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通用)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通用)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第一篇: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虽然现在都在提倡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但是教师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掌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特点要求在教。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第一篇: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虽然现在都在提倡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但是教师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掌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特点要求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用精练、准确、完整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成功的课堂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熟练驾驭,这就要求教师把语言学家的用言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

我认为,一个出色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须具有以下特征:

1.思维的逻辑性。即教师教学语言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传授的是科学知识,而“任何科学都应用逻辑”也就是说,每门学科都由“逻辑思维的链条”结构起来的,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语言表达没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是不可想象的。

2.用词的精确性。用词精确同样基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所谓精确,一是准确,二是精炼。准确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主要指用词贴切、准确。具体要求是鲜明、准确、恰当,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像“大概”“也许”“可能是”“似乎”“好像”“差不多”应属课堂教学禁用语。精练也就是凝练,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否则,一是使问题讲不清,二是容易产生歧义,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厌烦。

3.阐述的生动性。美国密执安大学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罗伯特说:“讲课最主要的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而这个缺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倦。因此,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和生动性。具有“生动性”才会有感染力,才能促使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的效应。俗话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通俗不好懂,不好懂怎么产生兴趣,又怎么能积极反应消化吸收呢?可见通俗是教学语言生动性的基础。通俗就是要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专门化知识。而形象则是生动性的必备要素,因为形象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接受未知事物和新鲜信息时更是如此。

4.内涵的创造性。教师要以博学取信于学生。那么博学靠什么来反映呢?靠教学内容讲授的独创性,靠讲授所表现的思想高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来反映。出类拔萃的教师往往取胜于此。高超的表达形式配上深刻独创的讲课内涵,再加上本身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教学内容处理,就能合理拓展,左右钩连,举一反三。表现在教学时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学会思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个性,陶冶理想和情操。表现在教师能将人生观、世界观天衣无缝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从而真正地、彻底地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完美实现。

5.语言要有激励性. 幽默性。常言道:“忠言逆耳”,我认为也不尽然。只要时机成熟,方法得当,“忠”言也同样可以“顺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会对某一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发问草率处理,说他钻牛角尖,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中能不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尊重、信任等一些激励性语言,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课堂中适时的运用幽默的语言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联系师生感情,又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6.方式的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引而教”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掌握要领。“求而学”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教学方式的启发性得以实现的途径有五点:①巧问,就教学内容的展开提出各种问题;②巧点,恰当的点拨;③巧停,在关键的地方故意停顿;④巧示,巧妙的暗示;⑤巧例,精当的举例。

爱因斯坦说:“能培养出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因此,掌握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对一名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否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也是我们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文学院09级7班

侯蓉

200906040213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艺术中的“领袖”。之所以为“领袖”,是因为语言的艺术。语文相较于其他学科,有它的优势——语言,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特点。语言的艺术,到底是怎样的?那就在文中找答案。

【关键词】语言

课堂教学

艺术

口头语言

肢体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基本的前提,要交流,得有语言,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榜样:作为教材的范文是有形无声的榜样,教师语言的运用是有声无形的榜样。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语言上。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语言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更是具有独特的影响。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堂教学除了把一堂课的知识讲到,还必须对语言进行斟酌,即对语言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语言是艺术,对此需谨慎运用,切不可失了其本身的韵味。

一、口头语言艺术

头口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其进行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给学生传递知识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几个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品味语言的艺术,也才能使自身的语言更具说服力。

(一) 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语文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规范,包含正确的知识信息,这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中活动的人物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学生心中,教师就是榜样,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错误百出、用语粗俗。语文课堂教学中,禁止出现口头禅、“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话,这是绝对的违背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述内容要准确,,要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下面就来看看这位老师对《中国石拱桥》的插图的介绍:“图中的赵州桥多么匀称,雕刻得多么精巧!那淡赭色的桥身和四周的蓝天、绿树、清清的河水配合得多么和谐。抬头望去,可以看见在第一拱圈中,刻着龙头。桥面一侧,是由15根石柱和16块石块组成的栏杆,它们上面雕刻着姿态活泼的龙形花纹,依稀可辨,使整座桥显得古朴美观。桥下波光粼粼的水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赵州桥的壮丽倒影和绿树的倒影共同构成的一幅别有情趣的风景画。怪不得有人说它美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一段话,如果让一个不知道赵州桥的人听完,绝对会对这座桥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因为这段语言,不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说明,所用的词语都是那么合适、准确。闭着眼睛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石拱桥的画面,让人有种想要触摸它的冲动。这样的教学语言就是成功的,就是准确的。 (二)趣味性

