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期教学目标
第一篇:初中语文学期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教参,就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堂低效的或无效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宏观上看,教师要能熟悉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初中阶段(七年级至九年级)总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上承小学一至六年级,下至高中三年,只有教师心中清楚地认识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独特的特点,如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目标,我们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才能符合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等。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才不会过于肤浅或过于深奥,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从中观、微观的设计上看,教师要能了解教材中一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位置以及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的位置。我们现在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编写的,基本都是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体系。如果我们教师能明确每个单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同时整合每一个单元中所选的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注重分析每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所不同的、独特的侧重点、难点、能力点等。这样我们通过把每单元中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后来品味、赏析、感悟课文,不仅可以减去许多繁琐无效的分析,而且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所写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有社戏、端午节、过年、中秋等,结合本单元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地位,单元目标可以确定为: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秀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明确了单元目标后,再整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端午日》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了解端午日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培养联想、想像能力;学习讲述民俗。至于本文写作特点中的时间顺序、详略结合等手法,在本文中就不必作详细讲解。因为详略结合的写法在本单元上一篇课文《社戏》中已作讲解,如果再在本文中作详细分析就显得重复、累赘,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样分析《端午日》一文时,就有充足的时间来欣赏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同时挖掘出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能讲述本地民俗,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再如,本单元的《社戏》一文,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设计掌握小说三要素,对环境、情节、人物作一一重点分析。因为小说的知识要到九年级才作重点讲解。本文的落脚点还是应去关注民俗,通过领会小说中的优美的景物描写,去把握、体会人物形象。如果能明确好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初中语文阅读的总目标的特点,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把握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分析课文时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或担心顾此失彼。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目标明确,才能高效、深入地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让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三)每堂课教学目标都做到明确、清晰.一堂课准备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堂课都要有每堂课的侧重点,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我们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不至于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如《端午日》一文,要识记的是字词,理解这一层次是要分析、概括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欣赏主要是通过对赛龙舟这个场面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来感受、体会端午节这一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独特的乡土文化的魅力。 当然在设计能力目标时,也不需要每节课10个目标都要达成,也要针对课文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梯度。
再如有教师教<<一面>>一文,目标有这样一些: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的外貌描写;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习叙议结合的方法,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议论的表现手法;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按大纲要求这篇课文是两课时,短短的两堂课,难道真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真能达成这么多目标?其实每一堂课,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哪怕一堂课就只有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一面>>一文,只要深入文本,透彻分析抓住外貌特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同时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我觉得就够了.可以一堂课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朝着明晰的目标,充分展开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
同时有的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时,一篇并不长的课文都要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实在一篇课文中三维目标都要得到落实是不可思议的,多元而繁复的教学目标也会浇灭学生思辨的热情、思维的火花,从而导致学生思考的缺位、思想的贫乏.
(四)注重学生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能有一定的层次性.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不同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这样即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经过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在阅读教学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下。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四十五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的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吴伟昌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看,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及思考不够深入,实施及操作不够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将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表述的几种方法,期望对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切实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表述中,由于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存在着目标表述定位偏颇、混淆不清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应当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目标陈述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用语不够清晰。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一些混杂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那么一堂语文课下来难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例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观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这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检测,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三是课堂教学目标叙述的条理比较混乱。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应当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的条理要通顺。又如,诵读,在诗词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但是,有许多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安排学生集体朗读,中间安排全班朗读各部分内容。没有发挥诵读在理解诗人感情抒发、解读诗词内涵意蕴上的作用。这样设计的目标就难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l.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 “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传统中使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时,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D即Degree,意为“程度”。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例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证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运用行为性目标ABCD方法的表述,例如:“阅读《游褒禅山记》一文,学生能将文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有85%的句子分得正确。”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例如,学生(行为主体)本节课(行为条件)会认会写(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我们在撰写教学目标设计时,为了简便易行也可简化为“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学会(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
