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一辩
第一篇: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一辩
质量管理能力比态度更重要(一辩稿)
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我方的论点是质量管理能力比态度更重要。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企业的生存之本依靠于产品的质量。因此质量管理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质量管理,要依靠能力,也有赖于态度,两者缺一不可。今天我们的辩论决不是要把能力和态度对质量管理的作用割裂开来,你死我活,而是讨论哪一个更重要,找出质量管理更合理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明确衡量重要的标准是什么,这样才可说哪个更重要。而这个衡量标准在于:更注重哪一项有利于更快更好的完成质量管理。我方认为,质量管理,能力更重要。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质量管理的根本,在于员工能力。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工作具体分工的一项,其本质是一项工作,而完成工作的根本,依靠的是能力。企业录用员工,首先看的是你是否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因为企业要实现盈利这个根本目标,本质上靠的就是能力。质量标准大家都知道,但如何让大家去实施 ,却是需要有能力的人去组织协调领导控制执行的。只有能力好的人,才能将理论的质量知识有效果的运用起来。
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企业质量管理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产品复杂化,质量管理不再只属于态度的范畴,越来越倚重能力。企业产品同样如此,随着产品进步,需要员工不断提高能力,掌握先进产品的管理技能。同时,随着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样也要员工在更大,更复杂的环境下实现高效的质量管理。
三、态度是主观因素,可变性高于作为客观因素的能力。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不好,可能是心理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或对某人某事表示的不满,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有益的引导,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一个人的能力不行,你能通过沟通、引导短时间内提高吗?能力不够,工作态度再好,只会把事越办越糟,就好比是南辕北辙,只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远。只要有能力,工作态度一时不好不要紧,只要企业有规章制度做保障,就不会让员工偏离了方向,做出伤害质量管理的事情。也即是质量管理更注重能力,即使态度不太好,也可以通过引导更快的做好质量管理。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质量管理能力比态度更重要,谢谢大家!
第二篇:一辩: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
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对方辩友,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相聚在这里,共同讨论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只有对辩题全面理性的剖析,才有精彩深刻的讨论。那么首先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今天的辩题。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知识积累是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并在此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而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方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知识积累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扬弃。所谓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创新不完全等同于改变,如果把任何一丁点改变都归结于创新的话,我们今天的辩题变失去了它的意义。而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哪个更重要,在于看谁对于知识的传承运用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
就今天的辩题而言,我方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下面,我将从一个中心,一个标准来证明我方观点。
第一, 一个中心,即今天我们要讨论是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哪个更重要,所谓重要即哲学中所说的主要矛盾。首先我方承认,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对知识积累充分的消化吸收达到一定的量从而衍生出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最终都必将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因此在人类知识的发展长河中,知识积累是源泉是主流,是不可替代的必然过程,知识创新则是为了本阶段的需要而出现、最终成为下阶段积累的知识。智商积累稳妥可靠,而知识创新具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一旦这个创新不符合本阶段发展规律,其结果只能是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资源的浪费。
第二, 一个标准,即判断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哪个更重要,在于看谁对于知识的传承运用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首先,不管是对知识的传承还是运用,其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诸如四大名著、四大发明等等这些知识瑰宝,这本身就是知识积累的功劳。其次,对于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来说,知识积累是以已知知识为基础,将学习吸收更多的知识,使知识的雪球越滚越大,发挥知识的更大价值,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知识资本,最终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
