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
第一篇:谈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重教轻学,即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教,学围绕教转。新课程倡导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要为学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学服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也要定位在关注学生的学上,教要转化为学生的学,要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教学与学的关系?怎样才算促进学生的学?其表现形式和考量标准又是什么?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又如何才能做到促进学生的学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考量指标 教与学关系 先学后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教育专家林华民老师指出:“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让学生主动地学,而缺乏经验的教师则会让自己拼命地教。”传统的教学本末倒置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以生为本,把教的本质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教为学服务。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其落脚点也要落到学生的学习上,要体现在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上。那么怎样才算促进学生的学?在教学中又如何才能做到促进学生的学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促进学的表现形式和考量指标
教是促进学的,这种促进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促进,直接促进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生马上就掌握了某种技能。另一种是间接促进,指的是通过老师的教,学生从中慢慢悟出了学习的道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这是一种更长效的教。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衡量教促进了学生的学呢?有二个指标作为考量参考:
第一个指标指是学生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是指学生以什么样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的,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对学习过程感兴趣,心理学把它称为“过程兴趣”,这时如果老师引导得当,会取得很好的学习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没那么有趣,但是学完以后觉得很有价值,心理学把它称为“结果兴趣”,如果这些兴趣伴随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学生获得的学科知识就会越来越多,对学科的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强。
第二个指标就是通过学习后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从不知到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
二、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如何促进学生的学
1、“过程兴趣”重要,“结课兴趣”更重要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促进学生的学,首先要考量的是学生的学习体验。社会建构主义提倡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学习最为有效,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兴趣”。在教学中,如果老师能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不断积累成功感,那么就会激发“结果兴趣”。否则如果学生没有取得预期进步,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慢慢消失。有“过程兴趣”并不能保证学生学得好,而是做好了,“结果兴趣”才会进一步巩固“过程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浓起来了,而后就学得更好,进入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
2、先学后教,以教促学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促进学生的学,第二个考量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衡量学生学习是否有成效,不应该只看学生懂得使用了某几种应用软件,使用这些软件完成了多少个作品。还要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提出 “三维目标的统一”,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整合才构成发展,也就是说,老师在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与教学关系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变化,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的作用也就达到了。根据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的观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把教学分成四个阶段,如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就进入第四个阶段“基本独立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老师硬是教100%,那么学生的75%的独立能就要丧失,老师的教就会阻碍学生展。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采用“先学后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方式。当前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有杜郎口模式和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等。其共同点就是让处于基本独立阶段的高中生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习自学情况进行精讲,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能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特点,真正做到了促进了学生的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要保证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结合“先学后教”教改实验的成功经验,确立高中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关系为:“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具体的教学模式为如图1所示:
图1:高中信息技术“先学后教,以教学促学”教学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先学后教,以教促学”教学环节说明:
(1)、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意,激发学生的“过程兴趣”;
(2)、根据高中生“基本独立阶段”特点,让学生“先学”;
(3)、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讲”;
(4)、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的设置依据是任务中新旧知识所占的比例不同,有一定的梯度,体现分层教学;
(5)要加强学生作品情况的监控,激发学生的“结果兴趣”。
三、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如何促进学生的学的教学实例
下面以《中国珍稀动物寻觅之旅――Flash中用按钮控制动画》为例,阐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激趣引入。展示我国珍稀动物图片,引入课题:“中国珍稀动物寻觅之旅――Flash中用按钮控制动画”制作,通过本节,唤起学生保护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的意识。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过程兴趣”。
2、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完成基础任务:在老师提供的半成品作品中,在中国地图的地川位置插入Flash内置的按钮,使用gotoandplay()时间轴控制函数,实现单击文本按钮跳转并显示熊猫图片及文字说明。
3、以教促学。老师精讲,按钮的四种状态和Actionscript的使用。
4、巩固提高。布置三个有梯度的提高任务:(1)建立“西藏”文本按钮,实现单击文本按钮跳转并显示藏羚羊图片及文字说明;(2)建立“东北虎”图形按钮,实现单击图形按钮跳转并显示东北虎图片及文字说明。(3)建立“华南虎”图形按钮,添加音效,实现单击图形按钮跳转并显示东北虎图片及文字说明。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密切注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适当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结果兴趣”。如图2是我们在教学
实践中开发的教学软件,可以实时观察学生提交作业的情况(四种手形图片代表学生完成任务的数量,单击可以展示学生作业)。
