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大全)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大全)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第一篇: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与对策分析内容摘要: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严。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

第一篇: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

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新优序融资理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困境,从加强中小企业自我强化内在管理、改革相对落后的金融体制、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性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融资困难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每年出口创汇占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但近些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多给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促使它们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及其高倒闭率,加上它在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中显现的脆弱性,使得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不敢向它们放款。

二、信息的不对称性,使银行对新办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心中把握不大,对贷款缺乏信心。

三、中小企业业务量小,手续麻烦,导致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运作费用较高。据世界银行近几年在菲律宾的调查显示,大额贷款的运作费用约占贷款总额的0 3%—0 5%,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由于金额较小,管理费用高达2 6%—2 7%。哥伦比亚一家专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机构,其运作费用竟达贷款金额的7%以上。

四、中小企业通常不能按照银行规定提供担保或其他抵押资产。

五、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缺乏有关财会信息的书面或计算机存储的资料,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发放贷款。此种现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比较普遍。

六、政府对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缺乏鼓励措施,导致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及其特点

总体上,我国企业外源融资的结构中,主要以间接贷款为主,其余按顺序排列分别是民间融资、股票融资、企业债融资、私募股权融资。

(一)银行贷款。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的背景下,银行贷款是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银行贷款以风险控制为原则,这是由银行的业务性质决定的。我国的融资结构基本上偏于间接融资,有80%左右的资金来自银行,资本市场占的比例非常小,风险基本集

中在银行。2003 年我国非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总额29936亿美元的最高值,近两年来有所下降。

(二)股市融资。根据企业选择上市的地点不同,我国企业股票融资的结构变化呈现如下特点: (1)B 股融资额在1998年之前占比较大,之后占比几乎可以忽略。(2)大部分时间里,国内股票融资占据主导。近几年,国内掀起了海外上市的热潮。海外融资占比也不断上升,2005年达到82.04%。这与中国经济的持续走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迫切需求、海外上市相对于境内A股上市的简单程序等因素不无相关。

(三)发行债券。我国债券市场中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债券品种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和金融债占据了大部分,二者票面总额占比一直在90%以上,截至2007年10月仍维持在80%以上的高位。其他多种债券占比很小甚至为零,结构严重失衡。二是主要为政府提供融资服务。三是企业融资虽然有所增长,但仍处于低水平。近几年,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快速增长,其在债券总规模中的占比也有所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短期融资券的产生,将可能在未来改变我国债券结构失衡的问题。

(四)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一般是指外资参股本土企业的比例超过20%甚至50%以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影响力和控制权。对于本国企业而言,吸收外资参股或者被外资并购,是一种融资途径。由于A股市场尚未充分开放,B股市场多年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外资的渠道还非常有限。一些没有上市的企业通过合营和参股的方式吸收的外资金额并没有超过外商独资或者外商在中国本土购置房地产等资产的总额。随着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围绕上市公司的并购将会取得突破性发展。最近几年,我国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基本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成为我国许多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既需要中小企业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与银行的联系,也需要国家尽快制定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并借鉴国外的经验为中小企业开辟较多的融资渠道。

(一)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首先,按照“一体两翼三层”的模式,尽快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一体”指主体模式,强调“多元化资金,市场化操作,绩优者扶持”;“两翼”指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担保作为必要补充;“三层”指中央、省(市、区)、地市三级。信用担保的操作层在地市,省和中央只对下一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业务。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与自律制度。据国家经贸委初步统计,截至2000年8月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已初显端倪,担保资金达40多亿,可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近40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问题。其

