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复习提纲
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复习提纲
人力资源管理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1.人力资源管理起源于人事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2.决定绩效考核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对考核的态度和目标。 3.讲授法属于与知识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
4.一般说来,处于市场衰退阶段的企业应采用高稳定薪酬结构。
5.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被称为人力资源。 6.头脑风暴法有利于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力。
7.企业内部公平主要是指与其他岗位相比,员工的薪酬与其所在岗位工作价值大体相当。 8.某公司为专业技术人才购买汽车,这属于特殊福利。
9.“应聘人员必须具备本地户口”这样的招聘用语违反了招聘原则中的公平公正原则。 10.关于企业薪酬分配原则,分配结果均等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11.在考核结束后,主管与下属之间就评估所做的交流叫评估面谈。 12.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组织目标的达成与组织战略的实现。
13.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员工提高技术、能力。 14.在企业培训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 15.薪酬市场调查是为了确保企业员工薪酬的外部公平。
16.绩效考核指员工的实际绩效与组织的期望。做比较,而通过工作分析可以确定绩效考核的标准。 17.关于福利的看法,错误是:与工资相比,不够恒定,也不够可靠。 18.属于外部激励的奖励方式是奖金。
19.目标管理法能使员工个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20.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诊断应进行全面分析。
21.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视为生产与效益部门。
22.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结果的观察,记录下每位员工表现出来的非同寻常的良好行为或非同寻常的不良行为或事故的绩效考核方法,称为关键事件法。
23.在招聘录用过程中,如果人力资源部与用人部门在人选上意见冲突时,应尊重用人部门的意见。 24. “每月废品率不超过1.5%” 是符合绩效考核指标设置要求的陈述。 25.培训发展循环的最后环节是培训评估。
26.企业招聘测试中,完全不准备问题和答案的面试被称之为非结构化面试。 27.业绩考核是对员工承担岗位工作的成果进行评定和估价。
28.员工获得的随其工作行为和业绩的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报酬称为绩效工资。
29.马克思称用“饥饿政策”进行人事管理的阶段,其人性假设的基础是人是“经济人”。 30.薪酬满意度调查的对象是内部全体员工。 31.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培训。 32.我国职工的社会保险是强制性保险。 33. 企业发展与薪酬管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34.全方位反馈评价的绩效考核方法是360度反馈评价。
35.关于佣金制,“使员工既关注短期业绩,又注意公司的长期效益”的表述是错误的。 36.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结构是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 37.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绩效改进。 38.福利管理原则不包括定期化原则。
39.为保证绩效反馈的有效性,最好的方式是进行“一对一”的反馈面谈。
40.在汽车制造型企业里,工人们通常按计件领取报酬,在这种情况下的绩效考核的重点是结果。 41.人力资源质量指标主要体现为劳动者体质和智力的和谐统一。 42.某公司为高级技术人员购买住房,这属于特殊福利。
43.为了解某员工绩效提高的程度,应以该员工的直接主管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44.在企业人力资源预测中,马尔可夫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找出企业过去人事变动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的人事变动趋势。
45.反映员工所在岗位或所具备技能的价值中较为固定价值的薪酬部分是基本工资。
46.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主要针对社会贫困者或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的是社会救济。 47.为培养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自豪感,必须注意培养认同心理。 48.绩效考核涉及的人员不包括外部客户。
49.企业吸收专业性人员时,应选择的最佳广告媒体是特定的杂志。 50.企业在进行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时,应侧重于关键人员。 5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体现在人员甄选的原则上是用人所长原则。 52.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提高与发展。
53.企业的运行与经营管理需要依靠许多资源,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资源。
54.“应聘人员的年龄必须在28岁以下”这样的招聘用语违反了招聘原则中的公平公正原则。
55.通过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推测人力资源需求量变化的方法是趋势分析法。
56. 可得到更多的人才是外部招募的优点之一。
57.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最直接影响绩效评价质量和效果的人员是直接上级主管。 58.具有“行为缓慢、宁静”特征的人,其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 59.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相互交叉,互为依存。 60.薪酬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是体现公平。
61.早期的人事管理将工作重点放在日常的人事行政业务管理。
62.企业在选择招聘广告媒体时,既要求成本低和传播面广,又要求招聘信息可以被保存,此时一般宜采用报纸媒体。
63.企业招聘测试中,未提前准备好问题和答案的面试被称之为非结构化面试。 64.对患有重大疾病的员工给予适当的补助属困难补助。
65.在培训中既要掌握企业培训的总原则,也要考虑到因人施教的培训特点。
6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基础是:人生活在社会上,主要的需求是要获得友谊和组织的接纳。 67.课堂讲授法属于与技能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 68.人员流动形式中,借调不改变隶属关系。
69.不与劳动者劳动量相联系,但具有重复性与终身性特征的薪酬形式是绩效工资。
70.劳动者与企业签订和变更劳动合同必须遵循三项根本原则。除平等自愿原则、遵守法律和法规原则外,还有一项是按劳取酬原则。
71.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工作是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72.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诊断应进行组织或系统分析。
73.美国学者卡兹通过对组织寿命的研究,认为组织内信息沟通水平最高、获得成果最多的最佳组织年龄区为0.5年—3年。
74.在企业培训中实验法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
75.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的优点是企业的薪酬成本低。 76.人力资源规划的最终目标是要使组织和个人都得到长期利益。
77.导致培训重要的因素有:技术进步;学习型组织;团队工作;组织重组;参与管理。
78.“职业路径”是企业为员工设计的自我认知、成长和晋升的管理方案,其作用体现在:帮助员工了解自己;掌握员工职业需要;帮助员工满足需要;满足企业需要。
79.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公开原则;反馈原则;制度化原则;正确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0.企业薪酬调查时应选择:其他行业中有相似岗位或工作的企业 ;经营策略、信誉、报酬水平和工作环境均合乎一般标准的企业;属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企业 ;本地区在同一劳动力市场上招聘员工的企业。 8
1、三重需要激励理论认为人的三种需要是: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合群需要。 82.面试的主要内容有:学术成就;工作经历;个人素质;人际关系能力;求职意向。 83.有效的薪酬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 84.绩效目标应该是可量化的;可测量的;长期与短期并存的。
85.在制定了培训需求调查计划以后,在调查中要关注的问题是:了解受训员工的现状;寻找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确定受训员工期望;分析这些调查资料,从中找出培训需求。
86.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投资增值原理;互补合力原理;激励强化原理;个体差异原理;动态适应原理。
87.面试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单独面试;小组面试;集体面试;压力面试。
88.在培训实施计划控制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收集培训相关资料;比较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实现目标的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计划检验工具;对培训计划进行检讨,发现偏差;公布培训计划,跟进培训计划落实 。
89.企业实行人员外部征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刊登广告;就业服务机构;猎头公司;大中专院校;推荐和自荐。
90.自然减员,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中的主要现象,属于自然减员的是:退休;退职;离休;辞职。 91.人的劳动能力包含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
92.人力资源管理简称HRM,是指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93.职务分析是指收集、分析和记录职务相关信息的过程,目的是了解职务的性质、内容和方法,以及确定从事该项职务需要具备的条件和任职资格。
94.人力资源计划简称HRP,是指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保持一致的过程。 95.绩效是指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绩效评价是帮助员工寻找并缩小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工作绩效之间差距的过程。
96.培训也称人力资源开发,是改进员工的能力和企业绩效的过程。
97.人力资源是指具备从事特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人才的总和。 98.招聘是寻找空缺职位的合格候选人的可能来源,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吸引他们到企业来的应聘过程。 99.职业计划是一个人确定职业目标,选择不断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目标的重点应放在个人目标与现实机会的配合上,而不应仅仅集中在晋升机会上。
100.报酬是指员工作为个人劳动的回报而从企业得到的各种类型的酬劳。包括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 101.利润分享计划指用盈利的变动衡量企业绩效,超过目标利润的部分在企业全体员工之间进行分配的一种激励形式。
102.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确定企业是否能够保证人员具有必要的能力以及人员来自那里的过程。 103.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未来所需人员数量和类型的估计。
104.收益分享计划制企业在本期生产中节约的成本与上期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按事先确定的比例将节约额度在企业员工之间进行分配的激励形式。
二、概念题
1.人力资源管理简称HRM,是指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职务分析是指收集、分析和记录职务相关信息的过程,目的是了解职务的性质、内容和方法,以及确定从事该项职务需要具备的条件和任职资格。
3.人力资源计划简称HRP,是指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保持一致的过程。 4.绩效是指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绩效评价是帮助员工寻找并缩小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工作绩效之间差距的过程。
5.培训也称人力资源开发,是改进员工的能力和企业绩效的过程。
6.人力资源是指具备从事特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人才的总和。
7.招聘是寻找空缺职位的合格候选人的可能来源,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吸引他们到企业来的应聘过程。 8.职业计划是一个人确定职业目标,选择不断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目标的重点应放在个人目标与现实机会的配合上,而不应仅仅集中在晋升机会上。
9.报酬是指员工作为个人劳动的回报而从企业得到的各种类型的酬劳。包括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 10.利润分享计划指用盈利的变动衡量企业绩效,超过目标利润的部分在企业全体员工之间进行分配的一种激励形式。
11.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确定企业是否能够保证人员具有必要的能力以及人员来自那里的过程。 12.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未来所需人员数量和类型的估计。
三、简答题:
1.人力资源具备哪些特点,企业才能获取竞争优势。
企业的竞争必须通过人才来实现,因此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资源会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些条件是指当一个企业拥有或开发了能够创造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或有组织的资源时,这一资源就能创造出竞争优势。
2. 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的方法。
需求预测方法:经理人员判断、德尔非法、趋势分析法、比例分析和回归分析。
供给预测方法:人员流失分析、马尔科夫矩阵、人员阶梯图、管理人才储备库和技能储备库。 3. 内部招聘的优点。
能够鼓舞员工的士气,防止人才外流;企业对员工有很好的了解;员工对企业的情况较熟悉,容易进入工作状态,需要培训较少;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有认同感并且不易辞职;节省招聘费用。 4. 培训的作用。
消除员工因能力不足差劲的工作表现,降低员工的缺勤率和流动率;使员工掌握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改善员工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防止员工工作技能退化。 5. 职务分析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六种信息:工作活动;工作中人的行为;工作中使用的机器、设备、工具以及其他辅助工具;工作的绩效标准;工作的环境和工作对人员的要求。 6. 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序;开发与选择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监控与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向直线管理者提供建议咨询和服务。
