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重症颅脑外伤病例讨论(集锦)

重症颅脑外伤病例讨论(集锦)

重症颅脑外伤病例讨论第一篇:重症颅脑外伤病例讨论颅脑外伤 典型病例分析患者,张义涛,男,39岁,以外伤5小时昏迷2小时主诉入院,患者家属诉患者于5小时前被摩托车撞到在地,当场昏迷约10分钟,随后清醒,感头昏,头痛剧烈,尚能自行回家,呕吐2次。

重症颅脑外伤病例讨论

第一篇:重症颅脑外伤病例讨论

颅脑外伤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张义涛,男,39岁,以外伤5小时昏迷2小时主诉入院,患者家属诉患者于5小时前被摩托车撞到在地,当场昏迷约10分钟,随后清醒,感头昏,头痛剧烈,尚能自行回家,呕吐2次。不能回忆当时经过,2小时前再次昏迷,呼之不应,急送入院。

查体:T 38.5C R 18次/分 P 110次/分 BP 120/85mmHg 浅昏迷,格拉斯格评分 10分,双瞳孔不等大,左侧5mm 光反射弱 右侧 3mm ,右侧枕部可见一3x2cm软组织挫伤区,血迹已干,局部肿胀明显,压痛明显,右侧肌力3级,左侧5级。

X线提示:右枕骨骨折 未行其他检查 1. 患者目前可能的诊断有哪些? 2. 如何进一步支持你的上述诊断? 3. 注意预防哪些并发症?如何让预防? 4. 写出治疗方案

o

第二篇:疑难危急重症病例讨论制度

一、产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范畴:入院3天内不能确诊病例;住院期间不明原因的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院内感染经积极抢救仍未脱离危险、病情仍不稳定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或者疗效极差的疑难杂症;病情危重需要多科协作抢救病例;涉及需再次手术治疗病例;住院期间有医疗事故争议倾向以及其它需要讨论的病例。

二、产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由妇产科举行,同时可邀请其他科室参与。科室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或相关人员参加。需多科室联合讨论的由科主任提出,报医务科同意,由医务科召集举行

三、举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负责主治的治疗组应尽可能全面收集与患者病情相关资料。必要时提前将有关病例资料整理形成书面病情摘要,提交给参加讨论人员。讨论时由主管医师简明介绍病情及诊疗经过。相关医师详细分析病情变化及目前主要的诊疗方案,提出本次讨论的主要目的、关键的难点疑点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等。参加讨论的人员针对该病例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可应用国内外学术理论、专业新进展,针对病情提出可行性的诊疗建议。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尽可能明确诊断,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讨论由主管医师负责记录和登记。

四、产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讨论日期、地点、主持人、记录员、参加讨论人员的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主要诊断、病情摘要、讨论目的、参加医师发言的重点内容、结论性意见、主持人签名。经治组医师必须将讨论内容认真记载在科室《疑难魏总病例讨论记录本》中。讨论记录的主要内容整理后附病历上,经主持人签字后,归入病历。《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中讨论内容要与病历记录相符.

第三篇:外科颅脑外伤健康指导

外科专病护理健康指导 颅脑外伤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

(1)避免不良刺激,保持充足的睡眠,鼓励病人以乐观心态对待以后的生活。生活不能自理者,加强功能锻炼。

(2)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进一步促进机体的修复。

(3)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昏迷病人取侧卧位,休克者平卧位,若意识清晰血压平稳可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4)有精神症状或躁动的病人,应加床栏及约束四肢,防止坠床。

(5)在心理上应多予患者关怀、帮助和心理安慰,稳定情绪,避免不良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四篇: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天龙 王国林(负责人) 王保国 王海云 石学银 许幸 李恩有 陈绍辉 孟令梅 徐世元 郭曲练 黄立宁 黄焕森 梁伟发(执笔人) 韩如泉

目 录

颅脑外伤定义和分类

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

颅脑外伤的麻醉管理

总 结

颅脑外伤,又称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约占全身创伤的20%,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各种类型的创伤中位居首位。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应用、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损伤的增加,当今社会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神经放射介入治疗室、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麻醉医生参与了颅脑外伤患者管理的各个环节。本指南旨在指导麻醉医生对颅脑外伤患者做出快速正确的评估,采取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避免继发性神经损伤的发生,以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颅脑外伤定义和分类

1、定义 指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的损伤。

2、分类

(1)原发性颅脑外伤:指机械撞击和加速减速挤压作用于颅骨和脑组织立即造成的局灶性或弥散性损伤,主要有: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及下丘脑损伤 。