次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都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学习运用先进科学的担保风险控制办法,避免行政干预。要引导推动市场化的企业互助担保组织和商业担保机构扩展业务,增强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担保服务项目。再次,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培育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结合进行。在对中小企业纳税、贷款、工商年检、通关报税、产品质量检验等情况记录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向银行等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要表彰重合同、守信用的中小企业,树立信用典型,大力宣传和推广信用管理先进模式和经验,各有关部门要对这样的企业给予支持。同时将少数信用低劣的中小企业列入“黑名单”,通过限制这些企业,更好地支持信用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渠道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第一,应建立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股份制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等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注意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鼓励政策性银行在现有业务范围内,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应继续扩大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银行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及时完善授信制度,合理确定各级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要积极研究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进一步改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第三,大胆偿试股权融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扶持高科技企业创新,离不开配套的资本市场,而股权融资又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形式。在我国二板市场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应有选择、有条件地对一些中小科技企业进行产权交易试点。引导推动并规范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出让、利用外资等方式进行改组改造。第四,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模式和撤出机制。有关部门应严格风险投资的市场准入和从业资格管理,规范风险投资的市场行为,充分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均不得直接从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业务。

(三) 完善国有出资人制度。应当建立权责明确,层层负责,互为联系的三层国有资本管理体系:第一层次,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各级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按照国家资产的不同用途,授权综合管理部门行使所有者的监管权,依法享有国有资产的收益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层次,按照监管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设立若干个国有资本运营机构,授权一些企业集团,对国有资产实行法人化、企业化管理。第三层次,按照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资本使用适当分离的原则,使企业成为国有资产的具体使用者和经营者,按照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规范运作,向国有资本的运营管理机构或母公司负责,独立地进行生产

经营活动,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许多国家的政府认识到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措施鼓励放款机构以严格条件向小企业发放信贷。最通行的做法是向小企业发放补贴性贷款,其具体方法是:由专门的中小企业基金掌握贷款,并由中央银行以极低的利息供放款银行使用,以弥补其高风险和放款费用。这种政策在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确实收到了明显效果(也可能产生对融资的过度需求)。此外,政府还应采取以下配套措施:建设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厂房,向中小型工业企业出租;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如维修中心、工具中心和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产品的营销工作,对基本上或大部分由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实行优先订货制度;由国有公司批量进口中小企业需要的材料,向中小企业零售,以解决中小企业进口手续复杂和储存积压大量材料的困难。

(五)大胆借鉴国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1)韩国的联系担保计划。为了实施《信贷担保基金法》,韩国于1976年建立了韩国信贷担保基金会。基金会的目的是通过担保,使具有竞争潜力、善于管理而又无足够有形担保物的中小企业得到融资。基金会的资本来自政府的补贴和金融机构分担的资金。基金会的职能是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信贷信息服务和管理及技术援助。这些职能中最重要的是在每笔交易或贷款的基础上,向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韩国的联系担保计划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促进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2)美国的小企业投资公司。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投资法》,并成立小企业投资公司。这类公司是由小企业管理局审批和管理的私有金融机构,其职能是向小企业提供长期信贷和资金。目前约有365个小企业投资公司为新创办的和增长中的小企业融资。

总之,在融资渠道上,我们要针对于其特点及问题,充分运用各种积极的办法,对融资出现的问题做出细节分析,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利于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悦,《浅谈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集团经济研究所吗,2004.9

2、 张彤璞,《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与融资问题研究》,陕西科技大学报,2006.2

3、 刘向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沿海科技出版,2005.11

4、 赖小民,《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思考》,中国金融报,2009.61

5、 张晓东,《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与政策分析》国际商务财会研究所,2009.52

第二篇:小型微利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8-19 14:04:47 | 来源:山东省鄄城县国税局 | 作者:王方荣 吴建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明确指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之前,《企业所得税法》也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出台了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所有这些,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群体,缓解生产经营困难,提高利润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对小型微利企业认证标准把握不严格,管理认识不到位,监督措施跟不上,不仅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国家税款大量流失,而且还会导致国家产业政策的扭曲乏力。因此,要认真分析当前小型微利企业在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转变治税观念,强化税收管理,确保国家税收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一、小型微利企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法制观念淡薄

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其他企业,家庭式、父子式、夫妻式、兄弟式、合伙融资式的中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经营者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以及对税法的自觉遵从度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他们往往只看到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即得利益,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反映到实际经营中则表现为:账务处理弄虚作假,不按规定使用发票,非主营业务收入不入账,虚列支出,虚增成本,不如实申报,恶意偷逃税款。

