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大全)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大全)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第一篇: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摘要:本文从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入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风险产生的原因,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探讨,进而提出防范信贷风。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

第一篇: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摘要:本文从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入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风险产生的原因,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探讨,进而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从其产生来源可将信贷风险看作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借款企业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从银行自身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化改革能否完善。自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围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上。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制度,没有真正解决责、权、利问题,因此造成银行自身管理监督体系不科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时机。

(二)借款企业的原因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改革是否顺利完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70%以上集中于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它们改革成功与否和经营状况是否好转是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基础。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制不健全。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在: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欠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

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3.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4.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的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和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得规定,维护银行得依法收贷权。

5.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

(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6.违规帐外经营严重。违规帐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帐外帐,乱用科目,调整帐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受益领域。由于帐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中。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首先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化进程,彻底地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不能简单“一刀切”,靠牺牲基层活力单纯求安全。其次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为了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意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还要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比如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以及尽快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此外还要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对于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商业银行也不例外。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应努力做好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的工作,逐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问题。

参考文献:

[1]阎庆民,《中国银行业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田永强,《系统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问题》,金融时报,2003年

[3]杨军,《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2004年

第二篇:商业银行个人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

个人金融业务是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一项新兴银行业务,最早出现在美国,之后在欧洲及亚洲的日本、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推广,现在已成为世界各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对象划分出的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项目来分,个人金融业务包括:资产类个人业务(个人信用贷款、个人抵押质押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负债类个人业务(本外币储蓄存款、存折存款、存单存款、个人支票账户存款、银行卡存款等)和中间类个人业务(个人汇兑业务、外币兑换业务、旅行支票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个人投资业务等)。个人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目前,据初步估算,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与此同时,按照2009年预测的2010年全国人口数据13.48亿计算,人均GDP为29534元人民币,合4361美元。这个过程的实现使得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得到结构调整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理财方式发生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再加上商业银行个人业务长期受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政策性风险等风险的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底下且居民个人投资理财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因而如何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尤其是个人业务领域的个人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章 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现状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负债类业务现状分析„„„„„„„„„„„„„„„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类业务现状分析„„„„„„„„„„„„„„„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中间类业务现状分析„„„„„„„„„„„„„„„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个人业务风险存在的风险类型„„„„„„„„„„„„„„„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个人业务风险的防控对策„„„„„„„„„„„„„„„„

第一节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第二节 完善个人资信档案„„„„„„„„„„„„„„„„„„„„ 第三节 制度建设及风险控制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个人金融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伴随一定的风险,而其中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政策性风险等风险越来越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及风险控制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针对这些风险和制约因素, 文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

【关键字】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制约因素;风险控制对策

第一章

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对象划分出的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项目来分,个人金融业务包括:资产类个人业务、负债类个人业务和中间类个人业务。

一、商业银行负债类业务分析

商业银行对个人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对个人提供各种存款服务。由于存款利率在我国还未市场化, 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存款业务品种比较单一,各银行之间几乎没有差别。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一方面, 商业银行不能通过提高利率来吸收存款,只能通过改进服务或者通过员工的私人关系拉存款; 另一方面, 近几年商业银行存差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商业银行的存差约3 万亿元左右, 储蓄存款的增势不减。因此, 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条件也无法将业务管理的重心放在拉存款上, 而应该考虑如 何将资金很好的用出去, 产生良好的晋级效益, 否则, 即使吸收的存款更多, 也会使得商业银行的效益越差。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下, 商业银行应该坚持贷款立行, 而不是存款立行。