5、作品点评。强调Flash中的按钮实际上也是Flash关键帧动画的一种,其最大的特点是可加入ActionScript代码实现交互,让学生在新旧知识进行关联,在此环节中,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同时,展示多个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行分析作品思路和使用的方法,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6、拓展提高。展示拓展任务:制作《中国珍稀动物寻觅之旅》Flash动画封面,添加场景并添加“进入”按钮,单击按钮进入本节完成的动画。此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7、课堂小结。小结本节制作Flash按钮的主要知识点和实现方法,播放姚明《没有杀戮就没有买卖》的公益广告,再次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如图2所示,通过本节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四个学习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教促学的心得和体会,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符合的。新课程倡导的教要为学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学服务。高中信息技术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就要根据高中生阶段的学习特点,落实“先学后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方式,无论是从课前教学资源的准备,还是在教学中生成性的针对性教学、三维目标的渗透和学生学习任务监控等方面,我们信息技术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做到教促进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 李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自主学习当堂达标教学理论与实践》 主编:吕学江 山东教育出版社
4.《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二篇:信息技术融入音乐学科的教与学的看法
根据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质的整合将引发学科课程的全面变革。对于音乐学科来讲,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带来音乐学科教学的三种变革:将会带来音乐教研员、音乐教师信息意识的变革――就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音乐教研员、音乐教师、学生的信息意识的树立融进去;将会带来音乐教学内容的变革――就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作为音乐学科教学内容恰当地融进去;将会带来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音乐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又作为学生音乐学习的方法和手段融于音乐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整合,也肯定将带来音乐教学方式的变革。本文就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后的两个层面、六种音乐教学方式作初步分析如下。
一、音乐教与学的工具层面
从应用工具层面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会有助于改善和提高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的效益与质量;而从整合的角度看,只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并真正有利于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效益与质量的提高,它就是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作用。
第一种、将信息技术作为音乐教学演示工具的音乐教学方式。
这是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的初步表现形式。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作为音乐教学的演示工具,将会起到改善、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和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软件和多媒体音乐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于自己的音乐教学;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音乐教学素材,编制自己的教学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教学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我市丰台区芳星园中学王瑛琨老师获得全国音乐学科录象课评比一等奖的音乐课《走近曲艺音乐》中,音乐教师收集了多种曲艺音乐素材,编制了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了有关曲艺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关学增演唱的北京琴书《苏东坡与苏小妹》、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等,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和理解了曲艺音乐中几个曲种的基本特点与演唱风格。
这种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的音乐教学方式受到了音乐教师的普遍关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使用得也比较广泛,由于其内容丰富、呈现直观形象、使用方便快捷,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比较明显地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广大音乐教研员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第二种、将信息技术作为个别化音乐学习工具的音乐教学方式。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作为个别化学习工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的速度、作用和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以个别化学习的课件为例,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音乐需要(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目标等)来选择音乐学习的内容和确定音乐学习的进程,而且还可以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在交互的环境下进行音乐的自主学习。此外,许多操练型和辅助测验课件,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复习和巩固所学音乐基础知识。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研制的《北京市初中音乐学科毕业会考光盘》就是这样一种测验课件,该课件是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初中音乐学科毕业会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研制的。该课件包括初中复习、初中测试、高中复习、高中测试四个部分,初中复习部分介绍了中国音乐作品21首、外国音乐作品15首,高中复习部分介绍了中国音乐作品16首、外国音乐作品17首,初中测试部分有测试题212个,高中测试部分有测试题237个。学生在家里可以选择课件中所介绍的音乐作品进行复习(聆听与分析),也可以选择课件中的测试题检测自己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程度和评价等级;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课件帮助学生复习所学习的音乐作品,也可以使用课件来检测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程度和评价等级。该课件受到了学生、音乐教师和家长的欢迎。
当然,从整合的角度看,将信息技术作为音乐个别化学习的工具还刚刚开始,因为这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本身,还涉及现有的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师的作用定位、音乐教材的内容形式和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等,特别是如何变革现有的音乐课程设置,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选择权。这些都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三种、将信息技术作为协作音乐学习工具的音乐教学方式。
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为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如多个学习者(群体或小组,最佳组合是五至八人)共同完成某个音乐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音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分工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争论,学习者对音乐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就在这种和同伴相互沟通和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我市海淀区人大附中张亚红老师在全国获奖的录象课《我心目中的贝多芬》中,将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小组,各个小组在课下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查阅资料,完成了对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相关资料的检索、选择和分析的学习任务,在音乐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与探讨了对贝多芬及其主要音乐作品的了解与分析,加深了对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及其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我们认为,音乐协作学习的模式很多,也有一定的难度。其中,除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较高以外,对计算机交互程度、协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协作学习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第四种、将信息技术作为音乐学习交流工具的音乐教学方式。
