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总结反思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总结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总结反思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总结
田
波
这学期我主要担任八年级五个班和九年级一个班的政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一些教学经验,取得一点成效,但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为搞好政治教学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
一、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学常规工作:按学校要求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细致的批发学生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学效果取得些成效。每单元考试一次,认真批改,并总结每次考试存在的问题,学生整体考试有所进步。
2、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多采用教室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比传统的教学好得多。做好差生思想工作,提高了差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3、严于律己,教书育人:立足本职工作,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大力宣传学校对文科综合的重要性,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政治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4、积极参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争取机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
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所带班级多,再加上学科的局限性,致使与学生交流不多,认识学生有限,对学生关注不够,影响了师生关系。
2、本学期教学时间短,后期课堂上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因而降低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
3、作业单一,本学期在复习总结方面欠缺,忽视了学生对专业术语和答题技巧方面的训练。
4、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总是以教学任务重为借口,逃避研究,也没有深入进行分析,更不要说形成文字了,因而教研力度不够。
6、主动听课的多少,请求指导的无,更不要说邀请听课了,致使课堂教学走的还是老路,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2013年7月6日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总结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进步,现对本期数学教学进行工作总结。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总结经验,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精心准备,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经常引导在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现在老师都很累,每天很努力的去教学生。但如果不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怎样进行学习反思,那么老师的心血就有可能白费。只有老师努力的教和学生正确的学二者相结合,老师的付出才一定有回报。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这阶段的一点感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努力地去引导每一位学生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怎样的进行有效的学习反思。
第三篇:初中英语期末工作总结及教学反思
本学期担任8
7、89班的英语教学。87班学生课堂常规较好,学生的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课堂气氛不错,在这一学期中,优生比较稳定。但部分学生课后的英语学习效果较差,已有小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慢慢感觉吃力起来。89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严重,且课堂上不够积极活跃,有少数学生英语基础教差,且学习上不够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一学期已过,对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反思如下:
一、本学期采取“一三六”课堂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已能较好地将新的课堂模式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大部分学生也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更全面的发展了自己。但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总是偏向于更能表现的优生,未能很好的调动差生的课堂积极性,对差生的关注度不够。从成绩上来进行逆向分析,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相反,课堂参与程度不高的学生学习成绩总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好的关注后进生,让优生带后进生,想办法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习题的训练不够,到本学期最后一个月,教学进度有点赶。晚自习不准老师讲课后,练习总是不能及时的讲解,以先批改学科组长的,然后学科组长批改本组的模式,在执行中遇到了些问题。个别学科组长不能快速完成并给我面批,同时,部分学科组长不能及时批改组员的作业,没能及时跟我反馈信息,并在批改中帮助后进生,导致部分后进生不能及时的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其次,课堂上有较少有练习课,且“一三六”练习课的上法还不够成熟,课堂容量不大,导致学生在解题速度、方法上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因此,要加强学科组长的培训,让学科组长能在不影响自己学习的前提下在本组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单词的听写和课文的背诵没有落实到位。光课堂上的抽测及偶尔的听写没能很好地督促学生把单词记好。导致在期末复习时,学生单词的掌握是个大问题。且学生对英语课文的背诵不够重视,未能培养大多数同学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下学期应从学期开始就抓紧单词的听写及课文的背诵。
本学期即将结束。我会吸取这学期教学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下学期将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第四篇: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
“物质构成的奥秘”包括4个课题,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可以再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针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实施情况,我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分析与反思:
一、教材内容分析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内容共4个课题(其中第三单元3个课题,第四单元1个课题),主要就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知识、化学用语、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三大方面作了细致的阐述。在教学中,我将本章知识细化为11个模块和11个考点,11个模块主要是原子结构、离子、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式方面的三类计算。教学中,正确处理直观感知与抽象思维、概念建立与观念形成、意义理解与技能训练等关系,将有助于顺利突破相关教学难点。11个模块知识点多、细,且比较抽象,应需9课时。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本册教材双基内容的近一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既是他们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二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升中考试的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如只要求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诣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对离子形成的过程仅用一幅图画作初步介绍,只要求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化合价只要求知道大致意思,但要记住常用元素的价态,会运用有关化合价的知识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章课题一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方法;课题二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尤其是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而原子结构教学上不要求会画,只要求会识别就可以了;课题三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常见的元素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对元素周期表要会查;课题四包括化学式、化学价、有关化学式的三类计算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因此,对本章知识要系统掌握,要强化知识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知识运用,尤其是引导学生查看“商标”的说明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有主要作用的。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需要说明的问题
