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文)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文)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第一篇: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苏州大学迎接省高校基层党建考核工作简报第13期校迎接考核领导小组编印2005年 2 月 26 日校九届党委召开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总结我校2004院系党建评估考核工作新学期伊始,在2月27日。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第一篇: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苏州大学迎接省高校基层党建考核

工作简报

第13期校迎接考核领导小组编印2005年 2 月 26 日

校九届党委召开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

总结我校2004院系党建评估考核工作

新学期伊始,在2月27日召开的校九届党委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我校全面总结了2004院系党建评估考核工作,并对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夏东民在总结说,从考核的情况来看,我校各级党组织组织健全、设置合理,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组织的威信比较高,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在教学、科研以及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彰显;院系党建工作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网络;院系党建工作能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确立新的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举措;党建工作与院系其他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合为一体,构建了党建工作与其他工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他指出,各党委(总支)、党工委对此次党建工作考核非常重视,作了长时间的、认真充分的准备——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指导思想;对照内容要求,按照工作步骤,对党建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梳理,着手搜集、整理有关党建工作的基础资料并建立台帐;分阶段、分项目地自查自纠,重建重改。在此基础上,各党委(总支)、党工委还进行了自评打分, 1

撰写了自评报告。在整个考核过程中,各基层党组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做到了“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材料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这些准备为院系党建考核工作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书记总结了我校院系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在认真执行校党委有关制度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党委(总支)、党工委都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了《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制度或规定。这些制度或规定的出台,保证了院系党建工作得以规范、有序地进行。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当好带头人。一是抓好理论中心组学习。各党委(总支)、党工委都成立了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每两周一次的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请专家作报告、集体讨论、个人自学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过程中,注重切实改进学风,不断完善制度,力求实效。二是切实贯彻党政共同负责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院系党组织与行政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三是开好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能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比较好地克服只谈工作不谈思想,只讲成绩不讲缺点,或者就事论事、敷衍了事的现象。四是关心和指导工会、分团委、离退休等工作。

3、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适时调整支部设置。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部分院系通过按专业设置支部、大支部拆分成小支部等方式,对原有的支部进行了重组、调整。二是加强了对党支部的联系和指导。建立了党委委员联系支部的网络,对支部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对基层党支部换届新成员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三是做好党组织考核和民主评议党员的同时,积极配合学校党委开展党内评优评先工作,形成激励机制。四是高度重视兼职组织员队伍建设。聘请部分政治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的退休教师党员担任院系的兼职组织员,积极配合做好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4、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工作,保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一是

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做好在广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各党委(总支)、党工委以务实的态度将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按照“十六字”方针切实做好教职工和广大青年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从源头上保证党员的先进性。二是抓好培训教育,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在构建覆盖全体、渠道多样、分类合理、制度健全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教育培训网络的基础上,各党委(总支)、工委切实做好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同时,各党委(总支)、党工委一方面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另一方面又以形式多样、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最佳党日活动”等党员教育活动。三是做好党员管理工作。在认真做好党内信息统计工作和党费收缴、管理与使用工作的基础上,各党委(总支)、党工委重点做好了滞留毕业生党员、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清理工作。

5、组织开展党建研究,更好地指导和服务党建工作。各党委(总支)、党工委在积极配合校党委组织部开展各项调研的同时,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着力推进高校党建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新的成效。

6、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构建自身党建工作特色。为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我校各级党组织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注重建立新的制度和新的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及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新举措;按照专业纵向设立支部,保证学生党支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开发研制党的基本知识教学课件,使党课教育工作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又在开发网络党校,使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网络化、普及化,充分利用资源,营造党员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同时,各党委(总支)、党工委在延续原有的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党建工作特色。本次考评中,大多数党组织的党建工作特色明显:材料学院是在院党委和行政领导下的教授委员会和学生党员先锋承

诺制;计算机学院党委是通过实行党务公开、党员形象工程、帮困解困工程、以及党建工作进网络等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文正学院党委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路子和加强党建研究工作等等。

他进一步指出,在充分肯定院系党建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院系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理论学习满足于表面,不够深入。一些院系忙于学科建设、学位点申报、院系创收等事务性工作,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满足于面上的应付。二是制度执行不到位,打折扣。绝大部分党委(总支)、党工委都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制度,但对照实际工作,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未能最终得以落实。三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不够。在人员配备、经费计划、党务人员待遇等方面都不能与学校其他工作及人员相比。在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四是党员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党员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造性和吸引力,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他最后指出,从总体上看,我校院系党建考核工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为今年四月我校党建工作接受省委教育工委的考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勉励大家一定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为细致的作风,按照《苏州大学迎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考核工作方案》和《苏州大学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任务分解书》确定的时间安排和任务分工,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使我校党建工作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

积极探索不同部门党组织之间的共建之路

我校文学院党委与苏州市审计局党组签署共建协议

为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不断给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本着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宗旨,经过半年多来的酝酿与接洽,我校文学院党委、苏州市审计

局党组建立了共建关系。

2月24日下午4时,双方在市审计局会议室举行了共建协议签署仪式。苏大文学院党委书记王坤泉、院长罗时进、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海平,苏州市审计局局长兼党组书记陶孙贤、副局长兼党组副书记卢国柱、局机关党委书记兼纪检组组长曾锦杰出席了当天的签字仪式。双方充分肯定了共建意义,并对今后的共建渠道和共建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致表示要发挥各自优势,使共建活动真正起到优势互补,积极推动本单位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作用。双方还初步商定了2005共建活动计划安排,这些活动涉及党性教育、业务培训、形势宣讲等方面内容。同时,文学院还将审计局确定为该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苏州市市级机关党工委刘亦非同志应邀出席了签字仪式。他在讲话中指出,高校党组织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地方行政机关党组织拥有社会信息资源,双方建立共建关系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还开拓了党建工作的新渠道,这对当前正在苏州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他同时希望,双方建立长效机制,使共建活动得以持久和深入,为不同部门党组织之间的共建树立起典范。

据了解,高校与市级机关党组织之间建立起共建关系在苏州市范围内尚属首次。(文学院)

报:省委教育工委、市委教育工委、校领导、校级调研员、常委、

校长助理

发:校党群职能部门,各党委(总支)、工委

送:校行政职能部门,各院(系)、直属单位

第二篇: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案例_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_刘峥

关注“课桌文化”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刘峥

【案例简介】:

针对班级里出现有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工具进行破坏这一情况进行探讨,弃绝传统的一教到底的教育模式,采用“交流-考察-分析-探寻-动手”这一套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和教育,有效的解决了“课桌文化”这一扎根在班级里的顽疾。

【案例背景】:

我们教室去年换了新课桌,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课桌上出现了同学写画的痕迹,不少同学向我反映有的写得很不文明,据了解,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屡禁不止,很是头疼。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决定和学生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询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有了这次活动„„

【主要做法】

一、交流、引导,发现问题

学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环境,上学期投资几万元装备了所有教室,新添了一些硬件设施,我发现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总是不够集中,眼睛总是看课桌他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告诉我:我们的教室设施是很齐全,但是我们发现课桌上总有一些刻画的痕迹,我们上课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去看这些内容。结果导致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降低了上课45分钟效率,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二、实地考察“课桌文化”