7. 从申请人方面,面试的目标是什么。
一是被倾听和被理解;二是有充分的机会说明自己的具备条件;三是得到公平对待和受到尊重;四是收集职位和企业的有关信息;五是做出该项职位是否如意的决策。 8. 对企业而言,面试的目标有哪些方面。
收集申请人的有关信息;传递企业和职位的有关信息;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与求职者建立和睦关系;做出申请人是否符合在职位的决策。 9. 内部招聘的缺点。
申请岗位而未录用的员工积极性受到打击;在空缺岗位内定的情况下,还要与所有申请人面试,浪费时间;可能引起妒忌、攀比的心理,或引发拉帮结派等派生问题;被提升的人面临艰难的角色转换;近亲繁殖,被提拔的人缺乏创造性。
10. 奖励计划失败的原因
奖励标准不公平或不恰当;员工担心绩效长期超过标准,企业会改变或提高奖励标准;群体规范的效应或旁人施加的压力;员工不理解奖励计划。 11. 利润分享计划与收益分享计划的区别
利润分享计划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施,收益分享计划在部门实施;利润分享计划衡量的指标是利润,收益分享计划还可以是生产率的提高;收益分享计划激励效果比利润分享计划更强。 12.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注重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重视能力,快速提拔;刚性工资;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13.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不发达的劳动力市场与终身雇佣;重视员工素质和培训;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弹性工资;合作性劳资关系。
14. 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绩效评价
企业必须对员工晋升、增加工资、分配奖金、解雇、转岗和培训等作出决策,绩效考评是重要依据之一;绩效评价反映了企业和员工对公正公平的需求;绩效评价可以为上级检查下级工作,为制定员工的个人职业计划提供良好的机会。
四、综合题
1. 对360度绩效反馈的理解。
(1)360度绩效考评也称为评价开发计划,是一种将绩效评价与人才培养结合的管理创新。 (2)作法:首先,评价者要听取被评价者的同事和下属的意见,以及让被评价者进行自评。然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会面就评价报告进行讨论。最后,双方一起讨论,制订下一被考评者的绩效目标、评价标准和事业发展计划。
(3)优点:上级更好的了解下级,激励员工参与管理,鼓励员工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迫使上级帮助下级发展,改善团队合作,培养员工的责任心。
(4)缺点是花费时间多,只适用管理者,受文化影响大。 2.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1)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实现企业的目标。这个目标派生出四项职能:人力资源配备、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补偿和人力资源保障; (2)人力资源配备包括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和选择等内容;
(3)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员工培训、职业计划和绩效评价等内容; (4)人力资源补偿主要指报酬管理、福利管理和激励计划等;
(5)人力资源保护包含安全管理、健康管理、工作生活质量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内容。 3.奖励计划成功的原则。
(1)奖励计划要与战略相联系 (2)确保绩效和报酬直接挂钩 (3)奖励计划要易于员工理解
(4)设置有效的标准,应被员工认为是公平的。 (5)确保标准的执行 (6)保障基本收入
(7)获取工作群体对奖励计划的支持 (8)建立公正的衡量系统
(9)要长期绩效、短期绩效兼顾(10)考虑企业文化 4.谈谈对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和情境面试的理解。 (1)面试包括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和情境面试三种。
(2)非结构化面试没有应遵循的特别形式,面试人可以任何方式、不受任何限制的提出问题。它是一种综合性面试,特点是鼓励对方多讲,但耗时较长。
(3)结构化面试有事先准备好的提纲,面试人要按事先拟定的问题及顺序发问。可以减少非结构面试的不一致和主观性,增加面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气氛过于严肃。
(4)情景面试是向所有应试人提出一系列于职务相关联并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有些类似于结构化面试,根据事先确定的参考答案进行评定,提高面试的可靠性。 5.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二者可归结为一系列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都关注人才的素质和要求,都寻求人才选择、培训、评价发展和奖励的有效方式。
(2)区别:人事管理是单纯的人事观点,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经营观点
人事管理是行政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型管理 人事管理是控制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开发型管理 人事管理是封闭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开放型管理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习提纲
1. 约翰·R·康芒斯是第一个使用人力资源概念的人。人力资源的概念是德鲁克首先正式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吸纳、维持、开发、激励。
3. 能力测试包括:一般能力测试、能力倾向测试和特殊能力测试。 4. 按照培训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培训与开发划分为:知识性培训、技能性培训和态度性培训三大类。
5. 按照面试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三种类型。
6.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总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
7. 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的四种角色:战略伙伴、管理专家、者、变革推动者。
8. 企业发展战略一般有三种类型:成长战略、、。
9.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即。
10.职位上每项职责的工作业绩衡量要素和衡量标准称为 。业绩标准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人员的供需平衡,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员的需求。
11. 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1.绩效具有三个主要的特点:多因性、、动态性。 名词解释
1.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保证以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2.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HRP),是组织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科学地分析与预测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组织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取需要的人选。
3. 职位分析 :又称工作分析、职务分析或岗位分析,它是一种应用系统方法对组织中某一特定工作或职位的任务、职责、权利、隶属关系、工作条件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做出明确规定,并确认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资质的过程。
4. 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什么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5.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有效管理员工以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进而促进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持续过程。
6. 绩效: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则是指工作的行为。
7. 胜任素质:指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即鉴别性胜任素质,以及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合格者与表现不合格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即基准性胜任素质。
8. 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9.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组织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10. 激励薪酬:是指以员工、团队或者企业的绩效为依据而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薪酬。 简答题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包括:
1、人力资源规划;
2、职位分析;
3、招聘录用;
4、绩效管理
5、薪酬管理;
6、培训开发;7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8、员工关系管理
2、薪酬管理的意义?
答:(1)有效的薪酬管理有助于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员工 (2)有效的薪酬管理有助于实现对员工的激励 (3)有效的薪酬管理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绩效 (4)有效的薪酬管理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在于,能够促使管理者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与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促使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必须区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于保健因素不能无限制地满足,这样做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而应当更多地从激励因素入手,满足员工在这方面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
4、简述激励过程中的七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答:(1)需要的产生,在人的内心产生不平衡,引起心理上的紧张。(2)个人寻找和选择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法,当然在选择满足需求的途径时要 以身的能力为基础来进行,不能选择那些不现实的方法。(3)个人按照既定的目标去行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4)组织对个人在实现目标方面的 绩效进行评价。(5)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6)根据奖励和惩罚重新衡量和评估需要。(7)如果这一激励过程满足了需要,个人就 会产生满足感;如果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激励过程就会重复,可能要选择另一种不同的行为。
5、职位分析的含义
答:职位分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职位分析的结果是形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其中职位描述是以书面叙述的方法来说明工作中需要从事的活动,以及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作条件的信息。而职位规范则用来说明承担这项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有的特定机能、工作和知识、能力以及其他身体和个人特征的最低要求。
6、职位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答:1.职位标识2.职位概要3.履行职责4.业绩标准5.工作关系6.使用设备7.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8.任职资格9.其他信息
7、招聘的工作程序
答:1.确定招聘需求 2.制定招聘计划 3.招募 4.甄选 5.录用 6.效果评价(每点1分)
8、招聘的含义及包括哪三部分?
答:招聘是指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职位空缺计划,寻找合适的人员来填补这些职位空缺的过程。招聘包括招募、甄选与录用三部分。招募是指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候选人来申报企业空缺职位的过程;甄选是指企业
采用特定的方法对候选人进行评价,以挑选最合适人选的过程;录用是指企业做出决策,确定入选人员,并进行初始安置、试用、正式录用的过程。
论述题
1.试论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职位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职位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位分析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①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必要的信息,增强人力资源规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②为人员的招聘、甄选和任用,提供明确的标准,有助于提高人员招聘录用的质量。
③为员工培训和开发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培训开发工作的绩效。
④为员工职业生涯提供咨询指导,有助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⑤为绩效管理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
⑥为薪酬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保证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2)职位分析对企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①通过职位分析,有助于员工本人反省和审查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行为,以帮助员工自觉主动地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圆满地实现职位对企业的贡献。
②通过职位分析,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地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从而有助于公司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上升到战略地位。
③通过职位分析,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当前所做的工作,可以发现职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职责空缺现象,从而及时地进行职位调整,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
2、什么是职位薪酬体系?有哪些特点?如何制定职位薪酬体系?
