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人口流动问题解决措施(集锦)

人口流动问题解决措施(集锦)

人口流动问题解决措施第一篇:人口流动问题解决措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摘要】: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探讨其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Abstrac。

人口流动问题解决措施

第一篇:人口流动问题解决措施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探讨其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mmunity wide concer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问题; 解决对策研究;

【Key word】:Migrant children;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正文】:

众所周知,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苏州作为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外来人口流动形态上的突出特点是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较大。这些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流动儿童少年能否较好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市未来人口质量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我们必须站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高度,从长计议,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依法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一、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分析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过程中所衍生的子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正面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迁移,根据苏州市流管办2013年流动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籍人口653.84万,流动人口653.85万,达到1:1的状态,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1年以上,流动人口携配偶、子女、父母一同流动的已占66%。接近六成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且以在公办学校就读为主,因此,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到城市中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面临着教育、生活习俗、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

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

1 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流动儿童,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因为现行各种不合理制度的限制,无法公平的享有这一权利和义务,这不仅有悖于宪法的相关精神,而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相矛盾的。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调查,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学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且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儿童还只上小学

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0%和10%。

流动人口子女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已到了入学年龄或正在读书,所以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否使他们按时入学,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能否拥有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享受与居住地儿童同质量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流动人口学生心理相对消极

流动人口离开了农村社会,又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部分人到处流动,居住不稳定,他们与农村相分离,又与城市相脱离,由此带来流动人口与政府社会的组织关系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流动少年儿童存在着以下特点:他们大多跟随父辈来自农村,文明素质较差,再加上一些体制性的歧视和限制等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大多有自卑感,比较敏感,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强,沉默寡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随父母辗转流动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各种程度的教材与教育教学,这加大了学习难度,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了厌学、抵触情绪。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对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现象,“当被问及子女是否被老师或同学歧视时,约 73% 的调查对象回答经常或偶尔被歧视”。这是流动少年儿童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

(二)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缺失

第一,家长自身素质较低。在与家长的座谈中,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再使用惩罚、打骂、严厉批评的粗暴方式,但是由于多数家长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家教方法,不能按照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因材施教,也不能依照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去培养孩子的特长。单凭简单的说理、口头表扬、暗示起不到真正的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发挥不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单纯重视学习成绩或轻视子女教育。调查中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在智力开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培养,而对于体育、美育的培养则认为根本不需要。

2 还有一些家长轻视子女教育,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写个信、记个帐就行;更有甚者只顾眼前利益,或把孩子留在家里做家务,或让孩子帮自己忙生意,迫使孩子失学。第三,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疏导和挫折教育。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很多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盲目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或是对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养成和经受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在面对矛盾和挫折时,变得焦虑和恐惧,一旦脱离家庭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三)学校在管理和教学上存在的困难

第一,学籍管理上的困难。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的。很多流动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学籍管理;有很多学生因证件手续不全,就没有学籍;有的学校通过建立临时学籍进行动态管理,但效果不好;有的学校通过教师督促的方法解决,但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第二,教育教学上的困难。由于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学生转学、新生入学是常有的事,这些外地来的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又都参差不齐,老师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住学生的“脉”,但没过多久,学生的整体情况又发生变化,老师又要重新调整教学进度。第三,对教师的评估、激励上的困难。流动人口子女有相大的一部分学习成绩很差,又缺乏家长的辅导,需要教师给予补课,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往往依然与城市的孩子有差距。而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却和其他的教师一样,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普遍较低,易产生抱怨情绪。第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没有太大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子女一旦进入学龄期入学后,就把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交给了学校,希望学校承担起其子女的全部教育职责。因此,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经常落空,农民工在校子女缺乏家庭教育或无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大了压力,而且给社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何应对和帮助那些没有或缺少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第五,对本地学生的冲击。流动人口子女的涌入,班级学生数量的增加,加之流动儿童各方面情况差异较大,特别是其本人养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差,造成日常行为、校纪班规、知识、认识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易对本地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引起本地学生家长的不满。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问题,但这个问题仍将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长期存在,我们仍需要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切实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保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探索与实践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富民强市”的基础工程。

3 (1)提高认识,高度关注流动人口子女依法就学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研究采取多种措施,依法保障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权利。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本地教育专题发展规划之中,对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和预测,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与校网布局调整相结合,整体考虑并综合编制教育发展规划。