这些东西就是人们常说的“课桌文化”课桌文化这东西是早有渊源的。你们除了在我们的教室里看到过还在其他教室里看到过。

内容比较“丰富”,有简单的画儿,还有鸟兽鱼虫甚至奥特曼等动漫形象,还有看上去蛮通顺诗歌,有的绘画,颇有专业水平,当然也有的是乱涂乱画的一些很不文明内容。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看得出所谓的“课桌文化”的内容开始有文学,不成文词或是词组,再有些短句;甚至连诗、散文,连ABC也搬上了桌面。在众多的内容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不健康的甚至是不堪入目的。至此时,课桌上的东西便俨然形成了一种文化——于是有大家美其名曰为“课桌文化”。

三、分析“课桌文化”出现的原因。

“课桌文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少学生认为主要是无聊

有同学对我说:老师啊!说实话,有的是因为实在无聊,学校生活太乏味了。有的是因为表现一下,还有的人是看别人写了他也就效仿了。有的把考试内容抄在桌子上,方便考试作弊。当然,还有的人素质不好,故意破坏,刻画一些不堪入目的东西„„

实际上,“课桌文化”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职校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荷尔蒙的分泌过剩决定了他们相比我们成年人有着更旺盛的精力,水满自缢,精力也一样。当课堂内容无法吸引孩子,没法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没法让孩子释放精力时,孩子就把注意力放在别的方面,利用肢体去释放掉那些过剩的精力,因此,“课桌文化”就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慢慢滋生出来了。

四、探寻杜绝“课桌文化”出现的方法。

其实,不单单在我们苏高职,在很多的学校都有“课桌文化”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仅仅靠批评教育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在活动中请同学出主意,看看我们有没有办法减少或杜绝“课桌文化”出现并把好的建议写出来。

同学们交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的情况,并针对“课桌文化”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认为所谓的“课桌文化”出现原因:校园内出现的这种“课桌文化”,首先是因为人们有一种把自己的主观想法留在客观事物上的意愿,这能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成效感;其次,少数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总想发泄内心的情绪,但又没有发泄的途径,于是他们就通过这种课桌留言的形式刺激自己;第三是环境问题,即有的学生看到桌子上已经有人留下了刻痕或笔迹,就去模仿,这便使“课桌文化”愈演愈烈。

当然,课桌文化的产生,教师也值得反思,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去整、去改,只解决表面问题而不去挖掘改变深层次的东西的做法是否具有长效性?在我看来,只疏不导,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具有灵活性的,具有互动性的元素,这样一来丰富了教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二来释放了学生过剩的精力,从根本上杜绝了课桌文化的衍生,起到了一个双赢的作用。

五、自己动手。治理“课桌文化”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首先应该加强教育与管理,由于教室人员流动量大,出现问题不容易找到“始作俑者”。所以我首先将班级学生排定座次,即使每周轮换座位,也做到桌椅一起换,做到包产到户。同时,每周的班会课都进行定时的督察,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找到

课桌的所有者,采用一些手段如罚做值日,有限赔偿等方法进行及时处理,以儆效尤,杜绝“课桌文化”泛滥成灾,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针对已经出现的“课桌文化”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治理方法。

1、对出现的用笔写的文字和图形课余用擦洗的方法进行清除;

2、对刻画在课桌上面的文字和图形,先用砂纸打磨,然后用清漆油漆。

3、实在因严重破损而擦洗不了的文字和图片,采用上报总务,由总务派专业人士进行处理,费用由班费支付。并做好历史记录。

4、建议老师上课多给我们开展些动手又动脑的实践活动,让我们班级那些捣蛋鬼没那时间也没心思再去开发课桌文化。

同学们的建议非常好,也有操作性,为了验证建议的可行性,我们利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先对艺术教室的“课桌文化”进行整治,我们用擦洗和油漆的方法将课桌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清除。有的同学还顺便将破损的课桌椅进行修缮。大家表现的都很积极。同时,我也和大家保证,老师今后将会多多开展一些课堂互动性教学,让大家的手动在学习上而不是课桌上。大家听了都很高兴,响亮的掌声顿时在班上响起。

【基本成效】

经过努力,教室焕然一新,当同学们看到修缮一新的课桌整齐排列在教室里的时候,都开心地笑了。同时,大家也知道了这份整齐来之不易,同时也知道,如果自己的课桌出现人为的“课桌文化”,那自己将会承担一定的思想责任甚至经济责任。因此大家不但不再破坏自己的桌椅,还保护好自己的桌椅不让别人破坏。通过这样一套管理体系的执行,在整个一学年中,班级再也没有出现“课桌文化”事件。学期结束时,教室桌椅就像新的一样。

【创新点】

在整治“课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了无聊和厌倦的感觉,这些成为“课桌文化”产生的温床。简单的进行口头教育,去掉痕迹只是从表面清理掉“课桌文化”。而要让所谓的“课桌文化”永远消失就需要我们各方面一起努力,我的做法是:加强教育宣传,教室定人定课桌,经常性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将检查结果和个人操行甚至德育学分挂钩,从制度上保证了此项整治活动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应组织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课程。让学生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发挥出来,有了正确的引导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也就不用在课桌上“一显身手”了。认为此项活动不仅仅是让课桌表面干净整洁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增强是非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普及推广】

利用“交流-考察-分析-探寻-动手”这一套体系来代替传统的口头说教教育,使我在此次“课桌文化”上的整治获得了成功。因此,我将这套方法的主干原理运用到了后进生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利用这套体系来对我的班级进行管理和教育。

第三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作者姓名:李琦 单位:庄浪县烟草专卖局 通讯地址:庄浪县水洛镇东关街21号 邮编:744699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国有企业开展大范围的基层党建工作是响应党和国家深入改革过程号召的具体行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改进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是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分析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现状,针对存在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有创新性、可行性的改进措施,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基层党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

一、新形势下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国有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活力直接影响到党的生命力。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向全球化、国际化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逐步确立,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与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外环境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制约,国外资本主义思想的不断涌入,在一些国有企业中,使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丢掉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滋长了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违法乱纪,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得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滋生,对党的信任程度逐渐下降,这就削弱了党的政治凝聚力,消解了执政党执政权威的社会基础。

当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是关系到民族、国家、党兴衰的战略问题之一,是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伟大工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基础工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就是新时期国有企业党组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指导下,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为适应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效整合党建资源,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所开展的不同于传统党建工作的带有规律性、科学性的工作行为。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就是要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切实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的体制和机制,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科学发展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使国有企业更好地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是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伟大工程,是关系到党、民族、国家兴衰的战略问题,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成效能够起到推动国企发展、服务国企员工、凝聚国企人心、促进国企和谐的作用。

二、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

(1)部分国企领导人对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党建工作“融入中心、进入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理解不深,认为企业是经济组织,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只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着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就可以了,认为企业应淡化政治意识,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员工日益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把抓党建看作是中央和地方党委的责任,忽视了党建工作对于国有企业的重要性。

(2)部分国企领导人没有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没有将党建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抓党建工作中力度不大,重业务,轻党建,把党建工作看作是“软指标”,浮于表面,只停留在一般的布置工作的层面上,使得党员职工的政治表现和思想品质不高,党建工作的效果不好。由于国企领导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多,习惯于等待、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主动研究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开展创新理论研究少;主动谋划发展大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少;对职工的物质利益看得重,对基层职工的其他利益和诉求抓的少。