第三篇:辩论赛一辩发言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
我方观点是—作为青年员工,忠诚比能力更重要。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证。
1、忠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态度决定一切。
古人云“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说,无论是做大事业,还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要想真正做出成绩,须臾都不能离开“忠诚”二字啊。
对方认为能力胜于忠诚,让我们回头看看历史上留下不朽传说,靠的都 是什么。
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靠的是什么,是忠诚;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靠的是什么,是忠诚;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的是什么,是忠诚啊。
这些都是忠诚最好的诠释。没有忠诚,何来我们祖国灿烂的历史和繁荣的 今天。
作为青年员工,我们是否应以前辈为榜样,为公司奉献我们的忠诚呢?目前,煤炭行业走过黄金十年,正面临行业调整的阵痛,相应的,大家的工资待遇也受到了影响。此时此刻,除了能力以外,我们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凝聚力量,共克时艰,来支撑铸就我们的大屯梦,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忠诚啊。
2、只有忠诚于企业,才能获得企业的信任和培养,能力才有施展的平台。 能力可以迅速创造利益,这点我们不否认。但今天的辩题是,作为青年员工,能力和忠诚哪个更重要。年轻人最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对于未来,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企业提供一个平台,我们青年人的能力何处施展。青年员工,要
选择职业,更要创造事业。但欲想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只有先奉献出自己的忠诚,才能收获企业的信任和培养,才能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3、小胜靠智,大赢以德。能力高低对企业来说,确实很重要,但能力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强化培训等方法得到提高,也可以通过团队协作得到弥补。但忠诚却不同,忠诚是一种品行,是一种促使我们追求卓越的原动力。缺乏忠诚的人总是在“合格”处停住了脚步,如果连合格也达不到,他们就会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而忠诚的人会主动追求卓越,直至止于至善。
能力是把双刃剑。正确的使“力”,则可用造福苍生,功成名就;但错误的用“力”,却是南辕北辙,伤人害己。可见,“能力”是有反作用的,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只有在忠诚这个态度的指引下,能力才能正确的发挥作用。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
岳飞和秦桧,生在同一时代,彼此都是南宋朝廷官员。一个是武将,主张抗金,竭尽忠诚,一心为国,且屡屡挫败敌人,令其闻风散胆;一个是文臣,仕途得意,做过礼部尚书,两度出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能力似乎更胜一筹。应该说他们都很有本事的,可就在大是大非、存亡之秋面前,秦桧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以致身败名裂,千夫所指,被烙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而这,恰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理想,他也因此成了“忠诚”的化身和楷模。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作为青年员工,忠诚胜于能力。
第四篇:辩论赛反方能力比学历更重要一辩稿1
辩论赛反方能力比学历更重要一辩稿1 能力的基础是学识素养.他源于教育训练又高于书本知识.能力的最佳体现还在于实践,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并能以其智慧创造出来.我相信,虽然学历是一个人求职的敲门砖,在找工作的时候,有学历也许会助你一臂之力.但是有学历并不代表有能力,学历只是获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力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我方认为学历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但能力则是更加重要. 两个观点:
第一:个人能力不是由学历所所决定.一个人的学历只能说明他曾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受教育的经历,至于学历和能力是不是名实相符,就需要靠时间验证了.打个比方说,学历好比产品的”外包装”,我们知道,一种产品在未使用前,人们只能通过厂家的广告宣传了解其特点,使用效果.实质到底如何?只能等到使用之后才能得出结论.同样这种情况也能说明学历与能力的重要性.如果学历比作”外包装”的话,那么能力就是”质量”,质量有了保证产品的价值才能得到提高,也就是说一个人有能力才是他综合素质的提现。有些有学历的人,其综合素质却名不符实.相反学历低的人,并不一定没有能力.著名桥梁学家林元培在上海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四座大桥,这些都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他却只有中专学历.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后来他却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发明大王”.一生公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恰恰说明了学历只能表示一个人具有某一学习经历
或者说具有某一专业知识的可能性,他并不代表一个人在具体岗位上的能力.能力的具备并不依存于学历.
