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大全)

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大全)

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第一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标准的提出为我们的作文教学。

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标准的提出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出了方向,我所解读出来的信息是:“积累+兴趣=习作”。

积累是习作的基础。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写作方法与技巧的积累等。阅读积累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感,生活积累能为写作提供素材,写作方法与技巧的积累能使学生在习作的天空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兴趣是习作的保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在习作时有快乐,有开心,有感动,有幸福,有温馨,他们才能乐于表达,才能写出属于他们的好作品。

一、积累:

1、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要从语文起步阶段开始。

低年级时,借助语文报、作文导报等资源,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利用好班级环境,做好阅读启蒙。从一年级开始,我班的每位同学就都订阅《语文报》,每天的早读时间,就是学生的读报时间,每天清晨学生不仅从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妙,还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读报体会。

中年级时,引导学生读书。三年级第一学期放假时,我们推荐学生利用假期读两本儿童类的小说。开学后,为了让读书活动能延续下去,我让学生们把他们读过的小说带到了课堂。学生们纷纷利用下课时间去阅读小说,勾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在班级当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什么杨红樱系列、伍美珍系列、《昆虫记》《青铜葵花》《草房子》等等,在我班的桌面上都能看到,不止孩子们享受了一次读书的盛宴,连老师们也跟着一饱了眼福。

2、生活积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希望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因此,我鼓励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作文素材。

有一次,下午第三节课时,天突然暗了下来,窗外飞沙走石,树摇叶舞,一场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临了,我发现好几个同学停下了笔望向窗外,我本想批评他们,但转念一想:何不利用这次机会让他们好好观察一下呢?于是,我让学生们都停下了笔,望向窗外,提醒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同时,家庭作业也临时改成了小练笔。第二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这次雨加冰雹的天气。过了几天,在写一篇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时,孙荣金同学就把雨天奶奶心疼自己,背着自己回到家中的事情写了下来。习作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雨水汇成了小溪,奶奶背着孙女,孙女打着雨伞;到家后,孙女给奶奶拿毛巾、帮奶奶换衣服,给奶奶倒热水,把自己和奶奶之间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发现一次生活的观察、体验,就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周冠阳同学每天都用自己的眼睛仔细地观察着班里的每一个人,他把班级发生的一些小事记录下来,试图写出自己的小说。王兆轩同学能够经常性地把时髦语言写到自己的习作当中,爸爸、妈妈、同学是他习作中的主角,爬山、开party、帮助他人、旅游等是他的生活积累。从他的一篇篇习作当中,你就可以了解他的爸爸和妈妈,了解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到他的幸福与快乐。

3、写作方法与技巧的积累:

曹志刚老师有一个观点“作文不是教出来的。”我举双手赞同。如果作文教学只是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我想效果是不会太好的。我们要利用好教材这个资源,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巧妙地穿插到阅读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第一单元时,我觉得《火烧云》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有比较突出的特点。所以我在讲课时侧重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之后,我让学生闭上双眼,为学生

范读课文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谁给你带来了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体会到,好的作品能够为人们描绘出用画笔都无法勾画出来的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习作中学生或是运用丰富的颜色描写,或是运用排比句式进行细节描绘,或是侧重变化的动态描写,都能够把分析课文的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虽然大部分还有些生涩,不够完美,但我坚信,只要学生敢于尝试,总会有进步的。

二、兴趣:

1、创造生生互读互评的交流平台:

学生的每次习作都是写在一张稿纸上的,收上来后,我先批阅。大纲中指出:第

一、第二学段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我在批阅作文时总是以鼓励为主,所给的分数也是比较高的。对于写的比较好的习作,我还会为他们贴上小花,以资鼓励。

批阅好的作文,我会装订成册,放到班级的公共书桌上,以供同学之间交流传阅。每次有新的作文出现时,学生就会三三两两地围坐在那里,对习作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作文好的同学,每每都是喜上眉梢的;被指出缺点的同学则受到刺激,感到不好意思,大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意思。一打装订好的习作,经过无数同学的翻阅,有的卷了边。有的掉了角,但我一点都不心痛,从这些伤痕累累的作文纸上,我看到了学生作文进步的希望。

四、批改作文时的滋味:

