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感悟
第一篇: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感悟
四季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漂亮的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天气很热,让我们尽情地在水里游泳;可以让各种水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给我们带来丰收;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出示课件四季图)。
2、还记得这四位女儿叫什么名字吗?
3、对,就叫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个姑娘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四季”。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一起读:四季 二
1、下面同学们看屏幕,听课文朗读欣赏四季的景色!(放朗读视频)
2、四季的景色美不美啊,这么美得景色你想不想亲自来读一读?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注意模仿老师的语气?
3、小朋友们对的非常好,但是有些生字发音不是特别的准确,把课前圈出的生字宝宝自己来拼读一遍。
4、拼读完了,我们看黑板上的生字宝宝一起来拼读一下好吗?
5、下面我们来开火车拼读。 123,我真棒!
6、叶这个字是由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的,左边是他的偏旁我们把它叫做口字旁,秋这个字也是由左边和右边组成两部分的,左边我们把它叫做禾字旁。雪这个字也是由上面和下面两部分组成的,上面像下雨一样我们把它叫做雨字头。再看肚这个字它也是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左边这个部分叫做月字旁。 下面跟老师认识一下这四个偏旁。学生跟着老师读。
7我们认识四个偏旁,现在我们在来看生字宝宝如果我们把它们的拼音去掉你还认识他们吗?自己试着读一下?
8、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你记住了哪一个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9、我们来抢读看谁读得快,音读得准?
10、我们来为生字宝宝找一个好朋友把它变成一个词语?出示幻灯片?
11、现在老师遇见了一点小问题,一直小猴子要摘树上的桃子,可是它已经累得没有力气了,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剩下的桃子摘完啦?鼓励一下自己。
12、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学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学课文会不会学得更好。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一共分成了四个小节,这是什么,草芽,这是什么,小鸟。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哪一个季节,板书“春”。春天里小草发芽了,谁来说一下春天的小草是什么样的形状?尖尖的。
有多少尖尖的草芽啊?春天的草芽真柔嫩真漂亮。我们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尖尖和春天重读,还要用轻一点、细一点的声音读出草芽的柔嫩。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 春天里除了小草发芽,你还知道什么特点吗?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冰都化了。
同学们喜不喜欢春天啊,那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春天,一起歌唱春天在哪里。
13、大家唱得真好,我们再看这是什么?荷叶。这是谁,青蛙。这是什么,荷花?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二小节,生齐读。
第二小节描写了什么季节,夏天(板书)。到了夏天美丽的荷花盛开了,美丽荷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啊,圆圆的,大家用手比划一下。
荷叶圆圆的可不可爱啊?可爱。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圆圆和夏天重读,要用喜爱的语气读出荷叶的可爱。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
夏天里除了盛开美丽的荷花还有什么特点?青蛙出来了。夏天这可爱。
14、这是什谁,谷穗?它在干什么,鞠躬、点头。谷穗现在是什么颜色,金黄色。
齐读这一小节,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个季节,秋天(板书)秋天的谷穗是什么形状啊?弯弯的。用手臂来描述一下,谷穗一长出来是直立的,到了秋天为什么变弯了?小米熟了,小米熟了把它压弯了。是个丰收的季节。鞠躬怎么样的动作,同学们起来做一下,鞠躬说明对人怎么样,有礼貌。谷穗有礼貌吗,有。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弯弯、鞠躬、秋天重读,读出谷穗的成熟、喜悦、有礼貌。
谁能来挑战一下。请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秋天除了谷穗成熟你还知道有什么特点啦?果子熟了、水果蔬菜都成熟了、叶子变黄了、菊花开了。 15 你们看这是什么季节,冬天?
看看画面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指肚子。 一起来读一下这一小节吧。
大肚子一挺是怎么样一个动作。大家站起来试一下。
雪人顽不顽皮啊?所以你读的时候要把大肚子一挺、顽皮、冬天重读读出雪人的顽皮。
下面听读一下。请两个同学来读出雪人的顽皮。齐读。冬天很冷我们要穿上厚厚的棉袄。
16刚才我们欣赏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老师说第一句我看谁能够学会了,“草芽尖尖”学生读。老师说草芽尖尖是春天。“谷穗弯弯”是秋天。荷叶圆圆是夏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是冬天。
17这些景色美不美啊,美,这真是太美太神奇了。同学们想不想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啊?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
这是哪个季节,桃树开花了,柳树叶发芽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
这是夏天,柳树的叶子长长了,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听一听这是什么叫,知了。
秋天,大树上的树叶都变黄了,树叶纷纷往下落了,秋天来到了。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全都白了,树上都盖上了厚厚的雪。 冬天可漂亮了。
18四个季节都很美丽,看了四个季节你有什么感受?
19、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四个季节也在你心中留下深深地印象,拿出你们的彩笔把它画下来吧!
第二篇:名师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 余映潮评点《<老王>教学设计》 名师课堂实录—— 余映潮评点《<老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探究感悟的能力,组织材料的方法及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意见:导入时间过长。可直接入题,下面不需要自由发言。否则局面不好控制。)
同学们,在记忆中,有没有令你难忘的人呢?他有什么事情令你难忘?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有因感动让你难忘,有因开心让你难忘,有因惭愧让你难忘。著名女作家杨绛永远都忘不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他就是老王。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抓住中心(10分钟)(10分钟问了六七个问题,很难做到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告诉我,文中哪句话最关键?(4分钟)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2、愧怍是什么意思?(惭愧)
不幸者是指谁?(老王)
3、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身体残疾;以蹬三轮为生;住着塌败的屋子;经常被撞得半面肿胀、没有亲人)
4、面对自己的不幸,老王是怎样做的?
