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专科护理质量标准
第一篇:疼痛专科护理质量标准
感染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
压疮组上半年工作总结
最后更新:2009-11-9 9:16:20 浏览:481
在压疮护理方面:
上半年,我们重点对科室上报压疮给予了检查与指导,同时还检查了护士对压疮上报制度的掌握与落实情况以及皮肤压疮登记表的填写质量。那么,就目前而言,压疮的护理与管理工作已经得到了全院护士长和护士的初步认识和重视,通过共同努力,各科室已经建立起符合本科特点的压疮管理系统,并能依此而展开临床压疮护理工作,特别是在压疮的上报与返表方面已能基本符合要求。
全院共有17个科室上报压疮148例,检查了141例,会诊5例,其中,院内压疮3例(N
1、干诊、ICU)。痊愈的有32 例,好转的有29 例,未进展的有
85例,进展的有2 例。所做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科室管理,完善压疮监控系统
1、督导各科室顺利完成了压疮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统一完善了全院的压疮管理资料,而且资料做到了统一定位,使大家不但有章可循,而且,取用便捷,方便了临床。
2、各科室设立了压疮管理员,全院共24名,他们是科室压疮管理的新生力量,对提高压疮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制定了压疮管理优秀科室评比方案,旨在奖优罚劣,肯定成绩。
4、通过去医大学习,回来后,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重新修订了压疮护理管理流程,使得压疮管理流程化,大大保证了压疮护理的有效监控,提高了压疮护理质量;二是新建立了压疮护理安全指南,指南中,明确规定了压疮预防的工作要求,并对工作中的护理行为给予了一定的告诫,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临床护理安全。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的压疮认知水平
1、组织全院业务培训两次。一是压疮分期与护理;二是压疮管理表格填写方法。
2、定期对压疮管理员组织知识测试。4月分口试了压疮上报制度和科室的压疮管理办法,5月份笔试了压疮知识培训内容,通过测试发现,由于各科室的重视程度不同,成绩也不同,表现好的科室有普
二、外
三、外
四、妇科、肿内、内
二、神二。
3、除了以上全院性的培训外,我们还请各科室积极配合,
对压疮相关制度、知识以及评估知识组织科内培训并记录,在这方面表现好的科室有内
二、外
四、妇科、肿内、神二等。
三、创新工作
一是引入了“难免性压疮的护理理念”,并组织了临床病例分析与讨论;二是建立了“压疮护理安全指南”,增强了护士预防压疮的护理思维。
四、存在不足
1、压疮分期、创面描述、面积测量不规范。
2、关于压疮的护理措施,易与压疮预防措施相混淆。
3、皮肤压疮登记表填写质量欠缺,如压疮转归与结果项目填写不全,动态观察项目与护理措施相混淆等。
五、下半年工作设想
1、召开压疮管理经验座谈会,交流管理心得,促进临床管理质量的提高。
2、组织压疮病例讨论或观摩查房,分享临床实践经验。
3、继续针对上半年不足,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如压疮分期、描述等知识。
4、建立皮肤压疮登记表填写质量标准,使大家能够规范填写,客观反映压疮护理情况。
5、开展难免性压疮的评估工作。
在压疮预防方面:
第一季度我们主要对易患人群的评估工作做了临床调研,续评估有766例,能够记录评估结果的有普
二、ICU、肿内。
第二季度重点抽查了7个科室重病人(上报)的皮肤评估工作,包括评估分值是否符合临床、家属是否了解皮肤护理方法以及能否落实等等,总体看,能基本落实到位。
从管理上而言,我们从4月份开始要求全院要对评估结果进行记录,要求各科室做好评估的培训工作。
那么从现在来看,护士长和压疮管理员已经建立起压疮预防的意识,易患人群的评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续评估做的很到位,评估登记表的转归项目也能够及时填写,能够开展对重病人的皮肤护理健教,并能落实到位。
不足之处是:
一是虽能对评估结果进行记录,但大多数科室只是记录评估分值<12分的,对于>12分和续评估的未能给予记录;
二是护士对评估量表的掌握不是很熟练。
下半年打算:
一是建立压疮预防流程及其相应要求,使得压疮的预防工作更加系统化;
二是进一步细化评估量表的评分依据,为大家临床操作提供方便;
三是检查普通病人的评估质量和健教工作落实情况。
压疮组
二○○九年七月
感染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
1.消毒与隔离:霍乱、鼠疫、咽白喉等应严密隔离,肺结核、流脑、百日咳、流感施行呼吸道隔离,伤寒、菌痢、甲肝施行肠道隔离、破伤风、气性坏疽施行接触隔离,乙肝、艾滋病、梅毒施行血液、体液隔离,结核病人痰涂片结核分歧杆菌阳性及活动性肺结核应结核病隔离。消毒:传染源的随时消毒、病人、病房终末消毒、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预防性消毒。
2. 感染性发热时介绍发热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休息、饮食及生活护理。监测体温变化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出入水量。
3.发疹病人的护理:讲解皮疹的相关知识,进行局部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每日用温水(禁用肥皂、乙醇)擦洗,皮疹消退、脱皮不完全时应用消毒剪刀进行修剪,皮肤干燥可用石蜡油进行润滑,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注意保护大面积瘀斑坏死皮肤防止感染。对特殊部位例如口腔黏膜疹、眼部进行专项护理。
4.腹泻病人的护理:标本采集时应新鲜并选取脓血、粘液部分,对排便情况、伴随情况进行监测并详细记录,饮食以少渣、少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生冷、辛辣饮食频繁腹泻并伴呕吐可暂禁食。排便频繁时进行肛周皮肤护理。
5.咯血的护理:肺结核大咯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翻动,协助患者取患侧卧位,头偏向一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出血量和每小时尿量,观察有无窒息的先兆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惊厥护理:将乙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等病人安置在安静、光线暗的房间里,专人守护、设置床栏,必要时用约束带约束病人。观察有无窒息、惊厥先兆、发作持续时间、次数等,给予持续吸氧。
第二篇: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骨科病房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的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从2015年8~12月在我科住院的130例创伤性骨科膝关节周围及以下创伤的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临床观察对象。观察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可见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建立相应的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让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指标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测量与观察来对其进行疼痛评估,从而有效地提高疼痛干预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负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疼痛;护理质量;建立指标;骨科
多数的骨科患者为创伤性的、并且多属于急诊入院,患者在受伤后到其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疼痛。另外,急性创伤对患者带来的疼痛又有可能导致患者的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尿潴留以及恶性呕吐等不良反应,甚至有时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在骨科病房里应该注重患者的疼痛护理,特别是创伤性骨科病房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8~12月在我科住院的130例创伤性骨科膝关节周围及以下创伤的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临床观察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66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7.2±13.4)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为骨科膝关节周围及以下的创伤性骨折患者,有49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胫腓骨、有37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胫骨平台、有25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髌骨、有19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足踝。将所有参与临床观察的患者随机平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特征和发展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的疼痛治疗与术后的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由其责任护士按照无痛病房的护理工作模式[2]给予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教育与康复指导。包括对患者的疼痛评估以及疼痛干预等。观察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