(二)党组织机构制度不健全,党组织作用不明显。

(1)从组织结构看,有的国有企业党组织结构不健全,有的党组织如果没有人员变动,基本上不换届;有的党组织委员发生了变动,也没及时增补。更有一些企业基本上没有安排组织生活,有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对过组织生活存在认识偏差,不安排党员过组织生活,上级有要求时,随便安排一下活动,内容简单,没有活力,对付了事。把党建工作局限在传统的运作模式里,有的把党建工作简单理解为“收收党费、学学文件,发发报纸”,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由于组织机构不健全,组织生活不落实,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由于缺少具体地、可操作性的政策规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还存在诸多局限。一是党组织的作用、地位没能得到真正体现。部分国有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大多只停留在组织学习文件或偶尔组织几次外出参观或调整个别职工与业主的矛盾上,没有全面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和应有的作用。对党员教育管理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一些职工人数相对较少、企业知名度不高的国有企业,业主对建立党组织的功利倾向较为突出。有的建立党组织只是对外挂个牌子,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企业党组织要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和发挥应有的政治核心作用十分困难。二是党组织参与和影响重大决策有难度。虽然国有企业主对党支部组织的一些文体活动或其他一些活动有时能够给予支持,主要原因在于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凝聚力,但对党组织能否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则完全取决于负责人的意愿,“一切只由领导说了算”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

(三)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方式和形式较为单一。

(1)创新驱动上体现的人文性不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需要多种力量驱动,把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和更加充分,目 前创新驱动最突出的问题是理论性指导不够,创新中融合的人文内容不够。另外,对创新人员的培养不够、考核无力,勤懒混搭,零打碎敲,影响了创新队伍的整体打造。

(2)思想观念上的守旧影响了党建工作创新。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国有企业党组织忽视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在相当程度上仍占据着党员的头脑,仍在沿用老一套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模式,导致党建工作观念不新,不敢创新,患得患失,缺乏创新的勇气,或不想创新,习惯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动力,或不会创新,虽有创新的愿望,但缺乏创新的能力不够,办法不多,效果不好。

(3)创新效果上体现的推广性不够。情形有三:其一,为创新而创新的成果常常后继乏力,影响推广的力度;其二,创新成果束之高阁,未来得及推广就忙于创新下一“成果”;其三,创新成果的推广面局限大,创新一直是几张“老面孔”(单位和个人)的技术活儿,创新在基层支部不够“均衡”。

三、探索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新途径

党的十八大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现状,我们必须不断创造性开展工作,焕发出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党建工作的作为和地位,否则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就摆脱不了被弱化的窘境。 (一) 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灵活机动的开创党建工作新理念。

1、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是国有企业要从思想理论上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促使党建工作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针对国有企业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状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世情、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二是拓宽培训渠道,强化创新意识。以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制定党建专项培训计划,保证培训投入,严格培训标准,推进党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重点加强对“一岗双责”领导人员的党建业务培训。运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培训工作,建立网络党校,开展全员党建知识培训,形成国有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关心、支持党建工作创新的局面。

2、改变固有观念,创新理论思想。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坚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项目经营中诸如员工思潮多元化、队伍倾于外协化管理难度大、党建工作吸引力不强等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特点。二要树立不断创新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稳健发展,与时俱进,共创和谐,勇于破除陈旧观念和落后思想以及与现实不匹配的机制束缚,在企业改革发展、卷烟经营、员工思想和工作生活实际上着力,探寻新思路,创建新方法,开创党建新局面。三要树立服务中心观念。围绕企业中心,坚持主动、自觉、全力、积极的服务,以高标准的质量服务于生产经营,为高效、优质、快速完成任务,推进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四是做好现实观念转变。把单纯的党务工作转变到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并重上来,做到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单纯的抓政治理论教育转变到政治理论教育与生产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团队精神培育相结合上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把单一的专职党务政工干部转变为既能胜任党务、政工工作,又能经营管理、懂技术业务,也能做好其它行政工作上来,捉高党务、政工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把单个考评党建工作成效转变到党建工作成效考评与经济责任目标考评相结合上来,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

(二)创新活动内容与方式,让国有企业党建组织活起来,党员动起来。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的创新创效、促进安全、质量、进度、效益、和谐、环保等活动,积极深入开展“五好班子”、“争先创优”、服务性基层党建组织建设等活动,创新方法载体,打造“数字党建”,使党建工作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和有关信息技术来开展党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结合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特点,积极探索一些有利于增强活力的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和载体,如设立网络党校、建立项目党员干部QQ群、开办党建论坛、建立党建网站、利用手机平台发送党建手机报等;在网上开展党务管理、学习、培训和员工、党员、党支部活动等,解决好党员的“三会一课”制度落实问题,有效解决党员无法集中的困难。还可以把党课教育内容制作成光盘轮流播放,或制作成网页,让员工随意浏览等。基层党支部也可以利用月生产会、职工大会来组织学习教育,这样,既可以把上级党组织的有关精神及时地传达到支部班子,又可以就企业内部的重大事项和及时形成议题进行研究决策,易于形成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民主集中制的落实和施工生产默契推进而又融洽的良好局面。要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和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开展部门互学互助、举办现场培训等活动,提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领;借助投影仪、互联网、电视等科技手段,观看党建廉政清洁方面的电影、视频短片等媒体,有计划地对党员和员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增强员工的敬业爱岗和荣辱意识,实现、维护、发展好员工利益,推进和谐项目建设等。力戒形式主义,改变过去那种刻板呆滞、枯燥乏味、固定单一的活动方式,因地制宜,体现互动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使党组织活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发挥党组织的导向激励作用。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建设先进的项目文化,使员工对项目的管理产生认同,最终实现项目同员工双赢。一是搞好组织策划和过程控制。成立由国有企业党政工机关组成,工会主抓,党政共同负责的项目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使项目企业文化建设与项目生产融为一体,并做好过程控制,建立同步策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机制;二是严格按照集团公司视觉识别系统规范企业文化建设,保持全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统一性,不断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三是着重搞好现场宣传。紧紧抓住终端建设、卷烟促销等机会,精心策划,重点展示,有效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各基层党支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亮点工程,塑造企业形象”活动,使企业的文化内涵深入到广大的零售客户中间去。

(四)创新党组织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大事集体决策,党政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加强权力制衡。要保证企业党组织认真履行参与经营决策的职责,就必须在机制上进行整合优化,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整的并与项目法管理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保障机制。一要提高参与卷烟经营等重大问题决策的水平。基层党支部要重点在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把关定向,紧紧围绕服务项目管理,积极参与项目“三重一大”问题的决策,参与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如经营方针、资金使用、物资设备招标采购、员工奖罚、奖金分配以及人员调整等方面参与决策并实施监督,以达到统一思想,协调工作的目的,提高经营能力建设;二要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监督约束机制,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和法律法规教育,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报告制度、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企务公开、党风廉政监督制度。基层党支部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引导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按有关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接受上级和当地党组织的监督,确保项目经营管理责、权、利落到实处。三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反腐倡廉工作,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加强和改进执法检查、专项检查、巡视检查工作,加强对重点部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五)创新党建机制,贴近生产管理、职工群众。