(二)财务会计核算混乱

一方面,部分中小型企业不能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设置相关账簿,成本核算中的支出凭证多以白条入账,甚至将日常非经营性的开支列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聘用兼职会计较为普遍,有的会计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有的会计人员完全按照法人的授意进行所谓的“会计核算”,搞体外经营、账外账,有的企业老板干脆自己做账,核算随心所欲。

(三)日常管理重视不够

部分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把税收征管的立足点和着力点片面放在了大企业和重点税源上,而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认为耗费精力大、税收成本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小型微利企业管理得不偿失,因此忽略了对小型微利企业的深层次管理。

(四)资格认证难以界定

大力发展和扶持中小型企业对于安置下岗职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支持企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两个条件之一的企业:其一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二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也就是说,只有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享受优惠政策。但在现实征管中,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和标准却难以界定。首先,从业人数难以界定。对于经常存在季节性经营、临时性经营或按合同、计划生产的小型企业,其从业人数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其次,一些中小型企业,为了享受低税率的优惠政策,想方设法调整企业规模,采取拆分资产、新增法人、虚列成本等方式,使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资产总额控制在限额以内,所以这些,为税务机关认证小型微利企业带来了一定困难。

(五)监控措施流于表层

针对小型微利企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其目的是规范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但在实际税收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监控乏力、征管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人员素质不过硬,管理制度不完备,管理方法流于形式,管理措施科技含量低。

(六)违法行为打击不力

政策执行不到位,加之管理弱化,相应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偷逃税行为。目前,在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监督检查上仅仅依靠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而对涉及小型微利企业的专项稽查、专案稽查以及日常稽查重视程度不够,总体力量单薄,对查处的偷逃税行为心慈手软,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和罚款不能完全到位。

二、加强小型微利企业管理的措施

强化小型微利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税收收入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牵涉到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对特殊经济运行群体实施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促发展的大政方针。因此,作为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应切实转变治税理念,认真查找小型微利企业在税收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水平。

(一)搞好税法宣传,强化纳税辅导

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二是纳税人的办税行为,前者是做好征管工作的先决条件,后者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规范纳税人的办税行为,提高纳税人的财务管理水平是全面提升税收征管质量的有效保障。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要根据小型微利企业的特点,综合考虑各企业的人员状况、办税水平、纳税意识等因素,通过送法上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法宣传活动,引导和教育纳税人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与此同时,要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各种账簿,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纳税辅导活动,帮助纳税人全面、正确了解和掌握税收政策;要以辅导讲座、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在成本核算、税金计提、报表申报编制等方面加强辅导,使企业的经营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出来。

(二)加强部门配合,及时沟通信息

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需要对各种涉税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和整合,又需要税务部门各岗位之间、税务部门与地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良好协调配合。首先,要搞好税务机关内部各管理岗位之间的信息交流,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办税程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在企业、基层管理分局(所)、县(区)局之间形成信息传递链,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为提高征管质量和打击偷逃税行为提供保证。其次,要树立“内外并举、多方协作”的治税思想,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取得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治税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要加强与金融、地税、工商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信息交换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规模、资金流向及用工状况,为适时实施监管提供外部信息支持。

(三)推行动态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要废除小型微利企业资格认证“终身制”。据了解,由于小型微利企业资格认证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受人力、精力所限,部分税务机关对小型微利企业的认证一般一定几年不变。其实,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资产总额以及从业人数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因此,税务机关应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对超乎认证条件和标准的要及时取消所应享有的优惠政策。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小型微利企业认证机构。目前,对于小型微利企业的认证一般是由基层管理分局(所)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予以统计呈报,然后由县(区)局认定备案。一方面,基层税务人员是认证调查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娴熟的工作技能,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纳税户数增加与基层管理人员人手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方面,基层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县(区)局对呈报的认证资料不可能一一实地调查核实,这就在小型微利企业认证环节可能会出现一些漏洞。为有效解决在认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县(区)局应积极吸纳税政、征管、计征、稽查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征管能手和精兵强将,组成专门的认证机构,从严、从细地搞好资格认证工作。

