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中体育教学模块评价方式的转变(大全)

高中体育教学模块评价方式的转变(大全)

高中体育教学模块评价方式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评价活动通常是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的, 教师基本上是采取主观或定量的方式, 而且局限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评定。这种评价方式的性质属于终端性评价,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心和自尊。

高中体育教学模块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育评价活动通常是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的, 教师基本上是采取主观或定量的方式, 而且局限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评定。这种评价方式的性质属于终端性评价,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心和自尊心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评价。因而有些学生有运动天赋, 不用太多的训练而达到较好的运动状态, 体育成绩基本上不用怎样练习就能达到优秀或者良好, 导致其平时体育课不服从训练不积极主动遇事沾沾自喜, 盲目自大不求上进。然而一部分同学可能身体条件, 先天的运动素质较差, 但是付出努力, 但是最终也只是获得良好或者及格, 这样严重打击了这类同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削弱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好像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给学生以“耍耍课”的课程形象, 集合解散的放羊式教学方式, 教育内容也是以考试达标内容为主, 一年一年没有任何创新和变化, 采用统一的课程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体育成绩, 而且纸质的及格标准使的体育课程为这个标准而设计课程一个内容反反复复的练习, 执行下去过后就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和讨厌上体育课。

此类问题新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从2001年开始, 我们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对高中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 形成一项较有效的方式来客观的评价学生。高中体育课程的评价不仅要考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 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养成。那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评价的导向功能来提高教学效果呢?

1 高中体育评价标准

1.1 进步式评价

进步式评价是在一些定量测试的项目中, 将两次测量的成绩差作为评价的依据来进行评价的方法。如在耐久跑教学单元, 可以按正常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并对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进行测试作为起始成绩, 在教学结束前, 统一安排时间再次进行测试, 将两次测量的进步幅度来进行评价。这样就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进步的可能性, 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更加积主动, 运动技术更加扎实, 体能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并且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的比较达到最佳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不爱运动同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学分式评价

学分式评价以前是适用于大学的公共课程选择, 根据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随着新课标准学分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益”累计, 以取得必要的学分为结束单元教学的评价制度。如耐久跑教学中, 可以通过制定出几项上课的要求:出勤1分, 规定时间完成定时跑3次2分, 测试成绩达标2分等。最后累计学分来进行评价, 打破了其他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让更多的学生有信心完成体育学习, 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1.3 递进式评价

递进式评价是以设置递进式的考核标准为评价依据, 主要以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能、体育态度、合作精神等学习的深层动力机制,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如在三步上篮教学中, 可以设置具体的考核办法:原地双手肩上投篮60分起评,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70分起评, 三步上篮90分起评。给学生提供一个有选择、有上进动力的评价机制, 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考核的具体内容。通过难度的递增, 可以对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提出挑战, 使学生的潜能和禀赋得到了开发和释放, 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评价的应变能力。这个评价方式在课程中实践的效果大大的提升。

1.4 团队式评价

团队式评价在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的特长、能力等特点, 将学生按照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友伴型分组等形式进行团队重组, 通过营造新颖的体育学习“竞争”机制, 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调控、参与下, 变个人独立体育学习为团队合作式学习。如健美操教学中, 通过分组构建学习团队, 让各团队进行动作创编, 最终的评价是团队整体的定性评价, 来建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有效促使每一成员主动地获取知识。比如篮球运动就是体现出来。

1.5 班级式评价

班级式评价是以班集体的整体学习情况为评价, 主要以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合作、考评等过程进行整体性评价。如广播操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班级与班级之间互相接触、交流、合作、对比, 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和学习环境, 然后让各班编排进场、退场队形, 进行一场小型的广播操比赛, 用比赛所产生的荣誉感, 学生的责任心和创造性, 来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动性, 进行整体性的评价来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班级之间才能正真的体现竞技运动的竞争感。

2 体育教学“模块”教学应尽量解决全部学生的兴趣性、自主选择性和参与性

2.1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与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模块”教学的特点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系统练习, 这不仅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之一:运动参与目标。目前,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选项教学只是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要求, 另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可以说选项教学没有完全达到其效果, 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志愿来调整教学班的分配, 力图能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减少对选课的行政干预, 那么在“模块”教学才能够突现其作用。

2.2 更新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运动技能

不能只加强对学生“一专”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了对运动技能目标培养, 身体的全面技术技能不能够充分发展。不能单纯的把“模块”教学理解成为三年之中对学生只进行某一个项目的学习和训练, 要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教材中“三基”的作用。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的项目, 具有不固定性, 不同的学期, 不同的态度和观念可能导致选项教学的不稳定性, 所以要用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选择方式和内容;同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发展基本技术技能的教材内容, 在发展基础的同时进行专项培养, 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全面发展。

2.3 形成较小的学习团体, 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更加细化, 为“模块”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首先是要在课时计划中体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表述。其次, 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具体的教材教法包括教师的语言来渗透这两大目标。在正常的教学中, “模块”教学为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提供了条件, 使学生在练习中容易形成较小较集中的学习团体。重庆市大足区职业教育中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协会, 使学生在社团活动时通过体育骨干或聘请老师指导来进行练习, 巩固和提高平时教学中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

通过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制度化, 促使学生依据个人运动基础和兴趣分项、分层, 在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 从而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素质。

2.4 教师应形成专项备课组, 不断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主导的研究性学习, 为学生课外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搭建平台。根据课的安排和教师的资源配制来看“模块”教学完全具备形成教师进行集体专项备课和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教师也应该有效地利用资源, 开发创新新课程, 在继承传统的项目基础上通过新课程和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给学生带来更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提供更多的学习需要, 这要求体育教师要完全发挥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总之新课标下的“模块”教学给我们这些战斗在教学第一战线的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同时也是机遇,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说每一位教师的经历和感悟都有所不同, 每一个人都应当在教学中不断的去思考总结, 我们应当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才能把教学更有效的进行下去, 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体育教育作为高中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的要求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提升全面体育的重要教学手段, 对高中新课程模块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是当前各类中学的热点问题,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 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 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评价标准,模块教学,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 2011 (6)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 2003 (9) .

[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与健康[M], 2006 (6) .

[5]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2005 (7)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