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大全)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大全)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第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小课题浅谈初中生文言文能力的思考————小课题研究报告常兴中学 屈玲慧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第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小课题

浅谈初中生文言文能力的思考

————小课题研究报告

常兴中学 屈玲慧

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和继承这份宝贵遗产和财富,是我们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无论是以前的和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都是相当可观的,这说明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正因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它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文,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远远超过了现代文,而且中考文言文也占相当大的分数,从而使文言文学习和教学倍受关注。

1 重视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抓好起步阶段

常言说的好:“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理,要砍柴,就必须先“磨刀”。“磨刀”就是为“砍柴”做准备,打基础。刀磨好了,砍柴还不容易吗?所以,我认为对文言文基础几乎等于零的初中学生来说,首要的工作是先打基础——“磨刀”(培养兴趣,树立信心),而非急于收获——“砍柴”(要成绩)。对于任何一门学问来说,兴趣和信心都是异常重要的,文言支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在初一新生没有接触文言文之前,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如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上,这看似走了弯路,实际上是明智之举,从长远看乃是一条捷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学第一册第一篇文言文《童趣》之前,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学习“铁杵磨针”的文言小故事,由于他们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这个故事的白话文,对故事的内容已有所了解,所以,学生学起来会觉得一点都不难,这样,给学生的印象是:学习文言文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就会产生一种信心和欲望。继而,我们可以顺水推舟,向学生说明“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是同源异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我们只需将那些不同的地方学好就行了,所以,文言文并不难学,不要怕,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还有老师呢,从今天起,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向文言文世界,去领略那里的旖旎风光,去采撷那里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和勇气。之后,老师还应当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从大的方面讲,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许多有生命力的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从小的方面讲,目前我们的中考、高考的试卷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分数来自文言文。所以,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把文言文学好。

兴趣有了,信心有了,目的和意义明白了,学生就象一柄磨得飞快的利斧,其砍柴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2 鼓励熟读背诵课文,注意语感培养

儿童学步是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的,没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在孩子连第一步都走不稳的情况下,就教其跑和跳的;教书法的老师也往往是从基本笔画教起的,而不是从间架结构开始的。他们都遵循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然而,我们的部分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违背这一规律,一开始就字、词、句、篇、语法等等一股脑的合盘端出,紧接着是有关的试卷铺天盖地,致使学生消化不良;方法上也很死板,教师在上面一句一句的翻译,学生在下面一句一句的记译文。这是很不好的,因为一搞这样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其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所以,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文能力的培养。从多年的

1 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熟读、背诵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了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以后,对将来大量的阅读文言文,以及对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一定字字句句都弄懂,完全可以像牛吃草那样,不妨先吞下去,然后再进行反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比如,对于实词教学,只讲那些通假的、古今异义的,一词多义的,词类活用的少数几个词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实词,告诉学生一条规律就行了,即大多数单音节实词都可以扩展成同等意思的双音节实词;对于虚词,如“以”、“之”、“乎”、“者”、“也”、“矣”、“焉”、“哉”等,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指出词性,最好不要涉及句法。如《童趣》一文中的“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讲到这里就可以了,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如果讲了,别说程度一般的学生,就是程度很好的学生也会感到茫然,学习兴趣就会扫地,本该活跃的课堂就会鸦然。不如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用来熟读、背诵课文。其实,语言是一种习惯,读的多,养成了习惯,自会心知肚明。

总之,语法之类的东西,在尚无文言文基础的初中,最好不要讲。弄得越烦琐,学生越头痛,留到高中讲不迟。新课标明确规定:“评价初中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重视能力培养

学生最终是要离开教师而走向独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习惯和求知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常言道:“给人以鱼仅够一餐之用,给人以渔可供一生之需。”而我们有些教师(包括以前的我在内)则往往是给人以“鱼”,而非以“渔”,且往往做一些越俎代庖的傻事。诸如本来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能自行解决的东西,却偏偏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本该让学生集体讨论的问题,却往往直接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表面看来是节省了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与人“合作”、“探究”的良机。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助长了他们的惰性。所以,我们必须放弃手中的“权利”,把课堂尽可能多的还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先行解决一部分自己就可以解快的问题,这样的学习不但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自身的潜力,事实上,有很多东西,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人合作领悟到的。比如《爱莲说》一文,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个八九不离十。当然了,不“越俎代庖”,不等于撒手不管,相信学生学不懂的地方,会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到那时,我们再辅导也不迟。

总之,只要是学生能做的,老师就不要“大包干”,不要“越俎代庖”,那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看似爱之,实者害之。