1、“分子和原子”一个课题专门讲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在本单元进入到原子的内部,讲原子的构成,只是再引出一个高潮,这几部分内容是逐步深入的,有利于学生建立粒子观。
2、关于相对原子质量 教科书考虑到学生没有同位素、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作含糊的、初步的了解。教科书中实际是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使用(初中化学的阶段性)。
3、关于元素 “元素”名词在前面的单元中多次出现,教科书把它当作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是微观和宏观的结合点,不宜一次要求到位。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说法,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的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容易犯的错误。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贯通的。
元素符号是教学重点,它的教学要注意分散难点,逐步记忆。教科书在第二单元就已经给出了一些元素符号,当时是作为化学符号出现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化学课一开头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元素符号,这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要求学生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4、离子 教学要求的把握以“以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和课题后的“习题”为基准)课题3离子主要是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的内容要求不高,只是“知道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初步建立粒子观。这部分内容与旧教科书相比是大大降低了,只是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就可以了。
到课题3离子为止,教科书已初步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可利用教科书中“物质及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来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等来小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5、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科书中对于“化合价”的定义也是弱化的,以举例的方式指出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把重点放在如何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上,也就是化合价的应用上。
关于原子团,标准中也没提,但是如果没有这一概念,很多地方是过不去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补充,因此教科书中出现原子团的概念,并给出了几种根价,如硫酸根、硝酸根、氢氧根、铵根、碳酸根等。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方便的使用化学式。如果没有原子团,学生写化学式就很麻烦。
四、教学的可取之处:
“物质构成的奥秘”非常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分为三部分:化学式的概念和读写,化合价的相关运用,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分为9课教学,4节新授+4节练习,再加上1节复习 。
1、 要详细背课,既要背教材也要背学生。例如: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进,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到抽象,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最好以投影的方式投影出来,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通进对两幅图片的讲解,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分子、原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2、重视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心理暗示让学生建立起微观世界,本章第一课,我就打出一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口号:搭乘粒子航班,进入微观世界。效果相当不错。在内容上,重视本章的第一节引导,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学生的世界接受了微观粒子的存在,那么给这些微观粒子冠以名号应该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不管是“分子”“原子”还是“离子”。课本中三条性质没有太大的理解难度,重点是建立起相应的观点。除了课本上的几个实验,另外补充了品红、红墨水、高锰酸钾在水中扩散的分组实验,增加了微粒空隙的分组实验,用三个同样的矿泉水瓶子,分别装满空气、水、冰(提前冰冻)。学生通过观察几种物质的扩散过程,视觉上看到了物质逐渐淡去的过程,在心理上接受了物质真的可以分成更小的无法宏观感知的微粒。通过对三个瓶子挤压的亲身体验,能够想象出微粒间存在空隙。通过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的解释,把抽象的观念落实到具体问题之中,微粒在不停运动的观点自然建立。
五、注重讲授上的“精”、“细”和“活”,促进了学生对重难点的攻破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十一个考点主要是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化学用语、与化学式相关的“量”的计算三大方面去归类,11大模块知识有8块是重点,6块知识都比较难,也比较抽象,在这些知识的处理上,我注重在难点上突出“精”和“细”,重点处理上重在“活”。教学中有的知识的处理打破常规,有的超前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建立“导渠”,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时采取了“图例法、讨论分析法、竞赛法”,有的导入引入了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原子结构的知识主要抓住“一框两等式”的关系,灵活插入运用性知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同时插入科普知识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处理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时,我在抓规范思维形成的基础上及时灵活变通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抓关键数据、抓关键因果关系”以建立思维的桥梁。但是,在处理难点问题上我注重“精”处理,力求体现代表性,帮助学生找切入点,尽量避免了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
六、学会归纳,学会总结,促进了学生知识大框架的形成
针对本章知识比较抽象和与生活的联系不够多,我在教学中对每个考点一一攻关。首先抓每个知识点从理解、记忆、运用上的“过关“。如对原子结构、元素符号、化合价等抽象知识点设计了“顺口溜、图例与图片模拟、天天5分钟”等分散记忆的“法则”等等。就11个知识点的重难点突破上尽量将相关知识及时总结、找准关系,形成知识的线条,体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意味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在具体的新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课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在教学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 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