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生态村建设实践
第一篇:宝应县生态村建设实践
生态文明论文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践论文
三 明 学 院
社会实践论文
学
院:
体育学院
专
业:
体育教育
姓
名:
陈阳辉
学
号:
20101151237
年
月
日
关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陈阳辉
摘要: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尝试阐述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实践、思考
一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和重大意义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亮点,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维护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维护中华民族的长久利益,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用制度来保证,这是三中全会的重大举措。2013年5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中国的现状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全球范围看,人类社会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人口急剧膨胀与资源严重匮乏。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对自然资源构成巨大的压力,如淡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等。地球的环境人口是有限的。二是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严重,海洋污染严重,酸雨增多等。从中国的现状看,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环境问题中国都存在,有的更为严重。中国的环境问题还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二是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
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所以,环境和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建设生态文明学校当然可以建设环境优美、资源节约的校园,但从更重要层面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和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培养现代人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文明行为着手,追求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和谐,不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所以说,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发展,涉及到培养什么素质的人的问题,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意义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二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基本涵义
生态文明是和生态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重塑的新的价值取向,它以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为核心观念,从过去人们试图统治、征服和掠夺自然,转向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是对生态危机之所以会发生的最深刻的剖析。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观念的养成。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建设中积极和优秀的成果,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教育十分重要的使命,一是培养具有现代文明观念、文明意识的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文明行为;二是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为孙子后代负责、为民族的未来发展负责,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良好意识和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三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人与人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
坚持公平正义,构建良好环境。公平公正是校园和谐的基石和核心,没有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尊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机制,形成一种正气和干事业的氛围。要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实际阳光操作,让大家心齐、气顺、干劲足。
贯彻人本思想,促进校园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教育的核心思想,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
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心中时刻装着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教师和学生,关心、尊重教师和学生,促进校园和谐。
坚持班子团结,求得和谐发展。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首要因素,没有班子的团结,就不能形成凝聚力、亲和力,也就谈不上构建和谐校园,班子成员要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良好的互信与合作关系。
(二) 人与制度的和谐——建立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
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将“以情感人”和“以章律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法制、文明、规范、和谐的校园。
要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公平公正,让师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与合作,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自我发展。
要以抓好完全工作保障和谐学校建设。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存在安全隐患是谈不上和谐的,安全工作要两手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教育,突出生命教育,加强心理辅导,促进身心健康。二是从细节入手,抓好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做好安全防范。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打造环境优美的校园
要倡导绿色文化,践行绿色行为,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要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措施,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坚持绿色办公,实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行动。
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要对学校的污水、废气、实验室废物排放和垃圾处理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校园卫生工作,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校园。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增强节约意识。要建立全校性的资源节约管理目标,从加强教育、强化管理、完善设施等方面入手,开展节电、节水、节约办公用品、废物回收利用工作,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节约问题,更是一种文明意识和节约意识的培养。
(四)人与课程的和谐——培养具有文明意识的现代人
开展生态文明的学科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通过专题讲座、学科渗透、主题班(团)会等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行成率。
开展校本研修和专题研究。在教师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校本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成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研究性学习中,在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质量保护等课题研究,动员全校师生广泛参与。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内在素质。生态文明的本质含义是文明观念和文明意识的养成,文明礼仪的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文明礼仪教育如文明行为规范、团结合作精神、文明礼仪习惯、集体荣誉观念等,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文明意识。
(五) 教育思想的和谐——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为许多学校提供一个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抓手。
广泛动员、全员参与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形成共识,共同践行,成为一所学校中所有成员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所以生态文明学校建设不是少数人的事,不仅是领导班子的事,而且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事。
四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施策略
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践中,经过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实施: (一) 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专人负责生态文明学校创建工作。二是建立相关制度,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三是经费保障,有相应的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经费。
(二) 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学科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管理和学校教育中,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率和行为行成率。二是开展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运用固定宣传阵地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三是开展校本研修和专题研究,形成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
(三) 环境整治。一是加强校园生态环境整治,加强校园卫生工作,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功能齐备的校园。二是开展资源节约工作,建立全校性的资源(水、电、气、纸、粮食等)节约管理目标,增强节约意识,提高节约效果。三是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实施雨污分流排放,有效控制油烟、废气的排放,及时处理生活垃圾和实验室废物,提高师生对生态文明学校创建的知晓率和环境状况满意率。
(四) 长效机制。一是对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和
长效管理机制。二是抓好安全工作、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安全管理责任化、规范化,使校内治安状况良好,工作纪律严明。三是开展风尚教育活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使干群、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精神面貌良好,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辉雄,努力开发绿色教育资源,《中小学校长》2008.5(7) [2]王志生,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中小学校长》2008.5(11)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
学号:
姓名:
建设家乡生态文明,共筑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
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
个方面。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
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理性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资
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
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才可
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我的家乡在药都亳州市,这次实践,经过了解和实地调查,我发现近年来,
亳州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走绿色、节约、科技化发展之路,在
环境保护上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全区环保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
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碧水蓝天“共舞”。眼下的亳州正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
机,不断抓好涡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环保基础
设施建设、重点水源保护、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作,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生
态亳州”渐行渐近。
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与生态相关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
来,我市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
局,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文明,不同
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
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
伸。我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部
门联动新机制。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
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对城区烟尘、
油烟、噪声进行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此
