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
第一篇:论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
刍论新时期高校工会协调能力的建设
延边大学 梁兆成 初玉刚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发展,高校教职工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民主愿望越来越强,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工会作为党的桥梁和纽带,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成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强化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要提高工会对教职工关系协调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工会干部素质培养,提高工会的协调能力和水平,通过利益协调、态度协调和行为协调,促进高校和谐环境建设,发挥好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工会、教职工关系协调、能力建设
随着高校教学、人事和分配等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涉及国家、学校、教职工三者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围绕利益关系的种种矛盾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平衡利益、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协调关系。高校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只有掌握了协调艺术,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有效地协调各种关系,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促进校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高校工会协调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工会协调,是指工会作为第三方或中间者的身份介入,解决教职工关系问题。高校工会的协调工作,包括校工会与各分工会之间,工会与领导之间,工会与部门之间,工会与教职工之间的协调。高校工会通过协调,使高校教职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谋得高校的长远发展。
1、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实现高校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任何高校都固有其特定的目标而存在。然而,目标是相对过程而言的,高校完成目标的过程就是高校的运行,高校只有通过运行才能实现其特定的目标。比如,只有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使高校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等。而高校的运行,又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在校内必然要涉及领导、有关部门、教职工并发生各类关系。这些关系的环境和谐与否,至关重要,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不仅成为高校运行的制约力量,而且为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契机。如果领导、教职工之间的关系配合得不适当、不协调,高校的运行就不能顺利进行或不能进行。只有形成和谐、协调的校园环境,高校才能获得教职工的支持与合作,才能为高校的顺利运行提供良好的现实条件,进而促进和保证高校目标的如期实现。
2、做好工会的协调工作,是强化校风建设,建立和谐校园环境的根本保证
没有搞好高校协调的各种切实努力,和谐的校园环境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只有通过协调,才能使高校领导与教职工保持密切的联系。相互作用,偶合协同,才能使高校领导与教职工增进彼此的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才能防范可能的冲突,相互理解,互补互利。
高校工会要搞好教职工关系的协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好教职工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教职工关系的和谐,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职工潜能的充分发挥,是高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搞好高校教职工关系的协调,才能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才能有利于使领导、有关部门、教职工之间消除内耗,增进团结和增强高校的凝聚力,从而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促进高校的发展。
3、做好工会的协调工作,是提高工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工会是群众组织,应自觉承担起协调教职工关系的责任,发挥沟通领导与教职工关系的作用,也只有工会能够发挥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工会不懈努力的协调工作,让广大教职工深切感到工会的努力是为自己维护权益,使广大教职工有话到工会说,有事找工会办,不断提高工会在教职工心中的地位。更要让领导体验到通过工会的努力协调,不断的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决策和事宜主动要求工会参与,实现工会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工会协调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代会和教代会提案信息不畅 协调机制不畅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也是我国高校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政治优势。但目前教代会普遍存在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教代会提案在解决教职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力度不足,提案代表与提案答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教代会闭会期间相关的管理、监督职能难以实现等问题。
2、工会干部素质导致组织协调的难度增加
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依法治会、依法维权将是工会工作的主要方式,承担起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任,要求工会干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努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法律专家、集体谈判专家、职工维权专家。然而,高校工会干部多为“半路出家”,自身素质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或者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工会干部转变观念行动迟缓,转变观念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强;二是一些工会干部创新动力不足,习惯于对上负责,接受教职工监督的自觉性不够高。三是一些工会干部提高素质的压力不大,封闭的体内循环使他们借鉴、学习其它行业经验较少。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3、与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教职工的协调存在问题
