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欣赏(通用)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欣赏(通用)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欣赏第一篇: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欣赏 音乐、美术欣赏与体育欣赏的不同 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它们作为艺术是相通的;他们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但作为体育,欣赏的角度就有区别于音乐与美术了。爱美之。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欣赏

第一篇: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欣赏

音乐、美术欣赏与体育欣赏的不同

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它们作为艺术是相通的;他们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但作为体育,欣赏的角度就有区别于音乐与美术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而美术欣赏往往是通过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这种视觉艺术对学生进行一种德育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包括对艺术特点的评判。

甚至有时候,美术作品经常会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感官和视觉的双重介入来达到一种艺术欣赏的更高的境界。

而:体育欣赏是人们通过对体育的了解,什么是体育来欣赏及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进行体育欣赏等,树立人们的体育欣赏意识和观念、提高人们的体育欣赏水平,从而推动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欣赏,首先是通过人们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逐渐过渡到整个感官系统,尔后引起大脑的思维活动,最终使欣赏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使心情愉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对体育的欣赏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来分析:

1. 感性认识阶段; 2. 理性认识阶段; 3. 参与体育活动阶段。

体育运动比赛不但有令人振奋的场面,又有让人陶醉的表演。这就使人们在欣赏之余会去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亲身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兴奋和快感。欣赏体育能够激发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

体育欣赏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的欣赏竞技运动比赛的激烈场面,有的欣赏竞技运动比赛中的裁判执法水平,也有的欣赏体育运动场馆的建筑艺术风格,还有的欣赏体育运动的器材、服装和其他用品。

无论是什么比赛,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是构成比赛的核心,也是欣赏体育的主题。优美、高超的技术和配合默契的战术,以及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超水平发挥,使观众赏心悦目并激发起高昂的情绪。

第二篇:音乐欣赏活动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摒弃枯燥、单一的反复倾听的教学模式,要创设游戏环境,烘托游戏氛围,采用游戏式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幼儿积极地、主动地、快乐地在玩中、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表达音乐。下面谈谈我在音乐欣赏游戏化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尝试。

一、烘托游戏氛围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和探索。所以在活动中要找到幼儿感兴趣的点,而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把游戏引入活动中来,首先要烘托起游戏氛围,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一)故事情境导入

我喜欢根据音乐作品的结构,提取可供了解作品结构、理解作品内容的自编故事,让孩子随音乐听故事。如大班音乐欣赏“小老鼠与啤酒桶”,我提取了中间的故事内容:安静的池塘里啤酒桶安静地躺在地面上一动也不动,小老鼠出来跳舞,但是没有朋友多孤单啊,于是小老鼠请来了魔法师给啤酒桶施展了魔法,让它长出了头、手和脚,有了头、手和脚的啤酒桶高兴地和小老鼠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午夜过了,魔法消失了,啤酒桶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此时地下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孩子们在故事情境里不知不觉地感受和理解了作品的结构。

(二)节奏游戏导入

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有些作品的节奏复杂,我们就可以提取其中的节奏进行相应的节奏游戏。这个环节不仅满足了孩子爱敲打的兴趣,同时又可以突出作品的重点、降低后面教学的难度。如中班音乐欣赏“加油干”活动中,引导幼儿在每个乐句末尾的“嗬嗨”处,拍打出节奏。可以是拍两次手、跺两次脚、拍两次腿,同时可以发出“嗬嗨”声。声音是很有气势的,接着我们再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在“嗬嗨”处还可以加入什么乐器来加强这个气势,孩子们选择了小鼓、小盆、小碗、桌子等发出相应的节奏。整个活动孩子始终都很有兴趣,同时在一次又一次的敲打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音乐、熟悉音乐、体验音乐。

