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第一篇: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健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科学家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在逐渐改变和深化,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的总结和更新。
人起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发展于自然,归结于自然。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的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规律。俗话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顺天即顺其自然。所谓,自然,一是指大自然,二是指人的自然本性。法国大哲学家卢梭倡导“回归自然”,就是要人们尊重自然的智慧,恢复人的纯朴本性。
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的生必须顺应自然,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回归人的自然状态。自然健康是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人体生命的正常自然状态,也是指人体生活动保持有序、和谐的安逸状态。 人体生命“和”了,就能健康 、快乐、长寿。
人类在不断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在不断探索自然之谜的同时不断探索着生命之谜当时代的巨轮驶入21世纪时,人类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人类关心自己的健康,投资于健康建设,已成为中国的潮流,世界的潮流。
根据对我国1500名老年人的调查表明,74.1%的老年人认为老年人的中心任务是健康。
健康不但是个人的需要,也是家庭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未来建设的需要。所以,现在全人类都在追求自然健康,并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而是整个世界。21世纪是人类类追求健康的世纪,老年人中中心任务就是健康。千万不要忘记,健康是金,健康是无价之宝,健康是人生第一财 。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
第二篇: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爱,是严寒中的一杯暧茶,能带给你丝丝温暖;
爱,是失意时的一句安慰,能帮助你重新振奋;
爱,是生病时的嘘寒问暖,能赠与你无尽关怀;
……
听了“让真情洒满人间”的报告后,我真真切切地领悟到“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 这个报告以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为三部交响曲,以真实的案例帮助广大青少年领悟并体验到“爱”,催人泪下,感人肺俯,大大展示了祖国的神圣、老师的高尚、母爱的伟大,大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启迪了青少年真、善、美的心灵。
爱,是沁人心脾的空气,无时无刻不包围在我们身边,就像伟大无私的母爱,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的——伟大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在顺境中给予他鼓励,在逆境中给予他鞭策。当他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的时候,是母亲有用伟大的母爱感化了他,及时地悬崖勒马,使他重新找回了自我。
爱,是熊熊燃烧的烈火,分分秒秒将寒冷一一融化掉,就像雪中送炭的友爱,总是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5.12汶川大地震中,在生命的紧要关头,是老师用伸出了援手,把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学生。
爱,是永无止境的路途,日日夜夜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就像天荒地老的爱情,总是能给彼此带来幸福笑脸……
因为有了爱,家庭才成了我们温馨的港湾, 因为有了爱,学校才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因为有了爱,社会才是人类文明的家园,、 因为有了爱,人类才得以生命的延续,
没有爱,世界将失去光芒,失去璀璨闪烁的光芒;
没有爱,世界将失去幸福,失去儿女促膝的幸福;
没有爱,世界将失去快乐,失去欢歌笑语的快乐……
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世界充满爱吧!无论是恩爱,情爱,友爱,还是,宠爱,关爱,疼爱……都是这个充满生气的人间乐园所必不可少的。
所以,为了保护这个可爱的地球不至于如死人般毫无生气,我们应该努力地将爱洒满人间!让爱洒满人间吧!我们可以用自己每年的压岁钱、零用钱来帮助那些没钱上学、无法接受教育的贫困儿童,为他们送去一点点的关爱,也可以随时随地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忙的人,给他们以无私的关怀或者还可以多多关心父母长辈,献上自己的孝心。
记得有这样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所以,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地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如何去奉献,让爱洒满人间!!
