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报告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一、 基础人事模块(数据截止点2015.1.1---2015.12.31)
1、 概述:总人数入职离职异动(内部流动、晋升)
2、 员工增长率(年度)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年度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2014.12.31在职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3、 新员工入职人数部门分布
【定义】是指新入职员工部门分布柱状图
【说明】可以反映出各个部门人员需求的情况,还有培训需求有较大的关联。
4、 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
【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
和)÷4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蓝领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白领员工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5、 人力资源离职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企业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 【公式】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辞职人数+辞退人数+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季度为单位,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离职率应低于8%。
6、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定义】当企业解雇员工或终止员工工作时,就发生了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其主要表现为:某员工因不能完成本职工作,不能达到绩效标准,或有严重的或故意的错误行为,不再满足运作要求而引起的员工流失。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不但包括下岗、裁员、辞退等正常形式,而且包括因员工死亡或终生残疾等导致合同失效而引起的非正常形式的员工流失。
【公式】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解雇员工人数+因残疾而离岗人数+下岗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对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数据的分析,有利于辨识员工主要的离职原因,较低的非自愿性员工离职率有利有弊。我们可以通过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企业的业绩和生产力问题。
7、 自愿性员工离职率(可以考虑做一下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率)
【定义】是指自愿离开企业的员工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自愿性员工离职率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员工的个人境况、企业的内部环境、行业的趋势和宏观的经济形势等。
【公式】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自愿性离职的员工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 如果某一企业有较高的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可能是不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反映,或者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奖励计划没有被恰当地评估,以及领导不力也会造成该比率的上升,也可能是该企业应该对招聘程序进行彻底地检查以确保工作岗位和雇佣员工的能力相匹配。
8、 内部变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部门内部岗位调整、在某企业内部调动的人数同总人数的比例。 【公式】内部变动率=(部门内部岗位调整人数+企业集团内部调动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员工调动人次可以反映组织的相对稳定性,可以使相关单位及时关注调动员工的工作情况
9、 员工晋升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实现职位晋升的员工人数同总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晋升率=(报告期内实现职位晋升的员工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说明】进行员工晋升统计可以反映出企业内部提升的情况,为改进员工发展通道,制定员工职业规划提供依据。
二、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1、 人员岗位分布
***公司目前分为:职能、市场、教学三种岗位(以花名册为准) 【备注】人员类别划分依据企业所处的姐夫按和行业状况再进行规定。
2、 人员学历分布
【定义】是指按照学历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所有在岗员工的最高学历情况统计。包括各学历层次相应的人数以及相应的比重。
【说明】员工学历是指已经正式获得国家承认的最高毕业文凭学历。企业人员学历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及大专以下五个层次。(目前可以不要博士层次,可能没有,呵呵。。)
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 3.1 人员年龄分布
【定义】是指按照年龄区间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实有人员在各年龄阶段相应的人数以及比重。 【说明】
(1)年龄区间划分为25岁以下、26岁-35岁、36岁-45岁、45岁以上四个区间。
(2)仅仅对年龄分布进行一维分析,只能看出员工的年龄层次结构。只有当把年龄分布和其他相关的指标结合起来,才可以从数据中看出问题,例如将年龄分布和学历分布结合,或者将年龄分布和人员职位层次结合,组成一个二维的人员结构分析表,才能从双重指标中所显示的数据中,看出人员结构所折射出的具体情况。