二、游戏化的教学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的基础

如何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那就是要将音乐教学内容情节化,趣味化,让单一的内容有了更多样的展示空间,使他们感到音乐活动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中班音乐欣赏“小蚂蚁”活动中,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小朋友扮作小蚂蚁出洞去寻找食物,孩子们在音乐中想象创造出小蚂蚁的各种活动。老师提问引导:“小蚂蚁们,你们在干什么啊?”孩子兴奋地告诉我:“我在搬家,我在抬好吃的,我们在说悄悄话……”他们在聆听音乐时,通过对比、排列,匹配出与音乐相吻合的小蚂蚁的各种活动。该欣赏活动是通过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想象情节发展,帮助孩子们开动小脑筋,并感受乐曲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孩子始终充满激情与浓厚的兴趣,可以不断增加游戏的难度来进行,在挑战过程中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音乐欣赏“小红帽”活动中,刚开始小朋友按音乐提示扮演“小红帽”去摘花、绕木桩、爬山坡、过小河等情节进行游戏。后来我逐步增加游戏的难度来调动孩子的兴趣。如:我增加了小河的宽度、木桩高度以及大灰狼角色的创设等,孩子们一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法的运用是音乐欣赏游戏化教学的手段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巧用游戏法组织活动,把枯燥的知识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富有趣味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欣赏活动的愉快,是我们老师需要认真推敲与思考的。我觉得首先要听懂、听透音乐,从感受音乐入手,学习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边感受边学习,再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了解各年龄段孩子已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游戏程度,在此基础上增加点难度使其有所发展。最后根据孩子爱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设计形象化、多样化的游戏式的教学方法。

(一)角色表演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尊重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轻松的音乐活动空间,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表达,使其感受到音乐欣赏活动的快乐。如:歌唱欣赏“扮家家”活动中,我先让孩子在家中观察爸爸妈妈的活动,着重观察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让幼儿对不同的角色进行详细了解。然后三人一组来玩这个游戏。一个做爸爸,一个做妈妈,一个做宝宝,进行“做饭、炒菜、喂宝宝饭”的游戏。他们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歌曲?热荩?边玩边唱,乐此不疲。还有小朋友对歌词进行创编,把“炒小菜、炒小菜”改为“冲牛奶、冲牛奶”“煮鸡蛋、煮鸡蛋”“包饺子、包饺子”等等,还有的连最后“肚子饿了我们来喂他”的歌词也做了改编:“洗衣服、洗衣服,衣服洗好了呀娃娃又尿了呀,我们来换它。”这样,一节单纯的音乐活动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他们把平时观察到的内容都编到了歌曲里面,体现出他们与成人、同伴之间的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

(二)图片操作法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经常根据音乐的内容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们根据每段音乐性质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图片,例如在音乐欣赏“小蚂蚁”活动中,我根据音乐的特征画出蚂蚁出洞,蚂蚁寻找食物,蚂蚁高兴舞蹈,蚂蚁抬食物回家等内容,孩子们根据音乐找出与之相匹配的图片。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专注的聆听不仅增强了孩子的注意力,对比、判断、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提高。

(三)动作创编法

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他们在音乐声中自由大胆地用肢体表现音乐,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爱表现特点。例如小班音乐欣赏“放鞭炮”活动中,孩子们创编“嘭啪”鞭炮爆炸的样子,非常高兴,也特别喜欢。他们创编各种各样的动作,有的蹲下,有的跳起来,有的双手上举,有的双手侧举,还有的张开四肢躺在地上,还有一个孩子居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甩了出去说是炮被炸飞啦!短短的动作创编折射了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从而生动形象地用动作表现了音乐。

(四)绘画表现法

绘画是孩子们喜欢的涂鸦方式,同时孩子在绘画时心情是放松的、愉悦的。有人说一种颜色能表达一种情绪,一首乐曲体现一种心情,提供一张纸他们就能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例如大班歌曲欣赏“毕业歌”活动中,孩子们根据歌曲中不同旋律及歌词内容及想象,画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表达了自己毕业了的心情。孩子们的画无论形象与否都表达了自己毕业了的心情,或开心或悲伤,表达了孩子们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加上我适时地进行鼓励、表扬,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