什么是作文?曹志刚老师是这样说的: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是尊严,是荣耀。作文是本真的袒露,是压抑的冲动,是秘密的公开,是温馨的表白,是内在的觉醒,是跳跃的音符。听起来好美,批起来好难。我特别理解为什么小学阶段作文不叫作文,叫“习作”了。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水平是真真的有限,全班二十五名学生的习作只有两三篇还像个样,其他的我只能逼着自己往下读。怎么办?学生写了,忍着看也要看,不想批也要批。我把武功中的“忍功”发挥到了极致。为了鼓励学生,我尽量从那二百多字里面去找有用的句子,把它们圈画出来,并写上旁批;如果遇到像样的好句子,那更是大大的夸奖一番,期盼着下次会遇到更好的句子养养眼,当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互读交流时,能够从那些红圈圈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

经过一段时间的忍耐,我发现学生会说话了,偶尔还能从众多的习作中读到几篇我认为好的,慢慢地,批改作文已经不再是我的负担。习作已经成为了我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

第二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宁师中学 赖春发

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减少,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通过一年的教学体会,现就必修3和必修4两个模块的教学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研究新教材,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想

新教材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一)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概念更加通俗易懂,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准备数学工具

新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定理(或性质、公式)──范例”组成的系统,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在适合学生阅读方面作了大幅度的改革。例如必修4三角函数中“诱导公式”部分改变了以往教材多、繁、杂的公式排布模式,改变了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公式通过加工整理成了两大类: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以及角α与nπ+α(k∈Z)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把很多公式整理总结在一起,利用奇偶性和π的奇偶倍分析总结了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这种编写简明阐述了公式的整体特征,更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并且在利用公式解题时大大缩短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解题的速度提升,也不会出现符号搞不清楚的问题,降低了教学难度,也便于教师实施知识总结,是该部分的一大亮点。

(二)教材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显著的地位,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材除了通过正文阐述,还通过“思考与讨论”中的想一想,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等。例如,三角函数图象变换一节,在正文例题中阐述了

这一先周期变换再平移变换的过程,此例题讲解后,教材又在思考与讨论中编写了例:想一想,如何按照下列指定的顺序,将一个函数的图象变为下一个函数的图象?

让学生自己作图,发现先平移变换再周期变换与先前知识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函数变换的不同顺序路径的异同。

(三)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材的每一章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数学典故,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掌握本章的知识,然后明确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概率一章时教材引用 “五千万幸运儿‘横空出世’” 的通讯报道,阐述了社会上购买福利彩票中大奖的问题以及中奖率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章的后续学习作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

每一节的正文描述,一般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先作渗透,后讲理论、概念,加强应用。教材及习题坡度平缓,有些习题采用一题多问,由浅入深的编写方法。例如:在算法初步这一新知识学习之前,教师和学生对它都是陌生的,但真正接触起来,给人的感觉确是平稳过渡,是一种自然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教材从学生熟知的鸡兔同笼趣题谈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有了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冲动,接着教材中又设计了利用Scilab程序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把学习本章计算程序语句的问题推向了高潮。然后教材从算法──框图──语句由浅入深地作了详细阐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难使学生掌握。

(四)教材内容安排采用螺旋编写体系,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吻合

安排知识顺序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高一新教材4个模块囊括了基本初等函数、向量、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直线与圆)、概率统计以及新加入的算法初步,这些知识几乎将原先的教材内容全部涉及,但是看起来“形”散的新教材结构其实“神”不散,现在学习的这些内容都是工具性的知识,只有这些知识储备多了,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甚至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学习。

(五)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概率部分的章头图是北京、上海、香港三大城市的降水率;在古典概型中引入基因控制问题,分析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问题;在本章最后,教材用键盘设计和排布问题以及“一次性密码本”的设计问题编辑了例题,更深入地阐述了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实际问题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深刻懂得了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中更加注意把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二、研究教法,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新教材虽然起点较低,但标高却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推向不同的档次,因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对学生分层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说,新教材“下可保底,上不封顶”。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新课引入,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我们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景:

(1)创设产生学习兴趣的情景; (2)创设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 (3)创设产生发现乐趣的发现情景; (4)创设产生探索欲望的知识迁移情景; (5)创设产生成就感的成功情景。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问题时,我举了一个例子创设悬念:同学们,老师有个发现,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右边的页码是奇数,相信不相信?试一试。接着我又出示第二个例子:老师手中的转盘(有多块不同颜色的区域),如果将它自由转动,请你们猜一猜,当转盘停止时,指针会指向那种颜色的区域?(学生发现答案不确定。)翻书和转盘这两个事情是现实中的有趣问题,最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自然会把学生引入随机现象之中,使学生感受到随机事件就在身边。这一问题情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基础上,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诱因,不断地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再根据教材中的事例展开分析,更能用好教材。

(二)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 1.设计一题多问,促进自主学习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新教材必修4中的“思考与讨论”有一思考讨论题:x为锐角,比较x,sin x,tan x的大小。在讲授时,我没有讲完题目答案就作了以下变式设计:已知x为弧度制锐角,请用小于号“<”将x,sin x,tan x连接起来。

教师提问: (1)根据已经学过的弧度制、角的定义和三角函数线的知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2)你能在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中把要比较的三个量所对应的图形表示出来吗?