第三篇:学生喜欢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区教育局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要求发出后,在全区教育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我个人认为:这一要求切中要害,遵循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摸准了教育的脉膊。没有任何的标准比学生喜欢更生动、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只有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同样,只有学生喜欢的学校才是好的学校。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统一思想,始志不渝的抓好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宗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精心筹划
1、 召开教师会,做好宣传工作
我校向全体教师发出倡议,首先从领导班子做起,开展反思和大讨论活动,在学校领导班子中开展了 “争做好班子我该怎么办”,在教师中开展了“争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该怎么做”的反思交流活动。每周一例会两个班子成员作反思交流,寻找自己工作中的优缺点;老师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反思交流,反思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严谨,力求完美。
并且,我校还下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和调查问卷,对这项活动的开展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我认为,家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知情者、参与者,家长有权利了解和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家长参与的教育工作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是推动学校建设上水平、上台阶的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
经过充分的讨论酝酿,家长、老师、学校意见得到了高度统一,“学生喜欢”这一课题真正付诸实践,成为我校日常工作的重头戏。
2、周末大讲坛,快乐大家谈
因为新校建设,我校分为三个校区,管理难度加大,但我校始终坚持“分校区办学,难度再大质量不降”的原则,多举措抓实管理成效。为使大家有一个交流分享、感受乐趣的平台,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三个校区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轮流登台,畅谈读书体会、工作所思、教学困惑、人生感悟、班级创新管理。短短的一个小时,老师们畅所欲言,互相借鉴,扬长避短,既展示了自我,又吮吸了不同的教育智慧,为梦想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3、让反思成为教师争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催化剂 定期的反思是对经验的总结和梳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见,反思在个人和专业成长中作用的巨大。我们在全校开展了从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到每一位教师的系列反思——“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还有哪些差距?如何改进?”、“作为一名党员,我和优秀党员的差距有哪些?如何改进?”等。通过这些活动,准确定位,找准了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4、对年轻教师实施“压担子”、“搭台子”“富脑子”建设工程 结合区教育局提出的青年教师教学素养达标提升活动,学校组织36位青年教师成立“星苑成长沙龙”,他们在学校的倡导下,每月读一本书,每周写一千字学习心得或反思,开展了教师普通话、硬笔书法、多媒体应用、及“十个一”学科素养提升培训工程,切实提高了
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有效评价及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快速提升,为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喜欢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学生喜欢是最高的准则,但这绝不能成为口号,流于形式,因而,我们将学生喜欢细化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学生喜欢的课堂”、“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喜欢的学校”等一系列活动的评价标准,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作了详细的调查统计、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准备了第一手资料。
1、学生喜欢的课程
我校本着“国家课程开足开齐,地方课程求精求实,校本课程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设置学生喜欢的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及学生老师、家长座谈会,在六年级开设口琴、七年级葫芦丝、八年级笛子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喜爱,创造性地引入高中走班选修课程制,又在周二开设了经典诗文诵读课程,周三开设了象棋、围棋、舞蹈、合唱、腰鼓、电子琴、豫剧、京剧、武术、跆拳道、乒乓球、面塑、十字绣等选修课程,真正实现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多元共存的课程体系。让课程由“大锅饭”发展为“套餐”或“自助餐”,以适应不同学生爱好及发展的需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课程结构爱好的选择性。
学生普遍对音、体、美课程感兴趣,这些没有考试压力的科目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更能在这些课程中放松自己。而在语、数、
外这些文化科当中,学生的兴趣相对较低,但就知识本身而言,任何知识都具有趣味,因而,我们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闪光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喜欢的课堂
我校积极开展了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让老师感受不同课型带来的不同效果,产生的不同课堂反应。事实证明,学生对不同的课堂产生的反应完全不同,有的课堂生龙活虎,有的课堂死气沉沉有如一潭死水。这种差别主要与课堂形式有关,直接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操控能力,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教师必须把枯燥的知识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讲解、有效互动,滋润进学生的心灵,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穿行。