1.3疼痛评估
在患者入院治疗后进行疼痛评估,主要使用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评定量表,即“疼痛评估尺[3]”,并且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疼痛评估尺的使用方法。使用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来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包括评估日期、时间、骨折部位、创伤性质、入院原因、疼痛评分、持续疼痛时间、患者的睡眠情况、情绪、对治疗的依从性、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人员签名等内容。在患者入院的2小时内进行第一次疼痛评估,对于疼痛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在此后住院期间的每天早上定时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对于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则采后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记录单来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特别是进行过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的患者,分别在其术后1小时、3小时、5小时以及8小时进行疼痛评估;另外对于首次疼痛评估分值≥5分的患者,在经过医师指导下,给予镇痛处理并马上进行二次疼痛评估,然后对患者每隔4小时进行疼痛评估1次并详细记录。 1.4疼痛干预
可以通过非药物护理措施以及药物镇痛的方式来给予患者疼痛干预。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疼痛评估分值来判断给予患者非药物护理措施还是药物镇痛。如患者的疼痛评估分值在3分以下(包括3分)可以给予患者实施非药物护理措施;当患者的疼痛评估分值在4分到6分之间时,可以给予以非药物护理措施为主,辅助药物镇痛的方法,一般是弱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当疼痛评估分值大于7分(包括7分)时,则以药物镇痛为主,给予强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佐以非药物护理措施;保证疼痛程度不同的患者均受到疼痛干预,保证给予患者最佳的镇痛效果。
非药物护理措施包括:①给予患者舒适的环境,通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以及适宜的室内温湿度来促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舒缓患者紧张的心理,减轻患者的疼痛。②骨折患者在初期恢复时,常常由于其肿胀的肢体而产生局部明显的疼痛,并且随着患者的活动而加强痛感,因此,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保持受伤肢体外展,加上合理的制动可以有利于改善受伤肢体的血液循环,起到消肿止痛等作用来减轻患者的疼痛。③可以通过局部冰敷等方式来减轻受伤肢体因为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的疼痛,也可以通过热敷等方式来减轻受伤肢体因为不能活动而出现肌肉痉挛、局部充血等的疼痛。④可以让患者在感到疼痛难受时播放音乐,通过音乐疗法适当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指导患者多进行慢呼吸运动来调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减轻由于精神紧张引起的疼痛[4]。对于部分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以给予一些药物镇痛,一般情况是通过口服或者静脉给药。 2.结果
以“疼痛评估尺”来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见表1。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两组间差异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比较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护理后疼痛评分(分) 平均住院时间(天)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 60 70 3.91±2.17 5.61±2.34
12.14±2.71 16.22±2.16
97.48±2.31 94.81±3.12 3.讨论
给予疼痛正确的评估是指导对疼痛护理的必须要求,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疼痛护理质量指标[5],让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指标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测量与观察来对其进行疼痛评估,从而有效地提高疼痛干预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负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梅,刘林,许勤,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2-875. [2]黄天雯,何翠环,陈晓玲,等.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21-224. [3]韩纯燕,张蓉,李华.疼痛管理临床路径在骨折病人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10C):2790-2791. [4] 张春燕,孙胜男,张春玲,等.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2):25-27. [5]陈方蕾,陆敏,陈蓓.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5):1415-1417.
第三篇:CSSD 护理专科安全质量十大目标
十九、CSSD 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实行集中管理工作方式,保证医院复用无菌物品质量
安全。
1.对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和 外来医疗器械由 CSSD 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 1592.手术器械集中 CSSD 处臵暂时受限,应由 CSSD 人员到手
术室符合 WS310 标准要求的清洗消毒区域进行处臵。
3.根据集中管理的需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质
量管理制度和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定期对 CSSD 质量 进行分析,落实持续改进。
4.无菌物品供应要满足临床需要,控制成本,提高无菌物品
供应周转效率。
5.建立与临床科室密切联系制度,提供主动服务。根据临床
需要调整工作时间及工作流程,保证节假日、突发事件的无菌物 品供应。
6.主动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常见的医院感染及原因,掌握
各专科使用器械、物品的结构、材质特点和处理要点,采用正确 的处理方法。
7.对科室关于灭菌物品的意见有调查、有反馈,落实持续质
量改进,并有记录。对临床科室反映无菌物品不合格,如包装松 散、标识错误、包内指标卡不合格及包内湿包等,应记录、分析 及整改措施及效果的管理制度,并落实。
8. 遵循工作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去污区内物品由污到洁,
不交叉、不逆流,污染物品及时进行去污处理。人员进入时做好 职业防护。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清洁,相对湿度控制在 30~ 60%之间。
- 160
(三)正确执行清洗消毒操作规程,提高医疗器械清洗合格 率。
1.根据器械的结构、材质、污染种类及程度,建立针对性清 洗操作规程,包括各类手术器械、硬式内镜手术器械、妇科人流 手术器械、器皿及物品等。
2.配臵手工清洗的压力水枪、刷洗工具、超声清洗器等,做
到对每件器械彻底清洗,降低器械生物负荷。手工清洗后器械首 选湿热消毒方法,如煮沸消毒等。
3.规范清洗消毒器操作规程。每日运行前检查清洁剂容量、
清洗臂、内腔及器械架等,根据器械清洗要求,选择清洗程序、 正确器械装载,运行时监测记录参数,有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并 执行。
4.做好水处理设备的管理,定时进行水再生处理,每班要观
察水的电导率。
5.设立专岗负责检查器械清洗质量。记录不合格器械及原
因,定期对不合格数据进行分析,并有改进器械清洗质量的措施 和实施效果评价。
6.建立外科手术器械、妇科人流器械、骨科手术器械和腔镜
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监测制度,将持续质量改进形成管理的常 态。
7.清洗消毒岗位的员工接受足够的岗位技能培训,根据工人
- 1625.执行植入物常规发放和紧急情况发放的管理制度。应每批
次植入物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紧急情况(急诊手术)下, 生物 PCD 中加用 5 类化学指示物。5 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 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6.定期对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对紧
急放行的数量进行统计并上报主管部门,防范植入物手术风险。
(五)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包装及灭菌符合质量标准,物品 供应满足手术需要。
1.手术器械包装技术规程得到有效的执行。器械清洁检查、
功能检查要求、组合方法、包装闭合/密封良好等过程质量标准 和方法有文件规定,复杂的手术包的组合和功能检查有图示指 引,并执行。
2.建立手术器械包清单制度,明确负责人。手术器械包内器
