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篇: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发挥着凝聚、规范、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我公司通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弘扬公司“坦诚、合作、创新、双赢”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精心于建造,专注于品质”的企业经营理念,使企业文化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发挥凝聚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
下面,结合国家首个**项目——**项目的党建工作,探讨一下企业精神和经验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一、企业文化在基层中的运用与传承
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落地生根”,无法“落地”的文化就只是口号,只有倡导者的激情,却没有响应者的行动;无法“落地”的企业文化更像是空中楼阁,即使建构起健全的文化架构体系,也只能悬在空中。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承,将理念转化为认知与行动,从而确保文化的“落地”,这就离不开企业文化的运用与传承。企业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不同的工具和途径,将已设计出来的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呈现出来,并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所认知、认同。企业文化只有通过有效地传承,才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去。 传承企业文化的具体意义表现在:一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为企业创造文化品牌,提升产品或服务品牌的附加值;三是增强客户或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和依赖感;四是以文化的感召力影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让文化理念融在思想里、沉淀在流程中、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要达到这一境界,企业文化传承必不可少。因此,传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跟得上历史发展的、适合企业特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仍需传承和发扬。无非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在**建设中的实践
**期工程是国家首个**自主化依托项目,它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技术(美国**技术),一期工程计划建成的两台容量**机组,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投产。建设**的历程,对全体建设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历程。
作为**工程混凝土专业化生产单位,我公司全面负责**站混凝土供应任务。为优质高效地完成一期工程的混凝土供应任务,公司高度重视,在全公司范围内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分公司。并紧密围绕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安全、质量、效益等目标,以企业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全球示范工程,打造优秀**建设团队”为目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营造出一种有序可控的管理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健康活泼的文化环境、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推动了企业文化在施工一线的落地生根。
(一)宣贯核心理念,提高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的形成,首要和关键的是要让所有员工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如何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企业文化内涵的宣传。首先,通过举办企业文化宣讲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征文、观看企业发展历程、现场宣传标牌、企业文化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贯企业文核心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发展历程,宣传**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让员工们充分认识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增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之中。传统的专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企业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即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结合**建设的实际,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并最终服务于工程建设,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自工程建设以来,针对这个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推先创优”,以推选成长先锋、十佳青年、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为契机,以工作岗位为舞台,通过老员工对新员工传帮带,鼓励、帮助青年成才,引导青年为工程建设做贡献。”具体做法是通过先进、十佳青年及劳动模范的推选,广泛动员、树立典型、积极宣传、常抓不懈。通过各类的先进推选,使大家有机会证明自己是企业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并将更多更高的荣誉给予他们,对当选的青年先进通过文件、宣传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带动更多的青年职工积极投身工程建设。三是结合公司的实际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管理理念,大力倡导学习创新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开展管理程序、竞赛、HSE管理为代表的标准化管理理念等培训,并在员工中开展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使员工理解企业文化,并时时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之中。
(二)采用现代的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网络化体系。 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网站等媒体的所有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挖掘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发挥近年来到公司工作的大中专生的专业技术,利用好网络技术,搭设理论与实践交流平台,建立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园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更为新颖、有效、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
1、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团队创新
