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对管理的启示
第一篇:首因效应对管理的启示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
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其中的每一个效应,都给我很多的启发。现就其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来谈谈我粗浅的体会。
当我们接触到新的人和物,或到了新的环境,我们可能会自然不自然的对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作出初步的评价。而且这种初步的印象在一定时间或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甚至会影响到今后我们与这些人的交往和合作关系。这就是这本书上说的首因效应。
以前的时候,有个同事曾说过,开学之初的每一次分班,都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新生的机会。他们或者借助于老师的改变,而一改自己拖沓懒散的恶习,成为积极上进、知事明理的好学生;或者遇到了投缘的同学知己,给了自己莫大的帮助,从而脱胎换骨、改头换面,变得善解人意、人缘倍增。
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往往也会根据学生的第一表现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甚至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对待他们,左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了学生的一生和前途,看来我们得小心一些了。尤其是看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今后我们得摘掉这样的有色眼镜,既要看学生的第一表现,也要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进步来评价他们,从正面以积极的心态和语言来教育学生,以造就他们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如果一旦有的学生坠入生活和学习的低谷,我们也可以根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近因效应的理论来教育他们。因为无论是成绩的提升还是人际关系的改善,都是与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分不开的。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来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提高学习成绩。因为老师和同学们除了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还特别关注周围人的近来的表现。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除了苦口婆心的对学生讲理(也就是给他一巴掌)之外,别忘了最后再给他一个甜枣,设身处地的说,这是为了他好,否则我也不会这么批评教育你。再结合学生的近来的一丁点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予以表扬并提出希望。使他忘掉之前的一巴掌之痛,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一章给人的启发还远远不止这些,也恳求大家原谅我这些粗浅的认识。
第二篇: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协调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则受到不同心理效应的影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认识一些“心理效应”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应有作用,这对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贝尔纳效应:帮助学生找出成功的最佳目标。
有人出重奖征题目答案:如果法国的最大博物馆卢浮宫失火.许多名画价值连城,但只能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是抢最昂贵的名画,还是什么?法国作家贝尔纳的回答是: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贝尔纳因此得奖。
一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德育工作还是在教学工作上,都不要贪大求全,可以从学生身边那些力所能及的最容易做但又很难坚持的小事做起,从培养学生点滴的思想品德和习惯做起。如某中学注重从师生见面必须打招呼问好这件小事抓起。再如,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每天“几个一”:即提倡学生每天要给自己一个好心情;每天要整理一次自己的书桌:每天要与父母谈一次有关学校和自己学习生活方面的话题;每天要有一次简短的体育锻炼;每天要写一小段日记做学习小结。等等。
二、沉锚效应:告诉学生学习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学多学少的事情。
有一左一右两个卖汤面的小吃店。左店女老板问来客:“加不加鸡蛋?”顾客通常只能回答加或者不加。右店女老板却问来客:“加一个还是两个鸡蛋?”顾客不好意思不加鸡蛋,只好回答加一个或两个。当然右店女老板赚钱多。
心理学有沉锚效应,人的思维常常会被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第一信息不同,你的决策也不同。右店老板套牢顾客的爱面子心理,让顾客只好选择掏钱。同样道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必须有技巧地、慎重地发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信息,要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学多学少的事情。
三、南风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与关爱。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它带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启示是:
1.教师在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教师对学生冷漠甚至冷酷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情绪是教学管理最严重的障碍。
2.教育教学要讲究方式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把大衣脱掉,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教师在处理已出现的问题时,应尽量采取柔和、暗示的方法。有位英语教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戴着耳机听音乐。这时教师的处理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①不予理睬,只管自己上课。课后再找学生进行教育。②当场指出该生不对.要求其收起耳机专心听课,并警告再不收起要没收。③目视该生.不指名地要求全班同学都要注意听课.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④和颜悦色地走近该生问道:“你是不是在听英语歌曲?下课再听好吗?”结果这位教师选择了最后一种方法。
四、霍布森选择效应:应追求真正灵活的教学管理。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
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就会极大地限制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霍布森选择效应”给我们教育教学的启示有两点:一是要避免教育教学中僵化的形式主义。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应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衡量依据。那种片面追求课堂管理表面现象的做法.如过分强调安静的气氛、统一的坐姿和行动等,在脱离了教学目标之后,往往成为窒息学生学习积极性、限制创造性思维的不良因素。相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引起的思维分歧或争论往往会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要避免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化。对那些难于控制课堂纪律的教师来说。他们的烦恼往往来自于自己处理问题的简单方式。