外我市还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实施了多项污水处理工程,较好的改善
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农村清洁工程,
着力建设美好乡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提高,促进了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多措并举。我市加强源头控制,防止工业污染,着力加大生态
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了亳州绿色形象,争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
赢。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大多采
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其
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对家乡经济的发展带来的
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 ,采
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我的家乡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而且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
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一
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
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的保护,使生态环境日益得
到改善。“碧水蓝天”的美景正从记忆中逐渐回归现实。然而,虽然近年来亳
州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对照全省文明城市测评体
系,亳州还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按照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展绿色行动,力
争把亳州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首善之区。
为此,我们要根据亳州市在城市发展的定位,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确
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优化国土资源开发;要加强经济生态系统和
城市配套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重点
整治市区内河水系和排污体系,保护城市水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处
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
性和责任意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需要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坚
持以人为本,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实行安全生产、清洁生产,
大力提倡科学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
每个人、每个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此,政府和人民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
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实现美丽家乡与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也应该为家乡,
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献出一份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
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共筑我
们美好的家园。
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七大标准表述)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
二:保护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现在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种的15%-20%将会消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现在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依法取缔对野生动植物的收购、加工、销售等;三是坚决禁止采挖捕杀,有关部门要加大专项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滥捕乱采的不法行为;四是推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力,致使本行政区内发生乱采滥捕现象的,要从严追究当地行政领导的责任。
三:保护森林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
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森林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28.5%。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地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17亿hm2森林,目前只剩下0.1亿hm2。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hm2。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果,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
解决措施:
一、制止乱砍滥伐,禁伐天然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大力加强商品林建设;
二、全面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
三、合理配置护林点,充实加强护林员队伍;
四、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加强火灾扑救力量;
五、防治森林病虫害;
六、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强化林政管理秩序;
七、增加投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软硬件建设;
八、停止在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殊护林带以及封山育林区一切有害生态保护的生产性开发。
四:草原退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却呈快速消失之势。
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目前约有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面积扩张。在过去的5年内,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草地减少5.49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度在5%~20%的地区明显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形势堪忧。据内蒙古农牧业厅提供的资料,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达5.8亿亩,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
农业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区的产草量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7.6%,荒漠草原产草量降幅最大,在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也达20%。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等传统牧区产草量下降幅度最大,牧草质量变劣,毒害草增多,不可食草和毒草逐渐取代优良牧草成为群落优势种。大面积的草地正失去利用价值,如云南、四川两省的一些草地近年来受不可食草紫荆泽兰的侵入,并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草地植被,使草地失去利用价值。
要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势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首先,在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同时,应制订合理的休牧、放牧制度,保证牧草的返青和草原的休养生息;其次,在草原严重退化、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恢复植被,突出天然草原的生态功能;再次,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完善建立奖惩机制,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利和生态环境维护义务同时落实。
五:保护河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据2000年五普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地区之一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湿地萎缩、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中华水塔”本是对黄河源的一种美称,也是对青海省生态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这个大水塔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保护河流的措施:
一、加强对河流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动态评价,研究制定河流生态恢复的中长期规划;
二、植树造林,恢复流域生态,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加强对于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中小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等;
四、加强对河源和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
五、主要领导亲自抓,要落实责任、分解指标、细化任务,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六、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完善资金配套政策,解决治理资金紧张问题;
七、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明确责任义务和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治理荒漠化
近年来,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曾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如今,正在风沙的危胁下渐渐褪色,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接吐哈盆地,南依祁连山,北偎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上百公里。数千年来,河西走廊因它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而且也是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的见证。
然而,今天的河西走廊却因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成了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连山水源涵养带也因干旱加剧了雪线升高;中部绿洲地带则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
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干旱、缺水、多风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其次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应当停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减少沙尘源地;实施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人口承载量、实现走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开展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环境。
综合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是一个与人口、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自2005年1月,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13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天然无法居住的地带占1/3,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超过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占总量1/3。我们现在的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15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这种“高耗低能”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X月X日,运用问卷的形式对阳光大学生网,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97.5%,问卷容量为117。
2、调查问题分析
1、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学人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十分担忧,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学经常关注生态环境。
2、偶尔关注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百分之五十以上认为环保与大学生有关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对身边的人进行环保宣传,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很少能够去考虑去付出行动,几乎所有人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觉得一般或不满意但只有极少数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认为地球一小时有意义,认为环境保护作用很大,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行动性差。
3、 80%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4、81%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60%同学对当今世界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十分担忧,可见他们对环境十分关心。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
1)学校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学校切实加强宣传力度。
2、取消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3、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和惩罚措施。
4、学校以身作则,决策要符合生态文明。
5、增加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的数目。
2)如何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
1、积极参加生态环保活动。
2、养成关注环保知识并向身边人传播绿色生活意识的习惯。