顾名思义,有趣、生动、形象,不枯燥。现在很多学生对语文有这种感觉——可有可无、可听可不听,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从小学开始就学语文,而且学的还是自己的母语。学生这样的心理,就给教师一种紧迫感,也就更加确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趣味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这里就来看看一位特级教师在上《听潮》时用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请列举一些词来形容它。我也说说自己的感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海的壮观。作家鲁彦的《听潮》,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认真阅读,仔细体味。这段导入语,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海的形象,创造了生动的意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并随之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语言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语言的生动、形象,更应该表现为真正的有趣,因为有趣的东西更能吸引学生的好奇与兴趣。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准备一些有趣的东西,又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成语填空、成语接龙、填字游戏,还可以在一定的时段内穿插一个传说或者一个故事。这样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大的运用了语言的趣味性,这样的语言会为课堂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现课堂的新奇多趣,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知识也更容易吸收与理解。

(三)启发性

课堂教学,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教导与学习。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与知识,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更多的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而语言的启发性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师对提问的设计。课堂中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要清晰。问题的措辞要精炼、具体明了,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设计问题要把握好难易的程度,“跳一跳,摘桃子”,这是对设计问题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学会动脑,就必须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语言的启发性的认识。于漪老师说:“教师语言要着力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有所发现,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点拨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鼓励创造精神。”[1]这里有一个于漪老师教《孔乙己》时向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愣了,认为这不是问题:明摆着叫“孔乙己”嘛!于是老师引导他们阅读、思考,他们终于明白了:“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不知道,可想而知,这个人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很快联想到阿Q、小D,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依附着语言的启发性而来的。

二、肢体语言艺术

我们都知道,口头语言在教学课堂中是主要的沟通方式,但它不是仅有的一种方式。在口头语言的表达中,常常是伴有肢体语言的,这是不可缺少的。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能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而且它比口头语言更生动、形象,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肢体语言是一门艺术,在相声、小品中发挥的好,观众就会爱听、爱笑。肢体语言教学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在教学中发挥的好,学生也会爱听、爱笑,更爱学。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有眼神交流。眼神交流很重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虽然得到之后会有些许的闪躲。其次就是表情的交流,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让表情放松一些,就算有日常生活的琐事,也请老师不要把对它的感情带到教学中,因为这样会影响课堂的和谐。最后,也是最常用的的双手与学生的交流。口头语言常常在教学中起主导,那双手的语言就在辅助口头语言中起主导作用。我们都知道,肢体语言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像小孩子还不会说话时,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尽可能的表演出来,而父母就是通过小孩子的这些动作来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总而言之,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一位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出示了:“这是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要求学生结合动作、神态读一读,欣赏晏子这位外交家的语言魅力。一位学生自告奋勇上台这样表现,只见他手指着教室门(当作城门),表情严肃地读完了

一、二句后,把头一仰,并把两手反扣在背后,在讲台前面南北来回踱着方步,用威严的口吻读了课文后面

三、四句。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如同欢迎这位外交家归来一般。那位学生的表演,之所以赢得学生的掌声,同他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声势语言等辅助作用于肢体语言是分不开的。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舞台。他们在这里学习知识、畅谈理想,共同努力,他们离不开语言,离不开这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语言,就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心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学习中去。同时,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会学生学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语言是艺术,是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漪,《我与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 253页

第三篇:探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探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作者:安 香

学校:焉耆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8秋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

探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首先,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平等交流性………………………4-6

1.每门课程都有严密的结构,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4-5

2.把学生首先看作“人”,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5-6

二、其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点拨启发性、激励感和情感性………………6-8

1.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决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6

2.爱有利于人的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 6-7

3.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7-8

三、最后,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明显的节奏感…………8-9

1.幽默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8-9

2.教师在讲课时,说话的速度要与学生思维的速度相适应…………………… 9

2 探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多数是通过语言为桥梁来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能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哪一堂课能离开语言去组织教学和表达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智力的开发程度、能力的激发、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在日常的生活中,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一种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就会有所不同。那么,在教育教学中语言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呢?关于这个问题,翻阅了一些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