(3)对年龄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组织人员是否年轻化还是日趋老化,组织人员的稳定性和创造性,组织人员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组织人员工作的体能负荷和工作职位或职务的性质与年龄大小的可能的匹配要求。
以上四项反应情况,均将影响组织内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组织效能。企业的员工理想的年龄分配,应呈三角形金字塔为宜。顶端代表45岁以上的高龄员工;中间部位次多,代表36岁-45岁的中龄员工;而底部位人数最多,代表20岁-35岁的低龄员工。 3.2平均年龄
【定义】是指报告期末企业(部门)所有在岗员工的年龄的平均值。
【说明】一般情况,平均年龄与员工知识更新速度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成正比。平均年龄越小,员工知识更新速度越快,知识结构层次更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企业的知识资源也就更为丰实。 3.3 人员工龄结构分析
【定义】是指按照工龄区间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实有人员在各工龄阶段相应的人数以及比重。
【公式】各等级人员数量以某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数据为准。 【说明】
(1)工龄指标为员工在某企业工作工龄,截至日期为报告期期末,工龄超过半年按一年计算,半年以下按半年计算。
(2)通常工龄越长代表员工忠诚度越高,经验越多,工龄区间划分为5年以下、5年-10年、10年-15年、15年-20年,20年以上五个区间。 ***公司工龄区间建议划分:1年以下,1-3年,3-5年,5年以上。
4、 人员职级结构分析
【定义】是指按照职称体系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各职称等级上实有人员的数量以及所占总人数的比重。
【公式】各等级人员数量以某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数据为准。
【说明】企业等级分为员工、副主管、主管、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7个职级。
三、 劳动关系
1、 劳动合同签订比例(兼职与全职区分开)
【定义】是指某组织所有人员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及占总人数的比重 【公式】劳动合同签订比例=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报告期员工内平均人数 【说明】此指标从侧面反映了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程度
2、 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
【定义】是指在组织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比率 【公式】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参保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四、 招聘配置
1、 招聘成本评估
1.1 招聘总成本
【公式】招聘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直接成本。
【说明】内部成本为企业内招聘专员的工资、福利、差旅费支出和其它管理费用。 外部成本为外聘专家参与招聘的劳务费、差旅费。直接成本为广告、招聘会支出,招聘代理、职业介绍机构收费;大学招聘费用等。
1.2 单位招聘成本
【定义】是指在一次招聘活动中每招聘一位员工所占用的成本。 【公式】单位招聘成本=招聘总成本÷录用总人数 【说明】校园招聘可以做一个招聘成本分析
2、 录用人员评估
2.1 应聘者比例
【定义】应聘者比率是指某岗位应聘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应聘者比率=(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说明员工招聘的挑选余地和信息发布状况,该比率越大说明组织的招聘信息颁布的越广、越有效,组织的挑选余地就越大;反之,该比率越小,说明组织的招聘信息发布的不适当或无效,组织的挑选余地也越小。一般来说应聘者比率至少应当在200%以上。招聘越重要的岗位,该比率应当越大,这样才能保证录用的质量。 2.2员工录用比例
【定义】录用率是指某岗位录用人数与应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录用率=(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越小说明可供筛选者越多,实际录用的员工的质量可能比较高;该比率越大,说明可供筛选者越少,实际录用的员工的质量可能比较低。 2.3 招聘完成率(总的招聘完成率和岗位的招聘完成率)
【定义】招聘完成比率是指某岗位录用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招聘完成比率=(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 该比率说明招聘员工数量的完成情况。该比率越小,说明招聘员工数量越不足。如果为100%则意味着企业按计划招聘到了所有需要的员工。 以下2个分析标准适合校园招聘或者集体招聘的分析(2015年度可以不做分析) 2.4同批雇员留存率
【定义】是指同一批次招聘入企业的雇员直至统计时间为止,仍然在职的人数同同批雇员初始人数的比例。
【公式】同批雇员留存率=同批雇员留存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 2.5同批雇员损失率
【定义】是指同一批次招聘入企业的雇员直至统计时间为止,所有离职人员人数同同批雇员初始人数的比例。
【公式】同批雇员损失率=同批雇员离职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
同批雇员损失率=1-同批雇员留存率
【说明】同批雇员留存率和同批雇员损失率反映了员工流失状况,员工流失状况又说明了员工满意度。同批雇员留存率越低(损失率越高),同批雇员员工满意度越低,需要及时找出并分析员工离职的原因,实施补救;同批雇员留存率越高(损失率越低),员工满意度越高,组织满意度也越高。
3、 招聘渠道的分析
【定义】招聘渠道分布是指某单位录用员工通过各渠道进入的数量分布及相应比重。 招聘渠道主要有校园招聘、职业中介机构、现场人才招聘会、内部推荐、媒体广告、网上招聘、应聘者直接找上门求职。 内部招聘:主要以内部推荐为主;
外部招聘:除内部推荐以外的渠道均为外部招聘;(外部招聘需要再详细的进行分析:网上招聘、现场招聘、上门求职;其中网上招聘要求对目前现用的网络渠道进行分析评估:前程、智联、58等各种网络渠道,以评估来年网络渠道的选择)
【公式】按以企业为边界分为:内部招聘比率=(内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外部招聘比率=(外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以渠道划分则为各渠道录用人员的数量及比率。