械数量及种类改变、采用的清洗、消毒、包装及灭菌方法等相关 的质量要求形成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并落实执行。
3.包装材料、监测材料质量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能保持
无菌屏障完整有效。
4.医用热封机每日开机确认运行参数正确,检查封口密封良
好。
5.建立选择灭菌方式、灭菌周期及参数等操作规程,建立湿
包发生率监测指标,有控制和监测湿包的制度及记录资料。
- 164内化学指示物合格,灭菌效果监测实行双人复核。卸载时检查有 无湿包现象,防止无菌物品损坏和污染。无菌包掉落地上或误放 到不洁处应视为被污染。
(七)落实灭菌设备安全管理,防止爆炸和泄露事件发生。 1.依据各种设备使用手册,建立设备安全使用指引和注意事
项,并严格执行,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2.做好防火、防爆、防漏电等安全制度,有提示标识及防火
逃生路线指引图。
3.定期做好设备的常规维护保养。压力容器的全面检测,质
监部门对安全阀、压力表的检测报告应放臵在设备相应位臵,确 保在质监部门安全检查的有效期内。
4.制定设备发生故障的紧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八)正确执行清洗消毒及灭菌监测标准,记录准确,具有 可追溯性。
1.执行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和标准。正确实施灭菌 效果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准确记录,并具有可追溯性。
2.每季度对直接用于患者的消毒物品进行卫生学监测,每次
检测 3~5 件,监测结果符合 GB15982 的要求。
3.建立清洗消毒、包装及灭菌等环节质量指标,及相关记录
表,内容要求明确、细化,可操作性强,利于质量分析和改进。
- 166
干手设施。不方便洗手的地方备有快速手消毒剂,去污区应备洗 眼装臵。
2.建立去污区、清洁区的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区域、设备设
施、运输工具、物品和环境等管理遵循污洁分明的原则,设备设 施用后做到及时物表清洁或消毒,保持工作区域环境清洁安全。
3.选用安全的回收和下送工具,确保污染物品回收过程污染
不扩散,保证无菌物品运送过程中不污染。回收和下送容器用后 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4.建立职业安全管理制度,配臵安全防护用具,伤口急救处
理药箱,确保工作人员安全操作。
5.发生锐器伤时,应遵循医院相关指引及时报告及处理,做
好对工人职业防护及标准预防的培训工作。
- 168 -
第四篇: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
专科质量
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
[ 摘要 ] 目的:探索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对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的作用。方法:通过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推行专科护理小查房、设计并发放《护理指导手册》、常态化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等,改进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并比较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检查评分和患儿满意度。结果: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实施后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急救药械、消毒隔离及患儿满意度评分均有提高,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可以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降低 护理缺陷发生率,改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中明确提出,开展对临床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加大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到2015 年,培养临床专科护士 2.5 万名。由此可见,建立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培养专科护理人才已然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不断提高护理的专科化程度即发展专科护理是护理学在专业深度意义上的发展,也是我国医疗专科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探讨发展专科护理的可行性策略是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要任。为此,我院改进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方 法以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全面提高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共 13个,分别为小儿呼吸内一科、小儿呼吸内二科、小儿神经内科、小儿泌尿内科、小儿血液内科、小儿消化内科、小儿感染科、小儿普外科、小儿骨外科、新生儿科、小儿重症监护室、小儿五官科、小儿心血管科,从 2012 年 9月起开始实施专科质量管理的新方法。 2 方法
2.1 儿科专科护理管理改进措施
2.1.1 修订专科质量评价标准,成立专科质量评价质控小组
针对我院儿科专科疾病的临床护理特点,修订专科质量评价标准,按二级学科细分,如儿科呼吸、儿科消化、儿科神经、新生儿科、儿科重症监护等,分类别制定不同的专科质量评价标准。将健康宣教、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质量、药品管理、消毒隔离、患儿满意度等指标加以量化, 并制定评分表格,客观评价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大大增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 成立专科质量控制小组,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各科护士长及临床专科业务骨干护士任成员。每月依据专科质量标准对各病区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及个人绩效考核挂钩。质控人员抽取 1~2 名典型专科患儿,检查责任护士对分管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及家长对相关护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逐项点评,并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质控人员将检查记录上交护理部,护理部每月对专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改进意见,督导整改情况。 2.1.2 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 拓宽专科护士培养途径,是壮大专科队伍的有效方,也是从整体上提升各项护理质量的根本方法。我院主要通过制定强化专科护理队伍培训计划,每年选送业务骨干外出进修或参加专科护理会议交流,院内对护士分批分层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等方式加强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科疾病的教学查房、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和技术操作示教。护士可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参加相关专科培训课程,参加培训的学时和成绩与护士绩效考核挂钩。授课人为临床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护士长及业务骨干。 2.1.3 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
参赛责任护士选择涉及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患沟通、疑难护理问题应对等诸多内容的专科疾病案例,结合护理典型病例解析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护理风险和应对措施。 2.1.4 推行专科护理小查房 利用每天床头交班的时间,对 1~2名重点患儿进行 10 ~15min 的专科护理小查房责任护士先汇报分管患儿情况,着重汇报患儿的阳性体征、心理状况、病情的动态变化、治疗护理项目、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护理要点、健康指导等。护士长通过患儿现场查体和访
谈家长,了解责任护士对患儿病情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护理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否有效,潜在的风险是否及时评估和跟踪评价,治疗护理项目是否随时进行有效指导,对分级护理的落实进行综合评价。
2.1.5 护理部定期轮流深入临床一线掌握信息 护理部定期轮流对优质示范病房进行跟班工作,逐一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细致督导,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儿的护理需求及责任制护理的落实,召开科室座谈会,与护士讨论并解决在危重症专科患儿护理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及责任制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1.6 设计并发放《护理指导手册》自行设计《护理指导手册》,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卫生处置、病情与风险评估、护理效果评价、分阶段健康指导落实、级别巡视、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出院指导及质量追踪等。住院患儿人手一册,悬挂在床头,手册采用表格式路径管理,通过护患双向签字,提高护理质量效果。护理部定期听取责任护士使用意见反馈,修改不实用项目,并根据临床需要及时补充护理指导项目,定期评价使用效果。 2.1.7 每月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护理部每月在各病区抽取 10 名患儿家长作护理满意度调查,访谈家长当患儿需要做各种检查、治疗及用药时,护士是否及时告知何时去何地检查及注意事项;护士是否对患儿的护理要点及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护士是否督促并协助做好患儿卫生处置;最满意和不满意的护士等。