(2)广开渠道,确保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居民子女在教育权利上的真正平等,要求各学校做到“四个一视同仁”:在升学录取条件上一视同仁,在入队、入团、评优、奖励上一视同仁,在参加各种活动上一视同仁,在接受困难救助上一视同仁。根据学生家长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就学。

在经费的筹集上,可以参考民办学校的办法,同时注意办学对象的特殊性(即生源主要是经济并不富裕的流入人口家庭的子女),本着“政府拨一点、社会助一点、学校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进行解决。

这里所说的“政府拨一点”是建议政府从外地劳动力管理基金和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缴纳的各种收费中抽取部分用以发展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另外,“政府拨一点”也包括流出地的政府补贴一点。因为这些流出人口虽然人在苏州,但他们的户口却在流出地,他们在流出地缴纳的各项税费中包含了其子女的教育经费,既然他们的子女不在原地就读,理应把他们的教育经费转出来。

“社会助一点”是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的外来人口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提供援助。

“学校让一点”,就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提供适合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需要的同时,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收费标准,使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个人出一点”。按照我国的法律,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让子女上学就是违法。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宣传和监督力度,强制某些不愿尽义务的父母送其子女去上学,或可采取不尽义务的父母取消其务工证等措施,避免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3)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协调分担机制。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下,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针对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特点,市财政应划拨专款,用于解决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也需要在市、区县两级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转移支付、教育经费补贴等措施建立起经费的合理运行和分担机制。

(4)把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苏州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 许多社会现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有需求才会存在,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要审查这些学校校长有无资质,教师合不合标准,收费是否合理,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达标,是否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等等。各级政府允许办学的,要提供合适的场所,因为不是什幺地方、什幺人都适宜办学校,要

4 把管理好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工作列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

对于已经存在的“民工子弟学校”,应当进行全面的治理整顿,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新申办的也要达到必要的办学条件,在办学的场地、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办学成绩显着的,要给予表扬和扶持。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充分发挥它们在完成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流动人口中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5)打破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制度

“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来看,根本的解决之策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理论告诉我们:当现有制度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要,防碍人们获利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制度规则来取代旧制度;而制度创新能否发生,能否带来制度变迁,又取决于制度创新能否使制度的主体获益。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将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只有从户籍这个根本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呼吁社会办学,鼓励社会援助

政府一方面要将较多承担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给予补助,另一方面更应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大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创办更多更优的民工子弟学校。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企业或个人以民间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多方吸纳资金,进行社会化办学。

(7)降低办学标准,多渠道提供就学资源

通过多渠道,为流动儿童提供充足的就学资源。比较利益下流动人口的流动将会始终存在,于是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将一直持续。这种情况下,规划建校很难,校舍建少了,不能满足需要;建多了,将来学生大量回到老家,又会造成校舍闲置。贵阳市政府可以在扩大公立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同时,根据流动儿童的流动特点,在 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建立灵活、可拆迁的简易移动校舍, 以便解决简易学校过多学生流走导致的学校闲置问题,当然,这些学校或公办、或低租金通过招标交给个人承办。政府除加强对流动儿童学校的扶持外,在流动儿童学校审批环节上,在安全、卫生达标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教育供求状况,提高办学标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流动儿童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匮乏等问题,从而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让适龄流动儿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8)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不可忽视

良好的学习品质会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进取状态,使学生的智力系统处于最佳的发挥水平,并不断激发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素质,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心理成熟和人生优化发展的过程。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学校的

5 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家长等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搭建一个与城市里的孩子们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9)用理解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方式等,会造成学生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外部行为。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短,加之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孩子们都很“懂事”。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教师应多关心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感到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各方面的差异,但老师是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我”。教师要呵护他们敏感的自尊心,与他们坦城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努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被岐视感与对立感等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使他们与本地学生一起茁壮成长。

(10)在培养自信中形成和发展健全人格

第一,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在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他们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当学生确定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后,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第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老师应根据流动人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发现他们学习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祝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增强他们学好文化课的自信心。第三,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开展自我竞争。

总之,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各方应携起手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这不仅是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且对于社会稳定进步,对于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6

