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集锦)

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集锦)

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

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总结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

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

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CH4+2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可燃性C2H5OH+ 3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 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第二篇:第七课自我总结知识点

第七课

一、 写字表组词

密()()刺()() 德()()州()() 君()()

二、 注音

绣()雕()鲈()

三、 偏旁

州() 君()

四、 多音字

1、()()

1、(

2 ()()2

五、 特产(连线)

哈密瓜甘蔗龙眼红橘鸭梨菠萝

福建新疆河北广西贵州四川

六、 背诵

江南出自()江上渔者作者(

七、 文房四宝是什么

八、 看拼音写词

mì mìcì xiùdé zhōujūnzǐdiāo kè

() () ()()())())() )朝代() fàn zhòng yān)(

第三篇:生物化学第七章 生物氧化

第七章 生物氧化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

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一样,生物氧化也是一个消耗O2,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但与体外燃烧不同的是,生物氧化过程是在37℃,近于中性的含水环境中,由酶催化进行的;反应逐步释放出能量,相当一部分能量以高能磷酸酯键的形式储存起来。

二、线粒体氧化呼吸链:

在线粒体中,由若干递氢体或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与细胞呼吸过程有关的链式反应体系称为呼吸链。这些递氢体或递电子体往往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主要的复合体有:

1. 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由一分子NADH还原酶(FMN),两分子铁硫蛋白(Fe-S)和一分子CoQ组成,其作用是将(NADH+H+)传递给CoQ。

铁硫蛋白分子中含有非血红素铁和对酸不稳定的硫。其分子中的铁离子与硫原子构成一种特殊的正四面体

结构,称为铁硫中心或铁硫簇,铁硫蛋白是单电子传递体。泛醌(CoQ)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分子中含对苯醌结构,可接受二个氢原子而转变成对苯二酚结构,是一种双递氢体。

2. 复合体Ⅱ(琥珀酸-泛醌还原酶):由一分子琥珀酸脱氢酶(FAD),两分子铁硫蛋白和两分子Cytb560组成,其作用是将FADH2传递给CoQ。

细胞色素类:这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蛋白质,为单电子传递体。细胞色素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也可存在于微粒体。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的细胞色素有Cytaa3,Cytb(b560,b562,b566),Cytc,Cytc1;而存在于微粒体的细胞色素有CytP450和Cytb5。

3. 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由两分子Cytb(分别为Cytb562和Cytb566),一分子Cytc1和一分子铁硫蛋白组成,其作用是将电子由泛醌传递给Cytc。

4. 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由一分子Cyta和一分子Cyta3组成,含两个铜离子,可直接将电子传递给氧,故Cytaa3又称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其作用是将电子由Cytc传递给氧。

三、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

由上述递氢体或递电子体组成了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两条呼吸链。

1.NADH氧化呼吸链:其递氢体或递电子体的排列顺序为:NAD+ →[ FMN (Fe-S)]→CoQ→b(Fe-S)→ c1 → c →aa3 →1/2O2 。丙酮酸、α-酮戊二酸、异柠檬酸、苹果酸、β-羟丁酸、β-羟脂酰CoA和谷氨酸脱氢后经此呼吸链递氢。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其递氢体或递电子体的排列顺序为: [ FAD (Fe-S)]→CoQ→b(Fe-S)→ c1 → c →aa3 →1/2O2 。琥珀酸、3-磷酸甘油(线粒体)和脂酰CoA脱氢后经此呼吸链递氢。

四、生物体内能量生成的方式:

1.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中,底物分子脱下的氢原子经递氢体系传递给氧,在此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能量的生成方式就称为氧化磷酸化。

2.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将底物分子中的高能键转变为ATP分子中的末端高能磷酸键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五、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称为P/O比值。当底物脱氢以NAD+为受氢体时,P/O比值约为3;而当底物脱氢以FAD为受氢体时,P/O比值约为2。故NADH氧化呼吸链有三个生成ATP的偶联部位,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只有两个生成ATP的偶联部位。

六、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目前公认的机制是1961年由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学说。这一学说认为氧化呼吸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当氧化反应进行时,H+通过氢泵作用(氧化还原袢)被排斥到线粒体内膜外侧(膜间腔),从而形成跨膜pH梯度和跨膜电位差。这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被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利用,生成高能磷酸基团,并与ADP结合而合成ATP。