2.2 效果评价方法
对实施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新方法前(2012 年 3-8月)和实施后(2012 年 9月至 2013 年 2月)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急救药械、消毒隔离、患儿满意度 7 个指标进行比较。患儿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分,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 75 份调查表;其他数据来源于护理部及护理质量委员会依据质量检查标准对各病区的护理质量的检查结果。这种方法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有较好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 SPSS 11.5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 t 检验比较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新方法实施前后的效果差异。、 结果
3.1 实施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实施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新方法后,各项护理质量得分较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1)。
3.2 实施前后住院患儿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提高了住院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2)。
3.3 实施前后其他方面的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新方法后,护理表扬信增加了 72%,护理缺陷发生率由 21.6%下降到 9.2%。 4 讨论
4.1 我国专科护理模式的发展现状“专科护理”这一概念是随着社会对护理的需求和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护理事业向专业化、专科化发展,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首先自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的[5] ,我国“专科护理”则相对发展较晚,原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中指出,要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将发展专科护理提到了发展我国护理事业之关键的高度,为更好地推进护理工作向专科化发展,培养专科型护理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自 2005 年开始,我国的专科护理模式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护理管理人员积极探索提升专科护理质量的途径,不少省份已开展专科护士的培养、考核、认证等工作,大大加快了我国专科护理发展。然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成熟的专科护理模式,我国专科护理发展在专科护士的种类和层次、资格要求、工作职责和实践范畴等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问题[5] :如基础护理教育阶段理论架构上的不完整,造成护士专科知识不系统;对专科护士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不够,缺乏培养专科护理人才之人才;护理管理者缺乏发展专科护理的紧迫意识和具体办法,对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存在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方面的明显不足等[6] ,均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广泛的探讨和精心的设计,专科护理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2 我院在专科护理质量新方法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启示
第一,通过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充分调动了护士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整体上促进了目前护理队伍向专业化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对发展专科护理将起到长远的促进作用。第二,通过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结合患儿来解析临床护
理问题,总结和积累护理经验,增强了临床护士个案护理的意识,培养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因人施护”的护理服务新理念,帮助护士建立了评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及科研思维[7] 。第三,通过推行专科护理小查房,使责任护士锻炼了临床思维及护患沟通和交流能力,向护士明确了专科质量评价的核心价值是以患儿为中心,有助于维护患儿权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患儿安全和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8] 。第四,护理部通过定期轮流深入临床一线,对存在的护理风险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督导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克服了护士的松懈思想和麻痹情绪,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有效预防了护理缺陷、护理差错事故,提升了优质护理内涵,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9] 。第五,通过设计并发放《护理指导手册》,客观了解患儿家长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评价,对需要改进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优化、流程再造,为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篇:疼痛护理
目录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 3.高热的护理常规 4. 腰腿痛的护理常规 5. 颈椎病的护理常规 6.三叉神经痛的护理常规 7.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护理常规 8.偏头痛的护理常规 9.颈源性头疼的护理常规 10. 肩周炎的护理常规 11.痛风护理常规 12. 舌咽神经痛护理常规 13. 癌痛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
一、入院护理常规。
1. 热情迎接新病人,根据患者病情安排床位,引导病人至床单元,责任护士详细介绍科室环境,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住院制度:探视制度、作息制度、请假制度等 。
2. 进行住院安全教育,注意防烫伤、防跌倒、防坠床。 3. 进行卫生处置:剪指甲、剃胡须、清洁、更换病人服。 4. 主动与病人沟通,了解大小便情况、心理问题,观察其他临床症状、体征。测量生命体征、体重等。新入患者测量生命体征3次/天(10:00-14:00-22:00),体温37.1℃-38.5℃的患者测量生命体征4次/天(06:00-10:00-14:00-22:00),体温38.5℃以上、Ⅰ护理及术后三天的患者每4h(02:00-06:00-10:00-14:00-18:00-22:00)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入院3天以上Ⅱ、Ⅲ级护理患者每天测量生命体征一次(10:00),病情变化时测量及记录。体重入院时测量一次,以后每周测量一次。 5. 进行首次饮食宣教。
6. 执行各项治疗,进行用药知识及有关疾病知识宣教。 7. 遵医嘱安排各项常规检查,指导病人留取各项检验标本。 8. 入院评估,当班护士完成病人入院护理评估。
9. 建立病人信息标记:包括床头信息卡、等级护理牌、饮食牌、药物过敏牌、防跌倒坠床标识、腕带标识等。
二、 出院护理常规 1. 医师开出患者出院医嘱后,核对医嘱后签名,核对账目,及时取回出院带药。
2. 停止一切住院医嘱,注销各种治疗单,取下各种病人信息卡,做好出院记录,按顺序整理出院病历并存放到指定地点。 3. 根据患者病情恢复程度进行健康指导,详细交代用药、饮食、治疗及护理等注意事项,指导功能锻炼,确定复诊时间。 4. 协助病人及家属办理出院手续。结账后去取出院证,及出院疾病证明书, 取出院带药,交代出院方法,注意事项等。 5. 各项手续完毕,送病人离开病室。 6. 清理病人单元用物,按常规清洁消毒。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1. 危重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立即将其安置在抢救室并平移至床上,根据病人病情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安置病人适宜卧位,并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测量生命体征,必要时心电监护及留置导尿。 2.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及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正确执行医嘱。