第二篇: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在外地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或者说是居住在流入地而没有本地户口的人口。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家庭化过程,即由原来的单身外出变为“举家迁徙”,于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孩子,难以像城里孩子那样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有些孩子甚至被迫辍学„„

关键字: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问题; 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随父母到流入地的6到14周岁(或7到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03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 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所面临的问题

1.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同伴的歧视和排斥。由于流

动人口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在以城市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下,他们的子女被看做是不同于当地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游离于城市孩子群体之外。城市居民子女认为自己身份地位高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同伴交往中,城市居民子女往往认为自己有优势的“符号资本”,即认为他们的语言风格、行为方式、衣着、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有紧密关系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符号优于流动人口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因其社会背景、社会地位而被城市居民子女排斥。在这样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他们所受教育质量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学质量。

2.学校条件有限,孩子就学难

面对着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城市,学校就显得有些不足了,每年在新学期开学的那一段时间许多学生因报不上名而耽误入学,不仅如此但由于学校自身的局限性,有的学校存在资金缺乏、校舍不稳定、课程设置不到位、师资力量单薄等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教育。

3.地方政府支持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的户籍不稳定,流动子女很难享受到和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虽然有很多流入地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来解决流动子女就学问题,但其实施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政府对于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仍然处于软弱的处理能力之内。

二、造成这些教育问题的原因

1.政府没能加大对地方教育的投资

就一般意义而言,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对义务教育进行投资的责任,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政府是承担得比较好的。但是对于我国多数地区的农村,政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远远没有城市那么到位,因此,农民个人的义务教育投资负担远远高于城市居民。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现象。然而,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公立学校上学,不仅没有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投资,反而要负担远远高于成本的教育投资(学杂费、赞助费和借读费)。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明显错位,本来应当政府占主体地位的义务教育投资,却变成了个人教育投资在义务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理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关系,流入地政府应当担负起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投资应负的责任。

2.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根据有关教育法规,我国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打工者的子女,如果在户口所在地失学,是当地政府的责任。但是,在父母打工地区失学,却无人过问。并且,这些地区的公立中小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收费高于本地户口学生,应该说,这是明显的歧视外来人口的政策,从法律意义来讲,这个政策是没有根据的,它反映了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矛盾。实际上,这说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没有跟上变化了的形势,没有根据现有情况和法律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政策。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人口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3.办学成本与收益

虽然许多打工者子弟学校的校长都说办学主要是为了不让孩子失学,但是,办学的利润也是他们办学的动力之一。那么贫民学校的收益来源在哪里呢?这里涉及的就是教育成本与价格的概念。多年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者都不承认教育是可以有利润的,承认教育有成本也只是近10年的事情。什么是教育成本呢?似乎所有的教育开支就是教育成本,降低教育开支就是降低成本,而且教育成本是没有标准的,可以是无限大。在这样的思路下,教育成本不断增长,就是不可能下降。于是就加重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压力。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这涉及到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产生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力量协调解决。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上,困难是多方面的,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解

1.从体制上进行革新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城乡不合理体制必须加以改革。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的身份、就业、生活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也是受此影响

的结果。只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才能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扫清制度障碍。

2.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各地政府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要认识到进城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有责任承担他们的子女的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应该享有宪法赋予的国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正常权利。从整个社会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子女进城上学,并为他们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3.公立学校为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流入地的公立学校必须切实做好接收工作,积极利用教育资源。禁止在入学手续和赞助方面对流动人口子女设置障碍。主管部门要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可以考虑“经费跟着学生走”的原则。同时,其他社会力量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完成学业。

4.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家长等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跟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们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5.提高人们对义务教育的维权意识

虽然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健全了法律体系,如果人们缺乏相应的法律观念,它也只能作为一纸空文,不能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加强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增强一切社会主体特别是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一切社会主体都应按照法律规范所设定的要求办学,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教育权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任何阻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的行为都是与我国法律制度相悖的,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流动人口应了解我国目前颁布的相关法律政策,维护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正当权益。

综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也是城市健康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社会各方应携起手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篇:流动人口管理解决方案介绍

流动人口管理 系统方案

2017年7月

第1页

目录

一、应用背景................................................................................................................ 2

二、系统概述................................................................................................................ 2

三、系统架构................................................................................................................ 3

四、系统功能介绍........................................................................................................ 3