职位薪酬体系,就是首先对职位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赋予承担这一职位工作的人与该职位的价值相当薪酬的一种基本薪酬制度。
职位薪酬体系是一种传统的基本薪酬的制度,它最大的特点是员工担任什么样的职位就得到什么样的薪酬,在确定基本薪酬的时候基本上只考虑职位本身的因素,很少考虑人的因素。在这种薪酬制度下,有些员工个人的能力可能会大大超过其所担任的职位本身所要求的技术或资格水平,但是在职位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得到与当前工作内容相对等的薪酬水平。
基于职位的薪酬体系实际上就是将员工在组织内所占据的特定职位作为测度员工实际劳动付出的一个主要指标,其操作流程为:第一,对此项工作职位进行职位分析;第二,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工作说明书;第三,对职位进行评价;第四,根据职位的相对价值进行排序,即建立职位结构。
3:员工甄选的原则。
1.因事择人,知事识人。因事择人强调人员录用必须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中的人员供需计划,满足企业的实际人员需要。在招聘录用工作中对空缺岗位的特点和需要任职者具备的任职资格与胜任素质必须非常清楚。2.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在招聘过程中,要以企业利益为重,杜绝任人唯亲,录用人才时应做到大贤大用,小贤小用,不贤不用。要对应聘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考虑每个应聘者的能力、性格、知识和技能。3.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对待应聘者应做到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不得人为制造不平等的限制。科学地决定最适合于企业的录用人选。4.严爱相济,指导帮助。员工在试用期间,管理者需为其制定工作标准与绩效目标,对其进行考核并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在工作上帮助员工取得进步,用情感吸引他们
留在组织中。
4、绩效考核中的误区及应对措施。
答:1.晕轮效应。这种错误就是以员工某一方面的特征为基础而对总体做出评价,通俗的讲就是“一俊遮百丑”。2.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指考核主体使用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不是根据客观情况来对员工进行评价。3.近期误差。这种错误是指以员工近期的表现为根据而对整个绩效考核周期的表现做出评价。4.首因效应。指考核主体根据员工起初的表现而对整个绩效考核周期的表现做出评价。5.像我效应。这种错误就是指考核主体将员工跟自己进行对比,与员工相似的就给予较高的评价,与自己不同的就给予较低的评价。6.对比效应。这种错误是指在绩效考核中,因他人的绩效评定而影响了对某员工的绩效评价。7.溢出效应。这种错误就是指根据员工在考核周期以外的表现对考核周期内的表现做出评价。8.宽大化倾向。这种错误就是指考核主体放宽考核标准,给所有员工的考核成绩都比较高。
应对措施:1.建立完善的绩效目标体系。2.选择恰当的考核主体。3.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4.对考核主体进行培训。
第三篇:水资源管理复习提纲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水的总体,包括海洋、大气、湖泊、沼泽、水库、雪山、冰川、地下、土壤、生物等水体。但是海洋水含有较高的盐分,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二、水资源的基本特性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它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相比具有独特的性 1.消耗、补偿的循环性2.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3.经济效果的两重性 4.水资源的易污染性 5.水资源的商品性 6.水资源的社会属性
三、世界淡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1.淡水资源总量少2.淡水资源分布不均3.淡水资源缺口大
4.水危机已经成为导致地区国际冲突频发的重要原因 5.水环境和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四、我国的水资源
水资源紧缺和水源污染、水环境恶化是当前中国水资源的重大问题。 中国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水资源总量趋于减少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组合不匹配 4.水资源浪费普遍,用水效益亟待提高5.水环境破坏与污染严重
五、水资源管理的内容1.水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使用权 2.水资源的政策 3.水量的分配和调度4.防洪问题5.水情预报6.水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
六、水资源管理的任务
(一)研究水资源的属性、形成机制、时空分布和发展规律。
(二)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源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综合的管理体制。
(三)研究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水资源管理的经济和技术措施。
(四)研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与节约用水。
(五)研究水质保护与水污染控制,水害原理与防治。
(六)研究水资源配置与规划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七、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 鉴于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许多国家将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年8月29日第二次修订)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水资源危机已不是地球上的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水资源危机已经危及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那么,―世界水日‖就不应该是每年的3月22日,而应该是地球上每个人的每一年的每一天;―中国水周‖也应该是全体中国人每一年的每一周!
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包括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方案,处理好防洪和兴利的调度原则,提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相应措施的管理等。
二、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1.坚持依法治水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水法》条文内容从水资源
管理的各个方面给予了明确规定和说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必须要尊重和遵守的
法律。这就要求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从事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按照法律程序,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绝不允许任何超出法律的非法行为发生。 2. 坚持水是国家资源原则
水资源的国家属性是宪法和水法明确规定的,任何个人、集体均无权占为己有,更不允许只为个人和小集体利益而不顾大局,影响区域、全局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规划与布局,水环境保护。 3.坚持效益最优原则
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 (规划、设计、运用),都要拟定最优化准则,以最小投资取得最大效益。
4.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度原则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两个组成部分,存在互相补给、互相转化的关系,开发利用任一部分都会引起水资源量的时空再分配。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质和储存条件,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5.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要重视森林保护、草原保护、水土保持、河道湖泊整治、污染防治等工作,以取得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效应。 6.水量和水质统一管理原则
由于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可用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在制定供水规划和用水计划时,水量和水质应统一考虑,规定污水排放标准和制定切实的水源保护措施。 7.坚持用水价进行经济管理的原则
水资源的商品属性决定了供水不仅是有偿的,而且合理的水价应该以完全反映边际成本为目标。这一成本包括:供水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项目的费用、水资源污损费用、外部因素引起的供水系统的毁损费用。这样,水利工程大量依赖补贴、效益低下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其次,需求管理采用鼓励性措施(如税收、信贷等)和抑制性措施(如高价、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水的需求。
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是关于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组织结构、职权和职责划分等总称。
中国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模式经历了由分散管理模式向集中管理模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组织体系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四、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就是现行的有关调整各种水事关系的所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有机整体。水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
1.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的作用:
(1)确立水资源管理的体制;(2)确立一系列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 (3)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4)为解决各种水事冲突提供了依据; (5)有助于提高人们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2.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的特点
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规,除了具有普通法律法规所具备的规范性、强制性、普遍性等特点以外,因其调节对象本身的原因,还具有以下特点。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2)技术性 (3)动态性 (4)公益性 3.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构成
(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2)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单项法规(4)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 (5)由国务院及所属部委制定的相关部门行政规章 (6)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7)各种相关标准
(8)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相关法律解释(9)其他部门法中相关的法律规范
五、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措施 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措施与手段,就是以经济理论作为依据,由政府制定各种经济政策,运用有关的经济政策作为杠杆,来间接调节和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水事活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措施,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水价和水费政策、排污收费制度、补贴措施以及水权和水市场等。
1.水价、水费和水资源费
水价是水资源使用者为获得水资源使用权和可用性需支付给水资源所有者的一定货币额
水费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如电灌站、闸管所)或供水单位(如自来水公司)为用户提供一定量的水而收取的一种用于补偿所投入劳动的事业性费用。 水资源费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直接取用地下水、江河、湖泊等地表水的单位和个人,向水资源主管部门缴纳的费用。
水费和水资源费是水资源用户向供水单位或水资源主管部门缴纳的水资源有偿使用的费用,而水价是其确定的基础。当水价为供水价格时,在数量上等于水费。当水价为严格意义上的水资源资产价格时,水资源费是水价中的资源水价部分;就我国现行情况来看,水费在数量上要小于水价。
2.“三元”水价: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
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水价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构成,即所谓的―三元‖水价。用公式表示为 P=P1+P2+P3 式中,
P为水价,P1为资源水价,P2为工程水价,P3为环境水价。
资源水价是水资源资产归国家所有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国家作为水资源资产的拥有
者,让个人或企业使用水资源所获得的报酬。
工程水价即指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
环境水价是指经过使用的水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环境,而为治理污染和保护水环境所付出的代价。3.水权和水市场
水权是水资源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以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总称,也可以称为水资源产权。水权和其他产权一样,权属明确,受法律保护,不可能同时被两个人同时拥有,但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可转变权属关系。