【说明】企业在新员工招聘中最好不要局限于采用单一渠道,而应考虑各种渠道的特点灵活使用,来自不同招募渠道的应聘者适应于企业的不同岗位,在招聘过程中根据需要有所偏重采用会得到比较好的招聘效果。
五、 培训(总部培训单独分析,分校人事此模块需要分析)
1、 培训人员分析 1.1 培训人次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次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的所有人数累计之和。 【公式】培训人次=N1+N2+„„Nn 其中Nn指某次培训参加培训的实际人数。 1.2 内部培训人次(与培训人次计算方法类似) 1.3 外部培训人次(与培训人次计算方法类似) 1.4 依岗位(或者部门)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
【定义】受训人员比率用来衡量某一部门接受培训的员工人数,以及该部门受训员工数目在整个组织的培训人数当中所占的比例。
【公式】依岗位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某一岗位类别受训员工的人数÷接受培训的员工总人数
【说明】 这种计算可以明确显示出企业对各类员工的培训的投资水平与培训的重点所在。
2、 培训费用分析 2.1 培训费用总额
【公式】培训费用总额=内部培训费用+外出培训费用
=岗前培训费用+岗位培训费用+脱产培训费用
【说明】按照利用培训资源的不同,企业的培训可以分为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所谓内部培训就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所用资源包括培训讲师、场地、讲义、教具等等,都使用内部资源;相反,外出培训仅仅指脱产外出接受培训。其中请外部培训师来企业授课,或者参与某企业的培训也所归入内部培训。***公司基本内部培训为主。 2.2 人均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位员工平均花费的培训费用。 【公式】人均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培训总费用÷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2.3 岗前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对上岗前的新员工在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产品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 2.4 岗位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为使员工达到岗位要求以及产品知识更新而对其知识、技能进行培训而发生的费用。
2.5 脱产培训费用(***公司暂时不存在这种费用,大家了解即可)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因企业(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允许员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即为员工提供继续深造机会)而发生的成本,其目的是为企业(部门)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而发生的培训费用。
2.6培训费用占薪资比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培训各项费用之和同该时期内员工工资总额的比例。 【公式】培训费用占薪资比=报告期内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工资总额×100%
【说明】培训费用占薪资比并不是越高越好,合理的培训费用占薪资比一般水平为2%-5%。一般情况下,如果培训费用占薪资比高于5%,表明企业(部门)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但培训费用过高,人力成本过高;如果低于2%,表明企业(部门)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或者说明为了节约挖潜,充分进行内部培训。
3、 培训效果分析
3.1平均培训满意度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对此期间内的所有培训的平均满意程度。 【公式】平均培训满意度=(TA1+TA2+„„+TAn)÷报告期内培训次数
其中TAn是指某次培训的平均满意度。
或者:平均培训满意度=∑报告期内某次培训某员工的满意度÷报告期内培训人次【说明】培训满意度越高培训效果越好。
3.2 培训测试通过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参加培训后进行测试的通过率 【公式】培训测试通过率=通过测试人数÷参加培训人数 【说明】培训测试通过率越高相对培训效果越好。
六、 绩效
1、 绩效工资的比例
【定义】是指报告期企业员工获得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 【公式】绩效工资比例=(绩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100% 【说明】不同的岗位应该设置不同的绩效工资比例; 不同的部门(或岗位)绩效占比是否具有激励性;
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按部门分析,总部需要分要分析省级校区的整体情况)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类,各类别员工数量以及占总数的比例。
【公式】X类员工比例=(绩效考核结果为X的员工数÷员工总数)*100% 【说明】通常每类绩效评级员工的比例分布应符合正态分布,如果出现某一类员工过多的情况,则应该重新审视绩效考核的指标标准是否过低或过高、或者存在人为因素。
七、 薪酬
1、 工资总额(曲线图按月呈现)
【定义】是指报告期企业所有实有员工的应发工资总额。 【公式】工资总额=I1+I2 „„+In 其中,In 是报告期内一个月的应发工资。
【说明】(1)省级分校可以再展开分析各个部门;
(2)总部可以按省级分校做分析;
工资总额的增加和人员的增加会有一个相关,可以做曲线相关,若未正相关,说明人均成本的提高;
总部可以用今年和去年,前年的薪酬总额按月做一个曲线分析。
2、 运营维持性工资总额比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于实现和维持企业运营目标任务的工资额与工资总额的比例。目前***公司的状况:重庆校区为运营维持性;其他校区2015年度均为投资性人力支出。
【公式】运营维持性工资额比率=报告期内运营维持性工资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 【说明】通过有效区分维持性和投资性人力支出,可以更加科学和客观的了解对于人员方面的支出,因为有部分人力支出的效果产生有个递延性,可能会跨度到第二年、第三年,甚至更长,在作区分时,一般按照公司、职能进行区分