***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由于是世界首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面掌握第三代**建造技术(模块化施工技术)的混凝土生产、供应,实现**建设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的创新,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后续**建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目标,一方面组织全体员工全力以赴生产、服务好工程,提供合格的混凝土,确保施工单位各项重要节点如期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员工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结合三门核电建设的实际,推进管理和技术的创新。
在管理创新上,结合世界首堆**特点,在管理、技术、思想观念、知识信息、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了探索工作创新,我们将年轻的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以技术主管为组长的**资料收集小组,对在三门核电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信息、技术、生产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制定团队建设目标、定期追踪新员工思想动态、落实员工业绩考核、推先制度,加强年轻人心理疏导等良好建议,为推进各项工作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技术创新上,结合**工程施工工序繁杂、难度大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年轻人、技术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优化等工作,在前无技术数据参考的前提下,做了上千次的混凝土的试验,完成了上百个混凝土配合比,攻克了泌水、色差等技术难关,一次性浇筑自密实混凝土2000多方,这在核电建设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通过课题攻关和管理技术创新,我们既解决了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确保了**电施工质量安全,节约了费用,又为分公司培养了一支具有学习创新、开拓进取、团队协作的优秀核电建设团队。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既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改变企业中最活跃的成分——“人”来达到改变企业物质产品、行为、制度和精神状态的目的;以思想、观念、精神和文化因素为改造对象;追求对企业活动整体、长久和系统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能选择有效的切入位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部过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目标,相应的工作内容、方法、措施都会因势而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3.突出关心职工群众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有形的服务、无形的引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民心,增强向心力。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职工群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外,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因此,在解决职工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时,要注意掌握情绪,研究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解疑释惑,又排忧解难,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首先要坚持把为职工办实事、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从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每年有计划地办几件影响大的、员工欢迎的实事,努力寻求解决职工思想疙瘩的方法,增强说服力。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组织保证。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实行公示制度,对有关人事任免、职称评聘、工作分配调动、资金发放等关系到职工生产、生活及单位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先予公示,增加工作透明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鼓励职工对企业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批评,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个团队有了完善的管理、文化建设和组织工作程序是运营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但关键在于如何将执行力提升与夯实,并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领导带头、员工积极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前提是领导重视,基础是全员参与。虽然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产生的,可要实践文化这张蓝图,是缺不了自下而上的完善,即员工积极的参与。因为员工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升管理的目的。 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倡导服从企业管理者,具有典型的“经济”性,这样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即是企业“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上下同欲者胜”,管理层与员工达成一致的文化理念,才能无往不胜。
(二)、 增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性。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中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要对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产生作用,必须进一步做好三者的融合性。一是避免企业文化的生搬硬套和机械搬抄,不能将文化建设作为硬性指标来做,使文化形式化;二是要进一步做好基层文化的融合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宣传材料的制作,要与本公司的精神风貌相吻合,要站在将基层文化内化为员工的思想,外化为员工行为的高度,切实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三)、寻找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好的团队总在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完善。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转,同样在管理上、企业文化建设上沉淀了一些盲点和弊端。比如规范化的操作、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引用、员工思想波动预防与消除等等仍需加强与改进。
1)、项目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思路
管理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关键在于执行力的提升与夯实,以及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核电项目的不同阶段,一个团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初始阶段,员工心中充满热情与希望;高峰时期是员工埋头苦干,工作现场热火朝天;而收尾期,往往会产生低落情绪,许多管理问题会在这一时期凸显。单位成本、规范化的持续管理、员工间的和谐稳定、质量安全等等,都会在收尾期被激化。
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这样才能使一个团队从始至终处于“受控”,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团队建设至关重要。
