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全文)

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全文)

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第一篇: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作者信息:姓名:马菊 性别:女 年龄:30岁 职称:二级教师 学历:本科 学位:学士 单位:绥德县教研室摘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

第一篇: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

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

作者信息:姓名:马菊 性别:女 年龄:30岁 职称:二级教师 学历:本科 学位:学士 单位:绥德县教研室

摘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新的美术教学理念指引我们教师将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更新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它强调以学生为主,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的时候,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理解这些技法,当这些技法没有一个好坏的标准以后,当孩子们创作出一套自己的绘画技法后,将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这一教学模式运用到具体教学当中,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生本教育 理论依据 问题与方案 内容:

在课改的洪潮中,各类课改书籍也应用而生,作为一名教研员,阅读书籍是提升自身能力最好的、最快的、最实用的途径。可在面对众多的书籍,难免眼花缭乱。课改怎么改,怎么改最好,最有效,随着阅读疑惑却越多。年前领导推荐阅读郭思乐教授写的《生本教育》,起初不以为然,该不会又是一个唱高调的,说得好,可行性却不大的吧!抱着学习的态度——“翻翻”,可渐渐地入迷了,心中的疑惑,逐渐烟消云散。生本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创始人是郭思乐教授,他提出目前教育的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那么生本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在美术课上又是如何开展的呢?我在研修中有如下见解:

一、“生本”理论的依据

1、先教后学——先学后教,课堂主体的转变

美术学科在整个义务教学中,一直以来就是个小学科,每周一次课,课上画点画,做点手工,玩一玩橡皮泥,没有课下作业,也不用参加任何大考,所以很容易被学生、老师忽视,但如果我们把美术以生命为本来看的话,却是关系学生一生审美素养的关键学科,它与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诸多方面都息息相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新的美术教学理念指引我们教师将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更新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新气氛。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大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人士”。在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2、以人为本

“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一理论对于美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向学生传播各种美术知识,另一方,由于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可以促进学生将美术与自身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本教育的亮点

1、能够使学生重返童年时代的自由

我们都知道,人在婴幼儿时期由于什么都不懂,外界对于自身的约束也就少了很多,因此他们能够自由自在的将自己所想所感通过绘画这一方式来表达出来。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约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感想的描绘,比如学生今天心情很糟,他认为太阳应该像自己心情一样成为红色,但是老师说天是蓝的,你画的不对,这就约束了学生。长期下来,学生们对绘画的兴趣也就减少了很多。而生本教育模式重新将绘画自由权交给了学生,当学生可以任意的绘出自己心中的感受时,自然就会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兴趣。

2、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中包含着许多技法及理论,学起来都非常的枯燥和乏味,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会讲这些技法与理论当作重点传授给学生,例如过分的叫学生记忆某幅名画的作者及产生背景等。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学生们渐渐的开始抵触美术课。而生本教育模式下地美术课就不是这样的了,由于它强调以学生为主,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的时候,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理解这些技法,当这些技法没有一个好坏的标准以后,当孩子们创作出一套自己的绘画技法后,将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在老一代人们当中的评价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这幅画与你所描述的对象是否相符合,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是否像。这一标准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画的很好的画给别人看会因为自己画的不像而被否认,于是就会出现几种不好的结果。而生本教育本身就是以学生这个个体为主的,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生心中对所描绘事物的好坏标准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可以随意的将自己描绘的事物进行任意的夸张,只要自己认为好看,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是一幅好画。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生本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生本教育在目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美术课程不重视导致不使用生本教育

中小学作为一个人生教育的过渡阶段,处在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一方面,孩子们由轻松到了学校变得累了起来,他们不得不为繁杂的作业而操劳,同时还不得不接受更多的新知识。这使得孩子们对各个学科的认识很不充分。美术作为一个“副科”,在老师心中并不占什么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们不认为应该将生本教育模式放臵在这样一个不重要的学科当中,他们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应该运用到重要学科当中,这就使得目前生本教育在美术课题中开展的并不顺利。

(2)学生缺乏主观意识和创造精神

进入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加,加上家长望子成龙的希望度过高,导致孩子们对待学习已经没有了什么兴趣可言,这时候,对待美术这样一个课程,一方面,学习好的孩子会把它当做一门不重要的课,因此他们就不会好好的学,而另一方面,学习不好的孩子哪一门课都不会太喜欢,时间久了,孩子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也就减少了。

(3)学生自学能力差

自学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生本教育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目前中国初中生普遍存在自学能力太差的现象,这一现象对生本教育的开展带去了很大的阻碍,由于学生们自学能力太差,老师在实施生本教育模式时,其效果和作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差成为目前美术生本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

