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通用)

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通用)

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一、引言信息化教育设计模式意味着充分利用最新的教育技术, 尽可能多地调用信息资源, 创造情境, 进行协作和对话。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 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

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

一、引言

信息化教育设计模式意味着充分利用最新的教育技术, 尽可能多地调用信息资源, 创造情境, 进行协作和对话。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 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一般具有学习能力弱, 学习基础薄弱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学习,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他们的认知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信息化教育是科学、合理、完整地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支持教育, 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目前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 因此, 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 并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用于教育。首先, 信息技术教育的合理推广不代表完全放弃传统的教育方法。其次, 教师应充分将授课课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寻找适合所授课程的最优教学方法。最后, 必须积极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处理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并不断开发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创建实用的互动环节, 增强学生互动, 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还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教师可以颠覆传统课堂的“课堂教学, 课后巩固”的方式, 采用“课前教学, 课堂答疑, 课后强化”的动态模式, 以鼓励学生参与和提高授课效率。课堂的知识点以照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显示, 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平台了解知识点的分布, 并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发布学前思考题, 学生再通过课前学习并反馈信息, 教师在课堂上分析问题, 现场答疑, 以此实现对学生的关键辅导并开展差异化课程。利用信息化支持教育可以更充分地反映学生的主观状态和教师的教学作用, 使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获取知识的效率, 解决在传统教育中一味灌输知识, 缺乏互动体验等问题。

三、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计算机水平有限, 课件制作技术有待提高

在调查报告调查的结果中, 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反应, 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一味复制教科书中的文字, 课堂上看着屏幕上的大文字, 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常常漠不关心, 只是坐在讲台上展示课件, 讲述知识点, 课堂效率非常低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掌握丰富而全面的信息技术, 以便于进行信息化教育的改革, 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这也是教师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有效保障。因此, 有必要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应用的能力。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

目前, 教师计算机化教学的设计能力不足,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教师不擅长开发, 整合和设计他们的课程[4]。在教育过程并没有充分考虑当代职业教育的概念, 也没有鼓励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学生的水平被认为不足以进行差异化教育, 对于意见的收集以及如何改善教育缺乏思考。其次,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通过访谈, 大多数教师信息软件的使用仍处于基本水平。大多都只是应用和熟悉的软件类似于Word, Excel, PowerPiont等办公软件和百度搜索工具, 但大多数大师都不会使用图像处理软件, 如Photoshop, 视频编辑软件等编辑, Dreamweaver和其他网页的制作, 更对现在普及的各类在线平台、教学互动软件缺乏基础的了解, 因此无法合理地在教学设计中融合信息化手段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概念的理解较为片面

信息化教育强调的中心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 整合数字资源和教育环境的重要和难点, 使得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内容得到有效传达和吸收。”因此, 信息化教育全面推广的关键是综合信息化技术, 系统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效率, 重点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合理和充分”。然而, 研究表明, 大多数教师在计算机化教育中的固化的思想是必须首先拥有“非常高”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一些教师将信息化教学推广的阻碍归结到学校不投资资源开发软件, 没有为教师提供高质量信息的教学设备, 而疏于思考作为教师应该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对软件合理利用。这种思维是对计算机化教育的误解, 是影响计算机教育传播和实施的重要因素。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一) 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过程

可以创建微型竞赛, 分享案例, 上传PPT和微视频, 并在“云教育”和“智慧树”等教育平台上发布, 让教师和学生充分融入信息化教学平台。甚至还可以结合互动游戏和PPT动画, 创建相应的教育微视频, 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并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根据相关数据, 几乎所有现代大学生都配备了智能手机, 其中90%以上使用4G网络, 随着学校的网络建设发展, 校园无线网络也越来越受欢迎, 合理利用这些信息化工具, 也可以很好的提高面对面课程的效率。教师在课前使用智能设备 (如手机和计算机) 进行预览调整, 解决问题, 发布测试问题, 执行测试以及随机提问。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教育平台上的讨论进行互动, 例如进行限时问答、随机打卡、头脑风暴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轻松实现在课堂上互动学习的目的, 提高课堂质量, 并提高课后学生的学习率, 也有助于教育过程中统计数据和重要信息的保存。

(二) 在线课程的实时教学模式

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学习热情不高, 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方向, 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 且沉迷于网络。因此, 基于在线课程可以创建教育网络平台, 这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 而且改变了师生对信息传播的认识, 拓宽了学生思维的范围。具体做法包括:在重建大学课程的基础上, 开展工作流程, 知识和技能课程“碎片化”, 整合其他学习教材, 如课程计划, 会议, 课程, 规范标准, 将其导入“微课程”章节, 供学生下载和学习, 自定义设置习惯和偏好, “量身定制”课程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建立共同的社会软件 (QQ, 微信等) 端口, 登录的学生的数量可以在教师登陆端得到检测。使用平台资源, 还可以从教育课程学习“窗口”, 设置具体教育项目的问题, 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回答, 便不能学习视频资源。在这个空间里, 学生培训的结果得到了有组织和纠正, 并展示了学生的优秀作品。当然, 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实时评论并留下他们的学习经历和意见。通过建立信息平台, 可以很好的搭建适应高校学生学习状况的新型交流模式。

(三) 循序渐进, 优先解决课程重点难点

在计算机化改革过程中, 计算机化教育的全面实施必须分阶段进行, 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中的关键挑战往往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促进课程重难点的学习。而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而言, 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所有课程内容进行详尽地信息化教学的转换。

因此, 可以鼓励教师先从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始入手, 通过信息技术寻求解决方案。合理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针对重难点进行学习, 并及时获得学生反馈, 可以逐步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信心与动力。

五、结束语

由于目前许多高校对信息化教还处于摸索阶段, 因此有必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正确应用。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正确理解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首先, 信息技术教育的使用并不是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是旧与新的有机结合。其次,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课程质量, 因此需要积极提高自身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最后, 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先针对重难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再不断开发和探索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优化, 创建切实可行的互动环节,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逐步将信息化教育作为推动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在具体的课堂实施情况中, 信息化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旨在帮助教师将课程内容与信息化教育手段有机结合, 提出实践教学中信息化教育的系列解决方法, 帮助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 以实现教学水平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刁爱芹.运用信息化教学推进成果导向的高职药学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 2019 (8) :45-47.

[2] 王平晓.高校英语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J].高教学刊, 2019 (8) :163-165.

[3] 李爱民.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广东高职信息化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 2019 (8) :160-162.

[4] 申琳, 李晓刚.浅谈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才智, 2019 (9) :141.

[5] 丁玉.高校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三维联动式”课程内涵建设模式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9 (1) :74-77.

[6] 张义武.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 2019, 50 (5) :213.

[7] 陈睿.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探析[J].南方农机, 2019, 50 (5) :198-199.

[8] 李小丹.对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9, 16 (3) :15.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