3、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
4、积极响应有关生态文明宣传的活动。
5、从自身出发少用一次性餐具。
四、结语
本调查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以阳光大学为例从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的生态文明观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
(一)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
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
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二)政治方面:党和政府要重视
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
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主动自觉地进
行生态环境保护、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
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
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
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所以应保
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
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
热情。
(三)文化方面: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
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
形成。人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
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
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
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
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
生态建设的含义。
(四)社会方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
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
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 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
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
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
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
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
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
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
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
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
一次性消费”。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
浪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不应该害怕,我们不应该畏惧,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建绿色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第三篇:关于建设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摘要:构建绿色校园,从我做起!
关键字:绿色、行动,实践,和谐
一、校园需要绿色
我校处在贵州省,贵阳清镇市,红枫湖区。红枫湖旅游度假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而我们的学院就位于美丽的红枫湖边,办学环境比起我省其他20余所学校称得上‚绝无仅有‛。我们都知道,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绿化校园‛,还包括绿色的校园生活方式, 主张教学环境要与师生良好的心态以及生活方式相连接, 学院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纵观全球现在的大多数学院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身体健康占了很重要的部分。
身体健康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增加体育锻炼,但是我们在锻炼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适合的场地,这个场地并不是光有一个篮球场和足球场就可以了,我认为还需要更多的绿色植物,因为绿色植物可以缓解我们劳累的心情,使我们更有激情,更加阳光,同时绿色植物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使得我们呼吸更畅通,有增加寿命的效果,另外这些植物还会让我们疲惫的眼睛得以调节,天气炎热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下面乘凉,雨季的时候它还可以防洪保护校园的土地等等……真是无处不体现它们的价值。
我认为身心健康也是建设绿色校园的一个基本准则,心理健康的教育在目前大学校园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面对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出现的自杀愈演愈烈的情况,面对近年来各高校学生肩负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面对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及期望越来越高的情况,我们学校有理由也有必要在校园中发扬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由李耀原老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充满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有谁在成长过程中不曾迷茫忧郁,不曾体验过孤独无助的感觉呢?生理的成熟,心灵的茫然,学业的压力,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同龄人之间的隔膜,青春情感的困惑,未来不可预知等等,都是可能成为你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将尝试帮我们在适应环境,自我了解,人际沟通,学习管理,情绪调节,问题解决,职业选择和未来创业等方面有所领悟,有所发展。让我们从小草学会长成参天大树,从懵懂的青少年逐渐走向成熟。
二、创建绿色学校的意义
学校是传播人类精神财富、培养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场所。创建“绿色学校”有助于加深我校师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我校师生环境素养,使我校师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绿色学校”不仅能使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能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又带动整个社会,使更多更广泛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因此创建“绿色学校”对我校有着深刻的意义。
1、对我校师生
有助于加深师生对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师生环境素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2、对环境
回收再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使校园环境更加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3、对我校和社区的联系
促进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环境教育及管理上的合作交流。为社区、企业和民间团体培养有环保素养的人才。
4、社会影响
学校能提高自己今后在本清镇市甚至是全省的声誉和形象,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校获得较高的荣誉,并能向清镇市、全省和全国宣传和交流自己的经验。
5、经济效益
学校通过节电、节水,资源回收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事故隐患,明显减少浪费,一方面节约学校财务开支,另一方面还能保护环境。
我们迫切希望„绿色生活方式‟能够流行校园。”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所占比重达到了60%。有不少同学,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为省时间,就不吃早饭去上课。学校的食堂,中午和晚上要排大队,熙熙攘攘,可早上经常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还有不少同学,长期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晚上玩通宵,白天睡大觉,既影响到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也严重影响到同学们之间在现实世界里的沟通与交往。大学阶段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自我学习与自我生活习惯的养成,但目前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自我管理模式,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行事缺乏自制力,缺少健康意识。因此创建“绿色学校”对学生更是有着深刻的意义。
三、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
为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低碳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绿色生态的号召,3月12日中午学院学生们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植树代表队伍,总共有100多个人。
在学校团委的带领下.整个队伍的劳动热潮高涨,我们戴志愿者的帽子,穿着志愿者的衣服,佩戴志愿者徽章,并通过挂上‚水是生命之源,树是水的卫士‛的标语来宣传此次的植树活动,‚一方面秉承了‘干净如斯的校园需要绿色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种比较醒目的造型吸引大家关注我们‘绿色〃低碳〃生态’校园的建设,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低碳,践行生态。‛活动负责人这样介绍道。在树苗运来到校园之后,同学们都激情高涨,首先同学们都
争先恐后地把树苗搬下来,然后就开始把树苗分配到各个小组,接下来同学们就开始挖坑,撒上一些肥料,就开始把树苗插入坑里面,就这样周而复始的一直重复着,重要把所有树苗全部让它们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从此它们就像一位军人站岗自己的职位,在哪里根深蒂固了。
最后同学们提来水,浇在刚刚种下的小树苗上,在我们精心的呵护下,小树终于可以立住脚根了,最后我们看着我们所种下的一片绿莹莹的小树,我们都无比的高兴,无比的自豪。 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支持,活动现场就有好多学生自发地加入到了低碳宣传队伍中,纷纷表示要争当低碳先行者,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生态校园。
俗话说的好有付出多多少少是会有收获的,等它们长大了,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防洪,还可以用它们来乘凉,最后等它们枯萎了我们还可以用来烧火真是无处不用啊。
其实人们说一座城市最美的是学校,对就是这样,因为里面不仅有文化的气氛,还是我们千千万万师生生长的大家庭,我们共同生长的一片蓝天,当然少不了绿色了。绿色给了我们美好的生命。
我们学校座落在红枫湖上,以前的水是那么的清澈,已经变成了混浊的了,而且上面还浮着五颜六色胶袋,真是不堪入目,但是在我们同学的宣传下,通过挂上醒目的宣传标语,‚水是生命之源,树是水的卫士‛让整个学校的学生都有着深刻的绿色的,生态和谐的校园观念。再者,我们学校有很多外人和学校里的学生去钓鱼,但是,人们的环保理念不够强,总是向湖边丢垃圾,钓鱼的鱼铒中的化学药品在湖中扩散,导致湖中的水混浊不堪,我们看到这些现象之后,我们就通过发一些宣传单,宣传环境的保护重要性,并通过组织10几个人去湖边捡胶袋,捡起克湖边的破碎的玻璃、瓶子,塑料瓶子,并把能够回收的收集起来,总共有两袋,又拿出去回收站买了。
通过此次的活动,我们每个人“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并且深入每个人的灵魂,永不遗忘。
另一方面,通过此次的活动,我们每个人的“绿色的心态,”也都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就是绿色不单单是环境的谐调,而且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态的绿色,生活行为的绿色,生活习惯的绿色,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绿色,应该是每个人,每个团体,整个体系之间和谐,自然。通过此次的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我们的观念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
四、维护绿色校园,生态校园
除了家,校园可以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因此维护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怎样维护好我们的校园呢?
(一)、大家一起关心、支持和爱护绿化,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校园绿化生态建设和维护。例如: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植树活动、回收废旧物品活动、志愿清洁活动
(二)、学会爱护花草树木,不摘花折柳,不随意践踏小草,对波坏绿化设施的行为应进行制止或举报
(三)、每个人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努力提升个人素质,不流动吸烟,也不在公共场合吸烟,不随意在地上乱扔瓜果皮壳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四)、不使用会污染的产品,例如:白色垃圾,塑料袋等,特别是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上街我们应自带包装袋,减少使用塑料袋
(五)、树立和大力宣传绿色文明意识,积极参与并号召更多的人参与校园爱护绿色行动
(六)、勤俭节约,珍惜校园内的各种资源,例如不随意浪费水,
浪费电等
(七)、上课尽量不要带通讯工具或将通讯工具调成振动或关机,师生共同营造绿色文明校园
(八)、老师与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同学之间以诚相待,语言文明,行为规范
(九)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管理,不要长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健康意识-----
第四篇:【参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奋力推动沙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在中共沙雅县委十届八次全委
(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09年2月4日)
吴 宕
同志们:
中共沙雅县委十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和地区的各项决策部署,总结2008年的工作,安排部署200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定信心、排难而上,抢抓机遇、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促进环境、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全面推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为实现沙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努力奋斗!