我们说在日常教学中“所有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和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1 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在于它以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根据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的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与学习成绩有负相关”。2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高度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3因此,准确而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高度的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延续和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多数是通过语言为桥梁来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能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哪一堂课能离开语言去组织教学和表达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

①《语言教学与研究》 ②《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③《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3 智力的开发程度、能力的激发、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不是严谨刻板的书面语言,也与日常生活使用的口头语言有所不同,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1多数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所以,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教育界的引领者们,都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语言艺术,这必然会增加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摇曳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知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要创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说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首先,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平等交流性

1、每门学科课程都有严密的结构组成,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的目的性要靠授课的科学性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严密的科学性。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上。所谓准确性就是能够正确地理解使用概念,科学理性地进行判断,语言规范化,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不使用模棱两可的字句,不说半截子话,不说与上课内容无关的话,不带口头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语句,从而使学生准确清楚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所谓精炼性,就是措词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罗嗦,能用最简炼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所谓逻辑性,就是对每个论点的论据、论证、推导、步骤严谨,理由充分,无懈可击,合乎逻辑地引出必然的结论。所谓系统性,就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头绪清楚,讲话有条理,层次分明,不紊乱,一堂课的讲授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只有教师的语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科学性,就会导致概念含糊不清,造成推理上的自相矛盾,判断错误。这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也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空间。

记得有次我在上课时说了一句很随意的“我觉得这个遗址大概就在这”。下课后,有关系不错的学生告诉我,听到那句话后,她们觉得,老师是否真的知道到底在哪,

④《演讲金口才》

4 感觉特别茫然。课下,我专门去查阅了资料,下节课时告诉他们准确的方位,学生有一种豁然顿悟的表情。从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很注意这点,让自己不说模棱两可的话,教学内容咬字清晰。以身作则,让学生能从我的言谈举止中了解到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2、把学生首先看作“人”,这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而是命令与服从、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将各种经验、概念、法则与理论强制地灌输给学生,教师的讲授时间通常都占授课时间的四分之三左右。这种“奴役式”师生关系会挫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味的被动接受,甚至会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充分发展。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交流现象,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互相合作的朋友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积累多与少,先知与后知的时间差别,没有人格上的差别。师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础条件上实行合作,共同以平等身份完成教学任务,师生情感思想的碰撞才能合奏出优美的教学旋律来。众所周知,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相处的状况。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能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将个体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发展能力,形成人格。”1 为此,教师必须冲破“师道尊严”“灵魂工程师”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抛开“教训式”、“律令式”的语言,而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看法”等,将“无人”教学转化为“有交流者”的探研,通过合作互动实现教学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观点和共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师生之间既有追求知识的共同想法,又有思想交流的情感;既有教师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讲授,又有学生对教师辛勤耕耘的深刻领悟和信息反馈,从而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求得新的发现。

我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想法,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平等性。我从不以自己是老师而对学生进行命令性的指令,在课堂与他们交流给予一定的自由性。在教学之初,有

①《人的动机理论〉》

5 些比较胆小的学生不敢回答问题,但在我亲和的态度下,最后总能举起他们胆怯的小手,一直到后来的抢答发言,真切的感受到平等交流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其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点拨启发性、激励感和情感性

1、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具有鲜明个性的,而决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成长,但不能替代他们成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变“主动”为“被动”,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的职责是充分调动学生探索和追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有更多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实际去操作与观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活动的体会,实现过去由学生的单一的学适应教师的灌输式的教到让教师的点拨的教适应学生主动的学的观念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因此可以退出教学课堂,让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教师作为教学指导者,应在学生最需要时,给予帮助,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方式,“引而不发”,留出空白,让学生当主角,“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1 教师“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可造成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又说不出的状态。“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思维与心理等障碍,运用点睛之笔和排除困难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教师,她们的讲授方法无不体现着这一点。我在听了学校开展的观摩课后,看到了怎样才能做到画龙点睛,使整堂课变的精彩。老师精到的点拨,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为学生的再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适时的给予指导,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

2.爱有利于人的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人与人之间,就是要真诚以待。你是怎样对别人的,别人也不是傻子,怎会感觉不到?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一