1、将基层党建工作扎根于安全管理活动中,执行安全生产的原则。国有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要保证施工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安全生产既是管理过程的必经程序,也是一大难点。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要将安全管理纳入自身建设的范围内,将在企业的政治作用发挥出来。企业党员不仅要按照生产标准执行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发挥自身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号召基层组织人员争取“党员先锋岗”。对于生产区可以分配给一定数量的党员,让他们对生产现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使得基层党建工作扎根于安全管理活动中。

2、将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到生产管理活动中,解除生产管理的瓶颈。国有企业党委要求基层党员要将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实施基层党建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生产管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充分利用党支部队伍中的“人才”优势,对于长期表现优秀的干部职工进行重点培养,将他们打造成生产管理和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引导优秀党员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不断发现生产管理的新方法。

3、将基层党建工作延伸到企业职工反映的事件中,引导党组织成员和谐共进。国有企业生产职工所关注和反映的事件一般都是和自身利益有很大关系,所以要采取妥善的解决方式才能维持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引导职工提高对工作的积极性。业绩考核是鉴定职工工作效果和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方式,企业党建组织要引导群众加入到和谐共进的队伍中,安排组织党员对职工的困难进行了解和协助解决,让职工对工作和党组织产生家的归属感,共同谋求企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将基层党建工作放置在企业职工关注的问题上,增加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联系。职工对于企业骨干的选拔和晋升问题较为看重,这就要求党组织领导要密切关注职工的工作动态和,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对于生产骨干的疑惑之处进行详细解答,重视职工所提出的生产管理问题,开展公开讨论、意见征集的活动,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帮助企业快速、清晰发展,使得企业职工关注的问题能够完满解决。对于基层党员而言也是和职工群众进行深入交流的重要机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魏子明.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城市燃气,2011. [3]刘汉林.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王玉云.“五个结合”:创新国企党建的路径选择[J].企业导报,2010 [5]李永干.对改进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8.

作者:李琦,男,1985年出生,2010年7月参加工作,现工作于庄浪县烟草专卖局城关管理所专卖管理员,联系方式:18740947684

第四篇: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研究

夏海力

(苏州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目前企业集群的崛起已经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而苏州丝绸纺织集群是苏州传统产业企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研究该集群的创新体系对于保持苏州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构成,提出发展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苏州;丝绸纺织集群;创新体系;对策

1.引言

近十年来,苏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苏州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地位、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已经成为江苏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1]。目前,苏州城市经济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集群经济,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企业集群有23个,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机械、丝绸纺织服装、轻工等行业,集群的企业总数达到7000多家。在苏州市的企业集群中,丝绸纺织集群是苏州传统产业企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研究该集群的创新体系对于增强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保持苏州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苏州都是我国重要的丝绸面料产销基地,是江南水乡的“丝绸之府”。苏南的丝绸发展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而真正领先于全国、为苏州今天的丝绸工业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应是“明、清”两朝代。从明代开始,苏州“宋锦”和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而苏南丝绸的鼎盛时期则是清朝,当时朝廷设立了“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府,当时苏州丝绸的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由此奠定了苏州“织造府”的地位,也反映了苏州当时丝绸产业的繁荣。

目前以丝绸织造为代表的纺织业仍然是苏州市的三大重点行业之一,是苏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城市名片。2004年苏州市纺织业增长22.4%,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630亿元,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位居全市工业行业第二位。在全国的历次评比中,苏州丝绸产品与杭州、湖州、上海共同作为重点生产基地而并列齐名。近几年来,我市积极进行丝绸新产品的开发工作,每年一次的“中国苏州国际丝绸节”对保护和延续丝绸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已经在吴江地区形成,该地区已经形成了集缫丝、合纤、丝织、印染、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仪器行业等配套的产业链结构。吴江地区东南部已成为织造工业区,形成了以盛泽为龙头,以周边地区为腹地、涉及南麻、平望、黎里、梅堰等镇及相邻的浙江乡镇,具有集聚优势的丝绸纺织企业集群。仅在该企业集群的核心地区盛泽,集群就拥有丝绸纺织服装企业约1700家,其中资产超亿元的骨干企业有数十家,在国内外纺织界颇具影响。2003年该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完成产值318亿元,生产聚酯切片33.5万吨,化学纤维18.4万吨,各类丝织品48.4亿米。截止2004年8月,仅盛泽地区就拥有无梭织机5.11万台,已成为全国无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和全国最大的薄型织物生产基地、出口基地、价格形成中心与产品集散地。集群的真丝绸年产量稳定在2000万米左右,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1/8和1/6,已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优势的纺织经济板块。

目前以盛泽为核心的该集群除了原有的真丝绸一条龙外,还形成了从化纤原料、仿丝、织造、印染、服装、服饰、制成品的一条龙生产体系,涌现了像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化纤织造厂、鹰翔化纤有限公司、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艺龙集团公司、盛虹印染

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纺织骨干企业,在国内外的纺织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研究该集群的创新体系对于保持苏州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2.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分析

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近2000家,以化纤、织造、印染等企业为主,此外还有专门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和生产服务的专业市场、企业和技术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企业网络,其中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该集群的核心,发挥了集群的产品集散中心和市场信息的形成、发布中心的重要地位。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主要由核心创新网络、可控支持网络和不可控支持网络等硬性要素构成[2],此外还包括一些软性要素,我们这里只重点研究集群的创新体系的三个实体部分。

2.1集群创新体系的核心创新网络分析。

核心创新网络是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灵魂,也是集群生产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源泉。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核心创新网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以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为主导的丝绸纺织主产业链,另一部分是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丝绸纺织技术服务业以及染料和纺织机械等辅助支持企业网络,两者通过供应和上下游的关系形成网络组织形态,该企业集群的核心创新网络的成员,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大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率较低。

(1)核心创新网络的主产业链。该企业集群的丝绸纺织主产业链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削弱了集群创新的整体优势,值得我们关注:其一,集群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能力的结构不合理。该企业集群的织造机械以喷水织机为主,目前集群无梭织机机型主要有三种:数量最多的是喷水织机,占总数的86.8%,其特点是适宜薄型织物,车速快,但原料单

一、品种单调、在织造中要产生上浆污水;第二种是喷气织机,占总数的9.4%,其特点是经和纬可以采用多种原料交织,在织造中无污水产生;第三种是剑杆织机,占总数的3.8%,其特点是可以多头取纬,最多的有8个纬,可以进行多色、多纤维配置,有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在织造中无污水产生,但是其转速慢、效率比较低。由于织造机械的机型和数量的结构现状,造成集群产品的低层次,大路货多,特色品种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的少;里料多,面料少;薄利产品多,附加值高的少;能源消耗量大,科技含量少。其二,集群内部的创新模式主要是模仿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目前,集群核心创新网络的组成企业间的协作互动关系较少,更多的是同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由于集群内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产品和技术能力相近,产品的质量、档次相差不大,因此集群内部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主要以仿造和复制为主,存在着“一哄而起”的问题,造成集群内部的竞争主要是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企业间缺乏合作、协同创新的理念,集群内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削弱了企业地理集聚所带来的整体优势效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群的产业升级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三,核心创新网络成员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的联接方式不完善,企业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在丝绸纺织主产业链内部,企业间缺乏有机协作的机制,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环节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差距较大,集群产业链的各环节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印染加工能力与织造能力不相配套,仅为织造能力的一半;二是受产品结构影响,后整理配套能力和水平很弱;三是服装行业发展相对滞后,服装用料与纺织产品的关联度不高,在整个丝绸纺织产业中没有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纺织机械工业薄弱,自身形成的纺机及器材需求市场空间没有加以良好的利用。这种产业链上的不匹配性使产业链的整合程度偏低,产生了管理学中的“木桶效应”,从而抑止了整个丝绸纺织产业链和产品的升级。