(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同样的价钱,送的冰大一倍;送钱先生上医院,执意不收钱;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5、杨绛一家也是善良之人,几年过去了,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是因为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关照不够)
6、特别是哪件事情触发了他的这种感情?(过渡)
(送香油和鸡蛋)
三、精段品读,感悟人物(12分钟)(这一块是很关键的,但是显得拘谨,没有想办法深入下去,也没有想办法让教学的思路更加舒展。)
1、 指名朗读8至22自然段,请找出关于老王的描写。
肖像:直僵僵、面如死灰、眼上结着一层翳、枯黄的干皮
语言: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动作:镶嵌、直着脚、赶忙止住我、攥着钱、滞笨、一级一级下楼去
2、从老王的肖像、语言、动作,我们可以想象老王当时是怎么想的?
(感谢杨绛一家,知道自己的时日不长)
四、迁移拓展,主旨升华(16分钟)(这里拓展的时间太长,如果有迁移16分钟的作法,那课文的学习就很成问题了。 )
1、老王走了,一个不幸的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人世,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4分钟)
2、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幸者,他们正在劳苦奔波,却还饥寒交迫。请看:
(展示:几幅感人的不幸者的感人画面)
3、 教师配乐解说,创设情境,亮点突现。(2分钟)
4、 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将你的内心表达出来,请加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描写,我手写我心。(5分钟)
5、 配乐朗读自己的作品(5分钟)
五、总结:(2分钟)(播放歌曲是不大好的,这样一篇情感深沉的课文所引起的人们内心的震撼,不是歌曲能够渲染出来的。)
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真爱以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那么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让我们在歌声中祝福老王:一路走好!(播放歌曲)
余映潮评说:
这个教案是目前最普通的教学设计思路之一。
其弱点在于缺乏创意,显现不出全篇文章教学的关键点。
建议是不是这样设计:
教学创意:
一、读课文,说老王。
二、读课文,说作者。
三、读课文,说自己。
在以上3个话题中:
第一,要很好地指导朗读,三个步骤中都要“读”。
第二,“说老王”与“说作者”都要突出“善良”,同时也要关注到多方面地理解人物。
“说自己”就是谈作品感受。6分钟左右即可。“作品感受”这件事儿,《课标》有要求,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做得过于直露,所以还可以想办法优化一下。
《老王》教学实录
深层引领学生,探究人性的复杂美
东营市实验中学:于保东
授课时间:2008年10月 授课地点:东营市实验中学 授课过程:
师: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调查。假如你看见了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这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老师给出四个选项,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A:这时你觉得他很可怜。(学生大约15人左右举起了手)B:你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可怜,他可能是在骗取别人的钱财。(13人左右举起了手)C:你把自己的身上的钱扔给了这个乞丐。(10个左右的同学举起了手)D:你把钱和物递到这个乞丐的手中。(10多同学举起了手)
师:选择A的同学富有同情心。(学生笑)。选择B的同学社会成熟度比较高。(有的学生大笑。)选择C的同学不但富有同情心还很有爱心。(有的学生笑,有的学生点头表示得意)选择D的同学不但有爱心还对这个乞丐表示了应有的尊重。(有的学生开始自鸣得意)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弱者和不幸者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杨绛先生写的《老王》这篇课文,来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和老王的人文情怀。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你认为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杨绛是个什么样的人?
2、 作者用那些方式方法刻画老王这个人物?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批注。
3、 你认为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标注在课本上,怎样深入解读这句话? 学生阅读8分钟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生七嘴八舌交流问题1:
老王是一个:善良、苦命、善于理解别人、很穷、很平凡、社会地位低下、很丑、命运悲惨的人„„
杨绛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爱心、善于尊重别人的人„„
生七嘴八舌交流问题2:本文刻画人物的方式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学生在发言的同时并且举出了各自的例子。
学生交流问题3:本文的文眼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也初步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样就初步完成了教学目标
1、2)但本文的学习价值点(或者说美学意义)我认为不仅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上,因为老王的“善良、苦命、善于理解别人、很穷、很平凡、社会地位低下、很丑、命运悲惨„„”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都写在了老王的脸上。我们要真正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用我们的善良体察老王的善良,用善良沟通善良才是最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本文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用自己切身体会来感悟文章的人性美。而本文的人性美体现在老王和作者之间交往中,老王和作者在交往中都表现出了感情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微妙性。
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感情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微妙性的? 生再次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不一致,讨论激烈。教师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共同研讨。
全班交流:
生1:我认为“我和老王闲聊时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说他住那里多年了”这个地方表现出了老王性格的复杂性。
师:复杂在哪里呢?
生1:明明是他的家,他却说住在那里多年了。 师:老王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挠挠头:不知道。 众生笑。
师:若你是老王你会说那是我的家吗? 生:会。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2:即使是我的家再穷、再破,我也不会不好意思不说的。 师:你的心态很阳光。 众生笑。
生3:不会。我不好意思说,因为如果我说了,担心作者去看,看到家境时会给我更多的帮助,所以不好意思说。
师:你真是个善良的人。
生4:我认为“在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却坚决不肯拿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部分也表现了老王和作者性格的微妙性和复杂性。
你看,老王以拉车为生,送先生去医院不拿钱是知恩图报。我认为作者知道老王以拉车为生,所以给钱是保证了老王最基本的生活来源。老王的生活需要钱,但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是担心作者没钱给先生看病了。所以说老王善于关心别人。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
生5:还有当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时,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这里的‘强笑’说明我对老王的最后形象已经感到很惊讶了。我感到老王的时日不多了,但仍强笑是为了给老王和自己一个安慰。
生6:“当我要给老王拿钱时,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这里也表现了老王和作者心情的矛盾。老王送了我香油和鸡蛋,说明老王对我这个好人一直是知恩图报,老王说这句话时发自内心的。
师追问:那为什么又拿了钱呢?老王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难道不需要用钱治病吗? 生6:老王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了,钱对于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但他还拿了我的钱,说明他怕我为难,老王是站在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所以他站着等我。
师:同意这位同学见解的举手。 20多个同学举手。 师:还有不同意见嘛?
