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三风一训大全
第一篇:初中学校三风一训大全
学校一训三风(1)
红旗小学一训三风
1、校训:笃行厚德 崇善尚美
诠释:“笃行“,《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厚德”出自《周易》: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崇善尚美:崇尚美好的事物,向往美好的心灵、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世界 ,追求完美的做事态度。
“笃行厚德 崇善尚美”,意在勉励师生注重品德修养,追求真善真美,践行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品味的人。
2、校风:励志博学 求真崇高
诠释:励志:“志不强者智不达”。学习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没有远大的志向抱负、坚定的意志毅力,就不能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倡导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目标并坚定不移地达成目标。
博学:"博学"源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学"乃华夏古今治学之基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尤其强调治学"由博返约",认为:非"博大"无以至"精深"。当教师亦当以"博学"为根基,对学生而言,"博学"更是其适应社会、服务民众、报效祖国的根本,必须开阔眼界,广泛涉猎,掌握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师生均应抱定终身学习的理念, “活到老,学到老”。
求真:科学的真谛在于“真”,道德的真谛在于“善”,艺术的真谛在于“美”。求真,即在于鼓励师生不满足于已有的一知半解,通过不懈地探索,揭示大千世界中事物的本源,寻求真理,学会用理性的眼光审视
这个世界。
崇高: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的《论崇高》,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是真纯的情感,伟大的精神,高尚的行为,神圣的使命,人类共同崇尚的美德。意在勉励师生养浩然之气。
3、教风:团结严谨 高效创新
诠释:“团结严谨”“团”原指线团,“结”原指绕结。有和睦、不可离间的寓意。“五·四”后,用以比喻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宋 欧阳修 《尚书工部郎中欧阳公墓志铭》:“君讳 载 ,字 则之 ,性方直严谨。”意指:倡导教师教育教学中发挥集体的智慧、
以严谨的作风治学。
"高效创新",创新精神是人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华夏祖先早在《礼记.大学》中就明确提出:"苟日新,日日新"这一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学校正是继承弘扬创新精神的神圣殿堂,正是孕育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要高效率工作、创造性地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校活力。
4、学风:活学活用 协作进取
诠释:活学活用: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灵活地在实践中运用,不死读书,强调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协作进取: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进取精神,注重合作学习,共同
能力。
进步。
第二篇:办学理念和学校一训三风
办学追求: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功,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办学理念:努力帮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今天和美好明天。 校训:诚信做人 认真做事 校风:诚信 团结 关爱 求真 教风:精心育人 创新不倦 治学严谨
学风:主动参与 大胆质疑 注重合作 勇于实践
释义:一是尊重生命,享受过程,关注孩子的生存状态,努力使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每一天都是轻松的、快乐的、愉悦的。二是保护兴趣:培养能力,关心孩子全面成长,为孩子的终生发展、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第三篇:济渎路学校新一训三风试解
新一训三风试解读
一、校魂:善
济渎发源于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独流入海,和黄河、长江、淮河一起并称“四渎”,与“五岳”齐名,对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济渎汲取名山灵气,三伏三现,曲折东行,遇黄不浊,品德高洁,一心向海,坚毅守真。
1.济渎的人文精神从古至今倍受称赞
顽强的精神,高洁的禀赋是济渎精神文化的内涵特征。济渎是我国古代除黄河之外,被精神化、人格化程度最高的一条河流,孕育了中华民族,塑造了民族秉性,如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河,并不过分。
独运长波,勇往直前,是济渎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济渎与江河一样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不达于海,誓不罢休,铸就了独特的济渎精神。
表里皆净,秀色澄澈,是济渎最优秀的品质。济渎与黄河发生了交叉,依然清澈,至清远浊,品性高洁,凝铸了文化精魂。
流润千里,济泽百代,是济渎兼有的宽广胸襟和美德。济渎一路为河为渠,为泉为井,无水患滋扰,包容众流而波澜不扬,润泽万物而不滥不竭,百利而无害,得到历代推崇。
人文气质,包容精神,是济渎文化的意象特征。济渎滋养了聂政、司马承桢、裴休、贺兰栖真等名垂青史的志士文人,或刚正不阿、豪气干云,或从善如流、高风亮节,或善诗文书画,或深谙老庄学说。济渎精神在他们身上折射出豁达大度的从容气概、顽强不屈的人性光辉。
2.上善若水,水有七善:
“居善地”——善人居所如水般顺应自然,善于选择地方。 “心善渊”——心胸如水一般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默。 “与善仁”——对待人因该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仁厚坦诚。 “言善信”——说话像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 “政善治”——从政如水般净化污秽,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如水般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
“动善时”——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善于顺随天时。懂得把握时机。 3.济渎与“善” 济渎隐忍入世,从不抱怨,是因为怀着一颗拼搏信善之心; 济渎不涝不害,福及民生,是因为秉承一片奉献守善之志;
济渎不择细流,吸纳百川,是因为胸襟广阔,紧守包容洪流、播善扬善的慈悲情怀;
济渎至清远浊,坚忍不拔,是因为品德高尚,恪守求真自洁、为善积善的修身准则。