工会作为教职工群众组织,在维护学校大局的同时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由于高校工会是在同级党政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使得工会干部在为教职工争取利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处境,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时也只能从情感方面争取,而教职工首先看的是工会为教职工说话和办事的力度,这难免会影响到协调沟通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的对策
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首先要提高工会对教职工协调必要性的认识。高校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实际上时时处处都在进行各种关系协调的工作。某一关系不协调,这会出现矛盾,就会影响正常工作。只有充分认识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必要性,才能增强工会组织开展教职工关系协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会教职工关系协调工作的水平。同时,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还必须提高工会组织对教职工关系协调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和谐的教职工关系环境是实现高校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充分认识和谐的教职工关系环境只能靠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切实努力来营造。这是工会组织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的首要前提。
要善于通过传播沟通,使工会组织与教职工交流信息,增进了解,听取意见,反映呼声,推动合作,密切关系。只有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通畅的信息传播沟通,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理解,认识上的共识,情感上的交融,行动上的协调,才能使各种隔阂与误解得以消除。由此,教职工就会被吸引到同心协力实现高校目标的轨道上来。
1、进一步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代会只有自身具备了健全的运行机制,才能避免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真正正确、有效地行使职权,才能提高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方面要积极、辩证地处理好行政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关系。我们既要认真维护行政领导的正确权威,使之真正成为强而有力的决策指挥中心;又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切实将“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又要加强高校工会建设,积极发挥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突出工会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中的作用,高校工会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教职工的生活福利问题,更重要的是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成为教职工参政议政、实行民主权利的重要机构。
2、坚持校内外培训制度,提升工会干部职业素质
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工会干部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学习;对专职工会干部应结合他们工作特点进行定期培训;要注意通过交流、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丰富工会干部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经常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校对于以上活动要给予政策、时间以及资金 2 上的支持。
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提升工会干部科学文化素质。要想顺利圆满地做好工会各项工作,就必须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工会干部队伍,这就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机制,使每个工会干部都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工会组织应形成组织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机制。让每位工会干部都能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懂得一定的文学艺术知识,熟练掌握工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工作中的协调能力。
3、主动做好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教职工间的协调工作 ⑴ 认清各自的利益需求
工会组织应认清学校和教职工的各种需求。只有能较好地满足教职工的各种需求,才能使教职工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并形成向心力、凝聚力。这是高校工会做好教职工关系协调工作的出发点。
⑵ 要把握相互利益的结合点
学校与教职工各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己方的需求正是彼方的供给,双方就可以互为利益供需并形成利益的结合点,把握这种相互利益的结合点,学校与教职工才能结成利益的互补关系,推动教职工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
⑶ 调整利益目标,促进互助合作
有了利益的结合点和互补关系,并不一定就能实现良好的合作,把互补的可能变为互助的现实,就需要调整好学校与教职工的利益目标。利益目标是利益的具体化,利益目标能为双方产生持久利益并共同接受,互助合作才能实现。
通过各级工会主动的协调工作,使教职工行动起来,使已经建立互助关系的领导与教职工的合作行为更加密切和巩固,使已经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等不协调的行为得以转化,从而最终完成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工作和最终达到教职工关系协调的状态。在各项活动中,多发倡议书,经常性地宣传报道先进事迹,树立模范典型,积极落实教代会决议,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上下协调沟通。同时,也要注意由于行为过程引发的新的利益矛盾和态度变化,以便在行为协调中继续进行利益和态度协调,并最终达到行为协调的目的。
总之,高校工会应主动承担起教职工关系的协调工作,做到在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疏导不点火,参与不干预,支持不拆台,帮忙不添乱,加强工会干部素质培养,提高工会的协调能力和水平,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申静涛.充分发挥工会协调职能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5):174-175. [2]马丙丽.德国工会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借鉴及启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24): 25-29. [3]朱向梅.发挥工会协调监督作用.工友,2008(7):21-22. [4]谢云章、吴泉生.坚持教代会制度,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0-101.