二、商业银行资产类业务分析

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的资产业务主要是对个人提供贷款业务。贷款业务主要有住房贷款、装修贷款、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旅游贷款、存单( 保单) 质押贷款、个人创业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另外, 信用卡( 准贷记卡和贷记卡) 消费信贷正起步。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贷给国有企业使用, 国有企业的效益比较差, 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效益低下且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因此, 近几年商业银行普遍重视消费信贷的发展, 特别是住房和汽车贷款增长迅猛。据《上海中资商业银行2008个人消费贷款报告》,截至2008年末,各中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672.37亿元,比年初增长20.16%。其中,信用卡透支、个人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别为25.14亿元、43.66亿元、3164.41亿元。2008各类消费贷款均保持增长态势,个人汽车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住房贷款的增幅分别为62.90%、32.10%、10.71%, 消费信贷正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消费信贷的资产质量从目前来看要优于对企业发放的贷款, 据统计, 目前四大银行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1% 左右。因此,加强银行自身消费信贷的办理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绩。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析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有资金, 依托资金、技术、机构、信誉、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特殊的功能与优势, 以中介身份为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或佣金的金融活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信用证业务、租赁业务、咨询业务、代保管及其他业务等。近几年, 为了满足个人的金融服务需要,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不断, 中间业务的具体品种已经比较丰富。针对个人的中间业务主要有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企业债券; 代理收付、代理买卖外汇、代发工资、代理保险、代理证券( 银证通) 、代理基金、个人理财咨询、代理保管、出租保险箱。但是,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贡献的利润还不到利润总额的10% , 对个人开展的中间业务其贡献的利润所占比重自然更低。由于中间业务的风险很小, 甚至是无风险的业务,因此其风险控制的问题不是很突出。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存在的风险类型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已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优化自身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改善经营效益而大力开展的战略性支柱业务。随着个人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银行其自身积累的风险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由于个人收入的变动、银行风险控制措施的不力、政策性变动的冲击以及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都给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加强个人业务风险管理,提高个人业务风险防范能力,必然成为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常见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风险。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在交易中一方无法履约而造成另一方损失的可能性,在借贷关系中就是债务人没有如期偿还债权人的债务而造成的债权人损失的可能性,所以信用风险也称作违约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履约的能力;二是履约还款的意愿,这主要由债务人的品质决定的。

信用风险概率分布具有非对称性。这主要是由于因为债权人的收益是债务利息,而债权人的损失却可能是本金和利息的同时损失,这相比债务利息大得多。此外,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开展是为了吸引新的客户以扩大利润增长点,而良好的信用基础是开展此项业务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增加客户的忠诚度,直接影响客户和银行的长期合作。

二、 法律风险。

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由于起步较晚,对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立法规范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在此方面的规定尚不健全,当前适用于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规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空白。个人业务的法律性质定位问题也至今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目前商业银行在从事个人业务时往往分不清债权债务性质产品和委托信托产品的区别,实践中往往存在违反现有的相关文件的问题,导致法律纠纷。这不仅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也不利于商业银行和相关监管部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三、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2006年底,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的银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商业银行将在本土市场上迎接来自国外各大银行的全方位竞争。同时,随着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风险不断增加。然而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仍然集中在操作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上,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因而现代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对于我国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 操作性风险。

操作风险有多种定义。广义的操作风险是指除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包括内控失效风险、流程失效风险、信誉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收购风险、系统和技术风险、税收风险和监管风险等。

个人金融业务操作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信贷员调查不实、审查不严,未落实有效抵押登记手续,对借款人、保证人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还款能力的调查核证、分析判断明显有误;信贷员与客户相互勾结,利用虚假的材料骗取银行贷款,形成假按揭:办理汽车消费贷款过程中,过分依赖保险公司的履约保险,忽略了对借款人资信、第一还款来源和汽车交易真实性的调查:一些汽车经销商、营运车公司往往通过自己的员工、亲戚、朋友,甚至利用农民充当购车者,骗取银行贷款。“假个贷”对商业银行个贷业务发展构成严重危害,成为商业银行个贷业务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

