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第一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2008-08-21 | 作者: | 来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它主要依据工程地质调查和勘察的结论,根据地质体的特点或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不同进行监测设计,根据不同的监测精度要求和地貌形态确定相应的监测方法、选择适当的监测仪器,并对地质体进行位移、位移速度或位移加速度(包括地表位移和深部位移)、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内应力变化等的周期性观测。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防治滑坡新技术
针对当前普通抗滑桩的缺点,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研究开发的新型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在山高坡陡、施工场地狭窄和交通运输困难的条件下,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更具有优越性。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只需轻型施工设备,施工简便、成本低廉,便于对地质体进行改造、充分调动和利用岩土体自身的承载能力等优点,能降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模,节约投资,减小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小孔径锚固技术
小孔径锚固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锚固技术,应用十分广阔。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研制的小孔径预应力锚索、小孔径多段扩孔式预应力锚索和回收式锚索等预应力锚固技术,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是通过优化锚索结构来提高滑坡的防治效果,即用比常规锚索要小的钻孔直径、少的预应力筋用量来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加固效果,以减小对边坡的扰动,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锚固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小孔径多段扩孔式预应力锚索是用于软岩和土层边坡以及深基坑锚固的一种新型预应力锚索。应用多段扩孔锚索,能缩短锚固段长度,提高承载力,有效地解决软岩和土层中锚索锚固段长且承载力不高、可靠性差的问题。可回收式锚索可在锚索使用后及时拆除与回收,解决了锚固与拆除的矛盾,可回收式锚索广泛适用于城市深基坑加固。
高陡边坡绿色生态综合防护技术
边坡绿色生态综合防护体系,是将生物防治技术与工程防治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防治方法,既降低了高陡边坡生态防护的造价,又提高了防护的可靠性,很好地实现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结合,有力地推动边坡防护及灾害防治技术的进步。绿色生态护坡具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丰富景观,实现环境的协调,提高环境的舒适
感。该项技术广泛适用于高速公路边坡、水电建设高边坡、山区城市建设高边坡等人工边坡的治理。
第二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第一条 成立领导机构 一成立领导组 组 长:董事长 总 经 理: 党总支书记 副 组 长:总工程师
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部。办公室主任由生产技术部部长担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日常管理工作。
办公室成员:生产技术部、计划财务部、安全监察部、物资供应部、项目管理部、调度室、行政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以上单位行政正职 。
二领导组职责
1、对本矿的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负责。
2、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3、处理因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纠纷工作。
4、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三各部门职责
1、生产技术部负责牵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2、项目管理部负责牵头开展地质灾害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牵头处理因采矿引起的纠纷工作。
3、调度室负责接受传递隐患协调有关各部门的工作。
4、其它部室负责按照职责分工及领导组的分配,配合有关工作。 第二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1、地质隐患排查时间规定矿井生产期每月10月至第二年5月每月非汛期对全矿区巡查一次,汛期每年6月至9月对全矿区巡查三次。
2、工作面开始回采后,进行重点对开采影响区范围内的村庄、工程建设区、公路等进行巡查。对采矿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拍照、观测。
3对于采矿造成的以下区域划定为地质隐患3级以上危险区 (1)、造成裂缝并可能塌落的建筑
(2)、造成可能威胁行人、行车、建设区安全的滑坡及滑坡区 (3)、造成公路塌陷断落段等 第三条 地质灾害隐患预防制度
1、发现地质隐患后,按照生产技术部划定的3级以上危险区由项目管理部牵头要书面通知业主、设置警示标志,不得随意进入危险区。
2、回采后对于3级以上危险区的地面建筑,造成可能威胁行人、行车、建设区安全的滑坡及滑坡威胁区,要书面通知业主避灾明白卡注明危险区范围、可能出现的隐患等。
3、对于可能威胁他人安全的3级以上地质灾害危险区,要书面在危险区边缘显著的位置,设置避险明白卡、注明危险区域、可能出现的隐患及引起的后果。
4、指挥部要根据情况在各村设置业余地质灾害监测员培训有关基本知识辅助日常的监测。
第四条 地质灾害隐患值班报告制度
1、矿值班长为矿当日的地质灾害隐患接受、协调处理值班长。矿值班调度员为地质灾害隐患值班员,实行24小时值班。
2、值班期间,调度员接到矿区任何地方的地质灾害汇报,出现建筑裂缝、地表崩塌滑坡等要及时通知生产技术部部长并同时汇报董
事长、党总支书记、总工程师,由生产技术部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核查情况。12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
3、生产技术部根据核查的情况确定是否可能立即发生险情,对于可能立即发生险情的地区由调度室协调要立即通知危险区的所有人员撤离险区妥善安置并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汇报。
4、对于日常的巡查及监测,生产技术部汛期每周将新增隐患、原地质灾害隐患的变化、危险区的警示标志情况、受危险区的人群掌握避险情况等进行总结,书面汇报董事长、党总支书记、矿总工程师,并发放至各生产技术部及各科室。要根据情况组织制定防治措施并将情况上报至上级有关部门。
第五条 地质灾害治理
1、对于因采矿引起的可能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地质灾害,由生产技术部负责牵头协调进行立即治理,不得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2、生产技术部要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按照边生产、边治理的原则,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并按规定向国土部门进行上报。
图纸的审批、发放、回收、销毁制度