作者简介:
梁兆成,延边大学工会副主席,副教授 初玉刚,延边大学工会办公室主任,讲师
第二篇:论新时期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
(新时期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德育的纲领性文件,文件要求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方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积极探讨构建新的德育体系,确保学校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一、 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德育理念。
树立新的德育理念,是构建新德育体系的关键。作为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我们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教育的作用和使命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就是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它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也是一种保证,其核心在于强化德育是首位,是灵魂,是核心。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最重要的功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其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的塑造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与时俱进的德育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和尊重,是现代德育的价值思想和思维原点。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德育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使德育成为学生的主动要求。
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就是注重个性的人才观。个性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的发展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在德育过程中,只有承认个性,才有理解和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德育。
二、加强师德建设 ,是构建新德育体系的基石。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师德为先。要达到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可见,强化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是学校德育建设的关键所在。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建设一支具有优秀的师德、师表风范,具有模范的师爱形象、具备高超的师识本领和掌握精湛师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所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适应市场经济新型人才的需要。
学校一直都很重视师德建设,特别是自02年学校招收普招生以来,师德建设从塑造优秀的师表风范入手,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明确教师的责任和要求,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表后,学校抓住机遇,加快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且育人是第一重要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用自己的劳动(职业)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的优秀师表风范、模范师爱形象和高超的师识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培育着学生美好的心灵。
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精心的呵护广大教师的忠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爱心(热爱教学岗位)。学校给教师提供优越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交流,提高学历层次,注重对“博学多才”的“经师”和对“道德高尚”的“人师”的培养,适当的安排各种观摩助教活动,鼓励教师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和自我思想改造,端正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尊重知识的态度,定期监督检查教师是否对所教学科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掌握,正确分析和处理教材的业务能力,达到教育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教师养成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钻研教学的自觉性,达到教师综合本领的提高,从思想上彻底除去陈规,开拓创新,积极实践,不断前进。
三、 队伍建设是实施德育的保证。
德育队伍的建设是实施德育的人力保证。高校扩招后,教师队伍的数量极度不足,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党委统一意见,在普招生进校的第一年,抽调了50余名优秀教师和政工干部,成立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政治思想工作要领和方法。他们活跃在教室、食堂、宿舍,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问题,把爱和关心潜移默化的融进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今年,学校为保证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实行专兼职辅导员制度,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保证学生日常生活有人管,政治思想工作有人做。
四、 制定德育计划,确保内容的时效性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结构,德育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等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坚持每个学期对德育工作进行总结,研究分析学生在学习生活、政治思想、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德育计划,保证德育内容和实施途径符合学生的需要。
制定德育计划是将德育落到实处的有效措施。根据不同时期学生思想特点和关心热点的变化,主要的教育内容为:校纪校规、法律知识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如何认识大学生活,“三心”(爱心、善心、)教育,就业前心理辅导等。同时结合不同时期国家的大事,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同学。例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为世界和平而牺牲的人们,新学期一开学,由学生总支、学生处组织了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极大的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接着,针对04级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四想四对照”活动,促使同学们通过回顾一年来的学习生活,尽快找出思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活动针对性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德育的计划性,并不影响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关键是要找好切入点。
五、 建立德育评价体系。
对德育的评价,是构件德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一环。德育评价关键是要的确立德育目标。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把德育的目标定位于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热爱党,热爱祖国。虚的东西多,实的东西少。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从而影响德育的实效和德育效果的评价。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多次指出,培养“四有新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根据这一德育目标,学生管理部门制定了学生量化管理办法,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表现、思想品德、纪律劳卫、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对德育的实效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总之,作为高等学校的校长,要积极投身到德育建设中去,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完善以师德建设为基石,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为骨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量化考核进行评价的德育建设体系,建立一支热心、关心学校德育的队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协努力。
第三篇:浅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
摘 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大学生党员整体形象是好的,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他们自身发展的不成熟,部分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淡薄,严重削弱了党的影响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探索新的途径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迫在眉睫。
关键词:学生党员 党性修养 重要性 问题 解决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日益增强,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趁虚而入,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一 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党性 ,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 ,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具体而言,党性修养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六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 ,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一个个胜利的法宝。要求党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这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建党治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学生党员作为党的重要后备力量,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建设,更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学生党性修养,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要求每一位党员都必须具备纯洁而坚强的党性。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代表,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新生力量,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 , 党性观念淡薄 , 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私欲膨胀、以权谋私、贪赃枉法。[1]要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必须从基础党建做起,加强大学生党的政治信念教育、阶级觉悟教育、组织纪律教育,为每一位党