②朱熹

6 个孩子的成长状态如何,关键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假使生活在幸福的家庭,父母关系和谐融洽,对孩子关爱有加,那么孩子会以同样的方式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反之,没有得到关爱的孩子,很少感受,又怎么要求他去关心帮助他人呢?因此,只要有“爱”,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水平。学生的心灵中有一个最隐蔽的角落,这就是作为人的自尊心。爱学生,首先就应当尊重他。一个学生如果缺乏自尊心,学习就成了不可思议的事情。要保护并发展学生的自尊感,赏识鼓励是最好的阳光雨露。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应忽视。有时老师的一次表扬,一个赞许欣赏的目光,或一次范文表扬,都比考试得100分的心理效果要好。因为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学习劳动的肯定,对自己的人格的肯定。这种鼓励转化为动力,能激发学生更活跃地思维,更积极地探索,更杰出地创造,设定更高的目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2 要根除顽强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在上面种上更富有生命力更为旺盛的庄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吝于“你能行”、“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很有创新”“我很欣赏你”等激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成长为一个完善的人。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学习成绩的高地,而要从各个方向给予肯定。在学生发现一点点细小的优点时就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能够更加肯定自己,进行更多的努力肯定。学生需要教师的肯定,不应该吝啬自己的鼓励性语言。

3.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动力的性质,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同一教师,教自己确有心得或很感兴趣的教材则绘声绘色,很有感情,效果很好;教自己很不喜欢的教材,虽然“教”过了也毫无效果。我们可以这样说,当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进入角色”的时候,也就是给学生印象最深,无意识记最多,

① 湘潮(理论版) 2007年第2期 ② 苏霍姆林斯基

7 效果最好的时候。

从某种角度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时候,往往是教师真情流露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或忧郁。”教师用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营造情绪高涨的气氛,使师生双方不仅在理智上产生共频共振,同时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共同体验教学的愉快,耕耘的喜悦,解开知识之谜。

既然已经是一名教师了,何不做好它。将心比心,真正的把它当做自己的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孩子对待,倾注自己的感情,你会发现,原来工作可以使自己这样的快乐。任何事,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做好它。

最后,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明显的节奏感

我们的课本,一般是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说的,文字虽然简练,但缺乏具体形象和情节,很难吸引人。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其抽象思维能力还远不如数学家、哲学家那样发达。教学要想取得成功,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启发,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新的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如何使这三者统一起来呢?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切合实际,恰当举例,选用贴切、生动的比喻,运用有趣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讲授,把难懂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单一无趣的知识趣味化,使课本中躺着的文字站起来、丰满起来,以加强学生的第一次感知。当我还是学生时听物理老师讲“分子是不断在运动着的”时,有这样一段妙语,至今记忆犹新。“在一间不透风的屋子里,空气中有悬浮的尘埃。当阳光射进来时,我们会看到在平静的空气中有闪耀的颗粒作不规则的翻动。为什么尘埃会翻动呢?这是由于它们受空气里各种气体分子不断碰撞的结果。你们知道,尘埃粒子比空气重,如果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分子不是在运动着,尘埃粒子,怎么能悬浮不沉而且不断翻动呢?”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不仅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把想象与推理融合起来,自然得出:分子确实在运动着。

1.幽默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幽默的语言,能够增强上课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容易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8 另外,青少年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幽默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与学生交流时,语言稍有幽默感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收效。课本的文字可能只是展现出来,而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诠释它,才能赋予它灵魂。

2.教师在讲课时,说话的速度要与学生思维的速度相适应。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在教师讲课时,随着教师授课内容不同,使教师内心的情感发生变化,从而使语速的快慢急缓,语音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调的刚柔抑扬也发生变化,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具体点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说话的速度要与学生思维的速度相当。不要说得太快,以免学生难以反应,无法进行思考;也不要过慢,落后于学生思维的速度,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习兴趣。音量要适中,以最后一排学生能听清为宜,不过高,以免学生精神紧张,易于疲劳;也不过低,以免学生听起来吃力,或不能完全听清。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等刺激易于大脑皮层兴奋集中、清晰地反映刺激物;刺激过强过弱均易引起兴趣扩散,不能清晰地反映刺激物。所以,音量对教学效果具有影响。讲授的语句不宜过长,据研究,由5至9个意义单位构成的句子,听者大约可在五秒钟内保持有效的记忆。由9个以上意义单位构成的句子,当句子讲完时其开始的声音形象已从听者的有效记忆中消失了,就会对句子的全意不能精确理解。对重要或疑难的句子,讲完后应留给短暂间隙,让学生思索、领会。在语调上,重要的地方,声音应当较高;次要的地方,声音适当降低。这样有起有伏、抑扬顿挫、铿锵自然,学生听来悦耳,就会全神贯注了。