(2)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辅助支持企业网络。该集群创新体系的核心创新网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丝绸纺织技术服务业以及染料和纺织机械等辅助支持企业网络,为丝绸纺织主产业链中的成员企业提供技术、辅助产品或纺织机械等辅助服

务,这些相关和辅助企业是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集群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支持作用,增强辅助行业与主产业链之间更加紧密的互动将提升该集群的创新能力。例如,目前该集群拥有的数千台喷气织机全部由日本等国进口,每台售价超过20万元,广大中小企业希望能有价格便宜、质量好的国产机来代替。国外先进的纺织机械对集群内部纺织机械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由此也提升了苏州纺织机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目前在开发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国产先进织机方面,吴江万工集团与苏州大学合作,走产学研联合攻关之路,研发采用微机控制系统、电子送经与积极式开口结合恒张力控制装置及模块化组合形式的高性能喷气织机,经过一年的设计攻关已经试制成功,并有3项设计申请了国家专利,研制生产的WG2000系列喷气织机,具有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噪音低等优点,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质量也达到了国外同等产品的先进水平。

2.2集群创新体系的可控支持网络分析

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可控支持网络为集群创新提供知识和相关信息,目前可控支持网络由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吴江纺织科技中心,吴江市二职中等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和盛泽商会、福建、广东、温州商会等企业家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等五个部分构成,该可控支持网络与集群的核心创新网络之间存在着密集的知识、信息、人才的互动。

(1)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绸都盛泽镇,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完善,该市场已成为全国化纤薄型织物最大的集散地和价格信息中心,在全国专业市场中排名第二,综合市场排名第四,2004年销售总额达250.2亿元。至2004年底,入场经销各类纺织原料、丝绸面料及纺织机械的经营户已达到4000多户, 进入市场交易的客户遍布全国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纺织品销售信息网络。苏州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如果没有东方丝绸市场这样的专业市场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大的经营规模的。目前集群内的很多企业都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东方丝绸市场是企业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和桥梁。对于集群来说东方丝绸市场主要发挥着三种作用和功能:纺织产品营销功能、信息中心功能和对集群创新的引导功能。东方丝绸市场为集群的广大纺织企业提供了便利的销售基地和信息流通渠道,辐射和带动了企业依据市场导向,加快发展步伐。东方市场汇聚了大量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使众多纺织企业接收的市场信息又快又多,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营销手段等各方面的运作都比较贴近市场,有利于拉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绸都网站”的建立和发展,使其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丝绸市场的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了本地区的丝绸生产和销售。对集群创新行为来说,东方丝绸市场又是汇聚产品信息的窗口,在纺织品交易中收集了广泛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并通过分析处理形成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由于地理的邻近,集群纺织成员企业可以通过东方丝绸市场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从而减少了信息搜寻所产生的成本。由于企业是从东方丝绸市场采集和运用信息,因而东方丝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该集群的创新方向。

(2) 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3年12月20日成立,该公司是由浙江恒美企业集团下属的绍兴县轻纺科技有限公司与吴江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共同组建而成,以浙江恒美企业集团为投资主体,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第一期计划投资2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0万元,第二期计划投资450万元。为了扶持该公司的创立,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首期为公司提供400平方米的经营场地,吴江市科技局从科技经费中拨出30万元作为开办费。吴江纺织科技中心主要为集群的广大纺织企业提供三种服务:(1)面料设计开发中心。部门面料原料、结构、织造工艺的分析、设计;纺织品测配色服务;面料小样、中样的设计、制作;纺织品各种质量指标、理化指标的测验;纺织品国际标准的检测及培训。(2)花样设计制作中心。提供花样的设计、分色、制版;各种花样设计制作软件

的销售、安装、维护。丝绸CAD/CAM工作室。丝绸行业CAD/CAM的开发应用;丝织企业ERP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3)教育培训中心。提供丝织学、染整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纺织品分析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国内外流行面料的展示。目前吴江纺织科技中心有职工11人,除财务人员是专职外,管理人员全部是兼职,其主要业务是面料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研发和培训。吴江纺织科技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还没有在集群的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如果该中心的力量得以加强,吴江纺织科技中心有可能在集群创新中扮演着技术中心以及中试基地的角色,为该集群的技术、知识的扩散和技术服务的提供支撑。

(3)“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于2004年5月14日成功挂网。目前,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已初步为集群发展提供了硬件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集群在“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这个有形市场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网上市场”,包含企业ERP系统、企业信誉认证系统、企业资质查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电子支付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物流系统等20余个子系统,并且与政府网、工商网、税务网、银行网等结合,引导企业逐步实施电子商务。目前该信息平台已初具规模,与国内外纺织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且逐步开展了B2B电子商务。相信有形市场和虚拟市场的并驾齐驱将丰富苏州丝绸纺织业的信息资源,集群中的福华织造、闽升织造、华建纺织等一大批率先加盟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已从中获益,并在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4) 吴江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吴江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如吴江市二职中等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构等,为该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培养和培训丝绸纺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吴江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努力成为集群中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为集群创新提供人才基础。

(5)商会。目前该集群中的商会主要包括: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和盛泽商会、福建、广东、温州商会等企业家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盛泽地区丝绸纺织业的发展与商会,特别是福建、广东、温州商会有很大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盛泽商会组织近60家会员单位联合采购日本丰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3000多台喷气织机,仅购货款就总共节约近一亿元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商会在集群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例如,仅闽南商会就有180家理事单位和3000多个会员,其中有150个贸易公司和30个工厂。商会组织会员参与政府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宣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当地业主增强了信任感,纷纷来此创业,并依靠商会的渠道,加强了与各方面的沟通。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和盛泽商会、福建、广东、温州商会等企业家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为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加强各种形式的技术信息交流和物质联系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是苏州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3集群创新体系的不可控支持网络系统分析。

该集群创新体系的不可控支持网络系统主要由苏州、吴江市政府及其科技局、经委等相关政府机构、外部教育、科研等知识机构以及集群内部正式、非正式的有关政策制度等部分构成。苏州、吴江市政府及其科技局、经委等相关机构对该集群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例如,科技局支持创立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专门组建专题调研课题组并形成了《吴江市盛泽地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此外,当地的正式、非正式的有关政策制度,如社会、文化和企业服务体系也为该集群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商会等集群代理机构,在协调集群行为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该集群所在地吴江当地的教育和研究机构较少,而且目前该集群内部并不具备完善和成熟的知识生产体系,因此丝绸纺织集群的创新必须与外部教育、科研等知识机构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才能保证集群的创新有充足知识和人才资源的供给和投入。目前该集群内的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与国内外教育和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国家纺织科学研究院等

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集群外部的知识中心在该集群的创新过程中,提供了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支持。

3.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发展对策

3.1关于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的几点结论。

(1)以吴江盛泽地区为龙头的该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是苏州市目前初具规模的23个企业集群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代表了苏州传统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水平。

(2)苏州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是由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而来的,以民营资本参与为主,为内生型集群,有很强的活力,而且根植性较强,但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产业层次属于丝绸纺织产业链的低端。