(四)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增强监控科技含量

一是税务机关要按照“科技加管理”的要求,制定符合小型微利企业实际的管理措施和制度规定,明确岗位职责和目标要求,加强税务干部技能培训,增强工作责任心,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二是把握工作重点,在“核实”上巧做文章。对企业提供的小型微利企业预认定表、资产负债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以及其他征管资料要反复推敲,认真甄别,不放过每一个疑点;要通过采取实地核实、检查企业账目、分析涉税信息、比对相关数据等形式,准确掌握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三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监控职能,依托信息征管系统,开发运用征管软件,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相关数据资料实施有效监控。四是对于长期出现零申报、负申报、低申报的小型微利企业,要借助分析预警系统,认真搞好纳税评估,正确分析和审核企业申报的各类数据的逻辑关系,发现疑点,及时解决。五是要充分利用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的良好时机,组织精干力量,解剖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纳税人、向基层税务机关提出改进和规范管理的意见建议。六是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力和震慑力,采取专项稽查、日常稽查的方式,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创造良好的税收征管环境。

(五)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提高日常巡查能力

基层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是规范小型微利企业管理的第一关口,过硬的业务技能、完备的征管手段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提高小型微利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税收管理员的岗位职责,按行业、按区域实行分类管理,责任到人。另外,县(区)局对税款实行集中征收后,相应收缩了基层分局(所)的征收职能,这样,基层税务机关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对税源的管理监控上,要不断深入企业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加强日常巡查,密切关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为实施有效征管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三篇:小型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及解决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化工产品已被应用于广泛领域。许多投资较少、规模小、管理缺乏规范的小化工企业应运而生。因城市规划布局的限制,小化工企业大部分分散在城市周边地区或乡镇。化工企业的生产储存性质决定了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的突发性、破坏性和次生灾害性。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小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频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教训十分深刻。因此,把好规划、建设源头关,加强和规范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无锡市滨湖区小型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现状,试对加强小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小化工企业的布局、基础设施、管理手段和人员素质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布局不合理。大部分小化工生产储存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或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建立的,由于当时消防法律法规,政府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的滞后,导致多数小化工企业仓促上马,缺乏严格的审批把关过程,遗留下布局不合理的先天性隐患。就滨湖区胡埭镇20家化工企业中,存在此类问题的单位就有16家,其中无锡市印刷材料厂整个厂区为四合院式,生产车间与危险品库、相邻生产厂房、办公楼之间防火间距均不足。该厂主要生产各类油墨为主,生产过程中使用丙酮、二甲苯等溶剂,火灾危险性为甲类,但生产车间与储存上述溶剂的危险品库仅一墙之隔,而现行规范要求,甲类车间与甲类库房防火间距应为25米。多数小化工企业建造于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颁布实施前,由于建造时没有统一规划,导致企业布局不合理,企业与企业之间防火间距不足,厂区内的建筑物之间无明显的防火分隔,多数企业厂房防火间距不能满足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

(二)基础不完善。多数小化工企业由于建造年代早,厂区根本无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等消防基础设施。个别企业虽然设置了给水系统,但由于厂区设置地点比较偏远,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也不能满足火灾扑救用水的需要。加上化工企业周围及内部的消防水源严重不足,一旦发生事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控制,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无锡市胡埭印刷材料厂位于秦尚书湾山中,整个厂区仅有几只灭火器,无任何其他水源,厂房四周都是树木、山林,如果厂区、山林一旦出现火情,势必无法控制。

(三)手续不完备。小化工企业中有较大部分属于家族式企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企业经营者法制意识差,随意性较大。在厂区内随意新、改、扩建危险品仓库、生产车间或其它配套设施,大部门小化工企业均不能主动申报消防行政审批手续,致使不符合现行消防技术规范的小化工企业大量存在。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所有的化工企业中仅无锡市天达化工厂1家经过消防部门审核、验收合格。