2)、因势利导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个团队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从不缺乏暂时性的拥有高昂斗志。但长期的简单重复工作往往会造成工作疲态,导致各类问题的出现。如:受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导致我国核电项目的缓建,职工的收入由此受到影响,业余生活趋于单调等。导致职工的思维、言论、活动范围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状态,加之不同的人在性格方面、理解能力方面、文化水平方面、社会阅历方面、以及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和态度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对于同种事物、同种现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因人施教,因势利导,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二篇: 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4级植物保护学院(检验检疫方向)
高玉洁
3145104037
首先,何为客家,客从何来?普遍认为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来自中原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饮食文化是指居住在闽粤赣边境地区的客家人在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迁移地的饮食特色发展形成新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分不开。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受汉族的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又在迁移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本民系的特征,其中饮食就是一方面。客家饮食有中原的影子但又不一样,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
(一)食材
一道食物制作的基础是食材而食材的选择又恰恰可以反映食物的特性,食材的选择往往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从客家饮食的食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客家饮食的独特之处。
1.就地取材,原汁原味
就地取材主要是因为客家作为中国的“犹太人”,长期迁徙移民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调。原因之一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只好就地取材,原因二是客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选择在多山的丘陵山地地区定居,受到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原汁原味是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饮食中不讲究运用过多的汤汁作为调料讲求“饭有饭香,肉有肉味”。例如在食用长汀河田白斩鸡时客家人会把姜葱蒜盐捣碎熬制作为汤汁之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把白斩鸡与之混合一起熬制,而是把熬好的汤汁用碗盛起,以便蘸食。
2.山珍海味,飞禽走兽
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地区,该地区为山区以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气候为主,阳光气温雨水都比较充足,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客家先民初到之时,在食材短缺的情况下,动植物资源即成为可以利用的食材,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吃野食杂的特性。养成食用老鼠干,蛇,鸽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但居住山区的客家人在海产品的选择较少,只有池塘样的鱼,对于海里的品种食用的较少,所以山珍海味中的海味就只是形容客家人爱吃野食而已。
(二)烹饪方法 1.以蒸煮为主,腌炸为辅
客家人大多以温和为饮食主调,认为蒸煮的烹饪方式不易上火,对身体更为有益。多食用捞饭和清汤,在生活有所改善的今天清蒸排骨,清蒸鱼也是经常食用。普遍认为煎炸之物不受欢迎,但是其实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学习各种保存食物之法,而煎炸也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如长汀客家在过年的时候除了腌制肉类外,也用炸的方式把肉存储称为炸肉。所以客家并不是不存在煎炸的食用方式,只是较蒸煮之法为辅。
2.刀工朴实,切块粗大
客家话中有说只有小户人家才是小盘小块,而对于宗族观念强烈而又好客的客家人来说这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显得吝啬又小气。所以在客家宴客桌上盛饭菜的盘子和切块就显得非常之大。例如逢年过节中两道客家特色菜能看出来:梅菜扣肉,河田白斩鸡。“一盘0.5千克以上的整头白斩鸡,最多切成十余块,大块大块的,让人感觉实实在在;菜干扣肉中的猪肉,一块一般都有10-20克重。”[1]
(三)口味
口味是饮食的味道和对味道的爱好。口味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而一个地区一个民系口味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客家人饮食口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原时期,但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和环境的变化,客家人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最终形成了重盐、重咸、重熟的独特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现在的客家人也许在特有的客家口味上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但是它依然不能掩盖客家独特口味,在客家饮食文化中的作用。
1.重盐
客家人素来以勤劳勇敢闻名中外。客家人每到之处多为还未开发的山地地区于是不得不承担垦殖的工作,巨大的劳动量造成客家重盐的饮食习惯。长期的劳作消耗,排除大量的汗液所以要补充体内的盐分。还因为古时贫穷的客家人多食用稀粥,盐可以帮助下粥。
2.重肥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耕地不足、土地贫乏的山区,粮食不充足,于是对于客家人来说充饥显得尤为重要,而饮食中肥腻就较为容易充饥,在上山下山的大劳动就不容易饿。闽粤赣山区较为潮湿寒冷,肥腻的饮食较能提高体内的热量,更好
2 的御寒。
3.重熟
客家人生活在多草木的山区,所以客家人不惜柴火要炮制香喷喷的饭菜,其中马尾松及其针叶是客家人最喜欢的柴火,而且火候越足味道越是香。综上所有特点客家菜中咸肥熟的梅菜扣肉成为客家人的最爱。
(四)饮食习惯
客家人吃饭非常讲究礼仪礼节。“在筵席中繁文缛节尤多,无论是座位的安排,菜肴摆放的位置,还是席间挟菜敬酒都极讲究规矩,处处体现出别等级、明人伦、昭穆有序的伦理思想。”[2]客家人习惯在相应的节气食用相应的食物,惊蛰客家人炒豆子,意为驱虫提醒人们做好灭虫除害的准备;冬至吃大补的猪蹄,入冬需要补充体力抵御冬天的寒冷。
二、客家特色饮食形成的因素
独特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又受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更是在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的追求完美。
(一)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中原文化的影响
普遍认为常年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的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原人,更好得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客家人保留的中原文化中的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最为重要。这两种文化也体现在饮食上。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重礼节,重道义,好客等都影响着客家饮食文化。首先体现在餐桌文明上,无论是上菜的顺序,入座的位置,敬酒劝酒都体现了长幼有序。都较之中原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客家宴席中一定会邀请乡族中最年长,辈分最高者,并安排在宴席的最重要的位置以示尊敬。