二、生成性目标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设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形成等。它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魁力》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为: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养成筛选、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勉力》这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可见,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表述方法,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表述的学生角度,二是要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几个要素,三是要掌握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以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行为性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只运用行为性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所以,只运用行为目标会导致教师只关注易于具体化的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而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三种表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客观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的作用。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养成学生的完整人格。只有这样,实现语文教学高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成为可能。
(吴伟昌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中心 214063)
文章录自: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8期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实验的铺开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作为“教学设计”两要素之一的“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但是不论怎么变化,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又必须以把握“形象”为突破口,因为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是让形象说话、说理、创意的,尽管是实用文体但也多少带点文学味。所以“形象”在小学语文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发挥“形象”这个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形象性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意字、词、句、篇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知识、能力、德育几方面的内容。实践证明,把语文训练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违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的。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以其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透过形象去把握“知“和“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与形象相关联系的情境中,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二,处理好语言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综合性的关系。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欧阳修所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因此,即使是同一首诗也可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图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也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按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水平;又要有情感目标,按内化的过程,体现出“接受”、“体验”、“态度”三种能级水平;还要有动技目标,按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顺序,体现出“正确“、“连贯”、“熟练”三种能级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
1.依据目标,选择教法和学法,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的语言训练,体现素质要求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读、讲、议、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运用。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不但应对学生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教师要恰当合理地分配好40分钟,尽量压缩的提问、抄写、训导时间,加大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比重和密度,这是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听和读着重于理解能力的训练,说和写重在表达能力的训练,理解和表达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往往“读”又是着力点,通过“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沫若语)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文章的妙处尽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头上。凡是要求侧重熟读的篇目,应该指导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字字清晰,语调抑扬,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的表象,从而内化为内部言语,为转化为书面语言和口语作积累;凡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应该人人过关,并且立足于课内完成;凡是要求复述的篇目,应该按不同的要求复述,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既能积累语言,又能运用语言;凡是要求练习的篇目,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各种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练习,并在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小学低年级侧重于句的训练,小学中年级应侧重于句群和段的训练,小学高年级段的训练和短文的谋篇训练并重。总之教学中
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把语形式和语言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2.掌握反馈信息,进行矫正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教学信息,尤其是反馈信息,对教师来说,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发展智力,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目标教学理论认为,差生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失误和累积造成的。诸如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如果这些方面的失误没有及时诊断出来,没有及时进行矫正,就会成为学习新内容的障碍,继而就会出现更大和更多的失误。原有的失误和新失误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学习新内容时更大和更多的障碍。如此恶性循环,到了再也不能学习新内容的阶段,差生就出现了。既然差生是由于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累积而形成的,那么根本的措施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随时通过诊断性的测试和形成性测试,给予及时的必要的补救,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布鲁姆认为“评价是用来改进教学的”,可见目标与评价是相互蕴含的双方,达标评价不仅是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而且还应推进和改进教学。
语文教学历来反馈较慢,学生累积误差较大。由于缺少反馈,课堂教学是否达标无法了解。因此,教师对反馈的信息应作及时处理,特别是对关键性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应予以提倡或表扬。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使学生以成功后的欢乐来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金传富,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这种终极追求明显可以分为两个层极。一个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从上位的角度讲,如何育人,育什么人的问题。一个是从下位的角度讲,学什么知识,长什么技能的问题。只有两个目标有机融合,这样的目标设置才是比较适宜的。同时,在目标设制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是否有一定的阶梯,好不好操作,是否便于实现的问题。这也是考验目标制定者的学科素养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还看到,对于学科局部目标的制定,也有一个范围与内涵。同时注意这些小目标的连动与系统。比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册书的教学目标或者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下的教学目标等等。范围不同,目标迥异。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这样的目标设制也是不合适的。至于在目标设定中,用合适的语言将教学目标表述清楚,当然是教学的必然选择。
最近因为教师培训课程教学的需要,我们随机选取了08年至11年近3年以来,在语文学科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语文教学设计53篇,又从中选取了含有“教学目标”这一栏目的作品38篇,组织15位研究班的学员对其“教学目标”的理论性,科学性,学科性,技术性,等等诸方面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仅仅一例。仅仅占到总数的2.6%。而其存在的问题却是层出不穷。经过15位学员的共同研究,我们认为,这些教学目标存在以下十数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没有体现一定的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中蕴含的教育学原理严重不足。
我们这里所讲的教育学原理,比如说育的人原理,培养学生智能的原理,关注学生认知成长的原理,学生阶梯发展的原理等等。看得出来,教师的教育学原理修养是很不到位的。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09/10)中的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反复诵读,细品语言;3.补白资料,体会情感。”这里的每一个论段都是不足信的。“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既可理解为老师的教学行为,又可理解为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过程或者手段,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结果。不是学生能从心智上得到启发的一个结果,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况且,“疏通文意”不完全一定要依靠“注释”。靠学生自学,靠老师引导,靠学生研究等等,都可以完成。显然作者错解了教学的方向。而“细品语言”也不一定是“反复诵读”的必然。“细品语言”的内涵要大得多。至于“补白资料,体会情感”完全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教得好的教师,不用补白也能教得好。教得不好的教师,补了白,也是白补。甚至起反作用。从以上目标设计来看,老师似乎根本没有理解目标是什么,如何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2、对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理解不透。什么是新课标,新课标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对这些内涵,似乎只有新课标的形式,而没有新课标的内涵。比如可能有三维目标,但是三维目标的设定避重就轻,大大浅化了教学的内容。