员披上“防弹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思想的滋生,克服党员队伍中种种不良现象。
(二)加强学生党性修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
主义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执政六十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切实加以解决。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基础党员,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提高学生党员党员党性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加强学生党性修养,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党的思
想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高潮,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任何理论教育都应该从基层开始,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的基层成员,是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力量,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纷至沓来,高校党员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很不成熟,加之不注意入党后的自我教育,很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混乱,部分学生党员对马克思理论只知皮毛,不注重理论的研究与宣传,既无法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榜样,更不能很好的影响和带动周围同学的理论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 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中发展学生党员的比例越来越高,而随着发展人数的增多,也暴露出
了很多问题,造成了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淡薄,宗旨意识较差。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迫在眉睫。
(一)入党动机利益化
入党动机是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的真实目的和内在驱动力,它的正确与否直
接关系到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和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2]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崇高的行为,需要对党充满至高无上的爱与奉献。目前,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前存在严重的认识不清,有的学生党员入党前并没有在思想和理性的高度上真正解决自己为什么入党的问题,把成为党员仅仅看作是一个要追求的目标,是就业的一个政治砝码,一旦达到目标之后就不再继续努力,把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有的理想、信仰等置之脑后,在工作中私欲膨胀,只知索取不知奉献,无法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严重影响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入党后不能自觉地进行继续教育
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每一位党员在每天的学
习工作中努力践行。高校学生党员大由于入党时间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时间不长,党性觉悟还不高,再加上生话阅历较浅,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进取心有所减退,理想信念有所淡化、学习有所放松,无法做到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一些正式党员功利主义思想较突出,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关系发生冲突时,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3]这些都对党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背离了党培育学生党员的宗旨。
(三)部分学生党员慎独自律能力差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时,能够谨慎自觉地按照一定
的道德准则去行动,不做坏事。它强调的是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指出了一个人自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者是很重视“慎独”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的。“慎独”自律,端正形象,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一环。当前,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一些负面效应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客观上存在着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条件。有些党员干部就经受不住“慎独”的考验,人前道貌岸然,人后私欲膨胀,前恭后踞、阳奉阴违。
三 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和措施
党性修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知、情、信、意、
行五个过程。所谓知,即品德认知,就是个体对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的理解与认知;所谓情,即品德情感,就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去观察与评价周围的人与事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所谓信,即品德信念,就是个体对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所具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所谓意,即品德意志,就是个体对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所具有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的意志;所谓行,即品德行为,就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五个过程是一种内外互动的过程,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加强,就需要通过各种内外部因素共同努力、共同完成。
(一) 党组织加强党员培养教育
学生党员能否都成为高素质的党员,最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其能否具备坚定的信
念。一种信念的形成,首先需要通过外部灌输形成认知,然后经过内部教育形成认同。党组织是党员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党性修养的熔炉。学校党组织培养教育指导工作做好了,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党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得到进一步升华, 增强党员的政治鉴别力,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入党动机教育,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端正
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是思想上入党的第一步。入党动机是否正确是衡量 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重要标准。只有端正入党动机,才能为后续党员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入党动机的隐性较大,从表面上很难发现一个人入党动机的纯与不纯,因此只能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表现来观察。从工作实际来看,大学生入党动机有正确的,如自觉型动机等;也有不正确的,如从众型、等靠要型和实用主义功利型等。[4]党组织要结合同学反映的情况认真分析学生入党动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人的工作,帮助那些入党动机不端正的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入党动机教育同时又涉及到了另一方面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个人
的知识不会与生俱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会自然生成。正确的入党动机,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更需要每个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个人努力学习,政治上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清醒,才能形成正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只有学习先进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并将理论贯彻到实际中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二)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宣传活动
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性修养作为一种宏观概念,普
通群众多是通过周围党员的言语行动来把握其深刻内涵的。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力,可以较快的帮助群众思想上入党,提高党性修养。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宣传活动,对社会上舆论影响较大的先进党员事迹要及时开展学习,对学生身边的优秀党员要及时给予宣传、鼓励。
高校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宣传活动时要坚持以下指导原则:[5]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先进性教育活
动与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带动作用,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第二,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弘
扬正气。引导党员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查找和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三,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
领导者、决策者,其一言一行对周边人员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从我做起,认真解决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信念能否转化为品质关键在于行动,对于高校学生党员而言,党性修养的锻炼除了
日常的理论学习之外,还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深刻的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要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同时,要力促创新,增强实效性,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善机制。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党