五、马太效应: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公正公平。
在《圣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过分地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会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而骄傲自满起来;而对正取得进步的学生采取漫不经心、冷淡的态度会使得他们丧失信心。对待犯了同样错误的学生,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批评。而不能在同一时间和场合中出现强烈的反差。带有偏见和因人而异地批评,不仅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六、超限效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限度.不能一堂课讲到底。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演讲得很好.准备掏出钱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仅有20分钟左右。为了维持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结构.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以保持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老是满堂灌。唯恐分析不透、讲解不全,那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心理学上还有许多心理效应诸如近体效应、同体效应、共生效应、海潮效应等都值得我们借鉴。而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遵循这些心理效应,从心开始,用心来教,才能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才能真正实现“为发展而教”。
作为文章的结束.我想讲一个故事让老师们感受一下什么是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199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10名教师、学生参加。我国从北京、广州、上海选派了9名教师和9名学生参加这次活动。联欢活动有一个节目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各国(地区)各选派两名教师讨论后做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住地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好睡懒觉,经常迟到。有一天上午考试。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而迟到了2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从而知道他们说了谎话。问,假设杰克兄弟俩是你的学生,你将怎么处理?教师们经过短暂讨论后,交上了20份答卷。其中几份答卷如下:
1.中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一是当面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2.美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幽默。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激凌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3.日本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予以赞扬,对坚持谎言者严厉批评。
4.英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5.韩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把真相告诉家长。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
6.俄罗斯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7.以色列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a.爆的是哪个轮胎?b.在哪个店修补?c.修补费多少?
活动主持者把20份答卷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分送给200余个学生。请学生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
最后的结果是: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教师的方式!
儿童变为成人,就好比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的生活和蝴蝶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且不可在青虫身上装上翅膀,教他同蝴蝶一起飞翔;而应是蝴蝶收起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
第三篇:成本管理中的“首因效应”
在大部分人心目当中,成本管理就是“成本核算”,可是成本管理绝不仅仅是成本核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在成本管理中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成本核算,人们形成的这种印象也是不易改变的,这就是成本管理中的“首因效应”。其实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不是“成本核算”, 只能说成本核算是整个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是整个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对其有深刻的认识,起码要认识到:成本管理≠成本核算。
第四篇:管理心理学分析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范文模版)
管理心理学解读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摘要: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均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它们在很多人际交往领域均有体现。如何在生活、管理中运用好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值得我们思索。
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叫做社会知觉,它是指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在社会知觉的概念中,印象形成有几大效应,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虽然是两个心理学术语,但其实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如先入为主、以貌取人的现象就体现了首因效应,而与好朋友因小事闹别扭则体现了近因效应。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心理效应及其运用,再简单地做一下对比分析。
(一)首因效应
① 首因效应的概念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习惯称之为“第一感”。 ② 案例引入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就是首因效应。 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些都是首因效应在生活中的具体写照,可以说它我们思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倾向性。