交流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没有交流的音乐学习往往是被动和枯燥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取、理解和掌握(记忆与保持)的程度要高于其他形式(听、看或读等)。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的20%,看到的30%,听和看到的50%,而通过交流能记住内容的70%。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人与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等)的交流和人机交互(也称互动),而且这种交流和交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增进情感及培养交往能力。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交流工具的音乐教学方式,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作为音乐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音乐教师指导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不同方式与教师、同学、家长或其他音乐学习资源等进行交流,同时也赋予学生开辟个人音乐专题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音乐课的形式、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师的优缺点、音乐学习上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但是因为技术上或其他原因,这种音乐教学方式现在使用的还很少,有待今后的加强与探索。
第五种、将信息技术作为音乐信息加工和认知工具的音乐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对音乐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能力,以及提高其认知水平。这是因为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和认知工具层面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即“学会音乐学习”的能力、获取音乐知识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常用的软件工具等;其次,要培养学生能获取所需要的、有意义的音乐信息,即具备判断音乐信息是否有用的能力。因为只有判断音乐信息是有用的,才能对它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处理和实际应用,重新整合、加工处理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不仅是对音乐信息的简单整理和舍取过程,而且更应是一个理解、掌握、综合和内化音乐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教育家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层理论中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过程。
从整合的角度看,培养学生对音乐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能力是理想的教育目标之一。这不仅是从信息素养的角度,而且是要求音乐教学方式和音乐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能成为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学会学习和乐于创新的人才。当然,要实现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和认知工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建设好一个丰富可用的音乐信息资源库,以及确保为学生提供的音乐信息是符合教育要求、快捷和最新的。这种音乐教学方式现在使用的还只有少数学校、少数学生,而且由于音乐信息资源库的明显不足与音乐教师个人的学习、指导的不够,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和认知工具学习音乐的效果还不好,这些都有待今后的探索与研究
第三篇: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学科中的教与学几点体会
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与学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融入其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现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学科中的教与学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所谓“融入”,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融入,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全球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与学,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融入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打开学生学习的闸门。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转变。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采用多种形式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常常听到许多同学说,不喜欢数学,所以学不好。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
例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又如:在教学〈量的计量〉一章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数据信息,可以用例子来说明。如:一把尺子20厘米等。学生带回教室的数据有一头大象有多重,闰年有多少天,地球和月亮间的距离是多少、、、、、、、。通过搜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的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的单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不仅很快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增强了生活知识,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学科,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融入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为电教而电教而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或者说要补充什么),设身处地地从教学实际出发,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在使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次要的内容上运用信息媒体,那只能是费时费力。
2.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某些教学媒体而统一于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体,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
3.用多媒体教学,不要丢了课堂板书。板书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把握教材内容。并且,板书比较的直观,且能传递板书本身以外的较多信息。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4.实效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一节课,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收录机、投影机、电视机等都用上了,教师讲课热闹得很,就像变法戏、玩耍杂,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费时费力,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上是我对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学科中的教与学的几点体会。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学科中的教与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思考,探索。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有效地培养更多的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内容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又要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注意了新时期学生的个体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基础工具学科教学方法激趣素质教育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是双边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 ,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设备的多样化、现代化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其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其四,具有多样性。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 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