员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一是建立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学校每年需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党支部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日常工作安排,制定整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建立社会实践激励机制。把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给予及时评估,并且把它作为党员考评的依据之一。
第二,创新形式。党支部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
学生党员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科技发明、义务支教、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各类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有利于他们深刻领会党的宗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党员党性的增强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党的兴衰、民族的未来,要求各级党支部及党员学生高度重视。需要通过教育熏陶、榜样导向、制度激励、行为践行从知到行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协调促进,最终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参考文献:
[1]施珍宜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J]
[2]黎丽 李兆鹏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思考 [J]
[3]陈姝 胡孝红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J]
[4]吴挺 葛万峰 甄晓霞浅议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建工作 [J]
[5]中共安徽农业大学委员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Z]
第四篇: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收费管理手段创新论文
【摘要】 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成本越来越高。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缴纳的学费作为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弥补高校财政投入不足、分担高校教育成本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全国各高校学生欠学费的问题比较普遍,严重的高校欠费额占到了应收学费额的10%~20%。本文就目前高校学生欠费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从高校收费管理机制创新上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词】 高校收费 管理机制 创新
一、新时期高校收费的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由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等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是必须的。国家教育部规定,高校可以按照学生培养成本的25%对学生收取学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基于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收益,受教育者应缴纳学费。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服务,其学费不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而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成本分担。上学缴纳学费作为高校学生的基本义务,是应该积极履行的。这是对高校办学成本的一种补偿,也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学生缴费情况不好,将会对高校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转带来较大影响,最终利益受损的也必然是高校的学生。
二、目前高校学生的缴费情况不好的主要原因
目前全国各高校学生欠费情况普遍存在,给高校正常运转带来了较大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高等教育进行成本分担的理解、认同不够。目前我国舆论界对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和依据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全面,没有让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这一观念,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和家长缴费不积极,甚至故意拖欠。
2、高校学生收费的软硬件建设不完善,收费标准依据公布宣传不够。目前尚有部分高校还没有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学生缴费。远程学生缴费仍然是家长—学生—高校的模式,没有实现家长—高校的模式。对于高校的收费标准和依据可能只限于在高校财务处或者是高校网站公布,有的高校甚至不公布。高校部分收费人员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不强,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不愿及时缴费。
3、高校对恶意欠费和观望欠费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对贫困欠费的学生帮扶态度不是很积极主动。目前高校欠费学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恶意欠费:这部分高校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甚至比较优越,但就是不愿意及时缴费,甚至把家长给的学费拿去当做其他的消费。(2)观望欠费:这部分学费本身愿意缴费,也有能力缴费,但是看见旁边的同学没有缴费也同样可以继续上学,而没有其他什么后果,于是持钱观望,不及时缴费。(3)贫困欠费: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确实困难,只有暂时欠费。对于恶意欠费和观望欠费的学生,许多高校除了说服教育之外,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办法,导致这些学生不缴费照样可以和缴了费的学生一样享受同样的教育服务,不承担什么后果。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欠费学生越来越多。对于因贫困欠费的同学许多高校除了履行国家的助学政策以外,没有积极主动地拓展其他的渠道,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三、解决措施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家庭原因和学生原因等,本文认为应该采取切实措施,标本兼治,认真去改善并解决这些问题。
1、国家主流媒体和理论界要加强对社会公众教育成本分担的宣传。让社会理解和接受高等教育是准公共商品,应该遵循“谁收益谁负担”的市场经济原则。也就是说,个人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收入,由此又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个人的教育收益又通过受教育者外溢给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民主政治、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国家的竞争能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等教育使社会和个人都获得利益,所以其成本理应由受益者共同分担。
2、高校要做好学生收费方面的软硬件建设。
(1)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物价局等部门的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收费。并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媒体对学生和家长公布收费的标准和依据。
(2)改变传统的收费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收费。具体包括利用网络和银行POS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生缴费。高校实现网络收费,就可以实行远程收费,实现家长—高校的缴费模式,从而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拿了家长给的学费,却不缴纳学费,而作其他用途。现在国内各银行都实现了联网,几乎所有的银行发放的银行卡都有银联标志,利用一个银行的POS机就可以实现跨行的刷卡学生缴费。银行POS刷卡是属于消费的性质,目前国内各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对POS刷卡消费都是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的,这样就可以替学生节省一笔不小的手续费。学生只要带一张卡就可以直接到高校财务处缴费而不用到银行去取钱,节省了学习时间,也保证了安全。同时,利用这些先进手段,也可以避免高校财务出现大量的现金流,这对于高校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3)提高和加强高校收费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如果高校收费人员的素质不高、工作效率缓慢、服务态度不佳,也可能会导致部分愿意来缴纳学费的学生临时改变态度,变为观望欠费的学生。所以高校收费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树立服务意识,更好地为高校收费服务。
3、高校应该对恶意欠费、观望欠费的学生,从制度上进行控制约束,对贫困欠费的学生,积极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帮扶。
(1)高校可利用多部门合作对恶意欠费、观望欠费的学生进行制度上的约束。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高校可以对恶意欠费、观望欠费的学生不注册。高校学生处、财务处、教务处等部门可以协调合作,如果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后,有缴费能力的学生仍然不到财务处缴纳学费,教务处可以拒绝对该生注册。
(2)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对贫困欠费的学生进行帮助。一是积极为贫困学生争取助学贷款。采用多种渠道进行抵押担保,实行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和全息贷款结合,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并存,一次性偿还、分期偿还、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偿还和通过社会服务偿还等多样化资助方式。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对学生帮助最有效的手段,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和银行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主动地利用自身的担保,为更多的贫困学生争取助学贷款。本文认为高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进入学生生源地贷款领域,因为生源地的贷款银行可能对学生家庭状况是最了解和最容易调查清楚的,其调查成本也是最低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人情关系贷款的出现,让助学贷款更公平。二是高校要树立反哺意识,更多地利用收取的学费资助贫困学生,学生资助主要包括助学金、奖学金、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高校应该不断地提高这些内容所占收取学费的比例,并严格专款专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同时,高校要积极寻求社会资助,建立奖助基金,为贫困学生找到更多帮助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晓莉:试论公平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J].教育导刊,2007(1).