(3)请大家看图,这三个量谁大谁小? (4)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5)当x为钝角时如何?其他范围呢?推广后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这一过程比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好多了,也更好地运用了教材。

2.倡导一题多解,实施分层教学,教材不仅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本很好的“学材”。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倡导一题多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

例如:设2α是第二象限角,则必有( )。 A.tan α>cot α B.tan αcos α D.sin α

本题是比较两个三角函数值大小的问题,先求出α的范围

A层(基础较差的学生)作差比较大小:

因为cot 2α<0,所以tan α>cot α。

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求解。

B层(中等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的图象以及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象,比较图象得出结果。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反思计算过程,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

C层(水平较高的学生)用特殊值或单位圆解决。特殊值的使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单位圆的使用使学生在解决三角问题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带动他们的后续学习。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并且从中提炼了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教材的精髓。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在新教材的知识背景下,我们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试教中主要采用了“数学作文教学法”,即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实际调查,数据证明等程序后,以作文(或说报告)的形式写出自己对知识的回味、反刍、体味,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或者是学生本人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和搜集的与课本相关知识的事例。例如在此活动中有一个学生深感城市交通阻塞和混乱情况严重,为了调查这一问题,不惜用整个周末的时间在街上统计车流情况,最后作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城市道路布局问题》一文,文中用频率统计表和频率分布折线图论证了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通阻塞情况,通过道路两侧障碍物和摊点与车辆的相关散点图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行设计了许多改进意见。观点明确,立意鲜明,使得所学“统计”一章的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

(四)搞好知识衔接,加强知识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上调,中考难度的下调、新课程的实验和新教材的教学,使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以及高考中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来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搞好初高中的衔接。我们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结合新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文化及数学史料,开展数学兴趣的教育,教材中设计的数学范例和古代数学家探究问题的精神,熏陶和鼓舞了许多学生,使高初中知识衔接的矛盾得到了缓解。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高一年级,进校后,代数里首先遇到的是理论性很强的集合和函数,再加上立体几何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又不可能一下子就建立起来,这就使一些初中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高一阶段数学的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甚至,少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许多学习方法讲座,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教材,取得良好效果。

2.搞好知识本身的衔接

重视探究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强调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注意到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新教材必修4将三角分成了两部分:基本初等函数(Ⅱ)和三角恒等变换,除作了大量删减,没有将两部分安排在一起。开始并不明白编写的意图,在试教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中逐渐明确,三角恒等变换是借助向量为工具来解决论证一系列公式的。教材将三角函数定义、向量、三角恒等变换穿在一起,形成一条主线,学习完后更容易把他们融为一体。 例如和角公式的推导,教材中用单位圆结合角终边上一点三角函数值的定义,以及数量积的知识作了推导,综合运用了前面已有的知识,教材第143页“探索与研究”又作了新的提问。基于此,笔者在讲授这一部分知识时也作了新的推理和尝试,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即新教材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另法如下:设两向量坐标与以x轴正轴为始边组成的角为α、β。

此解法完全从向量进入,更容易引发学生对向量的认识,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加深、巩固和应用。

新教材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数学结果。

教材、学生、教师构成教学的三要素。在新理念下,教材是“学材”,是在教师指导下必不可少的进行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要材料(像演戏的剧本)。

学生是主体,是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学习机器(像演戏的演员)。

教师是主导,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指导、评价,这与过去在教学中搞满堂灌式的个人表演大相径庭(象演戏的导演)。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万事开头难,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索,我们就应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