生7:我觉得刚才同学的发言只是考虑到了老王,而没有分析作者的感情。我认为作者之所以给老王拿钱是因为作者知道我如果不给老王钱,老王也不会要,但要不给老王钱,作者就会从心理上过意不去,觉得自己是对老王的不尊重。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把送鸡蛋和香油这个故事分析的很到位了。 师:还有那个情节你们觉得需要分析。
生8:作者送老王走了以后,才感到抱歉,因为没有请他坐坐喝口水。作者感到抱歉的原因是发自己内心歉疚,也可以说是很愧怍。因为作者可能觉得如果让老王到家里坐坐老王也不会去,老王觉得去了可能给我添麻烦。作者觉得让老王去坐坐是情理之中的,不去坐坐是可能站在老王的角度考虑问题。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能理解吗? 生:不理解。 生:理解。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统一,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
师:假如你是作者,你会请老王到家里坐坐喝口茶水吗? 生:会。30多个同学举手。 生:不会。15个同学举手。
师:那么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生9:我当然会请老王到家里坐坐。因为我请老王到家里坐坐是对老王的尊重,也是对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一种礼节上的回应。说不定我还可以给老王更多的帮助。
师:谢谢!我想,如果老王知道你的心思也会非常感念你的好意的。
生10:如果我是作者我不会请老王到家里坐坐。这并不是说我没有同情心,而是我觉得即使我请老王到家里坐坐,老王也不会去的。因为老王不愿意给我添麻烦的。所以,为了避免尴尬,我不会请老王到家里坐坐。
师:这样的发言使我感到与人为善时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否则也会出现不必要的尴尬的。
如果你是老王呢?你会怎么样?
生11:如果我是老王,我会到家里坐坐的。我不会不给主人面子。 有的学生在窃窃议论。
生12:可是老王已经病入膏肓了,去了不是给作者添麻烦吗?这不符合老王的性格。 师: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每当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也不是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文章的文眼经过同学们的以上分析我认为同学们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了。哪位同学再来总结一下?
生13:作者在这里是与老王相比。作者认为自己的命运是幸运的。而老王的命运是不幸的。在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中,作者以自己的善良体会到了老王的善良、命运的悲苦和不幸。但是作为作者来讲作者觉得自己为老王能够做的事情太少了,甚至是老王临死的时候都没有给老王以最大的帮助,所以作者感到愧怍。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老师不仅从作者和老王身上看到了善良,更从同学们身上看到了善良。愿善良的力量能改变世界上所有命运悲苦人的命运,哪怕是给他们一点希望的曙光,也能够温暖他们的世界。
师: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师:下课。
点评:孟宪军(山东省东营市教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老王》这篇课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平静、简洁的叙述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教学时很多老师是从老王和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式来处理这篇文章的。这样处理这篇文章是对这篇文章没有深入的解读,并没有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用几近朴实、平淡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和老王身上洋溢着的复杂、微妙、细腻的人性美,也可以说是对教学价值点的深入把握不到位。而这人性美又是通过作者和老王的交往体现出来的。
因此,于保东老师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和老王身上洋溢着的复杂、微妙、细腻的人性美上。通过品味语言,创设情境,角色置换,教师引导追问,学生讨论交流等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作者和老王的内心深处,同时也深深地把价值问题指向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思维指向和情感的共鸣不是唯一的,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意识发出的,从而很好的达成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三篇:名师课堂实录
向名师学习,让自己成长!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听孙双金老师上《落花生》一课有感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469
孙双金老师《落花生》教学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468
孙双金教学实录——《落花生》第一课时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460
以人为本——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特级教师孙双金《落花生》教学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450
孙双金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4899
朴实中透射着情与智的魅力——听孙双金校长执教《拉萨的天空》有感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0938
新课程观下的新课堂————兼评特级教师孙双金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8266
孙双金老师课堂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8265
孙双金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8263
孙双金《三顾茅庐》教学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7807
孙双金教学设计——《白杨》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3964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好课像登山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122
金秋观摩孙双金老师评课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26
听课随感——听孙双金老师的《走近李白》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904
孙双金老师《落花生》教学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73
特级教师 孙双金 林冲棒打洪教头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9 孙双金教学实录——《二泉映月》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13 《只拣儿童多处行》孙双金教学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12
倾听心灵花开的声音——谬解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二泉映月》教学艺术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09 孙双金 钻研、处理教材的艺术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10 孙双金:“情智语文”的魅力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11 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08 孙双金 啊,我魂牵梦萦的课堂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07 孙双金 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06 孙双金 教师读、问、讲、评的艺术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05 孙双金 校长走进课堂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04 学习孙双金教学《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03 孙双金 让情智的阳光充盈师生的心灵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02 孙双金 怎一个“情”字了得——孙双金老师《二泉映月》听后感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01 孙双金的成长叙述之一:有不懈追求——立志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500
孙双金教学设计——《白杨》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99
孙双金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98 孙双金 我的好课观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97 孙双金的成长叙述之三:潜心搞学问——研究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96 孙双金 设计教学主线的艺术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95 孙双金的成长叙述之二:静心读名著——学习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94 教学评价语言的艺术(孙双金)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93 孙双金的成功分析之一 —— 校本文化的阐释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92 孙双金 情智教学的探索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91 孙双金教学实录——《芝麻开门》(四年级实践课)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90 孙双金的成长叙述之四:拉出去展风采——实践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89 听孙双金老师讲课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88 情系孙双金——又听孙双金的课有感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87 特级教师,“特”在何处? ——听孙双金老师授课有感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86 孙双金 让语文课充满勃勃生气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85
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一:“文—情—道”一个新的教学骨架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84 孙双金 回归本真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83 孙双金 老师的古诗教学--精读一首 带读一组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82 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三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81 孙双金教学设计——《泊船瓜洲》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80 当“曲”邂逅“情智”——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散记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79 孙双金成功因素分析之二——行动研究的催生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78 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77 孙双金 循循善诱,教育的至高境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76 孙双金 无 限 风 光 在 险 峰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75 听孙双金《林冲棒打洪教头》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74 孙双金成功因素分析之三——个性倾向的影响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73 孙双金 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72 孙双金 好课像登山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71 拾级而上 层层深入_特级教师孙双金阅读教学片段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70 孙双金向思维与情感的高山攀登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69 孙双金 “我还没有学会批评呢”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68 孙双金的自我研究 ——我的从教之路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67
孙双金《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66 孙双金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65 孙双金教学设计,教案——《丰碑》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64 孙双金教学设计——《我的战友邱少云》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463
其他特级教师课堂学实录地址
走近名师——薛法根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9102
走近名师——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9101
走近名师——窦桂梅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9100
走近名师——孙双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9099
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堂教学实录汇编