2、生本教育在目前美术教育的解决方案 (1)提高对美术课重视程度

美术教育最高目标是实现终身美术,美术课上能教给学生的东西毕竟有限,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实现了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而要达到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的目的,要求学生与老师间有融洽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拘谨心理。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等教学活动时,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重视美术的调节情绪、愉悦心理的作用,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要培养和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主动精神

美术课堂上,不应该只有老师一直在做示范与教课,更应该有学生展现学习成果的瞬间。教师应该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对学生问题的疏导上。应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老师示范之后,主动自学,自己思考完成该项活动的技巧,对于没有明白的地方,鼓励学生主动询问老师。而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角度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这样才能给学生继续自主学习和长久学习美术提供动力。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或方法存在建议的,应鼓励学生勇敢提出,美术课堂应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主宰,共同讨论,共同商定上课能容,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3)提供学生自主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会局限于教学经验和教学科目,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有限,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沉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这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涉及面较广,思维活跃,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让教师意外的好方法来。而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要积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

对比之下,美术课堂其实早就运用着生本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这正是学生们为什么喜欢美术课,而有些厌烦语文、数学等科目。总之,生本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强调解放学生长期以来被教师的压迫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自提出以来深受社会各级教师的喜爱,许多教师都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到具体教学当中。美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当中的一个必修课程,我们有必要让生本教育来完善美术课堂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郭思乐

2、《坐看云起时》汕头大学出版社 作者:生本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组

3、《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郭思乐

第二篇:不一样的生本教育——生本课堂教学实施心得

不一样的生本教育

——初中语文自主教育策略

长春市第一**中学

衣丹

从教至今,我一直在思索着一些问题: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如何让提高课堂效益,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地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如何在教学中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从上学期加入了“生本教育工作室”,内心越来越多的收获了一些答案。

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那么这种神奇的教育模式比传统的课堂好在那里了呢?我们一线教师呕心沥血从备课到上课,每一步都可谓精心思考,为什么收效甚微呢?生本教育实践中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渐渐明白以生本教育为依据的高效课堂战胜传统课堂的关键是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让学生快乐的学、轻松的学是生本教育的一大特色

比如上学期我讲授的《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课前我搜集了一些冬天的图片做成PPT,配着《断桥残雪》这首童谣给学生做课前导学,学生听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心情非常快乐,我把一张雪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问学生漂亮吗?你一个人欣赏过雪景吗?本课中就有一个人,被雪景迷住了,下面你就快速读课文吧!读完会解决一下预习提示的问题。接下来我就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整堂课学生们都学得轻松而快乐。 在比如我在教授《萤火虫》这篇文章的其实环节,我在网上下载了《萤火虫的秘密》这个视频,里面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时代气息,动画色彩鲜明、形象逼真,不仅激发了血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还在短时间内呈现了丰富的知识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快乐的学、轻松的学。

二、学在教之前,教在关键处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形成感悟。

回顾以前的课堂,我总是像庖丁解牛一样,课堂给学生讲解知识可谓面面俱到,恐怕有知识点忘记给学生讲解,结果又是怎么样呢?学生吸收的知识少的可怜。比如我在教授《小石潭记》时就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在一班用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一个教学过程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虑。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停的启发学生,给学生导出思考问题的方向,学生按照我的“启发”,完成了教学中的问题。整节课下来非常流畅,学生也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而在三班我则运用生本课堂的高效模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梳理文意、探讨写作手法和文章主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在学生探究走到死胡同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然后对两个班同时进行课后达标,我发现一班对课堂上我讲解的问题接受的不错,但是对拓展问题做的很不好,而三班整体上都很理想,我在询问学生原因的时候,一班学生告诉我的答案让我很震惊,甚至杨轹丹都说:“老师,这个问题你在课堂上没有给我们讲啊,所以我们不会。”而三班学生的答案普遍是这样:问题很简单,大家在课上都交流过了,没交流的思路和方向也是清楚的。”

“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生发的东西往往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也许那才是学生有生命力的根本。“教学教学”,要教在关键处,学生一学就会的不需要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能弄的没必要教,只有学生团体解决不了的困惑才值得老师去教。学生不是学习知识的机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水桶”,而要都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主见、会自己思考、能解决问题的人。