地测部门的各类图纸资料是全体测绘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国家的财富,同时也是我矿各级领导指挥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资料,为使各类图纸资料准确无误,不断完善,防止资料丢失,规范图纸的审批、发放、借阅、回收、移交、销毁等程序,特作如下规定:
1.地测防治水部建立填图、打印、审批、发放、借阅、回收、移交、保管、销毁等台帐,认真记录,规范程序。
2.图纸审核是保障矿图质量的先决条件,各种矿图、各专业成果图成图后,要按照规程、图例的要求,由专业组技术负责人审查,根据不同报送对象和用途,经地测科长、总工程师、矿长签字、盖章后,方能供生产单位使用、对外提供。
3.各类图纸资料将组织有关人员对不同性质的图纸进行定期审查,不断充实积累完善各类图纸和资料,以提高其使用价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地测防治水部内部所有图纸的打印需经科长同意后方可打印,并做图纸打印记录。
5.各单位打印图纸时必须首先向地测防治水部部长长联系,并写图纸打印申请单,经部长同意后打印,在图纸打印记录上登记图纸打印名称、数量、使用单位等。
6.所有工作人员未经部长批准,不得随意答复或将图纸发放、借给他人使用,图纸的发放要建立发放记录。
7.各单位(包括矿级领导)索取或借阅图纸资料必须首先向地测防治水部部长联系,然后由部长通知资料保管人员或有关业务组长,准备所需相关图纸资料的名称、数量和使用时间,才可提供资料。索取资料人员事先必须本人办理借阅登记手续后才可带图纸资料出室。
8.公司及公司外单位来我矿索取图纸资料时,必须持有正式公
函,写明索取调阅抄录名称、范围、用途,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并经地测防治水部部长同意签字后,方可借阅,否则一律拒借。
9.矿图必须设专人保管,统一编号,分类登记,有目录索引,查找方便,达到档案化管理要求;图纸存放在金属橱柜内保管,防止资料受潮发霉,保管室内配备防火器材,以保证图纸资料的安全。
10.基本矿图、技术报告附图、科研项目附图每年应移交矿档案室管理,并办理移交手续。
11.对经常使用图纸的单位采取以旧换新的方法及时回收图纸,应当收回的图纸一律收回,不能收回的做好登记,注明原因。对公司反馈来的交换图、矿领导退下来的旧图纸,建立登记记录。收回的图纸确实没有利用价值的,经部长批准用碎纸机及时销毁。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
2、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 1)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
①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井田范围内农业灌溉引水渠沟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2)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排查 1)采空区
①经常深入井下现场,负责每月对全矿范围内采空区的监控检查,负责协调施工单位经常性地对矿山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进行监督监测,协调本系统人员对重点部位的监测资料整理,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做好相关图件的归档工作。
②坚持经常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绘制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对发现重大安全 隐患,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组长及副组长汇报。
③根据采空区与我矿重点场所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保安煤柱、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上进行论证,确定我矿当前监测重点。
④在采掘活动开始前确定矿区范围内地表采空区、地表塌陷区、
地表错动区关系及影响范围。
⑤编写地质预报时要结合相关资料与矿山施工单位负责对矿山内地表塌陷区、错动区进行监测预报。
⑥推广应用在采空区监测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负责研究采空区变化,并对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与技术的论证并采取相关措施。
⑦确定的采空区影响范围,圈定并标识通知相关人员,防止人员误入。
⑧在回采过程中,对地表采空区塌陷范围进行现场观测,对塌陷情况及时汇报矿总工程师,并制定出采空区塌陷超前情况或者老顶空顶面积大未垮落情况的相关技术措施。
2)废弃老窑(井筒)、井巷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
①对矿区内及矿区周边的可能影响本矿的老窑及废弃井巷进行摸底,并在本矿的相关图纸资料上绘制出具体位置,并定期进行观测及排查。
②对井下已采完的工作面的防火密闭进行观测,并及时汇报出现的问题。
③定期了解相邻矿井的回采情况,如有开采完毕的矿井,调查清楚其废弃井巷是否对本矿的
④井筒、工业广场及附近汇水沟每年雨季前要清理附近杂物,疏通排水通道。
⑤在井下发现下矿水量有变化时或降特大暴雨、地表水体变化等特殊情况,要及时对井筒周边水位进行测量。
⑥若矿井后期对对井田范围内废弃井筒进行充填,对井筒充填方案和回填工程监督。
⑦在工作面采掘工程接近钻孔之前,必须对钻孔资料进行查阅,
全面了解钻孔的封闭情况,编制采掘工程过钻孔设计方案。
⑧对于钻孔资料不详、模糊的钻孔,必须以“封闭不良钻孔”对待,在设计说明中必须明确提出来,要留足防隔水煤柱,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作为视在安全隐患来处理。
⑨在设计中明确告知施工单位,所要揭露的钻孔数量及位置,以及钻孔的封闭情况,让施工单位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3) 断层、裂隙、褶皱、陷落柱、导水裂隙带等地质构造普查
①建立年预报、月分析的地质构造预报制度,年初按照采掘工程计划,对采掘工程可能遇到的断层、裂隙、褶皱、陷落柱等地质构造进行预报;每月根据月度采掘工程计划,和井下采掘巷道揭露情况对各掘进头面,进行逐头逐面分析,准确分析巷道层位关系,对可能穿层巷道、或过老空老巷、断层、鼓包等地质构造要提前通知生产区队,提出建议,并督促区队制定、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②建立钻孔资料分析制度,在巷道超前钻探结束后,要及时根据钻探资料,进行钻场分析,对钻孔中发现的层位变化等情况,分析前方可能存在的地质构造情况。
③建立井下采掘活动先探后掘制度,对掘进巷道采用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方法,探明前方地质构造情况和水文地质情况,并且保证30m超前探测距离。
④建立井下收集地质资料制度,岩巷工作面每掘进10m收集地质资料一次,收集地质资料包括岩层倾斜角度和巷道正前走向角度,如发现地质层位变化及时分析可能遇到的地质构造。煤巷掘进工作面每掘进20m收集一次,收集煤层倾斜角度和巷道正前走向角度外,还应收集煤层厚度情况和顶底板岩性,煤层破碎情况。
⑤定期对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地质资料主要包括修改施工巷道附近煤层底板等高线,掘进巷道岩层层位变化情况,若为穿层巷
道及时根据第一手资料分析巷道可能出现的提前或延后穿层情况;水文地质方面要及时分析巷道顶底板滴渗水情况及水量变化趋势、充水来源等资料,若物探、钻探显示的地质构造变化区域要及时分析构造变化带附近可能出现的水文地质情况,对中型以上断层,中型以上的褶皱,超过5m3/h以上的新增出水点要及时上报有关相关部门,并申请上级部门进行补充探测和专家论证;
第三篇:1-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淖尔壕煤矿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淖尔壕煤矿地测站 二〇一七年一月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等相关规定,切实做好矿井地质防治水等相关工作,明确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等工作,结合淖尔壕煤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淖尔壕煤矿。