另外客家的许多传统的岁时是沿袭了中原的特色。如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饮菊花酒,春节大年初一早上吃甜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客家宗族意识,祖先崇拜也颇为注重。客家人在祭祀时也沿用了中原祭祀的规格,每逢过年过节用鸡鱼肉作为三牲供奉在每家每户的灶头前。
2.中原思乡情结的影响
3 客家人从中原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而来。客家人的迁徙因战乱而被逼无奈的,客家人对中原的思念从迁徙开始就开始的。思乡情结除了表现在一些行为上在饮食上也有体现。客家人在没有同样食物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追求相似度以解相思情,如典型的客家酿豆腐。中原人喜好吃水饺,而南方土地跟气候都不适于麦子的种植,于是客家人就想出了用豆腐切成块,再把剁碎的馅植入豆腐内,以取代饺子之用,客家人用这种方式沿袭中原文化寄托思乡之情。另外烧卖,粄子,除了原料的不同外,制作方法,食物形状都与中原文化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客家人在食物的形状上讲究“圆”这也是客家思乡情结的另一种体现,如客家牛肉圆,汤圆。在客家话语中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
(二)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对于到底是中原饮食文化对客家饮食的影响大,还是迁移地迁入地的影响大,这是无法同一而论的话题。与中原影响不同的是迁徙地更多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的影响。只能说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中原文化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1.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1)地形
客家在迁徙中选择了闽粤赣三地的复杂交界区。“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总体来说,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3]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客家饮食上形成因地制宜的饮食特点,除了食材,制作技法独树一帜外,更是形成一种食物多种做法的烹调方法,如鸡就有白斩鸡、盐焗鸡、盐酒鸡、三杯鸡;鸭有姜母鸭、腊板鸭等。一道菜由蒸、煮、煎、炸等多重技法,做成其中以梅菜扣肉为典型代表;而且因为信息的不通,更容易让客家人保持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如上文所述客家饮食食材追求原汁原味,多食用野味,腌制品突出都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
(2)气候
客家居住的南方闽粤赣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
4 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吹来自海洋的温润的东南风,冬季吹来自内陆的干燥的西北方。夏季湿润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客家人喜食辣椒、姜、米酒等可以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食物。客家人特别的喜爱食姜,姜在客家人眼里素有“小人参”之美誉。在染风寒时要喝姜汤。在客家人的灶头上姜、辣椒是不能少的作料。气候的无常,环境的恶劣,导致客家人的对食物的冷热,性寒性温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客家人在饮食中就注重养生调理的功能。其中从客家非常著名的酿酒鸡,就可以看出这一特质。客家妇女生小孩后,坐月子时每天都要吃一只酿酒鸡,酿酒鸡由鸡,酿酒,老姜,成醋,鸡蛋,红糖等温补滋润之物制作而成的,性温热而祛寒湿具有补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是大补之物。
2.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聚集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客家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土著居民和先搬来的民族的影响。其中表现在中原汉族因为居住在内陆没有吃海产的习惯,而当地的土著人因为居住在沿海沿河的地方,所以喜爱吃海产。客家人受其影响也慢慢有食用海产的习惯,鱼、龟、泥鳅被接受。
另外中原人是不吃蛇的,认为吃蛇是粗陋鄙人之爱。而闽粤赣地区由于蛇资源丰富并认为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于是蛇慢慢成为客家人喜爱的食物。客家饮食文化中的食野,喜爱吃狗肉等都多多少少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常在深山劳作,为了节省来回吃饭的时间,就早上进山之前就用荷叶包裹饭菜带进山里。另外客家人在做客的时候,因为心疼在家的老小,就把客桌上的好吃的用荷叶包裹带回家,这荷叶饭的习俗,其实也是受越人的习俗的影响。“绿荷包饭”来自越人的旧俗,这在被贬的唐代的诗人柳宗元的诗中就可以看出“青簪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
三、余论
客家饮食文化是独特的融合中原与闽粤的饮食特色形成的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朵奇葩,在不久的将来,客家饮食将作为中原第九大菜系享誉中外。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也将为客家相关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吸引力,而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也为进一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做贡献。在不久的将来客家菜也将作为中国特色菜吸引海内外的关注。
第三篇: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
首先,何为客家,客从何来?普遍认为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来自中原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饮食文化是指居住在闽粤赣边境地区的客家人在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迁移地的饮食特色发展形成新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分不开。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受汉族的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又在迁移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本民系的特征,其中饮食就是一方面。客家饮食有中原的影子但又不一样,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一)食材
一道食物制作的基础是食材而食材的选择又恰恰可以反映食物的特性,食材的选择往往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从客家饮食的食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客家饮食的独特之处。
1.就地取材,原汁原味
就地取材主要是因为客家作为中国的“犹太人”,长期迁徙移民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调。原因之一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只好就地取材,原因二是客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选择在多山的丘陵山地地区定居,受到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原汁原味是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饮食中不讲究运用过多的汤汁作为调料讲求“饭有饭香,肉有肉味”。例如在食用长汀河田白斩鸡时客家人会把姜葱蒜盐捣碎熬制作为汤汁之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把白斩鸡与之混合一起熬制,而是把熬好的汤汁用碗盛起,以便蘸食。
2.山珍海味,飞禽走兽
