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篇: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秘书工作的起源、发展和秘书学的形成
秘书的定义,秘书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办公室人员,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和日常办公事务,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他的从业范围很宽,凡是有管理组织、有领导的地方都有秘书,主要分布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
秘书工作是个古老的职业、秘书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管理组织的出现。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没
有领导和被领导之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管理组织,出现了领导和公务活动,也就需要秘书协助领导处理公务,秘书与领导有着天然的联系,先有领导,后有秘书。二是文字的出现,有文字才能有公文,而公文的制作、传递、管理,是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秘书同文字、公文是密不可分的。
秘书起源于什么时代?一般地说,起源于距今4500年至4100年的黄帝至禹时期,这个时期是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国家尚未形成,社会管理组织已产生。因为部落联盟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地域广、人口多,单靠口头指挥难以实施管理,因为语言在空间上不能传于异地,在时间上不能传于异时,语言不能及时、准确传遍整个部落联盟。这个时候,公文应运而生,秘书和秘书工作也就产生了。秘书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秘书产生后,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那时已有了正规的文书,“尚书”就是一部最早的文书集,收入该书的多是帝王的作战命令。西周时期,开始有了秘书机构,叫太史尞,就是现在的办公室,并且有了文书档案,“左传”、“国语”,就是根据文书档案编写而成的。东周(战国)时期,开始有了私人秘书,当时的高级官僚,养了不少门客,这些门客就是做秘书工作的,大家听说过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当时赵国平原君的秘书。秦汉时期,秘书工作已经形成制度,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著明的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就是秘书出身,曾当过秦朝长史(政府秘书长)写过著名的《谏逐客书》,对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秘书工作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公文成为独立的文种,开始对公文进行研究,涌现出秘书工作的优秀人才。被称为建安七子的陈琳是个出色的秘书,曾写文章骂过曹操。因为公文写的好,曹操不但没杀他,反而收他为秘书,称陈琳写的公文可以治疗他的头痛病。唐宋时期,秘书工作为成熟期,文书、档案分流,文体正齐化一。唐初政治家魏征,也是秘书出身,向皇帝提出200多条批评建议。“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名言,就是他提出来的。明清时期是秘书工作的强化时期,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秘书的地位有很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秘书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发展。明确了三服务的思想,一为直接领导服务;二为同级和上下级领导机关服务;三为人民服务。三服务中,最直接最大量的是为领导服务,是秘书工作的立足点,为机关服务是秘书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为人民服务是秘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服务是一致的。在工作方式上强调四个转变:一,从偏重于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献策;二,从单纯的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三,从单纯凭老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四,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工作内容上突出四个强化。一辅助决策的强化;二信息工作的强化;三督查工作的强化;四协调工作的强化。办公手段自动化,节约了时间和经费,提高工作效率。
秘书工作虽然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形成一门系统的科学,还是近20多年的事,也可以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秘书学的形成。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秘书工作没有一本系统的教材,没有专门培养秘书的院校。那时,秘书工作是封闭的,重点是处理事务性工作,效率很低。培养秘书的方法是老秘书带新秘书,或在工作中摸索。
1985年,中央召开了全国秘书长和办公厅主任会议,这次会议在我国秘书发展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明确新的历史时期秘书工作的指导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创新,把秘书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在这之后,涌现出一批秘书学专著和秘书学带头人,全国有12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秘书专业,一批秘书工作学术团体相继成立,一批秘书工作杂志相继创刊,秘书科学研究十分活跃。这些都标志着秘书学的诞生。
《秘书工作的起源、发展和秘书学的形成》
第二篇: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我国的秘书工作源远流长,欲寻溯其源头,必须先明辨秘书工作赖以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产生秘书工作的标志是什么。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得以产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制出楔型文字后,才产生了泥版文书,尼罗河畔的古代埃及人创制出图形文字后,才产生了纸草文书。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