一、2008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沙雅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平凡、不寻常的一年;是全县各族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夺取抗雹救灾胜利,实现“奥运安保”目标,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和谐绿色新沙雅发展进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一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8.57亿元,同比增长14.42%,其中:第一产业7.91亿元,增长8.41%,第二产业3.57亿元,增长24.48%;第三产业7.10亿元,增长17.9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3 :19 :38。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亿元,增长26.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2亿元,增长21.0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亿元,增长15.56%;全年获得自治区、地区以上荣誉达17项。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六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粮食总产14万吨、同比增长37.4%;棉花总产169.3万担,增长10.2%。新增设施农业7938亩,亩均效益万元以上面积达2908亩。年末牲畜出栏40.78万头(只),增长6.56%;家禽出栏58.45万羽,增长11.44%;产肉1.24万吨,增长3.33%;黄牛冷配1.3万头,肉羊改良0.52万只。“林果业管理增效年”活动成效显著,全年完成经济林造林25.72万亩,其中,直播酸枣18.78万亩,新植核桃5.12万亩;果品产量6.51万吨,林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380元,增长17.33%。人工种植甘草3680亩。新建青贮窖1559个,青贮饲料8.43万吨,储备饲草料24.67万吨。县财政投资945万元启动科技兴沙项目42个,推广棉花精量播种8万亩,机械化残膜回收18万亩。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引进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企业+农户”市场运作机制逐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农产品注册认证4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人均劳务创收240元,增长33.3 %。农机装备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06亿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4739元,增长10.46%。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认真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全年开工项目11项,竣工6项;成功对接投资项目47个,总投资6.14 亿元;工业集中区建设初见成效,落户项目10个,完成投资1.7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9亿元;富沃药业二期扩建、新丰实业复混肥、鸿力6万锭精梳棉纺项目、商品混凝土项目顺利实施;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24亿元,同比增长35.56%。生态旅游服务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新增旅游星级饭店2家、国内旅行社分公司和A级景区各1个;完成旅游基础设施投资1280万元,接待游客12.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14.7万元,增长10.7%。金融保险、信息通讯、商贸物流、法律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就,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县财政配套7174万元,实施农业基础项目47个。塔河综合治理、日协项目、森林分类经营、湿地保护、重点公益林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天然胡杨林春尺蠖飞防任务完成35.99万亩,节水滴灌面积新增8.5万亩,防渗渠新建34.8公里,抗旱机电井新增108 眼;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已完成3个,新启动6个;村庄整治80个,庭院改造4115户。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991万元,托依堡灌渠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城市西区建设和城市气化工程顺利实施,天然气供气主管道全面贯通,实现入户700余户。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000万元。新建城市道路15.6公里,新增绿化面积9.3公顷,城镇化水平由19.11%提高到21.37%,县域发展的条件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国有农牧场改革取得新进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提高。城市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目标管理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金融、计划、外贸、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县乡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深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发放进一步规范。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软环境得到优化,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6个,到位资金3.12亿元,同比增长13.2%。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私营经济规模较去年增长22.12%,新注册商标12件,9户企业被列入地区重点企业扶持保护。
——民生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县委、政府投入1亿元资金为各族群众承办的10件实事全部落实。新建农村通达公路207公里,抗震安居房7017 户,农村改厕1836座,改水入户1012户,新建廉租房和解危解困房289套。扶贫帮困工作取得新成效,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1130人、278户,1312名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4156名城乡居民纳入城乡低保,560人得到医疗救助,向灾区和困难群众发放款物249.5万元、衣被2100件。提高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291名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改造中小学校危旧房1.17万平方米。社会保险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培训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6242人,农村转移就业2706人、城镇就业33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0元,同比增长19.64%。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绿色”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开展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成就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了147个“十个一”亮点工程项目申报和10个地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创建任务。生态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成功举办了沙雅县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以及文化塑县和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创建地区级以上环境优美单位23个。组建沙雅龟兹文化研究协会,申报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新建“农家书屋”15个。“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平安”系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外宣工作取得新突破。第五届阿克苏龟兹文化旅游节闭幕式暨塔河胡杨金秋游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提高了沙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科技创先步伐加快,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活动取得新突破,通过了2005-2006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托依堡镇创建为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新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普及率逐步提高;“两基”迎国检工作全面开展,高中教育建设工程稳步推进,新建乡镇幼儿园1所,扩建村级幼儿园3所;与新师大、西北师大合作顶岗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全县59所学校开展了“双语”教学。妥善解决了代课老师的就业问题。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检查验收。地震前兆遥测台网建设和城乡主要建筑物的抗震排查鉴定工作全面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和谐沙雅建设取得新进步。以“奥运安保”为抓手,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大清查、矛盾纠纷大排查、宗教问题大调查,城乡治安防控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略)强化矛盾纠纷调处,扎实开展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一批疑难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化解,信访总量稳步下降,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加强。人大、政协围绕中心工作依法履行职能,有力地促进了政治文明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以“法治六进”为主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推进,法律监督得到加强,执法行为更加规范,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与自治区驻沙单位、石油等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融洽,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军政军民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民族关系更趋和谐融洽,获得了自治区“平安县”荣誉称号。
——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开展了“天山先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主题实践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人才管理、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实施党代表任期制试点工作,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专项述职,加强“党企双挂职”工作,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区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人员、经费得到保障,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明显增强。圆满完成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90%的村实现了“两委”正职“一肩挑”;不断完善村干部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报酬待遇;招聘105名中小学代课教师到村任职,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预警机制、“四知四清四掌握”和“六建六访一学一反馈”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顺利完成援疆干部迎送安排任务。全面落实离退休干部“两项待遇”,扎实推进了“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学习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稳步推行乡案县审制,深入开展案件审理助辩活动,村(社区)干部述职述廉工作和设立纪检组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机关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好转。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和纠风工作,进一步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事关群众利益的敏感、热点问题进行督促检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认真解决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和谐绿色新沙雅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纪律保障。
同志们,经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沙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此,我代表县委、政府向关心支持沙雅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并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各族干部群众、援疆干部、中石油塔里木分公司和中石化西北分公司、驻沙部队、公安干警、武警官兵、自治区和地区驻沙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前进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待提高。工业规模依然很小,产业关联度低,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特别是受棉纺行业不景气影响,棉纺及下游产品加工项目进展缓慢;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双语”教育面临很大压力;社区、“两新”组织、边远村及农牧场党建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及劳动力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特殊行业人才紧缺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干部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开拓创新意识不强,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确保 “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们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科学把握发展形势,正确认识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地区的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奋力推动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要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沙雅县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们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迅速增加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出台了“保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改革资源税和调整征收办法,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为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民生工程、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沙雅县当前正处在农业发展有天时,工业增长有机遇,基础建设有政策,改善民生有资金,全面发展有基础的最好时期。