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地区,该地区为山区以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气候为主,阳光气温雨水都比较充足,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客家先民初到之时,在食材短缺的情况下,动植物资源即成为可以利用的食材,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吃野食杂的特性。养成食用老鼠干,蛇,鸽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但居住山区的客家人在海产品的选择较少,只有池塘样的鱼,对于海里的品种食用的较少,所以山珍海味中的海味就只是形容客家人爱吃野食而已。
(二)烹饪方法
1.以蒸煮为主,腌炸为辅
客家人大多以温和为饮食主调,认为蒸煮的烹饪方式不易上火,对身体更为有益。多食用捞饭和清汤,在生活有所改善的今天清蒸排骨,清蒸鱼也是经常食用。普遍认为煎炸之物不受欢迎,但是其实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学习各种保存食物之法,而煎炸也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如长汀客家在过年的时候除了腌制肉类外,也用炸的方式把肉存储称为炸肉。所以客家并不是不存在煎炸的食用方式,只是较蒸煮之法为辅。
2.刀工朴实,切块粗大
客家话中有说只有小户人家才是小盘小块,而对于宗族观念强烈而又好客的客家人来说这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显得吝啬又小气。所以在客家宴客桌上盛饭菜的盘子和切块就显得非常之大。例如逢年过节中两道客家特色菜能看出来:梅菜扣肉,河田白斩鸡。“一盘0.5千克以上的整头白斩鸡,最多切成十余块,大块大块的,让人感觉实实在在;菜干扣肉中的猪
[1]肉,一块一般都有10-20克重。”
(三)口味
口味是饮食的味道和对味道的爱好。口味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而一个地区一个民系口味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客家人饮食口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原时期,但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和环境的变化,客家人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最终形成了重盐、重咸、重熟的独特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现在的客家人也许在特有的客家口味上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但是它依然不能掩盖客家独特口味,在客家饮食文化中的作用。
1.重盐
客家人素来以勤劳勇敢闻名中外。客家人每到之处多为还未开发的山地地区于是不得不承担垦殖的工作,巨大的劳动量造成客家重盐的饮食习惯。长期的劳作消耗,排除大量的汗液所以要补充体内的盐分。还因为古时贫穷的客家人多食用稀粥,盐可以帮助下粥。
2.重肥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耕地不足、土地贫乏的山区,粮食不充足,于是对于客家人来说充饥显得尤为重要,而饮食中肥腻就较为容易充饥,在上山下山的大劳动就不容易饿。闽粤赣山区较为潮湿寒冷,肥腻的饮食较能提高体内的热量,更好的御寒。
3.重熟
客家人生活在多草木的山区,所以客家人不惜柴火要炮制香喷喷的饭菜,其中马尾松及其针叶是客家人最喜欢的柴火,而且火候越足味道越是香。综上所有特点客家菜中咸肥熟的梅菜扣肉成为客家人的最爱。
(四)饮食习惯
客家人吃饭非常讲究礼仪礼节。“在筵席中繁文缛节尤多,无论是座位的安排,菜肴摆放的位置,还是席间挟菜敬酒都极讲究规矩,处处体现出别等级、明人伦、昭穆有序的伦理[2]思想。”客家人习惯在相应的节气食用相应的食物,惊蛰客家人炒豆子,意为驱虫提醒人们做好灭虫除害的准备;冬至吃大补的猪蹄,入冬需要补充体力抵御冬天的寒冷。
二、客家特色饮食形成的因素
独特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又受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更是在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的追求完美。
(一)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中原文化的影响
普遍认为常年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的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原人,更好得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客家人保留的中原文化中的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最为重要。这两种文化也体现在饮食上。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重礼节,重道义,好客等都影响着客家饮食文化。首先体现在餐桌文明上,无论是上菜的顺序,入座的位置,敬酒劝酒都体现了长幼有序。都较之中原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客家宴席中一定会邀请乡族中最年长,辈分最高者,并安排在宴席的最重要的位置以示尊敬。
另外客家的许多传统的岁时是沿袭了中原的特色。如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饮菊花酒,春节大年初一早上吃甜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客家宗族意识,祖先崇拜也颇为注重。客家 1 人在祭祀时也沿用了中原祭祀的规格,每逢过年过节用鸡鱼肉作为三牲供奉在每家每户的灶头前。
2.中原思乡情结的影响
客家人从中原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而来。客家人的迁徙因战乱而被逼无奈的,客家人对中原的思念从迁徙开始就开始的。思乡情结除了表现在一些行为上在饮食上也有体现。客家人在没有同样食物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追求相似度以解相思情,如典型的客家酿豆腐。中原人喜好吃水饺,而南方土地跟气候都不适于麦子的种植,于是客家人就想出了用豆腐切成块,再把剁碎的馅植入豆腐内,以取代饺子之用,客家人用这种方式沿袭中原文化寄托思乡之情。另外烧卖,粄子,除了原料的不同外,制作方法,食物形状都与中原文化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客家人在食物的形状上讲究“圆”这也是客家思乡情结的另一种体现,如客家牛肉圆,汤圆。在客家话语中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
(二)迁徙过程对客家饮食的影响
客家人饮食文化的演变,是在迁徙过程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结果。
北方的客家先民进入南方,除了一路上的劳累辛苦,还有进入山区的恶劣天气导致的瘴气,也就是水土不服。面对难题就激发客家先民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当地土著名族的帮助下,客家先民把从中原带来的蒸熏发汗和当地生吃草药的治疗方式相结合。产生了客家著名的饮品擂茶,把茶叶,炒花生,炒芝麻,艾叶,肉桂等捣碎做成饼状用以冲食,话说喝过之后人体发热冒汗排除体内的寒气。
迁徙的特殊性,也对迁徙过程中的食物提出了保存的要求。因为迁徙过程的食物稀缺性,也因为客家人勤俭节约的性格,于是客家先民就寻求保存食物的方法,造就了客家独具特色的腌制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西客家的八大干: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及长汀豆腐干。
因为客家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异族的干扰被迫不断的迁移,在搬迁的过程中,活的鸡鸭不易携带,于是聪明的客家先民就把活禽宰杀制作成盐鸡后包裹好携带,等到稳定后就把它拿出来食用,这既解决了迁入地的食物匮乏,又可补充因为长期迁徙而消耗的体力。在之后不断改良,这样的制作方式就成为今天的客家名菜盐焗鸡。
(三)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对于到底是中原饮食文化对客家饮食的影响大,还是迁移地迁入地的影响大,这是无法同一而论的话题。与中原影响不同的是迁徙地更多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的影响。只能说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中原文化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1.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1)地形
客家在迁徙中选择了闽粤赣三地的复杂交界区。“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总体来说,