4 引导积累词汇、语汇,增加有效库存

在熟读成诵,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失时机的做好词语和句子的积累工作,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库存,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对于一些常用的通假字的积累,古今异义词的积累,一词多义词的积累和词类活用词的积累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一些优秀古诗文,名言警句,有生命力的成语、典故等等,应做到不但会说,而且会用。不难看到,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文化名人,他们之所以被人们尊重和景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积累了很多知识在脑海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学富五车”,“喝了一肚子墨水”,以致于他们谈起话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知识的大量积累,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一些“真

2 知灼见”,才使得他们成为今天的名人大家。这又像一些富人,他们今天能成为富人,不是因为天上掉下了馅饼,他们的财富,也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知识是要积累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就会产生力量,而且靠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像“猴子掰棒子”的人,是成不了“家”的。

5 力争学以致用,实现最终目标

前文已经提到,文言文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学了不知道用,岂不是等于没学。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承了这笔财富,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它,跟眼前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有意义。如《论语》十则中的条条语录,要么讲了学习方法,要么讲了学习态度,对于每一则的学习,都不宜只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上,而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畅谈一下自己学过以后的感想,写成随笔,向几千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通报一下目前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讨教一些解决办法等等,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都是有好处的。万万不可学了不用,如果那样,就等于“死读书,读死书”,就是“守着金山讨饭吃”,岂不叫人笑话。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五步”教学法,不仅适合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而且适合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和每一年段的教学。“学无定法,教书亦然”。但我们只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去积极思考问题,好的教学法一定会被我们的广大教师所发现。

第二篇: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传: 赖梅芳更新时间:2013-1-28 20:22:50

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古典文学更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学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大多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马说》、《出师表》、《岳阳楼记》等等。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凝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陶冶学生爱国情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知识缺乏等因素,文言文教学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下面就初中文言文教学谈谈本人的几点思考。

总的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首先是积累基础,其次,是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把握,另外,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要在教学当中实现这些目标,我的做法是:

第一:挖掘学生的学习源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据本人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中学文言文教学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名篇,没有互动,没有激情。而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文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作为教师必须要去培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 首先,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用故事激发兴趣,用兴趣培养精神。如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丹青照汉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其次,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开展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内容。最后,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辅之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第二: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生,学会积累,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积累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重点要围绕三方面进行,找出文中的生字、通假字,并对照课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通过预习,学生便能够很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大体内容,为教师的教学做好准备。积累的第二步就是总结。

学生要想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就必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些了解。对于作者和背景,在预习的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课外资料进行查找了解,必要时找教师做补充,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是读,读就是以有表情的熟读成诵为目标的朗读,这是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我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又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打动学生,震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学生可自由读、齐读、分组读,教师针对学生在读文章时出现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使他们能真正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真正理解作者的心灵和情感。第三是译,译就是翻译,也就是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是训练和检查学生的“读”效果的手段。它可以指译、点译,也可以是全段或全文的翻译。学生自译、互译,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可用保留、增补、替换、调整、删减等方法来翻译。这样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积累以达到理解、掌握、分析的目的。第四是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进行积累不是机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

次复习课上,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的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比较和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会积累的极大益处。第五是练,练就是课本上的习题要题题落实。文言文的训练不是很多,主要有四种类型: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读后感或改写,这三点针对性很强,落实得好既可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在应试中游刃有余。最后一个是扩展阅读。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

六、拓展迁移。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同时,给学生引荐一些浅显文言文课外读物,也是增强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有注释的文言文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子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第三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一、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一)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2、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省略)

3、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纪年的简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结合“汉字之美”作专题介绍)

1、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2、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3、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三)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二、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示例:

1、翻译下面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于东市。见邻人居室华美,乃自思维: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独元?乃寤寐思量:何处作基,何处立柱,何处架屋,何处安门,如何涂饰,如何安顿。如是五年,一砖未置,—木未备。其人抚膺叹曰:“建屋如是之难乎!吾殚思竭虑,竟不能成。”

2、学生读自己翻译的文章,讨论是否准确恰当。根据学生的翻译具体讲解文言文常识和翻译的注意事项。

3、总结这篇短文的寓意。

4、根据寓意查找学过的内容或知道的知识。

5、体现这种寓意的生活现象

向内:挖掘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

向外: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文化

6、总结成篇

强调使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文章的构架,因为起承转合不但是文章的结构,而且包含了思维层层发展的过程。

三、强调诵读的作用

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为什么要强调诵读呢?因为文言文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普通的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现代的书面语中很难表现口语中的重音。文言文则通过对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等等都可体现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简直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音机!在有的时候,文言文甚至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像机!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孔子紧皱的双眉,凌厉的眼神,气愤的神情。而不管是文言的录音作用还是录像功能,都是以“诵读还原”为基础的,因为文言文学要通过诵读来体会文意——从根源上说,这是由汉语音意结合特点所决定的。