领导部门是人类结成了社会组织,有了管理、指挥它的人员后形成的。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为了颁布命令、制订规章制度、记录事件,以实施管理,需要制作文书!由此产生了公务文书。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保管,由此产生了秘书人员和秘书工作。所以,秘书工作的产生必须具有两个条件:文字和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
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产生而演进为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统治者为了发号施令,管理国家,必须使用文书,这就产生了国家公务文书(我们称它为官方文书)。由于管理国家比管理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要复杂得多,因此,秘书人员出现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分工,进而设置了秘书工作机构,并逐步形成了秘书工作制度。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说:"生产的继续发展,阶级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书。"这就是说,国家公务文书和国家秘书工作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了文字,出现了国家。
弄清了上述两个条件后,秘书工作产生的标志也就不言而喻了--公务文书和秘书人员,由于公务文书必定由秘书人员拟制、处理、保管,所以,只要具备了其中之一,就可视作秘书工作起始的标志。因此,探寻秘书工作的起源,必须从追溯文字的出现和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的出现及国家的出现入手,在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时期,一旦发现有公务文书或秘书人员,就能判定这是秘书工作的启端。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距今约三千年的殷商甲骨文。但是,它并非我国文字的源头。而且,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五千多个,如此成熟的文字,势必是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
我国文字的源头当是距今约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中的原始陶文,在此后的三千年间,经历了萌芽、创制、演进、发展为殷商甲骨文的漫长过程,伏羲造字、仓颉造字、大汶口文化的陶文、谷封王城岗遗址中的陶文,分别标志着原始文字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个跃进阶段。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先民已经使用这些原始文字,制作简陋的文书了。
从对文字发端和演进的考察中,可以知道,早在殷商甲骨文产生以前的三干年间,我国秘书工作赖以产生的一个条件--文字,已经具备。
以下让我们再来考察另一个条件--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的出现。
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群。但是,原始人群的组织结构极其简单,其成员只是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以谋生存,尚无发号施令的领导者,也无文字,不具备秘书工作产生的条件。
原始人群经过几十万年漫长岁月的发展,形成了以血统关系组成的比较稳定的社会组织,即氏族公社。马克思说:一切"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管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6页)。
氏族为了保证其社会劳动和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是通过推选出来的首领实施管理而形成的。
氏族结成部落,部落又联合成部落联盟。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阶段起始于距今约四千五百年的黄帝时代。当时生产发展.门类增多,公共管理事务趋于复杂。为了适应管理的需要,黄帝设置了官职,即"六相",分管各方面工作,由此形成了部落联盟的领导部门,黄帝成为此领导部门中的核心人物。随着部落联盟活动区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事务的增多,首领仅靠语言已难以实施管理。因为,以语言所发出的信息难以准确、及时地传遍整个部落联盟;一些重要的约定、经验。大事也难以依靠语言而准确、长久留存下去,语言在空间上不?quot;传于异地"、在时间上不能"传于异时"的局限性影响了管理,必须运用文字,借助书面材料以代替语言,才能实施管理。这样,公务文书就应运而生,秘书工作也随之启端。
从对上古社会组织进化的考察中,可知在部落联盟昌盛时期,两个条件均已具备,因此,从理论上而言,这一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阶段。以下,让我们从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来寻觅有否秘书工作产生的标志出现。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阶段约自黄帝起,至夏朝建立迄,经历了数百年之久。
黄帝时期相当于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至四千四百年间的龙山文化晚期,这一时期已出现不少陶文,如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与此年代相近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杭州良渚遗址等都发现有陶文,这些陶文已经是有形可识,有义可辨,能被释读。先秦诸子着作中说仓颉"作书"、"好书"。《苟子·解蔽篇》还说,当时,"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说明在迫切需要以文字代替语言的形势下,黄帝时期,仓颉等不少人对各部落的原始文字再一次搜集、整理、划一,使之有了重大改进,并作为全部落联盟的通用文字,有可能运用它来创制公务文书了。上述陶文可能就是这类通用文字。
古籍记载,黄帝除了设立六相以外,还设置有史官,陪侍于黄帝身边,掌记录言行,拟制文书,汇编成册,以备忘、信守。"史官"这一名称始见于商,黄帝设史官,可能是后人将当时的官职套用于黄帝时期,但这类人员的出现,标志着秘书人员的诞生。黄帝的史官有仓颉、沮诵、孔甲等多人。
