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当代中国的对话
第一篇:鲁迅与当代中国的对话
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
摘 要:鲁迅,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的制高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大师,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思想和他本身所具有的的精神与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为什么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它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进程中究竟代表了哪些关键和深刻的方面?以及鲁迅精神在当代有什么新的意义所在与其能给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给于何种其实与指导?这些都应该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发现、探讨、研究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应该从文学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从艺术深入到哲学。进入21世纪,鲁迅精神将毫无疑问引导我们走向新的时代。
引 言
自上世纪
四、五十年代至今,关于鲁迅及其思想精神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歇,已经出现的文字数以亿万,可谓成果卓著。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鲁迅依然有许多还没有输出的话题。研究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我们要从其思想精神产生的根源出发,结合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全面的讨论,而不是片面地、主观的批评与思考。我们研究鲁迅及其思想的最终目标,也不是给与社会发展中的人和事以过多的指责,相反,我们是为了“极大地提高自己民族和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准和精神伦理面貌,使我们自己时代的思想文化状态从总体上超越鲁迅的时代”。①
一、 鲁迅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开启以来在中国文学界和精神界出现的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社会存在。他的伟大,是他的思想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任何一个人,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变人的灵魂,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提炼、描绘中国愚弱百姓的“劣根性”。鲁迅就像一台显微镜,于微小处细数“国民性”经络,为的是很好地解剖别人,解剖自己,解剖社会,让每一个国人都能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去走出社会的黑暗。
(一)鲁迅精神的几个方面
关于对鲁迅的概括与与总结,历来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各家各派的 ① 朱铁志《精神的归宿》 说法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鲁迅精神的思想核心,少有偏颇之言。鲁迅终其一生,都在独立的、深刻的思考上不懈追求,不论是早起产生的《文化偏至论》②中的“立人”思想,还是在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解放运动推动之下应“时”而生的《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理论,都是鲁迅站在弱势大众的一边,并怀揣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去进行思考的结果。鲁迅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社会活动,他都时刻关注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小情,并能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做出自己独特的反应,力图推动事态向着有利于国民大众的一面转变。在他看来,这种来自个人或是社会团体的推动力无论是大是小,只要有所帮助,就足够了。
在鲁迅的精神思想中,还有向真理、正义的不断追求,向恶势力的不断斗争。但这种斗争精神从来都不是盲目的、冲动的,恰恰相反,这种精神是有准备的、有价值的,正如像“鲁迅”这个名字中的“迅”所寓意的小狼③一样,他所所发出的批判言论,能够做到快、准、狠这三点。也只有这样,才敢于和黑暗的、落后的传统旧势力作最坚决的斗争,才敢于一阵见血地指出民族和时代的弱点。然而他不仅仅是对那些弱点的指出,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人,他始终是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最彻底的反思,剖析民族的劣根性和短板。这样,才成就了鲁迅过去和现在的伟大之处。
总体而言,鲁迅精神犹如一颗参天大树,有主干,也有其枝蔓,在睿智中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就像叶圣陶说过的,“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心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鲁迅精神在不同时期,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解释。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曾将鲁迅精神概括为三点,即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④,这是对传统的以爱国、勇敢、坚强为主要内容的三点论的深层次阐述。时至今日,面对大众对于和鲁迅产生的距离感,新时期的专家学者对于鲁迅精神作了新的概括,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即“立人”思想、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是鲁迅精神在新世纪的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力争实现的。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任何一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都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要去粗取精,用批判的眼光和态度 ②③ 《文化偏至论》写于1907年,与《摩诘诗力说》同为鲁迅早期的重要文言文作品。
《尔雅·释鲁》云:“牧狼,其子,绝有力,迅。”鲁迅的“鲁”取自母亲鲁瑞的姓,意在孝道。“迅”古义为狼子。 ④ 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举行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题为《论鲁迅》的讲话。在此基础上,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在此给予鲁迅极高的评价。
2 去分析,因此,我们便不能否认批判精神仍是鲁迅思想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这一事实。
(二)鲁迅精神的时代意义
前文已经说到,研究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要从其思想精神产生的根源出发。只有这样才符合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上每一种思想精神的产生都以其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为依托,不可能凭空出现,任何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经不住历史的考验的,鲁迅的思想精神也不例外。然而根据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一哲学原理,鲁迅思想精神又和大多数思想产物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人眼里,具有不同的时代意义。鲁迅作为其思想精神的主体,自身所处的时代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研究好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为后面的讨论服务。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想做奴力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力的时代”。⑤这也赤裸裸的道出了当时那种复杂的环境状况,社会黑暗、政府腐朽、民众麻木;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全无公平、全无正义。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更加坚定了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灵魂的决心。基于此,“立人”思想便凸显了出来。但要立人,我们应该清楚立人的第一要义,即什么是人?而后,我们要思考的是立什么?如何立?面对这些,鲁迅进行了深刻的、全面的思索,在这种全新的历史高度上,“国民性”的范畴才得以被逐步扩大。鉴于此,一篇《啊Q正传》才会真真切切地刺痛千千万万人的内心。在这里,鲁迅精神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对国情、民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勇敢面对而不逃避,能够用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看待利己与利人的关系。而后推至大众,用一颗博爱之心去唤醒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人们用健全的人格去强健自己的体魄,用不屈的奋斗与抗争去改造我们的民族之魂。
二、鲁迅“梦”与“中国梦”
鲁迅精神的核心,一言以蔽之,曰:“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将其解释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⑥这被学术界一致认为的具有超前意识的鲁迅思想,在当下社会,依然能找到其“魅影”。
(一)鲁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体现
⑤⑥ 出自鲁迅的《灯下漫笔》,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百姓生活的实质。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鲁迅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3 在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日上,上海鲁迅纪念馆公布了一份名为《鲁迅社会认知调研报告》的问卷调查结果,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鲁迅仍具当代性。⑦这是一个很及时的信号,通过它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那就是,当今社会,我们仍然有学习鲁迅的必要性。报告在“对鲁迅的关注度、了解度”、“对鲁迅的评价”、“鲁迅对社会的影响力”三个方面对鲁迅及其精神做出了评估与分析。其实,就像报告所显示的那样,鲁迅真的还没有过时。人们对鲁迅及其精神依然具有积极地、正面的态度与评价。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冲击与影响之下,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要想健康、快速发展,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不可缺少三种精神态度,即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使鲁迅成为了“民族魂”不折不扣的代表人物,同时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又成为了当今拼搏精神的一种借鉴,使我们从中不断汲取养分,并通过努力使这种发展之后的斗争精神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丰富,不断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然而对于创新,鲁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鲁迅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创新,后者属于文学创作的研究范围,我们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阐述,。思想上的创新,就是鲁迅能从广大社会群众自身的需求上去去看待以自身解放、民族觉醒位代表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种改造要求各民族成员要具有自己的个性,具有对于明确目标的追求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自下而上充满活力。换言之,我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应该以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为重,以国家和名族的共同需求与目标为指导方向,把握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的利益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和谐”更加深入人心。
(二)当代“鲁迅精神”与“中国梦”
当今中国,人人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那么,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梦,实现中国梦,我们每个人需要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此时,如果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鲁迅,我想会对“中国梦”的理解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我们自己投身于“中国梦”的实现也会有更高一个层面的领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先生说:“中国从鲁迅去世到现在,每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几乎都 ⑦ 凤凰网资讯.,2011年9月24日。
4 要从鲁迅那里寻找思想根源,都要重新解释鲁迅,这个社会才能继续前进。”⑧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之日到今天,“中国梦”就始终没有中断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时期的中国“梦”应运而生。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把新时期的“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对于鲁迅,他放弃了读书显名之路,放弃了医学救国之路,以巨人之姿在社会的水深火热中举起了一个民族复兴的火炬,撑起了民族觉醒的一片蓝天。这是鲁迅的梦,也是被奴役和压迫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民的梦。鲁迅有很多的“梦”,他在作品中也很多次提到“梦”,他写梦,也做梦,但不论这些“梦”是文学之中的还是文学之外的,都是他的人民觉醒梦,中国富强梦,民族振兴梦。这些梦里面,充满了自由、民主与解放。鲁迅也曾在作品中这样写到,“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⑨他也说过,“去的梦黑如墨,在的梦墨一般黑。”然而,这“墨一般黑”的梦,也只有在那个“墨一般黑”的年代才会有。这里面也许会有些许的无奈,但不论有多么“黑”,我们看到的鲁迅都没有妥协,而是用自己的一支犀利的笔,一颗勇敢的心去冲出那在黑暗中禁锢人的“铁屋子”。不但要冲出去,还要把它冲破,这就是鲁迅的梦。他的梦是伟大的梦,这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是围绕着与黑暗抗争的。正如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⑩先生说的那样,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始终不曾绝望,一直是抱有极热烈的希望,他是在黑暗中追寻与播散光明。鲁迅的梦,是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富强,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梦。鲁迅的中国梦,是对于公平、正义、谦逊、坦诚的向往;是对于美好、圆满发达、富足的期盼;是对于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和谐社会的憧憬。这与当下社会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不谋而合,这与其说是继承与发展,倒不如说是我们都是向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努力的结果。在今天的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开放,个人有个人的梦想,国家有国家的梦想,以至于全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每个人都在为这些梦想而奋斗,完成这些梦想,已不再遥远。对于我们而言,理想已不再是那么让人捉摸不定,有时候,我们甚至能够“看 ⑧⑨ 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9年12月。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北京《新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五号。 ⑩ 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5 见梦想的色彩,能够闻到理想的芬芳”。
三、鲁迅精神之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其实,当今社会给予我们的很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不仅是大自然实实在在的物质馈赠,还是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的慰藉。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却存在着“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复杂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出现了扭曲的现象。这时候,就要有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读鲁迅,研究鲁迅,正是在寻找这种能够指引个人或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我们发现,鲁迅的思想对于探索百年后的中国思想仍具有启示作用。以《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为代表的6篇鲁迅早期的文言论文中对于物质、精神、制度、文明的论述对于当下社会发展中相应的方面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我们要实现立足于自己岗位的实践意义和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意义,就要对鲁迅精神保持时刻解读的思想准备。今天我们所讲的培养品德,提高素质一类的,正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重在塑造人独立、坚韧、坚强不屈的灵魂。另外,当代社会从上到下应该时刻保持一种自省的态度。鲁迅先生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我们知道,让人承认或是面对自己的缺点确实是很困难的,更和况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1。然而恰恰是这种困难炼就了我们无畏的批判精神,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刻的自我反省确实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先生所具有的这些思想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学习的,这些都是来源于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一份对于人民的爱护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责任感。这应该是和《大学》中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吧。世间万事万物,一切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舍本逐末到头来只能是枉费心机。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重其科学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会真正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11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到“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6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国文国史三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孔庆东.正说鲁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3]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6]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7]朱铁志 .精神的归宿,[J].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引言
1.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所走的必由之路。
2.在鲁迅一生的活动中,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他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百折不挠,一往无前。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使他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世界观:(以1927年为界限)1927年以前,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主义者。1927年以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翟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言“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了)。