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护士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其它情况,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备齐各种抢救物品及药品,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随时准备配合抢救,及时、正确地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4.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病人应鼓励定时做深呼吸或轻拍背部,以助分泌物咳出;昏迷病人应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通过咳嗽训练、吸痰等,预防分泌物淤积、坠积性肺炎等。
5. 加强临床护理,落实生活护理,做到“三短九洁”。眼部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闭合者应注意眼部护理,可涂眼药膏或覆盖油性纱布,以防角膜干燥而致溃疡、结膜炎。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增进食欲。对不能经口腔进食者,应先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腔口腔溃疡、口臭等。皮肤护理:做到“六勤一注意”,即:勤翻身、勤观察、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注意交接班。
6. 肢体被动训练: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病情平稳时,应尽早进行被动肢体运动,每天2-3次,肢体行伸屈、内收、外展、内旋等活动,并同时作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帮助恢复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足下垂的发生。 7. 补充营养和水分:协助自理缺陷的病人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可采取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对大量引流或体液丧失等水分丢失较多的病人,应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
8. 保持各类导管通畅: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各种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落,保持其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同时注意严格无菌技术,
9. 防止逆行感染。有留置导尿者,应保持留置导尿管通畅,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擦洗每日2次,必要时给予膀胱冲洗。 10. 确保病人安全:对谵妄、躁动和意识障碍的病人,要注意安全,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防止意外发生。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并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的医疗安全。心理护理:危重病人常常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突发的意外事件或急性起病的病人表现为恐惧、焦虑等;慢性病加重的病人,表现为消极、多疑等。因此,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护理人员还须做好心理护理。
11. 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便秘者可给予人工通便或缓泻剂,必要时给予灌肠。 12. 做好心理护理 ,限制探视人员。
13.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床头交接班。
高热的护理
1. 休息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提供适宜的休息环境,空气流通。 2. 降低体温遵医嘱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高热期间,每4小时监测体温、脉搏1次。年老体弱不宜连续使用退热药,以防出汗过多导致虚脱。熟悉退热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剂量,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 3. 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饮水,以2 500~3 000 ml/d为宜,促进血液循环、皮肤及肾脏的排泄。
4. 口腔护理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必要时口腔护理。 5. 皮肤护理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提高舒适度。年老体弱者应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6. 安全护理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镇静等处理。
7. 采集标本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或抗生素停用5天后。 8. 心理护理保持心情愉快,最佳配合治疗和护理。
腰腿痛的护理常规
一、概念
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处的疼痛,多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的放射痛或牵涉痛。腰腿痛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都可能出现的同一种症状。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坐骨神经痛、腰椎管狭窄、腰肌劳损、骨质疏松等
二、护理评估
1. 健康史的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不良生活习惯、工作姿势的不当、腰部外伤史等
2. 疼痛的评估:评估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腰部活动受限程度,患肢感觉障碍情况、肌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患者仰卧、患肢伸直状态下被向上抬举直到出现测试肢体放射性疼痛,测量被抬高的角度称直腿抬高试验。角度小于60度出现症状为阳性。直腿抬高试验测试时下放测试肢10度,再做足背曲出现肢体放射性疼痛为直腿抬高加强实验阳性) 3. 影像学检查有无异常。
4. 患病后对患者的情绪、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影响。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知晓和接受程度。
三、护理诊断 1. 疼痛
2. 躯体活动障碍 与疼痛有关
3. 自理能力下降 与活动受限、患者感觉异常、肌力下降有关 4. 焦虑/抑郁 与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有关
5. 发生跌倒、坠床等危险 与疼痛、活动受限、患者感觉异常、肌力下降有关
6. 知识缺乏 患者缺乏疾病相关防护知识
四、护理措施
1. 卧位与休息:腰椎间盘突出症卧床休息和制动能缓解疼痛,急性期患者绝对卧硬板床休息1-2周,仰卧位时膝下垫软枕,稍屈膝屈髋,全身肌肉放松,侧卧位时保持脊柱在同一条直线上。 2. 用药的护理: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出现药物副作用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牵引护理:保持有效牵引,牵引前在牵引压迫部位加软垫,预防压疮;牵引期间观察病人牵引是否有效、牵引重量是否正确;经常检查牵引压迫部位的皮肤有无疼痛、发红、破损等。 4. 佩戴腰围的护理:佩戴腰围可以避免腰部活动时髓核对神经根的刺激,是很好的腰部局部制动方法。卧位时取下腰围,下床活动时戴上腰围,腰围松紧以插入2指为宜,太紧影响呼吸,太松起不到作用。
5. 神经阻滞的护理:硬膜外神经阻滞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做好患者解释工作,提高信心,解除顾虑,取得患者配合。术晨不宜过饱,更衣,排空大小便。术时:开通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协助患者取患侧卧位,两手抱膝,头尽量向胸部屈曲,背部向后弓成弧形使棘突间隙增大,背与床面垂直。穿刺成功后,正确协助医生取臭氧进行硬膜外臭氧注射。 术毕观察15分钟,护送患者回病房,卧床休息6小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6. 微创手术的护理:椎间盘射频热凝术适用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做好患者解释工作,提高信心,解除顾虑,取得患者配合,指导患者俯卧位练习为接受手术做准备,术前忌过饱、更衣、排空大小便。
术时:开通静脉通道,接心电监护,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协助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作用:腰骶部抬高,减少腰椎前凸,以增宽腰椎间隙),利于术中定位和穿刺进针。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
术后:密切监测生命特征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平卧4-6小时,卧床休息3天,除大小便外,尽量减少下床活动,术后进食以高维生素、低脂肪、清淡、半流质为佳,少量多餐。