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学速度。既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又不能让学生有所懈怠而没有学习的兴致。上课具有节奏感,就会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有效率的学习中愉快的学习知识,从而对学习感兴趣。

如上所述,教学是语言的艺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掌握语言艺术,增强语言表现能力。因此,就要学会善于学习:一是通俗朴实生动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二是汇聚古今中外语言大师们心血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三是适合学生口味易为他们接受的语言;四是自己所教学科的科学

9 术语。

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分不开的。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不断充实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使课堂教学语言有丰富的内涵,有崭新的活力,有神奇的效果……成为真正的艺术,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让我有种豁然顿悟的感觉,这些知识点对我在日后的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而又有启发性的作用啊!

我相信:学无止尽,在我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语言艺术所给予我的影响一定会对我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着鞭策和启迪。我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语言艺术发声概论;王 璐,白 龙编著;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2]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王建平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语言修辞艺术;沈谦编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4]语言应用论丛;姚亚平主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10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 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 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 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 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 1 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十、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固然重要,但精妙的语言,这些更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志。

心理学家认为好用质问式语气讲话的人,性格多是胸襟狭窄,吹毛求疵,或性情乖戾、自大好胜类型。在许多场合下,诚恳和幽默的话语都会使人愉悦轻松,使本来有点冷漠的环境变得温暖亲切起来。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说:"笑话的幽默令人愉快,往往还是极为有用的。"

第五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专门的行业交际语言,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学实际上是教师把自己内在的知识和意向外化为语言、动作、表情等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显著的相关。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学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因此培养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十分必要。本文仅从各学科共性角度出发,探讨各科教学语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口头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教学口语是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场合,运用有限时间,面对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完成教学这一特定任务所采用的口语体式。

(一)寓意深刻

准确明晰

1、深刻的教育性

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教学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育人”的因素,使学生不但学到专业知识,而且受到启发和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十分诚恳的要求教师“要使青少年心目中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凡是真理都是革命的。”同时,“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课的讲堂上讲授教材时,不要只是毫无感情的说明真理,而是要使青少年沿着科学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满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动机的旅行。”①其目的显然是强调教书与育人要同步进行,课堂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出教育性,具体地讲,我认为课堂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思想性

社会主义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反映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和高尚情操,要以积极的、健康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积极向上,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

(2)道德性

课堂教学用语要文明礼貌,尊重学生人格,要坚持以理服人、民主治学,要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绝对不能讲粗话、脏话,不能用讽刺的语言或者是奚落的口气对学生讲话,不能讲庸俗的笑话以及用不雅的口头语。

(3)激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激励性语言的使用绝不能吝啬,要不时地给予学生积极的表扬;“你

真棒!”“你真聪明!”“真了不起!”“你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真为你骄傲!”“全班同学都愿意为你鼓掌!”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激励性语言,会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4)暗示性

这种语言把深刻的教育性蕴含在科学、幽默之中,令其深思、领悟。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赋敛之毒,有甚是毒者”时,告诉学生:永州的老百姓不怕毒蛇,甘冒生命的危险,在所不辞,为的是逃避赋敛之毒。这样的表达就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学生听了深受教育。②又如教学生“骂”字,就要讲“不骂人的骂”,不要讲“骂人的骂”。虽然仅一字之差,却关系到对学生是否坚持正面教育的问题。

2、准确的科学性

教师所教的各门学科,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必须借助于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实际上,课堂上学生是按照教师所用的语言形式来学习领会知识和思想的,是沿着教师的语言开拓思路,进行思维和想象的。教师的有声语言作为物质形式的刺激物,它表达的意义只有被学生接受才构成真正的教学活动,才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的知识性、严格的规范性、思维的逻辑性、有序的系统性。