4.1 人员信息采集 ................................................................................................. 3 4.2 房屋信息采集 ................................................................................................. 4 4.3 设备监测 ......................................................................................................... 5 4.4 二维码电子门牌查询功能 ............................................................................. 5 4.5 门禁与视频监控联动功能 ............................................................................. 6 4.6 出入记录掌控 ................................................................................................. 6 4.7 数据统计功能 ................................................................................................. 7 4.8 房东、租客手机端增值服务 ......................................................................... 7

五、系统应用展望........................................................................................................ 8

第I页

一、应用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

 数量多

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  底数不清、信息不全

目前全国各地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主要依赖民警上门走访,效率低、信息难以实时掌握、数据质量差、管理难、盲区多,超过半数的流动人口未出现在政府的视野中,成为实有人口管理的难点和痛点。

 案件多

外来流动人口犯罪在我国大中城市全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0%,流动人口犯罪率高,受害率高,出租房聚集地案件多发,大量案件是盗窃、抢劫案件,这和经济上的贫困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系统概述

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平台是依托门禁物联网建立一个“实名制”信息采集前端,通过规范信息采集、管理及应用的流程,建立起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大数据平台,解决政府部门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准确、信息不能共享能等难题。

同时,通过信息深度分析与应用,为政府主管部门更好地进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供精确有效的数据支持。

管控流程:

将出租房楼道原普通门锁替换为刷卡式智能门锁,用户凭相关证件登记办理门卡,凭卡开门,刷卡必留痕迹。一人一卡,人来领卡,人走销卡,可实时掌握流动人口动态及人员进出视频图像。

第2页

三、系统架构

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城市级流动人口应用管理云平台、出租屋二维码电子门牌、用户手机端微信公众号及物联门禁系统组成。

四、系统功能介绍

4.1 人员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功能是通过二代身份证阅读器或手机微信端,实现人口身份信息采集及门禁卡片的发行,实现了租客、房东等人员的身份信息、居所信息等基础信息录入,以及出入信息和门点实时状态信息等动态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动态掌握人、房关联信息,为管理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实有人口信息来源。

第3页

信息采集

4.2 房屋信息采集

房屋登记功能,实现出租屋屋主身份、二房东身份与出租屋地址、出租房屋数量、房屋类型、联系电话等信息采集与关联,,为管理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出租屋房屋信息来源。

第4页

4.3 设备监测

设备监测功能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测与管理,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设备监控

4.4 二维码电子门牌查询功能

民警巡防人员通过微信,扫描贴在出租屋二维码电子门牌,可查看该出租屋关联的房东信息、出租屋数量、租客数量、租客信息等内容。

出租屋电子门牌

微信端扫描

第5页

4.5 门禁与视频监控联动功能

视频监控功能通过网络摄像机与智能门禁的联动,实现了人员出入拍摄、门点报警拍摄。视频数据在本地存储,也可远程调阅,灵活配置。

视频监控 远程录像调阅

4.6 出入记录掌控

实时的出入记录上传,包含人员信息、开门时间、开门录像查看等信息。

第6页

4.7 数据统计功能

包含流动人口分布汇总、人口结构汇总、租房情况汇总、门点安装量汇总等,为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4.8 房东、租客手机端增值服务

房东、租客通过关注出租屋微信公众号,可进行真实房源的发布、出租房屋VR效果展示、查看社区/政府公告及相关政策法规、手机开门及拨打客服热线等功能。

第7页

五、系统应用展望

1、人员信息、房屋信息采集由“被动登记”变为“主动登记”;人口管理动态化。通过平台前端采集的“实名制”门禁卡信息,社区民警可实时掌握新增入住人员,注销离开人员,新增入住房屋注销迁出房屋,房屋居住人员变动等情况,动态掌握人、房关联信息,真正实现实有人口管理,来有登记,动有轨迹,走有注销。

2、信息研判实战化,防控针对性强。社区民警对需要及时查找或抓捕的特殊对象,可根据门禁系统开门记录上传的人员信息、开关门影像及出入轨迹等进行综合研判,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社区民警的工作负荷,提升社区民警的工作效率。

2、 犯罪率直线下降。门禁卡实名制,出入自动关门,一人一卡,使得入室盗窃等可防性案件急剧减少,辖区治安秩序更趋稳定,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支持配合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警民关系进一步融洽。