水市场是指水资源及与水相关商品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交易场所,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水市场的作用:首先,水市场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通过市场交易,使水资源流向最需要的用户,不同用水户之间通过市场交易可以使得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其次,水市场的出现,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调节水价,促进了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无谓浪费。第三,水市场的建立是以水权明晰为前提,同时,水市场的发展,也促使了水权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第四,通过水市场进行水权及水相关商品的交易,缓解了不同用户间的用水竞争,减少了水事纠纷。第五,排污权市场、废水处理市场、污水回用市场等的出现,有助于有效地防治水污染,并促进了污水的回收再利用,水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第六,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有利于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第七,水市场的构建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公众对水是一种战略性经济资源的认识,培养公众水资源与水环境有偿使用、水权有偿取得和有偿转让的观念,从而使得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水市场交易原则:水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进行水资源及水相关商品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市场交易时,除了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交易原则之外,因水资源本身的特殊性,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则需要考虑。根据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水市场交易原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和效率原则;③有偿转让和合理补偿的原则;④整体性原则;⑤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六、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措施 ―3S”技术:所谓―3S‖技术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础,将GIS、RS、GPS三种技术与其他高科技(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 3S技术充分集成了RS、GPS高速、实时的信息获取能力和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以有效地进行水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分析,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信息资料和决策支持。
水资源评价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水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一、水循环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连续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太阳辐射能是最基本的能源,其它的动能(水的水平运动)与势能(水的垂直运动)均是在此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水量平衡:从地理学的角度,水量平衡是指在任意给定的时域和空间内,水的运动(包括相变)是连续的,遵循物质守恒,保持数量上的平衡。电力学给出的定义是:任一区域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量变化。水利科技将水量平衡定义为一定区域(或水体)在一定时段内水的收入量与支出量之差等于该区域(或水体)的蓄水变量。
无论从那个角度,地球上水的总量在一定时间段内是保持不变的,只是在各种状态与过程中转换而已。
在特定的水系统中,输入的水(I)与输出的水(O)之差就是该系统内蓄水量(△W)的变化值,其通式为: I–O = ±△W式中,I——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O——给定时段内输出水量;△W——给定时段内蓄水量变化。
2.结论: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水量基本上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降水量等于海洋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差,显然,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降水量等于陆地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和;陆地上的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3.水量平衡研究意义: (1) 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以对研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出评价。(干旱与湿润环境) (2) 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水资源供需平衡) (3) 水量平衡法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 (4) 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一。(2012年云南旱灾)
三、水资源评价1.概念: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从二个应用学科方向给出了水资源的定义:从地理学的角度,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某一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定量计算,并分析供需平衡及预测其变化趋势。从水利科技的角度,水资源评价是指在确定水资源的来源、数量、变化范围、保证程度及
2.内容:水资源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主要集中在水资源数量评价和水资源质量评价二个方面。 1.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基本公式为: W=R+Q-D
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为地表水资源量;Q为地下水资源量;D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复量。
水资源数量评价也被称为水资源数量估算。2.水资源质量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对水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数量、性质及其时空分布等的评价。根据不同需要可分为供水水质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和专门性水质评价。 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与管理前提和保障措施。水资源规划合理与否不仅决定着水资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不同经济社会领域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对水资源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在介绍水资源规划的概念、原则与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水资源规划工作流程,对水资源需求、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预测。
一、水资源规划的概念
水资源规划是指在统一的方针、任务和目标指导下,通过调整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协调防洪抗旱、开源节流、供需平衡以及发电、通航、水土保持、景观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以提高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效率为目标而制定的总体计划与安排,并就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
二、水资源规划的原则:有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1.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基于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商品属性确定的。以纯经济学观点,对水资源在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应解释为:水是有限的资源或资本,经济部门对其使用并产生回报。 2.公平性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公平指的是―机会选择的均等‖。公平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各方利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它要求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区域内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对所有家庭而言的,无论其是否有购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依据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水价结构进行分水。 3.可持续性原则
要求近期与远期之间、当代与后代之间对水资源的利用上需要有一个协调发展、公平利用的原则,而不是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甚至破坏,即当代人对水资源的利用,不
应使后一代人正常利用水资源的权利受到破坏。水资源规划的可持续性原则,既强调在水资源利用上的代际公平,同时又对当代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中应尽的义务作出了明确要求。
除上述基本原则外,在水资源规划中,还要兼顾以下原则:即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综合开发利用等。
三、水资源规划的指导思想
1.水资源规划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2.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或可再生性,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在可利用量以内,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3.水资源规划的实施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水资源规划方案是可行的。 4.从区域或流域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不同水平年流域上下游以及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用水间的平衡,确保区域或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5.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注重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注重从社会发展的根源上来寻求解决水问题的途径,同时也配合采取一些经济手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6.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配置是在水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控与分配的方案、手段和措施,是对水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本章在介绍水资源配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和原则,提出水资源配置的流程及研究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对水资源合理配置机制进行分析。目的是提高大家对水资源配置中各种科学理念的认识,为从事相关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水资源配置的基本概念:水资源配置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内,遵循高效、公平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资源配置准则,利用系统科学方法、决策理论与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与积极保护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间与各用水部门间进行时空调控和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
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水资源配置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全部内容。
2.原则:水资源配置与水资源规划目标一致,但具体内容有别。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可承载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 4)开发和保护相结合原则(5)兴利和除弊相结合原则(6)综合效益协调最优原则。
现状水平年:一般是指开始规划项目时能够收集到最完整的资料的年份,习惯上一般选报告编写时的前一年作为现状水平年,比如2012年开始的项目,现状水平年一般选择2010或2011年,这是因为如果选择2012年作为现状水平年,很多社会经济数据往往无法收集到。
规划水平年一般指工程完工后的10~20年,最好和国民经济5年计划一致,项目小,水平年可选前一点,项目达,水平年可以选后一点,比如大型工程,基准年(现状水平年)可以选择2010或2011年,规划水平年可以选择20
15、2020、2030年等 1.灌溉用水量及灌溉定额
1)灌溉水量是指从灌溉供水水源所取得的总供水量。
2)灌水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灌溉一次所需要的水量, 以m3/亩表示。
3)灌溉定额是指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灌溉的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的总和,也叫总灌水量,以m3/亩表示。灌溉定额也分为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
2.灌溉渠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溉的工程系统。
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三大部分。
灌溉渠道系统和排水沟道系统并存,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
灌溉渠系规划:灌溉渠道按其使用寿命可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种:
多年使用的永久性渠道称为固定式渠道;使用寿命小于一年的季节性渠道称为临时渠道。
按其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可分为若干等级: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在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往往多于四级,干渠 可分成总干渠和分干渠,支渠可下设分支渠,甚至斗渠也可下设分斗渠;
1.灌溉用水量及灌溉定额
1)灌溉水量是指从灌溉供水水源所取得的总供水量。
2)灌水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灌溉一次所需要的水量, 以m3/亩表示。3)灌溉定额是指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灌溉的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的总和,也叫总灌水量,以m3/亩表示。灌溉定额也分为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 2.灌溉渠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溉的工程系统。灌溉渠道系统和排水沟道系统并存,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 地表水取水方式:无坝取水有坝取水提水取水水库取水
地下水取水方式: 垂直取水建筑物 :管井、筒井水平取水建筑物:坎儿井多向取水建筑物:辐射井 坎儿井:地下廊道截取地下潜流并起输水作用;立井用于施工
出土和通风。主要分布于新疆山前冲积扇下部和冲积平原地区。
在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较少 几个反映灌溉水利用率的用水指标:
1.渠道水利用系数:指某一渠道末端的净流量与进入渠道毛流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某条渠道的输水损失情况,或者是某一级渠道水量损失的平均情况。