③ 首因效应的理论解释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理论上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到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总的说来,大脑处理信息的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④ 如何把握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就如我们听多了不要以貌取人后,当评价陌生人时就会提示自己不要以貌取人,自主控制首因效应的强度。 ⑤ 首因效应的运用
既然首因效应对我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在日常交往过程中,
1 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至少让人看起来干净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总是准确。人们交往种所谓“先敬罗衣后敬人”就是这个原因。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外表的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外貌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外貌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虽值得商榷,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无论外在和内在,我们应该格外注重。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让自己显得落落大方,倘若还能做到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举止优雅,可谓是锦上添花,一定会在对方心里得个高分。并且这一印象会长时间地左右对方未来对自己的判断。
在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首因效应。比如老板给一个新员工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如果老板在一开始能够对新员工多一些理解与帮助,让新员工感到温暖,那么要留住员工的心也就容易很多,通俗地讲就是“胡萝卜政策”。反之,如果要给员工留下严肃谨慎的印象,那么一开始对工作的要求也就不能马虎。
(二)近因效应
① 近因效应的概念与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
2 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
② 近因效应的体现
近因效应多体现在我们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③ 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
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瘫痪,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 ④ 近因效应的把握
如前所述,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在印象的形成中对人际知觉的准确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交往过程中最后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会更改或是覆盖之前既有的信息,进而影响着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所以,一个人给他人以好的印象并不难,难的是维护自
3 己在他人心目中已经形成的好的印象。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努力,不做有损自己既有好的形象的事,以使自己给他人的近因效应与既往保持一致,或是更好。
但是,近因效应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当近因效应形成后,如若进行延缓回忆,并在延缓期间加入干扰性的作业以防止复述,这种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便会减弱甚至消失。这就告诉我们当个体发生了错误,给他人以坏的近因效应后,只要我们处理的得当就有可能挽回印象的损失。
所谓的处理得当,首先要充分暴露事实真相,以消除他人各种可能的疑惑,这样才能达到延缓他人对你有过的错误的回忆;其次是要坦诚面对他人,在尽可能解疑释惑的同时,让自己在各方面做的比过去更好,而不总是纠缠在原有的问题之中,以实现减少他人对你曾经的错误的再复述;最后,所谓的处理得当还要求有坚持的恒心,绝不是通过你一两次的短暂的努力就可以迅速消除他人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应该通过自己更进一步的努力表现,在他人的心目中形成新的近因效应,你与他人的交往才有可能走向和谐。
⑤ 近因效应的运用
近因效应虽然有很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运用于生活中,谋取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既有直观形象的,更有逻辑抽象的;既有生动丰富的,也有单调枯燥的。在同一个系列内,作了即时回忆后,系列尾部的内容通常都会有较中部明显的记忆效率,这对我们的学习将会有很大帮助。
而在人际交往中,既然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中占很大比重,就要在同事、朋友、同学等熟人间尽量不要把话说死把事做绝,时不时留下一点好印象。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以改变改善原来的印象,让近因效应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对比分析
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而对于熟悉的人,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对他们
4 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我们从概念中也可看出,首因效应是不可避免而且持续时间很长的,而近因效应针对的并非是开始部分,而是末尾部分对中间部分的优势。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体现的时间和强度不一样。
应该明确的是,不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是短期效应,据此决策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既然如此,只要善加应用,规避它们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它们的心理学价值,就会很好的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继而取得工作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第五篇:“首因效应”:细细斟酌个人简历
简历就如同求职者的“门面”,是用人单位筛选求职者的第一步。然而,不少网上求职者却以为只要留下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就可以等着被通知面试了,于是在一些要害栏目如“工作经历”、“自我描述”和“求职意向”中都“天窗”大开,或者寥寥几笔、敷衍了事。职业指导专家提醒,假如出现这样的情况,连面试的机会都不会有!在上海公共招聘网上递交简历与现场招聘会上的情况不同,无法通过色彩装饰、照片点缀来为自己“加分”,只能通过文字制胜。因此,求职者在录入“个人应聘资料”时,非凡要注重以下几点:准:仔细斟酌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自我描述。求职者应对所填写的内容反复推敲,避免出现语句不通、错别字等低级错误,因为用人单位往往就是通过这些简单的信息了解求职者的基本素质。而网站为方便求职者,也在这三栏信息的右边提供了“如何填写”的模版,供求职者参考。
真:如实填写个人信息。这不仅是个人诚信的体现,以往的一些案例显示,有时还能提高应聘的成功率。例如,一些求职者将“居住区县”作为无用信息胡乱选择,致使有相关要求的用人单位将其排除在外。
全:留下完整的联系方式。一些求职者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愿在网上留下手机号码或者相关联系方式,因而错过许多面试机会。其实,“公共招聘网”对信息安全问题“早有防御”,求职者大可不必担心信息泄漏,尽可能让自己“随呼随应”才是明智的选择。
除此之外,假如求职者碰到电脑输入困难或者不知如何填写的,也可以向各区县职介所的工作人员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