四、游戏化评价丰富了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评价

游戏化教学评价是在玩玩做做说说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孩子们之间对某节活动进行自评、互评。音乐欣赏游戏化评价通常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点,鼓励孩子们主动参与评价,以达到加深对音乐欣赏的理解、感受以及孩子们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目的。

例如我在欣赏活动结束时,开展“我是小小评论员”活动。我把每个小朋友的照片贴在格子上,凡是能大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都会得到一个小话筒标志,每周评出一名“金话筒”。小朋友在活动中踊跃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小朋友动作很美,真像一只跳舞的小蝴蝶;??小朋友真会想象,创编出各种采蘑菇的动作……孩子们在自评与互评中,不是简单地说谁好谁不好,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评价激励功能,引导孩子在评价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情绪与正确的态度,这也是社会性发展良好的一面,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用音乐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在音乐欣赏游戏化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到献给孩子们什么样的乐曲,介入什么样的游戏,怎么样介入,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去玩音乐,去推广游戏化教学。这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坚持的,但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中茁壮成长。

总之,音乐欣赏游戏化教学是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研讨、创新,才能使音乐欣赏游戏化教学更适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从而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第三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怀宁县马庙镇中心学校

彭小兵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在传统的欣赏教学中,对情感体验与表现缺乏系统的研究,音乐老师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往往费力不讨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音乐欣赏教学方式方法上,从教学手段的更新上进行研究,使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达到丰富学生情感、增强音乐表现力的目的。.在小学低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 说出你的话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音乐中失去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的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交流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振奋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学生说出聆听音乐作品后的感受。如欣赏曲《大海摇篮》,我用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 1 海面;再问学生:“歌曲中的还是美丽、平静的,可大海永远都是这么美丽平静的吗?我们再听听这段音乐,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么样?”在初听了《海上风暴》后,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就是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海的另一面直接从音响上给他们深刻地感受,他们要用语言来诠释对海上风暴的理解。

二、 唱起你的歌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是快乐的、或是优美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低段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小燕子》《嘀哩嘀哩》《春眠》等。在教学欣赏曲《嘀哩嘀哩》时,我想到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春天”体验“春天”的美,能充分感受春天带来的暖意,带来的笑声,用眼睛抓住春天的美好,学会聆听大自然的音乐。我在教室里提前布置了以“春”为主题的场景,让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氛围,参与讨论春天的种种趣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听优美的歌声《嘀哩嘀哩》去发掘春天的美,还可以自己编唱春天的歌曲。经过前面的体验,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角色,歌曲唱的异常动听感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春天的声音。最后,我们开了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会,我认为这是对欣赏歌曲最好的理解。

三、 跳起你的舞

音乐和舞蹈是擅长抒情的艺术,舞蹈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总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通过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情绪、旋律等,它具有可视性,能更直观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释音乐,使人更容易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欣赏、感知音乐的目的。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例如在欣赏《钟表店》时,请学生随着音乐的第一段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钟做动作,如眨眼的猫头鹰钟、点头的小鸡吃米钟、摇摆身体的不倒翁钟等,来表现出时钟均速走动的节奏。还可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进行情节性的故事表演。如《龟兔赛跑》等,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音乐主题,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走进音乐,喜爱音乐。

四、 动起你的笔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科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有效的办法,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语言、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音乐为教学主线,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把握好“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 3 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杜鹃圆舞曲》时,学生初听时用线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是我给他们讲了挪威的森林、圆顶的尖顶的小房子、唱歌的杜鹃鸟、清新的空气……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们的图纸里多了流动的波浪,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到的在唱歌的杜鹃;多了很多斜纹,这是感觉到田野上有微风吹过;多了小房子里面画了小鸟,天真的认为杜鹃鸟不小心地闯进小房子里不停地转圆圈,原来是乐曲在低吟……好美的画,好丰富的想象。

