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 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贫困生数量也相应快速上升。面对日益扩大的贫困生群体, 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 贫困生是否具有感恩意识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焦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尤其是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 可以反应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具有实效性。目前, 贫困生淡薄的感恩意识已然逐渐引起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而如何有效开展感恩教育则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1 贫困生群体感恩意识的现状
大学阶段对于每个人而言均是一个特殊时期。它不仅仅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也是每个人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校园里除了学习专业技能之外, 还应传承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尤其是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 在面对强大的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的情况下, 对于国家、社会及他人的资助更应该有感恩意识, 时刻准备以实际行动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而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 贫困生这一群体的感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培养缺乏感恩之心、对师长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情、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资助缺乏感恩之意。有的学生不顾家庭经济困难, 盲目攀比, 超前消费, 买最好的手机, 买笔记本电脑, 用父母给的生活费和得到的助学金泡网吧, 荒芜学业, 不求上进。有的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 还常常将经济的拮据归由于父母没本事。对待师长在自己成长中的辛勤付出视而不见, 对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 见到老师形同陌路, 不打招呼。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帮助认为是理所当然, 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 甚至不愿提起, 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这种淡薄的感恩意识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 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1) 成长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外界环境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取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造成影响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社会环境, 一是家庭环境。现在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一些不良思想如对金钱和名利的不择手段, 对社会责任的淡薄, 对国家法规的漠视, 对父母的不孝, 对亲人的无情, 对他人的漠不关心等快速蔓延。这些不良思想无形中影响了贫困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家庭环境也是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形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自小就成长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中, 他们一直承受着强大的经济压力, 物质生活的匮乏导致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平衡, 认为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是出于同情和怜悯, 自己接受是迫于无奈, 因而在内心很难产生感恩回报的想法。有的学生是由于家庭突遭变故, 家庭环境由原来的富足瞬间变为贫困。这些学生在富裕家庭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品质、处事态度和生活习惯, 使他们大部分无法立刻适应贫困生活, 致使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产生强烈的求胜和攀比心理, 不去思考对资助的回报感恩。
(2) 家庭教育的偏颇。父母对儿女是最无私的, 很多父母为了让儿女过的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不求任何回报, 这样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 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1]。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十分宽裕的家长更是竭尽自己所能培养孩子, 结果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 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使他们习惯索取, 不懂回报。另外, 部分父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 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 尤其是感恩意识的培养。最后, 部分父母自己也缺乏足够的感恩意识, 没有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例如, 部分父母不赡养自己的父母、当孩子面指责孩子的老师等[2]。
(3) 学校感恩教育的欠缺。随着高校的扩招, 贫困生的比例不断加大。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学校及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资助幅度也越来越大。面对资助工作的深入, 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开展的相对较少, 导致资助与感恩教育不同步, 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由于原来感恩教育基础比较薄弱, 学生在升入大学前接受的感恩教育比较少, 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 也为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严重困难。
(4) 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漠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需要适应陌生的校园环境, 建立全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 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学习各种专业课知识, 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局势;需要全方位锻炼自己, 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对情感的认知, 以正确对待感情。尤其是贫困学生, 还需面对强大的经济压力和自卑心理。这些均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精力过于分散,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感恩意识的自我培养, 影响了学生对感恩教育不同程度的漠视。
3 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在自我成才、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过程中, 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够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也更能为承担责任和完成义务而努力。针对于目前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责任意识淡薄这一现状, 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加强感恩教育, 有助于培养贫困生强烈的责任意识有助于形成贫困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助于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有助于促进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良性循环, 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4 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感恩教育乃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 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4]。但是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感恩意识, 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注重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
(1) 加强思想引导, 树立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职责, 必须具有感恩意识, 才能更好的回报社会, 回报他人。具备感恩意识, 有助于贫困生与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人际关系, 有助于贫困生克服自卑、仇视、冷漠等不良心理情绪, 有助于贫困生激发自身的感恩之情, 树立远大理想, 奋发成才, 回报他人, 回报社会。因此, 必须加强对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高效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贫困生树立感恩意识。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 但是仅仅依靠辅导员来对贫困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采取以专职辅导员为主, 兼职辅导员和班导师为辅的思想引导模式帮助贫困生树立感恩意识。这样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就有了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一体性, 不但能够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实效, 而且可以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具有全面性。
(2) 开展主题教育, 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体现了高校感恩教育的滞后,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好贫困生感恩的主题教育, 不仅对教育工作者追求德育工作实效有着积极的影响, 而且对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 对于建设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 开展资助相关的主题教育让贫困生了解资助的意义。对于贫困生而言, 经济贫困是导致他们承受各方面压力的重要根源, 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展资助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在校的贫困学生缓解经济压力, 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开展资助相关的主题教育, 不但能够让贫困生了解资助信息, 明确资助意义, 而且有助于唤起贫困生的感恩之心, 树立感恩意识, 使他们能够以感恩之心对待他人, 以感恩行动回报社会, 让施恩者感受到资助的实际意义, 从而促进资助工作的良性循环。其次, 利用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和雷锋纪念日等纪念日开展有意义的感恩活动, 让贫困生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他人, 感恩社会。再次, 依托校园文化, 举办“感恩教育活动月”, 针对性地开展感恩教育, 使学生在活动中蓄情、在生活中践行、在文化中熏陶。也可以不定期举办以感恩回报、励志图强为主题的讲座和交流会, 从而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也可以选举出优秀贫困生做事迹报告, 激发贫困生内心的共鸣, 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各种压力, 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回报国家。
(3) 营造感恩环境, 促进贫困生的感恩行动。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良好的感恩环境能够加强人的感恩意识, 促进感恩行动。相对于贫困生来说, 感恩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社会大环境感恩氛围的营造需要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努力才能实现, 但是只要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 师生付出足够的努力就可以在校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首先, 高校教师应该身体力行, 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增加自身的感恩行动, 使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实际行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其次, 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为贫困生创造感恩他人、回报社会的机会, 使他们从实践中懂得感恩, 体会感恩。如社会公益活动、帮扶孤寡老人、义务家教等。
高校贫困生在受助之后是否具备感恩意识, 是衡量其人格素养的一个基本标尺而高校感恩教育开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效。当今高校中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绝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育工作的不全面性因此加强对在校学生, 尤其是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已经成为德育工作开展的一种必然。但是如何有效开展感恩教育,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培养合格的社会接班人, 还需进一步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幅度的增加, 贫困生感恩教育也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有助于培养贫困生的健康心理, 促进资助工作的良性循环, 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 对高校如何加强感恩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新.对感恩教育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 2007 (2) :20.
[2] 韩树明.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 2009 (2) :167.
[3] 庞明珍.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和途径[J].当代经济, 2008 (2) :106.
[4] 萧家芳.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