文艺观:前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有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后来由“为人生”的文学发展为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翼,文学应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而斗争。 艺术方法:早期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后又接受了果戈里、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调和”的思想。因此,表现在鲁迅的创作中,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既有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呐喊》《彷徨》,又有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故事新编》,还有充溢着象征主义的《野草》。
3.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
4.鲁迅的《野草》是我国现代散文诗的第一块纪念碑。它构思新颖独创、想象奇特瑰丽,是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的巧妙结合。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5.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体裁的创新。它熔今于古,古中有今,在“神话、传说及史实演绎中”,穿插不少现代生活细节,使作品妙趣横生,风格独具。
6.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小说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他把我国古代小说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而精当的阐述,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1.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声春雷,是反封建主义的宣言、声讨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檄文。因此,《狂人日记》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2.鲁迅的小说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化的作品。表现为: (1)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现代化上。其标志是“人”觉醒。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在有限度的篇幅中塑造出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库中的宝贵财富。
(3)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3.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也对旧小说进行了全面革新,使“五四”开始的小说创作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在:
(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一扫旧小说的陈词滥调,稳固而扎实地奠定了用现代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基础。
(二)鲁迅的短篇小说不是中、长篇的浓缩,也不是原原本本、从头道来的流水账,而是截取生活的片段,来显示现实的全貌。(鲁迅自言:“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篇短小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典型例子:《示众》)
(三)鲁迅的小说突破了我国古代小说着重叙述故事情节的模式,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
(四)随着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化,鲁迅的小说在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也发生了变化。(1)我国旧小说几乎都是采用流水式的叙述方式和全知全能的视角,鲁迅使叙述方式、叙述角度多样化。小说《狂人日记》采用第一人称的日记体裁;《祝福》是序幕、尾声夹倒叙的形式,祥林嫂的半生经历是通过大量的倒叙来完成的。(2)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极富独创性。A.他的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很多,但同是第一人称手法,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同中有异。《狂人日记》是日记体,通1
篇都是“我”的内心独白;《孔乙己》中表述的“我”不是作品的主人公,而是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作品是通过一个旁观者酒店小伙计“我”的回忆来展开对主要人物孔乙己的描叙的;《一件小事》通过“我”来展开情节,但这个“我”份量很重,他不是穿针引线的人物,作品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同车夫对比,将“一件小事”同“国家大事”对比,从而揭示作品的深刻含义;《故乡》中的“我”更富有抒情意味和哲理意味,通过“我”抒发了浓烈的诗情,阐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祝福》采用倒叙手法,通过“我”的回忆把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生活片段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B.他的作品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在表现上也各有特色。《药》的艺术结构十分独特、新颖,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而用革命者的鲜血染血的馒头——“药”作为两条线索的枢纽,使二者扭结为一个整体,这样的结构方式,在我国短篇小说中是空前的。《阿Q正传》的结构则类似改革后的章回体,它的独特之处是开头的“序”并不是游离作品之外的序文,而成为表现主要人物阿Q性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一个创造。《白光》在艺术上也是别具一格的,它通篇是对主要任务陈士成的心理剖析和描写,可说是吴敬梓的讽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安特莱特的神秘幽深的奇妙结合。
4.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外为中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发展中国新文艺的经验。用白描手法勾画人物,强调神似,以形写神,以及作品的抒情性、讽刺性、哲理性上,又完美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国画、剪纸、古典小说及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5.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吸取其他艺术方法的营养,使艺术方法多样化的经验。鲁迅的小说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但又吸取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方法的有益部分,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如《药》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作品,但充满象征意味。“药”这一题目即是象征性的,“华”、“夏”即象征着整个旧中国社会。所以它的象征不仅仅是手法问题,而是从构思到表现,贯穿在作品的始终尤其是作品结尾瑜儿坟上的花环,既富有象征意味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给笼罩全篇的惨淡气氛,增添了若干的“亮色”。
6.鲁迅的小说创作对我国“五四”以来的小说发展中一个重要流派——“乡土文学”派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谓“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文学作品。二三十年代以赖和为代表的台湾乡土文学,三十年代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沈从文的《边城》、肖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四五十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其实都可以说是乡土文学这一大派。
第二章 鲁迅小说创作的准备
1.在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进化论为理论武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这就是创作《呐喊》前的思想准备。
2.鲁迅认为文艺的性能与其它科学不同,它是以触动人的情感为其特征的。文艺不仅以触动人的情感为特征,而且它同样能显示生活的规律、人生的真理。
3.《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之前所写的第一篇文艺论文,与此同时写作的《文化偏至论》及稍后写作的《以播布美术意见书》等可以说是为鲁迅创作小说做了理论准备。
4.《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这三部书辑录了从秦汉到清末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重要资料。它不仅对于我国小说的研究有重大意义,而且对鲁迅小说及其它作品的创作也极大帮助。 5.鲁迅曾说他开始从事文艺活动时,“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介绍,在翻译”。1903年鲁迅翻译过雨果的短篇《哀尘》,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1909年他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的两册《域外小说集。其中,安特莱特的短篇小说《谩》与《默》,迦尔洵的《四日》是鲁迅亲手翻译。 翻译虽不是创作,但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这对于后来鲁迅从事小说创作是大有帮助的。
第三章 《斯巴达之魂》与《怀旧》
鲁迅先生在创作《呐喊》、《彷徨》之前,曾经有过两次用文言文写作小说的尝试。一次是1903年,根据希腊历史故事改写的《斯巴达之魂》。一次是1911年冬创作的《怀旧》。这两次的创作,为《呐喊》的创作奠定了若干基础。
2
一
1.《斯巴达之魂》最初发表于一九零三年六月十五日和十一月八日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五期、九期上,署名自树。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中。
2.鲁迅写作《斯巴达之魂》的目的,“就是要借异国士女的义勇来唤起中华垂死的国魂”。
3.《斯巴达之魂》虽然是一篇用文言文写作的小说,但是在艺术表现上却突破了旧小说的格局,这不是原原本本,从头道来,而是采用外国短篇小说的方法,截取战斗生活的几个片段,“借一斑知全豹”。 4.作品剪裁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作者集中笔墨比较完整地描写了温泉门战役的情况,而对次年“浦累皆”决战只是一笔带过。在描述温泉门战役时,着重场面描写。通过场面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因而显得简洁、明快。《斯巴达之魂》是一篇有着浓厚浪漫主义情调的小说。情节和人物具有传奇色彩。 5.作者对我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诗情画意的描写随处可见。(画面描写和境界颇有《红楼梦》神韵) 6.《斯巴达之魂》所表现的热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与鲁迅早期向往拜伦、雪莱、斐多菲、普希金等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分不开的。
二
1.短篇小说《怀旧》完成于一九一一年冬,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上,署名周逴。这篇作品原来没有题目,《怀旧》是周作人加的篇名,并由他寄给了《小说月报》。 2.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夜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来展开故事,在动荡不安的现实中刻画了各阶层任务不同的性格、心里。作品构思新颖。它用第一人称手法,通过一个九岁孩子的天真的眼光和心理活动,将现实生活的几个片段联缀起来,反应出辛亥革命前农村乡镇各阶层对革命所抱的不同的态度。
3.在艺术方法上,《怀旧》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它很少有热烈奔放的激情和惊人的情节,而大多是冷静的叙述和客观精确的描写。它的人物不是传奇式的英雄,而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作品中“仰圣先生”和土财主金耀宗的形象更为突出。
4.《怀旧》不仅深刻地揭露了上流社会人物的种种丑态,而且也逼真地写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朴实的品质以及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传闻中的革命风暴使金耀宗、秃先生张皇失措,急忙商讨对策。故事中的人、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都显示出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可见广大群众对革命运动的冷漠、隔阂,他们是革命的旁观者。地主豪绅、帮闲文人害怕革命、投机革命,也不欢迎革命,这就是辛亥革命前夜的现实,《怀旧》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上层人物和下层群众的脸相。
5.《斯巴达之魂》与《怀旧》对比:
(一)《斯巴达之魂》是一出动人心弦的壮美的悲剧,《怀旧》是一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讽刺喜剧。《斯巴达之魂》是将涘烈娜等爱国英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怀旧》是将金耀宗等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二)从《斯巴达之魂》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古典诗词及《红楼梦》的影响,从《怀旧》中可以看到《儒林外史》对作者创作的某些启示。《怀旧》通篇充满《儒林外史》式的喜剧性,金耀宗、秃先生在气质上与《儒林外史》中的某些任务是一脉相承的。
(三)《斯巴达之魂》是以浪漫主义为主调,其中不乏现实主义因素;《怀旧》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调,但某些情节却富有传奇色彩(如“长毛”的描述)。从《斯巴达之魂》开始的浪漫主义同《怀旧》开始的现实主义,为鲁迅小说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打下了初步基础。同时,《斯巴达之魂》中浓郁的抒情色彩、感人的悲剧气氛和《怀旧》中冷静的剖析以及戏剧性的讽刺笔调也初步显露出鲁迅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 《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1.《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它收录了写于1918—1922年的十四篇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1923年8月,由新潮社初版时,除上述十四篇外,还收有一篇《不周山》。1926年10月《呐喊》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新书局出版,1930年1月北新版第十三次印刷时,作品抽去了《不周山》(《不周山》后来改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集中)。以后各版都只收录十四篇作品。 2.《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1924—1925年创作的小说十一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3
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3.《呐喊》、《彷徨》“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驳辩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命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结识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造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4.由于研究者的着重点和侧重点不同,对《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概括。 (1)从鲁迅的小说与我国现代革命的关系看,可以概括为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或者是中国现代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2)从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看,可以说鲁迅的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人民的不幸”。(3)从鲁迅小说隐藏的深层思想即所谓哲理思考来看,是希望与绝望双重主题的演变: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希望失落后对绝望的超越。(4)从审美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描写了大量的悲剧(包括喜剧形式的悲剧),是悲剧艺术的高峰。(5)从作者创作小说的最初、最原始的动机看,主要是想“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呐喊》《彷徨》思想内容的核心应该是揭露愚弱国民性的弱点或“攻打国民性的病根”。《阿Q正传》自然是揭露和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作,它画出了“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其它作品也大都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国民性弱点的某些方面。即使是《狂人日记》那一声春雷,也是为了唤醒铁屋子中那些昏睡的愚弱的国民们。
5.鲁迅小说中的悲剧和悲剧主人公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觉醒者的悲剧或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
鲁迅笔下的觉醒者或改革者的形象多为知识分子,这是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相一致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往往是最先觉醒的向旧势力冲锋陷阵的战士,但他们的结局大多是不幸的。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夏瑜(《药》),他们因坚决反对封建政权、家族制度、封建礼教道德、文化,而被杀、被囚;一种是吕纬甫(《在酒楼上》)、 魏连殳(《孤独者》)、子君涓生(《伤逝》),他们都具有新思想,并从不同的方面对封建势力作过斗争,因而遭到旧势力的种种迫害,终于无路可走,像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或重新去教子曰诗云,或躬行自己先前所反对的一切,或又会带封建家庭的牢笼中,在无爱的人间死去。
二、奴隶的悲剧或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悲剧。
鲁迅在《坟·灯下漫笔》中悲愤地指示出:“中国人向来没有正到过的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屡见不鲜的”。故鲁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这样一句话:“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者笔下的祥林嫂(《祝福》)、闰土(《故乡》)、华老栓(《药》)、单四嫂子(《明天》)等即是生活在这样时代中的奴隶。他们勤劳、善良而又愚昧、麻木。在封建主义统治下安分守己、循规守纪,想作以具低眉顺眼的“良民”。但是天灾人祸不断袭来,在统治阶级的钢刀子、软刀子交替使用下,他们想做奴隶而不可得。
三、旧的封建主义世界的殉葬者的悲剧。
封建主义社会的末代知识分子孔乙己(《孔乙己》)、陈士诚(《白光》)即是这一类的代表。他们中毒极深,但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孔乙己还不失善良、诚挚。如果旧的制度变了,他们在乡镇中也许能为社会、为百姓做一点有益的事,但在那个“吃人”的社会制度下,终于只能成为旧时代的殉葬品。
四、著名的悲剧人物阿Q,则是介于奴隶与觉醒者之间的人物。他与一般的奴隶不同,他不安于屈辱的地位,有反抗“革命”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启蒙,他的所谓“革命”,只是农民的一种原始的反抗,不过是想抢一点东西而已。
6.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所揭露的悲剧大多带着双重的悲剧性质,这与同时期的其他悲剧作品相比,显得更为深沉、凝重。
(1)《呐喊》、《彷徨》中的润土们,本应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但是在旧制度、旧思想文化的统治下,他们4
却失去了主人的资格,甚至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成为了奴隶,这是第一重悲剧。沦为奴隶后,他们的奴隶地位并不稳固,不论如何辛辛苦苦,奉公守法,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这是第二重的悲剧。甚至像祥林嫂那样,不仅生活在人间时充满着巨大的痛苦与不幸,而且死后在阴间仍然不得安宁,“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将她的身子锯成两半,分给两个死鬼的男人。这真是难以忍受的超乎人间的悲剧了。(2)改革者的悲剧也是如此。觉醒了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历史使命,起而奋斗、抗争,但在强大的旧势力围攻之下,变革失败,希望破灭,这是第一重悲剧。失败后,旧社会逼得他们无路可走,使他们精神扭曲,心理变态,从而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是再一重的悲剧。(3)鲁迅小说中许多有五名的群众,如柳妈、咸亨酒店的酒客、华老栓茶馆的茶客、《示众》中的一群看客等。他们是“吃人者”筵席上的美味佳肴,也是“被吃者”,但是在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下,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吃人者”的帮凶。自己担任着悲剧角色,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帮忙制造着大大小小的悲剧。(4)《呐喊》、《彷徨》中所描写的大量的悲剧,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是旧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现实中存在着狂人、阿Q、祥林嫂的原型,才有狂人、阿Q、祥林嫂这些悲剧艺术形象。 7.“五四”前后,鲁迅独具慧眼创造出这么多悲剧原因所在:(1)由于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为了民族的新生儿致力于发掘国民性的病根,故他高瞻远瞩,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从现实与历史血肉相连的深度,去观察、发现、思考问题,从而能穷究底蕴,发人所未发。(2)这与作者反对“瞒”和“骗”的文艺、反对庸俗的大团圆的美学观念也有着密切关系。