五、 敲起你的乐器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给他,他绝对能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 ,为欣赏的歌(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例如:欣赏《可爱的动物》,通过描绘的手法,绘声绘色地表现各类动物的形态、声音、动作和习性,在教学中,从分析音乐形象入手,启发学生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为这些可爱的动物伴奏,同学们思维活跃,争先恐后,有的用双响筒和串铃模仿马蹄声和铃铛声;有的用铃鼓表现大象走路时的笨重形态;有的用碰钟、三角铁表现小猫的机警和灵敏等等。又如在教学《鸭子拌嘴》时,学生听的比较模糊,我让每位学生手里都拿支 4 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想象鸭子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用不同的节奏在表达不同的情节,再由小组合作表现群鸭戏水、吵闹时的情景,并注意提示学生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孩子们有了兴趣,就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之中,既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又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总之,小学低段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师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快地容入体验音乐的情绪,发挥想象的空间,能说则说,能舞则舞,能奏则奏……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值得深思并努力去探讨的课!

第四篇:音乐感受与欣赏

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教学中,应该将他们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要寻找一个共同的基础,如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里头包括唱歌和演奏,也包括相关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感受和感知的培养,把这些音乐各个学习领域,有机的联合起来,就叫做一种核心的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表现要素非常丰富,学生在某个作品或在某一节课里是很难做到全面认识感受它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课型。在曲目安排上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而在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要求上,也应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有的可以进行专题教学,如人声的分类及各种乐器的介绍等,这类教学一定要直观,例如,实物、挂图,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电脑多媒体声、像俱全的特点,对人声的分类及各种乐器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但更多的音乐要素内容是交叉在一起的,并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进行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中,必须结合音乐实践和具体音乐作品,联系地思考它们,区别地认识它们,通过听辨、对比、选择、图解等方法,使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有一个完整的体验。

第五篇:《中学音乐欣赏自主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也谈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阜宁县教研室梁亚桥

新课标中强调音乐欣赏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目前,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在落实学生主体性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无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重教师讲解,轻学生感受体验;一味强调统一理解的获得,忽视个人见解的发表。二是对学生主体性认识深度不够,把主体参与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动”;把主体参与仅仅集中在某几个学生身上,造成参与垄断,课堂的主流只充当了陪衬的角色。三是排斥教学内容;习惯被动接受;羞得动、懒得动等现象在现实的音乐欣赏课堂上屡见不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略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 的正确认识

21世纪的音乐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口耳相授”,专业地“技术训练”,单一的“文化传承”,它更多地体现了审美性、多元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统一,应当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的素质培养,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走进音乐,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学会用音乐美化人生。

音乐教育的目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气氛的活跃、在所有内容和形式的背后,应当有一个上位的目标,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人(包括学生和老师)与音乐的和谐联系”。

主体参与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自主地、创造性地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倾向性表现行为。应当从“满足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发展表现个体的重要途径”的角度认识主体参与的意义。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音乐欣赏在整个音乐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它主要依赖于人的听觉,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情感性、抽象性。结合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一领域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必须遵循音乐欣赏本身的规律,特别强调体验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不能局限于解释音乐;不能把个别人(老师或学生)的音乐感受,把个别人的音乐学习方式强加于全体。

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基本认识,是确定和评价具体参与策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实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说“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实施原则

以听觉体验为核心。一切活动形式都应当建立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外部操作参与是为了强化体验。特别是在创造、探究类活动中要注意与具体音乐作品的感受相结合。另外,以听觉体验为核心,要注意发挥静静聆听的作用,动、静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

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应当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参与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角色、任务、收获应当是互补的。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适时引导,不能仅作为旁观者。学生要大胆实践、充分表现,不能仅成为接受者。

重视活动间的协同融合。一堂音乐课、一个音乐教学内容应尽可能融合不同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音乐审美素质。如:《多彩的民族音乐——藏族民歌》老师就设计了听、唱、跳、看、议、辨等参与活动,一节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了藏族音乐高亢、热情、舞蹈性强的特点,以及藏族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指向明确,有内在逻辑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所有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在关于《流行音乐的类型和特点》的专题研究活动中,老师不是“放羊式”的让学生去研究,而是通过师生研讨确定了“节奏布鲁斯、说唱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四个基本研究范围,“音乐起源、特征、代表作品、乐器等”几个研究方向。在研究汇报课上,师生围绕既定目标看、听、说、唱、析,最终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对流行音乐类型特点清晰认识。