比如《扣点引线,步步推进——<风筝>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1005),其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形成探究解读课文意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尽力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
看起来,这篇教学设计很冠冕堂皇,三维目标,明明白白。但细细推究却发现,这样的目标百孔千疮。单从目标上看,对课文基础知识的建构几乎是没有的。比如课文的文体的认知,字词句的积累,人物形象与内心世界的感知等等。而其深层的不足还在于,整体感知只是一个符号。不可能有具体的措施。而“整体感知”与“形成探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整体感知,完全可能只是一个粗浅的学习行为,而“形成探究”,本身却是一个内涵并不确立的空洞概念。这两个概念可能是很难叠加在一起的。至于“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明显属于杜撰的新概念,内容根本无从稽考。更谈不上可以评价的实际教学活动。而“尽力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估计只能属于“天方夜谭”了。
3、在我们所选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们所看到的作品,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可操作性差。
其表现是教学目标设计流于表面,挖掘不深,不具体、没有明确的教学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而且目标设定脱离学生实际能力,明显表现出“为目标而目标”“为教案而教案”“为教学而教学”的现象,显然对教学目标的意义认识不清。
比如,《背影》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04),其目标为:“1.学习文章基本内容及写作思路。2.通过言语篇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文中深含的情感。3.在情感分析中,尽可能地体味文章包含的父爱、中年情结和人生感悟等多重主题。”
这里的三个目标似乎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色。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自有其内容和思路的,本文作者这样写其教学的目标,明显是游离于本课教学之外。其第二条,“在情感分析中”,似乎作者要抓住的是本文的“情感”,这样抓未必不对,但显然又将全文的其他信息遗漏了。“尽可能”,则表现作者教学的“不自信”。至于“中年情结”是一种什么“情结”?是不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心,可能没有人能说清楚。“人生感悟”是谁的“人生感悟”“感悟”什么样的“人生”?完全是一笔糊涂帐。不仅是定位模糊,缺乏逻辑,连起码的学习方向都没有。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在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完成,或者说即使完成,也是拆东墙补西墙,没有任何本质的意义。
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本当然是课文。是课本,是教材,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我们在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大部分教师仅仅依凭课本,而不考虑教材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切实性,不考虑学情的实际需要,而仅仅依凭教参或者前人的结论。有的甚至游离于学科之外。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设计(中学语文2010/24)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演示课本剧体味讽谏的魅力。2.探究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3.学习运用邹忌的讽谏艺术。”这里的三个目标都是有着明显的问题的。因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谏艺术,不依凭课本剧同样可以得到。而千百年来人们阅读这篇课文,并不是人人都要造课本剧才能得到其中的含蕴美。可见作者将课文教学的形式,当成了内容。虽然作者也考虑到了“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这个重要的主题,如果作者并不能明确这个原因是君君臣臣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这篇课文提出的这个目标也等于空话。“学习运用邹忌的讽谏艺术”这里明显也有一个策略的问题。而且是中国人上不了台面的问题。那就是邹忌并不能用直白的语言进谏齐王,而只有通过婉转的方式进行讽劝。可见封建君王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只是巧的是齐王还比较开明,才有这样的结果。而这种过于婉转的方式,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主题。如果不能从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启发引导学生,那么,本文的根本性价值,现代性价值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可见作者对本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比较浅的。
又如《孔乙己》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002)的教学目标:“用丰子恺创作的《孔乙己》小说插图指导学生图文互读,„披画入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及内容,„披文入情‟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进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看似合理,其实避重就轻,不免有脱离语文教学真正内涵之嫌。
4、情感目标过于政治化,思想教育痕迹过大,旧有的教学观影响太多,新观念尚未形成。将语文本身的内涵窄化了。
文以载道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本身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语文教学目标的政治化,思想化,却一直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一个结。这个度的把握在很多教师那里并没有被处理得很好。过于政治化和品德教育,一直是当前中国语文教学的需要解决的一个老问题。显然旧有的学生观有待突破,对学科教学的内涵有待深化。
比如《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8),其教学目标为:“1.体会作品的爱国主题。2.学习文章独特的构思,选材的典型性。”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完全政治化和口号化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这篇著名的作品的时候,不能从其极其艺术化的表达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政治化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这篇著名的小说一百多年以来,成为世界各国的经典课文,“爱国主义”当然是它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空洞的教学只能增加学生的抵触,而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的涵养。如果小说教学不能从主人公韩麦尔先生的行为,语言;小弗郞士,镇上的人们等等的一举一动之中感悟出思想深处的爱国情怀,那么这个教学目标显然就有帖标签的嫌疑。再者,这篇小说所包涵的普世化的教化意义,已经跨越了世界,而我们仅仅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标签来教,这样的教学必定不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学生并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这样的道理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5、概念理解不清楚,使用不当。尤其是语文教学概念的内涵相当混乱,把握不当。造成教学观的混乱。
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5),其目标为:“1.阅读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感,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2.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融入新闻写作中,客观的事实叙述投射主观情感的新闻写作方法。3.认清纳粹反人类的罪恶,反思人性,告诫世人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希望悲剧不要重演。”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许多学术上的错误。很明显,这篇课文仅仅是一个新闻记者写的一篇随笔,而根本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因为课文被安排到“新闻”这个专栏之中,所以相当多的教师也把它当作“新闻”来教,以讹传讹。这样一来,用新闻的方式来教学一篇优秀的语言学作品,就自然窄化了教学的内涵。这里的“阅读文本”看起来很威严,又是“文本”,又是“阅读”,很现代,可惜这样的东西仅仅是解决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或者方式,而并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不能算作目标的。至于“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感,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只不过中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在这样的叙事中,“能不能感悟”什么“神圣使命”什么“深刻内涵”全没有谱。
而“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融入新闻写作中,客观的事实叙述投射主观情感的新闻写作方法”这样的说法,不知从哪一家文艺批评的说法而来。用于教学,这样的语言明显是很不适用的。任何优秀的作品,不管它是什么文体,都离不开好的叙事,而好的叙事,既可能是新闻作品,也可能是好的文学作品。这个目标等于白说。“希望悲剧不要重演”用于目标教学,也无疑等于“模棱两可”。
再如,《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语文2009/02),其目标为:“知识与能力: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2、通过意象分析,体会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情感与价值:体悟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又其“教学重点”为:“了解„芦花‟、„杨柳‟、„秋月‟、„钟声‟、„秋蝉‟、„秋风‟和„秋雨‟等意象的意蕴。其“教学难点”为:“体味本文所用意象的意蕴。”
初一看,好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掷地有声。但细加分析,却不能不发现,这样的目标设计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散文学习”八杆子打不着。明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只需要知道作者对北方的秋天和对南方的秋天是什么态度。对整个秋天持什么态度,作者究竟是喜欢北方的秋天来还是南方的秋天,究竟喜欢北京的秋天什么景象,有哪些值得玩味的语句,作者在这些语句里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就可以了。至于作者在目标里所写的“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艺术风格”“文学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审美趣味”“意象分析”“„清‟、„静‟和„悲凉‟”“爱国情怀。”“意象的意蕴”等等,这些是典型的文学批评的语言,而不是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再者,可能语言学批评也不会有这么多不着边际的空洞术语。
6、目标的表述层次不清楚,先后不分,轻重不分,逻辑顺序不合理,交叉表述,表达混乱。照理说语文教师的表达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我们所见的这些教学目标设计中,却处处可见逻辑素养不过关的情况。
再如:《百合花》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1)的教学目标:“1.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2.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3.能够明确文章的主题。4.学习情节的巧合安排。”整个教学设计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就这篇小说而言,将莫明所以的“以小见大”放在首要一条,显然是不合理的。将小说所写的人物的精神世界完全矮化了。而“以小见大”与“情节巧妙安排”显然也属于同一个范畴。