[3]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客家饮食上形成因地制宜的饮食特点,除了食材,制作技法独树一帜外,更是形成一种食物多种做法的烹调方法,如鸡就有白斩鸡、盐焗鸡、盐酒鸡、三杯鸡;鸭有姜母鸭、腊板鸭等。一道菜由蒸、煮、煎、炸等多重技法,做成其中以梅菜扣肉为典型代表;而且因为信息的不通,更容易让客家人保持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如上文所述客家饮食食材追求原汁原味,多 2 食用野味,腌制品突出都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
(2)气候
客家居住的南方闽粤赣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吹来自海洋的温润的东南风,冬季吹来自内陆的干燥的西北方。夏季湿润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客家人喜食辣椒、姜、米酒等可以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食物。客家人特别的喜爱食姜,姜在客家人眼里素有“小人参”之美誉。在染风寒时要喝姜汤。在客家人的灶头上姜、辣椒是不能少的作料。气候的无常,环境的恶劣,导致客家人的对食物的冷热,性寒性温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客家人在饮食中就注重养生调理的功能。其中从客家非常著名的酿酒鸡,就可以看出这一特质。客家妇女生小孩后,坐月子时每天都要吃一只酿酒鸡,酿酒鸡由鸡,酿酒,老姜,成醋,鸡蛋,红糖等温补滋润之物制作而成的,性温热而祛寒湿具有补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是大补之物。
2.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聚集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客家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土著居民和先搬来的民族的影响。其中表现在中原汉族因为居住在内陆没有吃海产的习惯,而当地的土著人因为居住在沿海沿河的地方,所以喜爱吃海产。客家人受其影响也慢慢有食用海产的习惯,鱼、龟、泥鳅被接受。
另外中原人是不吃蛇的,认为吃蛇是粗陋鄙人之爱。而闽粤赣地区由于蛇资源丰富并认为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于是蛇慢慢成为客家人喜爱的食物。客家饮食文化中的食野,喜爱吃狗肉等都多多少少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常在深山劳作,为了节省来回吃饭的时间,就早上进山之前就用荷叶包裹饭菜带进山里。另外客家人在做客的时候,因为心疼在家的老小,就把客桌上的好吃的用荷叶包裹带回家,这荷叶饭的习俗,其实也是受越人的习俗的影响。“绿荷包饭”来自越人的旧俗,这在被贬的唐代的诗人柳宗元的诗中就可以看出“青簪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
三、客家饮食的价值与不足
有一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客家人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客家饮食保留了中原,畲瑶,越僮等的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饮食文化在变迁中消失殆尽,但客家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保留了较为原始的中原饮食文化。作为为数不多的南北结合的饮食,客家饮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客家饮食的价值
1.文化性
客家饮食的大背景是中华饮食文化,小背景客家文化,这是客家饮食发展的根基。文化与饮食是息息相关的,有文化的饮食才不至于被快速淘汰。饮食与文化结合也是饮食发展创新的源泉。以客家文化作为支撑的客家饮食具有巨大的市场。有句话说“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作为长期流离失所的客家人来说,饮食是思乡的一种慰藉,所以随着客家华侨的回乡的大潮,这一现实情况为客家饮食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2.综合性
客家饮食是客家人在古时大**的背景下衍生出的时代特色,如腌制品就体现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对食物的保护与珍惜。客家菜从各方面都体现客家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中原安逸的农业生活,迁徙路途中奔波的生活,闽赣粤地区的山区生活。这致使客家饮食综合各家特长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客家菜以后在饮食市场上发展的优势所在。
3 (二)客家饮食的缺陷
任何一种菜系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善,改善后才能更好的被市场接受。客家饮食要开发和保护首先就要了解其中的不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就是这理,了解不足才知道如何改进并更好的开发。
1.精致不足,环保欠佳
客家饮食中的独特之处为其增加了一些市场竞争力,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客家饮食的原汁原味和粗大的刀工,都突出了客家饮食粗糙的特性,在追求精致的今天,客家饮食的这一特点被看成是不文明和不环保的标识。粗大的刀工,一只河田白斩鸡作为一盘,每盘平均八块,这样的一盘菜给食用者以压力,咬起来也是不够雅观,另外在吃不完的情况下更是容易造成浪费严重的现象。
古时居住山里的客家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有大量的柴火来制作可以食用“熟”“烂”的食物,但是在树木珍贵的今天,如果还用柴火那就会严重破坏植被,而今的客家人多用煤或液化气,但是这也是会造成空气污染。
喜食飞禽走兽、山珍野味的客家人,与现在保护动物的条例也是格格不入的,而客家人还有吃狐狸,猫的习俗,这在文明的社会看来是不能被接受的陋习。
2.结构不合理,患癌几率大
客家饮食结构中口味偏咸且油腻,大鱼大肉,又喜欢吃腌渍食品。这些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造成了客家人患癌几率增加。资料显示居民一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按照客家人的饮食习惯,明显超标,盐吃多了也会增加癌症发病率,尤其是腌渍品,里面含有能致癌的亚硝酸盐。另外提倡节俭的客家人食物发霉后也不舍得倒掉,发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这也是增加患病率的重要原因。
四、客家饮食发展与推广
随着客家土楼的申遗成功,养在深闺的客家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客家研讨会,客家祭祖活动的频繁出现,反应社会民众对客家文化的好奇。客家饮食作为文化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有理论研究的价值,作为能满足视觉与味觉的美食,更具有品尝的价值。客家菜有历史、有特色、有市场需求,再加以有效的经营与推销,前途不可限量。
(一)打造品牌效应
1.打造品牌效应,需要政府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现在客家人主要聚集的地区,是闽粤赣边界地区,而各地的客家菜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存在差异性,这地跨三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无疑是阻碍客家菜打造品牌的一大因素。所以需要赣南、闽西、粤东等当地的政府通力合作,把客家饮食作为政府建设的一部分纳入到地区发展战略中,整合资源,形成统一战线。除了政府的出力外,社会的重视也极为重要。文化机构、学校教育、调研机构的传播、传承也是客家饮食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2.打造品牌需要统一标准
客家菜因为在地里位置、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参差不齐,造成各地差异明显。到底客家菜包含哪些内容,客家菜的制作方法到底标准在哪里。如果这解决不好,就不能更好的批量系统的生产客家食品了。客家菜在制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厨艺水平,这就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口碑跟市场,大家对客家菜的评价也会受影响。所以客家菜要在打造品牌上下工夫,就要学习在名菜、名小吃上进行制作统一标准。我认为在客家菜的制作上,可以开设学校教育进行批量培养,可以综合各方对于同一道菜的制作特长进行改进与总结。在简单的客家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的统一制作,批量生产。但是在客家大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 4 的模式是不对的,因为肯德基、麦当劳毕竟是快餐式的食品,对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客家饮食来说未必恰当。
