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第一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一)
(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顾野有麦场()②屠自后断其股()
2、如果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屠户杀狼。
3、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子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可爱者甚番________②亭亭净植________ ③陶后鲜有闻________④宜乎众矣________
2、下列句中“而”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恂恂而起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余闻而愈悲
3、文中有一个句子具体写出莲的美丽外形和可贵品质,这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________和________作正衬和反衬,含蓄突出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上文表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面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你最喜欢哪一种,能说出一些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国园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缀耕之垄上
2、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3、分别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
5、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但因“□□”,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6、用横线在上文中现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河曲智叟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何曲叟亡以应。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穷匮: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中的“之”和“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缀耕之垄上B、君之病在肌肤
B、 C、谨食之,时而南焉D、久之,目似瞑
4、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愚公反驳智叟的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看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名之者谁?() ③醉翁之间不在洒。()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B、管夷吾举于士。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D、公与之乘,战于长匀。
3、把“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本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二)
(六)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根之于陛下也。诚宣开张对听,以光先帝遣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者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文中加点词“开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陟罚否,不
宜
异
同
”
的
意
思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不诸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话填空)。
3、文本用词富有表现力有些词沿用到今,如选段中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等。
4、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处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应该“赏(奖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用原文的话填空)
5、概括上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辙生好为之________ ②称其气之小大________ ③与燕、赵间豪俊交游________
、
文
中
作
者
所
持
的
观
点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运用了两个事例,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明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史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
(八)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可矣。”齐师几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该停顿的地方。 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2、选出与例句子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例句:战于长勺。()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今珍诗赋于其上。
②例句:肉食者谋之。()
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咨之。C、登轼而望之。D、公与之乘
3、翻译句子: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第一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的词语填写。
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鲁军追击敌军选择在齐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
6、分别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①第一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度已失期()陈胜、吴广乃谋曰() 若为佣耕()会天大雨()
2、“燕雀安知沤鹄之志哉”一句中,“燕雀”和“鸿鹄”分别比喻哪类人? “燕雀”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鸿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现陈胜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和也 B胨胜、吴广乃课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龚上 D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石篑数为余言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翻泽:陈胜、吴广都被编入了適 戌的队伍。 B、失期,法皆斩
翻译: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都要杀头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翻译:今天等死也是死,发动大事也是死。 D、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苦秦久矣”一句道出了秦、王朝统治的残酷,这是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
B、因为公子扶苏、项燕都屡有战功,又“爱士卒”所以老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们。
C、陈胜、吴广都认为,如果“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D、文中写“占卜”、“置鱼腹中书”等事的目的是陈胜为发动作舆论准备,表现了他的智慧和领导才能。
7、与“陈涉少时”的“少”字读单相同的一项是()
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B、多少楼台烟雨中。C、少时,一狼径去。D、吾闻二
参考答案
一、
1、看见
2、大腿
3、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意思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4、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5、①多②树立③少④应该
6、C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菊牡丹
9、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0、①我惟独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②对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1、略
12、C
13、夫/环而攻之,心有/得天时者矣。
14、①如获至宝,至理名言。②孤陋寡闻,孤家寡人。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地利人和
1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8、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19、①同“慧”聪明②叹气③顽固 固执④穷尽 20、B
21、河曲智叟亡以应。
五、
1、①靠近 ②命名 ③情趣 ④寄托
22、B
23、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4、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25、扩大 奖惩功过,评定(人物)的好坏,不应当(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26、开张圣听
27、妄自菲薄作奸犯科。
28、作奸犯科 为忠善
29、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30、①hào②chèn③yān
31、“文看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
32、①孟子的话②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
33、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其文,而不自知也。
34、司马迁。
3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6、①D②A
37、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38、曹刿是一个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的军事才能。
39、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40、①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②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41、估计于是,就 你适逢,正赶上。
42、比喻见识短浅的人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
43、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起哉。
44、A
45、C
46、B
47、D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