仓颉,又称苍颉,他在整理、改进原始文字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遂被后人尊为文字始祖而流芳百世。到了汉朝,司马迁、班固在《史记》、《汉书·古今人表》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执掌记录言行。后人又有将他说成是左史,按《礼记·玉藻》:"左史记动,右史记言"的解释,说他偏重于记事。沮诵是黄帝的右史,《书史会要》说他与仓颉一起创制书契,并"纪纲万事,垂法主制"。《汉书·田蚣列传》》载,孔甲是黄帝史官,《归言集》说他"主书史之流"、"执青纂记"。
这些史官是如何选拔出来的呢?《礼记·大同》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尚未产生阶级和阶级压迫,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因而,选用公务人员的标准是唯贤是举、唯才是举。"贤"即肯热心为大众办事、正直公道?才"即能读写原始文字,具有社会、宗教、天文、历法、记时等知识,是当时最高的文化程度,史官就是从这类德才兼备者中选拔出来的。他们作为首领的助手,除从事文字工作外,还起咨询作用,而这种咨询作用是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认为一切活动都由天在操纵。史官由于掌握了当时最高的文化知识,又陪侍于首领身边,遂成为天意的解释者,被视为是天和人交往的使者。"史官的出现,就是秘书工作起源的一个标志。
传说黄帝时期及其前后已有不少文书,并被汇编成籍。据前所述,黄帝以前首领以语言发布指令,故产生文书的可能性不大。《后汉书·祭扫志》载?quot;自五帝始有书契",司马迁云:"百家言黄帝",因此,黄帝时期出现公务文书有可信之处。《周礼·春官》中有属臣外史,专掌保管三皇五帝之书,可能至周时尚有黄帝时期的文书传世。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人索、九丘",简称坟典,是传说中我国最古的典籍。"三坟"为三是所作,"五典"为五帝所作、据说后世不少人读过这些书。《左传·昭公十二年条》载,春秋时楚国史官倚相就能读懂这些书,为此深得楚灵王赞赏,誉其为"良史"。宋人所制《三坟书》,将其中的《乾坤篇》作为黄帝时的典籍。
此外,传说黄帝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时日,命容成制历法以定农时,命隶首作算数。黄帝时祖国医学已有初步成就,黄帝就医术咨询于歧伯,一问一答,有人将之记录下来,成为最早的医学着作,称《黄帝内经》。这些都是先民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总结,是传说中最早的科技档案,古时候的历法是安排农时的依据,其实是一年中日常工作的计划,具有文书性质。
这样,秘书工作产生的又一标志--文书也出现了。
综上所述,黄帝时期文字有了重要改进,并被使用,文书和秘书人员这两个标志已出现,所以,它可被视作我国秘书工作的启端。
我国的国家秘书工作启端于何时呢? 关于我国国家形成的时间,众说纷坛,概括起来,有以下六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晚期、尧舜时期、夏、商和西周。多数学者认为距今约二干一百年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国家的起始,也很有可能在夏以前。
从考古成果来看,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陶文,就其形体结构而言,已较大汶口发现的陶文前进了一大步,它已经是真正的文字,它上承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陶文,下启殷商甲骨文,其产生时间正处于夏代,因此,可以推断,夏代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
从古籍记载来看,夏王成为最高统治者,划统治区域为九州,分官设治,王以下有六卿分掌各方面事务,称"六事之人",还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官,并设立了贡赋制,又设置了军队,制定了刑法(即"禹刑")、修造了监狱,即"夏台",也称"钧台",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这样,部落联盟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的领导部门就转变为实行阶级压迫的、简单的国家机器。 因此,夏代,国家秘书工作产生的两个条件已经具备。
唐张怀《书断》云:"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随着阶级压迫的产生,国家公务文书在夏代出现了。由于夏是废除禅让制而建立的,面临着各种反抗,战争频繁,因此。夏代的公务文书都是讨伐敌人的军事动员令。
《尚书》中的《甘誓》,是夏开国国王启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檄文。《史记·夏本纪》云:"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启之子钟康在位时,掌管天时历象的官员羲和沉徊于酒乐,荒废职守,仲康命胤侯带兵征讨,行前作《胤征》,宣布羲和罪状,《胤征》也收录于《尚书》。这些以夏王名义发布的命令,都有相同的格式,都是先谴责敌方违逆天命,己方秉承天意予以剿灭,将讨伐神圣化、合法化,最后激励将土奋勇作战,用命者赏,违命而贪生怕死者严惩。它们既有公文名称"誓"、"征",又完整地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图,已经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文体。
《论语·八*》中孔子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把为附属小国,文献不足,孔子无法修其史,而夏礼他能"言之",能顺利修其史。说明孔子时有关夏朝或直接属夏朝的文件档案不少,这些当是夏朝的官方文书。
综上所述,夏代,国家秘书工作产生的标志--公务文书和秘书人员都已出现,所以,夏代是我国国家秘书工作之滥觞
第三篇:绩效考核的起源和发展
绩效考核起源于西方国家文官(公务员)制度。最早的考核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实行文官制度初期,文官晋级主要凭资历,于是造成工作不分优劣,所有的人一起晋级加薪的局面,结果是冗员充斥,效率低下。1854-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注重表现、看重才能的考核制度开始建立。根据这种考核制度,文官实行按年度逐人逐项进行考核的方法,根据考核结果的优劣,实施奖励与升降。考核制度的实行,充分地调动了英国文官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增强了政府的廉洁与效能。英国文官考核制度的成功实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榜样。美国于1887年也正式建立了考核制度。强调文官的任用、加薪和晋级,均以工作考核为依据,论功行赏,称为功绩制。此后,其他国家纷纷借鉴与效仿,形成各种各样的文官考核制度。这种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把工作实绩作为考核最重要的内容,同时对德、才、勤、绩进行全面考察,并根据工作实绩的优劣决定公务员的奖惩和晋升。