来源:人教论坛发表时间:2008-8-20 9:13:04访问次数:18108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843
窦桂梅《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803
李次容《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804
《难忘的一课》教学片断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801
激情再燃烧:窦桂梅《难忘的一课》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95
《狼牙山五壮士》朗读教学片断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78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实录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77
《狼牙山五壮士》第
二、三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76
让学生深而真地感———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案精彩片段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4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40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24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2
扎实训练 灵活施教——《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及反思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21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18
望智慧老师《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17
《学会看病》片断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67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668
《慈母情深》案例评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622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六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600
特级教师:卢雁红《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五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99
开放与解构的阅读教学案例:《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际录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90
《地震中的父与子》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94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实录
(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62
与美同行,精彩四溢——我教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理念(教学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27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实录分析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20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课堂实录三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19
语文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实录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15
孙双金教学实录——《落花生》第一课时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460
以人为本——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特级教师孙双金《落花生》教学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450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393
《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与反思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400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和评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392
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三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359
《新型玻璃》课堂实录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354
《松鼠》课堂教学实录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329
《松鼠》教学片断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320
《鲸》教学实录四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300
特级教师赵志祥《鲸》课堂实录三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296
凸现主体 自主探究——《鲸》片断赏析及反思七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293
刘学金《鲸》教学实录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291
《鲸》教学实录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277
《桂花雨》教学片段赏与课后启示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259
《梅花魂》课堂实录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201
《梅花魂》教学实录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200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153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159
特级教师陈金才《泊船瓜洲》教学实录整理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143
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泊船瓜洲》、《游子吟》课堂实录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140
陈金才:《泊船瓜洲》课堂实录三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139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二(部分)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138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及反思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130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129
体会愉悦感受——《我的“长生果”》片断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114
领悟表达方法——《走遍天下书为侣》片断赏析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100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088
《窃读记》教学实录二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066
《窃读记》教学实录一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065
孙双金老师《落花生》教学
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73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第四篇: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风筝说课稿
一、 导入 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
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 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
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
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虐待 笑柄 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下?
生:就是小时候他的小兄弟特别喜欢放风筝,但他却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后,很生气,然后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 能不能在简单点呢?谁做了什么事? 生:我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
3、我破坏了小兄弟风筝。这就是**说的“精神的虐杀”。那我们刚刚分析字词的时候讲过了,“虐杀”什么意思啊? 生:虐待人致死, 拆开来看虐待、抹杀、、好,那当年,我又是如何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 我们接着来看第二部分。
1、在第二段的开头部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额看出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生:弟弟---- 喜欢。 “我”----- 嫌恶。
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 所以我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玩艺,但弟弟却非常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找出来读一读。
生:“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动作、神态的描写
这里对人物的描写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呀?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痴迷渴望风筝对吧。
2、那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大家用笔画出来 生:“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对,你看,即刻这两个字,他全完没有给小兄弟任何挽留的余地,没有片刻的考虑,就毁坏了他辛苦制作风筝。而且这里面有几个动词。那几个? 生:伸手,折断,掷,踏。
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我的行为怎样啊? 生:暴力、
3、行为十分暴力,面对哥哥的这种行为,弟弟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绝望
无助、绝望。绝望这个词我们经常看到,你们觉得绝望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
生:应该是对一件很想做的事情失去了信心。 可以这样理解。所以说这对一个孩子而言是多么残忍,虽然文中哥哥傲然走出没有留心弟弟,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弟弟的反应。也许是暗自啜泣,那么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我作为一个精神虐杀者,毁坏的仅仅是弟弟的风筝吗? 生:不是,还有希望。
毁灭的是希望,甚至是弟弟当时的童心。
刚刚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脉络,将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
请一位同学来回顾一下,
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但当时我却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管的对。觉得完全的胜利。但是在二十年后呢?作者还这样觉得吗?那接着我们继续来看文中第三部分内容。
1、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读到这本书,作者应庆幸才对,为何说是不幸?这里的“惩罚”是什么意思?;%7C
生:鲁迅先生读了这本书,接受了新思想,才明白自己原来做错了,他感到对不起弟弟,很后悔,所以说是不幸。PM.
生:他内心愧疚,不能原谅自己,所以是自己内心受到惩罚。"u*"t 生:鲁迅先生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怎么会说出的?)<0
师:同学们已经深入到先生的内心,谈得很透彻!鲁迅先生认识到儿童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年粗暴阻止弟弟有益的活动,是把成人的世界强加在儿童身上,摧残了儿童的天性,这个儿童还是他的同胞弟弟,所以十分痛心,对弟弟怀着深深的忏悔
那说明这时候作者已经幡然醒悟,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对吧。那这时候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沉重
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大家想想看铅块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很重,而在这里作者将铅块比喻成铅块,说明他当时应该是十分后悔的。
那么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生:去讨他的宽恕。
一开始就想到这个方法吗? 生:一开始是想送他风筝
想送他风筝,重拾童年乐趣,但大家觉得有可能吗? 生:没有
对,因为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所以我只能去讨他的宽恕,希望弟弟能告诉我:他不怪我。那么我成功了吗? 生:没有。 为什么?