(3)在新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背景下,该集群面临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产业高端的收入性竞争和来自其他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在产业低端的替代性竞争,因此必须加快集群的产业和产品升级,以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该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的关键是建立完整、高效的集群创新体系,建立集群创新体系对于苏州市传统产业企业集群的升级、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该集群已形成了集群创新体系的基本架构,但是该集群的创新体系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低层次的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6)浙江、特别是绍兴在发展集群和建立集群的创新体系等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7)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于发现那些已处于萌芽状态而且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然后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集群创新体系和地方网络的形成。

3.2发展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即使是像丝绸纺织业这样的传统产业,如果忽视创新,也必将在竞争中走向衰败。发展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和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既做大又做强苏州丝绸纺织产业,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鼓励企业增加R&D投入;政府部门要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建设包括社会化中介服务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创新环境;大力培育集群的龙头企业,支持丝绸纺织业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扩大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集群落户。在集群发展中政府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和服务,要从完善基础条件、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入手,营造集群的良好创新氛围,消除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1)对政府的建议。在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苏州各级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不可缺少的,纵观国内外、特别是浙江省很多企业集群的发展,都有明显的政府刻意打造痕迹。从苏州丝绸纺织业的现状来看,集群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不可能靠自发力量来完成,所具备的条件目前不成熟,而且即使由其自发发展,那么形成的过程会相当长,从而就会相应的延缓苏州丝绸纺织产业升级的时机,苏州各级政府在丝绸纺织集群的发展和创新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①建议苏州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丝绸纺织集群的发展对苏州传统产业和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组织专门力量加以研究和扶持。

②制定明确的集群产业和产品的升级导向政策,把集群的技术能力投资引向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提高织造业的产品档次,扩大使用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印染工业的品质和技术含量;以品牌战略发展服装业。延伸丝绸纺织产业链,努力向前道PTA、后道服装延伸,加快发展床上、装饰用布,积极进军家纺领域,努力拓展工业产业用布。同时,突破防皱、褪色等技术难关做精做细真丝绸产品,适当扩量增产,积极主动地开发差别化、功能性纤维,

适当发展氨纶、锦纶和PTT等新型合纤,扩大化纤纺织产业链。

③政府应该充当丝绸纺织集群重大技术项目攻关的组织者和资助者,一些目前限制集群发展、且有重大经济效益而单个企业又无力承担的技术项目、如真丝绸产品的技术问题,应由政府承担和组织研究。

④政府应该为企业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和服务平台,特别是应建立目前比较欠缺的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以培养和创造高级生产要素。

⑤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力度建立公共性社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缺乏是目前丝绸纺织集群创新体系的重大缺陷,吴江纺织科技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目前还不能在集群中发挥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苏州各级政府应该为丝绸纺织集群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并积极推动吴江纺织科技中心的跨越式发展。

⑥对集群内的重点企业进行大力扶持,使其快速成长并向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方向发展,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它们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⑦苏州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吸引丝绸纺织业大型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落户,以提升该集群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

⑧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商会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它们发挥政府在规范行业秩序方面的指导作用。

⑨在产业政策上鼓励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限制多元化经营。督促和鼓励企业家开展学习,通过组织各种管理培训来帮助企业家转变观念、培养能力。

⑩总结和提升具有创新精神的丝绸纺织产业文化,在集群内部营造有利于丝绸纺织业升级的氛围。

(2)对集群层面的建议。

①应该积极优化集群的整体结构,提高产业链的各生产环节间的整合度。应该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技术能力投资,消除产业链的各行业间的技术差距,限制技术落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和设备的发展。

②积极推动吴江纺织科技中心跨越式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成为集群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扩散中心。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要完善作为集群核心的作用,强化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的职能,提高对国内外纺织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分析能力。积极培育和完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中国绸都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络,与国际市场接轨。

③加快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辅助支持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丝绸纺织技术服务业以及染料等辅助行业,尤其是纺织机械业提高技术水平。

④应该加强周边的同类集群、特别是浙江纺织集群和绍兴纺织集群的合作和交流,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积极借鉴国外先进集群,尤其是意大利传统产业集群的经验,加快推动集群的产业升级。

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改善的协调统一,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夏海力.发展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

2. 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1.

注:本文发表于2006年1月份出版的《中国苏州发展报告(2005)》,并被《长三角研究(第一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转载。

第五篇:基层党建的创新

基层党建创新的三大亮点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新形势下,各地党组织在党建创新领域作了一系列新探索,依托新技术实现了党建形式多样化,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多层面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等,为党的建设增添了活力与光彩。

一、依托新技术 创新党建形态

新技术党建形态层出不穷

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导入基层党务管理,是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党员人性化、精确化管理,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不少基层党组织顺应时代潮流,将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党建活动中,各种依托新技术的党建创新在基层层出不穷。

二、创先争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创先争优”是党的建设的“助推器”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要我们的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出表率。“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党员干部首先要认真地正视自己,大胆地解剖自己,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和不足,一丝不苟地纠正和弥补,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树立起律已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来。

三、资源共享 统筹城乡党建发展

积极探索"开放式"党建新机制

许多地方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统筹党建资源,探索“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机制,打破地域、时空的界限和党组织间的壁垒,促进各种要素间的流动,有利于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初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基层大党建格局。

展开文章:

网络不应成党建“盲区” 中共基层党员期待党建创新

一、新技术党建新形态

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导入基层党务管理,是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党员人性化、精确化管理,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已给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带来超乎想象的深刻变化。

这种影响力同样体现在党的建设之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沪渝苏皖等地采访时了解到,不少基层党组织顺应时代潮流,将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党建活动中,各种依托新技术的党建创新在基层层出不穷。

随着3G等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移动电话、电脑等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应用会进一步升级。多位受访的基层党员干部认为,今后党的建设和新技术的融合“共生”度,将进一步增强。如何看待和把握这一新趋势,既是新时期党建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更是一个重要的新机遇。

二、社会新动态党建新形态

综合采访调研情况看,近年来基层党建工作主要面临三大社会新变化:

一是流动党员增多,管理不便的问题。这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等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二是网络阵地拓展,网上引导难度加大的问题。我国网民数、宽带网民数、国家CN域名数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我国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沪渝苏皖等地受访的基层党员干部反映:网络阵地不应成为党建工作的“真空”或“盲区”,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建设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是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

三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党务工作如何运用的问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逐渐完善,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多位基层干部对本刊记者说,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部分地区党务管理却仍采用非常传统的手段开展工作,效率和质量较低。

社会在变,党建的形式也在变。本刊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不少地区基层组织党建手段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在保有和进一步强化传统党建手段的同时,网络、手机等成为党建新手段。

- 1 -

记者所到之处的各级党组织几乎都建立了相关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发布党建信息等;安徽省的一些单位建立了“网络党校”,给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网上党课教育;江苏省的一些地区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重庆市的部分基层党委则利用网络和基层党员互动,实施“网络开放式党建”。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网络党建的探索更为大胆,少数单位甚至试行了“网上表决”:让党员通过网络进行某项党内事务的表决。

手机同样成为了基层党建的一个新手段。重庆市有的地区为党员配备“党建手机卡”,每天定时发送党建手机报。江苏省有的地区还创建“手机党支部”,利用手机为支部党员提供党务服务。