2.渠系水利用系数:等于灌溉渠道系统中从末级渠道放出的净流量与渠首引进的毛流量的比值,它等于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它反映了整个渠系的水量损失情况,它不仅反映了灌区的自然条件和工程技术状况,而且还反映出了灌区的管理工作水平 。
s
干
支
斗
农
3.田间水利用系数:指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旱作农田是指存在计划湿润层中的
灌溉水量;对水稻田,指蓄存在格田内的灌溉水量)和末级固定渠道(农渠)放出水量的比值。
它反应了田间工程状况和灌水技术水平。
4.灌溉水利用系数:指实际灌入农田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水量的比值,也等于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它是评价渠系工作状况、灌水技术水平和灌区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
度,相对一定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下客观需求的水资源。生态需水与相应的生态保护、
1.工业用水的途径恢复目标以及生态系统自身需求直接相关,生态保护、恢复目标不同,生态需水就会供水水源:1)河流取水;2)水库(湖泊)取水;3)海水取水;)4.地下水 不同。生态需水是相对合理的水量。 2.工业供水系统 生态耗水(ecological water consume):生态耗水是指现状多个水资源用户(生产、生包括取水工程、输水工程、水处理工程和配水工程四个部分。 活和生态)或者未来水资源配置(生产、生活和生态)后,生态系统实际消耗的水量。
工业循环水系统生活用水是人类日常生活及其相关活动用水的总称。生活用水分为城市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 1.生活给水系统:给水系统一般由取水工程、净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三部分组成: 水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用户给水处理 以地表水作为水源时,生活饮用水处理工艺流程下图:
城市供水管网输配水管网损失率1.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一词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莱(A. G. 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 2.生态用水的定义
生态用水也叫生态需水、生态环境用水,是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而提出的新
概念。广义上说:是指维持全球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比如河流、湿地等维持本身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生态需水(ecological water demand):以水循环为纽带,从维持生态系统自身生存角
它需要通过该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耗水的平衡计算来确定。生产、生活耗水过大,必
然挤占生态耗水。
生态用水
蓄水调节工程措施:抬高水位的工程调节措施是指通过对河湖水位的抬高,增大河湖水面和水深来满足生态用水的需要。蓄水调节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在河道或湖泊出口处
建设橡胶坝、翻板坝、溢流堰、节制闸等,以蓄水来抬高水位。
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大第29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新《水法》),2002年10月1日以国家主席令下发。这是现今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基本内容:(共八章82条) 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第四章 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第五章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第六章 水事纠纷
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第七章 法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水法》提出―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特别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2.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
五、保障措施 3.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第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第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第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联合国确定2013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WaterCooperation)。我国纪念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第四篇:信息资源管理复习提纲(第四章)
第四章 信息资源内容管理
本章从信息处理的环节(需求、收集、存储、传输、加工、使用)来探讨信息资源的管理。本章内容实用性强,要求能结合 实际应用来理解相关的方法和手段。
1.【识记】信息需求的定义是什么?(P98)名词解释
所谓信息需求,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对信息的需要。
2.【识记】作为信息用户的人类个体或群体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P98)[201104综合分析题]案例4-1 注意 信息用户 名词解释
将既具备信息需求又具有信息行为的人,称之为信息用户。信息用户包括个人用户和团体用户。作为信息用户的人类个体或群体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1)拥有信息需求,及需要接收信息以解决未知问题。信息需求是信息用户最为本质的特征。
(2)具备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况能力、抽象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等),即有能力接收、处理和利用信息。
(3)具有接受信息服务的行动,即事实上接收和利用信息。
如果只具备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而未形成实际的行动,则为潜在信息用户。 3.【识记】职业信息需求的定义是什么?(P98)[201104单选] 职业信息需求是指除了生活中的信息需求之外,个人的信息需求还包括工作中产生的信息需求。
4.【识记】生活中的信息需求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P98) (1)物质生活的信息需求; (2)精神、文化生活的信息需求; (3)个人安全的信息需求;
(4)劳动和其他社会工作的信息需求; (5)社会交往与互助的信息需求; (6)适应社会的信息需求; (7)增长知识的信息需求; (8)创造活动的信息需求;
(9)实现某种生活目标的信息需求; (10)产生某种兴趣的信息需求。
5.【识记】职业信息需求可以分为哪些类别?(P98)
一、为完成工作而产生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 (1)为熟悉各工作环节而产生的信息需求;
(2)为了解同行业及同仁的工作情况而产生的信息需求; (3)为熟悉客户情况而产生的信息需求; (4)为提高职业技能而产生的信息需求。
二、为应付工作中的异常情况而产生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为解决工作中发生的意外
1 事件而产生的信息需求,如了解事件的性质,明确是否发生过类似事件,有无详细记录,如果有,是如何解决的,等等。
6.【识记】组织活动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层次?(组织中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P99)组织中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
一、操作人员
最底层的操作人员包括两类:
(1)负责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工人; (2)普通职员,负责事务性的工作。
二、基层管理人员
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操作层人员的工作,这要求他们熟悉操作层各项任务,以便能与操作层人员共同解决生产和人事问题。
三、中层管理人员及技术或专业人员
中层组织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活动,他们单独工作或组成专家小组。另一类则是从事各部门管理工作的人员,我们称之为中层管理人员。
四、高层管理人员
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是组织各项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核心。
五、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需求种类依其工作性质而定。
7.【识记】专业技术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有哪些?(P100) (1)通常需要原始的,未经加工处理的数据。 (2)其信息需求取决于工作性质。
8.【识记】决策过程可分为哪三个阶段?(P100)注意决策的定义(名词解释) 决策是一种管理活动,是决策者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判断、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决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发现问题;
(2)设计和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
(3)选择执行其中的一个方案以解决问题。
9.【识记】决策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别?(P100)[201104单选] 注意要能够区分哪些是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问题。 (1)结构化问题
结构化问题是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重复发生的问题。对这类问题,通常有固定的处理方法。由基层管理人员完成。
(2)半结构化问题
半结构化问题并无固定的,重复使用多次的解决方案可遵循。需要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由中层管理者完成。
(3)非结构化问题
非结构化问题是指独一无
二、非重复性决策的问题。面对非结构化问题,要更多地依靠决策者的直觉,由高层管理者来完成。
2 10.【识记】信息采集的定义是什么?(P101)名词解释
所谓信息采集,是指根据用户的需要,寻找、选择相关信息并加以聚合和集中的过程。 11.【识记】信息源的定义是什么?(P102)名词解释
信息源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它是自然界和人类一切活动和思维的反映,是人类知识和记忆的物质载体,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第一要素,信息源数量巨大形式多样。
12.【识记】信息源可以分为哪些类型?(P102)
(1)根据信息是否被记录,可分为记录型信息源和非记录型信息源,如图书、声像等属于记录型信息源,而样品、标本和掌握信息的人等则属于非记录型信息源。
(2)对于记录型信息源,可根据信息被加工的层次,划分成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三次信息源以及N次信息源。文献信息源是一类重要的记录型信息源。
(3)根据信息是否数字化,可以将信息源分为数字化信息源和非数字化信息源,数字化信息源包括组织内部的各种信息系统、专业数据库、互联网上的数字出版物等;
(4)根据信息的载体,可以将信息源分为印刷型信息源、缩微想、型信息源、电子型信息源、实物信息源、声像信息源等;
(5)根据信息的运动形式,还可以把信息源分为静态信息源和动态信息源等。 13.【识记】专业数据库是什么?(P102)[201104单选] 专业数据库是数字化信息源。
14.【识记】文献的定义是什么?(P102)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是知识型信息传承与共享的重要工具。 15.【识记】根据载体的形式,文献分为哪些类型?(P102) (1)印刷型; (2)缩微型; (3)机读型; (4)声像型;
16.【识记】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文献可以分为哪些类型?(P26) (1)图书
凡篇幅达到48页以上并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称为图书。 (2)连续型出版物
连续型出版物,顾名思义,在时间上是有一定的连续型,包括期刊、报纸和出版物。 (3)特种文献
专刊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档案资料、产品资料等则是特种文献,也叫特种出版物。
17.【识记】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哪些类型?(P103) 注意区分哪些是一次、二次、三次文献。
(1)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
(2)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
3 (3)三次文献是在
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
18.【识记】信息采集需要遵循哪些原则?(P103)[201107单选] 可出多种题型。 (1)目的性原则
信息采集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又称针对性)。 (2)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 (3)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是指所采集到的信息能够反映出当前社会活动的现状,也包括人未发现和未使用过得独具特色的信息,以及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事物个性的信息。
(4)经济性原则
信息采集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采集的信息量不一定是越全越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5)计划性原则
采集信息时,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照顾未来的发展;既要广辟信息来源,又要做到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6)可靠性原则
信息采集必须坚持调查研究。 (7)预见性原则
信息采集人员要掌握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采集信息时既要着眼于现实需求,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善于发现新动向,随时了解未来趋势,采集哪些对将来发展有指导作用的预测性信息。
19.【识记】信息采集方法的定义是什么?(P104)名词解释
所谓信息采集方法,是指根据信息采集计划,广泛开辟信息来源,及时将信息采集到手的基本方法。
20.【识记】网上信息资源自动采集如何实现?(P104)[201107单选] 网上信息资源自动采集要结合搜索引擎技术和链接分析技术。
21.【识记】按信息采集方式划分,信息采集可以分为哪些方法?(P104)[201204名词解释] 注意名词解释,选择题
(1)定向采集法
定向采集法是指在采集计划范围内,对某一学科、某一国别、某一特定信息尽可能全面、系统地进行采集。
(2)定题采集法
定题采集法是根据用户指定的范围或需求有针对性地采集信息。 (3)定点采集法
定点采集法是指聘请专门的信息采集人员定点采集相关信息资源。 (4)主动采集法
4 主动采集法是指针对特定需求或根据采集人员的预测,事先发挥主观能动性,赶在用户提出要求之前及着手采集工作。
(5)跟踪采集法
跟踪采集法是指根据需要对有关信息资源(某一课题、某一产品或某一机构的有关信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动态监视和跟踪,及时采集出现的一切新情况、新信息。
(6)社交采集法
该方法形式多种多样,如参加各种会议、旅游、舞会、聚会、走亲访友、娱乐、网络交流等。
(7)现场采集法
参加展览会、展销会、订货会、科技成果展示会、交易会、现场会、参观访问等。 (8)委托采集法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或不熟悉信息来源,可以委托某一信息机构或信息人员采集,根据采集的质量支付一定费用。
(9)间谍采集法
间谍采集法是指利用间谍窃取所需信息的方法。 22.【识记】信息采集途径有哪些?(P105) (1)内部途径
内部途径一般是指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工厂企业内部形成的各种信息通道。 (2)外部途径