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实践证明,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各级政府机关通过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有利于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优胜劣汰,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公务员必要的监督。绩效考核制度的成功实施,使得有些企业开始借鉴这种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绩效考核,试图通过考核对员工的表现和实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也要了解组织成员的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任用与升降等实施的基础与依据。
绩效考核主要服务于管理和发展两个方面,目的是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最终使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它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把员工的行为统一到战略目标上来。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性还对组织整合人力资源、协调控制员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绩效管理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和加以总结,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绩效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必要的条件,只有在企业经过了原始积累,经营战略目标得到确定之后,这时围绕企业战略目标,通过提高公司各部门工作效率才显得非常必要。假如管理制度不健全、运作机制不科学、企业文化不健康,在这种情况下照搬和套用绩效考核,反而会造成企业人际关系紧张,或者使绩效考核成为企业的形式主义,浪费企业和员工的时间和精力。不准确或不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不但不会起到积极的激励效果,反而会给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重重障碍,使员工关系紧张、团队精神遭到损害。因此,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看到绩效考核的正负价值所在。
传统意义上的绩效考核是一种具有他律性质的绩效管理方法,因此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被动性,也因此常常会导致员工的抵触情绪。自文化诊断学诞生以来,绩效考核与目标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了。文化诊断学导师曹政钧认为:绩效考核目的不在于对绩效的考核,而在于绩效的提高——即通过对过去的绩效考核,获得未来的绩效提高。因此绩效考核的关键不在于考核绩效的准确性,而在于绩效考核机制能够产生的效果。文化诊断学以绩效考核为着力点,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使员工在文化上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超越的心理机制,使绩效考核变他律为自律、变被动为主动、变抵触情绪为积极参与。通过负绩效考核和绩效沟通机制,引导员工做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的文化反思。通过潜移默化作用逐渐形成公司的企业文化氛围。在长效机制和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把目标分解和正负绩效考核细化到每个人、每一天、每一件事情上,使企业文化和绩效的自我管理具体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
第四篇:唐诗的起源和发展(推荐)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 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 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
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 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 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 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 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 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 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 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 遗产的顶峰与典范。以至于鲁迅先生要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而中国的文化巨匠的成长几乎无不受到过唐诗的雨露沾溉,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 ·我的童年》里就说到他的母亲,“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 诗。”——这又可见出中国民间唐诗之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读物,不断有“新注”,又不断有“新编”的原因了。唐代的诗人特别多。“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位著名诗人。 唐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产生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 诗派。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写了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有诗集《白氏长庆集》。 杜牧,人称“小杜”,他最为出色的一些抒情七绝(如《山行》、《泊秦淮》等),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还学过他的《阿房宫赋》。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咏怀诗、咏史诗和爱情诗最有特色,如《登乐游原》、《无题》等,又诗集《李义山诗集》。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遗产、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第五篇: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授课教师:张公初级中学陈杰