8.鲁迅的悲剧创作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9.鲁迅的深刻之处,不仅表现在他强调了悲剧的“价值”观,而且还表现在他作品中充分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的复杂性,而没有将悲剧的形成表面化、简单化。
(1)鲁迅在描写人们的悲剧时,总是将它们同那个罪恶的时代、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挖掘人物思想性格与批判旧社会、旧制度、旧传统、旧思想同时进行;改造国民性、改造人们的心灵与改造整个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同时进行。是那个罪恶的时代、社会、制度造成了大量的悲剧。 (2)鲁迅小说的悲剧既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悲剧。清除悲剧的途径是直接面对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奋起抗争,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人肉的筵席,毁坏这厨房,砸烂这窒息人的铁屋子,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10.《呐喊》、《彷徨》中称得上是喜剧的有《肥皂》和《高老夫子》。鲁迅说:“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讽刺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肥皂》以辛辣的讽刺笔调揭露了四铭一伙道貌岸然的卫道者们的伪善与无耻。《高老夫子》以漫画的夸张笔法勾画了新国粹主义者高干亭之流的无学不术的流氓脸相。 11.《呐喊》、《彷徨》中其他作品中可称得上是喜剧人物的还有《离婚》中的七大人,《风波》中的赵七爷,《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等。至于《阿Q正传》、《孔乙己》则是用喜剧笔调写作的悲剧,阿Q、孔乙己则是喜剧性的悲剧人物。
12.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的来源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大量悲剧现实的反映,喜剧亦是如此。
13.在鲁迅的小说中,揭露国民性的弱点、改革国民性与彻底反封建是互相渗透的,主张“立人”与反对“吃人”是相辅相成的,同情下层民众的不幸和揭露上流社会的罪恶是同时并举的。上述内容决定了《呐喊》、《彷徨》中悲剧或喜剧形式悲剧实质的作品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第五章 鲁迅于果戈里
1.鲁迅是为了改良人生、改良社会,为了探求祖国民族的解放而翻译外国介绍外国作品的。 2.果戈里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狂人日记》的创作上。
1834年,果戈里创作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帝俄时带某一个部的九等文官—小书记员(实即抄写员),作品即由他二十天的日记连接而成。这二十天日记所标的具体时间是不连接的,甚至是混乱的。作者力图从日记的时间上现实出“狂人”不正常的精神状态。作者借狂人的口尖锐抨击了俄国官场的黑暗和丑陋;同时,作者借狂人的口抒发了对俄国官僚登记制度的愤懑。作者有力的揭露了俄国社会中官僚制度的腐朽,嘲笑了大人物的种种丑态,表达了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
5
3.1918年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显然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在思想和艺术表现上均有独到之处。这表现在:
一、两篇作品虽同样具有反封建意义,但是内容的侧重点以及它们的深度,广度有别。
果戈里主要是从一个小官吏的发狂,揭露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罪恶,从而表示了自己的愤怒与不平;鲁迅在《狂人日记》是向整个封建社会制度发起进攻,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它“吃人”的本质,并予以彻底否定。同时,鲁迅是从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抓住它的要害进行攻击的。鲁迅说自己创作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的弊害,这的确是抓住了我国封建数社会的特点,打中了它的要害。
二、两者同样以狂人为主人公,但两个狂人的思想境界不同。
果戈里笔下的狂人,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的形象。《狂人日记》中的波普里希钦对那个黑暗的社会缺乏抗争的勇气,它并不是出于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而被迫害发狂,而是由于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与部张小姐结婚的幻想无法实现而发狂。故他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相反地,在骨子里他却是一个等级观念极重的人。鲁迅笔下的狂人却不同,他所那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因受到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严酷迫害而发狂,他反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敢于向整个封建社会挑战;他充满勇气和自信,坚信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他怀抱着伟大的理想,盼望着一个“真的人”的世界的出现。这个理想“真的人”的世界,带着新时代的特点,显然有别于旧的以“吃人”为特征的剥削阶级专政的世界。
三、两篇作品虽然同样是以内心独白的日记形式展开情节,但两者的创作方法不尽相同。
四、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基本上是客观写实的手法。
(1)虽然两只狗—美琪和菲德尔的通信,对话的情节十分荒诞,近于浪漫主义方法,但是他们通信,对话的内容却基本上是现实社会人生的写照。故它大体上是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鲁迅的《狂人日记》较为复杂,他可以说是多种艺术方法的融合、统一。既有对现实的真实具体的描写,字里行间又蕴含着巨大的激情;既有对旧事物的无情揭露,抨击,又有对未来的展望。从作品的情节和狂人的形象来看,它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因此,它可以说是写实、浪漫与象征方法的结合。 (3)鲁迅对狂人的狂乱心理和思维的描写,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方法,严格按照医学上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来进行的。从整个作品看,作者所使用的艺术方法不仅仅是现实主义这一种。在现实主义的描写中往往充满着象征意味。狂人所生活的具体环境,实际上象征着整整个封建社会。从作品对未来的“真的人”的世界的展望,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激情和巨大的冲击力看,作品不乏浪漫主义因素。
五、两篇作品的艺术风格不同。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是悲剧中含有大量的喜剧因素。作者对狂人波普里希钦的态度是同情中夹着调侃、揶揄、嘲讽。鲁迅的《狂人日记》却完全是悲剧格调,没有一丝喜剧成分。作者对狂人的态度,是同情,支持中包含着激励和赞美。从语言风格来看,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基本上是散文式的语言,细腻、流畅、亲切朴素,富幽默感。鲁迅的《狂人日记》不少段落是一种诗的语言,苍劲挺拔,精炼含蓄,富暗示性,象征性。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较多。
4.果戈里的创作对形成鲁迅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鲁迅同果戈里创作的一个共同点,是关心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敢于揭露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 (2)他们都善于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觉可悲而又可笑的矛盾因素,给以辛辣的讽刺。
(3)鲁迅和果戈里都是以严谨的创作态度,以对现实生活反映的广度、揭露和挖掘的态度、以及批判的力度著称于世。他们以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用典型形象打动人心,促人深省。绝不粗制滥造,哗众取宠,愚弄读者。
第六章 鲁迅的《药》与俄国文学
1.屠格涅列夫的《工人和白手的人》(《工人和白手的人》是一篇用对话形式写成的散文诗),安特莱夫的《齿痛》(《齿痛》描写的是救世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那一天,附近的群众万人空巷赶去看热闹的情况),安特莱夫的《黯淡的烟霭里》(作品主人公尼古拉,作品描写的重点是革命者的亲人好友对革命者的隔膜、疑惧,作品刻画了一个坚定而又孤独、寂寞的俄国革命党人的形象),安特莱夫的《默》(《药》的收束也分明地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安特莱夫作品的阴冷突出地反映在《默》中),对鲁迅创作《药》有一点6 启示。
2.鲁迅的《药》与屠格涅列夫的《工人和白人的手》:
(1)革命者为群众的利益勇敢斗争,甚至流血牺牲。但是,愚昧、麻木的群众并不理解和同情,相反,却企图从革命者的牺牲中捞到某种好处,这样令人揪心的事件不只是发生在十九世纪俄罗斯,在二十世纪的旧中国同样存在着发生这类故事的土壤。鲁迅先生在《药》中就描写了一个类似的悲剧。
(2)屠格涅列夫采用了散文诗的表达方式。他写得极为精练、概括,全文才四百字,却揭示了相当深刻的思想,艺术表现的成熟、巧妙非一般之辈可比。《药》更富于象征意味。它的情节对于华、夏两家的悲剧有更大的概括力量和象征意义。同时,选择“人血馒头”作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与群众享受牺牲的愚昧行为的纽带,含义更深刻、丰富、发人深思。因为“人血馒头”的“血”是革命者的热血,他比绳有更深沉、更内在的思想意义。
3.鲁迅的《药》与安特莱特的《齿痛》:
(1)耶稣为了救助人类,为群众受苦,却被他所拯救的群众视为“强盗”,他的被处以极刑,却成为了人们散闷消遣的材料,这同《药》中的革命者夏瑜被看作“贱骨头”、“发了疯”,他的牺牲只被当作茶馆中闲人们的谈资一样令人心痛。
(2)《齿痛》和《药》的作者怀着同样悲愤、沉痛的心情,描写了麻木的群众如潮向刑场奔涌的场面,这些人都盼望从他的流血牺牲中得到一种满足,应该说两篇作品中对愚昧群众的描写是相当深刻的。但正面人物的刻画,以及他们在读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却不尽相同了。
A《齿痛》中的圣者—耶稣的形象显得较为模糊,作品中仅有一出地方对耶稣作出了简单的交代:“其中一个人,便是他,披着浅色的长发,穿着一件破碎有血迹的小衫,他绊着路上的一颗石子,便跌倒了。”至于这位圣者的精神世界却丝毫没有触及。
B《药》中革命者夏瑜的形象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但通过茶馆中闲人们的议论,寥寥几笔的点染,夏瑜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却烘托得相当突出。夏瑜虽然穷得“榨不出一点油水”,却胸怀远大革命理想:“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即使在监狱中仍然不忘宣传革命理想,并“劝牢头造反”。这些都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文学作品只有充分得描写出正面人物的精神品质,才能更有利地衬托群众思想的愚昧、麻木。
4.鲁迅的《药》与安特莱特的《暗淡的烟霭里》:
(1)正是在一种充满敌意,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冷酷的气氛中,《暗淡的烟霭里》中主人公尼古拉怀着坚定而又孤寂的心情,在一个寂静的雪夜再次从家中出走,消失在“那不可知的、怕人的、黯淡的烟霭里”。 (2)《暗淡的烟霭里》作品中革命者的寂寞,孤独以及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对鲁迅先生的创作是有明显影响的。夏瑜的善良的母亲不仅不理解儿子革命行为的正义性,反而有些羞涩的颜色,夏瑜的亲伯父夏三爷更是心狠手毒,他怕连累了自己而向官府告密,以亲侄儿的生命换得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夏瑜的处境较尼古拉更为悲凉、寂寞。
5.鲁迅的《药》与安特莱夫《默》:鲁迅曾说:《药》的收束,也分明地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安特莱夫作品的阴冷突出地反映在《默》中。
《药》的结尾如作者所说,受到安特莱夫的“阴冷”气氛的影响,尤其是夏四奶奶同华大妈上坟的描写:枯草、荒坟、乌鸦、纸锭,以及周围死一般的寂静,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但从整体来看,《药》的结尾没有那种神秘莫测、绝望发狂的恐怖气氛。《默》的气氛愈来愈阴冷,“鬼”气笼罩着一切,而《药》却在“阴冷”中显出明亮。悲凉中渗出希望。
6.《药》在整体上高于上述任何一部作品。它是鲁迅先生在艺术上的一个创作。 (1)《药》的思想格调高于上述作品。
上面那些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带着一种绝望、虚无的气息。给人以低沉压抑之感,看不出前途会有任何希望。而创作《药》时,作者的指导思想与上述作者不同,作者“不顾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故“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天上一个花环”。表明革命者后继有人,夏瑜并不是完全孤寂的,由此可7
以看出《药》同上述作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后者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2)《药》概括深广,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上述外国作品都是一条线索,一个故事,内容较为简单。《药》独具匠心,它是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交替进行。
革命者的被害和民间用人血馒头治病的迷信,在现实生活中本事没有必然联系的两件事。他从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中,找到了这两件事情的内在的联系,从而用革命者的鲜血取代一般的人血,这样,“人血馒头”治病这件事就赋予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而革命者的牺牲的悲剧也更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在此基础上,作者以“药”为篇名,以华、夏两家的故事象征整个旧中国的大悲剧,更耐人寻味,富有深邃的哲理性,组着的脑海中,《药》所赋予的东西比上述作品中的任何一篇都要多。
7.由于《药》内容丰富、内容较大,又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因而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的主题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1)因为作品中有夏瑜被杀及小栓吃用夏瑜的血所染成的人血馒头后仍然四驱的内容,所以人们很容易想到作品的主题的封建社会“吃人”。这既有作品的主要情节作为依据,又可与《狂人日记》的主题连结起来,将它看成是《狂人日记》主题的继续或深化,尤其是还有《孔乙己》、《祝福》等,可以组成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作品系列。(2)从作品中华老栓父子的愚昧、迷信、麻木及茶馆中一帮茶客的精神状态看,也就是从故事情节的明线:买药、吃药、谈药这一条线索看,又可以说《药》的主题是揭露人民群众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即批判国民性的弱点。(3)同时,从这一角度向前延伸,革命者为群众的事业牺牲了,群众不仅不理解,反而用他的血染成人血馒头治病,可见这一革命脱离群众。因此得出作品的主题是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但是不少人不同意这样几种看法(4)周全一些可以把主题概括为: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革命者镇压革命的狰狞面目;赞扬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同时,对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群众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而对他们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给予了严肃的批判。(5)从紧扣《药》这一题目出发。对作品的主题又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从革命者的牺牲和群众以人血馒头治病这一血的事实中,可以看出只有唤醒民众,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才是医治中国的良药。
第七章 《阿Q正传》与《胜利者巴尔代克》、《炭画》
1.鲁迅早年创作小说之时,当时最爱看的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显克微支。鲁迅早年之所以接近显克微支的作品,除了有着类似的出身、教养和生活经历外,主要的还是为了寻求唤醒民众的药方,以求得民族的生存和解放。因为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处在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之下,情况类似波兰。着力描写在民族的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广大民众的痛苦生活,并为此“而呼号,而战斗”,就成为鲁迅和显克微支小说创作的共同特色。而其中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又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他们在创作中从不同的角度、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刻画出了活生生的波兰或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反映了农民的愿望、要求、痛苦和挣扎,以及“在灾难的强国的掌握中,简直是像一只鸟被顽童所作弄着”的悲惨命运。我们从《胜利者巴尔代克》的主人公巴尔代克·史洛维克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中,看到了阿Q道德影子;从《炭画》的女人公玛丽萨善良、朴实、深厚而坚韧的性格中,触摸到了祥林嫂的灵魂。
2.果戈里和显克微支两位大师是描写现实的能手。他们从将自己的必出停留在对生活作肤浅的揭露上,而是将锐利的笔锋刺破生活的表皮,深入到它的血肉中去,寻找那隐秘的足以反映生活本质的事物,并通过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变化,反射出整个社会历史的复杂面貌。在这方面显克微支的《胜利者巴尔代克》和鲁迅的《阿Q正传》是出色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从不同烦人方面描写了在民族的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农民心灵的创伤和精神、性格被扭曲的令人惊心动魄的事实。显克微支以农民巴尔代克为作品的主要人物,精心刻画了他精神被扭曲的过程,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广大波兰民众命运的关注,而且更重要的是表吸纳了他对整个波兰民族命运的巨大关切。《胜利者巴尔代克》的主人公巴尔代克·史维洛克,是一个有着阿Q的质朴、愚蠢的波兰农民。作品主要描写了它在普鲁士殖民统治下,被迫应征入伍参加1870年的普法战争,在战争进行中及战争结束后,他的性格被扭曲,肉体濒于毁灭的过程。
3.鲁迅同样是以对整个中华民族命运极度关切的心情来创作《阿Q正传》这不世界名著的。他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为了振奋民族精神,改革“国民性”,于是深刻地挖掘、鞭打了存在于当时广大人民中的劣根性—可耻的精神胜利法,并塑造了在长达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和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奴役下,精神、性格8
被严重扭曲的农民形象—阿Q,提示了精神胜利法在阿Q性格中的种种表现。《阿Q正传》同《胜利者巴尔代克》有许多相似之处:(1)它们不仅都以农民的性格被严重扭曲作为描写的重点,都着重人物性格的刻画,着力于现实主义艺术典型的塑造,而不着重情节曲折离奇;在人物刻画上都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而使外部特征的描写服从于内心变化的需要,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2)在艺术风格上,《阿Q正传》与《胜利者巴尔代克》也有相同之处。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悲剧性的性格,在人物的喜剧性冲突中,往往潜藏着人物深刻的悲剧危机。《阿Q正传》和《胜利者巴尔代克》一开头,作者便使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对阿Q和巴尔代克的名字发表颇有些滑稽意味的议论,由此往下作者的喜剧笔调和人物悲剧命运水乳交融地溶合在一起,一直贯穿作品的终结。
4.周作人1909年所翻译的显克微支的《炭画》,也给予《阿Q正传》的创作以某些影响。(1)在《关于鲁迅之二》一文中,周作人曾指出《阿Q正传》与《炭画》的共同特色是“用滑稽的笔法些阴惨的事迹”。在表现手法上,他们都以一个村庄作为人物活动的共同环境,通过农民的悲惨遭遇,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达到反映整个黑暗、腐朽的社会的目的。《炭画》中的羊头村是当时被波兰农村社会的缩影,而《阿Q正传》中的未庄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这种“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方法,正式作者极所倡导的。其次,在结构安排与语言风格上,二者也颇为接近。《炭画》分十一章,除
七、