三、谈“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 的策略及方法

由于方法、策略本身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没有确定范式,没有限定数量的,因此,我们在注重吸收现有宝贵经验的同时,强调结合学校、师生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更强调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使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我们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

教学中,教师不是成为教材的“奴隶”,而是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地再创造。如,为了丰富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我们增加了以音乐表现要素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教材”成了“素材库”,一切为学生所用,为教师所用。还有的老师经常将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著名的音乐盛会影象资料引进课堂,用丰富而富有时代精神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改变他们对音乐课的认识,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

其次,丰富多样的外显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普通心理学感知觉研究早就指出: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音乐欣赏也是如此,它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而是一种多种感知通道协同活动的感知活动 。教学中应当有丰富的、可见的(教师可以观察到的)、可控的 (教师可以引导、控制的)外显操作活动伴随倾听欣赏,打开学生各种可能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

语言类,说出自己听音乐后对作品情绪、联想、音乐特点等方面的心理感受。 这一类的活动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体感受,教师主要引导如何把学生的体验与音乐的表现要素联系起来,要注意防止纯文学化倾向。

音乐表现类,歌唱。这是很重要的参与方式,通过唱主题旋律或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最精华的表现特点。除了在教师要求下的唱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还有学生的自我歌唱,唱自己喜欢的歌,唱自己收集的歌。如:《民歌》内容的教学,老师们就设计了“我唱民歌”的内容,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积累。

演奏,一方面发挥器乐特长生的优势,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再现整体或局部的欣赏作品。另一方面,发挥同学的创造性,用身边的材料模拟音响,表现节奏,投入到音乐创造中来。

创造、探究类,课堂上留出固定时间交由学生主持。如:我们在课前5分钟,师生共同设计了“个性天地轮执”活动。每节课由四名同学登上讲台。两名同学主持,并负责课后填写“历史记录”,另两名同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或评论近期发生的音乐事件,或表演自己的“音乐绝活”等等。一学期下来,每

人都拥有了表现的机会。围绕专题的音乐“研究”活动。我们积极吸收、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每学期都安排了围绕

一、两个专题的音乐研究性学习内容。如:《流行音乐的类型与特点》、《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三宝和他的音乐作品》等。这类活动不是严格的科学研究,考虑到学生实际,为了保证效果,常常周期不长,一般整个过程用两到三周左右时间,除了最后汇报一般用一整节课,其他环节常会和相关内容融合进行。音乐课堂以确定专题、小组研究内容、分工;交流研究进展情况;汇报为主。课堂以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研究中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媒体手段收集资料;如何分析整理素材,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学习音乐、看待音乐;如何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因为研究的主题都是同学们关注的,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灵活的,所以这类活动深受他们的喜爱,主体性也在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

其三,设计灵活多变的课型,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课,有的以欣赏体验为主,有的以参与实践为主,有的以学生的探究发现为主,有的以教师引导为主。如:《流行音乐中的几种类型》一课,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整个教学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由学习小组协作完成,大家汇报交流、信息互补,老师给予适当点拨。一学期中,各种课型穿插进行,使学生始终保持了对音乐课堂的新鲜感,也给了学生更多发挥主体性的机会。

再者,整合各类课程,融入主体参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课题组在主体参与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在于:延伸课堂教学,利用和创造性地开发各类课程,课内外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校本音乐活动课、音乐选修课、丰富的社团活动、艺术节等。在这些45分钟以外的天地里,老师们将主体参与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其中,放手让学生唱主角,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开展活动,进而浓郁了校园的艺术氛围,浓厚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调动了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音乐表现力、创造力。

(梁亚桥阜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