又如,《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4)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如果不考虑知识积累的因素,光说写作手法的教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中学生而言,将文言文的写作手法放在首要位置进行教学,这样的目标设计在欠缺深入的考虑。
再如《风筝》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9)其知识目标为:“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亲情。2.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就算感知是合理的,理解浓浓的亲情也没有错。但是放在“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似乎就可能有先后不分的嫌疑。毕竟从局部理解到整体理解是人们思维的一般模式。再者整体感知与词语理解完全也有可能是交叉进行的。
7、教学目标文字表述不精准,语意模糊,存在明显的语法或表达错误。
教师的语言过关也否,我们从教学设计的文字中能很容易看到。这样的语句很不鲜见。《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6):“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明显主宾不配,既没有主语,又缺少宾语。如果按祈使句算,也不能没有宾语。如《归园田居》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_29”:“积累基础知识和解读诗歌内容与情感”“解读”“情感”其别扭的表达不容置疑。又如《汉家寨》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_20):“明白汉家寨人„坚守‟的含义。”粗看很通顺,细究则发现本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白汉家寨人(所坚持)„坚守‟的(具体)含义。”其语义的缺损十分明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4)“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扫除语言障碍”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不是关联的一个行为;“通过想象”“品味……奇景……情感”也存在明显的语意不相关。从某种角度讲,“品味”“情感”也是可通的,但是当它与“奇景”关联起来,则明显存在生拉硬拽的感觉。关键是文中的景,并不是真“奇”,而景之“奇”与“情”之“切”也不能简单的相勾边。其中必然还牵涉作者的更多“人世经历”,这才是传统的“知人论世”解读课文。
8、老师态度欠积极,重视不足,对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不认真,文字过简,内涵缺失。
我们说“态度决定一切”。信然。语文教师没有严格认真的科学的态度,那么他在处理他的一切教学行为时,就完全可能敷衍了事。这样的教师并不少。在我们所掌握的材料中,我们看到教师们对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往往只是基于工作的一般性要求,而不基于科学研究的角度,严谨求实。
以下几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比如自己不思考,抄袭他人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生搬硬套教学目标。不深入教学的实际课文的内涵,浅尝即止。有的如《木兰诗》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_05),方案B,教学目标只有一句话:“以朗读为教学线索,多角度阅读欣赏诗歌。”这样的话除了应付差事,我们找不到更好的解释。如此等等,都是不认真研究教学,不认真对待教学的表现。
应该说以上几种情况的严重性是不容否定的。分析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我们不能发现,以下几种情况是不容我们小视的:
一是教师可能还是缺乏对于“教育是什么”的内涵的深入学习与理解,以及缺乏对于“怎样教学才是效果最佳”的理解。由于对整个教育内涵的理解缺失,因而造成教书而没有自己的主张的结果。很多情况下人云亦云,照搬照抄。最终的结果是写下来的教学目标空洞无物。
二是老师对于学科教学的内容把握不到位。“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该教哪些知识,该怎样实施教学的过程,哪一个阶段怎样教,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才能教成“知识”、“技能”“学理”“应用能力”全方面长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考虑。越是高明的老师,教的方式与方法都有很深的内涵。可惜我们从以上教学目标设计中,看到,老师们在这方面的思考很少。
三是一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这个教学主题方面向来缺乏训练。师范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法”空洞而玄虚。而老师的业务进修也讲得不那么深入,甚至根本没有机会深入。在老师的日常业务活动中,也缺乏专门的指导,加上教师自己也并非认真对待这一个特殊的项目,不以为然,积久成习,因而造成这样的状况。
四是少部分教师懒惰成性,既不读书,也不思考,平时不学习,不钻研,不将日常的教学活动与自己研究提高结合起来,工作虚应故事,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年深月久,自然积非成是,遗害万方。
五、从以上情况,我们还看到,不排除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太差,各方面修养都不到位。有的连起码的语言文字表达孙过关的情况。即使他想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表达清楚,最后却是辞不达意。
那么怎样解决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不科学的问题,更好地表述教学目标呢?
我个人认为,要做到更好地表达教学目标,教师必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教育价值观,依据语文学科的特色,在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可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
一、借鉴经典的表述方式
近三十年来,教学目标的陈述一直被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而且已经研究出相当的成果。其中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三种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即行为目标陈述法、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陈述法。简称为:行为式、认知式和表现式。
行为式的教学目标陈述是对学习者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所做的一种精确说明。即一是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会说什么),二是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杰的观点,行动式教学目标具备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本身、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认知式教学目标在陈述时,首先提出一个一般性目标,又称终点目标。该目标可以先用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来陈述,如懂得、理解、运用、掌握或欣赏等。然后,再陈述过渡目标,又称使能目标,即用来提供证明学习者满足目标要求的具体行为。过渡目标可以被看作是终点目标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达成终点目标所必须学会的特定行为,而终点目标关注的则是整个教学目标的结果。
表现式通常指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的模式。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目标中对学习结果的分类的方式。即把学习结果作为教学目标来进行处理。这样,有利于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种种学习条件,方便于教学。而且从学习条件中还可以派生出具体的教学事件来,以便告诉教师应注意做些什么。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分析,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为达到教学目标铺平道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加涅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有五个要素构成。即学业行为的情境,习得能力的类型,学业行为的对象,运用习得能力的具体行为,与学业行为相关的工具、条件或限制。以上五项分别简称为情境、性能动词、对象、行为、限制,并用英文字母表现为S,V,0,A,C。其中加涅又选用9个不同的性能动词分别代表智力技能的五种形式和四类学习结果。
二、实事求是的表述方式
也就是在设定教学目标之时,不一定要依据什么标准或模式来进行表述。只是根据教师自己对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合理理解来进行表述。如果这部分学习内容有着三项学习任务,则写三项。如果有着四项则写成四项。而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既紧扣课文内容,又紧扣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多少写多少,而且第一项内容都是具体可行。
三、三维目标的表述方式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既不能机械地、割裂地理解这“三维”目标,搞穿靴戴帽、牵强附会;也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简单地量化、打分;更不能只看到知识、技能目标,忽略其他目标,而要真正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因此,在具体日标落实中,寻找“三维”的整合点非常重要。《语文标准》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到语文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在习作方面,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情趣;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学生参与意识、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的培养。这样一些具体的培养方式,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落在了实处。只有将“三维”目标整合地实施,教学才能深人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唤起学生的需要,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寻找“三维一体”目标的整合点正是教师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灵活机智地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体现。
当然“三维”目标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其结构、主次、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中,它常常以一种隐性状态出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之中,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它便是显性的、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根据学科特点确立三维比例非常重要,不可机械理解或硬性要求。
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内容与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建议尽最大可能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上的师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感(情绪)体验,从而提高“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达成度。
四、不同维度的表述方式
鉴于教学目标在认知、情感、动作领域方面各有其不同的分类层次或水平,因而,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不同领域的差异。
例如,“义教”六年制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教学目标为:“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每逢”“甚至”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该教学目标在陈述时,由于分类、分层不当,给人的感觉是眉目不分,一团乱麻。根据教学目标分类,可以改为:
认知目标:“1.知识: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2领会:说出新词的意思。3.应用:会用“每逢”“甚至”造句。4.分析:指出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海滨美景的。5.综合:简要概括作者抓住了小城几处景物来写小城特点的。6.评价:评价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进行观察的写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家乡美,并激发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思想。