(2)继发性颅脑外伤 :通常在原发性颅脑创作后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生的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操作。继发性损伤包括:①全身情况: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低血压;②形成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或血肿增大;③持续的颅内高压症状。脑缺血和缺氧是导致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二、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

1、中枢系统 ①在原发性脑创伤的局灶性区域,脑血流(CBF)和脑代谢率(CMRO2)降低。随着颅内压(ICP)升高,颅内更多的组织出现低灌注和低代谢。②当ICP持续升高时,CBF的自主调节能力被削弱;同时合并的低血压将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③血脑屏障破坏导致的血管原性脑水肿和缺血导致的细胞毒性脑水肿将进一步增高ICP,从而加重脑组织缺血和缺氧,甚至引起致命性的脑疝。

2、循环系统 由于继发性交感神经兴奋和(或)颅内高压引起的库欣反射,存在低血容量的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常表现为高血压和心动过缓。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甘露醇和呋塞米的降颅压措施、打开硬脑膜的手术操作和(或)合并其它器官损伤致大量失血,都可使TBI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心排血量下降。心电图常见T波、U波、ST段、QR间期等异常表现。

3、呼吸系统 颅脑创伤患者可出现低氧血症和异常的呼吸模式(如:自主过度通气),并经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返流误吸。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

4、体温 发热可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三、颅脑外伤的麻醉管理

麻醉管理要点:对颅脑外伤患者做出快速全面的评估,采取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维持脑灌注压和氧供,防止和减轻继发性神经损伤,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满意的手术条件,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一、术前评估 患者评估

1、神经系统评估:①Glasgow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ale, GCS ):从睁眼反应、言语对答和运动反应三方面全面评估患者的意识和神经系统状态,对预后具有很好的预见性。根据Glasgow评分,TBI可分为:重度,GCS=3~8;中度,GCS=9~12;轻度,GCS=13~14;正常,GCS=15。②瞳孔(大小、光反射)反应和四肢运动功能的检查等。

2、其他器官损伤的评估:是否合并多器官系统的损伤,如:有无胸腔内出血和(或)腹腔内出血等。

3、全身状况评估:评估引发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评估指标包括:

A、血压: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或平均动脉压>110mmHg。

B、呼吸氧合:低氧血症PaO2<60mmHg,氧饱合度<90%;

低碳酸血症——PaCO2<35mmHg;

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

C 、出血:贫血——血红蛋白<100g/L。

D、电解质:低钠血症——血钠浓度<142mEq/L。 E、血糖:高糖血症——血糖>10mmol/L;

低血糖——血糖<4.6mmol/L。

F、渗透压:高渗透压——血浆渗透压<290mOsm/KgH2O。 G、酸碱平衡:酸中毒——Ph<7.35;

碱中毒 ——Ph>7.45。

H、体温:发热——体温>37.5℃;

低体温——体温<35.5℃。

4、气道评估:详见下文“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部分。

(二)术中管理

1、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 GCS评分<8的重度TBI患者必须立即行气笾插管和机械通气,从而有效控制气道和ICP。对于轻度或中度的TBI患者,若患者不合作或伴随创伤有关的心肺功能不全时,也可能需要气管插管。

(1)气道评估:TBI患者可能存在饱胃、颈椎不稳定、气道损伤、面部骨折等问题,增加了建立气道期间反流误吸、颈椎损伤、通气或插管失败的风险。原因包括:患者在受伤之前摄入食物或液体,吞下从口腔或鼻腔的伤处流出的鲜血,应激导致的胃排空延缓等。因此,在建立气道前,麻醉医生必须对患者的气道进行仔细评估以防止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

(2)气道建立:根据患者的气道和全身情况,正确选择建立气道的路径和方式。

A、快速顺序诱导:所有脑外伤患者都应该被认为“饱胃”,约10%患者合并颈椎损伤。麻醉助手采用颈椎保护器或颈椎保护手法,在轴向上稳定颈椎。在预先给予患者充分吸氧后,麻醉医生采用传统的环状软骨按压Sellick手法,即:上提患者下颌,且不移动其颈椎,向后推环状软骨关闭食管。在诱导用药与气管插管之间避免任何通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因正压通气使气体进入患者胃内而引起的反流误吸。然而,TBI患者氧消耗增加,或者因面部创伤或躁动导致预吸氧困难时,传统的Sillick手法可导致患者氧饱和度的快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麻醉医生可以在诱导阶段进行正压通气,以确保患者的氧合。

