旨在降低或消除内驱力强度的行为或心理活动。D奖赏:是强化,指任何能够使得某一特定刺激或线索所引发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东西。

2 潜意识意义:强调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潜意识或压抑都是习得的,压抑是潜在的痛苦思想在进入意识之前被消退了的习得反应。

3 人格结构:反应是人格主要结构性概念,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有联结,并且彼此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物。他们将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稳定联结成为习惯,认为人格结构大部分是由习惯或刺激-反应联结物构成,如果有机体习得这些习惯间关系就形成人格结构。 4 人格发展:就是习惯的习得,而这些习惯彼此又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有层次的组织或重要性次序。

5 人格适应:冲突是适应不良的主要特征,用实验方法和严谨的数学推理来深入分析和证实 A冲突类型:接近-接近冲突(双驱冲突);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B冲突原则:越接近目标趋向正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越接近目标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比趋向正向目标的趋向强烈;驱力强度的增加将加强趋近或避开某一特殊目标的倾向;任何时候当两种反应竞争时较强的反应都会出现。 二研究主题

1挫折-攻击假说(1939年)基本观点: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挫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引起攻击行为:a挫折感强度b受挫折范围c遭受挫折次数d对攻击行为后果预期

2模仿:是一种社会学习,这一学习过程离不开报酬与强化,但是以强化为基础。三形式:相同行为;仿同-依附行为;翻版行为 三评价

贡献:a用学习原理说明心理动力过程,搭起动物学习实验和临床心理治疗的桥梁b重界定刺激、反应,加入社会文化变量和文化人类学资料,产生一种得以改变人格理论本质融合体c人格是习得的且对人格发展及其适应做详细说明d分析变量及各种因素,推动行为治疗进一步发展

缺点:过分强调原始驱力在人类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相对忽视自我意识对行为的影响;过分强调受环境刺激所规范习得性行为,轻视遗传因素 认知学派

凯利的个人建构主义 一.理论观点

1.人性观:凯利的人性假设是,人即科学家。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⑴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⑵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的反应。⑶人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⑷在人格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 2.人格概念:人格的核心是建构。建构或构念,是人们用来理解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3.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凯利对各种建构的分类:⑴依据建构的作用: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⑵依据建构的通透性: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⑶依据建构的可变性: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⑷依据建构的表达方式: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⑸依据建构的层次:主导建构和从属建构

4.基本假设与推论:基本假设: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提出11种推论⑴结构推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⑵个性推论:是指人们在事件建构上的互不相同。⑶组织推论:是指为了顺利预测事件个体会发展出一个包含各种有序的独特的建构群⑷二分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构所组成⑸选择推论:是个人在二分建构中作出选择,是确定建构还是扩展建构⑹范围推论:是指一个建构只适用于预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⑺经验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随着个人连续对事件所作的解释而改变⑻调节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会受限于该建构的通透性⑼片段推论:是指个人可以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不关联的建构系统⑽共同推论:是指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的程度,代表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理过程相似⑾社交推论:是指人们解释他人建构系统时,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个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角色。

5.人格动力:在凯利看来,人生来就是有动机的,根本不需要其他什么。凯利认为,个体遇到新的情景时,所产生的行为具有CPC循环的特征,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即详查期:人们在开始接触事物时,会谨慎的考虑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建构反复尝试。

预断期:通过尝试各种建构,选择出对情境最适合的建构。

控制期:将所选择的建构付诸行动。 6.人格发展:凯利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建构系统上的发展之上。个体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对世界预测的准确性。 二:研究方法

1.角色建构测验即CRT或REP测验2.固定角色疗法 三:研究主题

1. 认知复杂性—简单性2焦虑与威胁 四:理论评价

1. 贡献:丰富了人格理论的认知向度;发展了有效的人格评价工具;研创了独特的认知心理疗法

2. 缺陷:忽视了人格中的非认知因素;角色建构测验的使用局限;理论系统中的未决问题

五、著作/ 1955年《个人建构心理学》 罗特的社会认知论 一. 理论观点

1.人性观: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议题上,罗特倾向于选择自由和行动;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2.罗特的人格理论

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行为是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强化决定的,是在社会情境中习得的。罗特认为:一种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由当事人对该项行为会引发某种强化的预期和强化物的价值共同决定的。

⑵人格结构:他提出两种类特质,也叫问题解决的类化预期:人际信任和控制观。问题解决类化预期是个体在过去独特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解决问题的预期倾向。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他人言语承诺的信赖程度。控制点也称为强化的内外控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