3.创造美食系列
客家菜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各做各的,杂乱无章的缺点。现在市面上存在的众多客家菜馆,各有各的菜各有各的味,没有给顾客一个特定的形像,到底什么是客家菜,正宗的客家味道是什么?还有一些手艺不好的客家菜,严重破坏客家菜的声誉。这些对客家饮食的发展是有害的。客家菜的发展可以借助川菜的经营模式,打造以特色菜梅菜扣肉,盐焗鸡,河田白斩鸡,酿豆腐等为主打菜的系列品牌特色菜。通过大量的培养客家菜的主厨,统一制作地道的客家菜。把客家菜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稳扎实打以做出美味的客家菜为追求,让客家菜有机会与中国八大菜系一较高下。 4.改革创新,不断完善
在第三章中提到客家饮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注意健康饮食、绿色饮食。这些现状都是客家饮食要发展要进步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原始的客家饮食以满足温饱为主,造成了客家菜的原汁原味。但在追求精致生活的今天这是需要改变的。在制作上追求多变,在口味上追求多味,在外观上追求美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对于追求绿色饮食的今天,可以建立专属的农场、牧场为原材料的供应商。这不但可以保证品质还能形成链条产业。
(二)打造美食旅游
由于美食旅游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其旅游需要自然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美食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者,对美食的理解和追求各异。美食旅游是文化与饮食的综合体,由于饮食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不少学者把美食旅游的归属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一类中,常常归纳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兴旅游饮食旅游的兴起,以美食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客家饮食作为八大菜系之外的独特饮食,也吸引着广大游客,在客家旅游发展飞速的今天,保护客家饮食开发其旅游价值,不仅对发展客家旅游有推进作用,对发掘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完善亦有巨大作用。如何建设客家美食,让其成为旅游建设中的一大吸引因素?可以从以下及方面考虑:
1.发掘历史事件,名人传说,增加其文化价值
在客家饮食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历史典故,文人墨客的风雅传说亦或是革命斗争,历史事件。这里有关客家饮食的故事:客家咸鸡也叫“外婆鸡”,有一位非常疼爱外婆的外孙,过节时女儿没有办法带外孙回去看外婆,于是疼爱外孙的外婆就把过节时的鸡腿割下来埋在盐堆里保存下来。等女儿带外孙回来时再把鸡取出来,结果盐腌制的鸡腿鲜香美味特别的好吃,于是这个做法就不断的被采用,最后流传下关于咸鸡的故事也保存下来。另外关于仙女下赐梅菜,盐焗鸡又名状元鸡等,都为独特的客家美食增添了人文气息。这不但可以让外界更好的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更可以吸引各界对其菜的好奇,可以从买故事开始买菜。没有文化的菜品只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参和文化的菜品还能满足外出旅游的人对于文化的追求。
3.与旅游地相结合,发挥经济效益,旅游效益 要更好的发展客家菜就要帮客家菜找一个依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不但可以增加经济效益更是可以拓展美食的受众群,得到口碑与经济的双丰收。客家美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与客家首府长汀的旅游业相结合,在旅游线路上安排客家特色美食之旅,或者把客家美食作为旅游午餐晚餐的一部分作为品尝。另外可以把客家小吃作为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带回,这可以为客家美食做宣传。历史名城长汀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可把美食作为重点项
5 目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效的结合。
4.充分发挥客家饮食的食养功能
现代旅游中健康的休闲的旅游越来越受欢迎,这就要求客家美食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美味外,更要注意开发保健的旅游体系。客家人艰苦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有较强的保健意识,大量可使用的食材又具有药用的功效。将这种饮食保健体系推介给游客,既为客地经济添砖加瓦,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了力量。游客可以在轻松的游览休闲中、在美味佳肴的享受过程中得到丰富的食养功效。客家常见的药膳饮食有:胡椒猪肚鸡、野生五指毛桃汤、野生鸡骨草汤、五叶神汤、通气藤汤、石参汤、连城涮九品、姜酒鸡、苦笋炖老鸭公、艾叶狗肉煲等。
五、余论
客家饮食文化是独特的融合中原与闽粤的饮食特色形成的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朵奇葩,在不久的将来,客家饮食将作为中原第九大菜系享誉中外。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也将为客家相关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吸引力,而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也为进一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做贡献。在不久的将来客家菜也将作为中国特色菜吸引海内外的关注。
第四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华民族在不同情景有不同内涵,但在这里,应是指中国领土上的56个民族的人民,不单指某一具体民族的人。各民族经过五千年的交流融合,早已成为各具特色却紧密相连的整体,随着现在人口流动的频繁,经济社会的交流,使文化上互学互通的地方不断增加,况且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完备性,必须从所有民族来考虑归纳,进而可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56民族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文化,是中华国土不同地域孕育的非物质宝藏,是各民族发展的精神载体,是形式各异,内容纷呈的多元化文明。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动态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既有地域性,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具体文化表现形式也随之赋予时代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究其定义,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从它具体分类来看,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依我理解,血缘为纽带形成家庭-大家庭-家族,管理上依靠的是宗法制度,其经济基础和历史渊源则是来自传统农业。从其表现方式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文字语言,宗教习惯,民俗节日,诗辞曲赋,对联灯谜,神话传说,特色建筑,民间工艺,农业经验,等等,不一而足。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要性
(一),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本,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力量之源。所以,传承发展中国文化具有必然性,是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避免中国亡国灭种的根本途径。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当今的文化发展趋势很不明朗,但有些变化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的,例如网络文学,在相当强势在大学生中有相当影响力,他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犹记《红楼梦》再出电视剧的时候,红楼体一夜走红,但人们的语气是戏谑是调侃,这到底是是褒是贬?古典文学拿到现在人们的态度竟是茶余饭后调笑的资料,情景堪忧啊!