3、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是课堂的操控者,驾驭者,因而一节课的好坏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个人的魅力、语言使用、肢体动作的多样性、面部表情的丰富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老师必定是多方面结合的出色的人,不能够兼顾而只是枯燥的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师,注定与“学生喜欢”绝缘。只有做到了各方面统筹兼顾,才能够让知识的传授在教师精湛技艺的引领下自由穿行,快乐歌唱。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4、学生喜欢的活动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而以培养人为己任的教育工作必定要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所需、所想,从他们合理的个性
需要出发,满足他们的心理成长需要,这样的活动,才能够得到学生们的喜爱,这样的活动,才能够具有长期深入开展下去的动力和理由。我校下发调查问卷,一方面摸清老师们的特长,一方面掌握学生们的真实需求,本校教师能够胜任的活动,我们开足、开好,本校缺乏的特长老师则花大力气去聘请,如:我校的葫芦丝、腰鼓等社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既培养本校教师,同时聘请专业老师,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5、学生喜欢的学校
这一目标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商品的好坏消费者最有发言权,被市场所青睐,被消费者所喜欢的商品必定走俏于市场,学生喜欢的学校是对一所学校的课程、课堂、老师、活动等各方面的总体评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言而喻,学校对学生所给的评价具有先天的偏爱,学生更具有无可替代的发言权,学生喜欢的学校也就成为对学校最高的、最重的褒奖,正如我们通常所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杯,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一所学校在课程、课堂、老师、活动等方面深入学生喜爱,那么,他注定会是一所被学生喜欢的学校。我校在课程、课堂、老师、活动方面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已经奔跑在学生喜欢这一康庄大道上了。
三、办出特色,让学校闪光
1、建设爱心校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没有爱的教育只能是填鸭式的知识传授,不能称之为教育,只有师爱陪伴、有师爱贯穿始终才能称之为教育。因而,爱心是教育的核
心,爱心教育是德育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我校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爱心,开设了校本课程《爱心需要你》,让老师、学生人人有爱心,让爱心辐射社区,让爱心回报社会,让爱心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并让爱在学生和家长的传递下在社会开花。教育的一言一行、细枝末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人文素养必定能够得到快速的提高和增长,我校适时开设了“人文素养”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涉外礼仪、交往礼仪等基本素养的培训,培养新时代的“淑女”“绅士”,使女生温柔大方,男生宽容大度。
2、“学生民主评议团”应运而生
在“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提出,学生是学校学习与生活的主体,可是,学校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管理权,而只是将其视作被管理的一个群体,学生在学校管理中应当有实际的“参政”、“议政”权利和义务,基于这种“绿色管理”理念之下,我校的“学校民主评议团”应运而生。“学校民主评议团”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角是各班选举产生的民主评议团代表,而配角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次开会,学生都要根据班内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存在的盲点,如何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等系列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一项项的建议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的,当我们按照学生要求改进完善后,看到全校师生笑逐颜开的神态,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
3、让个性教育发展学生
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大多属于心理问题。在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不了,不但影响现在,还会影响未来。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即使现在成功,以后还会失败;而一个心里非常健康阳光的孩子,即使现在不成功,将来还会成功。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从今年开始了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自编学校心理校本课程,独创心理指导课,在各年级建起心理辅导站,班班有了心理小顾问,从一对一的辅导到本学期的大型普及心理知识的“心育节”,从落实心育目标到每一节心理、生理课,从初中少男少女课堂师生倾诉“悄悄话”,到中午、下午放学后咨询室的“流连忘返”,学校真正成为了孩子心灵健康呵护的沃土。
4、让班级博客成为家校沟通的又一桥梁
新的学期,学校所有班主任成立自己的班级博客,在班级博客中班主任通过留言、经验分享、回复等多种方式,对学生成长中的烦恼进行疏导,对孩子在家情况及时的了解、对家长教育孩子困惑进行解惑,真正让班级博客促进家校沟通,引领着家长的成长。
5、让丰富多彩的主题节日荡漾着学生的欢乐
学校在坚持原先五大类活动的基础上,四月份开展了以读书活动为载体,结合演讲、读书笔记、课本剧评比、朗诵等活动形式的读书节,在四月份举行的“春之韵诗文朗诵比赛”中,学生全员参与的高水平诵读得到了省语委专家的高度评价。五月份开展了学生篮球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学校体育社团展示、围棋、象棋比赛、学校吉尼斯申报等形式的体育节,六月份开展了以书法绘画、
才艺展示,告别童年文艺汇演、红歌联唱等形式的艺术节。通过这些节日活动,为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特长、发展特长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性,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也为学校增添了无限的勃勃生机!