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新一轮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争取资金、项目、政策的支持,继续保持这些年来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沙雅的强劲势头,我们就一定能在建设和谐绿色新沙雅的征途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典型绿洲特征的沙雅县来说,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沙雅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县域经济是富民经济、市场经济、特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牢固树立 “生态绿色、重工强农、开放创业、互利共赢、和谐稳定”五种理念,协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动和谐绿色沙雅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体工作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和地区的各项安排部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题,进一步深化“林果业管理增效年”和“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牧民持续增收,推动工业加速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继续以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为重点,推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塑造“大漠绿洲、塔河明珠、生态沙雅”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大为民办实事好事的投资力度,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加快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奋力拼搏,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0.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2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6亿元,增长17.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500元,增长14.31%。力争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39元,同比增加500元,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每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5%,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继续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保粮、强棉、管果、扩畜、拓草、建大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搞好劳务创收”的基本思路,加快“六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最具沙雅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板块,加快形成农牧民年人均收入8000—10000元的产业体系,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一是加快“六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将粮食面积保持在35万亩左右,小麦单产较去年提高8.8公斤,达到461.5公斤,完成亩产550公斤高产示范田0.2万亩,积极发展一年两熟或多熟作物,力争粮食总产达到15万吨以上。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坚决退出次宜棉区和风险棉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滴灌、土地平整和杂交棉高产技术,着力提高单产、优化品质,促进棉花生产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精准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巩固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地位。棉花面积保持在70万亩,棉花单产达到107公斤以上,总产达到150万担以上。继续深化“林果业管理增效年”活动,以保证有效株数为重点,抓好老果园的归株并垄补种工作,大力推广普及“矮密早”丰产栽培、机械化管理技术和核桃脱青漂白、红枣烘干等果品采收处理技术。突出抓好果树整形修剪、适期采收和标准化制干等重要环节技术措施的落实,实现从栽培管理到采收、分级、制干、包装、贮运全程标准化生产,推动林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强林果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以完善乡级技防队伍为重点,以“防治有害生物、防范低温冻害、防御大风沙尘”为目标,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林果业综合生产能力。年内要扶持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林果专业合作社3个,组建林果机械化服务队7个,启动有机农产品基地和绿色果品基地认证工作,完成出口水果果园注册0.4万亩,新增农田防护林1.9万亩,经济林13万亩。其中:红枣(嫁接酸枣)10万亩,核桃3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7万亩,果品产量达到8万吨以上。大力实施科学养畜工程,沿217国道沿线集中规划围栏圈养獭兔、卡拉库尔羊、马鹿和绒山羊,加快发展农区特色生态养殖业。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和监测体系,增强肉食品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推广全程免疫式家禽养殖92万羽,商品獭兔10万只,改良肉羊1万只,产肉1.24万吨,完成黄牛改良1.3万头、山羊人工配种3万只、出栏生猪1万头。立足沙雅农区实际,把粮食基地同时建设成为以复播玉米为主的优质饲草料基地,加快实施草畜平衡工程,加大复播粮食作物秸杆的利用,探索林果地间种高产饲草料的种植模式,促进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农林牧循环发展。全年间作套种饲用甜菜、胡萝卜1.5万亩以上,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14万吨。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甘草、罗布麻、苦豆子、红柳(大芸)等野生生物资源,加大人工种植甘草力度,力争年内人工种植甘草1万亩以上。依托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和217国道沿线的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特色蔬菜、鲜果、花卉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年内新增大棚200亩、下挖式温室200亩,新建拱棚7600亩,使设施农业规模达到1.3万亩以上,亩均效益万元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200亩。全年力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500元。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资金、项目申报、品牌建设、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以及市场营销和推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和企事业单位领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创办为农服务公司,积极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紧密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全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快整合组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镇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乡(镇)建立农产品收购网点,直接收购,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年内扶持发展形成3家以上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果品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
三是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217国道建设、抗震安居、水利设施、乡村道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重点面向返乡青年开展定单培训,力争实现一户一技的培训目标。完善县、乡、村三级务工服务网络,抓好劳务信息收集、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自主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和非农产业转移。贯彻落实农民工进城就业各项政策规定,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形成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技术培训0.65万人次,完成季节性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次,农民人均劳务增收60元。
四是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实施农民技术人员聘用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的起”的本土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组建红枣、核桃、高效节水、农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专职技术服务组织。加快农业科技转化。突出抓好品种改良、测土配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的实用技术综合配套应用,发挥“组合拳”威力。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进推广联合耕整地、保护性耕作、农田残膜回收等高效复式作业机械,加快发展林果、畜牧、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科技创新,力求在良种繁育、饲草料调制、高效节水农业以及畜产品、果品的保鲜和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五是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比例大幅度增加,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引进科学的分配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支出标准,实行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在农业项目管理改革方面下功夫,认真执行好招标投标、项目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报账制、公告制、专家或中介机构评估等科学管理措施,提高农业投资效益,发挥财政支农政策作用。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引导农村土地规范合理有序流转,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格遵守自治区近期出台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规范工作程序,积极尝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和财政奖励补助制度,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二)加快“一廊一带一区”建设步伐,推动
二、三产业平稳快速发展
立足沙雅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一廊一带一区”建设,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产品向市场集中、商场向街道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提升城镇的集聚效应,加快
二、三产业发展。
以“一廊”规划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业。借助国道217线贯通,库车机场迁建以及库尔勒--库车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加快217国道沿线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小区、高科技农业示范小区、特色养殖示范小区和设施农业示范小区等特色示范区以及二牧场民俗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塔河、胡杨、沙漠、湿地等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景点规划建设,逐步形成217国道沿线具有沙雅特色的生态旅游观光走廊。按照沙雅旅游总体规划的要求,重点做好魔鬼林、塔河外滩、世界胡杨公园、太阳岛、月亮湾、塔克拉玛干原生态沙漠公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抓好国家胡杨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积极承办新疆第二届国际胡杨节,办好塔河胡杨金秋游系列活动。出台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扶持沙雅小刀、塔里木马鹿茸制品等地方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旅游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规范发展乡村旅游,多模式、多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吸引集体、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年完成旅游基础设施投资1280万元,实现旅游收入5200万元。
以“一带”规划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精心做好托依堡灌渠改造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年内力争完成托依堡灌渠二期改造工程,启动三期工程,尽快形成县城的核心景观带,带动西区建设。抓好西区供排水工程,波斯坦西街、晨光路、新雅路、英瓦格街、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工程建设,拉开城市向西发展框架,形成“一心两轴”的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发挥聚集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小城镇发展,促进房地产业、餐饮业、商贸业、环保物流业发展。实施县城高标准改水工程,完成县城和部分乡镇重点区域的天然气入户建设任务。把县城保洁、绿化管理全面推向市场,进一步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创业、进镇入区发展服务业,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向县城、中心乡镇和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县土地营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作用,整合城市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75亿元。