八、九章外,每章都有一个小标题,而且两者的小标题都是围绕着主要人物活动,用讽刺性的幽默的语言来概括的。在两篇作品中,讽刺性的反语、夹叙夹议的笔法随处可见。(2)共同之处还在于:在鲁迅和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中,无论是用喜剧性的情节,或是用抒情的笔调描述哀伤的故事、刻画悲剧性的人物,都无油滑或浮泛之感,却显得深沉、凝重、发人深思。(3)不同的是《炭画》中所着力讽刺的对象是羊头村的秘书、反动的左尔什克,而《阿Q正传》中幽默、讽刺的反语,主要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流浪雇农阿Q。(4)在许多近似之中却渗透着两位天才各自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他们是从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独特认识和感受中,通过能充分体现本民族特性的典型人物来反映出那个时代生活的某些本质的。
第八章 鲁迅的《长明灯》与伽尔洵的《红花》
1.伽尔洵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鲁迅先生早年所推崇的俄国作家之一。
2.《长明灯》和《红花》在艺术构思和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两篇作品都以一个具体事物象征反动势力。《红花》是以红花作为世上一切邪恶的化身,而《长明灯》则以长明灯作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实力的象征,并都以象征反动势力的具体事物作为篇名。而鲁迅先生选择长明灯作为反动势力的象征更为贴切,含意更为丰富、深刻,而且富有中国特点。《红花》中以红花作为世上一切邪恶势力的象征,只是疯子幻想中的产物。《长明灯》是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直接地反映了旧中国反对封建主义与维护封建统治两种力量的斗争,它具有更浓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2)两篇作品都以疯子作为主要人物,并写了他们奋不顾身、坚韧不拔的共同品质。作品的基本情节也是相似的。《红花》中的疯子千方百计地要摘除红花,《长明灯》中的疯子则一心一意想熄灭长明灯。但两位疯子的个性全然不同,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也迥然有异。A.《红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易于激动的十九世纪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其写作特点是细针密缕,精心刻画,可以算得上是衣服细腻入微的工笔画。作者笔下的重点是在疯子摘花的行动上,三次摘花的斗争写得错落有致,详略得体。《红花》中的疯子虽不时散发出一种“救世主”的气味,但仍不失为一个真实、动人、丰满的正面人物形象。B.《长明灯》中的疯子则是一个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反封建战士的生动形象。作者采用虚实相映、烘云托月的方法,从大处落墨,寥寥几笔就点染出任务的精神风貌,可说是一幅传神的写意画。C.《长明灯》除了出色地勾划出一个反封建战士的生动形象,还展示了吉光屯中富有个性特征的各色人物的群像,多方面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村社会复杂的现实生活。《红花》主要是写疯子三次摘花的行动,更多的是从疯子与花的关系中去描写人物,因此,疯子的形象虽然突出,而疯子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却很少落笔,因而疯子以外的其他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形象模糊了。《长明灯》是以疯子要熄灭长明灯,吉光屯的各色人物阻挠熄灭长明灯为矛盾的焦点来展开情节的。它更多的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刻画人物,因此,围绕着主要人物疯子9
的行动,作品生动地提示了吉光屯中各阶级、阶层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两篇作品都是短篇小说,都具有单纯、集中、精炼的特色,但《红花》较为直露奔放,一目了然,而《长明灯》却含蓄凝重,意味深长。伽尔洵擅长欧洲式的心理描写,他才去单线结构方式,不仅以疯子为中心人物,而且以房子摘除红花为中心线索来展开情节,所以全篇几乎都是疯子不正常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一串心理活动的联缀。《长明灯》则采用双线结构,以疯子坚决熄灭长明灯,吉光屯各色人物阻挠熄灭长明灯为线索来展开故事,以对话和场面描写为主要手段,将现实生活凝聚在几个概括性极强的场面中,因而显得格外干净、利落。
第九章 鲁迅小说与阿尔志跋绥夫
1.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和《幸福》中某些情节、人物以及作品所发掘的深刻思想,曾长久地撞击着鲁迅的心灵,引起他感情上的共鸣和深沉的思索。而这些在他的创作中留下某些痕迹。
(1)在表现改革者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破坏,并由此引起改革者的孤独、悲哀这一点上”,鲁迅于阿尔志跋绥夫的创作有相同的地方。
(2)《工人绥惠略夫》中阿伦加姑娘“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引起了鲁迅的共鸣。类似的悲剧,在鲁迅创作中也留下了某些痕迹。
(3)鲁迅于阿尔志跋绥夫一样,都为不幸者“残酷的娱乐”和可耻的健忘症而倍感痛心。
2.鲁迅翻译《工人绥惠略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作品所揭露的“那个不可救药的社会”与旧中国现实极为相似;
二、绥惠略夫的境遇与中国“现在”仍至“将来”的改革者的境遇佷想象,他们都是要救群众,而被群众所破害,终至于成了单身。
3.古今中外的改革者往往不被理解,他们是孤独、寂寞的;鲁迅本人也是一个改革者,他也是十分孤独、寂寞的。这残酷的客观现实和强烈的主观感受,极大地影响着、制约着他的创作。故他笔下的改革者也都是孤独、寂寞的。《狂人日记》中反对封建家族制度、礼教的先觉者,被称为“狂人”,没有一个人理解他,被关进屋子中,被全村的人设计关在神庙的西厢房中;《药》的改革者夏瑜,不仅一般的群众不理解他,连他的亲人也不理解他,牺牲时他的鲜血被愚昧的群众去做了人血馒头,《在酒楼上》的吕纬莆本是个有血性的改革者,后来却被旧社会逼得“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做一些“无聊”的事;《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只因为在宣统初年见了辫子,于是“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中日如坐在冰窖里,如站在刑场旁边”,还要被路人骂为“冒失鬼”! 4.鲁迅在作品中勾划了一大群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
(1)《狂人日记》中的群众:“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这一群被压迫者、被迫害者,却也帮着”吃人的人们去迫害“狂人”。 (2)阿Q在造反前,在城里以看杀革命党为一大乐事。造反后的阿Q被押着游街示众时,他也免不了被别的看客当作“喝彩的材料的命运”。
(3)鲁迅在《药》中也写了愚昧麻木的群众对改革者的隔膜,但作者对群众的态度与阿尔志跋绥夫有所不同。对华老栓夫妇,是揭露了他们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又写出了他们善良、淳朴的基本品质。即便是对围观夏瑜就义的看客、以夏瑜的牺牲作谈资的闲人们,作品也只是止于揭露、嘲讽和鞭挞,而决不会想到从肉体上消灭他们。革命者夏瑜,就义前在监狱既不绝望,也不疯狂。他从容不迫地抓紧时机宣传革命道理,并劝牢头造反。夏瑜的这种革命精神,正反映出鲁迅当时积极进取的革命乐观主义思想。 5.在鲁迅的创作中,也有向群众“复仇”的作品,但那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复仇,而并非流血的杀戮。如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复仇》即是。它以一个寓意深刻的象征性故事,着力鞭挞了“戏剧看客”们麻木的精神状态。至于小说作品中向社会、向群众复仇的,则是《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1)魏连殳是一个所谓的“吃洋教”的“新党”。他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怀着巨大的不满,时常发些“奇瞥”、“没有顾忌”的议论,因此,被视为“异类”。在反动势力下,各种旧社会势力包围迫害,终于使他丢掉了中学历史教员的饭碗。不就,凡可卖的家具、书籍都变卖完了,连买邮票的钱也没有,几乎成了乞食者。在此情况下,周围的群众冷落他,甚至连房东的孩子大良、二良也不吃他的东西了。在走投无路,借贷无门的绝望中,为了向社会报复,“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于是他到军阀师长门下作了顾10
问,“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师长顾问这一显赫的地位,使人们对他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冷漠、歧视、打击、迫害转为献媚、磕头、送礼。每天宾客盈门,川流不息。而他却以傲慢的冷眼观看过去蔑视、迫害过自己的一群,现在如何颂扬、恭维自己,以取得报复的快意。 (2)魏连殳同绥惠略夫有某些相似之处:两人都是知识分子,都希图革新旧社会,因此,为旧社会不容;一个被追捕,一个受迫害。在此情况下,都因为社会谋幸福转向对社会进行报仇,以此发泄愤懑与不平,最后都走向毁灭。
(3)魏连殳同绥惠略夫向社会复仇的形式是打不形同的,绥惠略夫是在绝望中疯狂地向群众开枪,在流血的杀戮中得到个人的满足和快意,而魏连殳却是在失败后,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以高傲的态势,蔑视过去迫害自己的一群,从无血的杀戮中,求得精神上的报复和快意,这种以自虐为代价换得的复仇的满足,其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6.“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强烈地震撼着鲁迅的心灵。鲁迅创作的《伤逝》,女主人公子君的悲剧可以说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
(1)在《工人绥惠略夫》中,阿伦加姑娘的悲剧是亚拉藉夫教她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懂得了爱,心目中也有了所爱的人,但是她和她所爱的人不能自由的结合。而《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却深刻多了。她“梦醒后”经过一番坚决的抗争“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终于赢得了婚姻自主的胜利,同自己深爱的人—涓生结婚了。在这一点声应该说她比阿伦加要幸福。但是,鲁迅的现实主义的深刻之处,正在于子君与涓生取得自由结合的胜利之后,仍然无路可走。旧社会的种种迫害,逼得他们无以为生,而他们又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去杀开一条生存的血路。结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子君又回到了封建阶级的家中,“负责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过早地凋谢、死亡。
(2)如果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除了子君、涓生外,狂人、疯子、魏连殳、吕纬甫等都可说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连作者自己当时也正处于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中。“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7.阿尔志跋绥夫创作《幸福》的着眼点,是在批判女人公赛式加的健忘麻木的“幸福”感,而鲁迅从中不仅看到了这种不幸的“幸福”,而且体味到更深一层的思想,即是以他人的不幸作为“残酷的娱乐”资料的人,也并不是“幸福者”。阿Q不是“幸福者”,工厂的仆人也并不是“幸福者”。
(1)鲁迅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地写到过这种以不幸者作为“残酷的娱乐”资料的现象。孔乙己的不幸成为咸亨酒店的闲人们不断取笑的资料;《示众》中一个人力车夫不幸摔倒,却引来满街人同声喝彩:“好”!《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的悲惨境遇,成为兰皮阿
五、红鼻子老拱寻开心、找便宜的机会;而《祝福》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的惨死,却成为了鲁镇的人们“听故事”的材料,一些老女人还“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道呜咽,她们才“满足”的走了。(2)以不幸者为“残酷的娱乐”的资料的现象,在旧中国十分普遍,它是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鲁迅对此十分痛心、愤激,屡屡给以无情的揭露、鞭挞。这种可耻的现象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乃至成为一股无比巨大的社会力量,给善良无知的不幸的人们以无形的精神重压,在不知不觉中甚至能逐渐毁灭、吞蚀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在《阿Q正传》中,作者怀着及其沉痛的心情,写了这样一个令人颤栗的场面:当阿Q被判处死刑游街示众时,那像蚂蚁似的人群簇拥着赏鉴这杀头 的盛举,他们不仅“发出豺狼的嗷叫一般的声音来为阿Q叫好,而且这些看客的比饿狼更可怕的眼睛”似乎练成了一气,在那里叫绝阿Q的灵魂。(3)在以不幸者为“残酷的娱乐”的描写中,鲁迅于阿尔志跋绥夫有所不同。后者侧重在肉体上的摧残,而前者更侧重于精神上的虐杀。鲁迅作品中大量存在的以他人的不幸作为“残酷的娱乐”资料的描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分量,使作品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深沉的者利益为,发人深思,催人猛省。
第十章 鲁迅与我国古典小说
1.鲁迅先生不拘守一隅,他从现实生活出发,一方面大胆借鉴外国作品,另一方面创作性地继承我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从而为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古典小说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但在浩瀚的古典小说作品中,我们认为鲁迅的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上,同《聊斋11
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这几部古典名著关系更为密切。 2.鲁迅的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上与我国古典小说的密切联系: (1)反封建主义的问题,是我国古典小说的进步传统。
(2)对封建礼教的揭露、批判是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继承我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3)鞭挞旧的事物与赞美新生力量是一对孪生兄弟。
3.鲁迅先生以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将反对封建主义的主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彻底否定,并使文学上的反封建主义主题与政治上的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融合一体。因此,鲁迅的小说在反封建主义上与既与我国古典小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又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这从批判科举制度、批判封建礼教、歌颂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等方面,可以得到具体说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批判,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课题。《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中都用不少篇幅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迷恋科举功名的种种丑态。鲁迅的小说中也有对这一内容的典型描写。我们从《聊斋志异》中的王子安、宋生,《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范进,以及《呐喊》中的孔乙己、陈士成这一组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后者对于前二者的借鉴和发展。
(1)鲁迅先生继承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中揭露、批判科举功名的积极方面,并大大向前发展了它。他站在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立场上,用小说作武器投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斗争,先后写出了《孔乙己》、《白光》这样接触的短篇,塑造了封建社会末代知识分子孔乙己、陈士成两个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把对封建科举的批判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白光》中的陈士成是一个醉心功名富贵、利禄熏心,然而终因屡试不第,迷梦破灭,最后神经错乱,沉于水中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他在疯狂致死之前的经历同周进、范进大体相同。《孔乙己》中 的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毒害、摧残,胡子都“花白”了,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腐儒。他因白首穷经为八股所害,一无所能。由于“好喝懒做”,日子“愈来愈穷”,终于沦为小偷,被爬上去了的丁举人打断了腿,潦倒而死。
(3)陈士成和孔乙己是与周进、范进大半生经历相似,而结局全然不同的另一类典型人物。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毒害、腐蚀了陈士成、孔乙己们的心灵,而且吞噬了他们的肉体,造成了他们从精神到身体的彻底毁灭。鲁迅先生对科举制度的“吃人”的本质的揭露是震撼人心的。陈士成、孔乙己这两个形象对科举制度的控诉,较之王子安、周进、范进更强烈的艺术力量。
4.在《祝福》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个二十世纪现代的封建礼教维护者—鲁四老爷的形象。他在恪守封建教条,用礼教杀人这一点上与上述人物是相同的。这一人物性格的特点是不动声色,在踱方步,皱眉,三言两语的告诫中,就可以逐步毁灭一个勤劳、善良而又倔强的劳动妇女的生命,他没有暴怒,也没有毒打,他是一把软刀子,祥林嫂即是在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文化的迫害下,不声不响地离开了人间。 5.《祝福》的深刻之处还在于从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关系中,结识了阶级的对立与迫害,写出了收封建礼教迫害最深的是广大劳动妇女。鲁四老爷与王玉辉同样遵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教条,但是王玉辉却不折不扣地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因而时感内疚,有时见了别的戴孝的年轻妇女,便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开”,使人感到这个人物既可恶又有几分可怜。鲁四老爷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维护礼教却是为了损人利己。他用“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等罪名从净胜上给祥林嫂以巨大压力,使她老老实实供自己剥削、奴役,当祥林嫂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神情恍惚,手脚迟钝,失去了供剥削、奴役的条件时,他便将一脚踢开。故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迫害,渗透着一种对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深刻关系。
6.我国古典小说中揭示了一些列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的形象,这是鲁迅的小说创作继承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精神上与《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他们都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家庭,都是这个封建社会的逆子。他们反对礼教,蔑视等级制度,敢于向世俗陋习挑战。在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时,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狂态”。狂人的性格中,既发扬了杜少卿、贾宝玉的性格中积极的主导的一面,又熔铸了西方激进时的“摩罗”诗人拜伦等勇于反抗进取的斗争精神。
12
7.《红楼梦》“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摆脱俗套”,打破传统和《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儿多讽”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风格,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也有较大的影响。
(1)鲁迅的小说打破了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旧框框,充分结识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
(2)鲁迅先生的小说没有旧小说中粉饰现实,迎合小市民区委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俗套,而是像《红楼梦》那样,敢于写出旧社会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悲剧,从而激起人们对旧制度的强烈愤恨。 (3)鲁迅先生的小说同《红楼梦》一样、创造了一种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它们可说是小说与诗的结合。 8.鲁迅笔下人物性格的复杂、丰富性,往往表现出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从表层看是一个迫害狂,而深层显示出的却是一个对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有着深刻认识的清醒的战士。《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既有穷酸、迂腐可笑的一面,又有善良、真挚、值得同情的一面。《弟兄》中的张沛君既是“兄弟怡怡”的典型,在弟弟靖甫得了病后,又做了一个苛待侄儿的梦。《伤逝》中的子君曾勇敢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但结婚后又不自觉地将自己拴在涓生的衣襟上,她最初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最后又回到了那个吃人的牢笼。《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一个游学在外“吃洋教”的“新党”,但祖母去世时,丧葬仪式可以依族人们的要求一切“照旧”,先前很有些愤世嫉俗,后来却做了杜师长的顾问,躬行自己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至于著名的阿Q,既沉醉于可耻的精神胜利法,又向往革命造反,既严于“男女之大防”,却又不忍不住调戏小尼姑,甚至跪下来向吴妈求爱。 9.鲁迅小说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重要人物—我,在多数作品中,“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形象,其内心活动也是极为复杂的。