第二章 实施办法
第三条 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第四条 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程》,矿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
第五条 矿井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矿井发生影响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矿井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第六条 矿井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 第七条 矿井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八条 对重大技术问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报请总工程师批准。
第九条 矿井应建立地质资料档案室,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资料要齐全、完整,分类妥善保存,便于利用。
第十条 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介绍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1次。
第十一条 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其他开采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
第十二条 查明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做好相应的预测预报工作。
第十三条 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第十四条 估算和核实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矿井瓦斯(煤气层)资源/储量,掌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第十五条 调查、研究矿井含煤地层中共(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开采利用价值。
第十六条 在工作面回采或者掘进前宜采用“瞬变电发勘探”、“地面直流电法”等技术手段,对工作面范围内的老窑采空区、陷落柱、断层带等进行物探,尽量查明地质构造情况,以便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第十七条 矿井应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认真开展煤矿地质研究,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
第三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本办法解释权归淖尔壕煤矿地测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原制度废止。
第四篇:常规地质录井教材
常规地质录井培训
2006-12-20
前言
常规录井方法有岩屑录井、荧光录井、钻时录井、泥浆录井、岩芯录井。
一口井的录井工作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能否迅速摘清本井地下地层、构造及含油、气情况,而且还关系到对整个构造的地质情况的认识,含油、气远景的评价和油田开发方案的设计等重要问题。因此,地质录井工作在整个油、气同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是一个重要节,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一节
岩 屑 录 井
岩屑录井方法是除岩芯外,最直观地认识地下地质情况的手段。在勘探过程中,为了查明探区含油、气的情况,获得大量的地层、构造、生储盖组合关系等第一性资料,就必须采用岩屑录井方法,岩屑录井是荧光录井的基础,在常规地质录井方法中,更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把地下的岩石被钻头破碎后,随泥浆带到地面上的岩石碎块叫岩屑。
随着钻井进尺的不断加深,地质人员按照一定间距、一定迟到时间,将岩屑连续收集起来,进行观察、描述、分析,恢复地下原始地层剖面的过程叫岩屑录井。
岩石在井底被钻头破碎后,岩屑返至井口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钻头又继续钻进。因此,当钻头钻到预定取样井深时,在地面不能马上捞到该深度的岩屑,需要一段时间再去捞,通常把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所需要的时间叫岩屑迟到时间。
及时准确的测定迟到时间是确保岩屑录井的首要条件。 ①理论法:T迟到=V/Q=H*(D2-d2)π/4Q ②实测法:T迟到=T实测-T下=T实测-Hd2π/4Q (H:井深 Q排量 D钻头直径 d钻杆外径 T下下行时间)
一、岩屑录井的方法及要求
在迟到时间准确的前提下要捞好岩屑还必须保证井深准确,同时选择合理的取样密度和正确的捞砂方法。井深准确与否是取全取准地质资料的关键。要求地质、气测(综合)、工程三对口。因此地质人员要与工程人员密切配合,管理和丈量好钻具,建立钻具记录或卡片,同时要经常同气测人员校对井深,深度面板与钻具井深误差不能超过0.1米。每次下钻到底必须校对方入,校对方入必须以钻具井深为准。
选择合理的取样密度。取样密度就是隔几米捞一次岩屑,取样间距大小一般根据对区域地层情况的了解程度和井的任务而定。新区或地质复杂地区,应建立起完整的地层剖面,可以每米取一包;在目的层含油气显示段可加密到半米一包。对一个研究程度较详细的成熟油区,可以不系统取样,而只在目的层段取样,取样密度每米取1包。
捞取的岩屑能否有代表性,不漏掉岩层,甚至不漏掉0.5米的薄夹层,它不仅取决于捞取时间和密度,捞样方法也很重要。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①捞样:要选择好取样地点,固定取样位置,以保证岩屑能真实地反映井中某段所钻岩层。一般情况是根据岩屑迟到时间,按设计间距在振动筛前捞取,取样时必须保证岩屑的连续性,可在岩屑盆内从上到下垂直切取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样品(盆内岩屑过多才这样做),这种方法所取的岩屑,代表了取样间距内全部地层的岩屑。绝不允许只取盆内上面部分或只要下面部分的岩屑。在没有振动筛和无法在振动筛前捞取(岩屑呈粉末状)时,可在架空槽上边择岩屑易沉淀的部位取样。并把这个取样地点固定下来。每次取样后要彻底清除掉剩余岩屑。
起钻前必须循环泥浆捞至最后一包岩屑才能起钻。不足一包的尾数要标明深度,待与再次下钻钻完该米所取的岩屑合并一起。在钻进过程中,要经常注意泥浆携带出的岩屑多少,如果很少或没有,应立即处理泥浆,然后继续钻迸。以不漏取资料为准。
捞取岩屑总量不得少于1000克。凡有挑样任务的井,将所捞岩屑分装两袋,一袋用做挑样,一袋用做保存。
②洗样:取出的岩屑要缓缓放水冲洗,并加以搅拌,直至岩屑露出本色为止(造浆性能 的粘土岩及极易泡散的岩石例外);冲洗时要防止沥青块、碳质页岩,油页岩、煤屑等轻质 样品悬浮在水面上流失,并注意观察油气显示。
③晒样:晾晒岩屑时应注明深度,不能搞乱搞混。雨季和冬季烘样时要用温火,防止将岩屑烤焦而失真(岩屑堆积烘烤,因缺氧易变为黑色;摊开烘烤过分,常变为红色;最好是风干,但要注意不要把岩屑吹乱),在摊开晒样的同时,发现含油岩屑或其它特殊岩性应挑出包一小包,注明深度,放在该深度岩屑上面,便于以后观察。
④装样:晒干的岩屑应附有正式深度的标签装入袋内,凡有挑样任务的井,将岩屑各500 克分两袋装好,要用两分法来取,不能随意抓满两袋,否则没有代表性。
二、影响岩屑录井的因素
捞取的岩屑,其岩性总是混杂的。要正确地识别每米的真实岩性,必须去伪存真,影响岩屑录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
1、钻头类型和岩石性质的影响
钻头类型及新旧程度的差异,所破碎的岩石形态的差异,比重也有差异,所以上返速度也就不同。如页岩呈片状岩屑,接受泥浆冲力及浮力的面积也大,较轻,上返速度快;砂岩呈粒状及块状,与泥浆接触面积小,较重,上返速度慢。由于岩屑上返速度不同,直接影响到岩屑迟到时间准确性。