(1)知识性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是第一要求,而且知识的传播要准确,否则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教学语言要有准确的知识性,教师应当对知识掌握准确、精炼,特别是对那些重要的概念、难点、定理、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解释,来不得半点失真和含糊。要反复掂量所用词汇、句式的意义、内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证传情达意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真正准确精当。

(2)规范性

教师职业口语的规范性,是由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的,青少年学生对教师有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欢摹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传身教时刻都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如果说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教学口语的示范楷模作用,决定了教学口语必须力求规范。

① 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功首先要求教师要使用国家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

② 简洁性。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救能牢牢的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简洁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哼”、“啊”、“那么”、“这么”地频繁使用口头语,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③ 准确明晰。要求选字用词科学确切,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教学语言只有做到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及相互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正确认识,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思之有味,使学生理解、信服、受启发。反之,语言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不感兴趣,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把错误视为真理,视真理为谬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二十年前,我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理解。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简直是精疲力竭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至于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③可见,语言含糊不清,很容易引起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疲劳过度,降低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做到科学准确、清除明晰。

(3)逻辑性

科学知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它本身有严密的逻辑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的。”这就要求,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句句扣题,简洁明快,不东拉西扯,也不猛然跳跃,使学生听起来脉络清楚,泾渭分明,能启发思维活动,此外要求教师要遵循逻辑要求,不能违背逻辑上的种种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论证要周密,不要偷换概念,不要以偏概全,要立论有据而无懈可击,严密的逻辑性会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

(4)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讲课有条理,头绪清楚,层次分明,不紊乱,把一堂课的讲授记录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取舍有制,富有系统性。

(二)生动含蓄

活泼形象

1、方式的启发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的过程,而不是“给”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教师的语言要含蓄隽永、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同时还要掌握好启发的时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教师要达到“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学语言方式的启发性要通过:巧提问,巧点拔,巧停顿,巧暗示,巧举例来实现。特级教师于漪在讲传统课文《孔乙己》时,开头生动活泼,别具一格,连设三问:“„„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地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道理的。《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品味,深入领会,就可获得解答。”这种生动的讲法,令人耳目一新,启动了学生思维的机器,创造了学生“愤”、“悱”的情境。

2、直观性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形象活泼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起到直观的作用。教学语言的形象化和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语言的形象感愈强,愈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通过学生的重新组织、加工,还能在大脑里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1)通俗性

就是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和专门化的学科内容。不通俗,学生就不懂,不懂学生就不能产生对知识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对知识的渴求。

(2)形象性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不仅教学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比如学“极光”时,一位地理教师向学生这样描述:极光像是一条横卧高空的变色龙,最初像是彩虹,一会儿变成紫红色,一会儿又变成淡蓝色,变成浅绿色。极光的形态很诱人,有的似帷幕下垂,有的像火焰跳动,有的似彩练腾空,有的如轻纱淡抹„„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学生在这种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中,似乎能“看到”或“感觉到”极光的美妙与神秘,从而得到丰富的想象与美感,并真正理解极光。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3)趣味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风趣机敏、情趣幽默的语言,能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① 风趣。风趣是教学语言的调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地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可逗乐的语言或材料,说些意味深长的话,讲些轶闻趣事,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材料,使教和学都轻松活泼,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② 幽默。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和箴言等,使讲授富于趣味性。特别是在讲一些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内容时,可以运用打比方或讲故事的方式。鲁迅在女师大讲到《红楼梦》中人物时竟问同学:“喜欢不喜欢林妹妹?”在充满师生和谐情谊的课间,学生反问:“周先生喜欢黛玉否?”鲁迅说:“我不喜欢黛玉,因为她总是哭哭啼啼过日子。”此话充满趣味,却又耐人寻味,发人深醒。

但是,风趣、幽默绝不是信口开河,甚至低级趣味。风趣、幽默的语言应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运用它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减少疲劳,从而正确的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

(4)情感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能煽起学生的思维热情,起到“扇子”作用。例如一位历史教师讲圆明园被焚毁时,采用了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教师通过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帝国主义残暴行径的无比憎恨。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5)节奏性

课堂教学语言要讲究节奏感,做到快慢得当,轻重有度、疏密相间、张弛适宜,教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就在于它的节奏不同,一般来说,教学语言比生活语言要慢,要有层次、有停顿,发音要洪亮,咬字要准确,发音要规范,说话速度快慢适宜,语调要自然有序。这样,才使学生听起来从容不迫,能思,能记,有板有眼,点点入地。因此,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掌握好节奏,做到抑扬顿挫、起伏跌宕。