7. 潜在不良事件的预防:提前做好高危患者的评估,做好预防坠床及跌倒的防护措施,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教育。
8. 心理护理:护士多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宣教,使其对腰腿痛具体病因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过程有所了解;介绍治疗的原理、目的及效果,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五、健康教育 1. 指导正确的下蹲拾物的方法(可缓解疼痛,避免病情加重):患者先靠近物体,患腿在前、健腿在后,健腿微屈使身体重心下移,腰部保持直立,蹲下拾物。
2. 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避免长时间固定的体位,每隔1-2小时更换姿势活动
一次,长时间坐姿时佩戴腰围;避免腰椎侧弯或扭转时突然用力。
3. 鞋的选择:不宜穿高跟鞋,鞋跟不应超过3cm,以免损害腰椎的稳定性。
4. 上下楼梯应全足踏实楼梯。
5. 正确的坐姿站姿对预防腰疼的复发很重要。
6. 家务劳动避免腰部负重,不要提重物及过度弯腰活动。 7. 注意腰部保暖,防风、寒、湿的侵袭。
8. 尽量避免突然增加腹压的动作如:打喷嚏、剧烈咳嗽、用力解大便、捧腹大笑等。
9. 坚持腰背肌锻炼,增加脊柱稳定性,避免复发。
1) 反复搓腰:双手分别放于同侧腰大肌,上-下在下-上反复揉搓10-15次,以双侧腰部发热为宜。
2) 后伸退:双足分开,双手扶杆站立,先后伸腿至最大幅度,双腿交替,每次维持3-5秒,连续10-15次。 3) 退走锻炼:倒退走,每次30秒。
4) 飞燕式锻炼:俯卧位,双手放于身体两侧,上半身和双下肢同时抬离床面维持3-5秒,每日坚持15-30分钟。
5) 左右旋腰:双足分开站立,双手叉腰,拇指在前,腰部自左-前-右-后做回旋动作12-24次,再反方向做,回旋的圈子可逐渐增大。
10. 坚持适度的运动与日晒,注意适当户外活动。
11. 合理的饮食: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的均衡膳食,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12. 积极治疗原发病。
颈椎病的护理
一、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它的发病往往是因为颈椎椎间盘、椎体、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压迫或刺激了临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导致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受累而引发的综合征,并因此而产生颈肩及上肢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年龄、职业、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有无颈部急慢性损伤史,以往的治疗及效果;
2、颈肩部疼痛部位、性质、程度,诱发及加重的因素,缓解疼痛的措施及效果,上肢牵拉、压头试验是否阳性。 3.影像学检查有无异常。
4. 评估患病后对患者的情绪、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影响。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知晓和接受程度。
三、护理诊断
1. 疼痛 与颈椎椎间盘、椎体、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压迫或刺激了临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有关 2. 躯体活动障碍 与颈肩痛及活动受限有关 3. 有跌倒的危险 与晕眩及神经根、脊髓受压有关 4. 恐惧与焦虑 与对疾病的恐惧、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5. 知识缺乏 缺乏如何预防颈椎病的方法和相关药物用法的知识
四、护理措施
1. 体位与活动:颈椎病患者应适当行走,注意安全,防坠床跌倒。 2.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3. 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可让病人和家属与同种手术成功的患者交谈。
4. 呼吸道护理:劝服其戒烟,有肺部疾病及早治疗。指导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预防感冒。
5. 疼痛的护理:有效控制疼痛,保证充足的睡眠,宣教疼痛的评分方法,疼痛引起的原因及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药物控制及理疗等
6. 安全:患者有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行走不稳等须注意安全,防坠床跌倒,免热敷防烫伤。
7. 颈托的护理:检查颈托是否合体,对软组织有无卡压,对皮肤有无摩擦,固定带是否牢固,检查位置是否正确,松紧是否合适。保持颈部皮肤清洁干燥,颈托内垫棉垫,每天更换,侧卧时垫高头部,高度与肩膀同高,使头颈躯干保持同一直线,平卧时垫高头部2-3cm,使头、颈、躯干保持同一直线。
8. 牵引的护理:床头抬高,观察牵引是否有效。枕颌带牵引时,给予内衬小毛巾,注意下颌及两侧耳廓卡压处皮肤有无发红等皮损,发现有过度牵引或牵引松弛无效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五、健康教育
1. 枕头与睡眠 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12-16cm,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枕头应与肩同高。
2. 避免做颈部过屈过伸活动。
3. 患病期间禁止做过度活动颈椎的动作。 4. 颈椎病自我按摩操:可以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和痉挛的软组织。
a) 左顾右盼:头先左后右转动,幅度宜大,自感酸胀,30次; b) 前后点头:先前再后,30次;
c) 旋肩舒颈:双手置于双肩部,掌心向下,双手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30次
d) 摇头晃脑:左-前-右-后旋转头部5次,再反方向旋转5次。 e) 头手相抗: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颈部,颈部则向后用力,相互抵抗5次。
f) 双手托天: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护理
一、概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的皮疹已完全愈合,但仍有持续的、剧烈的、非常顽固的的难治性疼痛。主要的临床特征为神经痛,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的亲神经性侵蚀神经末梢造成的持续性、自发性灼痛或深在性疼痛、跳痛,自发性刀割样疼痛或阵发性灼痛,异常性疼痛和感觉过敏以及难以忍受的瘙痒。
二、护理评估
1. 健康史 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带状疱疹患病及皮损愈合情况;
2. 评估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是否伴随感觉异常;
3. 患病后对患者的睡眠、情绪、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影响。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知晓和接受程度。
三、护理诊断
1. 疼痛 与疱疹侵犯神经及皮肤损伤有关 2. 舒适的改变 与疼痛及皮肤损伤有关
3. 恐惧与焦虑 与担心疾病预后及疼痛不适有关 4. 潜在并发症:感染、脏器损伤等
5. 知识缺乏:缺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药等相关知识
四、护理措施
1. 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紧张 ,病室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0度,湿度保持在50%-60%。 2. 指导患者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的方法,如看电视、听音乐、看有趣的小说、与病友亲人聊天等。 3. 患者体位舒适,检查治疗护理时动作轻柔,切记粗暴的拖拉动作,尽量减少对患者的疼痛刺激。
4. 水泡过大者应在无菌条件下抽吸泡液,减轻张力减轻疼痛,并保持疱壁完整,减少感染。疱疹糜烂者给予冷湿敷可减轻疼痛及预防感染。
5. 疱疹位于眼周围的患者,要加强眼睛护理,局部涂药及用0.9%的氯化钠清洗眼部,遵医嘱定时滴眼药水,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眼睛疲劳。
6. 神经阻滞治疗的患者观察有无并发症,嘱患者治疗后24h保持穿刺部位保持干燥,避免接触水,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7. 药物治疗的护理:向患者介绍药物治疗的目的、作用、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顾虑。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嘱患者多喝水,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8. 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讲解疼痛与心理的关系,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包括: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患者的疼痛、焦虑等情绪反应常影响家属,使其产生焦虑、悲观情绪,反过来影响患者,使之疼痛加重,因此,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取的家属的配合及理解。
一、健康教育
1. 告诉患者病毒感染后应早期彻底治疗,可缩短病程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一旦出现可采取局部阻滞、理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方法治疗。 2. 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的棉质衣服,防止衣物摩擦,勤换衣服。用过的衣物及时清洗,保持床铺清洁平整。