2、泥浆性能的影响
泥浆是钻井的血液,它起着巩固井壁、携带岩屑、冷却钻头的作用。在钻井过程中泥浆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钻井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严重影响了地质录井质量。
1)若采用低比重、低粘度泥浆或用清水快速钻进时,井壁垮塌严重,岩屑特别混杂,使砂样失去真实性。
2)当切力太低时,携带和悬浮岩屑能力降低,没有浮力岩屑就更混杂。
正常钻进时,泥浆循环空间形成三带,靠近钻具的一带为正常泥浆循环空间,靠近井壁者形成泥饼,二者之间为停滞的胶状泥浆带,其中混杂有各种岩性的岩屑。当泥浆性能较稳定时。胶状泥浆带不流动,所似岩屑混杂情况较轻。如突然处理泥浆,切力变小,胶状泥浆带受到破坏,使三带失去平衡状态,造成大量混杂岩屑与所钻深度岩屑一同返出地面,使岩屑异常混杂。
3、钻井参数及井眼大小的影响
钻井参数不变而井眼不规则时,泥浆上返速度就不一致。在大井眼处上返慢,携带岩屑能力差:甚至在“大肚子”处出现涡流使岩屑不能及时返出地面,造成岩屑混杂;而在小井眼处,泥浆流速快,携带岩屑上返及时。由于井眼不规则,泥浆流速不同,岩屑上返时快时慢,直接影响迟到时间的准确性,并造成岩屑混杂。 钻井参数改变时,如排量大,则泥浆流速快,岩屑上返及时,准确性强;否则相反。尤其是单、双泵频繁倒换时,则排量也频繁变化,最易产生岩屑混杂现象。
4·停钻和划眼的影响
起下钻及钻进过程中的停钻和划眼,也会造成岩屑混杂。这种情况应仔细观察,注意与稍后的岩屑对比,可以识别出所钻岩层的真实岩屑。
三、真假岩屑的判断
从振动筛或架空槽上捞取的每包岩屑,其成分是复杂的。泥浆在上返过程中除携带出井口的新岩屑以外,还有上部裸眼井段垮落下来的岩石碎块,以及下沉滞后的上部地层的旧岩屑,这就给建立地层剖面带来了一定的闲难。从这些新旧真假岩屑中、鉴别出真正代井下一定深度岩层的岩屑是提高岩屑录井质量,准确建立地层剖面的重要环节。
因此,工作中要熟悉和掌握工作区域的地层特征,如邻井剖面。经常将本井己钻穿的地层剖面与邻井对比,这对于指导录井工作和判断其假岩屑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在鉴别每包岩屑的代表样时,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真假岩屑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特征加以区别。
1、 假岩屑特征:
(1)色调模糊,形态大而圆,局部有微曲面。这是上部个体大,未及时返出地面的岩屑在井内经过冲刷和磨损的结果。
(2)棱角明显,个体较大的岩属往往是假岩屑。这是上部井壁垮塌的碎块,在井内时间不长,还来不及圆化,就被泥浆带到地面。
(3)在熟悉区域地层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岩屑某种成分百分比变化、钻时、岩性组合关系等,可以判断假岩屑。一般情况下,上部地层掉抉延续井段长,占岩屑百分比低,岩性与钻时不吻合。
2、真岩屑特征:
(1)一般颜色新鲜、个体小、具棱角,若为厚层则百分比将不断增加。
(2)若泥浆切力高时,较大的、带棱角的、色调新鲜的岩屑,是其实的有代表性的岩屑。 (3)高钻时的真岩屑,往往是碎小的,棱角特别明显的岩屑,如灰岩、白云岩、砾岩的岩屑。
(4)泥质岩多呈扁平状,页岩呈薄片状,疏松砂岩较圆而不带棱角或栈角不明显,致密 砂岩呈块状。
四、岩屑描述方法: 岩屑干后应及时进行系统、细致的描述。对岩屑描述的要求着重在岩石定名和含油气情况。定名要准确,油层及砂质岩类应重点描述,不漏掉油、气显示和0.5米以上的特殊岩层及其主要特征。
岩屑描述的方法一般是大段摊开,宏观细找:远看颜色,近查岩性;干湿结合,挑分岩性;分层定名,按层描述。
(1)大段摊开,宏观细找。在描述之前,先将数包岩屑大段摊开,稍离远些进行粗看,目的是大致找出颜色和岩性有无界线,然后再系统地逐包仔细地观察岩屑的连续变化,找出新成分,目估百分比变化情况。
(2)远看颜色,近查岩性。对于明显较厚的岩层,由于岩屑中颜色混杂,远看视线开阔,易于找出颜色界线;而有些薄层或疏松层,岩屑数量极少,只有仔细查看才能发现不明显的渐成分及细微的结构变化。
(3)干湿结合,挑分岩性。岩屑颜色的描述一律以晒干后的色调为准,但岩屑湿润时颜色微细的结构、层理格外清晰而明显,二者结合在一起描述时才更准确。对很难估计百分比的岩屑,则可在各包中取出同样多的岩屑进行比较,正确判断和除去掉块与假岩屑。
(4)分层定名,按层描述。通过上述方法所观察到的岩性变化,应参考钻时曲线,上追顶界,下查底界,卡出层来,然后对其岩屑进行描述。
第二节
荧 光 录 井
石油和大部分石油产品,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出一种特殊光亮,这种现象叫荧光。石油的荧光性非常灵敏,只要在溶剂中含有十万分之一的石油,用荧光灯一照就可以发光,而这种光不产生热量所以也叫冷光。
所谓荧光录井,就是系统地收集岩屑荧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油、气层位的方法叫荧光录井。
石油的荧光性是这一类物质特有的物理性质,它取决于本身的化学结构,是由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的。
实验表明,荧光的颜色和亮度与石油的类型和含量有密切关系。根据发光的亮度可测定石油含量,根据发光颜色可测定石油组分,这就是荧光录井的基本原理。
一、荧光录井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荧光分析方法有荧光直照法、滴照分析法、系列对比法。
1、荧光直照法
岩屑直照法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荧光录井方法。此法对岩样无特殊处理要求,操作简便。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将岩屑系统地逐包置于荧光灯下观察,看是否有荧光显示。含油岩屑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现浅黄色、黄色、亮黄色、褐色、棕褐色等颜色。经荧光灯照射后,若发现含油岩屑,应作好记录,注明井深、岩性。
根据含油岩屑在荧光灯下所呈现的颜色,发光岩屑占岩屑总量的百分比和荧光分布情况,可以初步确定油质的好坏及岩样含油的饱满程度。油质好,发光颜色呈黄、金黄色或棕黄色,岩屑表面好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花粉。油质差,发光颜色暗,呈褐色、棕褐色。发光岩屑百分比含量高,荧光分布多为斑块状、片状,发光颜色强则含油饱满程度高。如果因油层含水或水层含油,石油经地下水作用而变稠加重,含油不饱满、不均匀时,则发光颜色变暗加深,并且呈星点状、斑块状分布。
用岩样进行荧光直照时,要注意区分成品油、矿物发光和衬纸上填加料及油污造成的荧光干扰。
2、滴照分析法
对含油、气不明显的岩屑,荧光直照显示微弱,难以鉴别,或岩屑已呈粉末时,利用滴照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岩样中极少量的沥青,达到定性认识的目的。
氯仿是无色有机溶剂,能够溶解石油。在滤纸上放少量具有代表性的磨碎样品,滴1~2 滴氯仿溶液,静置2~4分钟,岩样中若含沥青则被氯仿溶解,氯仿挥发后,沥青遗留在滤纸上,在紫外线照射下,滤纸上将显现出具有荧光的不同形状的斑痕(扩散圈)。由此可以大致确定沥青的含量及类型。用此法可以区分原油发光还是矿物发光。
实验表明,含烃类多的油质,荧光显示多为天兰色·乳白色、微紫一天蓝色斑痕;胶质发黄色或黄褐色斑痕;沥青质发黑一褐色斑痕。根据这些特点,就可以粗略地确定样品中沥青的组成成分。
根据斑痕的形状,可以粗略地确定含油多少。含油由少到多,斑痕的特点是:点状一细带状一不均匀斑块状一均匀斑块状。
点滴分析的滤纸必须洁净,在使用前需做“空白”试验。方法是将滤纸放在荧光灯下检查,若无荧光显示,再滴一滴氯仿,如没有发现荧光现象才能说明滤纸和溶剂是洁净的。
3、系列对比法
系列对比法是利用所测溶液的发光强度与标准溶液的发光强度进行对比,从而定量测定溶液中石油(沥青)含量的分析方法。
测定石油(沥青)含量的方法:取1克磨碎的岩样,放入磨口带塞的试管中,加5毫升氯仿浸泡8~10小时后,待与标准系列对比。
把样品溶液放在荧光灯下照射时的发光强度和本地区本构造标准荧光系列的发光强度相比较,从而找出近似于样品发光强度的试管进行对比定级。
二、荧光录井的影响因素
1、发光矿物的干扰
荧光直照时,除油砂外,在岩屑中常遇到一些矿物也可以发光,造成荧光干扰。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根据氯仿点滴实验方法:在发光物质上加一滴氯仿,若是石油可被溶解而在滤纸上呈现出发光的荧光色环(扩散圈),若是矿物发光则滤纸上无荧光现象出现。
锆英石、朱砂、重晶石、铝钨矿及某些铀矿等有荧光。
2·泥浆混油和成品油的污染