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 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 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 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对教学方法的选 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 1
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 、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 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 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 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 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 。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
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 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 。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第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 、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
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和完善传统教学方法,我认为,首先应处理好两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无不贯穿着这种统一。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这里“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达到“不需要教”,必须先教。教的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 ,特别是方法的传授必须讲解。欲以“不教”之手段达到“不需要教”之目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教师要将自 己的教学方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无论是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抑或学法运用中的教法指导,以及教法指导下学法运用,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附教法于学法之表,两者无不贯串着这种统一。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运动规律,不仅反映了教法有其自身的特色,渗透着学法指导的因素,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它将不断推动教学方法 系统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方法的发展,首先应注意继承。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联结纽带,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中。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丰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尤需重视继承,在批判的继承中严格选择,不能丢弃传统的精华。
创新是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来都是在个体或群体的创造中发现出来的。人类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教学方法的发明创造又赋予智力开发以新的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造。我们在重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同时,善于学习中外先进教育理论,在继承的同时注意创新。
应当指出,处理好上述两种关系,并不等于适应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就自然产生了,它还需要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我坚信一种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一定会诞生的。
第五篇:神话故事的教与学
赵天竹
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它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的片段记载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神话不仅是内容非常丰富的,而且语言也是相当优美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神话故事虽然不多,但神话就像青草地上璀璨的明珠一样吸引着天真的孩童,研究神话故事的教学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我以《盘古开天地》这一神话教材为例,谈谈对神话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这是一篇中国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在第一课时中,我首先引领学生初读了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识了文中生字并理解新词。然后启发学生继续深读,同时进行思考、质疑。第一课时后,我写下了简短的教学反思:语文课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就是学生的质疑环节了。一学生问,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混沌一团,可盘古翻身坐起来,为什么看到了一丝微光?一女生问,那时候就有板斧和凿吗?最后一位男生又问,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了一丈,那天和地之间的距离不是没有变吗?盘古怎么升高的?这几个孩子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思考。思维的交流碰撞,让孩子们更明白了神话的神奇之处。对于后一个男孩的问题,立刻有人反驳,地是往下加厚的。“树,就像树枝和树根一样”。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用说,我静静地欣赏,那情景也是一种美丽,更是一种幸福。
在第一课时教学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对原定的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将教学重点定为:细读并复述课文,了解盘古开天辟地及化生万物的过程,感受盘古可贵的精神,再有感情地读课文,进行练习。一节课下来感慨也颇多,神话故事的教与学也多了几分思考。
1.依照“读思结合”要求教与学
“读思结合”课型有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课堂由“教堂”基本变成“学堂”,教师侧重于引导、点拨。两年多的实践,我班学生已养成较为自主的学习习惯,小组内分工明确,既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评价,又人尽其职,有序讨论。这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均有体现。
2.复述故事,感受神话魅力,激发学生想象
本篇是一则中国创世神话。神话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诠释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因此我认为神话教学首先要感受神话的魅力。神话的神奇色彩,体现在故事情节的神奇和语言文字的魅力上,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因此,明确自学重点后,我提出的自学提示之一即是:细读并复述课文,了解盘古开天辟地及化生万物的过程,感受神话的奇特。旨在让孩子从故事情节中感受神话的神奇色彩,孩子们的语言也许不够精炼,全班交流中,他们能感受故事情节的奇特。“昏睡一万八千年”、“盘古的身体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精疲力竭”、“盘古的躺倒化生万物的过程”等。 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文中的一个重点,讲述了盘古临死前化生万物的奇特景象,不仅情节感人,语言也非常优美,且是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之一。一口气用了9个“变成了”,简单点拨了识记方法之后,我引导学生启发想象: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孩子们的语言是灵动的,想象是丰富的。“盘古的牙齿和骨骼变成了各种精美的矿石。” 、“盘古的胡须变成了绿色的小草。”、“盘古的鼻子变成了巨大的山洞。”„„这美妙的语言文字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神话色彩已在学生的语言中显现。
3.练习设计:巩固学习成果环节,我改变原先“你想对盘古说什么”的设计,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如果把神话故事《开天辟地》做成一本图画书,你会选择哪个画面作为书的封面?理由是什么?在这样的问题下,学生对一边回忆课文内容,一边在脑子里边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换成一幅幅画面,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说明理由。从孩子的回答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个故事已烙在他们的心中。
教学中,我采用了“读思述练”四步教学,感觉孩子们已经对神话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喜欢上了它们。
一篇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是一叶精致的小舟,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我驾时空之舟,驶入神话河流,介绍了《后弈射日》《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希望孩子们去领悟神话的深邃与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