三、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生长的乐园。 在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来类比当前的教学:有人送了一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4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动带动汽车的运动。这是一个笑话,也许你看了感觉非常可笑,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总会以为学生的学习是非得要教师去带动不可,我们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教学时就会不停的对学生启发,不管学生会与不会的问题都放在课堂上讲解。这就恰如这位印第安老者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不知道汽车自己会运动。而我们之所以没有很好的利用好学生这种资源,是因为我们低估甚至不知道学生当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牧者,只要把学生带到知识的大草原上,他们就能找到需要自己的那些青草。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对问题思考。教师只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迹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就可以了。本学期我在教授《迢迢牵牛星》这一课时,在让学生体会是的内容和情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我的诵读之后加一个表达情绪的感叹词,结果学生加了“呜”、“啊”等词,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我的诵读没有引起他内心情感的触动,请求让别人读一读,还有的要自己唱自己接,这让我很尴尬,师者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学生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但看得出他们的投入和忘我,他们不满足于老师的简单指点,他们进行了真正的深入思考和探究。这让我有了深深的体会,那就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生长的乐园。”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的思考,不是自我的展示,而是进行适当的调控。

四、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是生本教育常规课堂的教学方法。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是在课堂上煽风点火,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还是我在教授《迢迢牵牛星》这一课时,就充分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优势,我在课前导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自己走近诗的方式,结果各个小组的展示形式丰富得让我震惊,有的齐读、有的背诵、有的绘画、有的演唱、还有的是书法,杨淼组的演唱声情并茂,大家仿佛听到了织女因相思而声泪俱下的吟唱,张淇组的画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盈盈之水而不得相见的痛苦和哀怨,最富艺术气息的王九宽组的书法更是荡气回肠、情意绵绵,把我们带到了诗人所营造的情绪中,让我们对主人公、对当时的那个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一切源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成果。

还例如学习《湖心亭看雪》,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认真的自学,自学完后和小组内成员进行交流,我在教室里巡视,注意学生的情况。这堂课我采取了完全放手的做法,学生却学得非常认真,我发现了对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解答的很全面,而且有不同的观点敢于质疑,尤其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学生们像福尔摩斯一样认真的寻找每一条线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尤其是“对故国的怀念”这一情感学生居然能说出四点依据,让我不得不佩服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质疑和解答,让我感觉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让学生学会合作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目的之一。实施合作之后,我们不难看到,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多了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这种合作和交流还体现了课外,甚至带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使课堂内外充满了生命力。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刻,哪怕它已错过了花期,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最明艳的花朵。同样的道理,学生也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养分,耐心的等待花开的时节。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做到真正的对学生放手,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着不一样的生本教育,也成长着自己。真正的感受到生本理念下真正“牧者”的幸福。

第三篇:我的生本课堂与总结

庄口初中 朱家弘

在生本教育实施阶段中,我对生本教育接触的最多的就是,观摩生本教育课堂实录,问题研讨,还有生本课堂研讨课,让我对生本教育又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在开学的这一段时间里,我经历了从实施到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部分问题的阶段,其中主要有这样几项:

1、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交流抓不住重点。

2、学生的纪律乱,不会倾听。

3、学生在前执行任务中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4、初接触生本的学生自学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课堂任务完不成,有点浪费时间。

针对以上问题,怎么样才能解决以上问题呢?我们应该下定决心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加强自己的耐心,注意循循善诱,与细节处给学生以指导。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正是我们需要对过的难关!

我还上过几节研讨课,说实话这是实在的家常课,没有豪华的课件,没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准备),上课结束后,让我一直很矛盾,现在的一年级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才是既生本,又有效率呢?事后我在反思,也听取了很多专家、教师的意见,让我学到了很多。

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几点自己反思的问题和不成熟的做法。以期达到自我反思、互相学习、不断改进的目的。

一、关于小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根据以往的小组评价办法,我发现,小组制定的评价方法一旦不合理,相反会阻碍了小组的共同进步。

1、小组的组建原则。虽然我们采取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进行了搭配,但有些组员的不主动和凑热闹,如班级里的学习习惯差、吃力的同学来说时间久了,他们往往失去了积极性,甚至组长提出不要这个组员的要求。

2、小组的评价。课堂回答问题、参与汇报交流的毕竟是少数,这样得到加分的小组就少了,如何体现小组公平、公正得分让上课的老师大伤脑筋。我想这也是我一直不敢进行小组评价的难点。再者,在小组评价时引发的不必要纠纷,也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使老师与学生之间那种默契、和谐的氛围渐渐远去。

3、我的小组合作观。我认为,小组只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理想境界。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多给孩子们创设交流的话题,搭建一个畅所欲言、展示自我的舞台,全面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小组的熏陶下不断进步(而不是在斥责中)。在小组合作时,我们可以给组长制定任务,由他们去安排他们的学习任务、采取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是关注他们学习的效果。对学习效果好的优秀小组要及时表扬。我想,这样的表扬也是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的。这比老师一直在扣分、加分中做繁重的劳动中大伤脑筋。