(1)《祝福》中的“我”是是一个新派人物,同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话不投机,却十分同情被鲁四老爷撵出门的祥林嫂、但同情中有“敷衍”,对“魂灵”、“地狱”的有无,用“说不清”三个字搪塞。搪塞、敷衍之后又感到“不安”,由不安到逃避,逃避中夹带着自嘲。当听说祥林嫂死去了时,“我”先是“惊慌”,继之以“宽慰”“轻松”,偶然之间又似乎有些“负疚”。最后是“激愤”,因为“我”毕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之死,表现出无比的愤慨。
(2)《故乡》中的“我”,思想感情也是相当复杂的。回忆中童年时温馨如春的美丽的故乡,与现实中在严寒笼罩下荒凉萧索的故乡的鲜明对比,引起了“我”的情感变化。先是悲凉失望:“这不是我二十年来记得的故乡?”到家后母亲提到闰土时又涌现出美好的回忆,透露出一丝希望: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的形象,新鲜有趣的生活,使童年美丽的故乡又回来了。见到闰土既吃惊又失望,一声“老爷”在两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可悲的厚障壁,二千年来故乡已将闰土压成木偶人了。但在下一代水生和宏儿的纯真友情中又看到了希望,最后是对希望的超越:“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经过的这样一个由失望—希望—再失望—再希望—超越希望的感情变化过程,与作者前期的思想历程是基本一致的。
10.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杰出意义在于通过短小的篇幅,用有限的文字揭示出我们社会、民族的大悲剧。《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正是我们民族的悲剧的深刻写照。在血和泪的现实生活面前,鲁迅先生十分厌恶粉饰现实的“大团圆”文学,在他笔下涓生、子君没有团圆,祥林嫂和她的丈夫、儿子没有团圆,华家父子、夏家母子都没有团圆,也不可能团圆。鲁迅先生作品中唯一的一次“大团圆”文学是阿Q枪毙的时候,这个“大团圆”的结局,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以及粉饰现实的作品的一个强有力的讽刺。 鲁迅既继承了曹雪芹敢于写悲剧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有所发展。鲁迅的悲剧意识较曹雪芹更为强烈、深广。曹雪芹眼看自己生活的那个家族的崩溃、没落,深感无力回天,着眼的只是那个阶级的命运。而鲁迅是毫不可惜自己所出身的那个阶级的溃灭,他着眼的是二十世纪初列强瓜分下祖国民族的命运、前途:中国人向何处?因此,鲁迅的悲剧意识有强烈的现代性。他纵观古今,放眼世界,呼唤的是“现代”中国的“国魂”,批斗的是不长进的国民性,向往的是一个没有吃人的真的人的社会。
11.鲁迅的小说同《红楼梦》一样、创作了一种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它们可说是小说与诗的结合。《红楼梦》的诗、词完全溶化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中,使作品洋溢着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从环境和人物性格描写中显露出一种内在的诗的意蕴,令人玩味。如林黛玉的性格与潇湘馆的13
诗的气氛即是一例。鲁迅的小说都是短篇,却也往往能用极精炼的笔墨点染出人物与环境的神韵,而那抒情的语言,更增添了作品诗意。他的有些作品如《伤逝》、《故乡》、《社戏》、《祝福》、《孤独者》等可以说就是有没的抒情诗篇。即以《故乡》为例,开头由“阴晦”、“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渗透出一种诗的氛围,在情节开展中又描绘了一幅饱含诗情的少年闰土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最后,作品又在充满哲理诗的意味中结束。故《故乡》可说是在诗的意境中展开故事的。由此看来,鲁迅的小说不是以工笔画似的细腻逼真的描写见长,而是以写实与写意、情与境的融合取胜,它所创造的诗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空间,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12.“戚而能谐”的讽刺艺术在鲁迅小说中表现为令人沉痛的悲剧因素与使人发笑的喜剧因素的巧妙结合,在一系列的喜剧性的情节中,贯穿着人物的悲剧命运,这典型地表现在《阿Q正传》、《孔乙己》这一类作品中。穷酸、迂腐的孔乙己已潦倒一生,最后不知所终,命运是悲惨的,然而他的性格、言行又那样引人发笑,咸亨酒店的酒客们也时常故意逗他引起“哄笑”。在这不断的喜剧性的哄笑声中,孔乙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在这不断的哄笑声中,我们沉痛地触摸到了酒店中那一群精神麻木的人们的灵魂;但是在这不断的哄笑声中,我们深深体味到了作者那极其而悲哀的心情。
“婉而多讽”在鲁迅的作品中则表现为让讽刺完全寓于场面描写和情节的发展中,力避作者站出来对讽刺对象作解释或说明性的叙述,而是以人物自己语言和行动的自相矛盾来构成喜剧性,达到“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的艺术境界。这在《幸福的家庭》、《肥皂》、《高老夫子》、《离婚》等作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肥皂》中以四铭买肥皂引起的纠葛为线索,将四铭一伙道学家的丑恶灵魂揭露无遗。他们表面上冠冕堂皇,搞什么移风文社,要力挽颓风,似乎以天下为己任。实际上心怀鬼胎:“不是骂十八九岁的女学生,就是称赞十八九岁的女讨饭”。四铭买肥皂的动机同那一般光棍流氓的心思毫无二致。然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细节以及几个场面而自然流露出来的。
13.用对比手法,揭露事物的矛盾,以形成强烈的讽刺,是鲁西南的小说同《儒林外史》的另一个共同特色。《儒林外史》中通过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来揭露其脸相给以深刻有力的讽刺的地方很多。用对比的手法形成讽刺,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言行对比、表里对比、名实对比、幻想与现实的对比等等;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对比,形成强烈的喜剧性。
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即是用幻想与现实的对比,名与实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喜剧性的一个代表。这篇作品写于1924年2月,当时在帝、官、封残酷统治下的旧中国,军阀混战,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妻离子散,到处充满痛苦与不幸,而某些人却故意粉饰太平,竭力宣扬当时并不存在的所谓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这篇作品的主人公—一位生活并不幸福的文人,为了捞几文稿费维持最低的生活,不得不迎合“幸福月报社”的要求写一篇《幸福的家庭》的小说。不幸的人要虚构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讽刺。
14.写实是讽刺的基础,讽刺离不开写实,这正是鲁迅先生对现实主义的讽刺艺术所做的科学概括。恰恰是在“写实”这一基本点上,《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达到了现实主义基础上的统一。而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所继承和发扬的也正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光荣传统。当然,同是现实主义的杰作,它们所现实的风格特色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作品主要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以扣人心弦的悲剧为其特色;有的作品则是主要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所以,以动人的讽刺喜剧为其特色。从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来看,《红楼梦》可说是悲剧美的高峰,《儒林外史》则是喜剧美的代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兼有二者之长,可说是“悲喜交集”。既有《祝福》、《伤逝》式的悲剧美,也有《肥皂》、《高老夫子》式的喜剧美,更有《阿Q正传》式悲喜交错,用喜剧形式解释悲剧实质的杰作。
15.悲喜剧的作用,鲁迅先生深刻指出:“悲壮滑稽”,“都有破坏性”。这正是《红楼梦》、《儒林外史》的伟大价值所在,也正是鲁迅先生肯定并发扬它们的悲、喜剧精神的原因。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他所创造的悲、喜剧对旧世界的破坏性比他的先辈们更巨大、更彻底。
第十一章 鲁迅小说的特色
14
1.从整体上看,鲁迅的小说有这样显著的特征:情节单纯、蕴含丰富、篇幅短小、意味深长、有历史的深度、哲理的精辟、诗的意趣。
2.鲁迅创作小说在艺术构思时,高瞻远瞩、熔古铸今,以“立人”、“吃人”为中心,着眼于人们心灵的改造,所以开掘深、立意新。
3.“五四”时期,提倡老劳工神圣,不少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竞相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中人力车夫是颇受关注的题材。历史证明鲁迅的《一件小事》意味深长、更耐人寻味。它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人力车夫不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人物,而是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上,它不是令人同情、怜悯的可怜虫,而是令人赞美、崇敬的高大艺术形象。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中国,是破天荒的创举,因此,作品有深度、有新意、艺术上也不落窠臼。《一件小事》高于其他同类作品,显示思想深度和“五四”时代精神表现在:(1)作者通篇运用对比手法,讲“我”这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同人力车夫进行鲜明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我”同人力车夫思想境界高下、美丑的巨大差别。从对比中体现出劳动人民崇高的品质,高大的形象,并榨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心理和“皮袱下面藏着的小米”。(2)作品前后将“一件小事”与当时所谓的“文治武功”“国家大事”进行对比,指出“国家大事”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而“一件小事”却将“我”从坏脾气里脱开,从而肯定了“一件小事”,否定了“国家大事”,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政治立场。(3)作品通过“我”与车夫的对比,不仅使“我”看出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教我惭愧”,而且“一件小事”成了促成“我”前进的动力,它“催我自新”,“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一件小事》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时代精神,是当时同类作品所难以企及的。题为《一件小事》,其实却是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大问题。
4.同是描写个性题材的题材,胡适的《终身大事》与鲁迅的《伤逝》的思想差距,也是不可以道里计的。 (1)独幕剧《终身大事》提出了“五四”时期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田亚梅的初中普表现出对封建包办婚姻、对封建迷信以及旧的习俗的不满和反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五四”时期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反封建精神。但剧本的反封建内容却是相当浅薄的,艺术形式也比较简单,既没有什么尖锐的冲突,也没有什么动人心弦的情节。矛盾的解决也是轻而易举的:田亚梅“暂时”出走了,而且走得很阔气。其次,田亚梅只是暂时告辞了父母,并未与封建家庭决裂。
(2)《伤逝》形象地揭示出:没有整个社会制度的改革,离开了政治、经济上的解放,孤立地追求个性自由婚姻自主,以为只要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即可实现妇女解放,这不过是主观幻想而已。同时,作品还指出:“人比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如果“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也难以导致悲剧的结局。
5.鲁迅的小说之所以开掘深、立意新,主要是因为他在构思时高瞻远瞩,熔铸古今,他是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从现实与历史血肉相连的深度来认识、分析、发掘事物的内在本质,铸造艺术形象的。 “立人”,“吃人”这是鲁迅考虑中国问题的两个基本点,也是他们创作时进行艺术构思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着眼于人们心灵的创造,而改造人们心灵的目的是在改造社会。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上站的高、看的远,开掘深,即是是描写同样题材的作品,他也往往能翻出心意,高人一等。
鲁西南小说历史的深度,立意的新颖和它的另一特点哲理的精辟密切联系着的。作者在深入观察,认识生活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感受。这种独特的发现、感受通过提炼、升华,渗透在人物性格或整个作品的形象中,甚至成为作品的灵魂。它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使读者从中认识到某些生活的真理,读后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这种发人深思的哲理常常以言简意赅的警句形式表现出来,如《故乡》的结尾和《在酒楼上》“我”与吕纬甫邂逅时,吕纬甫对“我”讲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语。
6.鲁迅小说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是:古今中外,为我所用,打破旧套,力求创新。写真实,抒真情,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神似,以形写神,景随人出,景人相映,以小见大,以实显虚,因此,水平高,成就大,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鲁迅的小说创作起步是借鉴外国文艺,落脚点却落在民族文化上。无论是借鉴外国文学或是继承传统,都是以我为主,有拿来,汲取、批判继承的宏大气魄,有消化、吸收一切营养的良好的肠胃。故他能将果戈里含泪的笑,安特莱夫的象征与写实相调和等与《红楼梦》的“如是描写,并无讳饰”、《儒林外史》的“戚15
而多谐,婉而多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高瞻远瞩,熔古铸今,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眼前的现实结合起来,创造出卓越的典型形象来。众所周知,《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对果戈里的同名小说有所借鉴,而狂人这一形象在内在精神上对杜少卿、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所继承,但《狂人日记》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是一个创造。狂人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典型。它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块基石。鲁迅的《狂人日记》之所以不同于果戈里的同名小说,是因为他是从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出发进行创作的:鲁迅笔下的狂人之所以不同于杜少卿、贾宝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从今天的现实出发认识、反映塑造典型的。鲁迅描写的是当时中国的现实,它既不是外国的,也不是古代的;他抒发的是自己独有的真实情感、真知灼见,既不是果戈里的,也不是吴敬梓、曹雪芹的。正因为鲁迅能从当时当地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写真实,抒真情,因此他才能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现代个人风格的文学杰作来。
7.(1)鲁迅的小说,一类是侧重描述的,往往含有杂文的讽刺因素,如《阿Q正传》、《孔乙己》、《肥皂》、《高老夫子》、《示众》、《离婚》、《幸福的家庭》等,在艺术构思上接近于果戈里的作品与古典名著《儒林外史》;另一类偏重抒情,往往含有较多的诗的因素,如《故乡》、《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在艺术风格上受《红楼梦》和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较大。而《狂人日记》、《一件小事》、《祝福》、《社戏》等兼有杂文和诗的因素,“释愤抒情”,别具一格。但无论就哪一类作品说,它们都蕴含丰富,意味深长,饱含哲理和诗的意趣。(2)若从人物与故事情节的关系看,鲁迅的小说又可以分为这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环绕人物性格的发展展开故事情节。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白光》、《孤独者》、《祝福》等;一种是以时间为发展线索,在故事情节中着力刻画人物。如《药》、《示众》、《长明灯》、《故乡》、《风波》、《社戏》、《肥皂》等。这两类小说虽然情况有所不同,但着力刻画人物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8.鲁迅小说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的刻画,这不仅符合现代小说这种叙事题材的文艺形势要求,而且也是与鲁迅艺术构思时着眼于“立人”、“吃人”这一指导思想血肉相连的。无论是“立人”、“吃人”,它们的中心都是一个“人”字。故写出现代人的灵魂,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性格,是鲁迅小说创作的一个中心问题。 (1)在塑造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人物时,鲁迅汲取了我国传统画论的精髓,强调神似,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他提出了“形神俱似”的要求。所谓“形似”,是对人物外形和细节的逼真描写,是塑造典型人物的基本要求,也是“形神俱似”的前提;“神似”是要求写出人物由内在的精神特征,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奥秘,显示出“灵魂的深”,是形似的归宿。鲁迅在小说创作中,是不断地实践着“形神俱似”这一高标准的。他在人物创造中绝不忽视“形似”的重要性,甚至连人物戴的帽子、着的衣衫都有严格、准确的要求,丝毫不能走样。(2)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外形描写都极为精炼,他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3)鲁迅刻画人物的外形时,很少孤立、静止地描写,往往是紧扣情节发展的要求,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尤其是从他人的眼中作动态的描写,《故乡》中闰土外貌的变化即是从“我”的眼中反映出来的,从“我”的眼中看到的闰土不仅是外貌,简直是他半生悲惨经历的高度概括。(4)当某一人物的外貌由另一人物反映出时,往往渗透着观察者的感情色彩和个性特征,如《离婚》中爱姑眼中的七大人的肖像,即带有爱姑本人的心里和个性特征。(5)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揭示人物的神态。(6)用富有个性特征的行动和心里来揭示人物的神态。
9.鲁迅从平凡的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使人物典型化,创造典型人物时,大都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是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伟大典型,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模特范儿的。其一,是绍兴周家旧台门里的阿桂或阿贵。其二,是阿贵的哥哥阿有。其三,是鲁迅的亲戚衍太太的之二桐少爷,阿Q的《恋爱的悲剧》的素材即出现在他身上。这种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的熔铸、提炼和升华,作者借用传统国画经验,将它概括成十六个字:“静默观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10.鲁迅创作小说时,往往从大处着眼,而从小处落墨,以实显虚,虚实相映。
(1)《风波》的创作即是如此。它取材于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辫师张勋在黎元洪与段祺瑞闹矛盾时,率五千辫子兵乘虚进入了北京,演出了异常废帝溥仪重新登基复辟的丑剧。但偌大的一个政治事件从何写起,如果正面实写既可以写成一个长篇,也可以写成一个流水账式的空空洞洞没有艺术感染力的短篇。鲁迅巧妙地避开了这两种写法,而是胸怀全局,从大处着眼却从小处着墨,实写辫子,虚写复辟。他抓住航16
船七斤“辫子”的有无这一典型情节大做文章,并生发开去,以实显虚,以小见大,从一条小辫子反映了当时中国旧社会的一场轩然大波。从而使作品凝练、集中、含蓄,篇幅短小而意味深长。
(2)《肥皂》的创作亦是如此。作者通过四铭买肥皂引起的纠葛,展开一系列情节,深刻地揭露了伪道德的丑恶嘴脸和卑劣的灵魂。全篇以肥皂始,以肥皂终,从一小块肥皂入手,反应的却是二十世纪尊孔读经、保存国粹这一复古逆流对新文化运动的疯狂反扑这一历史面目。
11.鲁迅小说的语言可说是千锤百炼的,句中无余字,篇中有余味,善于少中见多,故它凝练、冷隽、贴切、传神,是精粹的文学语言。(1)鲁迅是运用语言的巨匠,他极善于挑选适当的字眼,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尤其是精心挑选恰当的动词,以增强描述的形象。(2)鲁迅运用语言极富独创性、有些普通的字眼,经他精心选用,确实有点石成金的特殊功效。(3)鲁迅的语言有一种匀称和节奏美。犹以《阿Q正传》中间阿Q和小D的一场“龙虎斗”最为典型。(4)在更多情况下,作者往往采取某一语句多次反复、照应的形式,以增强作品内在的节奏感。(5)鲁迅小说的语言之所以凝练、隽永、贴切、传神,是与他反复推敲,精心锤炼分不开的
第十二章 鲁迅小说的新开拓
1.1922年11月,鲁迅创作了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为题材的小说《不周山》,开始了小说创作的新开拓。《不周山》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从“古代”采取题材创作小说的开端;一是开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鲁迅吸取弗洛伊德学说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是《不周山》即《补天》。《不周山》的坚决反封建精神与《狂人日记》是完全一致的,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2.(1)《不周山》的一大特点是既运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揭示创造—人和文学的—的源起,又不为其所拘束,精神分析在作品中并未处于支配地位,而是作为塑造女娲形象的一种手段。作者将古老神话中伟大的人类母亲的形象同现实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欲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伟大中见出平凡,平凡中不失其伟大。而不是像后来某些作者所表现的那样,将性欲作为作品的主导线索或支配一切人物行动的力量,强调英雄人物的人格分裂,一谈到英雄人物的“世俗化”时,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便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平庸和卑劣。(2)作者站在“五四”反封建思想革命这一精神统率下,吸取、溶化精神分析学说中某些合理因素,丰富自己的创作,使艺术方法多样化。