四、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有所得

这牵扯到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在前面说过了即“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讲解的大多是翻译,或者有的老师让学生一人一句地翻译;练习不外乎虚词、实词、特殊语言现象这类的词语练习,但这些却似乎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零散的识记类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再加上以往文言文因为语言特殊的关系,大多是按照朝代进行单元划分,这也造成了文言文脱离文体教学的假象。其实文言文也是可以分文体的,而且在抒情与说理方面比现当代的作品更有价值。因为文言文篇幅比较短小,那么对作者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如果想在一篇短小的文字中进行完整的表情达意,就必须在结构与事例的选择上下功夫,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文章短小,但结构严谨,说理流畅。而且古人提倡“文以载道”也就是通过文章来表述观点和传达思想,而我们大多数的选文中的观点和情思都对今天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像我们平时讲解记叙文议论文那样去分析和讲解文言文,让学生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能获得一些,写作上的技巧、思维上的方法、思想情操上的教育。这样一来学生看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益处了。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每篇文言文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收获就可以了,不要在一篇文字中面面俱到。

下面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古文为例,看看不同的课文可以从哪些方面确立哪些习得的内容。

《六国论》对比论证的方法。

《游褒禅山记》由事及理的思维方式。可以引申鲁迅的《灯下漫笔》

《伶官传序》通过充分列举事例的方法为提出论点做好铺垫。

《石钟山记》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项脊轩志》情真意切取诸生活。

《五人墓碑记》引申至《人生的境界》

《登泰山记》学习游览纪行的写法。

《病梅馆记》个性追求在生活中的广泛意义。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些在我的教案上都有体现。的确,上面提的这些在我们授课时是都会有所涉及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能把这些内容仅仅固定在“这一课中”进行详细讲解,而应该把它们抽出来,通过我们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与写作能力、课本与阅读能力以及课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知识迁移的目的。

五、以往问题探因

怎样突破文言文难教难学是一个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以往的经验交流中主要有三种经验:

1、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课堂活跃起来。

2、要求学生注重积累文言知识。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言著作。

就这三种经验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各自均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先说第一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课堂活跃起来。”活跃课堂当然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活跃不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正常状态,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唤起了对文言的兴趣,当他面对不具备“活跃状态”的文本时,恐怕那一点点课堂上产生的热情早已荡然无存了。第二种第三种“要求学生”的方法,其实是把课堂上应该完成的文言教学任务完全寄托在学生自己的积累上,根本不能体现出课堂的作用,其效果往往是因学生而异。也就是说这三种经验(除了上面三种经验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虽然具有一定价值,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难教难学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经验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没有被足够的重视,从而在教学中忽略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了长期存在的文言与白话分化为两套教学系统的现象。

二、教材按照体裁和朝代设置文言文单元,使得文化内容被割裂,文言知识缺乏系统,从而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经验均是在上述教材设置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策略,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上很难改变文言文难学难教的面貌。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固然需要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而教材建设却是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六、理想教材的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进程的加剧,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广泛共识,因此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重要载体,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促使我们要重新审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制,并进而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

(一)、教学内容

构建文言与白话共存的语文知识阐释系统。在现代文教学中针对知识点进行文白互证。比如,人教社的教材在《雨巷》一课课后的补充材料中给出了以“丁香”为主题相关的古代诗词,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新诗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沿袭,能够让学生看到文白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很好的尝试。其实在其他形式的知识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应用文白互证的方法,比如在讲修辞地时候所举地例子中既举现代文的,也举文言文的例子;现代文中涉及的成语以文言文溯源形式作为补充资料或注释;讲文章结构的时候,并举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范文。当然,这种文白互证的方法目前来说大多只能依靠教师来完成,希望不远的将来教材能够充分提供这方面的支持。

(二)、教材编制

构建系统的文言文教学单元,编制由浅入深的单元内容。

在编制教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文言文教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

知识内容方面:一般的古代常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完整文本阅读。

课堂效果方面:集中高效,建立文言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建立文言与白话文之间的联系。

情感教育方面:彰显文化内涵、弘扬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审美趣味。

也就是说,把上述内容通过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单元才是比较理想的文言文教材。在这里笔者构想了一种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并存的教材体系。

1、什么是主题型单元

以往的文言教材均是按照文体分类,这样一来本来同属文言内容的“诗、词、曲、文”被分隔成若干不同的部分。其实这些形式都是为传达人类情感,反映文化主题服务的,因此上笔者想通过构建以文化为主题的多种文体共存的单元样式,即通过不同文体所反映的相应共同点来确定单元主体内容。比如,以“赤壁”为主题的单元可以选择《赤壁》(杜牧)、《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甚至相关古代地里方面的文献资料。这样通过“赤壁”这个主题,可以串联起多种样式的文言材料,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本教学单元。通过这样的主题型单元,完成诵读,内容感知,主题探讨,整体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2、什么是知识型单元