以“一区”规划建设为重点,加速发展生态工业。完善生态工业集中区经营发展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年内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000万元,新增入园项目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000万元。抓住国家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棉花、农副产品、生物制品和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做好河南银马纺织集团5万锭纺纱项目洽谈推进工作,加快在建的鸿力棉业6万锭精梳棉纺、富宏3万锭精梳棉纺项目进度,力争在年内投产达效;扶持久久棉纺、富宏纺织由简单棉条、普梳纱加工向精梳、纺织服装业过渡,扶持益友、益康等油脂加工企业向色拉油精包装、精饲料产品方向发展,力求在棉花产业链延伸上取得新进展,使全县棉纺生产能力达到20万锭以上规模。大力扶持盛禾面粉、盛世龟兹酒业、银铃皮业、绿农科技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以粮食加工、肉制品加工、裘皮加工、果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富沃生物制药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新上甘草酸、单铵盐等五条生产线,加快开发特色资源产品。借助库车石化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我县已有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抓好天然气化工项目的前期洽谈立项工作,力争在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做好河南长城纸业有限公司万吨废纸再利用、新疆科艺科技公司秸杆利用项目、厦门翼晖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建材加工项目以及果品贮藏保鲜、红枣深加工、辣椒深加工等项目引进工作,争取早签约、早开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要把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依托217国道和库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农资和绿色农产品物流市场,培育引进物流企业,支持现有商贸物流业规范发展、增强实力,提升沙雅的整体商贸水平。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好“家电下乡”活动,完善农产品销售流通体系,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绿化、托幼养老、健身娱乐、公共设施维护、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项目。严厉打击各类制假售假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好各族群众的健康安全。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机制,主动上门服务,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贷款担保、企业融资、人才培养、市场开拓、交通运输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促进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对在沙雅注册资本金在100万元以上、从业人员在5人以上的各类企业,实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补贴扶持政策、优惠贷款贴息政策、项目扶持政策、住房扶助政策等,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企业苦练内功、强身健体,着眼于内涵挖掘和转变发展方式,抓住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有利时机,通过技术创新改造补贴、政府贴息、利税返还等方式加大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依法保护个体私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推进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畅通“绿色通道”,鼓励组建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的突破,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69户,私营企业23户。
以项目为抓手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的首要任务,深化 “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完善和落实“五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生态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技术进步等项目,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做好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精心筛选、包装、编制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优势明显的重点项目,积极做好项目对接、编报等工作。认真落实项目审批手续全程代办制,涉及项目前期工作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同步开展服务,缩短审批时限,确保138个新建、续建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全年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5亿元以上。
抓住内地沿海地区大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时机,根据县域资源情况,调整充实招商项目库,明确招商重点产业和重点对象,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将棉纺、农副产品深加工、建筑建材加工、天然气精细化工、农业示范区、房地产开发、生态旅游产业等纳入招商引资重点范围;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办法,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持政府主导招商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已落户企业以商招商的集聚效应,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面招商引资积极性;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及通过小分队进行招商,面向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并做好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的引进工作,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下移招商引资主体,层层分解落实招商引资任务,推行乡镇及县直部门招商引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县直单位及全社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招商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点奖励;加强招商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优秀人才到招商部门学习交流工作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储备招商人才;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对不符合国家、自治区和地区产业政策导向、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要坚决拒绝引进;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对引资项目及企业的跟踪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年内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亿元。
抓好财税金融工作。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县财政增收的压力增大。要加强对资源税征收体制和增值税转型改革等重大财税政策的研究,积极争取上级财税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巩固基础财源、培植新兴财源。坚持依法治税,查堵税收漏洞,防止税源流失,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资金投入体系,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在保证刚性支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开发、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就业再就业、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严肃财经纪律,积极推行公务卡试点工作,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规范合理高效使用。抓住国家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重大项目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运行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担保基金使用效率,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在沙雅设立分支机构,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投资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
(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沙雅,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基础建设。严禁在塔里木河两岸开荒造田,抓好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治理、湿地保护、重点公益林营造、塔河古河道百万亩生态林恢复;加强土地整治、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水土流失防治和荒漠化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年内启动217国道、新沙公路、库沙公路沿线4万亩生态防护林规划建设工程。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防洪工程建设,科学、合理、有序配置水资源,保障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用水。加强以渠系防渗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田间常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努力形成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年内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万亩以上。
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步伐。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期推进、区域实施”的原则,做好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工作。把生态县建设同各乡镇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不同生态示范类型,形成“生态中心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户”三级生态网络体系。加大生态文明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力度,以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集中开展以“五清、五改、五通”为主的村庄整治和庭院改造,着力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特别是要加大以“三区”分离为主的村庄整治工作力度,抓好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综合功能。提升第一批4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水平;完善第二批6个示范村庭院改造、村庄整治工作,示范村人均增收600元以上;启动第三批7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完成村庄整治80个,庭院改造3500户,完成户用沼气建设2160户,建成乡村级沼气服务站5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座。营造“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良好环境。
抓好生态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城市绿化以环城绿化带为依托,以街道绿化为重点,以花园式单位、庭院绿化和城区游园建设为基础,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拓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市容市貌管理,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困难户住房和垃圾处理问题。年内完成波斯坦西街、农业综合办公楼等区域绿化建设和城区绿化带改造,使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3平方米。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保护和招商引资的关系,坚决打击和遏制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努力做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总量下降。加快城镇集中供热、天然气入户、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供热率、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100%,天然气入户率达到 60%以上。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动员全社会参与,努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把沙雅建设成为集人居最佳、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田园风光型县城。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削减化学需氧量200吨。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加大集中供热面积,安装燃煤锅炉脱硫除尘在线监测设备,完成二氧化硫削减目标;强化环境执法监察和监测。加大工业、建筑、交通等生产领域节能工作力度。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动员全社会参与,推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机关节能,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监管,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推广太阳能、地源热和农村沼气池等环保项目,提高原有沼气池利用率。做好生活节能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县各级党组织、教育各族干部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地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6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以及党和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措施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心理预期。加强形势政策、理想信念、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全县各族人民群众跟党走、团结奋进、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在学校、企业、社区和农村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普及强化公民道德规范,积极推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单位规范化管理,着力提高各乡镇文明创建水平,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加大外宣力度,整合资源,实施外宣精品工程,塑造“世界胡杨公园,塔河人文画卷”的新形象,进一步提高沙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有线数字电视工程建设,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发挥好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的作用,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及科普活动,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争取承办阿克苏地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争创自治区体育建设先进县。