(三)因人制宜

灵活运用

1、针对性

所谓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使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

(1)注意学科语言层次。

根据不同学科所在层次,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充分体现出本学科的风格和特点。如文科教师的语言强调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理科教师的语言则应言简意赅、富有逻辑。

(2)注意学生年龄层次。

对于小学生,教师要多运用形象、直观的情景语言进行教学,而中学生和大学生,教师则应用生动活泼的说理性与逻辑性强的语言进行教学。

(3)注意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教师的语言要严肃、庄重;而对于学困生,教师的语言要平和、体贴,多表扬而少批评。

(4)注意学生性别差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男生宜采用较直率的语言交谈,而对女生宜采用比较委婉的语言交谈。

2、灵活性

教学语言既不能像闲聊天那样“散”,也不能像作报告那样“板”,更不能像说书或相声那样“虚”或“俗”,而应该像和煦的春风,淅沥的春雨,滚烫的火焰,能吹开学生求知的门槛,能融进学生的心田,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火把。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语言,不能千篇一律,千课同调,把课讲活,唤起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如坐春风”。

二、体态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体态语言,又称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它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未见过的事物直观化,将平面图的内容立体化,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从而渲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将体态语言恰当配合,要与体态语言灵活运用,构成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课堂;语言艺术;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在此,希望能与同志着的佳人探讨、非诚勿扰。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学语言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本文就如何形成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谈几点粗略的尝试。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人们常说:“言如其人。”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如何,能直接反映其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做为教师,无论上课、谈心、写文章都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我们要正确使用语言,以增强工作效果。

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语言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而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识传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教学语言的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想改变课堂的枯燥、抽象、沉闷,使课堂充满艺术魅力,就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实现教学的艺术化。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学语言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教师语言技巧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政治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语言技巧。

一、在规范的基础上融入生活化的语言

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其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调动各种语言手段,把丰富的思想内容用丰富多彩的语言,灵活自如地表达出来。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能震撼学生的心

灵,使其产生共鸣。语言还要简洁明了,不要故作高深,使人费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传统的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对学生说教的阵地,讲出来的自然总是平板的、干瘪的、严肃的词语,如果加入一些象声词,语调也是刻板单一的要么是宣读文件的发言式,要么是一个调子的平缓式,昏昏然似乎在唱催眠曲。这样自然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把要讲的内容生动地表达出来,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

生动和形象,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要想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教师必须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可结合名言趣闻、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课堂效果。

三、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加入幽默、风趣化的语言

课堂里,理论性的内容较多,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效、尴尬、僵持、对立等。而幽默就是打开这些问题的金钥匙。

要想大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就很有必要在有限的课堂内高效地配以幽默性语言教学来唤醒学生的思想意识,解除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快感、兴趣和动机。因此,为了把先人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就必须要刻苦钻研教材教法,运用幽默性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升华情感,创造一种精神享受的境界,放松学生每一根神经,激发学生每一个细胞,达到愉悦轻松的快感效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里的一些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引入有关的故事、寓言、成语、歇后语或俗语等,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既让相关的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教师的教育,摒弃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

如„..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一方面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一些,使单一的教学形式变得生动一些;另一方面则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巩固知识。但要注意的是,我们绝对不能一味地追求语言的幽默性,而落入到俗套的地步。科学知识毕竟是高雅的,它容不得低级趣味,应追求的是它的严肃性、科学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因此,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以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效果。

此外,课堂上,还应该恰当使用无声语言。即用言词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包括肢体语言和沉默。有时,无声的语言能起到有声语言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例如,有一次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位同学一直低着头在摆弄什么东西。笔者就突然停止了讲课的声音,目光直视那位同学。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惊奇地对望着,那位同学也惊慌地抬起了头,接触到我的目光,他了解到了我的意图,便自觉地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课堂上。这样,既纠正了个别同学的不良行为,又不至于影响课堂进度,同时,避免了直接的言语批评会伤害学生自尊的可能性,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科学、艺术地驾驭整个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成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打开学生知识之窗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通用) 论文资料 第1张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通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三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通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