综合上述几个教学目标陈述理论,可以看出,要想克服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不足,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变化。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反映出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将会有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表现、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弄清内在能力、情感态度同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力求通过描述行为的变化来反映心理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既不会抽象笼统,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第二,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分类分层表述。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着多种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立体网络。从横向来看,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知识因素、听说读写的能力因素、思想情感的态度因素、方法技巧的策略因素等;从纵向来看,各个因素不是处在一个平面,而是有高低之分,共同构成了有诸多层级的“宝塔”。例如,阅读能力就有文字记忆的低级阅读、字面理解的简单阅读、意蕴挖掘的复杂阅读、评价鉴赏的高级阅读等不同的能力层级。教学目标只有将课文中的不同因素、每种因素的不同层级反映出来,才能给人以泾渭分明、脉络清晰之感;如果不加区分,“煮一锅粥”,必然是眉目不分、一团乱麻。
第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措辞应该明确具体。模糊的语言必然使表达的内容模糊不清。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中,过多地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划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的结果则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操作性强,可以观察、测量,在语文教学目标中宜多加使用;“辨别、区分、分析、比较、概括”等虽然反映的是内心活动,但是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因而也是比较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语言当然要简洁精练,但是,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不可随便省略。例如:对行为方式、活动条件、学习程度和数量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所需要的词语是不可或缺的。总之,在语文教学目标中,要力求全面、准确、具体地将预期的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表述出来。
初中语文三维目标表述原则的创新分析
一、三维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语文学习目标设计的原则
迄今为止,对学习目标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二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一般认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更适合教育测量,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还可以用来指导方法、策略的选择等,因此,对课时水平上的教学设计有着更好的适切度。主要是因为加涅开展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的出发点原本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加以区分,从中找寻不同类型知识技能迥然有别的支持条件,从而为教学活动服务。加涅这方面的努力后来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他被称为教学设计领域的奠基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2011年颁布的修订版采用了三维目标设计的整体架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意在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知识和能力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包含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思维平直开发、阅读写作中的具体技巧学习等,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认知策略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最后一类,即态度领域的学习。从整体上看,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主要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设计的,不同的是课标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样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他力图通过对学习经过的重点强调,体现语文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教学设计领域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教学中的过程目标,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语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独立进行。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整体加以推进,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关注全局。应该看到,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设计学习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同时,学习目标的设计还要与学习者可接受教育的层次相匹配,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让优秀学习者能吃得好,让中等学习者能吃得饱,让学习困难者能吃得了。
3.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可以观察、测量,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内容是复杂的,学习结果类型极为多样,需要吸收行为主义设计方法的优点,借鉴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优秀的设计思想。行为性学习目标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语文学习内容,特别是语文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体验性目标主要指向学生情感态度领域,针对的是一些无法精确量化的学习内容,如体会文章情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领会文章表达的意蕴等,这部分目标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式加以叙述。
4.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对学习活动而言,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所以,要不要开展像认知领域那样的分析研究与教学设计,学术界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无法测量或评价,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相反,我们认为,清晰的目标陈述对于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如此,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三个方面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2.贯彻行为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通过隐性学习目标结合显性学习行为共同呈现的陈述方式,实现隐性目标的具象化。遗忘一些十分笼统的表述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表述不清的,难以起到清晰的学习导向作用,必须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和能够反映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行为方式列举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贯彻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表现性目标联系生成性学习目标共同呈现的叙述方式,为学生精神领域留下充足的成长空间。对语文学科而言,表现性主要指明学生参与的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或语文教学事件,而不指明学生将从中收获怎样的教育影响。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实时对目标加以动态调试,通过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正目标,提高目标设计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生成性目标并不拘泥于预设目标本身,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它的目标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于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注和对学生个人收获体验的充分尊重。它的评价在于学生自我,在于教与学的过程本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小文.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教参,就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堂低效的或无效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宏观上看,教师要能熟悉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初中阶段(七年级至九年级)总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上承小学一至六年级,下至高中三年,只有教师心中清楚地认识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独特的特点,如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目标,我们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才能符合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等。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才不会过于肤浅或过于深奥,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从中观、微观的设计上看,教师要能了解教材中一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位置以及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的位置。我们现在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编写的,基本都是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体系。如果我们教师能明确每个单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同时整合每一个单元中所选的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注重分析每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所不同的、独特的侧重点、难点、能力点等。