3.人格发展:⑴罗特认为,人们的心理需要是习得的。习得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的,因为它的满足和强化要依赖于他人。⑵罗特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往经验的范围、丰富性和性质。 三。研究方法

1访谈

访谈是可以用作探查人格特质的方法。2投射测验3控制性行为测验4行为观察技术5问卷 四。研究主题

1控制点与归因风格2控制点与学业成就3控制点与社交行为4控制点与身心健康 5控制点与职业发展6控制点与家庭教养 五。理论评价

⑴ 该理论既强调认知变量又考虑到动机性变量,赋予社会认知论强烈的动机色彩创造性的把两者有机结合并纳入到其理论系统内。

⑵罗特提出的概念界定清楚且验证性强

⑶ 罗特的理论对后来的社会认知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六著作

1972年 《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

1975年《人格》

1972年《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

1982年《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著作1947年 《人格的维度》

《智商论》 二理论观点 1人性观

⑴艾森克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可以主观报告自己的态度、需要、动机、价值观,这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L数据-生活记录

T数据-客观测量数据

Q数据-第三类数据,人类所独有)⑵他重视遗传对人格的重要影⑶认为个体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格理论应该重视个体的独特的特质构成。

2人格界定

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一个人 的性格、气质、智慧和体质等,一个相当稳定而有持续性的组织,它决定对于环境独特的适应。

艾森克强调,稳定的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元,这些特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类型。 3人格结构

⑴确定人格构成因素的标准:必须有证明因素存在的心理测量学证据;该因素必须具有遗传性,并符合既有的遗传模式;该结构必须符合理论构想;它必须具有社会性关联

⑵人格层次模型:依据各个特质对行为影响的范围大小彼此不同将人格特质分为几个层次:居高层次的特质称为类型层次,其次为特质层次,第三层次为习惯反应层次,最下一个层次是包含一些特定的行为反应。⑶人格维度模型:用因素分析研究得到:外向-内向维度;神经质-稳定性维度;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 4人格成因

⑴人格的生物学基础:抑制理论、唤醒理论与内外向性;自主神经系统与神经质;荷尔蒙和精神质;遗传作用的研究证据①人格三维度的普遍存在②人格特质的稳定性③双生子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⑵社会化过程 三研究方法

1效标分析2问卷式测量法3其他方法 四理论评价 贡献:理论启发性强;理论具有可验证性并强调精确性;理论的简约性强;理论的解释性强;促进了行为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心理学多领域的发展

缺陷:忽略了外在环境差异对人格的巨大影响;理论过分简单化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简介

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是现代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性格特质论的创始人。 著作主要有:《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1921年(与F.奥尔波特共同研究发表)

《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年 《人格的本质》1950年《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研究》1955年 《人格的模式和成长》1961年 人性观: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人格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独特的行为和思想。 人格结构: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

3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是个体所特有的),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有以下内涵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2特质具有可推测性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4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界刺激来激活他们5特质具有独特性6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 特质类型。奥尔波特提出两种特质: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不久后,奥把共同特质称为特质,而将个人特质改称为个人倾向,分为首要倾向,中心倾向和次要倾向。 人格动力:

(一)倾向与动机、风格:奥尔波特将个体倾向中最强烈的成分称为动机倾向,不太强烈的部分称为风格倾向。

动机理论: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人格既可以是反应性的,也可以是前摄性的,前者指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后者主动塑造环境并使环境对他们做出反应,个体主要受追求紧张与打破平衡状态的需要所驱动。提出动机理论四条标准与机能自主。四条标准:1动机的当前性2动机的多元性3动机的认知特征4动机的具体性。机能自主:有两个水平1持续机能自主2统我机能自主。

人格发展:1躯体我的感觉阶级2自我认同感阶段3自尊感阶段4自我扩展感阶段5自我意象感阶段6自我理智调适感阶段7统我追求阶段8知音自我显露阶段

人格成因:遗传,学习过程,无意识基础,文化、情境和角色,动机的发展与转化,认知和人格

研究方法:奥尔波特以正常的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

三、贡献: 1重视研究成熟、正常的健康人2整合人格理论3对人本主义与自我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局限:1理论课检验性较差2理论的解释范围较窄3有循环论证的倾向4忽略了外在因素与潜意识动机对个体的影响5折中倾向使之启迪性不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笔记