第五篇:论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岗位的重要性及素质要求
论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的重要性及教学秘书的素质要求
苗苗,宋淑贞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摘要:社会不断进步,要求高校输送更多优秀人才。高校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学秘书认清职责,加强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教学秘书;素质要求;高校管理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近年来高校规模日益壮大,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专业教师队伍迅速膨胀,教学管理职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为了保障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弹性人才,高校在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同时,必须建设一支优良的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高校教务系统与二级学院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枢纽。教学秘书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水平,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秘书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性质
1、教学日常管理与改革研究
协助院(系)领导组织制定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组织与协助各教研室完成教学执行计划、教学任务安排工作;协助院领导做好本院的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工作及各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各种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室管理、基地建设等实践环节工作安排;协助院(系)领导组织教研室、骨干教师编写新增专业申报材料,网络课程建设材料,教改立项及各项教学成果申报材料;
2、学生课程考核、学籍管理
对于学生而言,大学四年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之外,最重要的是成绩情况。教学秘书必须认真、细心、耐心地做好学籍管理及进修委培工作,学生课程考核材料审查、成绩一览表的录入、输出、存档工作,组织好学生进行网上选课工作,还有学生的学位审核及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工作。
3、师资队伍建设及档案材料整理
教师日常教学文件检查及收缴、教学工作量计算、拟聘教师试讲工作安排、客座教授讲课安排;各类归档材料收集整理。
以上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秘书工作经验,对教学秘书的岗位职责所作的总结。从上述总结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秘书工作的平凡性及重要性。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主要由主管教学院长领导主持,教学秘书需要围绕教学决策方案、教学计划等展开日常工作,目的在于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对领导起到辅助协同的作用。
二、教学秘书的素质要求
在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学秘书是纽带和桥梁,工作是平凡而重要的,具有辅助性、主动性、繁杂性、专业性、服务性。教学秘书的素质修养、工作效率、协调能力关系着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秘书素质修养,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对自己准确定位
首先教学秘书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优良的思想品质 ,热爱祖国,政治立场坚定,能
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并且时刻记住自己的角色任务——教学管理中任务的传递者和执行者,能够时刻秉承“全心全意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服务”这一原则,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2、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高校教学秘书的服务对象是有思想、有活力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文化层次相对较高、而又个性迥异,教学秘书要协调工作于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具备良好的协同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3、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教学事务工作繁杂、琐碎,而且很多方面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例如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成绩统计保存等等。教学秘书整天忙于各种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同时又要应对教学管理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高效的完成工作,是教学秘书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在有细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科学地统筹安排工作任务。
4、增强学习意识,科学运用现代化办公条件
教学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教学秘书要有意识的参加岗位培训,学习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密切注意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动态和理念,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等方面,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积极的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决策和参考,起到真的的辅助协同的作用。在日趋庞大、精细的数据化管理面前,教学秘书还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办公软件,实现办公自动化,以最快的方式准确的完成各种任务。
三、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行各业竞争异常激烈,急需高校输送大量综合素质很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弹性人才。高校深入改革迫在眉睫,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必须完善,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岗位。教学秘书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爱岗敬业,为高等学校的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促使高校管理实现规范化、现代化,为社会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小庆.高等学校教学秘书应具有的素质修养与工作艺术[J].中国科学教育,2005,5:50-51
[2]李文斌.高校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定位与功能[J].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25-27
[3]张晓梅,赖剑明.高校院系教学秘书的素质和能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6:191-192
[4]胡辑.论高校教学秘书的特点及能力修养[J].时代经贸,2007,5:169-172
[5]杨淑琴.教学秘书工作之我见[J].引进与咨询,2006,7:86-87
[6]颜金玲.论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秘书自身素质的培养[J],2007,13,190-192
[7]陈贤华.秘书工作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