第二:能力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是生存的基础.企业用人的关键是要看能力而不是学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学历的重要性,虽然走入社会面试时经常碰到一句话”你是那所大学毕业的,什么学历?”但学历不是唯一的考量依据.在众多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看来,一个人才是否对企业忠诚,是否具备适应环境能力,是否具备学习能力远远要比他的学历更重要.学历虽然在求职的开始阶段会为应聘者提供一些优先的机会,但是如果没有能力也是徒然.因为任何职位招聘都有一段时间的试用期,而试用期则恰恰是在考察面试者的能力.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常常要求有相关经验,其看中的也是求职者所具有的能力.据相关数据统计超过半数的企业招聘没有对应聘者的学历有要求,而是对应聘者都有能力的要求,可见用人单位也走出了”唯学历”的误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根据岗位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实现企业人力资本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是在以市场经济为企业真正需要的能力型的员工。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第五篇: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重要一辩稿
一辩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由我来做正方一辩陈词。 开宗明义,让我们先来明确几个概念。扶贫是指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知识扶贫是指借助各种载体传播知识技术和技能,系统科学的利用知识手段进行扶贫,从而达到根本长远发展。经济扶贫是指用经济手段给以物质帮助达到扶贫目的。重要是指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的。知识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方承认经济扶贫的重要性,但应以知识扶贫为主导,经济扶贫为辅,治其根本才能扶贫。
下面我方从两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从根本性来看,知识扶贫是缩小不平等和减少贫困的一大关键。缺乏文化科技知识是农民难以脱贫的根本因素。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方认为,通过助学贷款、技能培训、文化中心的全面展开,力求从农民知识层面的有效提升促进农村的科技化和现代化会比简单的经济扶持更为重要。只有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从长远性来看,知识扶贫更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知识扶贫,开发和制作专门的实用系列培训课程,授予贫农实用的生活技能,穷人可以获得赚钱的本领、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等技能和得到金融、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减轻政府负担。这是经济扶贫所达不到的效果。通过知识扶贫真正消除贫困,让更多穷人分享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方重申,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重要。
清华开展教育扶贫 铺就传播知识的信息高速路
2007年12月29日 17:25
12月28日,清华大学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远程教育扶贫站点正式开通。至此,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在覆盖了江西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础上,全面覆盖井冈山革命老区13个县。
5年来,清华大学通过无偿建立远程教育扶贫站点、无偿开展培训项目等形式,为贫困地区45万人次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培训。
清华课堂走进边远乡村
为配合国家整体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清华大学近年来主动发挥科技、自身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势,利用远程现代技术,突破传统的区域和空间障碍,无偿向落后地区输送急需的教育资源,并在国家各部委帮扶单位和挂职干部的支持下,与当地群众携手合作,探索出一条“大规模、可持续、见实效、能推广”的教育扶贫模式,铺就了一条传播知识的信息高速路,把清华的课堂搬进边远贫困的乡村。
教育扶贫站点由清华大学自筹资金,无偿为贫困县建立。为了让教学站切实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每建立一个教学站都要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考虑到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网络不发达、缺少技术人员等实际情况,教学站采用了音像效果好、操作维护简便、成本低廉的卫星技术。
为了使远程教育网络真正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在每个教学站设站长、信息员、技术员,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面授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
目前,除了没有国家级贫困县的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外,清华大学已在全国其余27个省份建立了187个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覆盖国家级贫困县149个,并进一步向革命老区延伸。
因地制宜开发实用课程
甘肃陇西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极端恶劣,走在路上,脚下的黄土会没到脚踝,周围是起伏连绵的黄土高原,这样的环境使很多事情实施起来很困难。“那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聪明,但他们无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需要有人帮他们一把。”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的小焦说。
在对陇西进行艰难的全面考察之后,清华大学把对当地失学青少年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实用语算”和“实用生活技能”上,从大蒜的妙用、如何养猪,到怎样花好自己的钱,以及如何学会与他人沟通等。实用的知识和活泼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因地制宜地开发系列课程和教材,清华大学的扶贫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到每个环节上。几年来,针对中小学师生、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农业技术人员、普通农民和当地干部等培训人群,清华大学开发和制作了专门的实用系列培训课程,包括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培训、新农村建设系列培训、中小学师资培训、高考信息咨询课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
师生倾情参与奉献爱心
接到为云南迪庆贫困地区培训的邀请,正在贵州出差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桂生二话不说就上了飞机。连日的奔波劳累加上高原反应,年逾花甲的吴桂生下了飞机就吸上了氧气,但他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吸着氧气讲完了课。
自开展教育扶贫项目以来,清华大学动员了全校的多方力量参与这项工作,许多师生都倾情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中来。两院院士吴良镛、环境系郝吉明院士、外语系系主任罗立胜„„这些清华名师都积极地义务为扶贫项目主讲课程。
一名参加教育扶贫的清华学生深受感染,家庭不富裕的他不但将自己获得的8000元国家一等奖学金全部拿出来,还发动周围同学捐资为所支教的中学购买书籍。
短短5年,清华大学的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世界银行还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作为案例,计划在非洲国家推广这一教育扶贫模式。据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东成介绍,学校计划在未来几年将教育扶贫工作基本覆盖全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让百万贫困地区群众受益。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