这样我们通过把每单元中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后来品味、赏析、感悟课文,不仅可以减去许多繁琐无效的分析,而且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所写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有社戏、端午节、过年、中秋等,结合本单元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地位,单元目标可以确定为: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秀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明确了单元目标后,再整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端午日》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了解端午日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培养联想、想像能力;学习讲述民俗。至于本文写作特点中的时间顺序、详略结合等手法,在本文中就不必作详细讲解。因为详略结合的写法在本单元上一篇课文《社戏》中已作讲解,如果再在本文中作详细分析就显得重复、累赘,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样分析《端午日》一文时,就有充足的时间来欣赏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同时挖掘出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能讲述本地民俗,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再如,本单元的《社戏》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文,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设计掌握小说三要素,对环境、情节、人物作一一重点分析。因为小说的知识要到九年级才作重点讲解。本文的落脚点还是应去关注民俗,通过领会小说中的优美的景物描写,去把握、体会人物形象。如果能明确好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初中语文阅读的总目标的特点,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把握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分析课文时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或担心顾此失彼。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目标明确,才能高效、深入地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让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三)每堂课教学目标都做到明确、清晰.一堂课准备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堂课都要有每堂课的侧重点,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我们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不至于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如《端午日》一文,要识记的是字词,理解这一层次是要分析、概括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欣赏主要是通过对赛龙舟这个场面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来感受、体会端午节这一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独特的乡土文化的魅力。 当然在设计能力目标时,也不需要每节课10个目标都要达成,也要针对课文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梯度。
再如有教师教<<一面>>一文,目标有这样一些: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的外貌描写;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习叙议结合的方法,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议论的表现手法;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按大纲要求这篇课文是两课时,短短的两堂课,难道真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真能达成这么多目标?其实每一堂课,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哪怕一堂课就只有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一面>>一文,只要深入文本,透彻分析抓住外貌特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同时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我觉得就够了.可以一堂课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朝着明晰的目标,充分展开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 同时有的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时,一篇并不长的课文都要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实在一篇课文中三维目标都要得到落实是不可思议的,多元而繁复的教学目标也会浇灭学生思辨的热情、思维的火花,从而导致学生思考的缺位、思想的贫乏. (四)注重学生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能有一定的层次性.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不同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这样即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
用心
爱心
专心
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的走向,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重视不够,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虚化、泛化或错位、缺位的情况比较严重。至于在目标设定中,不能用合适的语言将教学目标表述清楚地现象也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
一、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功能 案例展示:
例1《<乡愁>诗二首》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例2《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例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了解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例4《孔乙己》教学目标
1.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法,用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分析。 2.重点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几个片断,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手法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 功能
1、教学目标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能 功能
2、 教学目标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功能 功能
3、教学目标有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
(二)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 (1)案例展示
例1《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2《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例3《羚草木雕》教学目标 1.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与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3.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2)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 A语文教学目标的分类
语文教学目标通常分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每一个领域又有细分项目和要求,下面作具体说明。
1.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目标通常分五个层级:认知、理解、分析综合、运用、欣赏评价。
每个层级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认知:字词识记;汉语知识;文章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及文化常识等。 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言文翻译;复述;举例说明等。
分析综合:指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各种表达方式;区别不同文体和不同文学样式;说明写作方法的特点;说明写作意图,概括中心思想;提出疑问等。
运用:构造句子;用有关知识解释说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运用掌握的阅读规律自己读懂课外书籍;缩写、扩写、续写、改写;运用已学知识独立作文等。
欣赏评价:阅读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等。
2.情感领域 教学中情感领域的目标设计比较抽象,往往都是“培养……感情”之类,教学实践中很难操作,相对认知领域来说不是很明晰,但仍可如下描述: 接受:能欣赏名言佳句,对文章所阐述的思想有同感;阅读中能进入作品所描述的情景之中,有进一步体验的愿望;能按教师的要求口头或书面答问等。
反应:能说出从文章中获得美(哲理美、形象美、结构美、语言美等)的体验;能产生阅读共鸣;朗读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能模仿情节中角色的言行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说话、演讲注意表情和语气,有感染力等。
价值倾向:对课文所描述对象的正误、是非、美丑能鉴别;对课文所显示的真善美能产生某种价值感和认同感;能看出作文中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对假恶丑的反感等。
品格形成:能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课文作出某种情感反应;能把课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内化为生活偶像,能把课文中的某个哲理内化为生活的准则;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写作中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
3.技能领域 技能领域的目标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查字典、书写、朗读、默读、口语交际等。
查字典:能熟练地使用字典,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书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读准轻重、快慢、语调与语气。
默读: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口语交际: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 B教学目标设置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很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是必然的。把《皇帝的新装》的教学目标仅仅定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项,是不妥当的。
在诸多目标中,要确立主干目标,并以此为中心,分层设置其他目标(分支目标),进而形成通过分支目标的导学,达成主干目标,体现分支目标的“台阶”作用,体现主干目标“金钱穿珠”效应。
一般地说,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例如,《谈骨气》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和句子。
2.回忆过去学过的议论文,找出本文的论点和论据,并能说出本文运用论据的特点。
3.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阐述这一观点。 教学目标2是主目标或基本目标。目标1是副目标,它是基础,是学习本文的最低目标。目标3是情感领域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硬贴上去的,也不是渗透的,而是在读课文中,在学习语文中获得的。本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十分清楚的。
又如《变色龙》一文的主干目标“用一句话写出奥楚洛夫又哪些思想性格?”可以通过两个分支目标达成。即:“①奥楚洛夫对狗咬人一案是如何审理的?”“②奥楚洛夫的几度变色是围绕什么进行的?”