生:因为他已经全然忘却
师: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按常例来讲,如果双方有了误解或摩擦,一方忘却,另一方正可以轻松下来,可鲁迅先生的心情为什么反而更沉重更悲哀?u`4 生:弟弟忘却,不能给哥哥补过的机会,所以哥哥心情沉重。 生:他不能补过,只能在悲哀中度过。 生:二十年来,他的内心一直很愧疚。
师:大家觉得此时我是希望弟弟记得这件事还是忘了。(讨论) 师:你们都是从亲情上理解的。(到此时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探到文章的意蕴)如果这件残酷的事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忘吗?
我们知道因为以前我用错误的方法把弟弟的童心扼杀了,那如果弟弟已经全然忘记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弟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被我影响了,精神已经麻木了,那他会不会也会成为新一代的精神虐杀者呢?想到这里我是不是应该感到更加的沉重啊, 第四部分分析
所以接下来写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啊?看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 生:悲哀 只是悲哀吗?
生:无可把握的悲哀。
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无可把握?
我们先一起把文章的最后一段有感情的齐读一下。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那其实这寒威冷气实际上是指什么? 生:心中的哀伤。
弟弟作为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记,处在一种麻木状态,那大家试想一下,在当时的社会多不多人像弟弟一样? 生:多
对,当我想到这么多的都像弟弟一样孩子,这种情况我有没有办法挽回呢? 所以,作者才说这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是一种无奈。
我想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大家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不是鲁迅所处的那个沉闷的社会。相对而言,至少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幼时的封建思想影响下,错误地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而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也不准我们上网打游戏,难道这也是“精神的虐杀”吗?请大家谈谈对父母和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
第五篇:《散步》名师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什么名字? 生:(齐)散步。
(板书:散步莫怀戚)
师:昨天有预习吧?有不认识的字词查过没有? 生:(齐)查过。
师:查过什么字词啊? 生:(七嘴八舌)jiqi 师:莫怀戚,莫怀戚会写了么?以前碰到过这个“戚”吗? 生:(部分)碰到过,亲戚。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字词吗? 生:(部分)sha 师:哦,一霎时,什么意思呀? 生:(部分)一刹那间,一瞬间。
师:哦,一刹那间,一瞬间。一刹那的“刹”,一瞬间的“瞬”会写么? 生:(异口同声)会。
师:嗯,真好!还有其他字词么? 生:(个别小声)没有了。
师:没有就没有,要大胆的说,这说明我们基础很好。随后,我们要记住文章里面的个别字词,注意不要写错了。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师:好,我们的第二项预习作业是,把这篇文章的内容,用几句话把它说一说,试着说过吗?谁先来说一说,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1:大概是写了作者和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和儿子,在散步的时候体现出作者的孝顺。 师:嗯,体现了儿子的孝顺。内容上,有同学说,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补充的更完整、更清楚吗?大致的意思他已经讲到了,什么内容还有补充么? 生2:体现了他们浓浓的亲情。
师:哦,浓浓的亲情,是你读出来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从课文的注释里。
师:哦,从导读里面看出来的,很好,请坐。 (板书:一家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
师:好,如果咱们完整一点,散步过程中,遇到什么啦? 生:(齐)分歧。
师:什么样的分歧呀? 生:(异口同声)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师:结果? 生:走了小路。
师:走了小路,那么从刚刚两位同学发言,一位同学看到了儿子孝顺,另一位同学看到了什么?
生:亲情。
(板书:孝顺爱浓浓的亲情)
生3:我从中读到了儿子对母亲的敬意,以及母亲对孙子的那种关爱的心态。
师:哦,好的。孝顺,不仅仅有孝顺,恐怕还有敬意,最后敬意这个词用的重不重? 生:(部分)不重。
师:母亲对儿子、对孙子,那种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是不是体现啦? 生:(齐)是。
师:好,还读出了什么?最后还记得那个镜头吗?走到一处不好走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我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背起了儿子。 师:怎样背的? 生:(教师领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有什么感觉?谁来试试看,把你的感觉传递出来? 生4:还有很浓的责任感。 师:嗯,怎么读出责任感的?