6、多措并举,润物无声
(1)在教师中开展“四好”主题活动: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2)提出了“五个一”的建议:每位教师都要有一位自己崇拜的教育家、要有一本看家的教育理论、要有一份高质量的教育期刊、要有一个经常浏览的教育网站、要有一个自己的博客。
(3)实施“
一、
二、千、万”工程:“一”是每周进行一次快乐教师大讲坛,每学期教师面向学生集体宣誓一次。“二”是指第二父母联谊制,倡导教师成为学生的第二父母。“千”是指每周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及听评课写出1000字的反思。“万”是指本学期根据学校统一要求阅读的“影响教师的100个好习惯”,写出10000字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过系列活动,让教师在润物细无声中向着“学生喜欢的教师”的目标发展。
学校是学生乐于学习探究的地方,更是学生喜欢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溢满校园,让学生欢快的歌声在校园内激情回荡,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坚信只要心中有梦,在构建学生喜欢学校的道路上一定能谱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第四篇:崇尚荣誉是军人永恒的价值追求
军人是个神圣的职业,崇尚荣誉是军人永恒的价值追求。克劳塞维茨说:“在一切高尚的感情中,荣誉心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之一,是战争中使军队获得灵魂的真正的生命力。”崇尚荣誉,是军人最高尚的道德情感之一,能激发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舞军人以最大的决心、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夺取胜利、赢得荣誉。
一、崇尚荣誉,是军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认识。军人对荣誉的崇尚和追求,表现为高度的荣誉感。军人的荣誉感表现为无比的光荣和自豪,表现为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是军人奋发进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是军人的荣誉感来自使命。军队是担负特殊任务的国家武装集团,以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为职业,身系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时刻面临生死考验,最能体现大忠大义,最能彰显大荣大辱。军人所追求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就是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和平安全,为人民谋利益。军人只有在履行使命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人要倍加珍惜这种为国为民奋斗牺牲而赢得的荣誉,更加视荣誉为生命。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这是革命军人荣誉的最高标准。把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视为光荣,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建立功勋。因此,每一个珍重荣誉的军人,必须把祖国的荣誉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二是军人的荣誉感来自纪律。纪律是军队的生命。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能使军人对自己的事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职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尤其是在履行使命人中的实践中,自觉听从命令、服从大局、自我牺牲、敢打必胜去夺得胜利,更能激发军人独有的强烈的荣誉感。我军的纪律是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和官兵高度自觉基础上的,是真正的钢铁纪律。正是这钢铁纪律,赋予了我军官兵无比崇高的荣誉感,使之成为一个团结在党的周围、高度集中的、有顽强作风和强大战斗力的武装集团。三是军人的荣誉感来自传统。古往今来,荣誉作为贡献的象征和功绩的标志,一直为人们所追求和赞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军事文明形成了军人崇尚荣誉的历史传统。军人核心价值观必然延续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同时还与其自身传统息息相关。在我国历史上,从“秉德无私”的屈原,“留胡节不辱”的苏武,到“赢得生前生后名”的辛弃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的人生观里都包含强烈的荣誉意识,毫不讳言对荣誉的执着渴望。我们的军队有着优良的传统,有过辉煌的历史,有无数为了荣誉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我军官兵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旺盛的斗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崇尚荣誉,是对军人自身价值的激发和升华。激发军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历来是激发战斗精神、鼓舞士气、强化军人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崇尚荣誉一旦成为官兵的价值追求,对官兵的成长进步和部队的建设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首先,崇尚荣誉是生成战斗精神的不竭源泉。荣誉能使军人产生向往光荣、 谴憎羞耻的道德情感 ,激发军人爱军习武的热忱和克服艰难险阻、顽强战斗的精神。引导官兵珍视荣誉、为荣誉而战、为国家和人民立功争光 ,历来是激发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重要途径。古代兵书《吴子》中说:“凡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一个充满荣誉感的军队,往往是战无不胜的军队;而荣辱不分,甚至以辱为荣的军队,无疑是一支堕落的军队。古人所谓“明耻教战”,就是激发军人奋勇杀敌的荣誉心,引导军人增强对贪生怕死、叛国投敌等违背军人伦理行为的耻辱感,从而激励军人在战场上的战斗精神。其次,崇尚荣誉是促进军人自我提升的强大动力。追求荣誉是军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源动力。对革命荣誉的向往和珍重,使军人崇尚和追求耿耿正气、铮铮铁骨、为人民勇于奉献一切的英雄壮举,鄙视和憎恨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屈膝投降、损害国格人格的苟且行为,从而激发出高昂的士气、无私奉献的宽广胸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岗位上争创第一流的成绩。再次,崇尚荣誉是提高党和军队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的性质,必然要求全军将士永远忠诚于党。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同志被捕后,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坚定地说:“我比鸟爱它的翅膀更爱自己的历史”,“为中国革命牺牲,是人生最大的光荣。”王若飞同志当年被囚在国民党监狱中时,不畏严刑拷打,不怕敌人以死恫吓,大义凛然地说:“为了保全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在革命者的心目中,荣誉比生命更为重要。正是因为我们军人有了崇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形成了为党和祖国的利益团结拼搏、并肩奋战的强大凝聚力。
三、崇尚荣誉,就要在躬行实践中创造荣誉。“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崇尚荣誉,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加强军人荣誉感的培养,最根本的就是要躬行实践,见诸行动。一是认真履行新时期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职能任务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有了新的拓展。有效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繁重艰巨的多样化军事任务,对我军官兵肩负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这神圣使命也使得军人具有了更高尚的荣誉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崇尚荣誉就是崇尚英雄、崇尚崇高、崇尚胜利。官兵血管里流淌着崇尚荣誉的血液,就会为荣誉而顽强战斗;官兵心田里播下了崇尚荣誉的种子,就会为荣誉而英勇献身。实践证明,只有崇尚荣誉的军队,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军队;只有崇尚荣誉的军人,才能成为不辱使命的军人。二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军人的基本价值取向紧密相连。人要是没有荣誉感,就会荣辱不分,是非不辨,自暴自弃,走上歧途。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深入开展军人道德建设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肩负神圣使命的军人应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正确荣辱观上来,行为荣之事,拒为耻之举,树新风,匡正气,用“八荣八耻”来判别是非善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之中,进一步培养自己崇高的荣誉感和正义感。三是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一样,军人生活中同样始终存在着灵与肉、义与利、得与失、乐与苦、生与死等矛盾。荣誉感的强化,可以把人提升为英雄。军人要正确地处理好灵与肉、义与利以及得与失、乐与苦、生与死的矛盾,在军旅生活中不断追求正义与崇高,从情感上强化荣誉使之形成强大的内在力量。对每个军人来说,应该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把崇尚荣誉转化为立身做人和建功立业的自觉行动。我们作为人民军队的新一代,应当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创造新的荣誉,为我军历史续写新篇章。