在电镜下,ATP合酶分为三个部分,即头部,柄部和基底部。但如用生化技术进行分离,则只能得到F0(基底部+部分柄部)和F1(头部+部分柄部)两部分。ATP合酶的中心存在质子通道,当质子通过这一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时,其能量被头部的ATP合酶催化活性中心利用以合成ATP。

七、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1.ATP/ADP比值:ATP/ADP比值是调节氧化磷酸化速度的重要因素。ATP/ADP比值下降,可致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反之,当ATP/ADP比值升高时,则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

2.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激活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ATP水解增加,因而使ATP/ADP比值下降,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

3.药物和毒物:

⑴呼吸链的抑制剂:能够抑制呼吸链递氢或递电子过程的药物或毒物称为呼吸链的抑制剂。能够抑制第一位点的有异戊巴比妥、粉蝶霉素A、鱼藤酮等;能够抑制第二位点的有抗霉素A和二巯基丙醇;能够抑制第三位点的有CO、H2S和CN-、N3-。其中,CN-和N3-主要抑制氧化型Cytaa3-Fe3+,而CO和H2S主要抑制还原型Cytaa3-Fe2+。

⑵解偶联剂:不抑制呼吸链的递氢或递电子过程,但能使氧化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ADP的磷酸化的试剂称为解偶联剂。其机理是增大了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使H+的跨膜梯度消除,从而使氧化过程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ATP的合成反应。主要的解偶联剂有2,4-二硝基酚。

⑶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和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和毒物称为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如寡霉素。

八、高能磷酸键的类型:

生物化学中常将水解时释放的能量>20kJ/mol的磷酸键称为高能磷酸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磷酸酐键:包括各种多磷酸核苷类化合物,如ADP,ATP等。

2.混合酐键:由磷酸与羧酸脱水后形成的酐键,主要有1,3-二磷酸甘油酸等化合物。

3.烯醇磷酸键:见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中。

4.磷酸胍键:见于磷酸肌酸中,是肌肉和脑组织中能量的贮存形式。磷酸肌酸中的高能磷酸键不能被直接利用,而必须先将其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TP,才能供生理活动之需。这一反应过程由肌酸磷酸激酶(CPK)催化完成。

九、线粒体外NADH的穿梭:

胞液中的3-磷酸甘油醛或乳酸脱氢,均可产生NADH。这些NADH可经穿梭系统而进入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产生H2O和ATP。

1.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这一系统以3-磷酸甘油和磷酸二羟丙酮为载体,在两种不同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下,将胞液中NADH的氢原子带入线粒体中,交给FAD,再沿琥珀酸氧化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因此,如NADH通过此穿梭系统带一对氢原子进入线粒体,则只得到2分子ATP。

2.苹果酸穿梭系统:此系统以苹果酸和天冬氨酸为载体,在苹果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催化下。将胞液中NADH的氢原子带入线粒体交给NAD+,再沿NADH氧化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因此,经此穿梭系统带入一对氢原子可生成3分子ATP。

第四篇: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课程复习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糖、脂肪、蛋白质这些有机分子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伴有代谢物脱氢、还原型辅酶NADH或FADH2的生成。还原型辅酶NADH或FADH2所携带的氢离子和电子通

过电子传递链最终传给氧,并将释放的能量以ATP的形式贮存。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形成的ATP占全部生物氧化产生能量的绝大部分。

蛋白质和辅助因子组成的复合体Ⅰ-Ⅳ和ATP合成酶参与了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电子流按还原电势大小的顺序通过这些复合体。来自NADH的电子流通过复合体Ⅰ(NADH-Q还原酶)、复合体Ⅲ(细胞色素还原酶)、复合体Ⅳ(细胞色素氧化酶),最终传给O2,生成H2O;来自琥珀酸的电子流经过复合体Ⅱ(琥珀