(中学教师)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一、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1.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 3.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科学有效的重要指导 4.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满足教师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依据 5.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重要参照

6.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评价与考核教师资格与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中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学生年龄特点:首先,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无知到慢慢了解认识世界的开始,情感世界也开始一点点丰富,而且中学生对一切未知的东西都特别敏感。其次,中学生正在全面拓展宽自己基础知识范围的时期,他们需要接触和学习不同的知识。

良好的中学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思想道德的教育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2心理健康的教育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二,教师是实施心里叫康教育的主体,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3.学习基础性和全面性。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表现在一,为成长,为合格劳动者打基础。二,为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三,为个人终身学习打基础。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三,现阶段中学教育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教育群体存在问题2.教育结构存在问题3.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优秀教师严重不足表现在:一,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二,在教师队伍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象较为普遍。三,大部分教师从业后,继续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家长教育的主要作用:一,家长的榜样作用。二家长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三,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四,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敬师观念。

学生自身问题表现:一学习动机不足。二,学习习惯不良。三,学习方法不当四,学业不良。五,不适应学校生活。 四,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1法制教育问题时中学教育结构存在问题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表现:一,教育部门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二,任课教师说平参差不齐,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学生积极性不高。三,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认为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2中学生群体存在共性的心理问题。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类问题。3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功利教育。 五,我国中学教育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中学教师职业特点:1复杂性一,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为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二,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三,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四,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2示范性3创造性4专业须性5角色多样性一,传道者角色二,授业解惑者角色。三,示范者角色四,管理者角色五,朋友角色六,研究者角色6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7工作绩效的模糊性一教师的职业价值具有模糊性,二,教师职业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三,教师职业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具有隐蔽性。 六,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如下特点:

1智力提高但自觉性较差。2对未来有理想但自信心不够3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自我控制力较差。4社会情感日益丰富5自尊心强,情绪波动大。6道德观念增强7独立倾向明显 七,《教育纲要》20字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如何理解?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观念,体制,管理,人才培养模式4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5,吧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八,如何理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一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举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不复杂,它由“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具体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 十,中学教师该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1要立德树人2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3要因材施教 十一,教师如何提高实践反思能力?

1明确提高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的意义(1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日臻完善,不断提高。2将教学中额“灵光闪现”进行总结和反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3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沟通,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达到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的目的。4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剖析,可以更加理性的认识自我,更有效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5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2提高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的基本方法(一,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1教学成功的经验2教学失败的原因3学生活动的情况二,在理论学习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三,在互相借鉴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四,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反思性学习,提高教学实践反思能力。 十二,中学教师如何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1树立终身学习意识2学习教育理论和注重知识的扩充3培养科研能力4提高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技能5注重教学实践技能的积累并及时反思

十三,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道德修养?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十四,教师如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这需要加强师资培养质量,提高教师待遇,改进教师评价机制,甚至是改变社会风气等措施的协同配合,但说到底是需要教师依靠内心信念的提升,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提高的自觉性的支撑。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地位与价值,培养敬业,爱业,乐业的精神。2学习模范典型,从点滴的改变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3处理好与学生,同事,家长的关系,增强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4练就师德的高级修为——自省,慎独。

十五,教师之间应该如何形成团队合作,怎样才能凝聚团队合作精神呢?

1教师要挖掘合作的共赢点,明确团队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教师团队合作平台的搭建,并积极参与。(一,教研合作平台,可以使教学优质高效。二,课题合作平台,主要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服务,在个人科研关注的问题上,寻找有共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团队。三,学习合作平台,能够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四,校内集体活动平台,增进教师间团结友爱的感情。)2要凝聚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还需要在参与团队合作平台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展现自我价值,并发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甘于奉献的精神。(首先,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制定团队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在合作中展现自我价值。其次,教师需要在团队合作中发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服务于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 十六,中学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安全教育目标2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安全教育内容。(首先,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交通安全,生活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等。其次,教师需要突出重点的讲授应对危险的流程。最后,从实际出发,精选最是学生受益的内容,深入开展安全教育。)3明确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综合采用多种教育形式。 十七,教师如何做到尊重中学生的独立人格?

1独立人格是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见解。尊重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大体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尊重一个学生区别于其他学生的特有的性格气质倾向,价值判断和道德品格特点;另一方面是尊重学生不依附于他人的自主判断,独立思考与行动。2独立人格是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一,独立人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第二,独立人格是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必然要求。第三,从小培养独立人格意义深远。3尊重学生的堵路人格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努力。第一,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掘他们的潜能。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创设民主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关爱,支援个性懦弱的学生,培养其独立人格。 十八,教师要尊重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应杜绝哪些具体做法?