根据主题型单元的中的文本内容而设置的文化主题欣赏,文言知识专题学习性质的研究性学习。采取由浅到深的编排方式,便于学生自主阅读,强调学生应该了解掌握并掌握的文言文系统知识,最终使学生在“知与赏”两方面均有所得。

3、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的结合设想

以一册书为例,假设该册书中设置三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单元,前两个文言文单元以主题形式出现,第三个单元以知识训练形式出现,在第

一、二篇文章组织学生针对前两个单元主题的阐释文章的鉴赏(注重文化内涵与传承),第三篇文章系统讲解针对各单元内容进性比较阅读,第四篇文章以前两个单元中具体语句为例详细讲解文言语法知识。这样的“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的结合,既可以通过多样的文本样式解决阅读单一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依靠课外积累低效耗时现象的发生。

(三)教学方式

把文言文作为常态文本教学,遵循“知、解、体、用”为原则的文本教学规律,创设文言文的教学与应用环境,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探究性学习。例如诗歌的散文化翻译。鉴于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整体义理教学的案例,笔者就不再画蛇添足了。

最后要说的是上面的内容虽然是针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所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但真正想解决文言文教学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文言文教学体系在小学阶段的建设问题。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习《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习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第五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两点思考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和制约着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所以,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抓手。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返璞归真,就是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

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

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它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在情感和体验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就高中文言文教学来说,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愿望,是否满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求,学生是否有收获,收获有多大。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设计的出发点。

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高低之分,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有多少之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高低之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只考虑文本的要求,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情况时也不能遵照统一的标准,应当考虑到年级的不同、班级层次的不同和学生个体的不同。

譬如高一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学生的文言文程度就有较大的差别。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接触到的是新教材、新知识。与初中相比高中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深厚,有的甚至较为晦涩难懂,各种文体都有。初中不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考查,高中则涉及到了词句等多方面的语法知识。虽然《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这个“浅显”比初中的“浅显”要深得多。许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在接触了高中文言文后,发现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大,用时多,效果不够理想,因而对文言文产生了畏难心理。尤其是一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初高中的衔接过程中,就掉队了。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许多学生逐渐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起来就相对轻松了许多。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出初高中的衔接。把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一文言文教学应始终把积累整理掌握文言文常用词句作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内容。

二、文言文教学目标要体现文言文的文本价值

文言文的文本价值包括其核心价值和应用价值。

1.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必须抓住文本最核心的价值

课文具有整体性、丰富性和隐秘性的特点,文言文的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局部性、明确性、单一性的特点,教师应按照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教学内容分割成若干条块,然后再设计成教学目标。因此,在一篇文言文存在很多教学点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必须抓住文本最核心的价值,使学生学到文本最具价值的知识。判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呢?笔者认为以高中文言文教材和学情作为衡量文本核心价值的出发点。当然,须必明确文本的核心价值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个。

首先,从教材单元整体性的角度考虑,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多种版本均是按照单元或专题编排课文。任何一篇文言文从不同的角度看有多种价值,但是教材的编者往往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编排意图,他们看中了文本的什么价值,想通过文章向学生传达什么,这是教师必须考虑到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单元的整体性,将单元的整体要求作为触手,伸向各个文本,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单元的整体要求有时体现在文体上,有时表现在情感内容上,有时呈现于表达技法上。将单元的整体要求列为文本的核心价值之一,列为教学目标之一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做能够在教学中贯彻教材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

其次,文言文本的核心价值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虽然课堂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的,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已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合理确定一篇文言文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以《赤壁赋》为例。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句并不困难,但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人生思考是非常困难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及其形成原因,而不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思考。所以,此文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使学生“了解”苏轼的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深入理解”。

2.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出文本的应用价值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注重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从表述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注重阅读实践中的举一反三,注重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都向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一个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必须将教材中的选文作为“例子”看待,必须注重发挥“例子”的样本价值和应用价值。学生在学了这个“例子”之后,能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和价值。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叙议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对高中生来说,此文可以作为学习写作的样本,它的应用价值很高。因此,此文的教学目标应当包含理解学习文章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法,提高写作能力。从文言知识的角度看,此文同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文中,“其”一词出现了十几次,基本囊括了“其”的全部意义和用法。教师把“梳理、总结‘其’的用法和意义”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引导学生积累常见文言虚词,并学会迁移运用,岂不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