(三)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教学目标看似简单,不过三五条、十来句话,却凝聚着老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出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制订好教学目标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历练。
1. 《语文课程标准》。
2. 编写意图(年级要求、单元要求)
(一)认真钻研教材,领会单元目标
1.在单元提示中领会单元目标
2.结合同一单元文章领会单元目标
(二)仔细阅读课文,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预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恰当设计目标。
教材编写者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的提示主要体现在文前提示与课后练习中。
3.文本特点。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由于本单元课文,写节日风俗,讲民间艺人轶事,述街头商贩吆喝,为我们展现了风格各异的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因此,对前三篇课文,结合各课的特点,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云南的歌会》从民俗艺术的角度,解读文化内涵,读风貌,读风情;《端午的鸭蛋》从节日风俗的一隅,诠释文化情怀,品语言,看文化;《吆喝》则可定位为从市井风情的一角,看文化精神,读民生,读境界。引导学生透过民俗文化形式体味其中的文化精髓,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
《喂——出来》教学目标
1、会读 、会写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黑咕隆咚”“莫衷一是”等15各词语。
2、运用文中的成语复述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3、发挥想象,为文章续一个结尾,体会构思的巧妙。
4、找出并品味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感受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4.学生需求
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临》《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市》《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例如,教学【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一课,有教师设计了“学生能模仿课文写景抒情”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就没能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如这样设计:
①一般学生能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并能用这种手法写出一段话; ②基本功好的同学模仿课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
(四)、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1、 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 案例展示
例1《黄河,母亲河》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例2《天上的街市》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2.结合诗中的具体形象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 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例3“话题作文《路》的指导”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 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例4
作文《给我一片绿》教学目标
1.以本篇作文为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审题、选材、构思。 2.按审题、选材、构思的程序规范学生的作文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3.教育学生写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文章。 (1) 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学生 (2)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它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避免使用“理解”、“领会”之类的含混不清的结论性的词语。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主要内容”或“能找出本文的线索”清楚。再如,“学习托物喻人的写法”(《白杨礼赞》目标)“学习顺叙的写法”(《一面》目标)“领会欲扬先仰的写法”(《荔枝蜜》目标)等都是带有结论性的表述。如果换成“本文用什么方法来揭示主旨的?”“按什么顺序组材的?”“本文旨在赞蜜蜂,作者却说不大喜欢,这种情感对赞美之情是增强,还是削弱?”这样,以问题的形式来表述目标,一定能唤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
常用的可观察可检测的学生行为的词语有哪些呢? 按照目标的分类,常用的行为动词如下:
认知领域: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等;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应用、使用、质疑、撰写、拟定、总结、证明、评价等。
情感领域:经历、感受、尝试、寻找、讨论、分享、接触、体验等;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注、重视、采用、采纳、尊重、珍惜等;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确立、追求等。
技能领域: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临摹、例证、扩展、缩写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尝试等;联系、写出、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情感领域的目标不像认知领域的目标那么具体,所以有人主张,可以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例如,“积极参加讨论,并能说清楚自己的看法”,“读课文之后,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者认为,这种陈述只能作为教学目标的一种补充。
(3)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根据实际情况叙述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等,如“借助工具书……”、“读课文之后……”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行为产生的条件限定了教师的灵活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有一系列行为构成,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一般认为行为目标的陈述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而且表述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避免使用结论性语句。
3、教学目标要不要告诉学生,何时告诉
4、实践拓展
(1) 通过一则教学案例,看教学目标是如何发挥其“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的
例5《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案例
(2)通过《醉翁亭记》的两个目标设计对比,看教学目标应该如何陈述 例6《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例7《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1.看注释后,能解释文中的几个难词(环、壑、辄、暝、觥、筹等)。 2.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也”、“而”的作用。 3.能独立找出“文眼”,并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4.学完课文之后,能说出自己喜欢本文语言的理由(至少两条)。 5.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造句。 综述:
教学目标有“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设计好教学目标十分重要。如果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设计就是这样的开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教什么才会心中有数,怎么教心中才会有路。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所陈述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行为词语应该是明确、具体的,而不应该是模糊、抽象的,应该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词语来陈述。 有时可以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如说“通过……后,学生能……”等。 应该规定能达到要求的标准。
(六)教学目标设计应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1. 要关注“三个维度”(但并不是孤立的三点)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非交叉关系。它们是一体三维的,任何一维必然会与另外两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在表述时,一般不宜把三维目标一一分列。不少部分老师把三维目标分列开来(也许当地教学研究部门要求这样做),是不妥当的。 请看下面教例:
【教例】《生命 生命》教学目标设计
1、能借助“三读(读通、读懂、读好)”进行自主学习,乐于朗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体验、联系上下文等各种手段理解本课“肃然起敬”、“小憩”、“庸碌”、“擎天撼地”等词语的意思,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生命的价值,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同时能把握主题词,准确理解文意。 2.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一课时的目标设置可定为三个梯度,即说明顺序的梳理、辨析、运用。这样,能使学生在说明顺序的梳理中,达成字词、熟记时间、书名等知识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短文说明顺序的辨析,结尾让学生对自己所发明书的畅言、练笔。从而,既注重了高层能力目标、发展性目标的落实,也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形成。
3.要关注重点和难点。 4.要切实而精要(不能贪多)
5、要关注预设与生成,克服随意性和增加灵动性。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看什么
1.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所采用的哪些教学策略促进了目标的有效达成?有何建议?
2.能否紧扣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点与作业?
3、从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哪些达成度较高?哪些属于失效目标(未达成或达成度不高)?