生4:就是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觉得那个责任感很强烈。责任感很重,要照顾他的母亲和他的儿子,负起一家人的责任。必须要缓缓地、慢慢地,这样才能照顾好。
(教师板书:责任感)
师:缓缓地、慢慢地。缓缓地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慢慢地,仔细的。
师:走的稳稳地是什么角度写的?很小心,对吧?慢慢地是速度上,是吧? 生:(齐)是。
师:走得很仔细是什么呀? 生:(部分)小心的。
师:也是小心的,是一种态度上的。这整个世界,刚才这位姑娘讲到,他对上,对老是什么样的? 生:(齐)孝敬。
(教师板书:孝敬老)
师:对孩子,对小的下一辈? 生:(齐)关爱。
(教师板书:关爱小)
师:是吧?嗯,我们同学的反映非常好,你看,这么快的,我们把这个文章就已经基本读明白了,读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指着板书“一家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我们看前面这样一件事情,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这件事情小不小? 生:(齐)小。 (教师板书:小)
师:太小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是经常发生啊? 生:(齐)是。
师:你看,哪有一家不去散步,不去公园玩,不去看看电影的,这样的事情在每个家庭都会上映。但是从这个小事中,作者莫怀戚,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我们一上来就感觉到了。 (教师在板书中给“浓浓”两字加着重符号) 师:感受到了,“整个世界”这个词传递出来的“责任感”。 (教师在板书“责任感”下加着重符号) 师:这样的感受是不是很大?算不算大? 生:算。
师:应该算,好。 (教师板书:大) 师:(指着板书)那么这么小的事情,怎么能够传递出这么大的感触来呢?这个怎么混合的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把这个小事写得这么意义非凡?我们通常是怎么写的,比较一下也许就能发现。先来看第一段,我请一位同学来把第一段朗读一下。 (生齐举手)
生5: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嗯,很流畅。那个孩子,你读的时候,你想传递出一种什么感觉来?其他的同学也轻轻的、默默地读。你想传达出什么感觉来,来,来说说看。 生5:我想找到,就是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非常幸福的感觉。 生6:我读出了非常悠闲、非常自在的感觉。 生7:我看出了他们一家很和睦,很幸福。 „„
师:嗯,一家人全部去了,那我想问大家,通常你们一家去散步的时候,你会怎样去讲这句话,你写作文的时候,你会怎么写? 生8:我们家人去田野里散步了。
生9:有一天,我和我们家人去散步了。
师:好,这两位同学说的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生10:同学9加了时间。
生11:同学8的意思是全家都去散步了,而同学9的意思是不一定全家去散步。同学8的意思是他全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什么的都去散步了,而同学9说他和他的家人,有可能是他和他爸爸散步,他妈妈没有出来。
生12:人数上有区别,一个是全家人,一个是部分人。 „„
师:好,比较一下,我们一家到田野上散步;我和我的家人到田野上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三句话的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默默的感受一下,作者的表达和我们两位同学表达的区别在哪里? (生出声读)
生13:我的感觉是,作者比这两位同学说的越来越具体了。
生14:作者在这写的是有次序的,把母亲放在第一个,就说明了对母亲有敬意的感觉;把小辈放在最后面。
师:嗯,她还发现了个顺序问题,那放在第一个的是谁呀? 生:(齐)我。
师:那按照我们刚才那位姑娘的次序,放在第一个的应该是谁呀? 生:(齐)母亲。
师:嗯,大家已经发现两点了哦,第一点是越来越具体了,第二点是刚才我们这个女同学发现的顺序问题。现在大家能不能来解决这两个疑问呢?那,我们来帮作者改一下,改成我的母亲、然后是我,好不好啊? (学生静默两秒)
师:很有挑战性,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孩子问这个问题! (部分学生举手)
生15:我想的应该就是,这个“我”放在第一位,说明我的责任最大;把“母亲”放在第一位,母亲的责任就最大,而“母亲”已经老了,我的责任应该是最大的,所以把“我”放在第一位。 师:从文章里找出一些支撑你观点的语句来。(面对其他同学)他已经有非常好的感受了,来,小伙子你在读了这么几遍文章以后,你从哪里感受出了,作者的责任感特别特别的强?其他同学如果有的话,可以帮帮他。
师:好,我们好多同学想帮你,你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么? (生点头示意)
师:好,后面那个女孩子。
生16:先是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她现在很听我的话,„„一样。” 师:嗯,这句话圈一圈,非常好。 生16:然后是,第六自然段,“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师:同样要圈一圈,找的好吧? 生:(齐)好。
师:嗯,还有同学想讲吗?这两句话一定要圈一圈哈,等会我要看你们的笔记。 生17: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生18: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我们一上来就是从这句读出责任感来的,没有忘记吧?那好,为什么把“我”放在第一位,恐怕作者还是考虑过的吧?至少我们读着,觉得还是有道理的。你看,我们已经有两个发现,作者把这些人物,一个一个的分开,非常具体,这个具体是为了干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这样具体的写出这些人物,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写出他们四个人去散步的事情,更能体现出他想表达的浓浓的亲情。 师:更能,确实是更能,但怎么就更能?
生:我觉得就是,他一个一个介绍,说明这些人对他都非常重要,都是有同样的重要性,不是说他偏向谁。然后,把“我”放在第一个,就是我的责任是,能够帮助他们,能给他们一些温馨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很有,就是很放心吧,跟我在一起。 (板书:一个一个介绍很重要)
师:很精彩呦!一个一个的介绍,一个一个的登场,你们看到过明星走红地毯么,奥运会明星领奖么,镜头一定慢慢的、一个一个的过去吧? (生点头)
师:为什么聚光灯要一个一个的打上,镜头要一个一个的对上去?就是这每一个人都是,(停顿一秒)非常重要的。 师:我想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段,请刚才第一个读这段的那个男孩子,你再来读一下这句话,好吗?其他同学听听看,先回想一下他第一遍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这一遍他读起来有没有一点调整,好吗?来。
生5: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有变化么?
生19:他感情有变化。他把“我”,还有“我的母亲”加重了。 师:哦,加重了,还有什么变化?速度上有变化么? 生:(异口同声)慢了。
师:慢了,慢了就怎么样啊? 生:(部分)强调。
师:强调,强调的意味就出来了。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那是什么口气呀? 生:(齐)欢快的。 师:欢快的。(读得很慢)“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缓慢的,慢慢地„„
师:缓慢的,想传递出一种,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或者说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不是?我们为什么要把语速放慢呢?我们依据什么来把语速放慢呢? 生20:“散步”两个字可以体现出来,他们速度要很慢,因为散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生21:这几个标点符号可以体现出来,像逗号,冒号,“我”后面有个逗号,“我的母亲”后面也有个逗号。
师:红笔圈出来,哎呀,我们同学太精彩了,这个姑娘已经做了好几次大贡献了。依据什么标志?读出浓浓的亲情是我们的感受,对吧?我们从哪里感受到了浓浓亲情,感受到了责任感,你看我们发现,(指着板书“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他这样一个一个排列,说明他对家里每一个人都是重视的。把自己排在第一个,并不是他把自己看得最重,而是他有一种什么? 生:(齐)责任感。 师:这是我们从这样一种文字、语言中,一点一点感受出来的。我们这种感受合理不合理呢,是要看文字,看句子,看词语,看标点。他发现两种标点,逗号表停顿,这个地方我们通常用什么样的标点? 生:逗号。
师:为什么不用顿号?顿号的停顿就是? 生:短暂的。
师:短暂的,比较短促一点的。做了笔记没有,同学们?