3.鲁迅在杂文中多次涉及潜意识问题,他在1924年3月22日创作的《肥皂》,即是吸取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写作的一篇肌肤特色的短篇小说。在这篇作品中,小小的一块肥皂,集中反映出维护旧礼教的道学家四铭潜意识中的邪念,揭示了在“正人君子”的外衣掩盖下极其卑劣丑恶的灵魂,具有极深刻的象征意味。《肥皂》是一出《儒林外史》式的讽刺喜剧,作者对潜意识心理活动的巧妙运用,更增强了作品的喜剧色彩,它是现实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有机结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潮的有机结合。 4.鲁迅在不少作品中也通过任务的梦境来显示人物潜意识的隐秘——那些被压抑的思绪,从而揭示出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如《野草》中于1925年11月3日创作的短篇小说《弟兄》。
5.若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取材于“现代”题材的新小说作品,那么《不周山》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取材于“古代”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创作。故鲁迅是“五四”文学革命中,历史题材小说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从《不周山》开始,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刻画了一系列古代英雄的光辉形象:女娲、羿、禹、墨子、宴之敖者等。他们都是“中国的灵魂”,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一系列正面形象与《呐喊》中的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闰土、华老栓等不幸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有力地证明着:作者在小说创作中,一方面着力挖掘现代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提出了国民性的改造问题;另一方面,从《不周山》开始,也在努力于我们民族本有的创造力的发掘,以作为振奋民族精神的根基。
6.《不周山》在艺术上也有独特之处。它不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调,而是以浪漫主义艺术方法为主进行创作。作者在极其简略的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发挥巨大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用宏伟的气魄、如椽的巨笔,塑造了一个以宇宙为背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人类伟大母亲的形象,热烈歌颂了中华民族从古以来就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创造精神和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不惜牺牲自我的高尚品质。这与作者过去创作的小说迥然不同。《不周山》的创作意图是不仅要解释“人”的缘起,还要解释“文学”的缘起。
7.以《不周山》为起点的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断断续续进行了十三年,最后以《故事新编》为书名,193617
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小说八篇,其中《补天》(即《不周山》)、《奔月》、《铸剑》三篇写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曾分别发表于《晨报四周年纪念增刊》及《莽原》半月刊。写于1934年——35年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五篇,除《出关》曾发表于1936年1月出版的《海燕》月刊第一期外,其余各篇均未在报刊发表,直接收入本书。
8.从1922年冬开始写作到1935年底编定书成,《故事新编》的创作贯穿作者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但同作者其他作品集不同,《故事新篇》不是一句写作时间的顺序,而是按照故事内容的历史时期的先后编排的。前期的三篇,虽然有着强烈的表现意义,但《奔月》、《铸剑》多少流露出一丝孤寂、低沉的心绪,而后期的五篇有所不同,充满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洋溢着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故事新编》的内容可用这样两句话概括:发扬民族正气,刨坏种的祖坟。
9.由于《故事新编》中的八篇作品分别取材于神话、传说及某些史实,所以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补天》、《奔月》是神话、传说的演义;《理水》是史实、传说的演义;《非攻》、《采薇》《出关》基本上是史实的演义;《铸剑》近于历史传奇;而《起死》则更像一部富有哲理意义的独幕讽刺喜剧。而就作者处理史料的具体情况看,八篇作品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史料的“铺排,没有改动的”。如《铸剑》。一类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如《起死》;一类是“古今交融”,将神话、传说、史实与现实融为一炉。如《理水》、《采薇》等,这一类作品较多。
10.“只给铺排,没有改动”,是指作者在创作时较为严格地遵循原作的主题、人物、情节,给以铺叙编排,而没有改变原作的基本内容。《铸剑》的故事出自相传为曹丕所著的《列异传》及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铸剑》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原作的内容,而且写出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扩大、深化了原作的主题,赋予了它以新生命。
(1)《铸剑》刻画了眉间尺、宴之敖者的鲜明性格,描绘了国王、往后以及王妃、大臣乃至弄臣的群像。《铸剑》的最大成功是创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者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铸剑》的突出特色之一是揭示了宴之敖者的精神世界,并通过他的精神世界的揭示、扩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铸剑》作为一篇历史小说,虽然作者“只给铺排,没有改动”,但既然是一篇艺术创作,它就不可能没有虚构。这些艺术虚构虽然不是史料上的记载,却是从历史真实出发在当时完全可能发生的事实,人们读来感到真实,合乎情理。
(3)《铸剑》可以说是一首充满悲壮美之美的诗篇,而“三头相斗”的场面及四首古怪难懂的歌词不仅增添了它的诗情,也更抹浓了作品的传奇性和浪漫主义色彩。
11.《起死》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叙事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却不过信口开河。”故《起死》可以说是一个作者虚构的“独幕喜剧”,它深刻地揭露、辛辣地讽刺了庄子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唯无是非观。宣扬无是非观的庄子,却要请巡士来判是非,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绝妙讽刺。《起死》是一个寓真实于荒诞之中的故事,但它的创作“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作者是受到《庄子·至乐》篇的诱发而驰骋想象创作出来的。
12.将《起死》同《庄子·至乐》篇加以对照,便可以看出《庄子·至乐》篇中的某些情节只是作为《起死》的引线,也可以说是作者创作《起死》提供了艺术想象和构思的某些条件,至于《起死》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却与《庄子·至乐》篇没有打的关系,而是作者浮想联翩,“随意点染”,艺术想象的产物。庄周这个任务是历史上实有的哲学家,而《起死》中的情节却是虚构的,故很难说《起死》是一篇合乎文学概论上要求的历史小说,坐着的成功之处在于用虚构的一个荒诞的故事,再现了庄周精神世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唯无是非观,从而将二千年前的古人写得栩栩如生,达到了借古讽今的目的。
13.作者巧妙地将庄周这个人物安放在一个矛盾重重、进退失据的是非圈子里,用他自相矛盾的言行,逐步深入地揭露他的唯无是非观的荒谬和虚伪,使之现出丑恶的原形。作品从三个具体问题入手,来展开对庄子的刻画的。(1)庄周一方面说:“活就是死,死就是活”,另一方面半路上见了髑髅却又认为他确实是私人的枯骨,并召来司命大神将髑髅复活过来,而且一再向那个汉子声明:“你已经死了五百年了”,“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人给你活转过来的”。可见,“死”、“活”是界限分明的。如果真认为“死”就是“活”,那么髑髅就等于是活人一样,庄周也就用不着请司命大神来复活了。(2)庄周一方面说“奴才就是主人公”18
(即主人公也就是奴才),另一方面,当他被一群鬼纠缠时,却又抬出了他心目中最大的主子——楚王来镇压小鬼,说“楚王的圣旨在我头上,更不怕你们小鬼的起哄!”可见,在关键时刻,主子和奴才是有区别的。(3)庄周一方面说,当巡士帮赤条条的汉子向他讨一件衣裳遮羞时,他又说“我这回要去见楚王,不穿袍子,不行,脱了小衫,光穿一件袍子,也不行”。可见,在这时的庄子看来,逼近是“有衣服对,”而且,只穿一套衣服不行,还要配套。(5)最后,庄周是宣扬“无是非观”的,但是当那个赤条条的汉子部分青红皂白硬是要他赔衣服、包裹、雨伞时,他无可奈何,只得掏出警笛,请巡士来辩明是非,可见,一切事理都是有是非曲直的。作者即是这样通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将庄周的“无是非观”的虚伪、荒谬揭露无遗。
14.《起死》与《故事新编》中的其它作品相比较,颇为独特。
(1)就其内容看,颇似一个借古讽今的寓言故事。庄周的文章用语言的格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起死》采用寓言的形式,寓真实于荒诞,以荒诞表现更大的真实,从这一点看,也可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从另一角度看,《起死》又恰似一个独幕讽刺剧。它用人物的对话和“舞台指示”展开情节,有尖锐、紧凑而富讽刺性地喜剧冲突,在令人发笑的喜剧冲突中战士人物性格的重重矛盾。鲁迅曾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起死》正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唯无是非观”的丑恶本质撕破给人看,在一连串的笑声中,让表面超然物外的庄子现出为统治者所用的原型。
15.《理水》即是作者“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炉”这一类作品的代表。《理水》写的是距今约四千年前,我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大禹治水的故事。它不同于《起死》,不仅主要人物在历史上实有其人,而且大禹治水这一主要情节线索也有充分的史料依据。《理水》是从大量的史料出发,将禹作为历史上的主要英雄来赞颂的。禹的治水事迹没有虚构,可说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但《理水》又不同于《铸剑》,它虽然有充分的史料依据却不是史料的“铺排”,而是在史料的基础上揉进了大料的现实生活内容,使作品显示出与一般历史小说不同的特色。这在第一二章中尤为突出。在禹正式出场之前,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描写了“文化山”上一群卑劣无聊的名流学者及搜刮民脂民膏的反动官员的活动。作品中所描写的“文化山”上的那一群学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模范儿的,他们的言行都有充分的现实依据。鲁迅一向憎恶那些鄙视劳动人民,有意无意向统治者献媚的文人,故在创作《理水》时,信手拈来地将他们揉进作品中,作为禹的主要对立面来加以辛辣的讽刺。同样那“两位”考察水灾的大员,也是现实生活中国民党反动派官僚的缩影。《理水》的创作,就是人物禹的实际来说,可谓“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而就某些次要人物和情节来说,它又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甚而至于是“信口开河”。
16.题为《理水》,作者却没有用很多篇幅去描写禹如何治水的详细过程,而是围绕着大禹治水的一系列斗争,着眼于禹的精神和品质的歌颂,及对形形色色的反面人物的揭露批判上,以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从整个作品看,作者是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从正反的鲜明对比中,通过场面描写,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禹高达的形象。至于禹将个人置之度外,数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过程,则是通过禹太太闯水利局的一段插曲及禹后来的追叙交代出来的。禹太太虽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人物,但却从另一角度对禹的形象作了有力的烘托。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禹这一高大的英雄形象自然是作为“中国的脊梁”来刻画的。与《补天》、《铸剑》等比起来,《理水》揉进去了大量的现实生活细节,其所占的篇幅几乎将近一半。它不是古人古事的现代化,而是今人今事的巧妙穿插,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古今交融”。它是史料、传说与现实的巧妙融合。作品内容的古今交融,人物刻画的正反对比、铺垫烘托,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是《理水》的重要特色。这些特色小说突破了一般历史小说的框架,再一次显示出作者艺术创作上的独特性。
第十三章 《故事新编》的特色
1.《故事新编》的一大特色是“油滑”。所谓“油滑”是指在古人古事的描写中,巧妙地揉进去了不少今人今事,穿插了某些喜剧性的现代生活细节与词汇,构成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故事新编》从第一遍《补天》开始就出现了“油滑”,以后“油滑”便几乎伴随着每一篇作品的创作,成为贯彻始终,并与其他历史小说显然不同的特色。从《故事新编》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油滑”主要是表现在反面人物或落后人物的刻画上。这些形象虽然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依据的,但作者一旦将他们揉进作品后,便成为某19
种艺术典型,获得了普遍的意义,从而与现实中的原型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将他们揉进作品时,又明确地划分出了一条古今的界限,使读者一眼便能看出它们并不是古人古事,不至于产生以今人代替古人,或使古人现代化的特点。作者的这种古今交融的写法,在艺术上的却是一个创造,但是这种写法也只有本人能够运用自如,他人是不易学到的。
2.《故事新编》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浪漫主义倾向十分鲜明、突出。
鲁迅早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倡导者。1903年他写了肌肤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的《斯巴达之魂》。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呐喊》、《彷徨》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比较来说,《故事新编》中的浪漫主义较前二者更为集中、突出。《故事新编》中的有些作品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补天》、《奔月》、《铸剑》、《起死》;有些作品基本上是现实主义,但也不乏现实主义色彩,如《理水》、《非攻》、《采薇》、《出关》。浪漫主义在《故事新编》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故事新编》中不少篇章取材于神话传说,如《补天》、《奔月》、《铸剑》、《理水》。《故事新编》直接取材于神话的篇章,不仅继承了它的浪漫主义,而且作者借助艺术想象和极度的夸张,进一步丰富了神话传说的内容,使浪漫主义得到更充分的表现。《铸剑》的材料来源于《列异传》或《搜神记》,原故事虽有着一定的传奇性,但只是一个轮廓。作者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艺术加工后,增强了不少神异奇特的情节,使它的传奇性得到充分的表现。《铸剑》中三头相斗的场面及四首古怪的歌谣,使作品显得更为奇特、浪漫,而人物的反抗精神,作品的复仇主题也随之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起死》中一堆枯骨居然复原为血肉之躯,并且与庄周进行了激烈得争吵,共同演出一幕不可多得的讽刺喜剧,这可说是现代的新传奇。
二、正面人物塑造的理想主义
与《呐喊》、《彷徨》比较起来,《故事新编》的突出特色是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的形象。这些人物的创造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作者从几个方面突出描写了这些人物的光辉形象。
(一)奇特的外貌与雄伟的气概。从《故事新编》整个来看,应该说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肖像描写是不多的,但是寥寥几笔的勾勒已经显出了与众不同的气概。
(二)非凡的才能。《故事新编》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他们或者能开天辟地,或者能改天换地,或者能力挽狂澜,作中流砥柱。女娲能炼五色石补天,搏黄土造人;羿的神力能射日,为民除掉封豕长蛇;禹能驯服滔天的洪水,救民于水火中;宴之敖者却能使砍掉的人头唱歌,为万民除害报复。这些人物既是超人的非凡英雄,又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抗强暴、战胜邪恶的强烈愿望。作者在塑造他们时,既强调了他们超人的一面,又突出了他们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一面,他们是根植于人民生活土壤中的巨人形象。
(三)崇高的品德,美好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女娲为了救助人类,炼石补天,日夜辛劳,用尽了自己的全身力气,终于累死在补天的活动中;羿为民除害,射尽了封豕长蛇,文豹黑熊,最后妻子奔了月,只剩了一个孤寂的自己;禹为了治水,新婚四天就离开了妻子,治水十三年,数过家门而不入;宴之敖者为千百万被压迫的人民复仇,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些人物完美的品质,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追求。
三、奇妙的想象、联想和极度的艺术夸张。
奇妙的想象、联想和艺术夸张是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故事新编》中它们鲜明地体现在一些富神话传奇色彩的篇章中。就《故事新编》整个创作来说,作者敢于突破一般历史小说创作的框架,采取古今交融的写法,在古人古事中揉进不少今人今事,这本身即是大胆驰骋想象、充分发挥联想的结果。是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这种突破古今界限,古中有今的奇妙构思,使人们大开眼界,获得一种新的艺术享受,进入一个新奇的艺术境界。
奇妙的想象、联想是与极度的艺术夸张紧密联系的。作品中的艺术夸张不仅表现在正面英雄人物的雄奇、伟美、理想化上,而且也表现在被嘲讽对象的漫画化上。《起死》中突出章子思想上唯无是非观的荒谬的一面,给以夸张的描写,使之洋相出尽,充满喜剧性。《出关》中一再强调老子“好像一段呆木头”的夸张描写。乃至《理水》中“文化山”上的一群学者,《采薇》中的小丙君、小穷奇,《铸剑》中一群混用的 王妃、大臣,都无不具有因艺术上的夸张而带来的喜剧性。
20
第三篇: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篇1
五年级上学期学了《鲁迅和时间》,有一次做功课到夜深,朦胧中鲁迅来到我身边,和我进行了一次对话: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说:“为了考个好分数、进个好学校,我们已经把海绵里的水都挤干了。”
鲁迅说:“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平均每年写作35万多字。”我说:“我把看电视逛街游玩的时间都用在了作业上,平均每周完成作业1.5万字。”
鲁迅说:“我弃医从文,要唤起国人的灵魂的觉醒。”我说:“爸妈要我少看闲书,主攻数学,换取美好的‘钱’程。”
鲁迅说:“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我说:“童年,每人只有一次,给‘勤勉’的孩子压下一幅重担,给‘懒散’的孩子留下一分欢乐。”
一觉醒来,我发现鲁迅不见了,刚才只是做功课累了,连衣服都没脱,像个战士伏在战壕里打了一个盹……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篇2
今天,我做了个梦,在梦里,我遇到了鲁迅先生,并且和他畅谈一番。
我们在烛光依稀的房间对起话来:“鲁迅先生,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希望您能给我讲讲您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的。”
鲁迅先生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嗯,孩子,我的成功在于珍惜时间,因为我相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在我的一生中,我时时刻刻都在和时间赛跑,当别人去喝下午茶时,我就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看书;当别人找我聊天时,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我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他说:‘哎,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了吗?’……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我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
听了鲁迅先生的话,我若有所悟,但内心仍有疑问:我都像先生说的这样做过,但为什么没成功呢?
鲁迅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可能是珍惜过时间,但你坚持的时间又是多久呢?成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是要经过岁月的见证,永恒的认可。而我的成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我的成功是我坚持一生才得到的。在我的一生中,我没有放弃过任何能抓住的时间。你是21世纪的孩子,我想你应该知道,在我临终前三天我还替别人翻译了一本苏联小说的序言,现在你应该领悟到成功的要诀了吧!”