3、通过与系统结合的用户微信手机端应用,提供房东房源发布、租客房源查找、社区/政府政策通知等更多便民服务。

4、大数据及社会稳定,政府决策部门,能够获取到更鲜活、详细的流动人口数据,平台数据可接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数据平台,帮助政府采集实时信息,方便政府更好的分析流动人口的总量、动态结构、分布特征等,从而将流动人口管控起来,维护一方治安,带动地区和谐稳定发展。

第8页

第四篇:四项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市城南园区是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汽车配件、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的轻型制造业基地。园区坐拥京沪高速公路两个出口,建成了月星家居广场、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万都五金机电城、**市汽车城等众多大型市场。辖区企事业单位三百余家,流动人口三千余名。大量流动人员不断涌入,给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园区社会治安秩序持续稳定,为园区开发建设保驾护航,**市公安局城南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的原则,采取四项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与服务。

一、统一思想认识。一是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视野,在思想认识上把管理暂住人口作为社区民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做好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扎实的开展暂住人口管理工作;二是明确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依法保护、服务至上,实现流动人口工作由控制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由突击性地清理整治向日常化有序管理转变,真正实现人口流动由不稳定向相对稳定的转变。

二、强化重点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实行“谁接纳,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的管理责任制,与出租房业主签订治安管理责任书,规定承租人员变动情况的报告时限,以便于派出所及时将辖区内的出租房屋、暂住人口录入基础信息系统,进行规范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中小旅馆和公共场所等流动人口落脚点和活动场所的管理,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三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辖区建筑工地的检查,通过用工信息、租赁信息、就业信息等第一时间掌握流动人口动态,提高流动人口登记率、在控率。

三、严密打防措施。一是在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将其中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人员纳入视线,实施重点管理,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二是结合正在开展的各类专项行动和专项整治,加大打击力度,及时发现和掌握流动人口中危害社会稳定的活动和线索,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三是加强法治宣传,派出所民警选择贴近实际的各类案例,向外来务工人员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使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暂住人口能够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教育他们学法、懂法、守法,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派出所民警和外来人员协管员充分利用手机微信群、钉钉群,将辖区房屋出租户户主、用工单位负责人拉入微信群、钉钉群,利用网络群的方便快捷及时加强警民联系。在获取流动人员信息后及时上门登记核

实,对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实行“实名、实情、实数、实时”登记,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五篇: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问题大收集

全国通用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样本

样式规格为106mm X 72mm 近日,一居民打来热线咨询,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该如何办理,为此记者咨询了县计生局有关工作人员。

县计生局有关工作人员解答如下:

答:离开户籍所在地有赴异地居住30日以上趋势的成年育龄妇女应向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提出外出申请,携带以下资料到镇(办)人民政府计生机构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资料有:(1)村(居)出具的《外出人员计划生育证明》。(2)本人《居民身份证》。(3)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两张。(4)已婚人员提交《结婚证》。(5)已生育子女的,提交避孕节育措施情况汇报。(6)违法生育的,提交处理执行情况证明。按照《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规定,不按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经其现居住地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通知后,逾期仍拒不补办的,由现居住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第七条规定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已婚的,办理婚育证明还应当出示结婚证。婚育证明应当载明成年育龄妇女的姓名、年龄、公民身份号码、婚姻状况、配偶信息、生育状况、避孕节育情况等内容。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出具婚育证明。 根据条例,到户籍所在地方开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证。 一般是到户籍地的计生办办理的,但是湖南省户籍人员只要在登陆流动人口信息一盘棋管理系统上确认有全员人口信息,在当地也可办理.

首先要提交双方的身份基本信息,既然是婚育证明,就要提供婚姻状况,如初婚、再婚、结婚时间,再者就是生育情况,几个孩子,男或女,还有就是已采取的避孕措施,如上环结扎皮埋等,政策外还有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如何办理?

我上大学后户籍转到学校,现在快毕业了,要在深圳工作。需要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但是我现在已经不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回去非常不方便,办理这个证明一定要本人去办理吗?需要提供什么证件?要联系学校要什么资料吗?

问题补充:

我想知道的是这个证明一定要本人去办吗?需要多长时间能办好?户口在学校就业知道中心需要联系学校出具什么证明吗?