B、对于存在颌面部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水肿致声门暴露困难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或光棒进行气管插管。对于存在严重颌面部创伤或咽喉部创伤的患者,需要进行气管切开。

C、对于存在鼓室出血、耳漏乳突或眼部周围有瘀斑的患者,麻醉医生应高度警惕患者可能存在颅底骨折。当怀凝患者存在颅底骨折或严重颌面部骨折时,麻醉医生禁止行经鼻气管插管。 (3)机械通气:建立气道后,给予非去极化肌松药进行机械通气。管理目标为:维持 PaCO233.5~37.5mmHg(4.5~5kPa),PaO2>95 mmHg(13.0kPa)。其中,氧合最低限度为:PaO2>60mmHg(8.0kPa)。目前研究证实,TBI患者创伤区域脑组织内CBF的急剧下降,过度通气(PaCO2<25mmHg)可加 重患者局灶性脑缺血的程度,因此不主张在TBI患者中采用过度通气。在对TBI患者实施过度通气(PaCO233.5~37.5mmHg,4.5~5kPa)时,医护人员必须同时进行脑血流和脑灌注监测,以警惕脑缺血的发生。对于可疑或实际存在脑疝的患者,采用急性短暂的过度通气治疗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

2、监

(1)一般监测:包括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脉搏氧饱和度(SpO2)、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体温、尿量和肌松监测。定期动脉血气分析、血细胞比容、电解质、血糖、渗管压等监测。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者对容量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无效,应该进行有创的心或无创的心排出量监测。

(2)神经功能监测

A、ICP监测:适用于所有重度TBI患者(GCS=3~8)及CT显示脑外伤、颅内血肿或具有颅高压征象的患者。如果重度TBI患者没有CT影像学的变化,但具有年龄超过40岁、运动征阳性或收压<90mmHg等高危因素,也应该继续ICP监测。监测探头置于脑室内最精确,其次为脑实质,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及硬膜外腔。

B、脑氧监测:包括颈静脉球混合血氧饱和度(SjvO2)及脑组织氧张力(PbtO2)。SjvO2可连续监测全脑的氧供情况,SjvO2<50%持续15min以上与不良的神经功能预后相关。PbtO2通过置于脑组织中的有创探头监测局部脑组织的氧供,PbtO2<15mmHg提示可能存在脑缺氧的风险。

C、脑血流监测:包括经颅多普勒起声(TCD)和近红外质谱(RIRS)。TCD主要用于TBI患者脑血管痉挛、ICP恶性升高、脑灌注压(CPP)降低、颈内动脉内膜剥脱及脑循环停止的诊断。NIRS除了能够监测脑血流,与SjvO2类似也能够监测脑氧供情况,但其精确度较差,临床应用有限。

D、电生理监测:EEC用于监测昏迷深度、瘫痪或使用肌松剂患者的癫痫大发作或亚临床小发作及诊断脑死亡。感觉诱发电位(SEP)以评价TBI患者残存的神经功能,但其临床意义有限。

E、脑温度监测:TBI后,脑组织温度较体温高3℃。升高的脑组织温度是已知的继发性脑损伤诱因之一。目前,无创和有创的脑组织体温探头在临床上均有应用。

3、控制循环稳定 (1)管理目标:维持脑灌注压(CPP)在50~50 mmHg,收缩压>90mmHg。测定有创动脉血压的压力换能器应放置在乳突水平,以反映脑循环的情况。应当避免采用过于积极的手段(如:液体复苏和升压药)来维持CPP>70mmHg,后者将增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围手术期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可增加TBI患者术后的死亡率,因此麻醉医生必须严格控制患者的术中血压。

(2)液体复苏:使用无糖的等张晶体和胶体溶液可维持正常的血浆渗透浓度和胶体渗透压,减少脑水肿的发生。高渗盐水已被用于TBI患者的液体复苏。4%白蛋白可增加TBI患者的死亡率。含糖液体的使用与神经功能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应当避免使用。

(3)血管收缩剂和加压素:若液体治疗欠佳,可使用去氧肾上腺、多巴胺、血管加压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收缩压>90mmHg。

4、血糖控制 TBI患者高血糖(血糖>200mm/dl,11.1mmol/L)与创伤后高死亡率以及神经功能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引起围手术期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严重的颅脑损伤。、年龄>65岁、术前存在高血糖、硬膜下血肿、全身麻醉和手术后应激反应。目前推荐维持围手术期血糖在110~180ml/dl(6~10mmol/L),并且避免血糖的剧烈波动。