第三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过程的科学展开、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多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而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深度,就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一、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一些教师却说,这是新理念的课堂。可我心存疑虑: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终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序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对新课改的扭曲呢?能谈得上高效吗? 我们反对教师课堂一言堂和满堂灌,反对还给学生思考问题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但是一味地讲求学生的“自主”,动不动围在一起合作,一切放任自由,完全取消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与讲解,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学生怎么能够凭着绝对的“自主”,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呢?难怪有的学生感叹,课堂上热热闹闹,下课之后什么都不知道。一节课下来,收获显然不大。很明显,这样的课堂教学和新课改前的高耗低效又有何区别?难道我们的课堂教学真的就这样容易走极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吗?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以有效的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表现行为进行梳理。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表现在课前准备上是教学设计不精心:虽然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也知道要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备课却只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更有少数教师为了应付检查,突击抄写别人的教案,不能做到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也没能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更没能预想到在课堂上有可能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随机应变而具备良好的教育机智。因此,“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第

二、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的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这种课堂结构至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对各个环节的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模式化”了,就显得过于呆板、没有活力,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合理调整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达到课堂结构的最优化,课堂效果的最佳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呢?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实际,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选择最适合某课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最符合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最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把知识内化为自我修养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千万不可板着脸上课,这样的课没有人爱听的,这样的课效率是不高的。因此,教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废止“一言堂”“家长制”的教学作风,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引路人的姿态出现,态度和蔼可亲,作风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如果我们能够营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第三、课堂教学必须“务实”才能“高效”。

当前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惟美主义,华而不实的花架了,更有甚者出现一些课堂“作秀”,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难怪有的教师会说,“公开课是做出来给听课的教师看的,平时上课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学效果肯定得不到保证。”这话初听起来刺耳,但仔细一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务实才能高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高效课堂应该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

1、高效课堂应当是平实的。所谓平实,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炫耀教师水平而追求“奇”、“特”、“巧”等。我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文化史《诗歌与小说》,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已读过的一些唐诗、宋词,然后让学生欣赏戏剧《窦娥冤》,接下来放映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中的一些片断,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讲了3分钟左右的刘心武点评《红楼梦》。最后让学生自己看书。不到5分钟,下课铃声响了,教师只能草草收场。这节历史课好像上成了语文课,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很明然,这是纯粹的表演课,扭曲了高效课堂的实质。学生能学到一些什么呢?一节课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这就是华而不实带来的课堂教学的低效率。

2、高效课堂应当是真实的。所谓真实,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提倡自主创新、张扬个性与合作学习,这是正确的,但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继承优良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不能丢掉传统盲目追赶潮流而使课堂教学失却本真。我听过一节高中地理公开课,那节课是讲工业布局的。教师提出很多脱离学生实际的高难度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得相当完整,就连学生回答完问题其它学生的鼓掌都是非常有节奏的。在这里你看到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可以与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相提并论。很明显,这堂课是事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课是不真实的,这种失去真实的课堂绝不会是高效课堂。

3、高效课堂应当是丰实。所谓丰实,指的是课堂有生成性,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所升华。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文化史《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时,首先讲思想家李贽,然后讲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思想观点等,按一般常规说,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但这堂课是否高效很值得怀疑,因为,这堂课并不丰实,缺乏生成性。教师如能上升到“为什么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属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与孔孟儒学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何体质区别?如何评价呢?”等问题联系起来,然后得出结论: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社会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这样的课才是课堂教学质的升华,这样的课才是丰实的,高效率的。

4、高效课堂应当是扎实的。所谓扎实,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仅限于少数学生与教师互动,大多数学生充当听众。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的公开课:授课者按照早已设计好的教案或早已制作好的课件,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课件制作色彩班斓,音响、视频、动画一应俱全,教师领衔主演,少数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课堂涉及知识面之广、容量之大,堪称一绝。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闹,学生感官刺激大,少数学生虚荣心得到满足。可冷静下来一想,这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就连听课者也说不清楚,更何况学生呢?这样的公开课实际上是少数学生在配合教师讲课,而大多数学生是在痛苦地充当“群众演员”或者“观众”。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当的对策,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写作 教学 改进 效率

【正文】

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注意到,人们探讨比较多的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说到写作教学,只是关注考试作文的指导和写作,这种轻视写作教学的做法有失偏颇。不论是从写作教学的意义方面看,还是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方面来看,都是不正常的和不足取的。如果再看看写作教学的现状,更加让人忧心重重。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反思这一现象,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到适当的对策,摸索和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对写作教学的意义解读,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我不揣冒昧,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因为听说读写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四种重要技能;二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为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会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更不必说对听说能力的辅助作用了;三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奇特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可以说,具备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就等同于提升了生活的品质;四是可以作为缓解心理压力的工具,因为动笔抒写是能够消除郁积在内心的不良情绪,以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加剧。当代的中学生,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教会他们拿起笔来倾诉心声,真的可以算作一剂对症的良方。由此可见,本着为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的目的,加强写作教学意义重大。