3、 人均工资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平均每位员工的工资额。
【公式】人均工资=报告期内工资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1)人均工资的统计,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统计数据,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时间跨度统计,这样就可以通过二维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
(2)可以按省级校区、按部门、按岗位、按岗位性质进行分析;
4、 年工资增长率 【定义】是指报告年度企业工资总额同上年度相比所增加的比例。
【公式】年工资总额增长率=报告年度工资总额÷上年度工资总额×100%-1 【说明】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分层级进行统计数据
5、 年人均工资增长率
【定义】是指报告年度企业(部门)人均工资同上年度相比所增加的比例。 【公式】年人均工资增长率=报告年度人均工资÷上年度人均工资×100%-1 【说明】一般情况下,同期工资增长率应该比销售收入增长率小。如果同期工资增长率大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表明工资增长速度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企业的人力成本增长过快。
6、 保险总额(***公司目前只有五险,没有一金)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为其所有员工按法规所缴纳的社会保险的费用总额。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费用。
【公式】保险总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A1+A2+„„+An 其中An 指报告期内为某位员工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
【说明】数据库数据收集中需要明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所缴纳总额。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分析
http://.cn2010年12月07日 16:43《管理@人》
人才分析的竞争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年10月刊
Thomas H.Davenport, Jeanne Harris, and Jeremy Shapiro
一些行业领先的公司正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精密的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源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谷歌、百思买、思科和其它许多卓越的企业开始明白如何使组织保持高生产率和员工工作投入以及较低的人才流失率。如果你想从最优秀的员工身上获取最佳绩效,你就必须清楚知道谁是组织的财富而谁又是组织的负担。在这一方面,理性的分析显然比拍脑袋的方式更能给出可信的答案。
目前共有六种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分析方法,分别为:人力资本现状分析、人力资源数据挖掘、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员工队伍预测、人才价值模型和人才供应链分析,这六种方法依序由简及繁,构成了人才分析的方法体系。
人力资本现状分析是对公司员工个人绩效以及例如员工规模、临时雇工、员工流动及员工招聘等组织层面员工数据的权威统计。这些数据通常被用于反映组织人力资源运转健康与否。捷蓝航空(Jetblue)以员工是否会推荐其他人加入公司作为衡量员工满意度的一项指标。
人力资源数据挖掘是对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整合或分解,从而深入了解不同部门和职能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例如,公司经理人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数据挖掘了解到公司在东海岸的销售团队需要对员工流失采取干预性措施,而西海岸的业务团队则一切正常。
第三篇:东陈镇人力资源调查数据分析
东陈镇人力资源调查分析报告
一、开展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发挥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站作用,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水平,扎实做好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实现全市村级平台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市局于2011年6月30日召开如皋市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平台标准化建设推进会,要求各镇(区)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开展创建南通市“充分就业村”,对基础条件好,有比较完善的硬件设施的村(社区),进行人力资源调查工作试点。
我镇根据市局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南东陈社区和石池村作为两个试点村。每个村利用20天的时间,完成人力资源调查的各项工作。南东陈社区从7月7日进村,就立即开展工作,一方面村里对村办公室进行装修,建立柜台式服务窗口,另一方面,我们五位村级平台协管员与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在2010年人力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资料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入户调查。石池村于8月3日进村,通过入户调查,掌握基础信息。
我们结合今年充分就业村的创建,选择了今年需创建的汤湾、杭桥、南庄、北庄这四个村先进行人力资源调查,再选择去年已创建的蒋宗、范桥、尚书这3今年需要复查的村,
最后调查所剩下的6个社区。
二、调查数据分析
全镇共8个村,7个社区,12556个农村家庭,农业人口41054,其中男性20265人,女性20789人。
(一)劳动力总人数分析:
劳动力人数21084人,占农业人口比例51.36%。
1、按性别分:男12176人、女8908人,分别占劳动力人数的57.75%和42.25%;
2、按年龄分:16-25周岁2064人、26-40周岁6676人、40周岁以上12344人,分别占劳动力人数的9.79%、31.66%和58.55 %;