第五篇: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永恒主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党中央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更大的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局面。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的含义。
1)古语称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实证求索真理,对此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它作了新的阐述:“„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
1
科学的分析研究,从现实事物本身引出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性,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可见,实事求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2、解放思想的含义。
我们对“解放思想”这个概念比较熟悉,但熟悉并不等于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如,现在有的同志还在报告或文章中说:“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这种说法在五六十年代本也无可厚非,但在邓小平同志已经给解放思想作了明确界定,邓小平理论已被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的今天,再说“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则是不妥的,至少表明这部分同志还不了解“解放思想” 的真正含义。邓小平同志说得很明确:“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
2
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这些论述说明 “解放思想”
与“实事求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就其本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常识告诉我们,对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对本质上完全是一致的两个侧面,是不能表述为“既要…… 又要……”的,否则会引起思想混乱。像解放思想这样极其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诠释,必须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上来。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敢想”都叫做解放思想,脱离实际的“敢想”应称为主观臆想或胡思乱想。我们也不能把一切反传统的言论都叫做解放思想,传统有好坏之分,打破不好的和过时的传统叫解放思想,而反一切传统则是历史虚无主义。我们也不能把解放思想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偏差都算在解放思想的账上,相反,这些偏差正是对解放思想的误解、曲解和干扰。
解放思想不是随心所欲,胡来蛮干,实事求是也不是凭经验亦步亦趋,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自觉的、理智的行为。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这四个字,把实事求是和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有他很深刻的考虑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原因,背离实事求是,导致思想脱离实际,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是
“左” 的思想禁锢和长期的思想僵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
3
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开拓和创新。因此,要确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首先就必须解放思想,激励和推动人们破除旧观念,从教条主义和
“左” 的思想禁锢中,从传统的、被扭曲了的社会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否则,思想不解放,凝固僵化,就不可能正确地研究和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不仅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而且还用它们来概括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新概括,丰富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
3、与时俱进的含义。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把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涵,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贡献。十六大报告对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作了深刻
阐述,又从时代的高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丰富和发作了党的思想路线。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4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坚持与时俱进,必须破除前进道路上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的障碍,最好的武器就是解放思想。反过来,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站在时代的前列,才会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才会有思想的真正解放。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如同解放思想一样,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发展的时代,才能符合变化的实际。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上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反过来,与时俱进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方法论,又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事求是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俱进贯彻到理论创新上将结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则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实践价值。因此,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又是一种互为条件和目的的关系。
5
总的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是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强调遵循客观规律。
然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强调的重心又有所不同,解放思想强调的重心是人的主体性,即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事求是强调的重心是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与时俱进强调的重心则是辩证法、发展观。
二、我们党的历史上四次思想大解放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从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
大家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照抄外国经验,不仅没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如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导致了国民党1927年的大屠杀,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导致了1934年红军被迫北上长征。
毛泽东同志为了总结“右”的,特别是王明“左”的沉痛教训,在1941年、1942年发起了伟大的整风运动。他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奠定了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
6
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深刻地说明实事求是的含义。他在中央党校的题词中,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规定为我们党的工作作风的第一项,从而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整风运动它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 它使中国共产党的全体干部和党员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七大以后,我们仅仅用了四年多一点时间就取得全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从粉碎“四人帮”后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带领全党重新恢复了自1957年后开始逐渐背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完全抛弃的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他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全党从极左的僵化思想中解放出来,为振兴中华,为开辟历史新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