(四)管理不落实。小化工企业多为个体经营,没有完善的组织网络,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无人问津,普遍存在混乱现象。大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上减少人员、资金的投入,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甚至有的企业业主既当老板又当消防管理员,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根本无法落实。

二、规范和加强小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检查力度。高温季节,化工企业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在储存及生产等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类火灾、爆炸事故。因此,要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化工企业集中检查及企业自查的形式,进一步增强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提高自身防范水平,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全面提高本单位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切实降低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检查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极易引发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隐患积极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制,并进行跟踪督促,各化工企业也结合本单位化学危险品种类及理化性质,积极做好防火降温措施,必要时自动停产停业,进一步稳定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形势。

(二)加快公共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政府应抓住当前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工业产业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化工园区规划建设步伐。安监、环保、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要在加强和规范化工企业消防安全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将那些规模小、建筑耐火等级低的化工企业搬迁集中到工业园区来,引导企业规模化、正规化、安全化。对一些安全系数低、科技含量低以及污染严重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小化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时,必须将消防安全纳入整体规划,加大政府消防投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严格按照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施工建设。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化工企业对做好消防安全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消防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工作,从而在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消防、安监、劳动等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活动。一是积极落实推进消防“四进”工作,加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宣传。通过“安全宣传月”、“119消防宣传日”宣传消防知识,张贴消防警示牌,制作VCD播放等形式,宣传化工方面知识;二是着重解决化工企业主在正确处理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认识问题,使他们牢固树立消防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加大消防知识培训力度。消防、安监等部门要联合对化工企业业主和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知识培训,从而把抓好消防安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自觉行为,不断提升私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四)加强企业管理。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和引导,转变他们的观念,使之从“要我防”变成“我要防”,从而使企业对消防工作管理变被动为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强企业消防组织建设,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落实各级防火安全责任制。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义务消防组织,做好员工的消防培训工作,使他们懂得必要的消防知识和灭火技能。消防管理人应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对企业存在的消防安全方面的隐患提出改正意见,及时消除火灾隐患。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建立防火档案,同时还应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第四篇:民营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010070 王晓玲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我国民营中小企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用重要比例,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但由于受家族观念和特殊经营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针对新时期以来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是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生力军,它们生产经营模式自由灵活,经济效益好生产效率高,企业内耗小。但很多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财务制度不健全,同时又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的影响,受自身发展方式的限制,出现了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情况。对于阻碍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切问题都应高度重视,体现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弊端更是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清查和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不规范等问题。民营中小企业大多数仍习惯于家长式管理,财务是由老板单线控制,表面上看好像财务控制很严,其实不科学不规范的管理恰恰给混乱的财务状况带来了危险的信号。由此必然产生财务管理整体失控,会计工作不规范,管理基础薄弱,尤其没有必要的财务制度对潜在的风险投资等进行有效的约束。时下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尽管表面上制定出非常细致的财务管理制度,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由于企业主权力和欲望的作祟,从而导致有序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自始至终执行下去。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个体、私营属性所限,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较差。中小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而带来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使其丧失偿债能力。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表现在特定的时间点上,资金的流出量超过流入量而产生的不能偿还本息的收支行财务风险。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整个系统,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等各方面有关,受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二、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大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财务管理观念比较保守,他们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效应,管理中只注重控制成本的绝对额,靠减少短期投人来提高企业利润,常常不安财务管理常规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

1.财会管理方面任人唯亲。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职位多由家族成员或有血缘关系的人员出任,缺乏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考核机制与人员准入制度,缺乏相互约束与相互制衡的符合行业规范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人员素质直接导致财务管理职能没有能力发挥。

2.财务管理核算形同虚设。民营企业的老板在资金运用与市场开发方面往往只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把自己的大脑预测能力估计的过高。而由于实际情况,一些民营中小企业限于生产经营环境或其它方面的制约,经营活动涉及的时空范围相对较窄,资金流转程序比较简单,导致其会计业务相对单一,并使企业会计职能仅限于日常的记账、算账和报账上,而财务分析与管理控制方面的职能作用却很难得到发挥,所谓的财务控制更是形同虚设,对于一些财务控制方面的问题会计根本无法插手。