五、 政策性风险。

随着国家一系列物价调控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自2011年2月18日央行宣布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以来,这已是央行自2010连续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后,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分别达到19.5%和17.5%的历史高位。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业的经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银行需要重新进行资产配置,将收益率高的贷款和债券投资调拨至收益率低的存款准备金,虽说对于银行整体的盈利水平影响很小,但我们仍然应当认识其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可使用资金规模缩小,流动性风险增大,而且利率与经济波动也会造成的客户违约风险增大,可能使商业银行个金融业务面临更大的风险。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个人业务风险的防控对策 现代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的盈利必须通过承担风险才能获得。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银行就是一部“风险机器”。它承担风险,转化风险,并且还将风险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再加工风险。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银行获利的手段,又是蚀利的原因。防控对策不当,风险就会侵蚀银行利润,股东投资就得不到预期回报。严重时风险还会进一步侵蚀银行的资本,极端情况下,银行将会破产倒闭,股东血本无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商业银行个人业务风险的防控对策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下面依据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类型,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一、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信用风险防控

二、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法律风险防控

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风险防控

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性风险防控

五、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政策性风险防控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200709级 金融学 学号: 070962883370011学习中心:庆阳财校 姓名:段建梅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我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论文提纲:

一、信贷风险的形成

二、次贷危机的警示

三、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1、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

3、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

4、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

5、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参考文献:

[ 1 ]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 J ]. 人民论坛,2007, (17) : 3279.

[ 3 ] [芬兰]大卫·G·梅斯等著. 方文等译. 改进银行监管[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徐孟洲,徐阳光. 论金融机构破产之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 J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630.(论文

2010年1月2日

第四篇:浅析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摘 要]当前个人信贷业务市场空间不断拓展,消费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但该项业务中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对策,化解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近几年,商业银行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和存贷差不断缩小的现状,其信贷业务需要进行新的突破。客户数量大、资源丰富、单笔贷款金额小且风险相对较低的个人客户,由于其资金使用频率高、周转快,客户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资金收益率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近年来个人信贷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个人住房信贷、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个人信贷业务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国家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是拉动个人信贷业务提升的主要原因。2009年上半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迅猛增长,新增量达4 661. 76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50%; 2009年以来,国家发布的与汽车市场有关的政策共有9次,在政策的强劲拉动下,汽车市场增长明显。汽车金融将成为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方向,农村消费信贷将成为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2009年,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9. 59万亿元,同比多增4. 69万亿元。截至2009年6月末,中国居民消费性贷款余额为43 891. 64亿元,其中上半年累计新增个人消费贷款6 508亿元,比2008年同期多增3 920亿元。个人信贷业务呈现出的快速增长态势,与中国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紧密相关,大型商业银行仍占据个人信贷

业务市场的主要份额。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消费信贷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显露出来。为此,商业银行应结合个人信贷业务的特点,加强对该业务隐藏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一、个人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一)信用风险是个人信贷业务的主要风险

个人客户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方面,指个人客户作为债务人在信贷业务中的自行违约或作为保证人为其他债务人提供担保过程中的违约。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个人信贷的开展程度。在欧美等国家,个人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消费方式,除传统观念的差异外,主要是个人信用制度、银行或专业评级公司专业的信用评级体系等比较健全。另外,由于具有先进的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是否应向消费者提供贷款。例如,欧美等国家的消费者到银行申请消费信贷业务,银行可通过专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对申请贷款客户进行信用评分,通过相关系统查询该客户以往贷款有无不良记录,判断客户能否按时还款后,再通知下一流程办理相关业务。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可以借此查询个人信用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银行信息不能完全收录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时甚至根本查询不到申请人的信用信息,银行只能掌握申请人提供的有限资料,在审批时缺乏

相关依据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一般情况下,银行只是对借款人提供的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基本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是参考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查询的个人征信报告,而有的客户和银行没有发生过业务关系,信用报告就无法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对于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银行仅能参考客户提供的相关资料或其所在单位的证明。客户此前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银行更是无从了解。

我国个人收入不透明,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持有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作出正确判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目前仍采用的面见核查或上门调查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无法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银行和客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此外,由于政策或市场等一些不可控因素,有些借款人会出现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情况,导致贷款无法按期归还,形成逾期或不良贷款。例如,在国家政策的要求下,一些银行给某些高校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许多银行采用的是信用方式,四年后,无论是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或是学生主观因素,一旦贷款不能按时归还,即会形成逾期贷款。这种逾期贷款一旦产生,收回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大学生一旦毕业,要么因其未能就业而无法按时偿还贷款,要么是借款人无固定居所而使商业银行很难查寻到其去向和收入状况,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不良贷款。

