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全文)

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全文)

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以来,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素质教育美学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幼儿至童年时期, 好的美术教育既能够开发儿童的创造力, 又能将审美理念潜移默化的融入儿童的思维中, 因此美术教育对于儿。

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以来,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素质教育美学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幼儿至童年时期, 好的美术教育既能够开发儿童的创造力, 又能将审美理念潜移默化的融入儿童的思维中, 因此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美术体验方面也同样如此。儿童对于图形的认识、对于色彩的认识、对于局部和整体的认识都是需要逐步深入的, 因此在制定儿童美术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目标时, 我们必须要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 不能单纯以成年人的视角制定并评判儿童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一、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分年龄段制定教育目标

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 将儿童时期分为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和童年时期三个阶段, 婴儿阶段还难以涉及美术教育问题, 幼儿期和童年期各自有其心理和生理发展特质, 对于这两个阶段的儿童也应采取不同的美术培养方式。

处于幼儿时期的儿童还不能正确的认识客体分辨形状, 他们的绘画“作品”大多是无意识的涂鸦, 涂鸦对于幼儿来说, 是游戏的一种, 而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同时也是幼儿教育和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 处于该年龄段的幼儿, 不适宜用“作品”的具像性来评判优劣, 而应以游戏作为主导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 让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通过接触各种游戏材料, 用玩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认识客观世界, 了解各种材料, 掌握不同材料和颜色所创造出的视觉效果。此时的父母和教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主观发挥, 给予充分的创作自由, 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兴趣。

度过幼儿期到达童年期的儿童, 他们的空间和形态感知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幼儿期的儿童, 他们所适合的游戏模式也转变为抽象规则型游戏, 主要任务以学习为主。根据加德纳儿童审美感知发展理论, 这个时期也是儿童审美感知的“写实主义”和富于想象的潜质并存时期。此时需要培养儿童的自主发现能力和创造力。针对该年龄段儿童的教育目标应以帮助儿童扩大各类美术参照物为主, 扩展儿童的创作依据。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于具体事物的描摹或写生锻炼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一方面为儿童提供更多材料, 引导儿童的塑造能力, 让儿童学习掌握不同材料的表现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 尽量要引导儿童去发现和体会客观对象的特征, 而不要简单的以范画和临摹的方式限定儿童主观意识的发挥。例如, 让儿童画一个苹果的时候, 老师尽量给儿童一个真实的苹果, 让儿童去观察和描绘, 而不是老师简单的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 让儿童千篇一律的去模仿。

二、根据儿童学习能力发展制定儿童能够掌握的学习任务

从婴儿阶段开始, 人的心理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而这个发展阶段大多集中于儿童阶段, 因此, 我们在进行美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发展规律, 制定培养目标。

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一般遵循先上后下, 从中心到外周, 先圆后方, 先上下后前后的方向认识规律。在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引导之间,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借助成年人的帮助独立解决问题可以开发儿童的潜力, 也是对儿童的良好教育和引导方式。根据心理发展、教育和学习规律, 儿童美术能力的培养也应遵守家长或教师合理帮助、儿童独立完成这样的教导模式。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美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主要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了让儿童更直观的认识世界, 同样不要简单的以范画和临摹的模式为主, 应让儿童更多的接触自然接触认识客体。同时, 还要以儿童的认识能力水平为主, 逐步引导儿童从细节开始认识客体, 任务要尽量细致具体, 让儿童在一步步完成观察任务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客体的全貌, 既是对儿童观察力的提高, 又让儿童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收获自我成长的成就感。例如, 让儿童画自己的妈妈或爸爸, 就儿童的认识水平直接画人是很难下手的, 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按照从上到下, 从细节到整体的顺序来认识自己的亲人, 如妈妈 (或爸爸) 的眼睛是什么样, 头发是什么颜色、是长发还是短发、卷发还是直发, 鼻子是什么样, 嘴巴是什么样, 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等等。这样, 儿童会通过教师的引导, 带着目标去观察, 进而做到细致又全面的认识。此外, 儿童在认识客体时, 往往会被颜色鲜明、特征明显的地方所吸引, 而忽略其余部分, 教师可以对儿童进行启发性引导, 指导儿童形成较好的观察顺序和方法, 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

在具体目标的实施过程中, 儿童的观察力和观察方法逐步提高并形成, 如何将之表现出来, 就需要儿童通过动手能力来表现他们所观察到的细节和全貌, 进而提高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

三、通过美术通感教育开发儿童的美术创造能力

美术通感存在于美术的各领域中, 它是审美知觉的交叉、互通、转换和挪移。实践证明, 三种以上的美术教育活动具有唤起人的情感、引发联想的作用。人们可以将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文字、情感体验具象为自己理解的画面, 这即是创作。

儿童阶段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初始阶段, 这个时期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模仿力和学习能力, 但也比较贪玩好动, 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引导儿童进行模仿和学习时, 可以借助视觉、听觉的辅助, 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 同时丰富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 教师可以按季节设计户外写生活动, 带领儿童亲自观察感受。在活动的过程中, 儿童接触自然环境, 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标的观察同时, 给学生播放相应的音乐, 比如鸟鸣声、水流声等等, 让学生通过景物的观察和听觉的体验产生联觉的效果, 感受自然的美妙。

当儿童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训练和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就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评论一样, 文学描写对于儿童想象力的开发也同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教师可以选择景物、环境或人物、手工描写比较具体的文章、诗词, 通过对文章诗词的阅读和讲解, 让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 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 让儿童通过画笔将文章、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环境呈现出来, 带领儿童将文章中描述的手工小制作制作出来, 而不是简单直接的告诉儿童画什么做什么, 让儿童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描绘自己的头脑中的形象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印象。通过这样的训练, 让儿童加强文字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力, 在儿童绘画或制作手工的过程中, 儿童可以找到学习的乐趣, 同时对自我更加肯定。

综上所述, 儿童的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审美体验, 进而保护并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要尊重儿童身心成长规律, 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而不能简单的以成人的视角对儿童的创作进行优劣评价, 对于与众不同的创作要尽量摸清儿童创作的原因, 理解创作来源, 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并尽量保护儿童的创作个性, 因此在儿童美术培养过程中, 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成长发展规律的培养方式至关重要。

摘要:儿童的幼儿至童年时期, 好的美术教育既能够开发儿童的创造力, 又能将审美理念潜移默化的融入儿童的思维中, 因此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美术教育过程中, 有一个问题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如何能既提高对儿童的美育引导能力, 又尊重并保护好儿童的创造能力?本文试对儿童美术实践教育及创造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天舒, 徐兴林.艺术通感视野下的儿童艺术能力培养[J].戏剧丛刊 (人文天下) , 2013 (4) :136-136.

[2] 王燕.运用儿童艺术心理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J].大庆社会科学, 2016 (5) :134-135.

[3] 何龙, 赵庆兰.浅谈儿童艺术教育——以绘画培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 2018 (6) :108-108.

[4] 潘长瑜.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实践作用[J].北方音乐, 2018, 38 (17) :242.

[5] 张卫民.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当代儿童艺术教育的范式革命[J].基础教育研究, 2004 (6) :44-46.

[6] 张诚.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谈亲子活动中儿童艺术审美感知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No.198 (06) :73-75.

[7] 刘亚红.对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1) :71-72.

[8] 王逸, 李聪.儿童艺术教育:培养创造性的社会公共教育[J].公共艺术, 2017 (05) :41-4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