张上明 [整理]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译句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4.文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 ,“陛下”指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夙夜忧叹: 。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 。
乙文: 。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
① 。
② 。
(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
(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五)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答: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
(六)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一)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 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二)1 魏 吴;刘备 刘禅。 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 (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
(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 A 2 A 3 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 (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四)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 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
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
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五) 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 ③明亮④听说,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六)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第三篇:2010届高三语文加试题专练——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0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6分)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 能
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20.《论语》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和上面语段所讲内容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即:。(4分)
(二)、阅读材料,完成19—20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能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老子》)
20.在这则短文中,老子以水的特殊作用来类比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目的在于告
诫人们为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云:“动
梁间之野马。”又韩偓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丕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
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如此物也。(节选自《梦溪笔谈》)
20.“野马”和“尘埃”典出《庄子》中的《》(2分)
22.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四)、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①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
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
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
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淮南子·泰族训》)
【注】:①临:统管、治理。
20.“夫差用太宰嚭而灭”,他的对手是重用了而成王业(填历史人物)(2分)
21.上段文字阐述了怎样的治国之道?请简要概括。(2分)
(五)、阅读材料,完成19—20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
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
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也(《说苑·政理》)
20.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阐述的道理。(4分)
(六)、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
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
十倍! 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宾
有毛遂使白得脱颖而出即其人焉。(选自李白《与韩荆州书》)
20.写出这段文字运用的两个典故。(2分)
21.概括李白给韩荆州写信的目的。(2分)
(七)、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
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淡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
不爱也。(白居易《与元九书》)
20.这段文字中的“微之”指谁?请写出白居易另一首叙事长诗的篇名。(2分)
2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八)、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
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
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苏轼《范增论》)
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0.上文中“义帝”和“高帝”分别是指。(2分)
2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认为范增对项羽应采取的态度。(2分)
(九)、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以诈力守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
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苏轼《诸葛亮论》)
20.写出语文课本学过的表明诸葛亮忠心和为刘备设计政治蓝图内容的两个篇名。(2分)
21.请概括上面语段作者提出的独到见解。(2分)
(十)、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臣闻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天子无皆勇之将而将军无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术致勇莫先乎倡
倡莫善乎私。此二者,兵之微权。英雄豪杰之士,所以阴用而不言于人,而人亦莫之识也。(节选自苏轼《倡勇敢》)
20.写出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词、赋篇名各一。。(2分)
2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不超过30个字)(2分)
2010届高三语文加试题专练——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19.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
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 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
其奚决焉 (6分,错2处扣1分)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一定要爱问。(前两空1空1分,后一问2分)
(二)、1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
不知莫能行。(一处1分)
20.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勇于示弱,学会以柔克刚(意思对即可,一处2分)
(三)、19.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
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20.《逍遥游》
21.学无止境(1分);不要盲目迷信古人(1分)。
(四)、19.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
者举贤以立功
20.勾践范蠡或文种
21.君王应任用贤能,远离不肖之徒。
(五)、19.(6分)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
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一处1分)
20.(4分)为政者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意见。(答“治国要上下相通”2分,)
文言文译文:
公叔文子做楚国的令尹,三年,老百姓没有敢到朝堂的。公叔子进见说:“太严厉了!”文
子说:“朝堂上严厉,难道说还妨害国家的治理吗?”公叔子说:“太严厉下面就不敢说话,
下面不敢说话上面就听不到意见,上面听不到意见下面不敢说话就不能相互沟通,哪儿还有
国家的政治清明呢?我听说过:顺着一针一线缝纫能制成帐幕,累积一升一斗能够充实仓库,
合并细小的流水能够成为江海。贤明的君主有听取意见并不实行的,没有不听取意见的。”
(六)、19.所以龙蟠风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自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断对一处得1分,共6分)
20.周公吐哺(或“吐哺握发”)、龙蟠风逸、毛遂自荐(或“脱颖而出”)。(写出一个得1分,
共2分)
②龙蟠凤逸:《三国志·杜袭传》:“龙蟠幽薮,待时凤翔。”龙潜伏在深渊之中,时机一到
就像凤凰一样飞翔上天。
21.希望得剑韩荆州的举荐。(2分,如答“表明自己有才干,愿为国效劳”给1分)
文言参考译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
么会使人敬仰爱慕竞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故而
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
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傲慢,不因他们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七)、19.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20.元稹(或元微之)《琵琶行》(“琵琶行”要加书名号)
21.“我”和时人对诗的看法不同。(或: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八)、19.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20.楚怀王(“熊心”或“楚怀王之孙”)、刘邦(汉高祖)