(二)银行内控制度欠缺或管理手段落后加大业务风险

目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内控制度欠缺,管理手段

落后,内部管理薄弱。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开办个人信贷业务时间不长,缺乏个人信贷管理方面的经验,而且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基础资料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相当一部分银行没有配套的业务管理系统,仅凭人工统计,难以管理和实现资源共享。个人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不完善、操作手段落后等因素也是制约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个人信贷业务在国内起步较晚,商业银行从事该业务的人员不足,往往不能做到在对每笔贷款的审查、审批时都与借款人当面核查相关材料,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贷前调查不严,贷后监督检查又往往流于形式,一旦出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在传统“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实践中常常发生有抵押物但却无法收回变现的情况。借款人一旦不能按期还贷且仍在已抵押房产居住,法院在执行中就会遇到无法执行的问题,造成抵押物无法拍卖或执行。目前我国相关的银行信贷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对个人借款者和银行之间发生的贷款业务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对个人贷款违约及信用缺失的惩处办法基本无效,银行开办个人信贷业务形成的债权无法得到保障。同时由于个人信贷客户具有特殊性,如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且较分散,国家相关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在落实时有一定难度。例如,就房产抵押贷款而言,在实际借款人造成逾期欠款经银行多次催收无果后,诉讼程序会被启动,但我国法律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官在实际执行时会考虑到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的

正常生活,如强制执行,会造成借款人或保证人无家可归,故往往会暂缓执行。这种忽视银行债权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银行资产无法收回,形成了不小的风险隐患。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个人贷款抵押物给予必要的保护。

个人贷款一般金额较小,法院一般不愿受理小额债务,即使受理了,在办理时也不积极。通常银行的不良贷款清收人员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由此也会产生不少诉讼费以外的费用,即使这样,效果也未必尽人意。这样,直接造成银行利益受损。

(四)借款人多头贷款导致信贷风险加大

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没有信息共享的客户资源平台,银监会发布的“黑名单”不是滞后就是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信息联动。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信息不完整,如一些在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办理的农户贷款,由于系统接口与中国人民银行不吻合,一些信息无法导入征信系统,很多客户信息根本查询不到,使一些不良借款人有机可乘。有些客户在多家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各银行信息不能共享,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地办理各自的个人信贷业务,仅凭借申请人提供的资料进行授信,银行无法及时掌握其他金融机构是否对申请人开办了授信业务,也无法对该客户最大授信承受能力进行判断。这种在信息不对称状况下审批的个人消费类贷款,加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应对个人信贷风险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

一套防范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信息交换制度,按程序授信 首先,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是银行控制个人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已基本实现了以内部信用卡和储蓄账户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建立的个人客户资源数据库,各业务部门可根据需求提出申请,经相关领导审批同意后,由数据管理部门提取和使用客户资源。在客户在办理银行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同时补充客户新的信用情况以不断更新该数据库。各商业银行应共建信息数据库,而且要确保信息数据库能在全银行系统中共享。同时,应着手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这需要各金融单位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方能实现。其次,加快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条例的法制化进程,尽快收录各金融机构、税务部门、海关、法院、企事业单位、居民水电费交款情况等信息入库,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工商审批、居民纳税情况等信息,评估个人信用等级,按评定的信用等级给予授信。

(二)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使其更科学、操作更合理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业务量虽然不断扩大,但信贷业务还不成体系,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所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具体放贷的基本标准、核定可授信额度等相应的法律规范,使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有章可循。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个人信贷风险

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一是从事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目前,银行重点营销和推介的行业有电信、电力、烟草、金融、教育、医药等。二是国家公务员、大型国企或外资企业管理人员及销售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待遇高,而且通常此类人群都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失业风险相对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四)建立银行内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应建立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预警机制,严格按照贷后管理操作办法,做好贷后检查、项目跟踪监控,及时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应予以关注,严重者可随时收回贷款并拒绝再度放贷加快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电子化建设,制定规范化操作流程,明确贷前、贷中、贷后等环节的职责,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强化内部稽核的再检查和事后监督也是银行内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应建立个人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个人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