基层利用新技术参与党建工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长蒋家平认为,“一是发布信息。利用新技术发布党的信息,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二是进行培训。利用新技术进行党员培训,如网络党校等。三是提供服务。利用新技术为党员提供某种服务,如流动党员管理等。四是利用新技术搭建组织和党员间的互动新平台,如手机党支部、网上表决等。”

三、基层党员期待党建创新

据本刊记者了解,多数党员对基层组织采取新技术手段进行党建活动持接受态度。安徽省池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欧阳振家分析说,“党员越来越年轻化、知识化,新技术党建手段的应用就会越广泛、越普及,也会越来越被广大党员所认可和接受。”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党员的自主性、流动性、分散性明显增强,党员思想更加活跃”,重庆市大渡口区区委书记刘本荣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统一开放的党务工作平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党员、博士生赖凯对本刊记者说,“党组织利用网络和学生党员进行沟通,会让年轻党员产生亲切感,迅速拉近与党组织的距离,因为这证明了党对社会新事物的接受认可和灵活应用,展现了党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充满活力的党。”

江苏省淮安市市委副书记俞军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和工作节奏的逐步加快,利用网络等“非直接接触式”的党建新手段,可有效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也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增强党员群众对党建活动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本刊记者在沪渝苏皖等地采访时,了解到有部分基层党员感觉受党召唤的机会过少。江苏省的一些有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对记者说,现在除了接到开会通知,几乎不会接到党交给的任务。

一些年轻的党员同样有被“冷落”之感。安徽省多位受访的基层党员说:“除了缴纳党费时感觉自己是个党员,其他时候感觉和群众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部分基层党员感觉党内表达“通而不畅”。上海市多位受访的基层普通党员表示,党员在党内可以畅所欲言的渠道很多,比如可直接找组织汇报、向上级组织信访、在民主生活会上发言,等等。但有时普通党员真正想讲的话却藏在心底难以开口,因为他们认为有时说了不该说的话,也许上级领导会不高兴,在工作中会被穿“小鞋”。

四、抓住新技术为党建服务

新技术到底能给党的建设带来哪些新机遇?如何将这些新技术为我所用?在重庆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重庆市大渡口区区委组织部依托互联网建设了全国首个开放式网上电子党务平台——“12371电子党务平台”。

仅两年,这一区级“网上党组织”的浏览量已超过1.3亿人次,显示出网络党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重庆市大渡口区区委组织部部长张国忠对本刊介绍,这一平台是国内第一个基于互联网、面向全社会、功能较完善,能够实现党员网上全员参与的开放式党务工作平台,并同步开通了国内第一家《手机党报》,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面向党组织和党员全面开放的网上自助调查中心,也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全方位网上党群联动的电子党务平台。

刘本荣说:“除网络党务管理功能外,这个开放式电子党务平台还可实现党建信息发布、党员学习培训、党员紧急动员、网上调查和网上测评等工作,一个网上工作平台可同时实施多项党建工作。”

张国忠分析,“由于平台基于互联网的特性,没有接入门槛和障碍,广大党员群众均可参与,并为每个党组织和党员开设了专门的网页,增强了党员归属感和身份意识。”

两年来,重庆大渡口区党员群众通过平台提交意见建议或困难求助1420条,其中99%以上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党员通过网络转接组织关系1296人次,通过网络缴纳党费204人次,通过手机缴纳党费976人次,党员在线学习2万人次,提交学习成果、心得体会1506篇。平台共发布党建信息1.75万条,开通党员博客213

4个,发表博文7434篇。平台还发送各种手机短信20万条,发送《12371手机党报》18万份;基层党组织通过平台发送、接收公文4222份。截至2009年3月26日,全区共在“平台”上建立网上党委44个、网上党工委13个、网上党总支27个、网上党支部529个。

五、给扩大党内民主提供新手段

受访的不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在中国现有国情条件下,扩大党内民主应更多侧重于提高基层党员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以网络党建为代表的新技术党建形式可发挥其独特的互动、隐私、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在逐步扩大党内民主的工作中,发挥出传统党建手段无法发挥的作用。

新技术党建形态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经常性、亲密性互动,有效实现了普通党员在党内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像开放式电子党务平台,可根据互联网开放性、多样性强的特点,通过采取电子邮件、视频对话、网上聊天、博客留言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同时进入党建信息平台进行交流,加强基层党组织、各种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的随时互动交流,真正实现实时多方互动,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由单边灌输向互动交流的转变。

在开放式电子党务平台上开辟“调查中心”板块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均可根据工作需要发布调查问卷。系统根据网民投票情况实时产生统计结果和数据,同时利用动态表格、图形等方式直观展示调查和分析结果,实现最大范围的民意调查和民情收集。

这类开放式电子党务平台研发了网络通用干部测评系统。通过技术创新,整个网上测评系统对参评人员的投票打分行为和网络、个人信息不采集、不记录。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副镇长熊秀琴说:“这为参评人员创造了绝对隐私的投票评分空间,有效解决了传统集中测评方式给参评人员带来的心理干扰和压力,充分保证了干部测评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真实性。”

六、传统党建手段仍是主流

多位受访的基层党员对本刊记者说,虽然新技术党建手段有很多优点,并被基层广泛使用,但其在党建工作发挥的作用仍处于辅助性阶段,难以取代传统的党建手段。

“虽然通过网络可以便捷地了解到党的很多情况,但对党的认识最重要的渠道还是身边的党员”,在江苏省昆山市一家台资企业工作的中共党员徐源说,“我们公司近年来发展了一批新党员。他们在谈到入党动机时,多数会提到是因为受到身边党员的感染,所以才提出入党申请的。”

一些台资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企业对中共的了解和认识,主要是通过观察公司内部一些中共党员的情况,我们发现这些中共党员员工在企业困难时总能挺身而出,这留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刻。因此企业建立党组织后,企业对党组织的活动一直很支持。”

安徽省委组织部农村组织处处长刘友才说,“虽然近年来新技术对安徽基层党建工作的促进作用较大,但其并不能替代传统的党建手段。在基层,尤其是农村,党建工作好坏的关键还是在人,面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合实际的工作措施,才是加强基层党建的主流方式。”

时代呼唤"开放式"党建 基层党建应打破分割统筹发展

2009年09月14日 14:29:37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新时期基层党建应打破分割、统筹发展、开放共享

随着我国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党建方式面临着新挑战。《瞭望》新闻周刊日前走访调研了解到,许多地方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统筹党建资源,探索“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机制,打破地域、时空的界限和党组织间的壁垒,促进各种要素间的流动,有利于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初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基层大党建格局。

一、传统党建的基层新困境

受访专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政权的党,有几十年的军事斗争历史,因而在党的建设上,有一套与开展革命斗争的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活动方式和方法。取得政权以后,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在党的建设领域作了一些新的探索。但总的说来,这些探索与计划经济是分不开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传统的基层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党内活动形式都需要与时俱进,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梳理受访专家的分析,传统党建面临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方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过去对党员教育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会一课”上,教育的形式也大都是通过会议、报告等载体来实现,措施上主要是通过党团活动日来实现,由于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党员流动加大,职业千差万别,再利用整齐划一的时间,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的确有一定困难。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渠道和因素明显增多,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二是基层组织的设置面临新的挑战。由于经济组织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企业经济成分增多,原有的单纯国有集体企业的行政格局被打破,党组织的设置没有与新经济组织的设置同步,不少新经济组织没有党团组织,没有工会组织。