师:把这个逗号圈一圈,旁边写一写,不用顿号用逗号,有意放慢节奏,将每个人出场的时间,聚光灯打在这个人身上的时间要怎么样? 生:要长。
师:要长。有感觉了吧?冒号也是,冒号放在这是一种书面的提示下文,书面语的感觉。就像刚刚我们同学还看到,我和我的母亲。你们通常和妈妈去散步会怎样讲? 生22:我和我的妈妈去散步。 师:“母亲”和“妈妈”这个称呼有什么不一样? 生22:我觉得,“母亲”这个称呼就尊重一些。
师:嗯,为什么说“母亲”就尊重一些?那“妈妈”是什么感觉呢? 生22:用“妈妈”感觉也可以,就是没有,没有,怎么说呢。
师:怎么说呢?你有感觉,我就是希望你把这种感觉说出来。我儿子今年高三了,他有时候会喊我“老妈,别烦了!”(师生笑)妈妈、老妈、母亲,这三者有什么区别? 生22:说“老妈”的话,我会感觉到比较亲切一点,“母亲”听起来就感觉是对长辈的比较尊重。
师:他的感觉非常好,叫“老妈”显得亲切,叫“母亲”是? 生:(齐)尊重。 师:“老妈”是什么时候用啊? 生:(七嘴八舌)平时,随意,偶尔„„ 师:“母亲”往往用在什么场合? 生:书面语。
师:哦,书面语,有感觉了吧,很好,请坐。你看,第一段里我们有几个发现? (学生七嘴八舌) 师:第一点我们发现了,所有对象一一出现,是不是? 生:(齐)是。
(教师板书:
1、对象一一出现)
师:第二个我们发现了什么?对象排列的? 生:(齐)顺序。
(教师板书:对象排列的顺序)
师:第三个我们发现了什么?考考你们。我们从什么来判断语速? 生:(齐)标点。
(教师板书:
3、标点)
师:我们发现作者有意用了两个强调语速慢的标点,使节奏慢起来的标点,一个是冒号,一个是什么? 生:(齐)逗号。
(教师板书:逗号、冒号) 师:冒号是一个正式的、书面化的提醒;而逗号明确告诉我们节奏要放慢。我们还发现什么? 生:(个别)对母亲的称呼。
师:对“母亲”的称呼是书面语。 (教师板书:
4、书面语)
师:了不起吧,同学们?现在停下来,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一节、第二节,我让大家已经读了四五遍了,不要齐读,自己读。节奏一定是慢的,作者心中一定是带着一种郑重其事的感觉的,慢慢地把那种郑重其事的感觉读出来,自己读,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师:嗯,同学们读的很轻,是不是有点感觉啦? (生点头示意)
师:这种表达,让我们这么小的事情变得? 生:(大部分)重大。
师:所以以小见大不是一下子拔高,而是一开始作者就有意识的一种,我们给它一个命名吧——庄重的表达。有意识的一开始就用一种庄重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庄重的表达。
(教师板书:庄重的表达)
师:好,你们现在可以前后来合作一下,独立的做也可以,第二节、第三节或者第四节,我建议从第二节开始,好吗?你发现,第二节里有没有一些,我们在第一节里没有发现的庄重的表达?你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有意的加重语气,放慢节奏,凸显他对人物对事件的一个态度的?好,我们同学前后讨论,左右合作都可以,看第二节有没有发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做指导)
师:有感觉的同学就可以举手示意一下,让我来听听你的感受。
生23: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从这句话我读出了,他对母亲在冬天里熬过的那些艰苦的日子发出的感叹,春天来了,他为母亲感到高兴。 师:(点头)哪些词?刚刚你注意到了“熬”,“熬”就是一个程度很深的词,经过这个冬天很不容易,是不是? 生:是。
师:作者有意识的把母亲能够经过这个冬天的不容易,艰难,庆幸,总算过来了写出来了,因为这个冬天实在是一个怎么样的冬天? 生:(齐)严冬。 师:严冬,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所以这个“熬”字是一个程度深的词。 (教师板书:
5、程度深的词语) 师:还有么?
(教师在众多举手的同学中,寻找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 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找的那段,就是“但春天总算来了。”这句写了他盼望春天的到来,也盼望母亲的生命能够到春天的感叹。 师:这句中哪个词语程度特别深呀? 生:(齐)总算。
师:好,总算。这句中还有吗?我们既然找到了这句,我们就要盯着这句,把这句琢磨透。 (大部分学生举手,教师找寻还未发过言的学生回答问题) 生24: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这句话。我听说,老人在严寒的冬天一般都是体弱多病,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他身体也就好一些了。而作者说,春天来得太迟太迟太迟太迟了。 师:嗯,对呀,你看他读了四遍,他觉得两遍不过瘾, (师生笑) 师:这个地方作者用了一个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反复。
师:反复,懂不懂?学过没有? 生:学过。
(教师板书:
6、反复) 师:好,学过。那我们知道为什么要用反复强调么?早上出门,妈妈会说“上课好好听讲哦”,有没有这样说? 生:(大部分)有。
师:说一遍,还是说好几遍? 生:(大部分)好几遍。
师:好几遍,就是为了强调嘛!这个地方强调春天来得太迟,跟刚刚那个“熬”是不是异曲同工啊? 生:(齐)是。
师:那个是从母亲终于度过了,熬过了,好不容易啊来写;这个是从春天,哎呀,总算来了,那么晚那么晚来写,对吧?感受到了吧? 生:感受到了。
师:其实还有,不过我相信你们还会有其他的发现。愿意讲这句也可以,愿意讲其他的发现也可以。
(大部分学生举手) 生25:“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啊”这句话体现出了,他对母亲的关爱。 师:哪个词,哪个句子?