3.会计工作无法按行业规范操作。民营企业会计人员多数情况都是老板的亲信,他们在企业领导的授意下,往往为了某种目的,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许多中小企业为达到融资贷款或逃税避税等目的,往往让财务人员违规虚造数据,减少收人账目、多列开支费用、绞尽脑汁作假账,费尽心机编报表。一个目的就是应付银行、工商、税务等各种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逃避相关部门的规制。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私营性质,导致企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管理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规范管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财务人员整天看着老板的脸色行事,稍不注意就有被老板炒鱿鱼的可能,所以只好迎合老板作一些明知不可为的违规操作现象。

三、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制定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体制,民营中小企业最关键是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方式与明确的企业管理制度约束,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把既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财务规制同时又适合本企业经济运行的可操作财务模式统一起来,围绕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有利于企业运行的基本保障,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财务制度的科学出台与严格规范执行标准,必要是需要聘请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帮助规划,在科学决策和充分了解企业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细化,把明确而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企业的命运紧紧凝结在一起,这说明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产生与落实是建立在企业整体管理模式与先进的管理理念上的,是民营中小企业的领导集体全部关心的现实问题,而决不仅仅是授权与规制财务人员的制度和责任。除此而外,民营企业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对财务制度落实考核的相对独立有序的内部审计管理约束制度的出台,否则再完善的财务制度也不可能靠企业老板或财务部负责人来考评其绩效,事实证明,时下的民营中小企业必须把对财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功能发挥出来,才能使规范的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服务于企业的长效发展,才能更加有利于企业科学而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有序化实施。

2.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对企业实施科学决策管理的过程中,民营中小企业老板与其他管理者坚决摒弃那些家族式的管理理念,在落实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避免一言堂和瞎指挥,必须改变过去所谓的个人经验式管理策略。为保障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实行,企业领导要在充分民主的意识中,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财务人员共同维护先进模式的实施与进一步发展。财务管理程序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中,最关键的是建立权利和责任高度统一的有利于现代化财务管理活动的运行模式,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模式的科技化渗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财务管理的流程与运行方式进行有序化管理。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创造性与规范性。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将高度集中的经营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离,建立科学合理、职责分明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模式,把企业管理的核心与财务制度与管理方式的科学运行机制有机统一起来,树立起规范而先进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减少财务风险,促进经营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

3.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而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规制似乎有所缺失。中小企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模式实施,影响了企业的整体运行与科学决策,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制造了人为的障碍。新时期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发展给予,离不开对经济环境科学的预测与企业自身发展的科学决策,在此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有序化运行和精准的财务预决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企业财务预决算功能的高效作用完全由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所以在强化民营企业财务功能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整体素质。坚持从企业的长效发展利益角度出发,严格考核财务工作的实施情况,把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放在工作第一位,重点抓落实,集中搞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业务素质,并且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

4.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要高度重视人才经济与人才战略。新世纪以来,人力资源也是新经济时代最关键的竞争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经济迅猛增长的国家或者地区,没有一个不对教育和人才高度关注和重点投入的。对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的重视需要构建相应的人才机制,同时也是现代会计管理与财务职能科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政策,把约束机制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在各种财务管理活动中既能体现出人性化因素,同时又要建立健全科

学规范的财务运行机制。在此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高水平高素质财务人员的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工作潜能。

四、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效能的建议

1.提高财务预算职能的有效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预决算工作是经济有序化发展和企业健康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对于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道重要命题。它在某种程度客观反映了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预计状况和经营发展图示,是财务管理人员对未来经济状况和经济行为的科学判断与设想。民营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效能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企业的财务预算能力,并且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对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财务决策依据,对一定时间范围内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以及各项目标责任进行有关财务方面的分析,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强化财务分析功能的科学性