毕业后户口落在哪里了学校所在地人才或是就业中心?还是在原学校所在地出所没有挪动?不管在那都要到你户口所在的派出所办理带上有效身份证及复印件;最基本的,但每个地方的要求不一样你回去不方便可以找朋友去那个当地问下。留下那的电话,不明白的自己也可以咨询下。 补充说明:不需要学校出具证明;时间要看当地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含特殊情况 如 办事员休假)是否必须本人后代理人办理 --每个地方的要求不一样,可以找朋友去那个当地问下。留下那的电话,不明白的自己也可以咨询下。

2011-1-10 11:53 adif117|五级

办理这个得到户籍地的计生部门办理。带齐自己的户口一,身份证,近期彩色相片一寸的一张,村居委(社区)填写申请表,最后到镇级(街道办)计生办办理。

2011-1-10 13:14 幽香茶|一级

你也可以到你现居住地所害辖区域的出租屋管理中心或者流动人员管理中心问问是否可先办理临时流动人员婚育证明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怎么办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怎么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就是一小本本,。。带齐户口本,身份证,一寸相片,填写申请表(计生部门可以领取)并盖章,最后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镇级计生办办理。如果

户口在湖北省人力资源市场去哪里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今年需要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户口都在晋州可就是办不了,说是在哪里办的看来你只是把公安户口迁到晋州,但计生户籍并未迁到晋州.所以,你要回辛集办理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咨询过北京计生办,相比看单位婚育证明格式。要求女方开具《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但我们是两地分居,到自己的户口所在地开婚育证明。办理啊~想要孩子还嫌麻烦~真逗你可~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怎么填写,今年老婆怀孕了,要办准生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没有这个证上海这边不能你们如果在上海一直没参加普查,那就办不了准生证了,最好回原籍办理,去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怎么填写,我是一个涉外婚姻者,目前还没有小孩,户口也未迁移,现在需要用流动婚育1.未婚也要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吗?只有户口所在街道/镇/乡等单位的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与居住证,急!!!!,是的,因为你是属于上海市的外来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流动人口,为流动人口服务!如果你回不去老家的话,可以让家里人到你当地的村(居)

如何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1、本人提出申请

本人向发证机关乡、镇计生办提出申请时,应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本人身份证;

由申请人户籍地村(居)委会、单位出具的或经乡镇审核过的<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介绍信>; 本人近期一寸下面免冠照片一张。

处于妊娠期的育龄妇女应出示<生育证>或<生育服务证>;已生育子女的,应提交由施术单位或计生部门出具的避孕措施情况证明;计划外生育的,应提交处理执行情况情况。

对未采取绝育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应与发证机关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合同一式三份,发证机关及已婚育龄妇女本人及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或单位各持一份。

2、发证机关在接到申请人有关证件、证明材料之后,对于证件齐全、有效的,应当及时予以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机关应当暂缓办理或不予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说明原因: 申请人未按规定提供有关证件、证明材料的; 申请人计划外生育而拒绝执行对其处理决定的; 申请人弄虚作假、隐瞒婚育真实情况的。

4、<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由持证人妥善保管,不得出借、转让或者涂改。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丢失或者严重损坏的,须及时向发证机关申请补办,并注销原<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哪些人需要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凡离开户籍所在地跨乡镇以上行政区域,拟外出(居住)30日以上,年龄在18至49周岁之间的公民,外出前须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填写说明 巴东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发布时间:2010年1月5日 17:0

一、填写要求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由发证机关(或查验机关)的经办人根据办证人的实际情况,按照填写项目要求如实填写;必须使用钢笔或者碳素笔,字迹清楚、内容准确,不得勾划涂改。

二、表格内项目填写说明 (一)发证机关需填写内容(序号为按表格内容顺序排列) (第一页)

1、证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生委确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证明序号的编排方法,并在号码前加省份。

2、照片:贴申请办证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一张,压盖发证机关公盖。

3、发证机关:直接填写××县或××乡(镇、街道)××机关。

4、发证机关地址:填写详细通讯地址。

5、邮政编码:填写发证机关所在地邮政编码。

6、电话:填写发证机关电话号码。

7、发证日期:用阿拉伯数字。

8、有效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废止日期。

9、经办人:加盖本人印章。 (第二页)