外部途径是指部门以外的各种信息来源,用于采集部门以外各种信息。 23.【识记】信息采集内部途径有哪些?(P105) (1)管理部门
组织内部的管理部门是获取内部信息的主要途径。 (2)咨询与政策研究部门
这类机构主要为领导决策服务,是指定战略方案的参谋,是内外信息流通的枢纽和焦点。 (3)内部信息部门
内部信息部门包括档案、资料、图书、商业情报、信息等部门。 (4)研究开发部门
研究开发部门也能够提供有关的内部信息。
24.【识记】信息采集外部途径有哪些?(P106)[201207多选] (1)文献部门
文献部门是传统的外部途径。 (2)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从中可以及时采集到多种信息。 (3)学会与协会等团体
通过它可以采集到科技经营方面的信息。 (4)各种会议
主要包括科技研讨会、学术讨论会、商品推销会、展览会、交易会、现场会、参观访问、
5 发布会等。
(5)政府部门
主要指工商、税务、外贸、银行及其对应的主管部门。 (6)个人交往与观察
主要是指专家、教授、顾问等的交流。 (7)用户与消费者
从用户与消费者那里不仅可以获得产品的需求信息(如产品的性能、形状、颜色、可以接受的价格等)。
25.【识记】信息存储的定义是什么?(P107)名词解释
信息存储是指将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将这些载体按照一定特征和内容性质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
26.【识记】信息存储的作用有哪些?(P107)简答多选 (1)方便检索
将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资源存储起来,形成信息资源库,为用户从中检索所需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延长寿命
信息存储还可以有效地延长信息的使用寿命,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信息存储可以理解为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
(3)利于共享
将信息集中存储到信息资源库中,为用户共享使用其中的信息内容提供了便利,人们还可以反复使用,提供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4)方便管理
将信息集中存储到信息资源库中,就可以采用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定期对其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更新和删除,剔除其中已经失效老化的信息内容。
27.【识记】信息存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07)[201104简答] 简答多选 (1)统一性
统一性原则是指信息的存储形式应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保持一致,这就要求信息存储时需要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
(2)便利性
便利性原则是指信息的存储形式要以方便用户检索为前提,否则会影响用户使用该信息资源。
(3)有序性
有序性原则是指信息存储时要按一定规律进行排列,以方便用户检索。 (4)先进性
先进性原则是指信息资源的存储形式应该尽量采用计算机以及其他新兴材料作为信息资源存储的载体。
28.【识记】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信息存储的类型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P107)
6 (1)存储载体的分类
如果按载体形式划分,则可将信息存储分为以下七种类型:人脑载体存储;语言载体存储;文字载体存储;书刊载体存储;电信载体存储;计算机载体存储;新材料载体存储。
(2)信息库的分类
信息库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要求,将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组织成有序的信息集合体,所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信息库进一步细分为下面三种:
a、按信息库的存储手段划分可将其分为人工信息库和机器信息库。
b、按信息库的存储内容划分,则可将其分为文献信息库、数值信息库、事实信息库和综合信息库。
c、信息库的存储规模划分,则可将其分为大型信息库、中性信息库和小型信息库。 29.【识记】信息存储的主要技术有哪些?(P108)注意每种技术的特点。 (1)缩微存储技术
缩微存储技术主要是利用摄影机将印刷品的内容缩微拍摄到胶片上,冲洗成缩微胶片后予以存储。存储密度高、方法简单、成本低、保存期长,忠实于原件,不易出错。
(2)声像存储技术
声像存储技术是指将信息通过录音或者录像等方式记录存储的一种信息存储技术,它包括录音存储技术、录像存储技术和电影存储技术。
(3)计算机存储技术
计算机存储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的内外存储器来存储信息的一种技术。密度高、容量大、成本低、可自动存取数据。
(4)光盘存储技术
光盘存储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利用激光和计算机存储信息资源的新型存储技术。存储密度高、容量大,价格低廉,便于复制;坚固耐用,存储寿命长,然而误码率比较高。
(5)网络存储技术
网络存储技术是指网络上的数据存储中心的实现技术。常用的网络存储结构分为三种:直连式存储(简称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付网存储(简称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和存储区域网(简称SAN-Storage Area Nework)。
30.【识记】光盘存储技术具有哪些特点?(P109)[201107单选] (1)存储密度高、容量大; (2)价格低廉,便于复制;
(3)坚固耐用,存储寿命长,然而误码率比较高。
31.【识记】信息检索的定义?(名词解释)信息检索要遵循基本原则有哪些?(P109) 信息检索是指对信息的寻找和调取工作。 (1)目的性 (2)时间性 (3)全面性 (4)准确性
7 (5)规范性
32.【识记】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信息资源检索进一步划分为哪些不同类型?(P109)
(1)若按检索内容划分,则可将信息资源检索分为:
a、文献检索,及根据检索的要求,利用检索工具查找出符合需要的文献或论文; b、事实检索,即查找有关某一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情况及相关资料; c、数据检索,即查找某种数据、公式、图表或化学式等。 (2)若按检索方式划分,则可将信息资源检索分为: a、手工检索 b、机器检索。
(3)若按系统连接情况划分,则可将信息检索分为: a、成批检索服务 b、联机检索服务。
33. 【识记】什么叫全文检索,什么是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P109)[201204单选,201207简答] 全文检索是以全文本信息为主要检索对象,允许用户以布尔逻辑和自然语言,根据资料内容而不是外在特征来实现检索的先进的检索技术。检索技术包括后控检索、原文检索、期望值与加权检索等。其中,以全文检索为核心技术的搜索引擎已成为因特网时代的主流技术之一。
多媒体信息检索主要是基于内容的检索,是直接对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和语义,利用这些内容特征建立索引,然后进行检索。
34.【识记】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有哪些?(P110)[201204单选] 简答题 (1)确定检索的范围和深度
信息检索的范围是指检索信息内容的宽度。 信息资源检索的深度有两个含义: a、信息资源检索的长度。 b、是否需要索取信息的根源。 (2)选择检索工具
信息资源检索的工具很多,主要有目录、索引、文摘、搜索引擎等。在检索过程中应根据需要科学地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工具。
(3)选择检索途径
信息检索总是根据信息的某种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来查找并索取信息资料的,这些特征被称为信息资源的检索途径,包括分类途径、主题途径、信息名称途径、信息提供者途径、序号途径等,检索时可以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4)选择检索方法
选择检索方法的目的在于寻求花费时间少,查获信息资料全的有效方法。 (5)实施信息查找 (6)调取信息资料
8 调取信息资料既可能是指将信息资料调取出来,也可能是指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复印、打印服务,还可能是指将信息资料直接提供给需求者使用。
35.【识记】信息加工的定义是什么?(P111)[201207单选]名词解释
信息加工就是指将采集来的大量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计算和研究、著录和标引、编目和组织从而使之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
36.信息加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P111) 去除糟粕、信息整序、综合创新。 37.信息加工的过程?(P111)简答 (1)信息筛选和判别 (2)信息分类和排序 (3)计算和研究 (4)信息著录和标引 (5)信息编目和组织
38.【识记】信息筛选和判别的基本程序有哪些?(P111) (1)信息整理
信息整理时信息筛选和判别的前提,信息整理要求将杂乱的信息进行有规则的放置,以方便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
(2)浏览审阅
浏览审阅的目的是将错误明显或者无用的信息清除掉,而保留真正有用的信息,对一时无法确定其去留的信息则暂时放置一边留待进一步处理。
(3)再次审核
对一时拿不准的信息必须采取会诊或者其他科学方法,再次对其分析研究,以确定其取舍,提高信息筛选和判别的准确性。
39.【识记】信息筛选和判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1) (1)感官判断法 (2)分析比较法 (3)集体讨论法 (4)专家裁决法 (5)数学核算法 (6)现场核实法
40.【识记】信息的著录的定义是什么?(P112)名词解释
信息的著录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格式,对原始信息的外表特征(如名称、来源、加工者等)和物质特征(如载体形式等)进行描述并记载下来的活动。
41.【识记】信息著录包括哪些步骤?(P112) (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确定信息著录格式。 (3)加注标识符号。
42.【识记】信息标引包括哪些步骤?(P112)
9 (1)选择和熟悉分类表。 (2)进行主题分析。 (3)归入最恰当的类。 (4)审校。
43.【识记】信息的编目和组织的定义是什么?(P112)
信息的编目和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著录和标引的结果另外编制成简明的目录,提供给信息需求者作为查找信息工具的活动。
44.【识记】信息编目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P112) (1)注意选择编目形式。 (2)实施目录编制。 (3)实施目录组织。
45.【识记】信息目录组织的具体方法包括哪些?(P112) (1)内容目录的组织方法
将内容目录组织成目录体系的方法,通常是按分类号的顺序进行排列。 (2)其他目录的组织方法
主题目录、题名目录、著者目录这三种目录的组织科采用笔顺法、笔画法、拼音法等组织方法。
46.【识记】信息分析的定义是什么?(P113)名词解释
信息分析是指以社会用户的特定需求为依托,以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为手段,通过对信息的整理、鉴别、评价、分析、综合等系列化加工过程,形成新的、增值的信息产品,最终为不同层次的科学决策服务的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智能活动。
47.【识记】信息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哪些类型?(P113)简答或多选 (1)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关于研究对象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包括定性的比较、分类、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
(2)定量分析方法
信息的定量分析方法强调对数据的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等可重复检验的手段表达数据的内涵,从而保证信息分析活动成为建立在可靠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方法。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相互补充两种方法的不足,这样既可以通过定性分析把握信息研究的重心和方向,侧重于物理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意义,又可以通过定量研究为信息分析结果提供数量依据,侧重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得信息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和可靠,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48.【识记】信息分析工作中较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哪些?(P113)[201207单选] (1)综合法
对于某一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种来源、各种内容的信息,按特定的目的进行归纳汇集而成的完整的、系统的信息集合的方法。
10 (2)对比法
根据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各自相关的信息来辨别它们的异同或优劣的方法。 (3)相关法
利用事物之间内在的或现象上的联系,从一种或几种已知事物的有关信息判断未知事物的方法。
(4)因果法
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利用已占有的情报,由原因推导出结果或由结果探究其原因的方法。
49.【识记】信息分析工作中较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哪些?(P113)[201107多选] (1)文献计量分析法
它是基于文献量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可以利用文献量的变化建立表征这一内在联系的方程式,据以了解科学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2)插值法
包括内插法和外推法。这是一种研究由已知数据构成的特定函数的变化规律,在其变化过程的内涵上(内插)或变化过程的外延上(外推),取某函数近似值以代替无法求得的实际数据的方法。
(3)回归分析法
通过处理已知数据来探寻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并以此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式,再根据该方程式来预测未来发展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可分为一元、二元和多元线性及非线性回归法等。
(4)决策分析法
以决策科学和运筹学为基础,主要有决策树、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 (5)预测分析法
以概率论为其主要理论基础,对客观世界大量的随机事件进行探索的一种方法。时间序列和马尔科夫分析都是常用的预测分析方法。
50.【识记】常用逻辑分析方法包括哪些?(P114)[201204单选] (1)比较法 (2)分析与综合法
相关分析:是利用事物发生的发展的相互关联,采取由此及彼的方法,由已知推测未知的。
(3)推理法
51. 【识记】文献计量学的定义?(P114)[201207名词解释]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52. 【识记】文献计量学中常用的三大定律是什么?(P115)
文献计量学中常用的三大定律有: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布拉德福定律、描述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关系的洛特卡定律、描述词汇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和出现频率的齐普
11 夫定律。
53.【识记】简述普赖斯曲线和普赖斯指数的含义?(P115)[201207单选,201107简答] 以科学文献累积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个年代的科学文献量在坐标图上逐点描绘出来,然后以一条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就十分近似地表征了科学文献随时间增长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曲线。
文献增长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