(二),全球化过程中强势文化入侵,中国必须思考的问题。举例而言,一个青年过圣诞节情人节远比过中秋节春节来得兴奋,过的丰富多彩,这显示出西方文化在中国,特别是新生代人群中的力量。开放化全球化,文化入侵价值趋同的背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不仅是与文化相关的问题,而且是能否保持本民族的独立性,能否辨清民族将来的走向的关键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解决好
这个问题,才能在多元文化侵袭中树立文化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
(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重要地位。 “以和为贵”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孔孟在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宣扬的思想核心,而现在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道家的“天人合一”在现在同样适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除了儒家的道德,道家的哲学,墨家讲的逻辑,兵家讲的作战,农家讲的种植,法家讲的法治,在现在仍有实用的地方。当然无论是“和谐”还是“科学发展”,都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又得依靠个地区各民族的选择,因此传统文化在今日的应用同中有异,既把握大的方向,又选择具体方式,可见传统文化的适用度。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途径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在现在在将来发挥更大的效用,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同时,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必须正确对待民族文化。
(一),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六中全会提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2011年一月初,山东省教育厅刚刚发出“要求全省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通诗》等内容,即让人们有选择的对待传统文化。再者,蔓延全国的教育改革中不乏对传统文化的择优取精,这是国家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学术界是思想最活跃,嗅觉最敏锐的地方,也是所有改革的前沿阵地。“五·四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就是中华民族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我国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第一次系统深刻全面地总结与反思。现在新一轮的思想斗争,总结与反思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能不能完成引领中华民族实现走出危机的历史重任。依我看来,儒家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不应等量齐观,而是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之在新时代有心的意义。例如新加坡,他将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之后,加大宣传,把它变成全民的道德规范,而经过几十年的检验,可以明确看到它取得的良好效果。在中国,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地方,改良过后的儒家文化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么?
(三)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节日文学艺术,每个节日代表不同的意蕴和祝福,我们不需要纯粹抵制西方文化,但是在心底里传统节日必须具有更高的地位。还有文学,网络文学跟风状况严重,我们不能被网络推手所左右,传统文学之所以留传千年,必然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主张,还是那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五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推荐)
一、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受到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内部变革,各个民族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已经出现了变化,但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过程。
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受到生存的大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这就是所起形成的文化传承机制,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维系民族体育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不管哪一个时期的文化成果都跟之前的成功存在继承关系,民族体育文化既有对历史上体育文化成果的保留,也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的再生产与再次创造。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保留了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并对一些外来的文化进行吸收,经过日积月累,把相关体育知识和经验转变成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的社会成员,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传递相关的体育元素,而是根据相应的体育文化适应规律和要求进行排列组合,并把这些作为民族体育文化选择要素的积累,最终整合为和谐有序的民族文化系统。这不是某个人的行为,需要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也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的积累。作为民族体育的一个重要象征,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体育的核心,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的实现维系中华民族体育价值意识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并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中,形成一种持久、有效的民族凝聚力。总之,人类的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而多元性的体育文化又具备很强的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传承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理解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以现有的文化为基点,吸收自身精华,借鉴现代优秀体育文化成果,站在时代的角度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和反思,立足未来的发展,构建超越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第一,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简单的从体育视角对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论证,要把视野放开,站在世界性的角度来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
第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体育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我国现阶段正在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跟现代体育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比较明显,应该积极开发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远不止于此,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传统体育走进全面健身的前提下,改造和推广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项目,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逐步实现与现代体育的接轨,构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形态。第四,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去,这就使得我国民族体育具备很强的时代性。因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创新发展,就需要结合学校这个重要的基地,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努力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时代健身娱乐文化,成为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方式。要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全世界,就要构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新体系,这是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