由于油气侵混油,处理工程事故泡油以及人为的其它一些原因,对泥浆及岩屑进行了污染,使本来不含油的岩屑而有荧光显示,特别是对疏松砂岩的影响很大,给荧光录井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实际工作申要加以认真注意,严格区分。
目前泥浆混油最有效的录井方法是定量荧光录井和气测录井。
3·岩性描述鉴定准确性的影响
荧光录井是岩芯、岩屑录井的一种辅助找油方法,因此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岩屑录井中,岩性鉴定是首要的,而荧光分析是在岩屑描述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当岩性描述准确时,荧光显示层位才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荧光显示层位是不确切的。
三、荧光录井在落实油层中的作用
1)荧光录井是地质录井中寻找油层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及时系统地进行荧光观察,可以较快地发现油气显示。
2)由于油层中石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其发光颜色各异。根据荧光鉴别其沥青性质,可以初步判断原油性质。同时,根据发光岩屑的百分比和荧光分布状况初步确定含油饱满程度,为油层测试和综合判断提供参考资料。
3)新探区及特殊岩性井段,电测解释不过关时,它可以配合其它录井资料解释油、气显示层位。
4)钻井取芯中对含油砂岩进行荧光分析,系统鉴别其沥青性质,可以帮助了解油层纵向上含油性质的变化情况,对判别油水同层、底水油层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在地层剖面中,系统地作荧光分析,根据沥青含量和性质的变化,有助于研究生油层及油、气运移方向,有利于地层对比工作的进行。
第三节
钻 时 录 井
钻时是指钻头每钻进一个单根深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以“分/米”表示。
通常把钻时数据,按井深绘成钻时曲线,作为研究地层的一项资料,称为钻时录井。
其次,在生产实践中用“米/分”表示钻进中进尺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进尺的多少,叫钻速。显然钻时与钻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钻进过程中,当钻头钻遇不同性质的岩层时,由于其坚硬程度不同,往往表现在钻时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钻压、转速、泥浆性能、排量、钻头类型及新老程度等条件相同的悄况下,钻时高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性质的岩性特征。
钻时录井具有简便、及时、经济的特点,并能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掌握钻头使用情况,提高钻头利用率,选择合理的钻井措施,提高钻速,降低成本,对地质及工程都很重要。
一、钻时录井的影响因素
钻时录井虽然能反映地下岩层的可钻性,但由于影响钻时大小的因素甚多,钻时的真实性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钻时曲线的应用本身就带有相对比较的概念,所以使用钻时录井资料时,要分析影响钻时的因素,估计钻时资料的可靠性,以免造成错误的判断。
1、钻头类型及新旧程度的影响
钻头是井下破碎岩石的主要工具。钻头破碎岩石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钻进速度即决定钻时的大小。钻买类型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钻时的大小。如果硬地层选用了适合钻软地层的钻头类型,钻时就大,反之,钻时就小。
钻头的新旧程度对钻时的大小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新钻头比旧钻头钻速快,钻时小,在同一地层,同一井段,同一钻井参数下可以清楚地将这种情况反映出来。所以钻头使用到后期,钻时有逐渐增大的现象。
2、泥浆性能的影响
实践表明,改善泥浆性能对提高钻速有明显的作用。泥浆性能稍有变化,钻时往往都有反应。一般使用比重低、粘度小的泥浆比使用比重高、粘度大的泥浆钻时小。
3、钻井参数及操作水平影响
在泥浆性能、钻头类型、地层软硬相同时,钻井参数选择是否恰当,对钻时大小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当钻压大、转数快、排量适当时则钻时低,反之则高。
钻井参数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如果钻压过大,超过了钻具负荷,会出现掉牙轮、掉钻头甚至断钻具等事故。若钻压过小,钻头不能很好地破碎岩石,就会使钻时过大,影响钻井速度。转数和排量的选择也同样如此。钻井参数只有因地制宜,合理选择,配合恰当,才能起到既快又好的作用。
司钻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钻时的真实性。经验丰富的司钻,送钻均匀,钻压平稳,钻时的变化就能很好地反映地下岩层的软硬程度。否则,钻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地下岩石的性质或反映很差。
4、钻井方式的影响
我国常用的钻井方式一般是转盘钻进和涡轮钻进两种。由于钻井方式不同,同一条件下同一岩性的钻时差别很大。通常情况下,涡轮钻进时转数比转盘钻进时的转数大得多,所以涡轮比转盘钻进时要快,钻时小。
5、井深的影响
在钻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随着井深的增加,钻时也会相应变大,原因之一是深部地层比浅部地层更致密,更坚硬的缘故,还有随着井深的增加地层压力增大,泥浆比重变大,钻时也会相应变大。
二、钻时录井资料的应用
钻时录井有很多影响因素。尽管单一的使用钻时资料有很大的片面性、多解性,但由于它简便、及时,钻井过程中在其它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往往十分重要,是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它主要有以下作用。
1、定性的判断岩性:
井下岩石的可钻性是由其塑性、脆性、研磨性,硬度等物理性质决定的。不同的岩性由于其组成的矿物成分、固结程度、形成条件不同,表现在物理性质上往往也有很大区别。在钻进过程申,当其它条件不发生变化时,钻时则反映岩性的变化。因此在一个地区,掌握了钻时与岩性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利用钻时来定性的判断这个地区的岩性,对砂泥岩剖面和膏盐剖面反映尤其明显。
因此,在录井过程中,有时因井漏或泥浆性能不好而捞不到岩屑时,用钻时资料可以推测漏取井段的岩性;在取芯收获率低时,利用钻时曲线和岩屑资料,可以推断出未取得岩芯井段的岩性。
2、用于岩屑定层归位
岩屑录井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描述岩屑时往往确定岩性的具体深度及其顶底界时有很多困难,尤其底界在岩屑百分比变化不明显时,而钻时上则有较明显的变化,此时利用钻时曲线进行卡层归位将较容易。
在岩屑混杂,代表性不好的井段或薄层的岩屑返出地面很少,钻时的变化往往可以提示我们在岩屑中寻找新的成分,从而可避免漏定岩性或错描岩性。
3、确定井下渗透层
对于砂泥岩剖面地区,由于油、气层往往是疏松的砂岩层,钻时低,所以利用钻时资料卡分砂岩井段,分辨渗透层和判断油、气层效果较好。一般钻时越低,砂岩层就越疏松,孔隙性、渗透性亦越好。
对于碳酸盐岩剖面,钻时的变化是发现缝缝洞洞最及时的一项录井资料。利用放空、钻时变低和鳖钻、跳钻等资料,与岩屑、泥浆等资料配合,可帮助判断地层是否存在缝缝洞洞及缝洞大小和发育程应,从而确定井下渗透层段。
4、结合录井剖面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在未电测的井段,根据钻时曲线的变化,结合录井剖面常可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工作。尤其在钻井资料较多、地层较熟悉时,对比效果较好。这在钻进过程中对做好地层预告,卡准取芯层位,合理地选择割芯位置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钻时录井资料在钻井工程方面的应用
1)根据钻时录井可以计算纯钻进时间,进行实效分析。
2)根据对邻井钻时资料的分析,对本井的钻头类型选择及钻井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3)钻进过程中,可以利用钻时辅助判断钻头使用情况。