我听了先生的话,茅塞顿开,明白了先生成功的“捷径”——珍惜时间,并且持之以恒。我也要像鲁迅先生那样,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也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篇3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我想对先生作出的评价。
先生生于1881年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中。这个家族在镇上可算是名门世家,但在先生十五岁那年,家道中落:在京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恰逢父亲身患重病,不治身亡。
从大户人家没落为贫苦人家,周遭人看他的眼光以及对他的态度从羡慕、巴结到后来的鄙夷、冷淡。这个十五岁的少年过早的体会到了中国当时的冰冷与黑暗,他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没有真诚可言。直到多年后,先生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18岁的鲁迅先生,揣着母亲为他四处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乡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期间,先生阅读了许多外国文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特别是经赫胥黎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先生意识到世界充满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想要生存、发展,就要有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不能任凭欺凌。
因为成绩优异,先生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出国留学的机会。1902年,先生东渡日本,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之所以选择学医,是因为先生意在医治像先生父亲那样为庸医所害的病人。使中国人去掉“东亚病夫”这块牌匾。
可在经历一些事后,先生彻底改变了学医的想法。
“你改悔罢!”作为弱国子民,在日本,经常会受到具有极道思想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先生的解剖学成绩优异,便被某些同学怀疑被泄题。这使先生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更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先生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人杀头,可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在一旁看热闹,这使先生受到了极大地的刺激。先生意识到,要想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首先改变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而文学是最能触动人的精神的。于是先生果断弃医从文,以笔为针,以墨为药,并在此后的一生中为救治中华民族麻木的心而奋斗。
先生的作品,我有幸拜读过几部,短篇如《狂人日记》,中篇如《阿Q正传》,散文如《朝华夕拾》。由于读时年少,且大多精力与时间不在读书上,所以对于先生的作品不甚理解,只有一种盲目的追崇罢了。但《狂人日记》尤使我记忆深刻,所以特将它拿出来说一说。
《狂人日记》是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在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白话文,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我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时还觉得很恐怖,但在后来的反复研读中,我逐渐领会到了其文的真正含义,也不得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狂人日记》主要讲述一个年轻人脑袋犯病,得了臆想症,他认为他处在一个吃人的世界里,这里没有信任,只有“吃”与“被吃”……
我认为先生并不是想写一篇关于臆想症的文章,其真正意义在于批判这个“吃人”的社会!
在“狂人”眼中的黑暗社会与先生所处的社会何其相似!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似乎连亲人都想着“吃掉”对方,人们之间只有“吃”与“被吃”两种选择。“狂人”因勇于抵抗他所处的“吃人”的世界,因此被当作疯子,而那个年代敢向封建思想发起挑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们又何尝不被当作疯子?
“救救孩子!”这是“狂人”所说的话,也是先生想对这个悲凉的`世界所说的话:将中华民族的未来从这泥潭中解救出去。
阅读先生的文章,犹如与先生对话,在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先生对于革命事业的热情,以及那黑暗世界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篇4
在历史的银河中,闪耀着许多光彩熠熠的星辰。一颗明星,就是一座照亮后人前进的灯塔。于是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在历史的太空,去寻找那一颗星。
我四处寻找着,忽然,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位穿黑色长袍的先生正在桌上埋头写作。我走过去,他似乎也被我惊觉了,慢慢地抬起头来。他的脸好瘦,黄里带白,头发一根一根地直竖着,那胡须十分引人注目,像隶体“一”字,竹枝似的左手指夹着一根纸烟。噢,没错,就是他——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也看见了我,微笑着招我走近他,我此刻感觉到他真的是那样慈祥和蔼。
我们在烛光依稀的房间对起话来:
“鲁迅先生,我是21世纪的,虽然我与您相隔近百年了,但是我非常关注您,这次非常荣幸能与您交谈,希望您能给我讲讲您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鲁迅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嗯,孩子,新一代是祖国的命运,是祖国的灵魂,能培养新一代是我们上一辈荣幸。”
鲁迅先生的话里使我感受到了一份亲人般的关怀,这使原有一丝害怕的我变得稳定自若。我细心地倾听鲁迅先生给我讲的“成功秘诀”。
“我的成功在于珍惜时间,因为我相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如果你松松散散地过日子,当你回首过去你会发现你过去犹如行尸走肉,没有前进的目标,更不用说有前进的动力。我在我的一生中,时时刻刻我都在和时间赛跑,我不容因自己的松散而在这场比赛中落后,我坚信,只有自己做好了才是胜利的唯一途径,所以我一直都坚持不懈。正如每当别人去喝下午茶,我就独自一人坐在角落看书,又如当别人找我聊天或闲扯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也毫不客气地对他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我可以说我是问心无愧了。”
听了鲁迅先生的话,我仿佛有所感悟,但内心仍有疑问:我曾经都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做过,但为什么我没成功呢?
鲁迅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可能是珍惜过时间,但你坚持的时间又是多久呢?成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是要经过岁月的见证,永恒的日认可。而我的成功也不是我一天两天去珍惜时间所得到的结果,我的成功是我付出了我一生的代价才得到的。在我的一生中,我没有放弃过任何能抓住的时间。你是21世纪的孩子,我想你会知道,在我临终前三天我还替别人翻译了一本苏联小说的序言,这你应该领悟到了成功的要诀了吧!”
“鲁迅先生,请问……”当我再想问鲁迅先生时,他突然消失了。
在与鲁迅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谈话”中,我好像明白了鲁迅先生他成功的“捷径”,它使我终于明白成功是靠我们去争取,靠我们用时间去拼搏。鲁迅先生他的话使我知道了去拼搏的“子弹”——时间,是要我们珍惜的,也唯有我们去珍惜我们才有胜利的希望。
第四篇:我与鲁迅对话
在历史的银河中,闪耀着许多光彩熠熠的星辰。一颗明星,就是一座照亮后人前进的灯塔。于是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在历史的太空,去寻找那一颗星。
我四处寻找着,忽然,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位穿黑色长袍的先生正在桌上埋头写作。我走过去,他似乎也被我惊觉了,慢慢地抬起头来。他的脸好瘦,黄里带白,头发一根一根地直竖着,那胡须十分引人注目,像隶体“一”字,竹枝似的左手指夹着一根纸烟。噢,没错,就是他——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也看见了我,微笑着招我走近他,我此刻感觉到他真的是那样慈祥和蔼。
我们在烛光依稀的房间对起话来:
“鲁迅先生,我是21世纪的,虽然我与您相隔近百年了,但是我非常关注您,这次非常荣幸能与您交谈,希望您能给我讲讲您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鲁迅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嗯,孩子,新一代是祖国的命运,是祖国的灵魂,能培养新一代是我们上一辈荣幸。”
鲁迅先生的话里使我感受到了一份亲人般的关怀,这使原有一丝害怕的我变得稳定自若。我细心地倾听鲁迅先生给我讲的“成功秘诀”。
“我的成功在于珍惜时间,因为我相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如果你松松散散地过日子,当你回首过去你会发现你过去犹如行尸走肉,没有前进的目标,更不用说有前进的动力。我在我的一生中,时时刻刻我都在和时间赛跑,我不容因自己的松散而在这场比赛中落后,我坚信,只有自己做好了才是胜利的唯一途径,所以我一直都坚持不懈。正如每当别人去喝下午茶,我就独自一人坐在角落看书,又如当别人找我聊天或闲扯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也毫不客气地对他说 :“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我可以说我是问心无愧了。”
听了鲁迅先生的话,我仿佛有所感悟,但内心仍有疑问:我曾经都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做过,但为什么我没成功呢?
鲁迅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可能是珍惜过时间,但你坚持的时间又是多久呢?成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是要经过岁月的见证,永恒的日认可。而我的成功也不是我一天两天去珍惜时间所得到的结果,我的成功是我付出了我一生的代价才得到的。在我的一生中,我没有放弃过任何能抓住的时间。你是21世纪的孩子,我想你会知道,在我临终前三天我还替别人翻译了一本苏联小说的序言,这你应该领悟到了成功的要诀了吧!”
“鲁迅先生,请问„„”当我再想问鲁迅先生时,他突然消失了。
在与鲁迅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谈话”中,我好像明白了鲁迅先生他成功的“捷径”,它使我终于明白成功是靠我们去争取,靠我们用时间去拼搏。鲁迅先生他的话使我知道了去拼搏的“子弹”——时间,是要我们珍惜的,也唯有我们去珍惜我们才有胜利的希望。
与贝多芬对话
贝多芬,一位世界公认的欧洲音乐史上登峰造极的人物,与贝多芬对话使我明白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有些迷茫:您双耳失聪,感情破裂,生活悲痛,命运,还掌握在自己手中吗?
与您对话,我找到了答案„„
您虽然患有耳疾,但却拥有音乐,音乐让您的思想、情感尽情的在海洋里奔驰,您在这片浩渺无垠的海洋中遨游,于是,一曲《第九交响曲》横空出世了,他的出现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他也获得了释放,将音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虽然生活贫苦,但却有一颗高昂的心,那次您与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一支贵族队伍.。歌德脱帽致礼,而您却站在那,不向他们敬礼。您可知道,这一举动震撼多少人心?不向权贵低头,您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虽然失去了一切“欢乐”,但您却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欢乐。您以一个失去欢乐而创造欢乐的身份告诉我:命运,已掌握在自己手中里。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哦!我懂了!
创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自己。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困难,那时,我们常常怨天尤人,抱怨上天的不公,现在想想,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们才是命运的掌握者:我们无法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我们无法躲避上天送给我们的“厚礼”,却可以将厚礼化整为零;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扩展生命的价值;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却可以塑造自己的人格„„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与李白对话
白兄:
久仰您李太白之名,今日我有幸与您交流真是甚幸。也劳您在百忙之中指教。
近日,我拜读您的大作,深深地为您那“安能摧眉折腰”;深深地为您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折服;亦深深地为您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羡慕。
您之大作无一不表现出您对污浊社会的憎恶;您之大作无一不表现出您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酒,您之钟爱,诗,您之精神寄托;月,您品性之化身。
您居陋室而不悲,因为那里没有污浊;您常食不果腹而不躁,因为你有精神食粮;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之艰难您坦然相对,因为您的志向没有违背您的初衷„„
我对您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我和白兄一样,喜爱赏月.可我有一事不明,隐,就能解决根本问题吗?为什么不学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
2 什么不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其一味地逃避,四海游走,不如去与那污浊的社会一搏,哪怕是以卵击石,也留得千古美名.
我还有一事想请教白兄。酒,乃是文人墨客们皆爱之物。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吟颂,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王翰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激动。可到最后又有哪一个不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喝得大醉,增加自己的苦痛呢?
白兄,您也可谓诗坛中以爱酒而著名的人。您是否亦是为了逃避政治的黑暗而用酒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用酒为自己的处境诉不平,用酒为自己的灵魂疗伤呢?
曾经为您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而忧伤;曾经为您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信服;亦曾经为您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所追求;更曾为您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振奋!
人各有志,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原则,则此生无憾矣!
就此搁笔,打扰了!
与李白的对话
你从青莲乡走来,带着巴山蜀水的灵气,长裾飘飘,风度翩翩,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从此,中国诗歌史上耸起了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留下了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你从百花盛开的春天走来,面对如火似霞的红杏,娇艳欲滴的桃花,雍容富贵的牡丹,你都不为之所动,你却钟情于一树洁白淡雅的李花,惊叹于她的“天然去雕饰”,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从此,你的名字就叫李白——一个注定要晓白于天下的诗魂的名字。
你从终南山上走来,带着“海县清一,寰区大定”的雄心壮志,高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进行曲,意气风发,来到了天子身边。
喜欢你的狂放,你的傲岸不屈。你不狂放,你就不是李白;你不傲岸不屈,你就写不出那么多光耀千古的诗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谪中仙”。你绝不是浪得狂名,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到你,就惊呼你为“谪仙人”,想必你就是天上的“诗仙”下凡吧。你狂得有些离谱,竟敢叫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喝完那御手亲调之美羹,然后你痛快淋漓地饮酒作诗,得意之余,还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疯歌狂舞罢,你终于不胜酒力,也不管他什么金銮殿,照样呕他个一塌糊涂,然后抽出龙巾拭吐——狂得真够可以!高力士算个什么东西,杨贵妃也徒能误国罢了,至于那个风流成性、荒淫无耻的皇帝老儿,你早就看穿了他注定会将好好的大唐江山送上不归路,他们这些国家的蛀虫,焉能与你同酌共饮?你喜欢月亮的皎洁,因此,你把月亮视为知己,经常邀她对饮,直至最终化作月魂,飘然而去。你见惯了权贵的骄横,朝政的腐朽,现实的黑暗,三年供奉翰林的御用文人生活,本非你所愿。三年,对你来说,实在是太漫长,简直是在浪费生命!你已经非常的不自在了,你如坐针毡,感觉似乎有上千只蚂蚁,在啃噬着你的自由之躯;似乎有无数只魔爪,在一点一点掏空你的不屈之魂。“安能
3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你请求放还,那个因为好色如愿以尝娶了儿媳妇却差点丢了江山和性命的皇帝,早已领教了你的才气与傲气,对你是又爱又恨,最终无可奈何,只好来个顺水推船,将你“赐金放还”。“五噫出西京”,你带着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开始了你浪游。你知道,让你沉重的,不光是你的失意,还有这个表面繁荣,暗中却危机四伏的国家。
喜欢你的洒脱,你的恣意四游。寄情山水,诗酒自娱,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此,可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你二十六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然后以安陆为中心,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你的游踪,几半中国;你的诗篇,像串串珍珠,洒落于你所去过的处处青山绿水。没有你恣情快意的漫游,就显示不出你放荡不羁的个性;没有你恣情快意的漫游,就彰显不出你那傲岸不屈的灵魂;没有你恣情快意的漫游,就找不到创作的灵感,因为你的诗,属于天地的精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就是你,像大鹏一样自在翱翔的李白,像风一样飘逸洒脱的李白,像那不系之舟“从流漂荡,任意东西”的李白。
喜欢你的才气,你的自信。你很有才气,“斗酒诗百篇”,你的朋友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直到现在,还有人说,你“秀口一张,便是半个盛唐。”你自己也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的才气,造就了你的自信;你的自信,促成了你的狂放。“大鹏一日因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你一直这样自信着,人们在你身上看到了“盛唐气象”,尽管这种气象好景不长,近乎昙花一现。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你一生以大鹏自许。你是一只未能展翅高飞的大鹏,只能躺在月亮的怀里静静地离去,留下的,是自己和世人无尽的遗憾。在“寒素清白浊如泥”的世道,或许,这正是你最好的归宿,因为,你的名字叫李白。你的归去,也充满了诗意。
第五篇:篇一: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演讲稿
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11动漫2班的谢媛。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演讲台上,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句梦想宣言出自总书记之口。这是总书记的中国梦。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身为天之娇子的我们的中国梦是什么呢?而我们有敢不敢梦呢?
答案是肯定,我们大学生有什么不敢梦的,我们不仅要勇敢的梦,还要狠狠的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因人而异,但我们的梦想都是建立在中国这块热土之上的。
梦想,周而复始。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传承着一个长长的梦,几经辗转,几经沉浮。时至今日,汇聚成了一个梦,中国梦。
有句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的,丰满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骨感是留给没有进取的人。当你在课堂上呼呼大睡,作业东拼西凑,上课迟到早退,你拿什么丰满你的理想。梦想不是说说而已,同样,梦想贵在坚持,每天多记几个单词,课堂上多坚持专注几分钟。如此,当梦想绽放的那一刻,想骨感都骨感不了。
现在我的梦想只有一个--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只有脚踏实地,方能无往不前。
这就是我的中国梦,一个依托于现实,很简单的梦!
