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儿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精选)

儿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精选)

儿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 门诊病人以数量多、流动性大, 相对停留时间较短为特点, 患者多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重视, 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 尽早确诊, 达到最佳治疗, 并有迫。

儿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 门诊病人以数量多、流动性大, 相对停留时间较短为特点, 患者多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重视, 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 尽早确诊, 达到最佳治疗, 并有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的心理[1]。儿科门诊不仅接触患儿, 更多的要接触患儿家长, 患儿家属随着患儿的情绪波动多有心烦气燥的表现, 容易发生医患、护患、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 造成就医人群中的紧张气氛, 直接影响到诊疗过程及效果。本文结合儿科门诊病人就诊的心理反应特点分析探讨儿科门诊就医群体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以取得心理护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化解门诊医患矛盾, 提高诊疗效果。

1 儿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初诊者的心理特点

儿科患者及陪护家属容易受其他患儿的情绪和环境的影响, 最易产生紧张感和陌生感, 主要表现在:家属对医院的就诊环境条件陌生, 特别留意其他就诊者的言行, 一些家属则来回打探, 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比较注重医护人员的态度, 渴望得到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对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服务质量比较关注, 常通过对他人就诊过程的观察来进行内心评估。

1.2 急诊者的心理特点

急诊者对医院的就医环境陌生, 就医环节流程不熟悉, 常发生“一排、二等、三跑路”的现象。急诊病人的病情急, 来势猛, 缺乏思想准备, 病人多有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的表现, 幼儿患者则大声哭闹, 家属着急, 惊慌失措。就诊者的择优心理明显:希望就诊时医护人员是最好的, 技术是最过硬的, 服务是最优秀的, 能马上缓解或解除自己的痛苦, 期望值过高, 一旦要求不能马上实现就怒气冲天。

1.3 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 经历漫长的病程, 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主要表现在:普遍存在失望、悲观、消极、自卑的心理状态;由他人推荐或经媒体信息来医院就诊, 抱着一线希望, 对诊断、治疗总是满腹疑虑, 对用药和治疗都存有戒心;对正确的治疗及康复均无信心, 对好的建议或指导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 情绪低落、心情郁闷;希望碰到最好的医师, 获得最好、最新的诊治方法, 及早根治病患。

1.4 不同年龄段的病人心理反应特点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就诊心理反应特点, 儿童患病后, 身体承受着疾病的折磨, 情感十分脆弱, 比平时更怯懦、好哭, 依恋感增强, 甚至无理取闹。一般来说, 学龄前患儿, 有一定的自我意识, 模仿力强, 喜欢受到表扬, 同时多为耐受能力低、反应强烈、恐惧不安、不听劝说, 大哭大叫, 抗拒治疗。学龄期患儿, 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有一定的忍耐力和毅力, 对所患疾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因生病后影响学习, 内心痛苦, 有治疗的愿望, 但又惧怕痛苦。中小学生的表现多为有父母或亲人在场, 一般配合很难, 但有时心理开导可以起到作用。就诊时往往反复叙述自己的病情, 总怕医生没听明白, 常抱怨给他人诊疗时间长, 自己的时间短, 更注重医护人员的言行。

2 儿科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策

2.1 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 消除陌生和紧张感

对初诊患儿或家属进行反复耐心的门诊情况介绍, 这对初诊病人非常重要。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避免噪音, 改变病房墙壁颜色、张贴儿童卡通画片, 增添儿童喜欢的电视动画片等等, 使患儿一进病房就如同进了自己的家, 有一种亲切感。护士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要求仪表整洁, 举止大方, 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对护士产生良好的印象。护士的语言要清晰精练、讲究艺术, 服务态度要热情勤恳, 使初诊者在心里对所在门诊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评估。特别是对不会讲普通话、文化程度不高的初诊患儿及家属更要做到耐心、热情、病人提出的任何问题, 都不能表示反感或随意说“不知道”、“你怎么还不明白呀!”等一类令病人不安的言语。

2.2 掌握好优先的原则

按照轻、重、缓、急的就诊原则, 优先安排急、危、重症患者就医治疗。但必须经常反复向其他候诊者作好情况介绍, 注意其他候诊者的心理疏导, 减少因等候时间的延长而引起的焦虑、烦躁情绪, 争取其他候诊患儿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可使急诊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又可保持就诊环境的稳定。在急诊就诊期间, 患儿家属的心理同样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心情大多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不冷静, 由于感觉恐惧, 往往容易把焦燥情绪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 并容易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护理人员应把患儿与家属看作是一个整体, 要给予家属充分理解, 耐心劝解, 不能因为家属的急躁行为而影响病人的思想情绪。同时, 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 帮助他们稳定情绪, 并将患儿详细的病情告之家属, 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护士一旦得到急诊病人的信息, 应立即会同医生采取抢救措施。一般急症重症病人, 由于病情急, 来势猛, 缺乏心理准备而惊恐不安, 不时发出呻吟和呼救, 护士要沉着、冷静, 凭借自己娴熟的操作技术, 忙而不乱,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稳定情绪, 消除恐惧心理, 配合治疗。相反动作慌乱, 技术不熟练极易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和怀疑心理, 从而加重病情。

2.3 对慢性病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对慢性病患儿及家属应有同情心, 不计较病人的情绪好坏和说话方式, 以情动人, 以诚相待, 取得患者的信任。护士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有责任感, 真诚心和尊重感, 这样护理人员就可以从交谈沟通中了解病人的身心健康情况,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治疗护理措施和计划, 并帮助患者分析过去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 找出解决的办法, 使患者树立与慢性疾病做斗争的毅力和勇气, 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2.4 加强自身医德修养, 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是心理护理的主体, 护理人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言语都会引起患儿的猜忌, 使患儿加重心理负担。因此,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要充分体谅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感受, 并以高度真诚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患儿, 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知识的学习和心理护理技能的培训, 努力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促进其疾病的早日康复。

3 讨论

心理护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 根据医护心理学的理论, 通过人际交往, 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因此, 护理工作者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 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程度直接影响心理护理实施的效果。

儿科门诊的护士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始终遵循主动接待、主动指导、主动协调的原则, 对患者要做到同情、体贴、关心、安慰,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要尽量把握病人的心理需求, 捕捉病人的情绪反应, 解决好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避免无表情、无语言、无手势的行为, 同时要准确把握儿科门诊患儿的心理特点, 采用个性的护理手段, 不断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要求, 不但可以提高医患合作的效果、增强医患关系, 而且能提高病人的信心和勇气, 克服心理障碍, 更好战胜疾病,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儿科门诊不仅接触患儿, 更多的要接触患儿家长, 患儿家属随着患儿的情绪波动多有心烦气燥的表现, 容易发生医患、护患、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 造成就医人群中的紧张气氛, 直接影响到诊疗过程及效果。

关键词:儿科,门诊,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辛静.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8) :720.

[2] 胡佩诚.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0:169~17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