3、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或识字很少2936人、小学15355人、初中17232人、高中4058人、职高、技校、中专786人、大专471 人、本科213人、研究生3人,分别占劳动力人数的7.15%、37.40%、41.97%、9 .88%、1.91%、
1.15%、0.52%和0.01%。
(二)在家务农人员情况分析
在家务农人员2477人,占总人数的6.03%;其中从事高效农业164人,占务农人员人数的0.9%。在调查中发现在家务农主要从事的是传统农业,高效农业的人数较少,从事传统农业的以年长者居多,他们缺乏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提高在家务农人员从知识水平是一项长远的工
作。
(三)剩余劳动力情况分析
剩余劳动力27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28%。不需推荐工作270人,占剩余劳动力的100%,剩余劳动力中有一部分人是在家待产、照顾家庭,一部分是在家休养的人员。这些剩余劳动力在以后都有可能转化为正式的劳动力,在今后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为重要。
(四)务工经商情况分析
务工经商18283人,占总人数的44.53%、占劳动力总数的86.72%:
1、进单位务工8227人,占总人数的20.04%、劳动力总数的39.02%、务工经商人数的45%。其中:
(1)在本地务工6394人,占进单位务工人数的77.72%;在本地务工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化工业、纺织业。主要的工种分部在制造业的挡车、套口、织布、焊工、电工;化工业的化工生产、质检等。电工、焊工有一定的技术。
(2)在外地务工1699人,占进单位务工人数的 20.65%;主要的从事行业是制造业,岗位有文员、操作、检验等。有部分岗位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3)在国外务工134人,占进单位务工人数的0.73%。主要的务工国家是新加玻、日本等地。从事的行业大多为制
造业。
2、创业170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14%、劳动力总数的8.07%、务工经商9.30%
(五)困难家庭情况分析
困难家庭户数369户,占调查总户数的2.94%;困难家庭人数679人,占总人数的1.65%;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劳动力249人,占总人数的0.61%。困难家庭多为农村低保户,家庭中有残疾的人员的家庭或是家庭成员遭遇变故丧失劳动能力,其他成员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
(六)被征地农民情况分析
无被征地农民。
(七)社会保障情况及分析
参加保险人数19316人,占总人数的47.05%,占总劳动力的91.64:
1、参加企保4852人,占参加保险人数的25.12%。其中养老保险4852人,占参保人数的100%;医疗保险3793人,占参保人数的78.17%;失业保险3499人,占参保人数的72.11%;工伤保险3691人,占参保人数的76.07%;生育保险3433人,占参保人数的70.75%。
2、参加农保14464人,占参加保险人数的74.88 %。
三、调查中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处于农村农忙时节,参加入户调查和数据
录入的人员大多是农村干部和务农人员,夏收夏种和春蚕生产、销售的任务繁重,没有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有培训愿望、有创业愿望、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就业登记等情况调查了解不全面、不彻底。通过这次调查,反映了我镇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建筑、机械、化工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劳动力的水平、技能不高,今后还有待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参与高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水平。由于近几年我镇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成效显著,本镇劳动力就业环境宽松,选择余地大,不出镇、不出村就能找到如意的工作。
四、对策建议
我们东陈镇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较好,就业率达95%。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一是结合扶贫工作,加大扶持农村困难家庭劳动力就业,要鼓励在镇的企业优先安排困难家庭劳动力;二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采取校企联办的办学模式,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取得培训机会;三是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对所有在镇企业,加大监控力度,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参保情况、保险费缴纳予以最大的关注,同时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最大限度的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水平;五是鼓励农民创大业,让大创业带动大就业。
第四篇: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五数据库设计实验报告(精选)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五数据库设计
实验名称数据库设计
实验五 数据库设计
一、实验目的
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E-R图)分析和绘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
Win2000以上软件操作系统,Visio软件开发环境。
三、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二所给定的某高校学生补考管理系统业务背景材料,在整个补考管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实体有院系、班级、课程、学生、教室,以及相关联系补考。院系涉及到院系编号和院系名称;班级涉及到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在院系编号;课程涉及到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所在院系编号;学生涉及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所在班级;教室涉及到教室编号、补考教室名称、容纳人数;补考涉及到学生学号、课程编号、补考原因、补考成绩、补考日期、补考教室名称。请根据以上文字材料建立该学生补考管理系统E-R图。