10、持证人:填写申请办证人姓名。

11、性别:填写男或女。

12、出生年月:用阿拉伯数字。

13、身份证号码:从第一个空格开始填写。(现表格设计了18位,是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将对公民身份证增加三位号码。由于只有公民新领或变更身份证时方使用新号码,故对使用原身份证的,仍填原号码,后三位空置。)

14、婚姻状况:填写未婚、已婚(或者再婚)、离异、丧偶。

15、结婚时间:填写现婚姻缔结时间,未婚或离异、丧偶则空置。

16、常住户籍所在地:可省略省、市,直接填写县或乡(镇、街道)、村、组。

17、所在乡(镇、街道)计生办电话:在电话号码前加区位号。

18、配偶姓名。

19、常住户籍所在地:如与持证人相同,可填“同上”。

20、所在乡(镇、街道)计生办电话:如与持证人相同,可填“同上”。 (第三页)

21、发证时已有子女数:不论计划内或计划外,按实有子女数分别男、女性别,用大写“壹、贰”等填写,若无则以“/”表示。

22、发证后生育子女数:由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填写。

23、落实节育措施记录:由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4、征收计划外生育费记录:由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填写应缴纳费用及实际征收金额。

25、现居住地查验记录:每次查验填写一栏,内容应简明扼要;在“验证机关”处盖章,“经办人”处填写查验人姓名(如多人查验,填写一人姓名即可),并注明时间(年、月、日)。

办事程序: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程序

1、证明办理。拟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30日以上,赴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或者居住生活的成年育龄妇女,应当凭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和本人合法的婚姻、身份证件,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育龄妇女在按照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后,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时间一般不超过五个工作日。

2、证明审验。成年育龄流动人口到达现居住地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到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件。据不交验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限期交验。

3、证明补办。成年育龄流动人口未办理婚育证件或者婚育证件不完备的,由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限期补办。

4、临时证明办理。未办理《婚育证明》,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由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办理临时《婚育证明》,并将办理情况通报其户籍地: (1)经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完整、准确的;

(2)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或居民登记1年以上,并具有相对固定职业和住所的; (3)已采取绝育措施的。

现居住地为流动人口办理的《婚育证明》,在办证机关所在县(市、区)范围和规定期限内有效。流动人口应当积极、主动配合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办理程序

只有一个子女自愿不再生育的夫妻,到本人所在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填写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申请(附在<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内),经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核实盖章,携带《计划生育服务手册》、身份证、户口簿,到辖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二孩《生育证》发放程序

1、符合条件申请生育二孩的育龄夫妻应当在妊娠前到女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办事处计生部门办理《生育证》。

申请办理二孩生育证时应当提交下列证件和证明: ①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申请书;

②双方居民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

③双方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本人生育证明; ④已收养子女的,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证明; ⑤具有省《条例》规定的特殊情形之一的证明。

2、各乡镇、办事处计生部门自收到申请人书面申请之日起,核实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是否符合《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生育二胎的规定,并于20日内将审核意见和申请人材料报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

3、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材料之日起10日内对符合生育二孩条件的发给《生育证》;对不符合生育二孩条件的,以书面形式告知不批准生育的理由。

一孩《计划生育服务手册》注册发放程序

1、依法登记结婚,要求生育一孩的夫妻到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领取《生育一孩注册申请表》,并由夫妻双方分别填写,经户籍所在村(居)或工作单位对其婚育情况审核属实盖章后,交乡镇、街道办事处或计划生育行政服务中心注册登记、发放《手册》。

注册登记《计划生育服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须提供以下证件和材料: ①、夫妻双方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②、夫妻双方身份证、户口簿(或户籍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③、夫妻双方二寸合影照片一张;

④、对于确因户口空挂等特殊原因没有单位审核婚育情况的,可由其直系亲属或同事填写《生育一孩注册担保书》,对其婚育状况进行担保,担保人须有正式工作单位,户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

2、从村(居)、单位接受新婚夫妻要求生育一孩的全部材料之日起,经审核符合政策要求、手续齐全的,要在规10个工作日内,把《手册》发放到本人手中或告知本人到所在村(居)、单位领取;经审核不符合政策的,要在10个工作内书面告知本人,说明不予注册发放的理由;经审核材料不齐全的,要在规定时限内告知本人补充有关材料或派人核实有关材料,材料齐全后须在3个工作日内注册发放《手册》或给出不予办理的书面告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