(五)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个人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不动产或大额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为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对助学贷款、留学贷款等,除要签订完善的合同文本外,还应要求学校、家长

或有担保能力的第三方参与并提供担保类法律文书;对用于购买汽车等大件耐用消费品的,除应将所购车作为抵押品外,还可追加经销商或其自然人股东做担保,从而有效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将风险降到最小化。

(六)将风险转移引入个人消费贷款业务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就给个人消费贷款能否到期收回造成极大隐患。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经验来看,避免和防范消费信贷中的风险,主要是在建立个人资信评估制度和信用担保制度的基础上,将消费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以减少贷款风险,这是采用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办法。不同的个人消费贷款购买保险公司对应的险种产品,可以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这种风险转移策略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例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部分经银行评估认为风险系数相对较大的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而不能偿还贷款时,可以由保险公司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个人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较低,在贷款客户的承受范围之内,使消费者在获批银行贷款的同时没有过高增加其成本,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而银行的信贷资产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利在长远,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研究探讨和逐渐规范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跨国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以传统业务为基础,以个人信贷间业务为先导,不断调整经营理念,坚持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相互促进、利润和市场份额兼顾的市场策略,寻找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最终在行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中间业务经营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星——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

2赵芳莹——关于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思考。绥化师专业报、2002年

3毛子文——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万维财经、2003年 4黄晓力——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之我见。经济研究、2007年 5尤件亮、方劲松——当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

6李仁杰、王国刚——中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报、2008年

7黄学军——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及研究。湖南大

学 、2009年

8黄丽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

9张广元——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几个潜在风险探讨。财经园地、2009年

10金斐埠——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及研究对策。商业经济、2009年

第五篇: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建议论文

摘要:根据国际经验表明,提升企业绿色生产经营并引导居民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在金融机构中有着重要地位的绿色理念,往往主导着很多发达国家的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贷款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

关键词:绿色信贷;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探究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潮下,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的发展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绿色信贷通过资金的优化配置淘汰了一些落后或者不能使用的生产机能,进一步地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如此,绿色信贷经由众多投资方式,将资金引导向研发新能源以及开发生态型农业领域,存量资金得以有效盘活,信贷使用率也随之得到大幅提升。

一、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使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商业银行因其获得众多绿色政策的指引,同时自身对供给侧改革的积极响应,再加之信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取传统信贷之精华而去其糟粕,促使信贷资产的质量不断提升。高耗能、高污染的信贷贷款逐渐减少,同时逐渐压缩发展前景渺茫企业的贷款总量,调整信贷结构,释放信贷资源,将其投放入发展环境好且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进一步加大各项贷款中绿色贷款的比重,不断优化了信贷结构。目前我国的各大银行机构正积极的完善绿色信贷体系,不断创新政策结构和服务结构,努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着重向绿色产业发展信贷业务,降本增效过程产能,促使传统产业结构加速转型为绿色产业。

(2)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绿色信贷相较于很多国际银行,有着起步晚、发展滞后等缺陷,为了进一步加速其向国际社会融入的进度,在积极谋求同国际大型银行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其中优秀的信贷政策,丰富自身的信贷经验,在深化业务合作的基础上,带动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上的向前发展,从而促使自身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促使银行声誉的有效提升。

商业银行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其经营理念除了要实现最大化的利益之外,还需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融入其战略决策之中,通过对低碳产业的大力支持,将其合理优化配置信贷资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降低信贷风险,对国家经济改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支持力度,促使公众、社会以及舆论媒体对商业银行做出更加客观、积极的综合评价,建立友好、互助和谐的合作氛围。

(4)促使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有效提升。

当商业银行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之后,会潜在的对社会产生诸多正面影响,因此为其利润空间的拓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渠道。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正处在初始发展时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多样化绿色金融产品的出现,以及在绿色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不断推动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从而绿色信贷的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而其利润增长点也随之逐渐增多,达到了社会责任和利润双赢的目的。