科技文献随时间的推移,使用频次逐渐减少的现象称为文献老化现象。普赖斯提出一个衡量文献老化的数量指标——普赖斯指数。其定义是:在某一知识领域内,把对年限不超过五年的文献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当做指数,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普赖斯指数计算公式:
普赖斯指数=被引文献数量(小于或等于5年)/被引文献总量*100% 54.【识记】简述网络计量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P115)[201204简答] 网络计量学是应用文献计量学及信息技术,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主要研究对象:internet提供的站点、主页、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媒介和内容,研究内容有信息网络的数量,各种媒介分布,网络反应时间、登录状况评估等。
55.【识记】数据挖掘的定义是什么?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哪些?(P116)[201104多选]结合案例4-2啤酒和尿布的关系 名词解释、综合分析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有数据抽取分类发现、聚类和关联规则发现。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手段有:
(1)关联分析
即利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挖掘隐藏在数据间相互关系。 (2)决策树
以树型结构表示分类或决策集合,产生规则和发现规律,寻找数据库中具有最大信息量的字段,建立决策树的一介人工智能和识别技术。
(3)粗糙集
一种研究不完整、不确定知识和数据的表达、学习和归纳的理论方法。 (4)人工神经网络
仿照生理神经网络结构的非线形预测模型,通过学习进行模式识别。 (5)遗传算法
基于进行理论,并采用遗传结合、遗传变异以及自然选择等设计方法的优化技术。 (6)归纳学习
从大量的经验数据中归纳抽取出一般的规则和模式。 56.【识记】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什么?(P118)名词解释
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
12 强核心竞争力。
57.【识记】组织知识管理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工作?(P118)
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其目标是从重复使用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利用知识不断改善决策质量,留下员工和团队的知识,分享知识,最终达到可以运用客户的知识。
58. 【识记】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有哪些?(P118) (1)知识创新管理; (2)知识共享管理; (3)知识应用管理; (4)学习型组织; (5)知识资产管理; (6)知识管理的激励系统; (7)知识管理的技术与工具; (8)知识产品的定价与版本; (9)知识员工的管理; (10)学习与创新训练;
59.【识记】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什么?(P119)
个人知识管理一般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60.【识记】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哪些?(P119) (1)知识地图 名词解释
知识地图是一种图形方式的知识索引和向导,它描述组织内各种知识源的分布、联系及实践中的发展变化状态,使用者能够从中直观、清晰、快速地获取到需要的各种知识。
(2)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也是快速获取知识的有效工具之一。 (3)知识门户 名词解释
知识门户是具有信息集成、知识分类、个性化展示和系统资源管理的集成环境。 (4)文档管理系统
文档管理系统是组织的知识资产管理工具,它用来存储和管理组织的各种文本文档和图片文档等知识资产。
(5)知识库
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联系的知识片集合。
(6)群件和工作流系统
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知识共享,群件和协同软件是知识共享工具的主角。此外,论坛、博客、视频会议软件和工作流软件等也是知识共享的有利工具。
(7)在线学习系统
13 在线学习系统,也叫E-Learning,能够降低学习成本和促进知识创造。很多大企业如摩托罗拉、思科等,都将自己企业的培训课程放到网上,让员工能够在线学习各种需要的培训课程。
61.【识记】EKP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内容?(P122) (1)知识库管理
实现知识分类管理与维护,支持各类知识文档(如规范制度、工作总结、经验案例、技术论文等)的获取、存储、搜索、学习、版本控制、点评、推荐等,促进企业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和创新。
(2)人才库管理
构建企业的人才信息库,一方面激发员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提供的专家地图。
(3)业务蓝图库
蓝凌在多年的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中,总结、提炼了许多有价值的业务蓝图,企业在实施EKP时,可在参考或借鉴业务蓝图库基础上,快速构建自己的门户,降低系统实施风险。
(4)知识管理支持工具
实现对企业知识库中知识的统计、展示和发布,帮助企业推进知识管理应用,包括知识规划、知识跟踪与推进、知识评测、知识审计四大功能。
62.【识记】信息传递的定义是什么?(P124)名词解释
信息传递是信息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它是指以信息提供者为起点,通过传输媒介或者载体,将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的过程。信息传递是将信息的潜在价值向实用价值转移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传递,信息才能实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
63.【识记】信息传递的程序有哪些?(P125) (1)完成信息采集检索
信息采集或检索式信息传递的前提,在需要把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或从发送地传递到接收地时,才有传递信息的必要。
(2)选择信息传递工具
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要求信息的传递者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工具,一般要求选择速度快、安全系数高的传递工具。
(3)接收实用信息
接收使用信息是信息传递的最后一环。信息的使用者接收到正确的信息以后,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些信息了。
64.【识记】信息传递的技术有哪些?(P125) 时间上的传递技术是存储技术; 空间上的传递技术是通信技术; 发送方涉及信息编码和信息压缩技术; 传输处理涉及调制解调和信息加密等方面技术; 接收方涉及信息还原和解密等技术。
14 65.信息共享的作用?(P125)理解掌握 (1)快速、准确的获取信息; (2)快速得到产品信息; (3)促进竞争,降低垄断; (4)鼓励商业创新; (5)降低服务成本; (6)促进交流和合作;
(7)发现和阻止欺诈等犯罪行为。
66【识记】信息共享的途径有哪些?(P126)[201204多选] 按信息提供者划分: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商业机构、非政府组织、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其他团体和个人。
按信息提供方式划分:共享平台、共享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文献和数据传递。 按信息传递的技术划分:Web服务方式、点对点方式、文件服务方式、电子邮件方式、光盘或印刷复制方式。
67【识记】信息共享涉及的技术有哪些?(P123)[201207单选] 信息传递技术 信息存储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标准化,是信息共享的前提 信息定位和描述技术 信息转换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安全访问、信息加密以及版权保护等技术也是信息共享中的关键技术。 68【识记】产生数据、系统和环境异构问题的原因有哪些?(P126) (1)计算机操作系统类型的差异 (2)网络协议标准的差异 (3)数据格式和标准的差异 (4)语言文化的差异
第五篇:水资源复习提纲
水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如果对人类和地球生物的生存及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价值或经济价值,或者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有可能被利用的各种形态的水,统称为水资源,其内涵包括生存利用、生产利用、生态环境利用,外延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以后有可能被利用。
水体更替周期:某水体的总量全部自然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水质型缺水:某个地区水体总量充足,但是由于水体遭受污染不能被正常利用,致使该地区水资源不足,称为水质型缺水。
干旱指数:一个地区的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水系:干流、支流及河流内的湖泊、沼泽彼此相互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庞大水系统。
流域:以分水线为界,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区域,称流域。
生态环境需水量: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平衡(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用的水量,统称为生态环境需水量。从狭义上讲,为维持区域内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称为生态环境需水量。 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所谓点源污染,是指集中产生、并有可能集中排入水体的污染源。所谓面源污染,是指非集中产生、不可能集中排入水体的污染源,例如人烟稀少的山区、旷野、农村地带也有自然污染产生,降雨时污染物会随地面径流进入水体,这样的污染就具有面源的性质。
水资源管理:指人类对水资源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协调控制、监督管理。 成垢作用:水煮沸时,水中所含的一些离子、化合物可以相互作用而生成沉淀,依附于锅炉壁上形成锅垢,这种作用称为成垢作用。
起泡作用:是指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的作用。如果气泡不能立即破裂,就会在水面上形成很厚的极不稳定的泡沫层。泡沐太多时将使锅炉内水的汽化作用极不均匀和水面急剧升降,致使锅炉不能正常运转。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水中易溶解的钠盐、钾盐以及油脂和悬浊物受炉水的碱度作用发生皂化的结果。 腐蚀作用:水通过化学的、物理化学的或其他作用对材料的侵蚀破坏称为腐蚀作用。
1. 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含义:从供水角度讲,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特征:自然属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利用多样性等。社会属性:商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特性;对自然环境影响:使水—土—岩系统相对稳定。对社会影响:水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模式。
2. 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开发利用趋势: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点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以需定供、以供定采的供水政策。
4.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5.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方法一:算术平均值法。X=1/nΣXi(区域平均降雨量)。适用于计算区域内各雨量取样站点分布均匀、且密度较大时;方法二:泰森多边形法。适用于当流域内的雨量和雨量站分布不太均匀时,为了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就假定流域个点降水量可由与其距离最近的雨量站的雨量代表;方法三:等雨量线法。适用于在较大流域和区域内,如地形起伏,降水量影响显著,且有足够的雨量站时,可用等雨量线法推求区域平均降雨量。
6.简述地表水可利用量含义、计算方法及原理?含义: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满足河道内用水并估算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一次性最大用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计算方法及原理:1)水均衡法:Q可利用=Q当地河流径流+Q入境—Q出境。入境:上游流入;水库放水;区外调入。出境:下游流出;水库蓄水;调出至区外。2)径流典型法:丰水年P=25%,平水年P=50%,枯水年P=75%,最枯水年P=90%。可调控河流:Q可利用=Q50%,平水年;不可调控河流:Q可利用=Q75%,枯水年。3)基流分割法:山区河流由地下水补充河流,Q径流=Q降水+Q地下水。枯水期:Q径流=Q地下水。Q可利用量=Q基流=Q地下水。
7.简述地下水资源的分类及计算方法?1)补给量: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进入含水层中的水量。包括:地下水流入、降水渗入、地表水深入、越流补给、人工补给。2)储存量:指储存于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3)允许开采量:在经济、技术条件允许条件下,能够从含水层中取出的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水量。
8、叙述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内涵、计算方法、原理、使用条件?内涵:在经济、技术允许条件下,能够从含水层中取出的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水量。计算方法、原理及使用条件:①解析法原理:利用各种井流公式,根据允许降深推求井的涌水量。计算过程:根据含水层条件选择井流公式;利用抽水资料反求含水层参数;根据开采井设计方案及允许降深,预测井的出水量;Q允许。适用条件:地下水能够概化成井流公式所要求的含水层条件。Re=1~10,等厚,水平(起伏不大)。②数值法原理:分割近似原理;用离散的方法将偏微分方程化为线性方程。计算过程:地质条件概化(含水层边界);选择模型(潜水承压水);边界条件确定(大气边界、入渗边界、水量边界);计算区域剖分;模型识别;适用条件: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地质条件复杂。③开采实验法原理:直接挖井开采,按设计条件进行抽水试验至未定出水。计算过程:稳定状态:0~tp,抽水量不超过补给量;非稳定状态:抽水量=储存量变化量+补给量。适用条件:小型供水水源。④补偿疏干法原理:旱季开采量几乎全部来自于含水层的储存量Q补=0,雨季的补给量除要维持正常开采外,还要补回旱季消耗的储存量。雨季的补给量维持全年开采。计算过程:计算旱季最大开采量;计算雨季补给量;得允许开采量。适用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⑤水均衡法原理:开采量=补给量-排泄量+-储存量变化量。适用条件:地下水埋藏浅,补给与泄流较简单,水文地质条件易于查清的地区⑥相关分析法原理:在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区,抽水量或水位降深达不到设计要求,不能用开采结果直接作为允许开采量。计算过程:小谁来那个开采资料来推导允许开采量;由历史抽水资料,用相关分析法求允许开采量。适用条件:已经开采的水源地进行扩建。⑦地下水文法(岩溶区)原理:测流法(岩溶管道截流总和法):Q允=各排泄区泄流量总合;地下径流模数法:M=Q/F。Q允许=M*A。适用条件:只适用地下暗河。 9.在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时,为什么要进行还原计算?还原计算,即消除人为影响(水利工程),将资料系列回归到“天然状态”的一种方法。在水资源评价中,所应用的平衡要素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要求水文统计样本具有相同的基础,具有可比性,即所运用的资料系列要具有一致性和代表性。也就是说水文情势不受或极少受人为干扰,所得资料系列要基本上反映天然状况。而目前一是人类大量兴建水利工程,影响径流变化;二是实测资料是在不同基础条件下取得的。所以要进行还原计算。方法一:水量平衡法(常用)。方法二:降水径流模式法。 10.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为什么有重复计算问题?在分别计算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时,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那一部分会都计算到,从而产生了重复计算问题。所以,在进行水资源总量评价时,要去掉重复计算的水资源量部分。