篇二: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11幼一班的孔维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每一个人也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梦想是催人前进的动力,梦想是人生道路的指明灯。
有的人回忆过去,他们怀念昨天,有的人憧憬未来,他们幻想明天。但是他们却唯独忘了这最最宝贵的今天。
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我只是普通父母的下一代,我的梦想无疑非常简单,就是努力学习,将来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在坐每一位同学的梦想。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梦想会在我的手中生根发芽,变成现实。当千千万万的父母不再为过好日子发愁时,当在座的我们成为国之栋梁时,我们的中国梦还有理由实现不了么?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完事成蹉跎。这是古人们留下的一句珍贵的话语。在英国最古老教堂旁边刻着一位犹太思想家的墓碑,上面刻着一些深刻的文字,我这一生有很多梦想,改变世界,改变国家,改变家庭。然而到了垂暮之年我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我才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家庭,通过家庭鼓励再改变国家,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能改变。
有了梦想我们才能成长,有了梦想我们才能有未来,有了梦想我们才能强大,有了梦想,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加多姿多彩。我们大家要实现自己的每个梦想,必须勇往直前,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为了我们心中美丽而骄傲的梦奋勇拼搏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三: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知道中国有过几千年的辉煌历程,也有过数百年的风雨动荡。我曾为中国欢乐自豪,也曾忧伤悲痛。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养育了我们的祖辈,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铸造了一个曾经的世间第一强国,也是因为他们这些祖辈,使得这个帝国沦落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在那个辉煌的时代我曾记得那句话: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或许很狂妄,或许很嚣张,但它却令我深深感动,不可自拔。但我更不会忘记在哪个屈辱的时代慈禧的一句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多么强烈的对比,多么悲哀的话语,这句话令我感到气愤,悲痛,却又无可奈何。
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我们这个民族以龙作为图腾,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不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种族差,因为我们骨子里流淌着的是勤劳,是智慧,是不屈不饶,是勇往直前!
中国梦是振兴中华 民族复兴。这个梦很宏大,但并不是不可实现。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从自我做起。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目标,但必须得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就好比当初钓鱼岛事件,有很多人叫嚣着要跟随海监船前往钓鱼岛扞卫我国领土,我想说的是,这么目标很好,但是定的太高了。我们只是普通人,不是国家执法人员,与其这样还不如将自己的学业工作做好,为社会家人多做一份贡献,这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好方式。
中国,这个古老神秘的国家承载了太多的荣耀和屈辱。曾几何时,我们屹立于世界之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曾从巅峰衰落:丧权辱国 低人一等。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蜕变的过程。雄鹰要想学会飞翔就必须得折断翅膀,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得经过挫折,而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富强,就必须敢于直面黑暗!这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要!
泱泱华夏 浩浩中央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莫欺少年穷
几千年荣耀 数百年屈辱 勿忘中国梦
篇四: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
梦,是我梦孩子心中的一盏灯,它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在邓亚萍眼里,梦想是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梦,是一个人头脑中的虚幻;中国是一个成长、发展的现实之地。‘‘中国梦’’则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既给中国梦以现实的依据,又赋予中国美好的畅想------不过,每个人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每个人的立足点、着眼点也不同,所以,‘‘中国梦’’也因人而异。我,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有着自己的‘‘中国梦’’。
在这个梦里,中国是这样的,没有分裂与动荡,没矛盾与冲突,东海上,俩岸渔民共同为丰收而欢呼喜悦;在青藏高原,汉藏人民一起漂流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里,互诉兄弟情义,在北京-------祖国的首都,56个民族人民谈笑风生,欢聚一堂,手挽手为祖国的未来而奋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邓稼先是一个留学生,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忠报国。他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中国的梦便是自己的梦,自己的梦也是炎黄子孙的梦。炎黄的子孙,要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回到了中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不怕困难,还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了!随后,邓稼先又成功研制了氢弹、东红卫星。邓小平爷爷提到邓稼先说:‘‘两弹是他的勋章,中国为他骄傲!’’
有许多人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但也许他们人生的最初,他们没有豪情壮志,没有侠肝义胆,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梦想,我们要从我们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响应时代的号召,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篇五: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
如果说,今天中国的勃起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结晶,那么,若不是广大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全力支持,又怎么会有今天的中国呢?然而,在中国的腾飞大梦里,是每一个人民的小梦组合起来的,大到杨利伟实现的太空梦,小到农民的丰收梦,这些梦都有一个共同而令人振奋的名字---中国梦
现在人真是无所不能,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平,可以征服大自然,可以飞到地球外面去。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一切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山峰没有从前那么壮丽了,湖水没有从前那么碧绿了,大海没有从前那么湛蓝了,只是,生命的人口变多了,沙漠比以前更宽阔了,水源比以前更枯竭了,天上的那个洞变得更大了。
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也都是确实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抓紧一切时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把属于我们的中国变得更加美好。
我的中国梦,所有的乡村城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关爱,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照顾,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彬彬有礼,热情好客,宽宏大量,善解人意。
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从小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人生远大的目标,从而让梦想带着自己在人生辽阔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中国梦既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复兴过程中我们每一位同学自我实现之梦,()社会国家,个人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天下梦,中国梦,个人梦互为前提,彼此成全。国家梦为个人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无数人的梦连在一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
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之梦,就是中国之梦!
篇六: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我是12财会的陈坤初,我演讲的题目是《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
有梦想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虽然有梦不一定会成功,但会使你拥有生命的那份欢乐与希望。没梦,你注定是一个失败者,平凡者。从小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人生的目标,一个让自己坚持的的动力,让自己觉得活的有价值,不管结局如何,都要有一个梦想,我I、不论这个梦想是什么,这么个梦想有多大!让梦想带着自己在人生辽阔的天空自由飞翔!
我是一个90后,是幸福的一代,在父母的呵护下,我们或许没有不幸福的理由!而叛逆、无知、幼稚…一些刺激性词语却成了我们的代名词,90后---我们是非主流,但我们也有一个遥远的"中国梦"!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演讲者,将自己的心情用文字来表达,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演讲也是一个 锻炼胆量的事情,我喜欢挑战!
中国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青春岁月,花样年华,90的我们洋溢着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梦想,虽然是那么卑微幼稚,但那依旧是我们的梦,90后的我们何尝不想成为社会的主流自己的主流。现在的我身为一名学生,我会勤奋学习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本领,打牢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新的生活,新的面貌,新的社会。新的祖国,等着我们这一代90后去实现"中国梦",实现我们自己的梦,或许我们现在经验不够丰富,不够成熟,但我们有志气有理想有信念,依旧可以将自己的路走好,将坎坷踏平!
中国梦就是要敢想敢做敢拼敢成功!每个人都曾输给自己,有勇气你就能新生,我会用不灭的信念与梦想,改变发生,完成我的"中国梦".
篇七:我的青春中国梦
青春的年华里有着许多的梦想,无数华夏儿女的梦想凝聚成中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而我也有一颗装满中国梦的赤子之心。
清廉之梦
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我们想起一尘不染的清廉品质,大千世界的历史长河里有的人因清廉被刻在丰碑上被铭记在心,时常怀念,有的人则因贪腐被钉在耻辱柱上遗臭万年,让人唾弃;回望过去,历朝历代无不把清廉作为为官从政的第一法则,公堂朝廷上"光明正大,清正廉洁"的巍巍匾额在提醒着我们,只有公正无私的"青天"才有资格坐于庙堂之上,体恤民间疾苦。
且不说妇孺皆知的包青天就拿海瑞来说吧 ,他不畏强权,在担任延平府教谕时,按《会典》规定不向延平府官员下跪行礼大拜礼,他从不接受贿赂,也看不惯别的官员讲排场,主张为人正直,讲孝道,自助贫寒学生。虽说海瑞生活在明朝我们在21世纪,社会背景有着截然不同,但是人民对清廉的期待和褒奖却始终如一。当今社会不免有人心存余念,现在的官员也不免心怀鬼胎,蛮横骄纵利用自己的权利胡作非为,骄奢淫逸,腐败堕落,像毒瘤一样侵蚀破坏着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现如今脱去了"东亚病夫"的称号,肯定少不了那些对中国怀有热爱且有高尚品质的中国人的力量。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以清廉为节操的品德。
我国新一任主席习近平在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力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同时还在会议中提倡以反腐倡廉的新进展新成果取信于民。所以说不管是官员还是群众,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应当有一份高尚风气,应该读懂清廉的内涵,不论官职的高低都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坚守官德底线。我们中国人应努力做到人民和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中国不是单单靠你靠我的力量才壮大的,而是官民一心才能树立中国之风气,国家之高尚!这样国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梦才不会遥不可及 .
志愿之梦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国人的经济发展,可是有着九百多万平方米土地的大国,不可能各个地区的人民经济都带动起来,还是有一些贫困地区存在的。我想做一名支教老师为贫困地区的学生带去精神上的粮食____知识。
身处繁华都市的我们也许真的不懂贫穷的内涵,可是我却读懂了"志愿" 的含义。
一名年仅十八岁名叫Jimmy的外国志愿者曾无报酬甘愿为我们上口语课。十八岁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花季可是他却为了救一位与自己素昧平生的落水儿童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他的这种无私且无国界的爱深深地打动着我。
奉献自己是不分你是哪里人的,只要是用心的便足矣。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改变国家的贫苦是理所应当的。虽说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学生,无能力去改变。但是我坚信只要自己努力,总有一天我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那祖国土地上缺水分的花朵带去甘露的,让他们与都市里的学生一样吸收同分养料。告诉他们祖国的繁荣,也少不了他们的色彩。
花季少女的梦不是缥缈的,它承载着自身与中国的梦 , 它是有血有肉的。 就让它展开青春的翅膀,带着我的中国梦飞翔吧!
篇八:我的中国梦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演讲台上,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传统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的传承,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流离,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了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继承上一辈的中国梦,为了下一辈的中国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今夜当世博园的灯光相逢长城的目光,我们要在这里结合起所有属于未来的梦想,哪怕只是一道稍纵即逝的流星,也请关注它,也许哪一天就会触发新世纪的曙光,请未来登上长城吧!一起收获中国少年永无止境的梦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与祖国息息相关,少了谁都不行。我的梦,就是中国梦。
人可有很多梦想,但也许实现一个就足够了,只不过是刚刚才第一步跌倒,为什么就不愿意在爬起来呢?明天总是要面对的,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我们如果还想继续走下去的话,只能换一条路。天空不留鸟飞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如果我尽力了,却依然抵达不了梦的彼岸,我无悔,因为至少我奋斗过,如果我付出了,得到的却不成正比的收获,我无悔,因为至少我付出过,此刻,唯有上前,唯有向前。
小时候,其实变换梦想没有关系,你需要的是不断去想,不断地去想快乐的事情,其实梦想不必要很大,只需要你觉得这很现实,这你能够做得到,但第二个梦想和眼泪和汗水是在一起的,假如梦想离开了汗水和泪水,那么就变成了乱想,空想。
人生因梦想而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从小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远大的目标,从而让梦想带着自己在人生辽阔的天空自由的飞翔。
雄关漫路真如铁,是对自己梦想的追求,来吧!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响应时代的号召,为了光荣的未来,前进,我的梦,就是中国梦!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篇九:我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一个强国梦,不再受人欺负。我的中国梦就是继承了上一辈们的执着,让祖国更强大,人民更富有。同时,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更好的条件实现他们的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告诉所有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早在南宋就占全世界超过一半的比例,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在百余年的时间内,中国受尽了屈辱,中国的民族自信心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改革开放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中国梦也是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老百姓拥有幸福美满生活的"中国梦",以前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饱受欺凌。那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想自己的祖国强大,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让祖国强大欺凌,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是我们上一辈人执着追寻的中国梦啊!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上一辈人的梦想实现了,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洋溢着笑容的你们,作为上一辈人的梦想见证者,我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把更大的梦想交给了我们,时至今日,我们要将这中国梦继承下去。我们的祖国现在强大了,人民富足了,我们没有理由做的比上一辈差。
正所谓少年强责国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否应该为实现祖国伟大复习而脚踏实地的做些什么呢?
我的梦就是当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辛勤培育着祖国的一个个小花朵,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打好坚定地基础,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的力量。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梦想的追求;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对梦想的执着!来吧,让我们携起手来,响应时代的号召,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光荣的未来,前进,我的中国梦!
篇十:中国梦
梦想周而复始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着一个长长的梦,几经辗转,几经沉浮。时至今日,汇聚成了一个梦,中国梦,梦想,一个人怎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便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梦想生活平淡如水不知求之为何,也不知为何而求,一切都是虚伪的。是的,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经历坎坷毅然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历经沧桑信心不改。
当鸦片战争击破"天朝上国"迷梦,当西方文明剧烈冲击"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心理,当中华民族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
170多年来,无数中华儿女就执着于这个梦,为民族复兴上下求索。(Motivational model yuedu.mipang.com)而今,在实现这个梦想的新的历史征程上,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 他引用了三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2011年,姚明在退役发布会上感言:"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今天,我们每个人未必像姚明那样尽情绽放了梦想,但我们都有自己的梦,也都或多或少地实现着自己的梦。
尽管我们的梦想实现未必尽如人意,有的人还在埋怨,收入还不够高,房子还不够大,工作还不够好,看病还不够方便,但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梦想的旅程都早已离开原点,梦想的花朵已然开始绽放。
也许,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久了,我们可能忘了梦想生长的土壤。也许,有的人认为,自己梦想的实现,得益于自己的奋斗,这个时代我们国家并没有直接为自己做过什么。
然而,百余年前的中国人不敢有梦,百余年后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其间的差别就在于"中国梦".
当"中国梦"没有绽放,个人的梦又如何开花?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个人梦想生长的土壤,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梦".我们每个人梦想的成长,都有"中国梦"的成长相伴。有了"中国梦"的茁壮,我们才有了做自己的梦的自由。中国梦"与个人梦唇齿相依。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要大声宣言: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现实,是我们曾经满怀的梦想;
梦想,是未来可以拥有的现实。 梦想与现实翻涌交错之中, 中国,我想 和你
一起梦想,一起腾飞!
篇十一:青春托起中国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望,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
两会上,"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面向2948名与会代表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一名当代社会的有志青年,我们怀揣着一个个青春的梦,更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民族事业散发正能量。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如果你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可以为国家的科研、军事等各个领域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如果你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或医生,就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人才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作出贡献,每个人的梦想不同、岗位不同、贡献的大小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梦想负责,为自己的梦想去实践、去奋斗。滴水成流,汇流成海。它将推动中国的强盛,为早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翻涌,终有一日会在世界的舞台上涌起惊涛骇浪!
中国梦是美丽的、更是艰辛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在近代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遭受列强侵略,任人宰割和压迫;统治者丧权辱国,任领土被侵占被割让,任资源被掠夺,任人民被欺负,被外人称为"东亚病夫",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许多不甘被压迫的中国人渴盼复兴,无数人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苦苦探索,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找到了一条复兴之路,看到了复兴的曙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样的民魂,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它关乎国家成败、民族兴衰。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中国梦与个人梦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的梦想,固然可以归结为一种理想信念,但其内涵却远不止如此。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不该是空谈,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实践出来的,构建更完善的社会制度,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当我们人均GDP一步步上升的时候,我们国民的幸福指数也要紧随其后,把握好世界的节奏,掌控最有利的机遇,剔除自身精神的死骨、灵魂的腐肉!勇敢自信的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接受检验。对于国家是如此,而对于我们个人,踏实的利用好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把握我们最有效的学习时间,全面的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实力,才是实现我们自身梦想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家梦想的实现,都是由我们一个个炎黄子孙的梦想组成的。
终有一天,我们会成为中国梦实现的中坚力量,不如从现在做起,打好我们自身的基础,为我们一个个小小的梦想去努力拼搏,让中国梦圆满,让青春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