4)在新探区,可根据钻时由慢到快的突变,及时采取停钻观察的措施,推断是否钻遇油、气层,以便循环泥浆,观察油气显示情况。若是油、气层,可以从钻时曲线上推断出油、气层的顶界深废,决定是否取芯。若是高压油、气层,则便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井喷。
应当指出,钻时资料的应用原则是钻井参数及具它条件大致相同,至少在一个钻头内变化不大。只有在这样条件下,钻时的变化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井下地层的变化。如果钻井条件不同,就是相同的地层也会使钻时出现较大的变化。总之,不能只看到钻时的快慢不同就下结论,而应结合地层全而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才能得出比较接近于地下真实情况的结论。
第四节
泥浆录井
泥浆在钻井工程中极为重要,合理地使用泥浆可以防止钻井事故的发生,保证正常钻进提高钻井速度,降低钻井成本;同时,钻进中泥浆性能的变化与所钻进的地层性质有关。因此,必须记录泥浆性能的变化。所谓泥浆就是由粘土、水及化学处理剂,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溶胶——悬浮混合体系。泥浆录井就是收集井队测量的泥浆参数,研究地层及其油、气、水情况的一项资料称为泥浆录井。泥浆的组成与分类:钻井泥浆一般是用粘土与水混合搅拌,并加入化学处理剂配制而成。主要固体成分,其颗粒多数小于0.002mm。
泥浆录井的主要工作:
1、收集泥浆性能、观察槽面显示
1)连续检测钻井液性能及气测值的变化(应用综合录井仪)。
2)记录钻井液性能变化及油气显示发现的时间及相应井深。
3)观察显示的产状及随时间的变化,并记录。
①油花或原油的颜色、产状(如片状、条带状、墨点状或不规则状等);
②气泡的大小及分布特点K注意区别空气泡、水蒸气泡和油十天然气泡的特征、形态); ③显示点槽面面积的百分比; ④油气味或硫化氢味的浓度;
⑤槽面上涨情况,外溢情况及外溢量;
⑥钻井液性能的相应变化。
4)按下列规定确定显示类别:
①油花、气泡:钻井液中气泡或油花的面积占槽面少于30 %,全烃及色谱组分值上升,岩屑有荧光级别7级以上显示,钻井液性能变化不明显; ②油气侵:油花气泡占槽面30%~50%,全烃及色谱值高,钻井液出口密度下降,粘度上升,有油气味,钻井液池内总体积增加;
③油气涌出:出口钻井液流量时大时小,混人钻井液申的油气间歇涌出或涌出转矗面lm以内,油花、气泡占槽面50%以上,油气味浓; ④油气喷出:钻井液涌出转盘面lm以上称井喷,超过二层平台称油气强烈井喷。
5)推算显示深度和层位。
2、井漏、井涌的资料收集
1)井漏时应观察记录: ①漏失井段、岩性、时间、漏失量及漏失前后的泵压、排量和钻井液性能体积的变化, ②井口返出情况,返出量,有无油、气、水显示; ③井漏处理情况,堵漏的时间,堵漏的物资,泵入数量,堵漏时钻井液的性能,有无
返出物等; ④井漏的原因分析(地质因素、工程因素、人为因素等)。
2)井涌、井喷时应收集: ①井涌、井喷、井段、层位、时间、岩性; ②工程参数变化情况; ③井涌、井喷及井涌、井喷过程中含油、气、水情况和气体组分的变化情况,泵压和钻井液性能的变化情况
④井涌、井喷原因分析,如异常压力的出现,放空井涌,起钻抽汲等。
第五节
岩芯录井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申,为了了解地下岩层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特别是油、气层的性质,只凭钻时、岩屑、荧光录井资料是不够的,还需取得反映井下岩层最直观、最实际的岩芯资料。
所谓岩芯就是在钻井过程中,采用专门的取芯工具取出的地下岩石称为岩芯。 岩芯录井则是地质人员按一定标准对岩芯进行编录、观察、试验和描述的过程叫岩芯录井。
通过对岩芯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主要解决下列问题:
①通过观察描述岩芯,可以了解地层沉积特征、岩性特征、含油、气、水特征和地下构造情况。
②通过对岩芯生油指标和油层物性等参数指标分析化验,对碳酸盐岩缝洞的观察研究,了解生油层,储油层特征,为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取得可靠的资料和基础数据。
③通过岩芯资料与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的对比研究,了解地层岩性——物性之间的关系,为地震、测井成果解释提供地质依据。
一、取芯的原则
取芯层位的合理选择有着相当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以下层位应当取芯。
1)预探井主要油层应当取芯,为开发提供必要的资料数据。
2)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有效厚度及注水、采油效果不清楚的层位应当取芯。
3)地层岩性、电性关系不明,影响电测解释精度的层位应当取芯。
4)标准层变化较大或不清楚的区域应在标准层取芯。
二、岩芯录井的要求
现场取芯工作要求达到“四准”、“四及时”
所谓“四准”:取芯层位准;取芯深度准;岩芯长度、顺序准;观察描述准。这四准若一准达不到要求,就很难反映出该段地层的岩性特征含油气性,都会使勘探开发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必须保证四准条条实现。
①取芯层位准: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该井取芯层位及井段。在钻井取芯前,用随钻录井草图和邻井对比,准确控制取芯层位;层位掌握有困难时,进行对比电测,使之准确性更强。严禁在取芯层位试取、遇有特殊情况(如地层性庞增减,断层等)随时修改取芯层位及井段。
②取芯深度准:管好钻具是保证深度准确的前提,钻具下井前地质值班人员要与钻具
记录作核对,要求工程、地质、气测三对口,钻具不准不下井,井深不对不取芯。取芯方入要以停钻后,恢复原悬重,在割芯前丈量为准。
③取芯长度、顺序准:准确的岩芯长度和顺序是岩芯录井的基础工作。岩芯出简前,地质负责人要组织好人员,分工要明确,保证岩芯出筒顺序不乱、丈投准确。要一次丈量,严禁分段丈量。岩芯破碎时要先对好茬口,恢复原始状态后再丈量。
④观察描述准:岩芯出筒后,要立即观查、记录油、气、水显示,如含气情况、含油产状、含油程度,分布特征、荧光、冒油冒气位置、油、气味、岩性特征,并做含水试验。
所谓“四及时”:岩心出筒整理及时;岩心描述及时;验收取样送样及时;资料整理及时。
①岩心出筒整理及时:接心的时候要有分工,岩心出筒按顺序摆放,同时作好出筒记录,对好茬口,按规定丈量清楚,选样时作好标记。
②岩心描述及时:油气显示在出筒后必须及时观察,否则这些含油或含气的特征就会消失或改变,因此岩心描述必须及时。
③验收取样送样及时:同样取样送样越及时,分析化验就越能体现地下的真实情况。 ④资料整理及时:取心是常规录井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取心位置都是研究院或甲方高度重视的层位,因此必须及时整理资料,及时向甲方反馈现场情况。
第五篇: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
**年,我市遭受了罕见的冰冻雨雪和6·10洪水等灾害天气,全市累计发生地质灾害259起,规模均为小型,其中崩塌86起,滑坡170起(含不稳定斜坡),泥石流3起,造成1人受伤,损毁房屋167间,直接经济损失2573.8万元。针对异常情况,早部署、早安排,全年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紧急转移群众1110户3191人;成功预报4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381人,全年没有一人因地质灾害死亡。受年初长时间降雨的影响,截至今年3月底,我市已接报地质灾害9起,公路沿线边坡失稳20余处,规模均为小型,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二、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根据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成果,我市的各个乡镇均有地质灾害点分布。