1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2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越俎代庖,制约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十九,如何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1尊重与信任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根本需求。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3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之一。第一,教师可以加强直观教学。第二,教师引进竞争机制第三,教师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二十,教师要满足有益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应杜绝哪些具体做法?

1杜绝只重视学生的文化科教育,加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教育。2杜绝机械式学习,重视并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3杜绝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尊重他人。4,杜绝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逐步完善自己的个性。 二十一,教师如何做到为中学生创造积极条件享受快乐的学校生活?

1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2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享受快乐。 二十二,教师如何培育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1循循善诱,向学生提出明确为严格的要求。2不断鼓励,让学生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3,注意矫正学生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4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二十三,教师在于中学生相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态度言行?

1师生交往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与一般人之间交往不同的特殊性。禁忌:第一,冷漠无情。第二,忌傲慢粗暴,第三,忌过分偏爱。第四,忌胡不尊重,第五,忌苛求。2当教师明确了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态度言行之后,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第一,尊重,信任学生。第二,要以理服人。第三,要以情感人。第四,要爱中有严。 二十四,教师如何对中学生倾注“真爱”?

1爱学生,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2爱学生,就要激励和期望学生。2爱学生,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二十五,如何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

1充分认识“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间的关系。2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第一,课堂45分钟要有效率是教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其次,教师要能激发活跃的课堂状态。再次,教师要提供科学的学法指导。第二,提高学生能力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有效方法。首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其次,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习惯。再次,培养学生课后巩固的习惯。第三,科学设置课程,让学生既能学又乐学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渠道。首先,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其次,科学安排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再次,要个控制补课。3坚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开展教育研究,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二十六,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有哪些?

1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第一,身体发展特点(1身体外形逐渐强大,2身体机能逐步健全。3三大特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第二,心里的阶段性变化(1认知能力提高2情感的升华3意志品质的发展)2中学生身心健康常出现的问题:学习方面的问题。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3,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第一,生理指导。第二,解决中学生身体健康问题。第三,学习、升学和就业指导。第四,心理指导。第五,建立学校心理教育机制。第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七,呼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

二十七,预防中学生各种伤害和侵犯行为发生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有哪些?

1中学生的群体特征: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新思想极具好奇心并易于接受,爱赶时髦、追时尚,趋于早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增强,“自我中心主义”表现明显;世界观、价值观或尚待形成和成熟,处于一种不成熟、不稳定状态,极易受到不良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缺乏坚韧、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差。2中学生发生各种伤害和侵犯行为的主要原因。第一,中学生侵犯行为的主要原因。1学习压力大2就业压力大3情感压力大4心里不成熟第二,中学生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1学校设施存在安全隐患。2学生安全意识淡薄。3家庭管教不到位。4社会治安环境复杂。3预防中学生各种上海和侵犯行为发生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第一,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第二,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1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规范学生安全行为3增强教师责任意识4营造安全校园文化5有调查表明,几乎一半的事故是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的。)第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第四,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宣泄。第五,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的安全网络、并控制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二十八,中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学科知识?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3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第一,一般教育学知识。第二,学科教学知识,第三,教学情境知识。

二十九,中学教师如何强化学科知识?

大体有三个有效途径:1回顾复习2应用知识3归纳整理使知识结构化。 三十,中学教师应该掌握哪些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一)新型的教育教学理论。二)构建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1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2支架式教学。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三十一,中学教师如何强化中学教育通识性知识?

中学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包括:1哲学知识类2自然科学类3技术方法类4人文类5艺术类6综合类

增强途径:1读书破万卷,讲课如有神。2关注时事和教育动态。3,对于电视网络等媒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通识性知识不再学而在于积累。5教学相长。

三十二,中学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好奇心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第一,好奇心是兴趣的源动力。第二,好奇心对学习效果有着良好的徐进作用。第三,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中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具体方法?第一,利用意外性,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第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的好奇心。第四,创造融洽的学习气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第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第六,利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七,给予充分的探究实践,延展学生的好奇心。第八,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给予适当的评价,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三十三,如何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

1中学生思维的特点。第一,敏锐性。主要包括记忆力强,反应速度快,思维角度新。第二,思维的不成熟性。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差。思维具有惰性,逻辑性差。第三,思维能力的可训练性。学生的认知结构,已有经验,非智力因素。 2如何培养,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第二,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第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第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思维知识。第五,积累知识,并加以应用、系统化。