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抓好文物展览馆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工作,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遗址实地调查,充分挖掘我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支持和培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探讨生态文化与龟兹文化、多浪文化、民俗文化、石油文化、沙漠文化、胡杨文化、塔河文化的最佳结合,大力弘扬“坚韧不拔、自信豁达、自强奋进”的沙雅精神,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绿色创建”活动,抓好油地、军地共建工作,巩固“自治区双拥模范县”和“自治区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增强县域发展的凝聚力、亲和力、吸引力。重视党史地方志、外事侨务工作,加快档案信息化、数字化步伐和档案服务工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是民生之基。要继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增加高中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全面启动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年内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要达到40%以上。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通过集中建设高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城乡中小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校容建设力度,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确保我县顺利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高级中学建设任务要在9月份以前完成并投入使用,具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0%的高中教育基础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保障各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实施科教兴沙战略。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争创国家科普示范县,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富民强县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着力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服务业的关键环节上取得新进展。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医疗是民生之需。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加快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完成中央投资140万元新建盖孜库木乡、新垦农场、一牧场和二牧场等4个卫生院建设项目,完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积极推进济困医疗服务,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基本的医疗服务。加快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加强与自治区、地区人民医院的协作,加大基层卫生院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健康教育,落实免疫规划,加快建立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长效防控机制,遏制艾滋病、碘缺乏病的高发趋势。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建立爱国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
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六位一体”的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引导各族群众树立科学文明的生育观。按照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站建设要求,抓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和队伍能力建设,完善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进村(社区)计划生育宣传员用人制度改革,建立计划生育“村为主”工作机制,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年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8‰以内,新增800户农牧民领证家庭。
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加强职业技能创业培训,以创业促进就业,千方百计广辟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鼓励现有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扶持公益企业增加就业规模,引导大中专生自主创业,力争实现就业再就业1500人。继续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做好城镇“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和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加快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功能。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好劳动者的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要加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力度,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和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继续落实好优抚安置和“五保”供养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规范管理。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实行农村困难户和残疾人抗震安居房建设以及城镇低保户住房财政补贴政策,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和无房户的住房问题,努力使城镇低收入困难群众“居者有其屋”。
为群众办十件好事实事。一是新建95.75公里通村油路,进一步改善各族群众的出行条件。二是落实2009年抗震安居补贴1500万元以上,加速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三是改善全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全面通过国家“两基”检查验收。四是新打机井53眼以上,并完成电力水泵设施配套,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五是财政投资支持新增节水滴灌面积4万亩,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六是免费对全县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七是新建两个社区阵地,进一步完善县城社会服务功能。八是新建廉租房和解危解困房700套,切实为城镇困难群众提供住房保障。九是实施县城高标准改水工程和二牧场防病改水工程,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十是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实现“一老一小”90%的覆盖率。
(五)巩固平安沙雅创建成果,维护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
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严密防范打击敌对势力的捣乱破坏活动,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改进社会服务管理,突出重点,分阶段抓好维护稳定和信访工作,为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略)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以及盗窃、抢夺等多发性犯罪和团伙犯罪,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继续开展以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清理登记为重点的集中整治工作,摸清全县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协作配合机制。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违法犯罪。强化技防工作,推动技防设施向农牧区延伸,扩大技防覆盖面。加强基层治安联防队正规化建设,把乡镇专职治安联防队建设与村级后备干部、科技致富能手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治安隐患。进一步拓展平安建设细胞工程,使更多的家庭、单位、学校、医院等进入平安行列,巩固提升“平安沙雅”建设水平。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服务工作,理顺情绪,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和解困工作;高度关注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行为,减少社会矛盾。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应急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承包流转、项目上马等重大事项事先广泛征求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社情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及早发现、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坚决防止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危害社会安定。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调节社会关系的主渠道作用,逐年提高民事案件调解率,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畅通信访工作渠道,强化信访工作责任,扎实推进重信重访专项治理,落实重点疑难案件领导包案责任制、联席会议调处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和乡(镇)场党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确保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
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督查督办制度,抓好人防、技防、物防强制性安全生产投入监管措施。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和联合执法力度,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重点对国(省)道路交通、民用爆炸物品、农业机械、建筑、公共聚集场所消防设施、农副产品和食品药品质量等重点行业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管理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普及应急处置和防雹、防震、防灾知识,开展应急演练,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加强科技强警和政法队伍建设。推行“科技强警”战略,改善警用装备,加强实战训练,提高实战能力。加强专职消防队、巡警防暴队、217国道公路巡逻中队和“一庭两所”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成沙雅县110指挥中心综合楼,迁建看守所、拘留所,更好地发挥专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强政法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深化“大学习、大讨论”、“双语”学习、案例评析、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政法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执法监督工作,积极开展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力争执结率达65%以上。
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和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全力保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行使职权,开展视察、执法检查和社会各领域调研活动,完善依法监督、民主监督机制,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商会)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创建“示范社区”和“村民自治示范村”,增强社会自治功能,深化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巩固和发展以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管理模式,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坚持普法宣传教育与专项依法治理相结合,创新“法治六进”方式,推动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人人依法办事,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做好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工作,坚持司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维护公平正义,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加强全民国防教育,落实各项优扶安置政策,全面提升双拥共建内涵,推动军政军民关系和谐。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创建国家生态县提供坚强保证。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长治久安固根基、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全县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科学发展信心、凝聚科学发展共识、建立科学发展机制上取得新进步。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农村和农牧场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改善党校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党校、党员电教、远程教育等阵地和资源,继续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大力办好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班、村党支部书记轮训班、村级副职及无职党员培训班。加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结合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学习现代金融、科技、国际经济、法律法规和现代管理等知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抓班子,带队伍,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全面推行县委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和县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探索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决策机制,逐步扩大全委会表决任用干部的范围。全面实行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稳步推进党代表任期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党内监督、定期通报情况等制度,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提高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实录制,落实干部选拔使用“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完善并运用好选拔任用决策机制和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干部工作满意度。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加大乡(镇)场和县直单位、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以及新提任干部的交流力度,继续选派新提任干部到纪检、信访等部门锻炼,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建立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使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规范异地挂职培训的选拔、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老龄工作和离退休干部工作,力争实现“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创建目标。