酸-Q还原酶)、复合体Ⅲ、复合体Ⅳ,最终传给O2,生成H2O。参与电子传递的

辅助因子有FMN、FAD、铁一硫簇、泛醌、细胞色素的血红素基团以及铜离子等。鱼藤酮、安密妥等电子传递抑制剂可在特定部位抑制电子的传递。

ATP生成与电子传递的偶联机制可用化学渗透学说解释。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跨线粒体内膜的转移及质子浓度梯度的生成;质子浓度梯度推动质子沿ATP合成酶中的通道流回线粒体基质,驱动ATP生成。

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和离子载体抑制剂是氧化磷酸化的三类解偶联试剂。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过程。

第五篇:第七章化学教师教学评价复制课后习题

一、教师教学评价依据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它存在于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之中。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教育过程,自然离不开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及其结果和目标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过程就是教育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多极性评价。

现代教师教学评价呈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特点:教学评价价值取向、主体、方法多元化。评价活动中人们的价值标准是多元的,除对真理的追求外,还应注意价值方面—特别是道德义务方面的追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在选配参评人员上注意相关性,注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选配参评人员。评价方法多样化,就是采用现代化评价手段,在收集评价信息方面,利用录音、摄像、照相、网络等手段,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广泛收集、分析信息;评价模式由评议判断到互动建构。

(王后雄主编.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1-315)

二、化学教师教学评价基础

评价标准的确立不再依赖于某一团体或阶层的价值观,而是要在教学评价有关各方的交往互动中,在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中融通寻求教学各方都能接受的多元性标准。当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如何促进每一个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的时候,教师个体的多样化教学必然需要标准的多元化。

作为新的评价理论的倡导者,明确指出:价值是多元的,标准也是多元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而评价的关键是对评价中存在的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进行协调。我们可以通过李克特五级量法来测定被评价者本人的感受,通过教学对象——学生的感受来检查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通过设置若干评委现场观察教学状况进行赋分评价,最后再通过教学反思,形成本人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态度以及改进的措施。 化学教师教学评价的一般过程

一、对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评价

为了对可是教学设计评价操作的方便,可以建立一个评价量表,在表中列出评价的项目、要素,通过评价得出结论。评价结论的得出主要用于横向比较和发展性的纵向比较。评价的概括性描述要关注教师个性和发展,要建立在搜集和分析有关证据、样例和数据的基础上,不能凭主观想象,更不能用若干固定词组的简单搭配来代替生动的、人性化描述。概括性描述要明确地表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改进的要点。 课时教学设计与组织评价量表

1.学习目标指向与教学情景创设

项目等级 (1)学习目标指向

优 良 中 差 (2)问题情境设计

优 良 中 差 (3)教学氛围营造与调解

优 良 中 差 (4)学习目标在教学中的体现

优 良 中 差 2.教学内容把握与教学素材选择

项目等级 (1)基础知识理解

优 良 中 差 (2)基本技能的掌握、示范与应用

优 良 中 差 (3)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与剖析

优 良 中 差 (4)学习方法的介绍与揭示

优 良 中 差 (5)情感态度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启迪

优 良 中 差 3.学习活动设计与活动组织指导

项目等级 (1)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优 良 中 差 (2)验证性实验与技能训练的组织指导

优 良 中 差 (3)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

优 良 中 差 (4)调查与报告的组织指导

优 良 中 差 (5)课内练习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优 良 中 差 4.教师活动设计与师生交流状况

项目等级 (1)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

优 良 中 差 (2)答疑与解惑活动状况

优 良 中 差 (3)课外练习作业设计与布置

优 良 中 差 (4)师生情感交流状况

优良 中 差 (5)学生学习行为观察与处置

优 良 中 差 (6)偶发事件处理

优 良 中 差 5.教学效果

项目等级 通过学生访谈、测验、课堂学生活动的观察评估

优 良 中 差 6.总评(等级与评语)

(杨承印编著.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7-38)

二、对化学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通常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该种评价方式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被评价者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表现所进行的全方位的评价。 1 教师行为(50分)

1.1 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10分) 1.1.1 新课程理念(4分)

学生全员参与,并且作为主体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民主、合作、自主、体验、探究意识到体现。

1.1.2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2分) 目标包含“三维”,并体现于整节课之中。 1.1.3 教学目标的可行性(2分)

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具体准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确定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层次要求。 1.1.4 教学目标的引导性(2分)

重难点确定和处理妥当,学生学习过程受目标导引。 1.2 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序(15分) 1.2.1 课程资源开发运用充分(5分)