济渎精神:拼搏、奉献、包容、求真。济渎精神与善有缘,息息相关。 4.善有美好、完善、善良、擅长等内涵
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广布善行是善人,悲天悯人有善念,止于至善求善果。仁人志士择邻而居,与善人为邻,就像进了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便化为了善人。善学、善思、善察、善断,则指好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工作的方法。闻善则喜,是心怀世人,愿天下广布善德。小善而为,是积德修行,由士人变仁人变圣人。与人为善是结善缘,付出有回报,善始会善终。抑恶扬善是树正气,至善至美是得善果。不以善小而不为,要以行善为理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说博学、广学的目标在彰显德行与风尚,在做到尽善尽美。
善是美好事物的源泉。“人之初,性本善”,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努力地保护自己与生俱来的善念,施善行图善果,“向善”因而成为人们的不懈追求和生活状态。
5.教育之善
诚善是人类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至高目标,教人求善,培养善良的人,应该是教育者毕生保有的善念。办学的善行是指规范办学行为,培养堂堂正正的求善的谦谦君子,学识广博精深,操行可嘉可赞,自己有了善果善行,还能兼善天下,达到最美好的境界,使终身求善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这就需要开展善的教育。
济渎路学校以济渎命名,深受“济渎精神”浸润,影响深远。如:常务副校长轮值制、教师集体生日、自下而上的制度形成规则、“三比四好五主题五个百”德育系列活动等,都与善有着密切的善缘,充分体现了“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善的教育与“济渎精神”一脉相承,关联密切。拼搏是求善的基础,奉献是求善的过程、修炼的途径;包容是求善过程中的人生智慧;求真是求善的发展目标,是精髓,是理想境界。
所以,济渎路学校选择以“善”为校魂,以“善的教育”为学校的发展主题。
二、学校精神:崇道 崇道 崇志 崇道
道是超越有形、有声世界之上的规律性的东西,是一只支配世界的看不见的手,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真理、原理,而道正是求善、为善、积善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来源。崇道体现着科学精神,意味着校园人都要崇尚科学:教师要研究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落伍的观念;学生要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学校要形成探究科学的气氛,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教师的事情。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说出来的,是在行动中体悟出来的。行道为善需要勇气,因此校园人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中应有一种执着精神。大道无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师生要独立思考,在认识上形成不同的见解,在行道中体现不同的风格,每个人都要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风格。
崇德
孔子说“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告诉我们,德就是只求有功,不要回报,为善不求供奉,只为结善缘。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遵规守法,树德立范。热爱事业,关爱学生,善待得意的弟子,也善待后进的少数,善待学生的特长,也善待学生的缺点。
“善的教育”之“道”是传道、授业、解惑,是道德的修养,知识和方法的追求。好的道德标准、好的学习方法,都要去践行,努力成为心地善良的人,多做善事。教师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崇志
济渎曲曲折折、伏伏现现,最终奔向大海。它有坚定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师生学习济渎精神,为善求善,应志存高远。“志不强者智不达”,即志向不坚定的人智力也不可能充分发展。济渎路校园人要永远拒绝平庸,年轻教师要争取早日成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要争取早日成为名师,名师要争取早日成为教育家。
三、校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教师或学生都在从事着同一件事:做人。上乘的做人法则: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有师德标准,有一日常规,有校纪班约,无需三令五申,师生都要努力避免犯再小的过失,不要心存侥幸:小事一桩,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侥幸心理害人不浅,失之小节,也许是酿成大错的开始,因为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往往体现在小节上。自律,自爱,自尊,自强,事事从小做起,时时从此刻做起,处处从身边做起,正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开端。做小善不一定要让别人看见,犯“小恶”即使他人看不到时,也注定是铁定的错误。为小善就使自己的道德银行储蓄有增益,为小恶就是在消耗道德存款,那离透支和财政崩溃也许就不远了。
四、校风:知善 向善 乐善
济渎奇异而脚踏实地,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奋斗的目标,并且为目标而奋斗,一心向海意志坚定,知道善行,追求善行,坚持善行。济渎在旱涝情况下都不失本色,水量不增不减。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不喧嚣,不躁怒,不卑不亢,尊重地形地势,该现则现,该伏则伏,同时锁定目标不动摇,一往无前。校园人在成长中就应该学习济渎这种知善、向善、乐善的求善精神,思想严谨,工作扎实,讲求实效,实实在在地教,实实在在地学。
五、教风:善教 善导 善言
善教是要掌握方法,通过钻研课标、立足常规、打造高效课堂,向40/45分钟要效益,而不是牺牲学生的课间和双休时间,去搞题海战、时间战、疲劳战。
善导是要像济渎趋低避高一样,在工作中有充分的灵活性,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现实,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教条主义,能创造性地应用新课程理念解决复杂问题,知道“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得法、非法法”的道理,关键在有效。
善言是要求教师学习济渎静水流深的精神——外表平静,内心却有激情,说出口来充满关怀,以充满善念的语言和神态,表达对学生成长的关注,让学生拥成长的快乐和自由。要求学生“说好话”,教师也要多说“好听的”,充满鼓励性的关切的话,无论对学生的进步或过失,都有使用合适的语言,让“好话”成为传递思想的载体,起到所追求的教育效果。
六、学风:善学 善思 善行
善学是说教师有了“一桶水”,知道什么地方“有水”,接下来便要教给学生“找水”的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应该是我们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教学效果。