4.课堂是否有无效教学环节?是否有精彩生成环节?教师是怎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
5、教师是如何处理好统一的目标与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基本策略
1、设计有效教学活动。
2、优化教学方法。
3、关注目标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我们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制定,而在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实施就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的。
(三)教学目标如何达成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特别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中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
1.有效地提问。
2.有效地“对话”。
3.有效地朗读。
4.有效地感悟。
5.有效地迁移。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情意目标与认知目标之结合与运用
情意目标与认知目标之结合与运用
在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多数人只倾心于认知领域的目标制定和实施,而把情意目标看得可有可无。这种倾向产生的根源在于认识上的模糊,以为情意目标不如认知目标具体,且时效性又不显著,因而在只贪眼前利益的思想支配下放弃了情意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更有甚者,认为情意目标与认知目标互为排斥,不能兼顾。这些做法和认识是不符合素质教育之要求的,是应试教育思想留下的残痕,应予以剔除。
要消除这种错误倾向,首先得有一个正确认识,那就是:情意目标和认知目标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认知层次的档次总是和情意层次的档次相对应而存在的。如语文教材中常有这样的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出对所学课文的感受”,“带着饱满的感情观察自然景物”。这样的练习你能说清它是只属认知或是只属情意?显然,二者是紧密融为一体的。
这是就教材所显示的内容而言的,那么就教学手段而言又如何呢?可以概括成这样一句话:互为手段,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我抓住语文学科“美”的特征,以美学知识为载体,将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融为一体。如讲授《登泰山记》《与朱元思书》《长江三日》等作品时,我先绘声绘色描述祖国江山的雄奇壮伟、秀丽幽美之处,然后谈自己游历之感受,继而依据课文即兴作画描摹其状,或展示挂图,激励学生游历、登临的欲望。在学生陶醉于美景时乘势发问:“面对这样一幅气势磅礴、秀美幽深的画卷,你的情怀如何呢?如果它隶属你所有,你能允许别人损伤它,或者从你手中夺走它吗?”接着,引入技能学习,明确认知目标:“这样一幅壮阔、优美、迷人的画面,若用镜头拍摄,很难展现得尽善尽美,可是用语言描写却有如此之神功,即使纵横万里,也能显现得层次分明,历历在目。请同学们深刻体味课文,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拍摄’景物的,并模仿其特色写出一段描绘景物的文字。”这样从江山自然美和文章语言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既达到传授文化知识技能之目的,又实现了情意教育之目标,而且在教学中又互为手段。但这绝不是说二者可因此相互取代。因为二者虽相辅相成,却又有明显的区别。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制定和恰当实施两类目标。
首先从两类目标的内容看。认知目标反映的是学生在文化知识技能中的活动,而情意目标则反映的是学生在情感领域内的活动。其次,从二者实现的速度来看,也存在着差异。认知目标不管是知识信息,还是具体技能,在成功的教学中,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就能掌握。而情意目标中的兴趣、信心、意志品质等,都是不能在短期内形成的,它需要多次往复,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坚持不懈才能最后实现。再次,从二者行为发展过程看也不尽一致。因为认知内容在教材中是以序列形式出现的,所以其连续性比较明显,其层进关系也比较紧密。而情意领域的内容在教材中却显得很分散,再加上情意因素的纷繁复杂,就使其失去系统性、连续性和层进性。由于这种客观因素,二者实施时的行为发展过程是很难一致的,一个必须长远设想,一个可以近期打算。而且,两种目标达成后所保持的时效也是不一致的。情意目标会因环境、社会因素等的变化而变化,而认知目标实现后不但不会产生改变,而且会在实践中更加巩固。
用心
爱心
专心
只有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将情意目标与认知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语文学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新天地。
用心
爱心
专心2
第五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九年级上册
1、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林中小溪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生动的语言;(2)学习以自我感情变化和思想的深化为线索的写法;理解情景相生,由情而悟的特点,找出感悟和情景间的对应关系;2.过程与方法(1)吟哦讽诵。本文文意浅白,几乎没有生僻词语,生动精妙的语言要靠多读去体会。(2)设身处地设置情境,亲身感受。可通过音乐欣赏、画面欣赏甚至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林间小溪旁,去听、去看、去切身体会自然美,去感受水流带给我们的生命的启迪。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坚定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文章精美的语言;拟人手法的运用;白描的手法2. 难点 某些场景的象征意义;贯穿始终的作者心理的感悟。
3、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学目的:
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
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附板书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
奇峰
怪石 总写----分写-- 古松
------温泉
云雾
4、画山绣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1.
品味文章诗意美。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5、故乡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板书设计故
乡
╱╲
记忆中的故乡 ←对 比→ 现实中的故乡
故
乡
人物
环境
环境
人物
╱╲(鲜明美丽)
(萧索荒凉)
╱╲
↓杨二嫂 “豆腐西施”
像圆规
杨二嫂↓
安分守己
泼悍放肆
闰土
闰土
活泼刚强
衰弱贫穷
纯朴可爱
木偶人
6、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FI头表达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高潮:见于;结局:躲于勒
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庸俗
7、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作用。 3.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作些补充。2.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3.学习本文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的描述,揭露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旧社会城市贫苦车夫所受的剥削、压迫和痛苦生活。2.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体会人物的心里描写的作用。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3.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2.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了解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 苦难。
板书设计:在烈日和暴雨下
总写:
“发了狂”、“下了火”
分写:
静物、动物、人物
烈日下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感官:视觉、听觉、触觉 苦
拉车在
烘托──祥子:痛苦不堪、心理动作
前:风、柳、人、土、云、闪电
暴雨下
中:雨星、雨点、停、风雨交加„水世界
烘托──祥子:半死不活、像树叶、痛苦不堪
吃人的社会制度
8、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板书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9、成功(季羡林)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材料。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教学重点: 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11、学问和智慧(罗家伦)
教学目标
1、 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三、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12、说美(培根)
2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模仿课文句式描述自己认识的美。学习重难点:重点:目标
1、2难点:目标3
22、绿(朱自清)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23、囚绿记(陆蠡)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24、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宋淑运)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了解“绿墙”的涵义及价值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2.了解绿墙的涵义及价值
25、一双手(姜孟之)教学目标 1,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给课文做圈点批注,并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发表看法 4,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
1,学习圈点评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1,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