7
邓小平同志在《在全军政治工作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著作中,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不但从拨乱反正的角度,更从开创新的历史时期和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说明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他响亮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指出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同志表述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又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这样在斗争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到党的十四大)
1989年, 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内发生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第二次转折,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呢?还是就此停步。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邓小平
8
同志发表了南巡谈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巡视并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谈话的灵魂。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思路、大视角、大改革、大开
9
放,举国上下忙建设,万众一心图振兴这就是当时中国经济的新形势。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的15年时间,我国经济出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7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全国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
第四次思想大解放(从党的十七大到现在)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时代和形势,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号召“继续解放思想”,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一个“继续”,一个“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凸显了在新时期新阶段不断解放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
10
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强调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并把它放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头一条,这是十七大诸多特点中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党中央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更大的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鼓起解放思想的风帆,中国将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继续远航。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够解放了,还需要解放思想吗?答案是肯定的。
恩格斯讲,客观物质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从而决定了人们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是一个过程,既不能一次性地完成认识,认识也不应当是静态的、凝固的。因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人们的头脑往往容易被习惯势力、陈旧观念以及本本上的东西所束缚,当客观情况已经变化了,前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常常停留在旧的阶段,有时也发生超越实际的想法,从而导致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脱离,不是出现保守僵化,就是出现盲目冒进。解放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11
只要实践在发展,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寻就不会止步。毛泽东同志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没有终点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随时会发生和出现人们想不到甚至还不敢想的新情况、新事物、新矛盾,特别是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所以,要使思想跟上已经变化了的新形势,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具体到今天,我们只所以强调要坚持不懈的贯彻解放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4点:
1)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固定模式。邓小平同志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他又说,“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以
12
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宝贵探索的基础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系统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新的实践出发,创立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构成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旧体制、旧模式、旧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旧的一套搞惯了,要改不容易。”正因为这样,解放思想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因为旧观念具有一种习惯性、惰性,或者说滞后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它作为衡量标准,或尺度。
或许有人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近三十年,以计划
经济为基础的那套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无以立足。事实
13
并非如此。党内长期形成的、带有浓厚教条主义特点的对社会主义的解说及相应的思维模式,仍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尽管这套理论用于分析今天的实际显然已经过时,但就理论本身而言,它的内在逻辑、思维框架、理论阐述,与仍在探索中的、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社会主义的新解说相比,要严密得多。正因为如此,每当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碰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行理论思考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用这套理论作为工具,来批判我们的现实。把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归结为阶级斗争、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努力叫做阶级调和、把鼓励个人创业等同于鼓励资本主义等观点,恐怕都和这种理论有关。假如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理论还存在滞后的情况,那么,这种滞后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建立在计划
经济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的解说仍然在我们的理论中堂而皇之地占据着一席之地。
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还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当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不是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正理论,而是把理论作为圣经,作为不可更改的绝对标准,要求实践服从理论,甚至于拿过去的理论来检验我们今天的是非得失。动辄“姓社姓资”、“姓
14