3锻炼学生思维是要注意的几个原则:第一,目标性原则。第二,层次性原则。第三,整体性原则。第四,量力性原则。 三十四,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的性质:普遍性,可开发性。

创新能力的特征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力,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侧向思维能力,灵活思维能力,评价的能力,联结和反联结的能力,产生新思想的能力,遇见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等。

1中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些原因。第一,依据思维定式做事情。第二,以直线型的思维解决问题。第三,盲从于权威。第四,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第五,好怕挫折,没有毅力。第六,缺乏创新环境,切实践能力差。

2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其一,先培养学生关注各种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渴求新发现。其二,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第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性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四,教师教学的创新。第五,学校激励学生创新。 三十五,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一把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

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其一是心里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

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一,协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第二,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和谐氛围,积极灵活辅导,逐步放手。第三,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主要有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和基于互联网的探索式教学策略。 对自主学习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确立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三十六,如何培养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1培养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必要性第一,合作与交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第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适应性。第三,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2如何培养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第一教师要确定以何种方式让学生合作以及何时让学生合作。第二,教师要学会合理分组。第三,对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第四,合作学习后的总结。

3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注意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愿望。第二,逐一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第三,主义指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技巧。第四,注意设计有价值的研究内容。第五,注意合理的组织与调控。

4对学生的专项训练。第一,有效的沟通。第二,得利的领导。第三,信任的建立与维持。第四,冲突的建设性解决。第五,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十七,如何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的方式、学的方式以及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之间的关联。狭义理解,教学方式特制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施教方式。

1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学方式的基本类型

启发式教学(提问启发式,归纳启发式。实验启发式。类比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搜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交流)参与式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演示)对话式、自助式、合作式等

参与式教学的优点: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互动性好,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等。缺点:耗时,教学进度容易受活动的影响,不能预测到所有可能等。

2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

重学生学习和发展,差异性教育,重过程,师生关系平等等 三十八,评价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哪些基本策略?

1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问题情境测验,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实例研究法,档案袋法,个案研究等)

2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法第一,及时性评价第二,表现性评价。第三,成长记录袋。第四,情感倾向评价。第五,学生评价中的测验。

3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第一,评价的多元化。其一,~表现为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二,~提倡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第二,评价的过程性。第三,学生的主体地位。第四,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有机结合。 三十九,中学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

1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性。第一,增进教师与家长的相互了解与理解,有助于构建德育网络,。第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然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第三,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四,家校沟通是学校获得生存、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与合作的主要途径。第一,召开家长会。第二,教师进行家访。第三,家长来访。第四,家长学校。第五,家长委员会。第六,家长开放日。第七,通讯联系。

3教师和家长沟通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巧妙接待不同类型的家长。第二,遵循主动性原则,努力架设学校与家庭之间合作的桥梁。第三,遵循全员性原则,及时发现问题。 四十,中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1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要求、;第一,要认真学习当代教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第二,要紧密联系实际,善于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第三,不同层次的教师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2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想问题(轻视思想,无关思想,顾虑思想,畏难思想,急功近利思想,不思进取思想)第二,教育科研与教育研究二者的关系。相同点:二者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教育现象。二者研究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提高教学质量,二者可以采用近似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不同点:从研究的范围看,教育科研的范围大,包括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以及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而教学研究的范围较小,主要研究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局部问题,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部分;从研究的要求可能,教育科研要有严格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最大限度的可靠性、准确性,二教学研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通常一个别的、局部的经验为基础,解决眼前一时的问题,不能深刻、准确地揭示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从研究的过程看,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且系统性很强的研究活动,而教学研究缺乏系统性和严密性,大多是分散的、零星的活动;从研究的成果看,教育科研的成果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创造性,而教学研究的成果通常具有地方性、单位性或教师的个别特征,其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受到一定的局限。

3进行教育科研的程序。三个阶段十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选题、检索资料、申请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四个步骤;第二阶段是中期研究探索阶段,包括开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四个步骤;第三阶段是后期成果处理阶段,包括成果的表述、成果鉴定与验收、成果评奖与推广三个步骤。

选择课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课题的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在扩大;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解决什么问题;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4题目像一般论文的题目。

实施方案包括:1题目2阐述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主要揭示课题的价值、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揭示成果目标。3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4研究的方法5研究程序。6成果形式。7研究组成员。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