5、体温控制 大脑温度过高与TBI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不良转归密切相关。围手术期应当避免患者发热,并需要对发热给予有效的降温处理。对动物实验提出低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大脑温度每降低1℃,理论上可降低脑代谢5%~7%。然而,多中心临床度验发现,与正常体温组患者相比,低体温TBI患进死亡率并无改善。目前,无相关数据支持对TBI患者进行围手术期低温治疗。

6、麻醉药物的选择 建议在麻醉诱导前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滴定法给予麻醉药物,维持血流协力学的平稳。以TBI患者颅内的病理改变和全身状况作为麻醉药物的选择依据。

(1)吸入麻醉:①高浓度卤代吸入麻醉药具有降低CMRO

2、扩张脑血管、增加CBF和ICP、削弱CO2反应的作用。建议卤代吸入麻醉药的使用浓度低于1MAC。②N2O可增加CMRO2和CBF,且枪弹伤或颅骨多发骨折的患者吸入N2O可增加颅内积气的风险,因此不推荐使用。

(2)静脉麻醉药:①丙泊酚具有降低CMRO

2、CBF和ICP、保留脑血管自主调节的作用,可用于控制ICP。丙泊酚的使用不改善TBI患者的死亡率和6个月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全凭静脉(TILVA)麻醉(丙泊酚+瑞芬太尼)有利于TBI患者术后的快速神经功能评价。②当出现手术和其他药物无法控制的顽固性颅内高压时,可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下使用大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来控制颅内压。不推荐予防性给予巴比妥类药物诱导EEG的暴发抑制。③氯胺酮可收缩脑血管,升高ICP,不推荐使用。 (3)肌肉松驰剂:足量的肌松药可辅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降低ICP。①琥珀胆碱可引起肌肉抽搐和ICP升高。预注少量非去极化肌松药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存在困难气道的TBI患者,琥珀胆碱仍是最佳选择。②罗库溴胺(0.6~1.0mg/kg)起效迅速,方便麻醉医生快速建立气道,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③泮库溴铵可阻滞迷走神经,引起高短暂太和心动过速。④对于准备术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应该常规给予肌松监测和必要的药物拮抗。

7、颅内压的控制 出现颅内高压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过度通气:避免长时间的过度通气(PaCO228~33.5mmHg,4.5~5.5kPa)时,并同时进行脑氧监测,以警惕脑缺血的发生。

(2)高渗液体治疗:甘露醇负荷剂量为0.25~1g/kg,酌情重复给药,但不推荐持续输注。其副作用包括:利尿、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和ICP反跳性升高。为了避免肾毒性,当血浆渗透压超过320mOmsm/L时应该停止使用甘露醇。高张盐水具有降低ICP和液体复苏的治疗作用,适用于合并低血容量的TBI患者。建议:3%高张盐水负荷量250~300ml或者7.5%高张盐水100~250ml持续输注,并定期监测血钠。若血钠>155mEq/L,应停止使用高张盐水。

(3)激素:激素使用可增加中重度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不推荐使用。 (4)体位:在确保血流动力学平稳的情况下,平卧位头部抬高30°可改善静脉回流,降低ICP。

(5)脑脊液引流:可采用单次或持续脑室外穿刺引流。

三、术后管理

1、营养

患者伤后7天接受劳养支持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2、感染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够降低患者肺炎的发生率,但并不降低死亡率或减少住院天数。早期气管切开能够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但并不改变死亡率有肺炎发生率。

3、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采用充气长袜对下肢进行间断性加压有效,但下肢受伤患者禁用。预防使用低分子肝素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对其治疗方案尚未明确。

四、总 结

颅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脑灌注和脑血流,预防继发性脑损害。在围手术期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对患者进行快速正确的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方式,全面严格地管理患者的循环、呼吸、代谢和温度等,以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略)

第五篇: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发布时间:2011-03-21 来源: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肺部感染;原因;护理

肺部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对本院神经外科4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3年2月~2006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209例,GCS评分≤8分。其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46例,发生率为22%。男33例,女13例,年龄1~69岁,平均(45±3)岁。呼吸机辅助治疗28例,气管切开26例;感染发生时间为入院后4~26 d,平均(12±1) d,意识障碍持续5~62 d。采用无菌技术操作经负压引流,将深部痰液收集到无菌试管中送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2结果

2.1细菌培养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14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大肠埃希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阴沟肠杆菌4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真菌2株,其中混合感染7例。

2.2预后

针对细菌敏感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合局部和全身治疗,采取有效地护理防控措施,6~11 d肺部感染愈合,除因基础疾病严重死亡13例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3感染原因与预防措施