在市场经济与企业发展日趋规范的过程中,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职能必须尽快强化其科学性,保障企业科学发展战略的高效运行与实施,是一个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企业财务决策是一个整体运行过程,它具有完整的科学的财务计算程序的支持行为。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发展资金的筹集,企业再投资的风险预测与财务管理规制。通常使用会计标准化计算方法和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为企业确定最理想的经营目标,选择最佳经营方案提供可靠性很强的财务支持。

3.优化财务管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优化创新资本结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其原则是通过融资和投资的财务分析与管理核算, 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平台,发挥信息渠道的整体优化功能,多渠道实现企业的有效信息管理与财务咨询结合,及时掌握公司及各部门经营状况,对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及早采取预防性措施,做到提前预防和全程监管,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运行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明确性与可控性。并且在财务分配方式上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结构,科学考量和分配财务利润标准,,实现财务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性,并以多种财务管理方式改善资本运营的结构,进一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结束语: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微观管理的组成部分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和自身先天发展条件不利造成的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搞好财务管理,组织好资金运作,处理好财务关系,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及时有效的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劲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永海:《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07.36

[2]侯琛、宋敏修:《财务管理职能的创新刍议》[J]现代企业教育,2009.16

[3]陈文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初探》,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9

[4]杨金洁:《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跨世纪(学术版),2008.16

[5]张文慧:《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的现状与创新》,成才之路,2008.32

[6]马俊、付合适:《浅谈财务管理的价值和创新》[J]价值工程,2009.28

第五篇: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对西部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剖析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7)07-0014-04

西部地区是解放后中国工业化战略和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布局区,通过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方式的扶持,在50多年的时间内建立了一大批以钢铁、机械、化工、电子、航空航天、建材、能源为主的规模比较宏大、门类比较齐全、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改变了西部工业落后的生产方式,为西部及全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尽管如此,西部大中型企业与东部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仅体现在产量差距上,而且体现在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水平的差距上,更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战略部署的提出及国务院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西部大中型企业尤其是电力、钢铁、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将面临国家更为严格的环境控制要求和来自全社会增进环境保护的压力,以自主创新推动工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将成为西部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出路。

一、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4年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出的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我们对2005年西部各省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评价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的具体指标如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人)A1;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A2;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亿元)A3;(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B1;研究和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B2;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C1;拥有发明专利数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C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C3;财政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D1;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D2。

从上表可看出,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从潜在创新能力资源看,西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企业工业增加值和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低下。2005年,西部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工业增加值和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60542人、7085.22亿元和19687.2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5.57%、14.74%和11.63%,远远低于东部。从西部内部看,西部各省潜在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四川创新潜力最强,陕西次之,青海最差。第二,从技术创新活动看,西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虽较大,但R&D活动经费明显不足。2005年,西部科技活动经费为3428815万元,R&D活动经费为1216792万元,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74%,高于东部(1.56%)和全国平均水平(1.58%),但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62%,低于东部(0.78%)和全国平均水平(0.73%)。从西部内部看,重庆、四川和陕西三省的技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第三,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看,西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下,西部各省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差别悬殊。2005年,西部申请专利数量和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6681件和2726件,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2.09%和11.90%:西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和东部3.26和4.57个百分点。从西部内部看,重庆、四川和陕西在科研能力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但新产品转化能力不强。第四,从技术创新环境看,西部技术创新环境不够完善,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2005年,西部由财政支出的科技活动经费为233389万元,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6.81%,远远高于东部(2.19%)和全国平均水平(3.07%),由金融机构贷款的科技活动经费为158344万元,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4.62%,低于东部(6.64%)和全国平均水平(6.36%),表明西部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经费主要由企业自筹,企业融资渠道非常有限。