班级:七(2)班
教学内容:蓝球运动的起源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篮球的起源、特点与价值,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篮球的发展趋势。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非常喜爱篮球运动,可以说对于篮球活动有所熟悉,但是真正涉及到篮球基础知识和技术战术等具体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知识,那就是一片空白,简单的说他们就是为了玩而玩,并没有过多的去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篮球运动的基础知识以及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2.欣赏篮球及体育运动美的神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篮球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应用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篮球这项运动的热情。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篮球基础知识发展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 教学难点:对篮球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rield)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JamesNaismith)博士发明的。奈史密斯从工人和儿童向“桃子筐”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桃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3.05米),把球向篮内投掷,按投中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到1893年,才逐渐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是桃篮和球,遂取名为篮球。【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 当时只是为了给国际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院的学生们发明一种适合室内进行的运动,他的发明引起了积极的响应。最初,他将两个装桃子的篮,钉在学校健身房楼上看台的两端,以橄榄球作为比赛用具,向篮内投掷,后来改为铁制的圆圈,挂上线网。再后来剪开网子下口,成为今天篮框的样子。为了完善篮球游戏,他在1892年制定了13条规则,后逐步修改和增加条款,出场人数也逐渐减少,直至规定每队5人,这才成为现代的篮球运动。】 蓝球运动的发展
最初的篮球比赛规则很简单,对于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1904年美国青年会男子篮球队在第三届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此后,篮球运动逐步在全世界开展起来。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15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 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FIBA)。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男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在1950年和1953年分别举行了第1届世界男篮和女篮锦标赛,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女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
篮球运动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规则在不断地更新,技战术也逐步得到提高。30年代以前的篮球运动处于传播和推广时期,技术和战术尚处于初级阶段。30年代以后,篮球运动登上了国际体育竞技舞台,世界性的比赛推动着篮球技术、战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动作、战术组织和训练方法逐渐提高。1932年,刚诞生的国际篮联以美国大学使用的篮球规则为基础,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统一的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促进了篮球攻防战术的变化运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进入50年代,世界各强队普遍重视和发展高度,高大队员在高空争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但灵活性差,技术单调,篮下死打硬攻,因而战术呆板,使比赛速度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1956年国际篮联对规则进行了修改,扩大了限制区,增加了30秒和干扰球规则。60年代是高度、技术和速度同步发展时期,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进攻和防守的均衡发展,在发展高度的同时,加强了高大队员技术和灵活性的训练。70年代是高度、技术、速度相结合、相统一并持续发展的阶段,投篮技术中出现了空中换手投篮,各种单、双手扣篮。80年代以后篮球运动是在高水平上的全面攻守对抗,同时,技术全面、特长突出的明星队员在队内的作用举足轻重。
如今,篮球运动在全世界开展得极为广泛。奥运会篮球比赛、世界篮球锦标赛、NBA、等一系列重要赛事,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观众。大家关注的不仅仅是比赛的胜负,更为重要的是欣赏运动员精彩的表演,并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近年来,我国的篮球运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成功举办了CBA、CUBA、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全国高中篮球联赛,而且国家队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值得赞赏的是:姚明成为2002年NBA“状元秀”,目前效力于休斯敦火箭队。此外,诞生于美国街头的“三对三”篮球,在我国也受到社会各界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吸引了众多人员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