3.1感染原因

①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黏膜纤毛失去屏障保护作用;反复负压吸痰损伤气管黏膜;空气未经滤过湿化直接进入下呼吸道。②呼吸机管路污染: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是细菌的主要繁殖地,特别是未按照规定每日进行管路消毒的机器,细菌的平均浓度可高达2×108 CFU/L。当患者移动体位或医护人员移动管路时,使带菌的冷凝水直接进入下呼吸道。③吸痰操作或吸痰物品未达到无菌要求。

3.2预防措施

①清洁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特别是对气管切开的患者,持续的洁净空气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天用1%~2%的次氯酸钠室内湿拖地两次,为使重症监护病室空气净化达标,在室内安装负离子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对病室进行密闭式空气消毒,消毒后再打开窗户通风。每月定期进行空气培养1次。②呼吸道的管理:对受伤后即有呕吐的患者,应立即清理口腔内滞留物,对气管插管的患者吸痰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人为致患者咳嗽反射使深部气管、支气管内的误吸物进入主气管内,易于吸出。③呼吸机管路的管理:本组带机>72 h的病例中有6例患者为同一种菌株感染,因此对长期带机的患者应每天消毒更换呼吸机管道,发现管道中有冷凝水时应随时倾倒。④气管切开的护理:气管切开后由于失去了呼吸道加湿滤过作用,带有菌尘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是导致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做好气管切开后的护理:①用生理盐水或3%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2次/d,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用0.1%的醋酸清洁口腔。用过的物品用2 000 mg/L爱尔施初步浸泡消毒。污染敷料单独包装后焚烧。深度昏迷的患者及时吸净口腔分泌物,每2小时翻身扣背1次,促进痰液引流。②气管套管口持续用灭菌生理盐水或乙醇纱布覆盖。③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引,严格无菌吸痰,床边备无菌吸痰盘,每次吸痰时做到一杯一管一手套。吸引气管内与口鼻腔分泌物的导管分开。维持气道通畅,吸痰时采用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径应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的1/2,插入长度不超过20 cm,吸引负压不超过300 mmHg。无菌操作手法正确,吸引管插入气管时不作吸引,在吸引管到达深度后,一边吸引,一边将吸引管往上提拉,转动退出。每次吸引操作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是否有缺氧表现,吸痰频率根据分泌物多少而定,通常30 min~2 h吸引1次。分泌物黏稠难以吸出者,每天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痰的排出。通常每次用生理盐水2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 mg,3~4次/d。为使痰液容易吸出,我们经常在吸痰前向气道内滴入3~5 ml生理盐水后再吸引。严重缺氧者在吸引前适当增加氧流量。④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负压吸力不应过大,本组病例有4例气管切开后6~14 d,在吸痰过程中发现褐色坏死黏膜组织。⑤气管套管内套消毒2~4次/d,一般视痰量及痰的黏稠度决定消毒的次数,痰液多且黏稠度高的患者每天气管套管内套消毒4次,反之常规每天消毒2次则可。为使气管套管内套的痰痂容易去除以保证消毒效果,我们将内套管先在水里煮5~10 min后进行清洗,清洗干净后再进行消毒。每个气管切开的患者必备两个同型号的内套管,一个摘下来消毒时,另一个给患者套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缩短内套管离体时间,以免引起外套管结痰痂,使内套管套回困难或增加感染的机会。⑥消毒切口周围皮肤、更换敷料每天1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污染的敷料。如果纱布上分泌物颜色变绿,应排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时做分泌物的培养和药敏试验。⑦鼻饲管的护理:鼻饲量<250 ml/次,鼻饲时抬高床头30°~45°。鼻饲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情况,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等误吸现象,立即停止灌注,并立刻吸出鼻腔及呼吸道的误吸物。用瓶装营养液能全力时,注意滴速不能太快,500 ml能全力维持在6~7 h滴完,如果速度太快,则部分患者不能消化吸收,会出现腹泻现象,一般营养液的温度控制在38~40℃。可采用营养液专用滴注器。

重症颅脑损伤中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而肺部感染又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从本组病例显示,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很多,预防控制也相对困难,更需要医务人员增强预防感染控制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做分泌物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清洁的环境,做到早期预防、及时处理,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133,170.

[2]仇蓉,夏既英.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常见并发症的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89-190.

[3]赵淑兰.重型颅脑损伤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探讨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3):73-74.

[4]刘家荣.术后气管切开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4):132,149.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