3. 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禁止辛辣、海鲜及刺激性的食物。戒烟戒酒,注意饮食搭配合理,保持营养平衡。
三叉神经痛的护理
一、概念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短暂的、阵发性的、反复发作的电击样剧烈疼痛,或伴有同侧面部痉挛。多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病率182/10万
二、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健康史与治疗史
2.评估患者头面部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规律,诱因及伴发症状;动态监测患者血压和疼痛评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3.影像学检查有无异常,化验电解质等了解患者因进食不佳导致的内环境紊乱情况。
4.心里社会支持状况 :了解疼痛对患者的情绪、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影响;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知晓和接受程度。
三、护理诊断
1.疼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与三叉神经病变、微血管压迫等有关。
2.焦虑和(或)抑郁 与长时间头疼、睡眠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内环境紊乱、血压高等。 4.知识缺乏:缺乏三叉神经痛的自我保健知识。
四、护理措施
1.避免诱因:进食温软不需咀嚼的食物,发作期间给予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风吹与寒冷刺激;避免触及面部“扳机点”(扳机点是指某些特殊的非伤害性刺激,如轻轻触摸或牵拉,作用于某些局部即可诱发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扳机点位于疼痛的同侧,常见上下唇、鼻翼旁、牙龈等处);减少说话,疼痛发作频繁时可采用笔谈方式询问病情。
2.做好口腔护理,温盐水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以防感染。 3.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因服用卡马西平(药物治疗首选)、阿米替林等药物,常常出现头晕、嗜睡、口干、恶心、行走不稳、肝功能损害、皮疹、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护士应密切观察、记录,告知患者有些症状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不要随意更换药物或自行停药。
4.三叉神经阻滞治疗的护理,治疗后后颌面部麻木,应嘱进食温软食物,以防烫伤、咬伤口腔黏膜。穿刺点保持干燥,预防感染。 5.三叉神经毁损术的护理,详细解释治疗目的、可能的风险及注意事项等。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疼、发热、恶心呕吐、头面部感染、颅内颅底出血及血肿、角膜溃疡、视力障碍、面部麻木、面瘫等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6.心理护理:护士应多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宣教,使其对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过程有所了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患者的信任、理解、配合,帮助患者积极调整心态,解除不必要的忧虑,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做疼痛日记;采取松弛疗法减轻疼痛。
五、健康教育
1. 疾病知识宣教: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三叉神经痛相关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
2.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因素:洗脸、刷牙动作轻柔;进食清淡无刺激的软食,严重者进流质饮食,避免触及面部“扳机点”等 3.用药与随访指导:嘱咐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服用卡马西平者每1-2个月检查一次血常规、肝功能;防跌倒;出现晕眩、行走不稳和皮疹及时就医。 4.疼痛缓解期间及时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饮食。
偏头痛的护理
一、概念: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原发性头痛疾病,常常表现为一侧头部发作性、搏动性疼痛,同时伴随多种症状(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发病率5%-15%,儿童期青春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有家族倾向。
二、 护理评估
1. 健康史 了解有无家族史、有无特殊饮食等诱发因素及既往治疗情况;
2. 头疼的部位、性质、程度、规律;有无先兆及伴随症状; 3. 影像学检查有无异常;
4. 心里社会支持状况 :了解偏头痛对患者的情绪、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影响;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知晓和接受程度。
三、护理诊断
1. 疼痛:偏头痛 与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2. 焦虑 与偏头痛长期反复发作有关
3. 睡眠障碍 与偏头痛长期反复、剧烈发作和焦虑等情绪改变有关
4. 潜在并发症:高血压、消化道溃疡、头疼、恶心、呕吐 5. 知识缺乏 缺乏偏头痛自我保健知识
四、护理措施
1. 休息:急性期患者尽可能安排在安静避光、温度适宜的房间卧床休息,减少头部运动,避免声光刺激。
2. 饮食: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忌食酪胺含量高的易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巧克力、乳酪、柑橘、酒精类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B1的谷类、豆类食物以及新鲜水果、蔬菜等。戒烟酒。 3. 合理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每天进行疼痛评分。 4. 恶心呕吐对症处理。
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偏头痛发作的前驱症状、先兆期、头痛期、缓解期的特点,有无诱发因素和阳性体征及治疗的情况; 6. 药物治疗的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7. 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宣教,使其对偏头痛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过程有所了解;帮助患者积极调整心态,解除不必要的忧虑,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做头疼日记;采取松弛疗法减轻头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五、健康教育
1. 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偏头痛防治概念和目标。
2. 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找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各种偏头痛的诱因,如忌食酪胺含量高的易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巧克力、乳酪、柑橘、酒精类食物,注意气候变化、避免闪光、强电、噪声等刺激;女性患者月经期避免情绪紧张。
3. 指导患者积极采取减轻头痛的方法,充分利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如发作期卧床休息、脱离紧张的工作环境,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光线柔和;按摩、理疗等。
4. 嘱咐患者头痛严重发作应及时遵医嘱服用止痛药物,不能自行加大药物剂量,以免导致药物依从性头痛。 5. 指导患者做头疼日记,提供头疼发作的准确信息。
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护理
一、概念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是指由高位颈部脊神经(C1-C4)所支配结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导致,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由各种机械刺激、局部炎症水肿、肌肉痉挛等因素使椎动脉与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出现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的症候群。
二、 护理评估
1. 评估患者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休闲方式及颈部保健方式; 2. 评估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间隔时间及持续时间,有无诱因及伴发症状; 3. 影像学检查结果。
4. 心里社会支持状况 :了解头痛对患者的情绪、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影响;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知晓和接受程度。
三、护理诊断
1. 疼痛:颈源性头痛 与头颈部机械刺激、局部炎症水肿、肌肉痉挛等因素有关。
2. 焦虑/抑郁 与担心疾病预后,长期头疼、睡眠障碍有关。 3. 潜在并发症:高血压、消化道溃疡、头晕、恶心、呕吐等。 4. 知识缺乏 缺乏颈源性头痛的自我保健知识。
