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关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研究(通用)

关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研究(通用)

关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研究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即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充分的接轨, 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企业单位必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如果企业想要应聘到适。

关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研究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即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充分的接轨, 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企业单位必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如果企业想要应聘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 必须参与到学校里面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 各高校都与企业进行合作。然而, 与德国, 日本, 美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实行校企合作是短暂的, 缺乏经验的。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个学校存在, 一定有它的办学理念, 也会有相关的专业、师资、实训基地的建设需求, 校企合作离不开这些方面建设的合作, 通过方方面面的合作共赢发展, 使得目前我们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 办学理念

高职的办学理念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培训, 以培训能力为手段, 以提高质量和生存, 以特色为发展基础, 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理念;校企合作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所采用的必要手段。

(二) 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必须符合产业结构需求, 河北省的产业体系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高,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而且河北省的产业体系主要建立在资源型工业的基础上, 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结构相对于其他省份比较单一, 技术含量不高, 现代化、集中化程度不高, 所以当今河北省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保证高技能人才就业, 加速第一、二产业朝着科技含量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专业设置中应该重点对计算机、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生物化工及医药、房地产建筑与装饰、社区、金融与经济、法律人才、动漫、外语导游、高护、游戏美工、物流管理、咨询、物业等行业进行发展和壮大。确保河北省经济以健康, 环保的方式发展。

(三) 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所有高职院校都采用了适当的校企合作模式。各个高职院校都以区域产业发展和调整作为人才的需求依据, 明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和后期培训人才培养模式。在每个行业中, “订单式培训”得到了推广, 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有自己的发展需求。公司将提前预定毕业生的特殊“定制”规格和一定数量。

(四) 实训基地建设

由于不同职业学校的条件和环境不同, 各自培训基地的建设方式也不尽相同。无论如何变化, 基本上都是两种培训基地, 即校外培训基地和校内培训基地。是学校为主的实训基地, 而校外实训基地是由企业主导的, 用于培养企业人而设立的, 以便能很快的融入社会, 这些不同形式的培训基地的存在, 既是相互独立又实现了资源互补, 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 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值得我们仔细分析和研究。现将存在的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一) 合作层次不高, 深度不够

每个高等职业院校, 每个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方向, 都与相关企业开展了合作教学, 基本上一个系至少与2—4企业开展着合作, 整个学校来说也就30多家左右, 学制有2+1或者2.5+0.5的模式, 学生基本上是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的学习, 最后一年和半年在企业进行学习或者顶岗, 但是这些合作企业大多处于较浅层次。学生进入校门开始的培养还是学校的事, 企业接手这些学生基本就是在第三学期了, 这个时候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已经成型, 企业要进行改造其实是很困难的。而且一些合作企业也是跟风合作, 他们有时候仅仅是把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宣传的一种手段, 或者是企业生存的一种方式, 合作的诚意和力度都不够。企业没有把这些学生确实当做自己的员工来培养, 并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在公司的最终管理中, 共同的表现是“逐个工作”, 只是认为推动学生进入社会是一种“校企合作”。给学生随便安排个工作, 能胜任说明企业培养的好, 不能胜任只能怪学生自己没有学好专业知识, 学生的工作还是得学生自己来解决。

(二) 政府层面没有有效地政策支持, 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长期合作机制

缺乏成熟的法律和相关政策保障。虽然国家已经颁布和运行了“职业教育法”但法律的具体规定尚未完善, 很多条款还有待于完善。在这部法规中校企业合作的主体如政府, 学校, 学生和企业, 没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约束。企业将无条件终止, 使公司有点被动。而且一旦终止合作, 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学了相关企业课程, 但是就业却没了保障, 学生的利益也是受到侵犯的。

(三) 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作用局限

在积极的校企合作中, 所有高职院校始终对校企合作持积极态度, 但许多学校缺乏战略眼光。看重的是企业对于学校的资金投入、合作后所带来招生宣传效应以及企业能够解决的毕业生岗位。许多专业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不仔细考虑自己的专业设置的实际设置, 更有的系别没有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发展而盲目合作, 事实上, 一些公司提供实习职位, 其中许多是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型”工作, 很少提供高科技的“技术”工作。在实践中, 缺乏企业一线师傅的亲身指导和带领, 大多数学生在实习的时候, 也只是对岗位技能肤浅的了解, 达不到熟练的程度, 所以企业提供的所谓“顶岗实习”难以达到真正锻炼专业技能的预定目标。

三、校企融合的对策分析

轰轰烈烈的校企合作发展到现在, 有成效的同时也会出现不足, 如果不能正视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校企合作慢慢的会归于平静, 我们的高职学生的培养会回到最初学校培养的状态, 所以根据德国最先进的国内外经验, 为政府, 学校和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 制度保障

应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就像工业发达的德国一样, 国家法律规定作为德国国家的企业, 必须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培养出来的人才一部分必须在该企业内就业, 国家将对所有相关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现状下, 有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鼓励企业参加职业教育, 并将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估企业资质的法律指标。这是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有效保障。政府还应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校企合作优惠政策, 鼓励大企业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企业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度制定相应的税收趋势和政策保障。与此同时, 政府应该关注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 如学校资金, 人才引进, 职称评估, 研究项目和各种奖励活动。都应该设立特殊的职业教育类别, 不要通过本科专业进行同样的评估, 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二) 加强课程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是关系到学生质量的根本, 高职的课程必须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 校内课程基本能够满足先进性, 但是如果想解决实用性的问题, 就必须有企业的参与, 通过企业提供的信息, 改变我们的课程体系, 通过商务人士的参与解决学生的企业技术实践问题。合作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甲方 (高职院校) 与乙方 (企业) 的紧密合作, 使培养人才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 各类企业是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方, 两者密切配合, 才能使学生有好的就业方向和机会。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 以便学生可以学有所用。通过合作办学, 学校可以改变原来课程设置模式或者顺序, 调整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或者顺序, 必要时一定要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时和实践机会, 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会具体的生产过程, 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的适应企业的节奏和生活。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 但是同时也避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使得我们的高职毕业生能在本行业里高质量的就业, 合作主体中的政府、企业和学校各方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积极开拓渠道解决问题, 使得我们的校企合作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

摘要: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 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比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 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 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如何让校企在合作共赢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共赢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