三是党员管理、教育、监督也面临新的挑战。由于流动党员大量增多,党员分布构成区域拓宽。职工党员既有在岗职工、又有下岗职工、退离休职工;既有国有企业的党员职工,又有集体股份制、私有和个体工商业者的党员职工。不少企业每月开一次会都比较困难,尽管一些企业对流动党员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如发流动党员证,采取就近学习等,但由于多种原因,收效甚微。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长期不交党费,长期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的“三不”党员。

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说,在当今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民众对表达途径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多样化了。人们既可以通过执政党来获取信息,表达利益、愿望、要求,也可以不通过执政党,而通过传媒来实现这种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沿用过去的套路,对民意和其他信息的感受不灵敏,传递不准确、不及时,那么,人们对执政党的信任就会迅速下降,对执政党的能力表示怀疑。一些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长期依赖传统的沟通手段,而后起的反对党则更能利用现代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认同。

二、由分割到统筹变封闭为共享

重庆,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像直辖市的“另类”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为一体,二元结构矛盾突出。3100多万人有80%在农村,直辖之初的农村贫困人口高达366万。

据本刊记者了解,这种城乡二元割裂也同样体现在党的建设上:城乡党建分割突出,城乡党建资源不能相互流动,城乡人才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为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重庆自2007年以来,推进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大统筹”。打破过去按照单位和地域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方法,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管理对象的流向,来设置基层党组织。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与社区联建,使党的组织设置、功能定位、运行方式与城乡统筹的形势相适应。目前,重庆市共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2780个、各类产业党组织6517个、跨区域建立党组织262个,依托互联网建立了网络党组织1108个。在城乡党组织“共建”的基础上,重庆还力求实现城乡党员的“公管”,城乡群众的“共帮”,城乡党内激励关怀的“共享”和城乡基层组织的“共进”。

不仅仅是重庆,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探索统筹党建资源的方式,在城乡党建、社区党建、“两新”党建等多个领域打破人才资源、组织资源、教育资源等党建资源分布不平衡,力求党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主体之间的要素流动,构建城乡一体,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党建新格局。

在上海浦东新区,各种价值观念碰撞,各种所有制并存,多国文化交汇。开放带来的先发效应使大量的“两新”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早在2000年,浦东新区就已有各类新经济组织1.8万家,新社会组织460多家。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浦东党建工作从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支部建在楼上”到“总支建在片上”,并延伸到“布点划片”,通过合理划分范围,在片区建立稳固的党组织,并由上级党组织派出党群工作者进行管理,把“两新”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地纳入区域党建组织管理网络,以“两个不变”(片区党组织、党群工作队伍)应对“两个多变”(“两新”组织、党员队伍)。

三、用开放的党内活动激发组织活力

一名基层的组织部部长对本刊记者直言不讳地说,当前党内活动的封闭、机械、呆板,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已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不少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就是找几个党员轮流读文件、念报纸,大家发言也多是“正确的废话”,然后就是吃顿饭,打牌娱乐;有钱的单位就打着“过组织生活”的名义外出旅游。同时,党员只能在本支部接受教育、参加组织生活、开展民主评议。如果这个支部的组织生活开展得很糟糕,支部党员也别无选择;如果这个支部的组织生活很吸引人,也只能是这个支部的党员独自享受。党的组织资源得不到整合,党内信息不能够共享,党员积极性难以调动,党组织吸引力逐步减弱。

多位基层干部反映,在机关党建领域,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不少地方的机关党建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院

墙内”党建。看起来组织活动基本上没有间断,但总是里面“热热闹闹”,外面“冷冷清清”,基层没有感觉,群众没有感知。东部省区的一名机关党委副书记说,现在机关党建总体来看缺乏活力,仍是关门抓党建、闭门讲奉献、守门搞服务,党建工作体内循环。机关党委定位也很模糊,变成机关的一个部门,行政领导思想上也把机关党委当作一个处室,党组织很难开展工作。比如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有多少领导能坚持参加?就算来参加了,质量又如何呢?领导干部能否把身份降为普通党员?

为打破困局,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重庆大渡口区从变革组织生活的模式入手,引入竞争机制和开放机制,采取组织生活“招投标”和公示制度。在公开征集和确定组织生活的主题基础上,向基层党组织进行公开招标,上级党组织对“中标”的党组织给予必要的工作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并向广大党员和社会公布。党员凭“党员电子活动证”即可参加任何一个党组织的组织生活。

本刊记者日前在大渡口区房管局党总支与平安社区党委联合举办的“开放式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上看到,职能部门、街道、企业、社区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济济一堂,围绕“城市危旧房改造”这一热点难题问题发表看法,并就党员如何关注拆迁中的民意、民情、民生问题,及在危旧房改造中发挥作用进行探讨。在近3个小时的会议中,气氛很热烈,没有空话、套话,只有思想的交锋和观点的碰撞。平安社区党员徐国文认为,开放式组织生活会在内容、对象、程序上全面开放,不分机关企业,党员可以自由选择参加,这就实现了党组织优势互补、能者多管的目的,大大增强了党内活动的吸引力,让每个党员对组织生活充满期待。

当前,不少地方都在进行“开放式基层党建”的探索。江苏省苏州市把党员服务中心作为新时期服务党员群众的有形载体来建设,在服务形式和服务功能上进行完善和创新,大力推行社会化服务,扩大党员服务中心的辐射效应。在服务对象上,党员服务中心在坚持面向党员和党组织的同时,还向社会群众和驻区单位开放,主动通报有关情况,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热心为他们提供服务。在服务内涵上,不断拓展服务空间,尤其为失业和困难党员、群众提供再就业技能培训、再就业信息和介绍就业岗位等帮困服务。

四、要变“小圈圈”为“大循环”

新时期基层党建应打破分割、统筹发展、开放共享,已成为众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共识,不少地方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有益的党建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开放式党建”的态势。但是,本刊记者调研发现,还是在各自的“小圈圈”内搞开放,搞探索,与其他地方的党建工作无法贯通。受访的部分党建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要实现基层党建的更大突破,还应在更高层面作出制度性安排,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开放式大党建格局。

近年来,各地都在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党员组织管理、党内活动、党员教育学习模式,探索开放式的党员管理新机制,在局部地区效果都很好。比如,一些地区为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制作了“党员电子活动证”,党员在区内凭“党员电子活动证”可参加任何一个党组织的活动。但是,这样的无障碍的开放仅仅局限在单个行政辖区范围内,在其他地区就无法实现。不少流动党员表示,如果有全国统一的“党员电子活动证”就好了,真正实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多位来自基层干部的建议是,当前应及时总结各地搞开放式基层党建的成功经验,及时将一些具有“普适”价值的做法上升到制度层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如,近年来建设了很多开放式的党员服务中心,在为流动党员服务,为党员提供活动阵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地的党员服务中心名称不尽相同,标识也不统一,有的叫“红心家园”,有的叫“党员之家”,有的叫“红心港湾”;有的以党徽为标识,有的以红心为标识,有的以党旗为标识。为此,应借鉴公安派出所标准化建设的思路,在所有乡镇、街道、社区都建立统一标准的党员服务中心,从定位、功能、名称、外观等多方面统一,使党员走到全国任何一个党员服务中心,都可以得到帮助和服务。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文) 论文资料 第1张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苏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文)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