四、 护理措施
1. 做好入院介绍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尽快适应病区生活。 2. 给与患者清淡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如有恶心呕吐给予对症处理。
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及记录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无先兆及伴随症状,有无诱发因素,有关阳性体征及治疗情况。
4. 药物治疗的护理: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发药时详细交代患者服药方法及时间,减少患者药物副作用,如出现副作用需严密观察、报告医生对症处理,详细交接班。
5. 物理治疗患者向其介绍不同物理治疗的原理、功效、及疗程,询问有无禁忌症;保持物理治疗室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清洁患者治疗部位皮肤,冬天治疗部位注意保暖;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治疗反应,避免出现电击伤、热损伤、机械伤等医源性损伤。
6. 神经阻滞治疗及微创术治疗患者的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前宣教,减轻患者术前焦虑,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健康宣教。 7. 心理护理:护士应多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宣教,使其对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过程有所了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患者的信任、理解、配合,帮助患者积极调整心态,解除不必要的忧虑,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做头疼日记;采取松弛疗法减轻头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五、 健康宣教
1. 注意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休息及睡眠体位,避免长时间固定或不正确的头颈部姿势。
2. 避免过度脑力劳动和长期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情。 3.采取头颈部热水浴、局部热疗、正确的按摩、颈部保健操等自我护理方法,松弛紧张的肌肉,减少发病。
肩周炎的护理
一、概念
肩周炎又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以肩部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逐渐重,夜间疼痛更明显,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段时间后疼痛程度会逐渐缓解。
二、护理评估
1. 评估患者健康史:年龄、职业、有无肩关节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上肢及肩外伤史等
2. 评估肩周炎的分期 :疼痛期(关节囊挛缩,关节腔容量减少)、僵硬期(表现为持续性肩痛,活动受限)、恢复期(约7-12个月炎症逐渐消退,疼痛逐渐减轻)。 3. 评估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昼轻夜重为肩周炎疼痛的一大特点。
4. 评估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自理能力下降情况。
三、护理诊断
1. 躯体活动障碍 与肩关节损伤或粘连固定有关。
2. 疼痛 与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有关。
3. 穿着/修饰自理缺陷 与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有关。 4. 焦虑/恐惧 与担心预后、疾病反复发作有关。
5. 知识缺乏:缺乏如何预防肩周炎的方法和相关药物用法的知识。
四、护理措施
1. 生活护理 根据患者自理程度提供相应生活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协助患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工作劳逸结合,注意局部保暖,不要长期活动在受风口处,保护肩关节不受风寒。
2. 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治疗怕疼痛而引起的紧张心理。
3. 定期为患者按摩上肢及肩部肌肉,主动加强上肢各关节活动,肩关节功能锻练,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
4肩关节功能锻炼 每次活动以不引起疼痛加重为宜,注意锻炼的强度,过度及关节活动也会引起新的损伤。肩关节功能锻炼动作如下: 1) 前后摆动练习 2) 回旋画圈运动 3) 正身双手爬墙 4) 侧身单手爬墙 5) 肩内收及外展 6) 梳头
痛风护理常规
一、痛风的概念: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血尿酸增高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并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为主要临床特点。根据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以原发性痛风占大多数。
二、护理问题
1、疼痛 关节痛: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炎症反应有关
2、躯体活动障碍 与关节受累、关节畸形有关
3、知识缺乏 缺乏与痛风有关的用药及饮食知识 4、有受伤的危险
三、护理措施
三叉神经痛护理常规
一、概念
舌咽神经痛是沿舌咽神经分布区的短暂发作性剧痛,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部位主要位于一侧咽部、扁桃体区及舌根部,可放射到同侧外耳深部、下颌角及上颈部。疼痛性质为电击样、针刺样、烧灼样,为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发作特点为突发突至,持续数秒数分,说话、吞咽、舌部运动可诱发疼痛,触摸患侧咽部、扁桃体、舌根及下颌角等扳机点也可诱发疼痛。
二、护理评估
1. 评估患者健康史,有无肿瘤史、头部外伤史、治疗史。 2. 评估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于规律,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动态监测血压及疼痛评分。
3. 辅助检查:可卡因试验90%患者为阳性,咽喉镜、B超、CT等
4. 心里社会支持状况 :了解头痛对患者的情绪、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影响;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知晓和接受程度。
三、护理问题
1. 疼痛 于舌咽神经变性、鼻咽部肿瘤及炎症等有关 2. 焦虑或抑郁 于长期激烈疼痛、睡眠障碍有关
3. 潜在并发症:机体代谢紊乱、心血管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4. 知识缺乏:缺乏舌咽神经痛自我保健知识
四、护理措施
1. 避免诱因:进食温软不需咀嚼的食物,发作期间给予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风吹与寒冷刺激;避免触及面部“扳机点”(扳机点是指某些特殊的非伤害性刺激,如轻轻触摸或牵拉,作用于某些局部即可诱发舌咽神经痛的发作,扳机点位于疼痛的同侧,说话、吞咽、舌部运动可诱发疼痛,触摸患侧咽部、扁桃体、舌根及下颌角等扳机点也可诱发疼痛。
2. 减少说话,疼痛发作频繁时可采用笔谈方式询问病情。 3. 做好口腔护理,温盐水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以防感染。 4. 舌咽神经痛的患者因服用卡马西平(药物治疗首选)、阿米替林等药物,常常出现头晕、嗜睡、口干、恶心、行走不稳、肝功能损害、皮疹、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护士应密切观察、记录,告知患者有些症状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不要随意更换药物或自行停药。
5. 舌咽神经阻滞治疗的护理,治疗后颌面部麻木,应嘱进食温软食物,以防烫伤、咬伤口腔黏膜。穿刺点保持干燥,预防感染。 6. 舌咽神经毁损术的护理,详细解释治疗目的、可能的风险及注意事项等。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疼、发热、恶心呕吐、头面部感染、颅内颅底出血及血肿等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7. 心理护理:护士应多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宣教,使其对舌咽神经痛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过程有所了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患者的信任、理解、配合,帮助患者积极调整心态,解除不必要的忧虑,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做疼痛日记;采取松弛疗法减轻疼痛。
五、健康教育
1. 疾病知识宣教: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舌咽神经痛相关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
2.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因素:洗脸、刷牙动作轻柔;进食清淡无刺激的软食,严重者进流质饮食,避免触及“扳机点”等 3.用药与随访指导:嘱咐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服用卡马西平者每1-2个月检查一次血常规、肝功能;防跌倒;出现晕眩、行走不稳和皮疹及时就医。
4.疼痛缓解期间及时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