生25:正因为如此,才应该。
师:语句是非常重,非常肯定的。还有么?(前两排同学都把手举得很高,后面也有部分同学举手)你看我们前两排,从这开始我要找一下中间的举手的,好,这一排这个小姑娘举过,那个小姑娘举过,最边上的小姑娘你好像不喜欢举手,举了一次我没来得及叫你,来,你来把你们的想法讲讲。
师:有发现吗?第二节、第三节,后面都可以。 (生26沉默,教师继续提示)
师:没关系,刚才我们同学讲了两句体现作者责任感的句子,你们划了吗? 生:(齐)划了。 师:第二节中的哪句话? 生:(七嘴八舌,纷纷将手举得很高)„„
师:你能把这句话讲一讲吗?我希望这个小组,这一排的同学也把他们的想法跟我们交流一下。来,说说看,这一句话有什么感觉? 生26:(小声地)现在母亲老了,她想依靠我,她觉得我就是很值得依靠。 师:是,她觉得我值得依靠,这句话可以看得出。很听我的话,用的什么词? 生:(齐)很。 师:(指着板书)程度深吧?这个前面也有一个词,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态度。 (学生踊跃举手) 师:哪个词? 生:(齐)信服。 师:太好了,(对着26生)好,请坐。这排同学待会还要讲一讲。“信服”是不是也是一个程度很深的词语,这句话的好处还没有讲够,有谁愿意再来讲一讲? (学生纷纷举手)
生27:这一段讲了,他母亲对他很体谅,他母亲也就信服了,跟他一块出去了。 师:“体谅”这个词调整一下?他的母亲对他,可能也有体谅,但更多的地方是什么呀? 生:(大部分)信任。
师:信任,好,很好,请坐。这句话除了讲出信任之外,还讲出了什么?同学们,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学生纷纷举手) 师:这个是比喻句吗? 生:(齐)不是。 师:是一个什么? 生:(七嘴八舌)比较、对比„„
师:比较、对比。这个比较看出什么来啦? (大部分学生举手,教师走到后排)
师:来,旁边那位同学,我还是要换一个同学,来,你来说说看,这个比较能看出什么来? (教师板书:
7、比较)
生28:我觉得更能看出,我的那个责任感很重。
师:怎么就看出他责任感很重的,你把推理过程告诉同学们来。 生28:用到一个词是“信服”,还有就是,“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从这句能看出来,就是他想表达自己的责任感很大,很重大。 师:嗯,这个感觉可能还不够敏锐,来,坐下再想想,再想想。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生29:我觉得能够看出,他在他母亲的心里很重要。“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就是我小时候唯一的依靠就是我母亲, 师:(笑)是不是唯一的? 生29:(笑)不是。 师:不要去讲唯一的。
生29:就是主要的依靠就是母亲,我现在长大了,母亲主要的依靠就是我,她很相信我。 师:有感觉了哦,发现了两个时间段的词语没有? 生:(七嘴八舌)小时候,现在。
师:小时候,现在。他讲道,小时候母亲对于我来讲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现在我成了母亲? 生:(齐)最信赖的人。 师:这样一个很近似,回环那样的,对称的句子。比较中看出这两个人的,什么? 生:亲,亲近。 (教师板书:关系)
师:看出了一种关系的转换,关系的一种比较、强调。小时候这个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我很听母亲的话,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家庭? 生:(七嘴八舌)„„
师:母亲对孩子肯定是,很? 生:(部分)喜爱。
师:很喜爱,很负责任。 师:现在呢? 生:(七嘴八舌)母亲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是啊,通过这样一种比较,我们同学那样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感觉,出来了吧? 生:(纷纷点头)出来了。
师:这句话,我觉得我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亲情,亲情背后才看得出,母慈子孝这样一种责任,是不是? 生:是。
师:做笔记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时间也差不多了,在下课之前,我把今天的作业讲一下,回去以后,你们能不能再把文章读个三四遍? 生:(齐)可以。 师:(指着板书)这个庄重的表达,我们今天发现了七点,发现了吗?笔记都做好了没? 生:(齐)发现了,做好了。
师:你回去看看,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这是第一项作业。第二项作业是,我们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有三句话被删掉了,大家看投影。 (屏幕显示教材里被删掉的三句话)
师:大家把这三句话加到你们的课本里,看看该不该删? (学生抄被删掉的三句话,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抄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同学已经很认真的把文章分出了层次,这个不一定分的情,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分层次的。同学们,你们很认真,我很感动,但是不要想着每篇文章都先分段落分层次。今天,我们重点研读了第
一、二节。
师:好,最后,我们一起带着一种庄重感,虽然我们离作者的中年的年纪还很远,我们对责任感的感受也不一样,(指着课上发言的一名男生)你看,我们有责任感那么强烈的男孩子,我相信我们班还有很多。确实,你们向大家见证了我们初一
(四)班是个充满责任感的好班级!我们带着这种使命感,把第一节、第二节,我建议还有第三节,一起来读一遍,好么?好,
一、
二、三。
(师生齐读课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就是整个世界。”)
师:好,整个世界就在我们的手中,就在我们的未来。好,下课! 生:(起立鞠躬)老师再见。 师:(鞠躬)同学们再见。 (全场掌声响起)
张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