然而,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是不能令人乐观的。应该说,我们的生活

1 是多姿多彩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是丰富细腻的,而且他们是乐意“我手写我心”的,喜欢尽情的张扬自己的个性的。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多数学生缺失表达的愿望,只是被动的应付写作,从打腹稿到动笔,再到文章成型,整个的过程几乎毫无乐趣可言,真的可谓是痛苦万分。结果怎样呢?当然只会是收效甚微了。

究其产生,不外乎有学生和教师两者的因素。笼统的说来,至少有以下的原因:

初中学习有其特殊性。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无暇顾及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也无精力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籍。他们吸收接纳得少了,腹中空空如也,就只能是无病呻吟,空话连篇,条理混乱,说白了就是敷衍其事。

初中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许多需要投入较多精力的事完全靠他们自己来做,是很难成功的,常常要在成人的引导和帮助下,才会有预期的结果出现。那种寄希望于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提高写作能力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考考考,学生的包袱。” 学生们紧紧张张、提心吊胆的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等来的是语文考试成绩的起起伏伏,他们常常就会困惑多多,茫然无措,多数时候是由于阅卷老师对考试作文评判标准的拿捏不一,随意的判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子。”教师教学的功利色彩浓厚,为了看得到的、所谓的成绩与实效,无视教学规律,为获得高分而进行写作教学。于是乎,什么《考试作文秘诀》啦,什么《考场作文大全》啦,一律被大肆鼓吹和宣扬,让缺乏扎实基础训练的学生脑袋变大,无所适从,只能够疲于应付。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适当的对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尽快改变让人不能满意的现状。

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贫乏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出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譬如,春天去踏青,鸟语花香让人喜悦、让人陶醉;夏日去田野,骄阳暴雨让人备尝劳动的艰辛;秋日去郊游,瓜果飘香让人感受生活的甜蜜;冬天去锻炼,凛冽寒风让人倍增战胜困难的

2 勇气。过平淡生活,尽享家人的体贴温馨;勤学苦读中,得到同学的帮助,师长的教诲;遇到困难时,感受他人的热情和关怀。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练习观察人物,学会观察自然景物,要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那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捕风捉影的做法当力求避免。如果能够将开展活动和写日记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学生课业的负担沉重,生活真的是单调乏味,其中的烦恼和痛楚,确实让人同情。在大力倡导给学生减轻学业负担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希望。

鼓励学生多读精品,并且与写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初中生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厚积才能薄发。智者的教诲启迪,大家的远见卓识,同龄人的反响共鸣,应当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笔者的经验是,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可以要求他们多写赏析式、读后感式的笔记。摘录式的、质疑式的读书笔记,或者显得简单,或者操作难度大,可以不作要求。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还比较差,难以读到好的书籍,好在现在许多学校也建立起图书室,读书的条件有一定的改善。笔者的做法有,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给大家推介选读优秀文章,由学生展开讨论,谈收获说感想;教师也可以精选报刊上一些时文佳作,给大家做讲解点评。要让学生懂得,读精品就是与名人和大师交流,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明白了事理,学会了做人,受益多多。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后,效果自然会凸显出来的。

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中生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譬如创设文学园地,构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条件具备时,可以编辑《学生优秀作文选》的小册子,在班级内公开展示,请每一位同学做评价。坚持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写作的热情就高了,又能够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优秀的作文,可以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社投稿,这种做法还能够产生良好的激励和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作文方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反复钻研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初中语文的写作训练要求;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一个适用的、可执行的、长期的写作教学计划;在进行写作训练设计时,要做到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值得重视的是,初中写作教学仍然要遵循从仿写到创作的原则,这一点可以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美

3 丽的西双版纳》时,就布置学生写《可爱的家乡》,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素材,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来赞颂家乡的美丽、人民的勤劳,效果就不错。另外,在写作活动中,训练学生拟定写作提纲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学生对主题确立、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等作统筹考虑,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方能下笔成文。