教师利用教材、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及动态的教学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等各种素材,符合生认知规律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1.2.2 内容选择科学恰当(5分)

知识连贯,承前启后,教师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深广度、密度、容量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

1.2.3 内容组织有序及探究性适当(5分) 教师按一定主线组织相应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教学设计富有探究性,重在导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因疑问思考,因思考而理解和掌握。语言精炼,详略得当,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说话”时间总计不超过20分钟。 1.3 教学方法(15分)

1.3.1 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习动因(5分)

师生共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情感。 1.3.2 问题意识强烈,重视学法指导(5分)

学生学习受高质量问题驱动,有问题就有学习的动力,过程中体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在试验、合作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等多样化且有效的学习方式。 1.3.3 方法灵活多样,媒体运用恰当(5分) 合理地运用有效媒体及实验教学全面育人的功能,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设计、操、观察、思考、互动构建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品质,进而形成学科素养。 1.4 教学素养(10分)

1.4.1 教师教学基本素质(5分)

学科专业知识扎实,STS知识积淀丰富,学识宽博,较好的语言表达、板书、演示、体态、态自然,精力充沛。

1.4.2 积极的激励与期待(2分)

学生的表现能得到及时的强化,意见被尊重,信心更充足。 1.4.3 合适的课堂管理(3分)

课堂学习时间利用率高,学习问题行为得到恰当处理。引导点拨得法,教学机制,善于处理意外情况,不拖堂。作业量适合且有特色。 2 学生行为(50分) 2.1 学习情感(10分)

2.1.1 学习的兴趣、动机(4分) 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 2.1.2 主动参与学习的广度(3分) 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2.1.3 民主和谐的氛围(3分)

学生能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阐释自己的奇思妙想,学得愉快,学得轻松,知识的构建水到渠成。

2.2 学习习惯及方法(15分) 2.2.1 学习的习惯(5分)

学生有良好的读书、动手、思考、探究等习惯,善于观察,主动积极质疑及提问答问等与人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2.2.2 学习方法和规律运用(5分)

学生会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善于将知识进行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2.2.3 认知调控学习(5分)

学生学习具有一定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意识与能力。 2.3 学习活动及过程(10分) 2.3.1 自主性学习(4分)

自主阅读、实验、体验、练习、质疑及自我探究学习等。 2.3.2 合作学习(2分)

组内、班内的讨论与交流、反思,组间竞争评价方法,小组合作,分组实验,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2.3.3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4分)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联系原有认知结构的接收学习。总之,学生智力参与程度高,基础掌握好,学科思维品质得到锻炼,效果良好,各种能力得到提升。 2.4 学习效果(15分)

2.4.1 预期教学目标达成度(10分)

学生普遍具有热忱的学习探究情绪,思维、实践活动充分。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产生自信,获得成功体验,基础较好的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展示,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展,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倾向得到纠正,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2.4.2 检测结果(5分)

学生发炎、答问、练习、实验等过程中反应快,正确率高。

(王后雄主编.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2-314)

三、对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评价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洗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1.科学评价与人文评价的统一 科学评价意味着:一是严格把握评价标准和尺度;二是最大限度降低评价手段等方面的主观因素,努力排除个人感情和价值观等的影响;三是确定合理的评价程序。但是,在不适合客观评价的环节方面,教学反思评价必须采用人文评价。人文评价特指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融为一体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依赖客观事实,而且允许被评价者或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师生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融入其中,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及形成的背景脉络中去评价。在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前提下,这些主观因素往往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可随心所欲的因素,而是反映着主体的理智程度与客观精神的主观因素。比如反思日记、随笔及教学后记中的教学案例一定是真实地,绝不可以胡编乱造,因此,人文评价也是有客观性的。 2.定量评价与质性的多元评价的统一

由于受技术理性及自然科学学科背景的影响,化学反思教学评价同样对自然科学坚持的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推崇,容易忽略了教学中的“人性”,因而很难说明一些复杂的教学现象。因此,对于反思教学中比较复杂的情况,除了定量评价外,还要采用反思活动表现评价、反思作品分析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质性的多元评价方式,注意使用客观、中肯、亲切、激励的评语描述。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