四、实验步骤
1、掌握概念模型的作用;
2、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的分析方法;
3、利用Visio绘制新系统的概念模型图(E-R图);(参考例图)
4、学会绘制局部和整体E-R图。
五、实验报告及要求
1、绘制学生补考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图(E-R图);要求先绘出局部实体图,再绘制整体实体-联系图;
2、在SQL server上实现该数据库
2、提交本次实验结果的WORD文档(含建立数据库的SQL语句)。 例图:
一、 实验环境
Win2000以上软件操作系统,Visio软件开发环境。
二、 实验目的
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E-R图)分析和绘制方法
三、 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二所给定的某高校学生补考管理系统业务背景材料,在整个补考管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实体有院系、班级、课程、学生、教室,以及相关联系补考。院系涉及到院系编号和院系名称;班级涉及到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在院系编号;课程涉及到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所在院系编号;学生涉及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所在班级;教室涉及到教室编号、补考教室名称、容纳人数;补考涉及到学生学号、课程编号、补考原因、补考成绩、补考日期、补考教室名称。请根据以上文字材料建立该学生补考管理系统E-R图。
四、 实验步骤
1、掌握概念模型的作用;
2、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的分析方法;
3、利用Visio绘制新系统的概念模型图(E-R图);(参考例图)
4、学会绘制局部和整体E-R图。 E-R总图
E-R局部图
院系_班级
班级院系PK 院系编号院系名称 FK1班级人数所在院系编号PK班级名称 学生_班级
班级PK FK1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在院系编号PK FK1学生学号姓名班级名称
补考(学生_课程) 课程PKPK,FK1FK2课程名称院系编号教室编号PK,FK1PK,FK2补考学号课程名称PK FK1学生学号姓名班级名称
课程_教室
课程PKPK,FK1FK2课程名称院系编号教室编号PK 教室教室编号教室名称容纳人数
建库语句
createdatabase补考 use补考
createtable院系 ( 院系编号varhchar(10)primarykey, 院系名称varchar(20) ); createtable班级 (
); createtable学生 (
); createtable课程 (
课程名称varchar(20), 院系编号varchar(10), 教室编号varchar(10), 学号varchar(10)primarykey, 姓名varchar(10), 所在班级varchar 20 notnull, constraintfk1foreignkey所在班级references班级(班级名称) 班级名称varchar(20)primarykey, 班级人数int, 所在院系编号foreignkeyreferences院系(院系编号) constraintpk1primarykey (课程名称,院系编号) ); createtable教室 (
); createtable补考 (
); 学号varchar(10)foreignkeyreferences学生(学号), 课程名称varchar(20)foreignkeyreferences课程(课程名称), constraintpk2primarykey (学号,课程名称) 教室编号varchar(10)primarykey, 教室名称varchar(20), 容纳人数int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数据SPSS处理
一、对某些变量进行频数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并输出恰当的图形。选取了恰当变量得2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6分,输出恰当图形得2分。
二、对某些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峰度和偏度),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10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2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8分。
三、利用文件中的数据进行交叉分组下的频数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15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3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12分。
四、对某些变量进行多选项分析(二分法,分类法),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15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3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12分。
五、根据文件中数据的特征,利用一种或多种参数检验方法,对文件中某些变量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20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3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15分,使用两种方法得2分。
六、对文件中某些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第八章。双变量相关),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15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3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12分。
七、利用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15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3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