公姓私”,动辄要问一个“搞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罪名,便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典型表现。假如马克思在天有知,看到人们如此僵化地对待他们创立的理论,是一定会嘲笑我们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不摆脱这种束缚,我们就难以继续取得进步。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彻底地把我们的思想从这套理论和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发展是硬道理,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解放思想是发展舞台上的主旋律,只有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思想不断解放、深化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有了三次思想大解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有“左”的严重障碍。邓小平同志说:“最大的危险还是‘左’,习惯了,人的思想不容易改变。”“几十年的‘左’的思想纠正过来不容易,我们主要反‘左’,‘左’已经形成了习惯势力,”“在制定和实行具体政策的时候,总容易出现有一点留恋过去的情况,习惯的东西就起作用,就冒出来了。”他又说“一是不习惯,二是怕,怕出问题,”“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
15
4)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许多问题都体现出深层次性,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可循,只能通过不断探索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而解放思想是推动探索和创新的最强大动力。
三、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1、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导我们要独立思考,要大胆冲破思想束缚,不迷信先哲权威,不拘泥于成规陋习。 今天,我们解放思想,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思想解放还是僵化,解放的程度如何,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先导,任何一个新理论的提出、新观念的产生,都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回顾历史,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不会有科学发展观。
16
3、解放思想是制度创新的前奏。思想意识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往往是由思想观念的更新引起的。这是因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意识往往会引领社会制度的变革,一个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一般会外化为社会制度,从而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没有好的思想,不可能有好的制度;没有思想解放,不可能有制度创新。如果没有思想解放,小岗村的18个指印就不可能成为在农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端。
4、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建立新体制,解决新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创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创造性实践。它发端于解放思想,它的完善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5、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现实需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思想统一思想,离不开解放思想;解决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离不开解放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解放思想;搞好本单位、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与发展,同样离不开解放思想。
17
四、几点启示
1、解放思想需要科学精神。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是解放思想;头脑发热,空想蛮干,不是解放思想;“打擦边球”,“闯红灯”,也不是解放思想。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既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思维,又破除对西方学说的教条思维,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科学地研究新情况,灵活地解决新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解放思想需要有彻底唯物主义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干部群众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改革发展的思想障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不敢解放。主要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丢乌纱帽,怕改革损害个别人的利益而招致怨恨,所以当改不改、当断不断;有些事情明知该如何说、如何做才符合实事求是,但出于这样那样的顾虑,就是定不下决心,开不了口,下不去手;有的虽然做起来了,但遇到一些议
18
论和阻力,就顶不住,就动摇,甚至退下来,缺乏胆识、勇气和韧劲。二是不想解放。主要有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解放思想是政治家的事、理论家的事、上级领导的事;对自己来说,总是感到老路子好走,老框框好用,老办法好使,不思进取,思想懒惰。三是曲解解放。主要是把出新花样当作解放思想,今天一个战略,明天一个思路;把胡思乱想、乱发议论当作解放思想,现在有的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流言都敢传,什么问题都敢评论;把搞歪门邪道当作解放思想,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作解放思想,把闯红灯、踩黄线、钻空子、打擦边球等当作解放思想。四是不会解放。不知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从哪里着手,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邃,思辨缺乏功力。 所以解放思想需要有彻底唯物主义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敢想敢说,敢做敢为,敢于为天下先,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揭露矛盾,敢于抵制来自任何的不良倾向;需要有远大理想,高尚境界;需要有面向实际、面向群众的满腔热忱,甘当小学生;需要有探求规律不可缺少的刻苦精神和韧劲,为追求真理而无所顾忌的公正无私。这一切品质与精神,只能来源于对人民、对民族、对祖国的高度责任心。只有全心全意履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弃私心杂念,才能时时处处做到解放思想。
19
3、解放思想需要永不自满。有的人沾沾自喜于已有成绩,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这阻碍了改革开放,阻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没有可骄傲的资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清差距,急起直追,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4、解放思想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一个地区事业兴旺、社会和谐的程度,同那个地区的干部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工作作风、道德水准密不可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今后,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通过不断努力,要让“全力支持肯干善干的干部,严厉批评混日子的干部,严厉抨击做坏事的干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要让“想做大事,敢做大事,能做大事”成为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和推动工作的风格, 要让“英雄者有用武之地,功臣者有好的归宿”。
5、解放思想的任务依然艰巨。改革开放29年来,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新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旧体制已经荡然无存,体制障碍已经完全消除,解放思想可以就此停步。
20
应该看到,我国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没有结束,马克思称之为 “死人抓住活人”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说,解放思想的任务依然艰巨。
实践表明,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正是一次次思想解放,使我们不断进入全面、客观认识事物的新境界,不断推动着我国的体制机制创新。我们靠解放思想这一法宝,突破了旧的思维方式,突破了旧体制的束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可以说,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的推动,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体制机制就创新到什么程度。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