二、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改革不到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若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企业便会失去自主创新的内在冲动。西部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经过50多年的发展,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占相当大比重,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结构极不合理,运行机制十分僵化,大大抑制了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由于自主创新内在动力不足,企业内部极少设置科技机构,得到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更是寥寥无几。据统计,2005年西部大中型企业所办科技机构(国家认定技术中心)共67个,仅占全国361个的18.56%。而这些数量极少的科技机构还经常处于闲置状态,造成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创新资源稀缺,制约自主创新的深入发展。西部大中型企业创新资金和人力资源都十分稀缺。首先是创新人才严重缺乏。西部科研人才的配置与全国一样,主要集中在政府设立的研究机构和院校,特别是高级科研人才多滞留在科研院所中,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极少。2005年,西部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仅为160542人,相当于100人当中仅有2名工程技术人员。这极为有限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往往由于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不尽合理,其潜能未能充分得到释放,甚至导致人才流失。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其次,企业研发经费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国家对西部大中型企业投资逐年减少,而西部大中型企业由于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负担,自身积累能力和引资能力较差,加上缺少正常畅通的融资渠道,创新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2005年,西部大中型企业的科研经费仅为3428815万元,其中88.57%为企业自筹资金,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仅占4.02%。

(三)对外部技术的吸收能力差,形成低水平的自主创新局面。西部大中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重引进、轻消化、少创新的倾向十分明显。据统计,2005年西部大中型企业引进国内外的技术支出额为487237万元,可消化吸收经费仅为49474万元,消化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为1:0.102,这不仅大大低于同时期东部地区消化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1:0.204的比例,更与工业化成长时期日本和韩国消化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1:5至1:8的比例相差甚远。重引进、轻消化的后果导致用大量资金引进的先进技术却不能得到

很好的推广应用,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只能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

(四)产学研严重脱节,抑制科研成果的转化。西部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功能定位、目标的差异使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且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停留在以发表论文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阶段。企业由于从建设初始就有明显的国防化特征,已形成封闭性的自主创新模式,排斥与其他部门合作。另外,由于科研机构、院校、企业进行联合创新的体制尚存缺陷,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往往由于缺乏信任而导致合作的破裂,造成科研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大大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以四川为例。2005年四川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达4445项,其中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项目仅为900项,仅占项目总数的20.2%,有205家企业在项目合作中对国内的高等院校及料研院所投入R&D经费支出2.87亿元,仅占R&D经费支出的3%。

三、提高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制定激励性政策,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提高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作为增强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为自主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快捷的信息通道、充裕的资金来源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制订产业政策为手段,引导、支持、鼓励企业走上自主创新之路;运用税收、信贷、财政等经济杠杆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企业的科研资金瓶颈问题;大力发展各类信息服务、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投融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维护创新企业和创新者的权益;实施有效的政府采购政策,激励企业不断自主创新。

(二)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西部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真正的公司治理结构,消除科研投入的体制性障碍,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投资和收益主体;切实加强企业科研机构的建设,力争在数量上和科研项目上要有所突破,改变传统的以单项技术为主的自主创新活动,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自主创新战略,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由于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光机电一体化、精密仪器仪表为代表的行业在企业管理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均处于西部大中型企业的领先地位,西部可在这些领域首先实现突破性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向其他领域推广。

(三)加大创新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自主创新投入增长机制。经费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主创新活动的空间规模和时间的持续性,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科技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贷款为补充、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自主创新投融资机制。四川、重庆和陕西等科研强省可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上,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新疆、内蒙古、云南和贵州等科研资金短缺的省份,国家可用财政补贴和财政担保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学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首先,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多种分配方式取得合法收入,激发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创业激情和活力。其次,不断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制定和实施对科技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再次,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培养和发现一批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

(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追赶型的自主创新之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绝不是排斥先进技术的引进。西部大中型企业由于原始创新能力低下,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所以,应将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加强后发优势的发挥。要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引进技术和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转变;提高有效组织各种技术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吸收和集成多方面的知识、技术和产品,实现最终产品自主创新;把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依托重点工程打造集成创新平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机制。政府要积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机制。包括: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实现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的互动;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构建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服务平台;通过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形式,对产学研合作的风险予以补偿;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多种政策工具的有效配合,对产学研形成强大的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服务平台和联合创新机制,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展技术项目的联合攻关,形成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有机结合的产学研自主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高技术攻关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大全) 论文资料 第1张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大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大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大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