改进作文评价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老一套的评改方法,与今日提倡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违背的,因为那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许多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经常感叹巨大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做的是不划算的事。教师要有教学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要教给他们评价作文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明确评价的标准,掌握打分的细则。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集中批改,然后在班级里交流。小组要根据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划分,以期望实现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辅助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网络的虚幻神秘,信息的真伪难辨,对作文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慢慢显现出来,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引导。

有哲人说过,一切都在变,唯有“变”是不变的。在这里,我要说,教学的环境、教育的对象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效的语文写作教学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我们要积极研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对路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尽快改变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尴尬不已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4 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黄 麓 镇 中 心 学 校

张 维 芹

5

第五篇:关于造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贺州市昭平县昭平镇第二小学 陈才华 【关键词】造句 教学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0088-01 遣词造句是写好作文的起点,造句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组织句子的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训练方式。但是,从学生的造句情况来看,结果却不甚理想,不少学生缺乏造句兴趣,瞎编乱造严重,缺乏真实性;句子内容不够生动、形象、丰富;句子结构单一,大多以陈述句为主,呆板无趣。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在落实语用的同时,让学生造出灵性、有张力,更加丰富多彩的句子呢?

一、深入语境,迁移对比,在语境中理解

学生造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造句训练与文本语境脱节,致使学生在造句时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为了使造句训练真正有效,让学生造出好句子,教师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把造句训练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引领学生悉心揣摩。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变色龙》一课时,教师要求用“名副其实”造句。由于学生对“名副其实”这个词语的理解还不到位,无法准确地造句。为了降低造句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训练。

师:自由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变色龙名副其实的句子,并想一想我们常用“名副其实”来形容什么?(生边读边画)

师出示句子:①朋加莎抓起变色龙,先„„接着„„我们亲眼看到„„再把„„又从棕色变回浅灰色。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②变色龙,会变色,名副其实。 师:比较上面这两个句子,说说哪个好,为什么?

生:第一个句子好,因为这个句子把变色龙“名副其实”的原因清楚地表达出来了,使人一目了然。 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能仿照这样的句式用“名副其实”造一个句子吗?(学生反馈交流。)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不能人为地把词语训练和文本教学分割开来。对于这一课中的“名副其实”“绘声绘色”等词语,教师应从词语的本意出发,还原文本语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想词语的引申义,再通过对比迁移、仿写句式,顺利实现由理解到运用的质的飞跃,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敏感度。

二、创设情境,拓展溯源,在情境中运用

在造句训练中,学生造出的句子平淡无新意,究其原因就是学生造句时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要让学生造出的句子更加生动、鲜活,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创造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造句热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蒲公英》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嘱咐”一词造句。由于这个词的语义比较抽象,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学词的弊端,笔者采用了创设语言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师:有感情地朗读“太阳公公看见了,亲切地嘱咐他们„„”这句话,句子中有“嘱咐”一词,谁能说说自己对“嘱咐”一词的理解? 生1:嘱咐就是再三叮嘱,生怕别人忘记了。

师:说得真好,那么,在生活中,有人这样嘱咐过你吗? 生2:星期天我出去玩时,妈妈总是嘱咐我“要看车,要注意安全,要和小朋友们和睦相处”。 生3:我去接开水喝,爸爸嘱咐我“小心,别烫着”。 生4:考试之前,老师严肃地嘱咐我们“答题一定要认真”。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用上“嘱咐”一词进行说话练习。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造出来的句子更加鲜活、灵动,富有新意。

三、变式重组,一词多句,在训练中提升 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造句训练,比如变换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改变常用的句式等让学生灵活造句。教学只有不断变换形式,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造出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句子来。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中,要求用“祝贺”一词造句。由于这个词语学生比较好理解,笔者就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造句训练,以达到在运用中提升学生造句能力的目的。 师:“干得漂亮,祝贺你!”多么简短有力的话语,又是多么的鼓舞人心,你能用“祝贺”一词说一句话吗?

生1:张明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值得我们祝贺。 生2:今天是小华的生日,同学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

师:刚才大家在用“祝贺”造句的时候大都把这个词语放在句尾,你能把它换个位置吗? 生3:今天是华龙商场开业的日子,前来祝贺的人很多。

师:非常好,那么你能不能结合感叹或是疑问的语气用上“祝贺”一词说一句话呢? 生4:“画得真好,祝贺你!” 生5:这件事值得祝贺吗?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单一形式,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造句训练,丰富了句子的形式,落实了语用训练的目标。

总之,要使学生写好一段通顺的话,教师就必须加强写句子的指导与训练,巩固所学的生字词,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