(二)消极影响。

(1)银行利息收入有所下降。

随着绿色信贷在银行总体信贷中的比重逐渐增多,银行不得不削减更多收益更高项目贷款的比重,因此难免会影响其利息收入来源。绿色项目的盈利能力有时候并不出众,会使商业银行陷入两难抉择的尴尬处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缩减高污染、高耗能等传统企业授信额度,对其收入会产生直接影响。

(2)短期运营成本增加。

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以及结构调整改革,必然离不开对专业型管理团队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及引入力度,同时管控环境风险的能力也要相应的有所加强,以更为先进科学的绿色信贷手段辨别筛选劣质、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逐渐向绿色信贷业务倾向的过程中,其运营成本在无形中将有所增加。

二、商业银行产生绿色信贷风险的原因。

(一)欠缺完善性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劣对于银行的良好运作以及银行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大多数以股份制为主,同时治理结构改革不充分,未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经营权和决策权的有效分离。两种权责过于集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治理机制的重要作用,由于制衡机制的缺失,会频繁发生“内部人控制”的不良现象。行长负责制这种管理方式往往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在人事调配等众多事物上的话语权很大,会形成一权独大的不良局面。同时由于其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因此银行的有效经营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

(二)缺乏社会责任。

作为一种十分典型商业机构的银行,需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商业银行业务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中的社会责任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认识有着较大偏差,对其基本内涵缺乏准确的认识。有些银行依然发放贷款给“两高”企业,这与缺乏清晰的社会责任战略目标与责任标准有着很大关系。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公众舆论压力小,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动力不足。

(三)欠缺完善的约束激励政策。

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管制,企业需将更多的基金投入到环保方面,而目前相较于非常高的环境成本投入,对于企业的处罚力度不成正比。因此对于一些“两高”企业由于经济惩戒力度小,依然不按环保要求生产并从中谋取利益。而新能源、循环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项目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改造,再加之有着比较大的发展风险以及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力度小等问题。对一些环保工作做得比较到位的企业欠缺对等的经济扶持和鼓励政策,对其环保的积极性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建议。

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言,绿色信贷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绿色信贷是一种有着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金融道路,除了对银行利润空间有着很好的拓展作用,同时通过对银行体制及政策的积极改革,银行资产的信贷风险会得到更加有效地控制,但是还有着些许需要着重改善的不足之处:

(1)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之中,并将其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同时将其提升到战略层面。与此同时,将先进的环保理念融入银行绿色信贷改革之中,并以之为价值发展导向。

(2)绿色信贷的授权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切实做好绿色信贷的授权工作,有效防控因环境风险而导致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问题。因此务必要讲授信工作落实好,促使绿色信贷健康发展。

(3)优化绿色信贷法律法规,并确保其正确落实,有效规避绿色信贷欺诈行为,为绿色信贷以后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加快银行信贷管理指南的建立,并确保其有可操作性。国外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有着明确的环境、社会、经济三者和谐统一发展的信贷指引,对企业环境违法有着十分详尽的风险等级划分。“赤道原则”将众多行业的环境指南均发布了出来,信贷包含着市场环境、工艺标准以及污染程度等众多领域。我国商业银行需结合自身特定的发展语境,对“赤道原则”相关规定及条款进行有益的借鉴,对环保型企业以及“两高一剩”企业的等级进行合理界定,明确不同行业的污染程度、加工工艺、产品以及使用原料等应该实行怎样的信贷政策。建立科学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银行的信贷政策就能够以企业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加以落实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必须要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绿色信贷在完善的法律基础上稳定的发展。要加强与国际银行的交流和合作,为绿色信贷提高国际竞争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光林,王颖,李庆海。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7(10)。

[2]李苏,贾妍妍,达潭枫。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与风险的影响——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7(9)。

[3]李程,白唯,王野,等。绿色信贷政策如何被商业银行有效执行?——基于演化博弈论和DID模型的研究[J]。南方金融,2016(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