(三)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双向述职”和党建工作例会制度。继续在农村、社区全面推进实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和“六建六访一学一反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乡驻村进社区”、县、乡(镇)场党代表任期制试点和“双向挂职”工作,加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扎实推进机关、企业、学校、农林牧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向“两新”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和农牧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整合社区党组织资源,扎实开展社区党组织“五个好”创建活动,完善党建协调机制,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扩大社区组织的覆盖面,保障社区“有址议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加强社区干部队伍教育和培训,增强掌握敌社情动态、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轮流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到社区锻炼。以基层领导干部、政法干部特别是年轻后备干部“双语”培训为重点,建立“双语”考核与个人利益相挂钩制,提高基层干部“双语”水平。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机制,注重在生产、工作一线和知识分子、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推动党员队伍健康发展。扎实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推行基层组织建设预警机制,积极推进以村党支部建设带动其它各类村级组织建设,创新改进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择优选派机关党员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做好到村任职代课教师的培养使用工作,实行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工作。巩固和扩大村级“两委”正职“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成果,提高村干部、“三老”人员政治、生活待遇。积极推广村党支部书记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的“一定三有”做法。深化村级组织“十个一”工作机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组建社教工作队伍,在农村广大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加大财政向基层转移支付的力度,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加快乡镇、社区和村级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抓好新任村“两委”正职和新任村干部、新进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开展农村党员电教和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活动,扩大为民服务窗口单位,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步伐,突出实施“人才强沙”战略。人才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难得机遇,以更宽广的眼界、更宽广的思路和更宽广的胸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人才发挥作用的氛围,坚持重在使用、来去自由,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学校、医院和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等用人单位开展引进人才工作;要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激励机制,做好高层次人才和县级拔尖人才的选拔、使用、服务和评价工作;要认真落实自治区5%人才储备编制政策,盘活现有人才资源,进一步拓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做好选调生、留疆战士的安置工作;要结合“双培双带”活动,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养乡土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合格劳动者。做好到重点项目组和企业跟班锻炼大中专毕业生的跟踪、考察、管理和服务工作。强化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服务到人的机制,引进人才不少于60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援疆工作的新途径,加强培训、技术和经贸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互利共赢。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落实。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对中央、自治区、地区、县委关于推动科学发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的监督检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队伍;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加大案件查办力度,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强化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同志们,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快发展和谐绿色新沙雅的前进道路上,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不进则退,小进即退”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信心,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保持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的精神状态,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到抓工作落实上,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务实的态度,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加快发展,为把沙雅建设成为217沿线最具生机、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生态旅游县城和生态优良、宜居休闲、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国家生态县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第五篇:社会实践调查临泽县生态县城建设及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简介
临泽县大沙河综合治理调查
临泽,寓意为濒湖泊,临沼泽。南依祁连山脉,北邻巴丹吉林沙漠,因黑河、大沙河相互交汇,滋养浸润,形成一片独特的绿洲。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成为河西走廊历史悠久的灌耕农业区,享有“沙漠绿洲”、“塞上江南”之美誉。发源于祁连山的大沙河穿城而过,向北流经倪家营、沙河、鸭暖等乡镇后与黑河交汇,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和核心区域,被临泽人民称为“母亲河”。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恶化,大沙河长期断流、污染严重、泥沙淤积、河道萎缩,冬春风沙弥漫,夏秋洪水四溢,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县城形象。2009年,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加快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治水、节水、活水,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水系特色产业带,引领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和腾飞。
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坚持“顺应自然、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综合治理,科学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改善城乡面貌、培育特色产业为目标,以河道整治、路桥配套、景观建设、房产开发、产业布局为重点,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按照“三期四段”的思路分步实施建设。第一期对城区地段3公里进行建设,形成临泽东入城口新的景观带;第二期对工业园区至高速公路桥6公里进行建设,形成新型房地产开发带和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带;第三期对南至梨园口和北至黑河交汇处两段38公里进行产业布局建设,形成具有临泽特色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奶肉牛规模养殖区、精品蔬菜区、高效林果区。一期工程自2009年5月开工,今年6月底全面完工;二期工程于7月份全面实施。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已建成蓄水湖面1300多亩,滨河西路、园区西路2条道路8.3公里,泄洪明渠1.67公里,绿地12.8万平方米,景观大道4公里,栽植花草树木70万株,修建五湖桥、揽月桥、祁连桥3座跨河大桥,奥瑞金广场等4个休闲广场,5处亲水平台,设置了七彩华灯、音乐喷泉、主题雕塑、石林碑刻等一系列特色人文景观,构筑了新的城市风景区、市民休闲娱乐区和新型房地产开发区,呈现出湖光云影、花团锦簇,碧水蓝天、流光溢彩,亭台石径、游人如织,自然人文、浑然一体的园林化生态城市美景。
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效载体,使临泽科学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一是成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新引擎。沿大沙河流域形成了临泽城市发展的中轴线,构筑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框架和轮廓。依托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沿岸闲置土地整理开发步伐,去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城镇化建设项目暨大沙河景区开发招商会,拍卖大沙河沿岸土地6宗384亩,出让金成交额5984万元。今年在第十六届兰洽会上,又有3宗土地成功拍卖,成交额达2800万元,高出起拍价1750万元,目前,签约的滨河丽景小区、天鹅湖花园小区等6个花园式新型住宅小区全面启动建设,新型房地产开发带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经营城市、盘活土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的新路子。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预计将整理开发闲置荒滩土地3500亩,开发建设商品住宅57万平方米,带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每年新增城市人口2000人以上。通过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在不占用耕地的基础上,使县城向东延伸近3公里,向南延伸近6公里,城区建设面积由5.5平方公里扩大到10.28平方公里,增长近一倍,进一步拓展了县城发展空间,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承载能力,加速了人口资本聚集,昔日“一条街,十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狭小县城成为一个高楼林立、华灯缤纷、动感十足、充满现代气息的园林城市。
二是成为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平台。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把一二三产业连接成了一个互动多赢的整体,涵盖了三次产业的核心内容,形成两头一产、中间二产、中心三产的水系特色产业带。两头一产即水系南北两面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荒漠现代设施农业区、高效林果区、精品蔬菜区、高效畜牧业养殖区和生态旅游区,目前沿大沙河流域已形成1万亩高效设施农业、13万亩红枣、16万头奶肉牛生产基地,订单农业面积达90%以上;中间二产即以工业园区为基地,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培育形成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四大工业经济集群。规划建设的梨园河16座梯级电站建成10座,装机容量2.63万千瓦,年发电量8500万度;中心三产即以城区为核心,打造以七彩丹霞、红色遗迹、田园风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城市商业核心区和休闲观光区,带动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繁荣城市经济,今年
前三季度,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1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83.3万元,同比增长81.2%。
三是成为彰显绿洲生态文明的新名片。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城市建设、人文景观与旅游景观有机融合,形成大水面与大绿地交相呼应的城市景观,体现城依河、河傍城,水从城中流、城在两岸建的园林特色,再现高楼耸立、绿地盈盈、田畴如画、水光倒影的枣乡风韵,改善绿洲环境,筑牢生态屏障,推进国家园林县城建设,打造开放开发、和谐宜居、投资创业的“绿洲明珠”。今年以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为载体,精心组织开展“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文化艺术节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甘肃临泽篇演出活动,并相继举办全国女篮甲级四强对抗赛、全省山地自行车越野赛、“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摄影大赛、青少年歌手大奖赛等系列活动,高标准、大范围、全方位的宣传和展示了临泽形象面貌。如今,一座美丽富饶、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现代城市正向我们款款走来,一个热情开放、活力四射的新临泽正向世人敞开双臂,“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的神奇魅力吸引八方宾客观光旅游、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