受地质条件、地貌形态、降雨量多寡及人为工程建设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地质灾害点分布不均匀,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区**风景名胜区—**县祁山镇地质灾害高发及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北部,**区—**区—**—**—**县一带,面积3261.15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
2.屯溪—**县海阳—**岩寺—**徽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中部,是**市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面积249.72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范文网【】3.**金川—**县汪村镇地质灾害高发及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南部,**金川、深渡、王村、北岸、**县五城、汪村一带,面积2829.76平方公里。主要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5.**县祁红乡—**区西溪南镇地质灾害易发及一般防治区。本区分布于**市中部,**县祁红、**县陈霞、**区西溪南、**许村、**区潭家桥一带,面积1761.61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三、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1.城镇及人口集中居住区。屯溪中心城区、**徽城镇、**县祁山镇、**区甘棠镇、**县海阳镇、**区呈坎镇、**碧阳镇等中心城镇和山区农村,特别是存在切坡行为的山区自然村庄等人口集中地段。
2.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太平湖风景名胜区、花山-渐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点、文化遗产、地质遗迹。其重中之重为**风景名胜区。
3.交通干线。皖赣铁路、徽杭高速公路、铜—**高速公路、**—塔—桃高速公路、205国道寨西—潜口段、太(平)黟(县)公路、大北埠至牯牛降公路和徽杭公路、屯**公路(主要旅游干道)、慈张线(省道、旅游干线)、**区(甘棠)至芙蓉岭公路(旅游公路)、北岸至深渡公路(旅游公路)、仙源-三溪公路(省道、旅游公路)、际儒公路(旅游公路)。
4.重点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市屯溪湖边水力自动翻板坝工程、安东排水渠、中心城区南岸防洪工程、丰乐水库、东方红水库以及全市境内的其他水库、水电站、新安江等沿江河岸的边坡以及**区的皖太选矿厂等。
四、**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和重点防范期
2.灾害预测。受地质环境等条件影响,**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总体格局不会改变,仍以岩土位移形式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主要灾害种类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由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将明显增强,人类工程建设已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地质灾害易发区内,4-9月份为地质灾害高发期,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特别是6月中下旬,在集中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下,存在引发大规模灾害的可能性。具体灾害预测为:
崩塌:重点防范区段为公路沿线,如狮石公路、黟七公路改线段、源芳—白际公路、仙源—三溪公路、际联—儒村公路等近年来新建的旅游公路和乡村公路。山区农村建房的切坡地段,是崩塌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点。
滑坡:重点防范区段为**东部—**南部、**区中南部—**北部地区等人口密集的深山区,旅游公路和县乡公路;屯溪中心城区、**徽城镇、**县祁山镇等,是滑坡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点。
泥石流:重点防范区段为**金川—三阳地区、**区的三口—新明地区、**的赤岭—雷湖地区、**的美溪—柯村、际联—儒村、太平—龙门等新建公路沿线。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建设项目的成败。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是促进**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不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和完善防治规划。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各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水利、交通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各类规划凡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应当限期安排或在规划修编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充,并在规划管理中进行有效控制。
(二)加强领导,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市政府防治地质灾害领导组和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全面领导和协调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汛期,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亲自过问,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必须亲自督促整改。要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层层分解,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民委员会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三)各负其责,加强部门防治协调。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加强沟通和协调,在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上形成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做好地质灾害点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在用地预审、报批和供地环节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加强对现有灾害隐患的监督管理,严禁在滑坡体上新建住房、开荒耕作。
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补充、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严格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规划审批,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避免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建设居民区和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