善思是孔子的要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思考包括正思和反思,正思是学习中思考,反思是学习后思考。要向孔子说的那样,从九个方面反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即看要反思是否真的看明白,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听要反思是否听清楚,不能偏听偏信;与人互动要反思脸色是否温和;待人接物要反思态度是否谦恭有礼貌;讲话要反思是否说了不负责任的话;做事要反思是否严肃认真;有疑问反思是否恳切发问;愤怒时反思是否会引发严重后果;见到好处反思该不该去拿。
善行是多实践。济渎永保清澈是因为永无休止地奔流,生命的发展同样在于经常参与实践活动。不经一事不悟一理,所以,学生要学会做事,多在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同时还要明白用是最好的学,要尽量地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结合起来,有条件的时候直接尝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又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还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所以,学习必须与生活实践结合,即知即行,知行合一。
追求:在济渎路学校建立一个和善的从领导做起关系,完善校园,求善课堂,
教学模式:求善教学
教学楼:求善堂 报告厅:讲善堂 图书室:知善堂 宿舍楼思善堂 家长学校:广善堂 校史室:积善堂 德育:善的教育 教学:求善课堂
第四篇:三风一训
办学理念
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
校 厚德
笃学校 诚信求美 教 博学
善导 学 乐学
多思
训
励志
创新
风
自主和谐
风
厚生
乐教
风
探索
求新
龙阳镇龙山屯小学
第五篇:一训三风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内容及具体内涵
小店街道孙家寨学校
校训:明德、正行、自强
“明德”:语出孔子《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 “明”有探求、彰显之意,“德”具伦理、品德、众理之意。“明德”,意为彰显伦理、完善品德、探求众理,使美德发扬光大。
“正行”:正,端正,符合标准;行,行为,行动;正行,意在使行为端正,举止符合礼仪规范。“明德正行”的含义是: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恪守和弘扬社会美德,通过个人修身与实践,使学校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自强弘毅”的含义为: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办好任人民满意的学校。
校风:励学、砺志、笃行
“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梁章钜以“敦品励学”来评价可为儒者典范的人,说明它反映了学者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发奋学习的高尚境界。“敦”本为厚重意,引申为奋勉、敦促、勉力的意思。“敦品”就是砥砺品德、提升涵养,要求为学者施行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励”也有奋勉、致力的意思。“励学”即发奋学习,勤奋求学,要求为学者勤于自勉,刻苦磨砺,注重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思维的创新。
“砺志”,语出清李渔《慎銮交•久要》:“待我砺志青云,立身廊庙,做些显亲扬名的大事出来。” 砺:磨砺,磨练。志:意志,志向,理想。“砺志”即磨练意志,追求远大志向和理想。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有坚定之意。“行”即行动,实践。“笃行”即坚定地付诸行动,使目标得以实现。
“敦品励学、砺志笃行”含义为:为学者不光要志存高远,博学广知,还要身体力行,规范其行,将知和行、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品格与知识,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来实现远大抱负,成为对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人。它既表现了我校重视学生意志力等各种素质的培养,也体现我校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意志坚定、奋发向上、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志向变成坚实的实际行动的精神风貌。
教风:敬业、勤教、奉献
“敬业”,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否则就会误人子弟。我们倡导第三实验小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更应视之为一个毕生追求的事业。
“勤教”,认真意味着精益求精,它需要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必然表现为勤教苦教。教师就是是这种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时间安排上,勤教常常表现为“以校为家,早出晚归”。 在教学方法上,勤教常常表现为“送教下班,作业不过夜”。教师坚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对于学困生,百教不厌,直至他完全理解某一问题;作业试卷,批改及时,反馈及时,讲评到位,做到作业与练习“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保证了作业的时效性。
“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事业是奉献的事业,需要教师有默默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光芒四射,社会也才会因我们的耕耘与付出而变得更加和谐。
学风:乐学、善思、创新
乐学——孙家寨小学的学生要“立志成材”,首先要从小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学习才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周恩来从小就立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才使他终生好学,博览群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善思——《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审问之,慎思之”即“善思’。凡是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不善于思考,多问“为什么”。
创新――有创新意识、求进之心,不断提高知识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学会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内容及具体内涵
孙家寨学校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