二、我的不成熟的做法。

1、汇报语言训练。

汇报:大家好,下面由我们组(我代表我们组)谈一谈对xx问题的看法。请大家看到xx页,我来给大家读一读……我从xx词中知道了……我汇报完了,请大家和我交流。(请问大家还有补充吗?) 交流:xx同学,我认为你刚才在谈xx问题时,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认为还应该……

补充: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觉得还有一个地方更应该需要引起大家重视,请大家看xx段话,……

质疑:我不同意xx同学的看法,我认为…… 答谢:谢谢同学们的补充。

挑战:xx同学,我认为你读的xx句话没有读出作者的感受,我认为应该读出xx的感觉,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2、教给方法,贵在坚持,耐心等待。教师要不断评价,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激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靠自己,成长靠自己,懂得教学就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时,如预习能力、查资料能力、汇报能力等方面还要耐心等待,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切忌“一口吃成胖子”,要在学生的慢慢感悟中学会自主学习。

3、从生本的理念去审视教材。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语文教学中应遵循:以阅读为中心,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写。遵循这些理念,我们再去审视教材,看教学的“切入点”“探究点”“训练点”,以备于在课堂中精心的却看似无心的点拨,让课堂成为交流的平台,把学生的话题引向更为深广的范围。

以上只是自己在实施实践生本课堂中的一点体会,要想做好生本教育还需不断的摸索、总结,最后再提高

第四篇:已发的生本课堂学习体会

生本课堂学习体会

城北小学 王学梅

所谓生本教育,其实也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样式。这种教育样式的产生,从革除本土教育的弊端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针对性。从它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样式来说,和世界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渊源和关联。

其实某一种教育理论对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它的理论标榜和完美阐述,而是这种理论指导下建构的操作样式的可行性和完善性。因为直接指导着教师开展实施的是实践模式。

一、关于生本教育的认识。

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

生本教育的理论框架及教学模型基本由下面若干内容组成: 生本教育理论体系: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3.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4.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无为而为;教少学多;可以双赢。

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二、生本的教育主张

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三、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四、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五、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感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朴素的美德,产生朴素的德行。但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

第五篇:以学定教——生本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的课堂不同于任何的传统课堂,是“以学定教”的课堂。在课堂上老师不是重在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过程。粗看好象是属于理念层面的东西,其实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好手段。只有拥有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师才会“目中有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才会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生本的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堂。在这样的美术课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社会观念、行为习惯、性格品质、自我调控、交往能力等都方面的发展都有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美术是一种以人格教育为主要目的的生本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提倡发挥学生的实践性、自主性、主动性和趣味性。这也是美术课程新标准中对美术课程教育的要求。美术课还是一种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训练课程,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研究表明,美术活动是儿童最早接触和实施的操作活动之一。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美术课程学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美术课堂生本教育的关键所在。

生本理念下的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学生的前置性作业,需要在课前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这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我在上课的美术课,感觉效果非常好。这是一节欣赏课,课题是《爱护中国古建筑》我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我感受—我交流—我展示—我收获。在上课之前师生先一起完成前置性作业(教师收集中国著名古建筑的图片资料,学生课前收集古建筑的文字资料)。因为有了前置性作业,这样上课时学生是有备而来,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我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配乐欣赏师收集的中国著名古代建筑图片,领略其风采,并请学生谈一谈感受。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我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见过哪些著名的古建筑,并把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和身临其境的感觉介绍给大家一起分享。接下来进入到本课高潮部分“我展示”这一环节(小组展示,个人补充)。请两位学生上讲台主持这一环节,学生问,学生答,师补充。小主持人先介绍自己,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介绍自己收集的中国著名古建筑文字资料,最后说一说,仪一仪自己家乡的著名的“武当山”建筑群有什么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言积极,讨论激烈,兴趣盎然,最让我吃惊的是平时一贯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还通过自己主动收集的资料回答了较难的问题,这难道就是生本教育带给我们的惊喜吗?最后进入第四个环节“我收获”请学生谈学习体会,谈你对爱护古建筑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甚至出现“争论”,这样的课堂改变了以往“师问生答”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还发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生本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合作学习了。同时,教学形式更加开放了。

生本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但也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 国外的 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 谢尔 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当学生的交流、讨论、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教师如何在组织教学上做到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等等诸多手段和方法。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当学生的交流、讨论、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美术课堂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本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正如 郭思乐 教授说的,“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它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生态文明的追求”。“教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丰富多彩地学”是我遵循的课堂理念。作为一名专职的美术学科教师,我将力求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更深更远的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