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可能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对市区和城镇等重点区域已有、在建斜坡、高切坡开展排查,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斜坡、高切坡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完善治理工程;加强对城乡居住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斜坡、高切坡的现场巡查监测工作,对在斜坡、高切坡上方及其坡脚乱挖、乱建等行为,要及时制止。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应将滑坡崩塌的综合防治作为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与建设项目同报批、同勘察、同设计、同审查、同施工、同验收。
交通、公路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协调、监督交通干线特别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防灾预案编制和实施,做好防灾抢险人员、防灾物资及撤离人员的紧急运输工作,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路线的畅通;负责对因公路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境内沿江沿河及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对病险水库、堤防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库岸及附属设施的监控和灾害治理工作;督促小水电建设项目业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监督中小学校(教学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学校师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发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要及时做好避让、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旅游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督促各旅游区(点)编制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防灾知识培训,在游览时间、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选择上,要特别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暴雨期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地点,以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它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突出重点,扎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进一步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气象部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及时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坚持以区县、乡镇(街道)两级政府为主导,建立“灾点情况、防灾措施明了,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明确,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到位,值班网络、应急系统健全”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做到乡镇(街道)有防治负责人,行政村有监测负责人,灾害隐患点有监测人,确保灾害发生前能及时捕获灾险情信息,发挥其在预警预报中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指导抢险救灾提供正确的依据。
2、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值班、灾险情速报、灾险情巡查、“两卡”发放、应急调查等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巡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督查制度;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到各灾害隐患点、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立警示标志,一旦发生险情,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置警戒线并予以公告。
3、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灾准备工作。各区县政府、**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和《**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专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建立应急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应急抢险队伍。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迅速做好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
4、加强建设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手段,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周密部署,按时保质完成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为掌握真实的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根据省里的安排,针对地质灾害变化发展的情况,安排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明确职责和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确保排查鉴定全辖区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做到不重、不漏、不错,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在5月10日前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
(六)落实经费,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调查和治理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七)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对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灾害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和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和灾区群众的防灾自觉性;对重点地质灾害治理点,要向群众讲清政策,讲透科学道理,让群众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消除疑虑、放弃侥幸心理,积极支持治理工作。
六、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要将本辖区内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予以公告。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做好监测、预防和应急工作,当地人民政府要加强监督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