11.水资源总量评价方法有哪些?1)按地表水地下水总和:总资源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重复量。2)按补给条件:总资源量=地表地下径流净补给+降水的径流补给+水资源地区初始储存量(地下水)。3)简单对比法4)典型年法5)开采试验法 12.典型年的选择原则是什么?1)选择年径流量接近平均径流量或对应某一频率的实际年径流量的年份作为典型年。这是因为年径流量与年内分配有一定关系,年径流量接近的年份,年内分配一般也比较接近。
21.水资源总量评价中研究区分区的原则和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分区原则:遵循地理环境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遵循流域的完整性;考虑行政与经济区划界线;与其他区划尽可能协调。分区方法: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分区(干旱多沙区、湿润多沙区);根据天然流域分区;根据行政区划分区。注意问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问题。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方法:方法一:代表站法。选择代表性河流,取其多年监测资料。径流深度Y=区域面积F/监测站以上河流流域面积f。方法二:等值线法。区域性平均径流深度等值线图。面积加权法Yf平均=(ΣYifi)/(Σfi)=(ΣYifi)/F.Yi是相邻两条等值线平均值。 22.简述农业用水的水质评价方法?方法一:水质标准法(对照法)。与《农业灌溉用水水质标准进行对照》,水温不超过35C0等。钠盐最有害,最有害NaHCO3>NaCI。方法二:钠吸附比值A法。A=?见手写。单位:毫克当量数/升。标准:A>2,有害水;15
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原则是什么?目的:1)通过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分析,弄清楚水资源总量的供需现状和存在问题。2)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供需平衡分析,预测未来,了解水资源余缺的时空分布。3)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要采取对供需双方严格管理来实现供需平衡,要从过去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基础上的保证供水。原则:近期远期相结合;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综合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经济、社会、科技三位一体统一考虑;水循环系统综合考虑。 2.典型年和水平年是如何确定的?典型年:用统计方法推求。根据各分区的具体情况选择控制站,以控制站实际来水系列进行频率计算,选择符合某一涉及频率的实际典型年份,然后求出改典型年的来水总量。水平年:四个水平年:现状水平年(现状情况以该年为准),近期水平年(基准年以后5年或10年),远景水平年(基准年以后15年或20年),远景设想水平年(基准年以后30~50年)。一个地区应根据有关规定或当地具体条件以及供需分析目的而确定选几个水平年,一般选前三个。重要地区4个,资料不足2个。
3.区域可供水量的定义、影响因素是什么?定义:不同水平年、不同频率(不同保证率)条件下通过工程设施可提供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水量。影响因素:来水条件、用水条件、工程条件、水质条件组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重复利用水量、客水。4.区域需水量有哪些?供需平衡分析方法有哪些?需水量组成:河道内用水(不耗水):水力发电、航运、旅游、冲淤河道外用水(耗水):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城市用水分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环境用水供需平衡分析方法:方法一:水资源系统动态模拟法(系列法的一种)方法二:典型年法,选择几个代表性的不同年份进行分析计算。对计算单元:调查单元内各行业部门的实际用水量、实际供水量;进行水量平衡校核;供需平衡分析(表格形式)。对整个区域:I典型年法,根据全区域雨情水清情况,选定代表年,根据来水情况,自上而下、先直流后干流逐个计算各单元供需情况,得汇总成果即全区代表年成果。II同频率法,按流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根据各自雨情水情选择各自代表年,进行各区代表年供需水量计算,同频率各单元计算成果相加,得全区(多频率)。 5.地表水源的供水特征是什么?水源地选择原则是什么?特征:1)水量较充沛,分布较广泛,总溶解固体含量低,硬度小2)时空分布不均匀,受季节影响大3)保护能力差,容易受污染4)泥沙和悬浮物含量高,常需净化处理后才可使用5)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一般比较复杂水源地选择原则:1)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源的勘察,有冲足水量2)考虑未来发展,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选择3)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设计苦水流量保证率为95%~97%4)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使用5)确定水源、取水地点和取水量等,应取得水资源管理等相关部门的书面同意。
6.地表水取水工程主要有哪几类?各自使用条件是什么?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河流稳定、河势简单,水深足够活动式取水构筑物:临时或应急供水;不适合建固定式;水位变幅较大而取水量较小;水文资料不全;河岸不稳定山区浅水取水构筑物:位于上游,河床坡度大;河流径流量变化及水位变幅很大;河水水质变化极为剧烈;枯水期用水占全年水量70%以上且水位浅、流量小、时间长。
7..固定式取水构筑物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其功能是什么?组成:由取水设施和泵房组成。岸边式:由集水井和泵房组成。集水井:进水间前壁进水口(带格网)、进水间、格网、吸水间。河床式:由取水头部(带格网)、进水管、集水井、泵房组成。集水井:(进水间前壁无进水孔)进水间、格网、吸水间。功能:取水设施:将河流中的水引入吸水间。泵房:给水系统一级提升泵房,将水提升进入输水管线,送至给水处理厂或用户。第一个格网,用来拦截水中粗大的漂浮物及鱼类;第二个格网用以拦截水中细小漂浮物。
8.岸边式取水构筑物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使用条件如何?合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集水井、泵房合建。特点:布置紧凑,总建筑面积小,吸水管路短,运行安全,维护方便;但土建结构复杂,施工较困难。使用条件:河岸坡度较陡、岸边水流较浅且地质条件较好、水位变幅和流速较大的河流。取水量大、安全性要求高时,多采用此形式。分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集水井、泵房分开建。特点:泵房可离开岸边,建于地质条件较好处,所以可使土建结构简单,易于施工;但吸水管较长,增加了水头损失,维护管理不太方便,运行安全性较差。使用条件:当河岸处地质条件较差,一级集水井与泵房不宜合建,韩剧哦建造合建式取水构筑物对河道断面及航道影响较大时。
9.地表河流取水的构筑物位置选择如何确定?论述顺直河段、河流凸岸、河流凹岸三者作为取水口位置的各自特点。位置确定:1)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由足够水深的地段。2)取水点应尽量设在水质较好的地段。3)取水点应设在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并有较好的地形及施工条件。4)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5)取水点应避开人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6)取水点应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支流等影响。7)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顺直河段:取水点在主流靠近岸边、河床稳定、水深较大、流速较快的地段,也就是河流较窄处。河流凸岸:易产生淤积河流凹岸:在横向环流作用下,岸陡水深,泥沙不易淤积,水质较好,且主流靠近河岸,是较好的取水地段。但取水点应避开凹岸主流的顶冲点,一般是在顶冲点下游,因为凹岸易受重画。 10.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有哪些?各自构造是什么?按进水管形式自流管式:取水头部、自流管、集水井、泵房、进水孔、阀门井、高位进水孔。虹吸管式:吸水管为虹吸管。水泵直接吸水式:取水头、吸水管、出水管、泵房、栅条。桥墩式:集水井、进水孔、泵房、引桥、出水管。按取水泵房湿井式:地位自流管、高位自流管、集水井、深井泵、水泵电动机。淹没式:自流管、集水井、泵房、交通廊道、出水管。
11.山区浅水取水方式有何特点?1)取水量常常占河水枯水径流量和很大比例,高达70%~80%。2)山区浅水河流的枯水期水层浅薄,有的河流只有几十厘米水深,往往不能满足一般取水构筑物吸水深的的要求,因此需要再天然河道中修筑低坝抬高水位、增加水深,或者采用底部进水等方式。3)在山区浅水河流的开发利用中,既要考虑到使河水中推移质能水利排除,不知大量堆积,又要考虑到使取水构筑物不被大颗粒推移质破坏。
12.管井一般由那几部分组成?各自功能如何?管井适用于任何岩性与地层结构井室:位于最上部,用来保护井口,安装水泵设备,进行维护管理。井壁管:加固、保护井壁不受冲刷,防止不稳定岩层塌落,隔绝水质不良的含水层。过滤器:过滤进水,固定含水层,对含水层起保护作用。沉淀管:沉积用入井口的砂砾,防止井堵塞。
13.大口井、辐射井、复合井各适用于何种情况?大口井:适用于地下水补给丰富、含水层透水性良好、埋藏浅的地段,广泛用于取集含水层厚度20m以内的浅层地下水。大口井构造:由井室、井筒(加固井壁、防止井壁坍塌、隔离水质不良的含水层)、进水部分(由井壁进水孔和井底反滤层组成)辐射井:不能用大口井开采的、厚度较薄的含水层,以及不能用身躯开采的厚度薄、埋深度大的含水层,均可用辐射经开采。辐射井构造:集水井(汇集辐射管的来水和安装抽水设备)、辐射管(沿井壁相外呈辐射状铺设)。复合井:适用于地下水较高、厚度较大的含水层,能充分利用含水层的厚度,增加井的出水量。常用于同时汲取上部孔隙潜水和下部厚层基岩高水位的承压水。复合井构造:非完整式大口井、井底下部设管井过滤器。
14.管井过滤器主要有哪几种?简述各自使用条件?钢筋骨架过滤器:孔隙率大,但抗压、抗蚀性低,不宜在深度大于200m以上的管井中使用。缠丝过滤器:适用于颗粒较粗的岩石与各种基岩。包网过滤器:填砾过滤器:适用于各种砂、砾、乱石含水层。
1. 节约用水的涵义是什么?城市节水指标体系包括哪几类指标?答:“节约用水”可定义为: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与技术发展水平,通过法律法规、管理、技术与教育手段,以及改善供水系统,减少需水量,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水的损失与浪费,合理增加可利用量,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环境、生态、经济效益的一致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节约用水指标体系(总体指标):
(一)城市水量指标:(1)万元国民生产总值取水量(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3)万元工业产值取水减少量(4)人均日生活用水取水量(5)第
二、三产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6)主要用水工业单位产品取水量。
(二)城市用水率度指标(1)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城市供水有效利用率(3)城市污水回用率(4)第
二、三产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降低率(5)水资源利用率(6)节水率。 2. 简述城市节约用水措施。答:(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2)合理调整水价,运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工作(3)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4)制定用水量定额,实行用水计划管理(5)保护城市供水水源,实现城市资源综合利用。
3.工业用水的水量可分为哪几类?其涵义是什么?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按用水对象分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两类。按用水方式可分为用水量(总用水量)、循环水量、回用水量、重复利用水量、耗水量、排水量、取水量(或新水量)、漏失水量、补充水量九种。涵义:(1)用水量(总用水量):一定期间内某用水系统所需的用水(总)量(2)循环水量:一定期间内某用水系统中循环用于同一用水过程的水量(3)回用水量:一定期间内被用过的水经适当处理后再用于系统内部或外部其他用水过程的水量(4)重复利用水量:同一用水系统中的循环水量与回用水量(5)一定期间内某工业用水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由蒸发、吹散、直接进入产品、污泥等带走所消耗的水量(6)排水量:一定期间内某用水系统排放出系统之外的水量(7)取水量:一定期间内某用水系统利用的新鲜水量(8)漏失水量:包括漏失在内的全部未计量水量(9)补充水量:一定期间内用水系统取得的新水量与来自系统外的回用水量。关系: 4.简述工业节约措施。答:(1)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建立节水型工业(2)强化节水技术,开发节水设备,努力降低节水设施投资(3)加强企业用水行政管理,实现节水的法制化。
5.污水回用的方式及途径有哪些?答:(1)再生水:一级、二级(2)回用途径: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 6.水资源保护的概念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理解,论述水资源保护措施。答:水资源保护是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以满足社会现实经济可持续法制对淡水资源的需求。节水措施:(1)加强水资源保护立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2)水资源优化配置(3)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4)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5)强化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6)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带(7)强化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8)实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7.水体污染的涵义及三要素是什么?答:涵义: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域,因而无人水体和底泥,使其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组成及底质情况恶化,降低了水样的使用价值。三要素:污染源(人为污染:点源,面源,内源;天然污染),污染物,污染途径(地表水:连续注入式,间歇注入式;地下水: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型、注入径流型)。
8.地下水污染的途径有哪些?答:四大类: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型、注入径流型。详见书P309表8-4。
9.水体污染的特征是什么?答:地下水:隐蔽性,难以逆转性,延缓性。地表水:可视性强,易于发现;循环周期短,易于净化和水质恢复。 11.水资源过度开发易产生哪些环境负效应?答:(1)地质环境问题: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边岸再造及沼泽化(2)水环境问题:水量减少,水质恶化(3)生态环境问题: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盐渍化。 12.地下水不合理开发会对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答:(1)供水潜力下降(2)开采地下水(潜水),使水位下降,含水层厚度下降,而包气带厚度增加,水位变动带由还原环境变为氧化环境,原来还原态的物质(Fe、Mn、S)转化为(氧化为)高价态(Fe3+、Mn2+、SO42-),而这些离子易溶于水,容易引起含水层中可溶解的Fe3+、Mn2含量升高,从而硬度、矿化度也要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