21.杀了项羽或离开他。(抄“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得1分,抄“合则留,不合则去”不得分
(九)、19.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
20.《出师表》、《隆中对》
21.诸葛亮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十)、19.(6分)臣闻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天子无皆勇之将,而将军无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术。致勇莫先乎倡,(倡莫善乎私。)(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6分为止)
20.《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可以是《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等)、《赤壁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写出两篇即可)(2分)
21.要形成军队勇敢的战斗作风,要讲究使人勇敢的方法(讲到“勇敢的重要”1分,讲到“致勇有术”1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译文:
我听说作战主要依靠勇敢,战争的胜负由士气的盛衰决定。天子没有全都勇敢的将军,将军没有全都勇敢的士兵,因此要讲究使人勇敢的方法。使人勇敢首先要使人起带头作用,使人带头没有比偏爱更好的方法了。这两点,是用兵的一种很微妙的权术,英雄豪杰都暗中使用却不对别人说(不告诉别人),因而人们也不知道这种使人勇敢的方法。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百题(文学常识题)
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B、《关睢》和《蒹葭》两首诗都选自《诗经》。
C、《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为词牌名。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苏轼。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A、《春》和《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B、《马说》和《捕蛇者说》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韩愈。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D、《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和《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都是法国作家。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
A、《关睢》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是元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B、《枣核》和《背影》是叙事散文,《白杨礼赞》和《春》是抒情散文。
C、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出师表》《捕蛇者说》《醉翁亭记》《陋室铭》。
D、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都是小说。
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
B、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中,有苏氏三父子,他们是父亲苏洵,儿子苏轼和苏辙。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辞官还乡的故事。
D、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故乡》、《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宋代人,他的作品还有《岳阳楼记》。
B、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孔乙己》。
D、《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6、下面对文学名著的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纪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7、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漱玉词》《稼轩长短句》的作者分别是李清照、辛弃疾。
B、封建王朝的官吏降职或者远调叫做"谪".C、《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
D、《小橘灯》的作者是冰心,她还著有诗集《繁星》《春水》。
8、选出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A、《威尼斯商人》的作者莎士比亚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B、鲁迅在《故乡》、《藤野先生》、《孔乙己》等小说里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C、《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都是山水游记。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仙李白。
9、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我"在少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中"月夜行船"部分童趣盎然,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永恒的魅力,突出了"我"对江南水乡生活的热爱和留恋。
B、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述了大家认真而凝重地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篇文章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热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应该把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10、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A、宋江、鲁智深、李逵、时迁都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
B、鲁迅、茅盾、老舍、朱自清、冰心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C、《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作品。
D、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课文,正确的顺序是《刻舟求剑》《三峡》《范进中举》《活板》。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朱自清的《背影》和魏巍的《我的老师》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C、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精选若干材料我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D、"我知道齐先生是学者,是专家,只可就见,不可屈致,所以我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这句台词表现了陈毅市长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性格特点。
12、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藤野先生》——《朝花夕拾》B、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英国C、斯威夫特——《鲁滨逊漂流记》——"智救星期五" D、鲁智深——《水浒传》——"倒拔垂杨柳"
13、你对下列作家的情况熟悉吗?哪一项说法正确?
A、《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B、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文成就都很高,在《马说》一文中他慨叹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诗人、学者。他的诗充满奇妙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代表诗集有《女神》《繁星》。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初唐"四杰"是指杜牧、王勃、骆宾王、王维。
B、普希金,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C、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D、蒲松龄,清代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松树金龟子》的作者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记》十卷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C、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16、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诗。
B、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黔驴技穷"分别出自于《曹刿论战》《口技》《黔之驴》。
D、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1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B、魏学 伊《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C、《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故乡》选自《呐喊》,两篇文章中的"我"都是指鲁迅。
D、《春》《背影》的作者都是朱自清,《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的作者都是魏巍。
18、选出说法有错的一项()
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
B、《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奏乐的声音。
C、《故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19、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B、《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C、《紫藤萝瀑布》和《海燕》都是状物抒情的散文,都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怀。
D、《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的作者都是美国的马克。吐温,《松鼠》《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布丰、都德。
2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表达了作者与民间同乐的思想。
B、《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题目中"瀑布"一词,用比喻手法既描写出紫藤盛开的壮观,又暗示生命长河的伟大。
C、奥楚蔑洛夫是苏联作家契诃夫所著《变色龙》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紧扣"变"字,刻画了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嘴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
D、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答案:文学常识题
1、D
2、B
3、C
4、D
5、A
6、C
7、C
8、
A
9、A
10、D
11、B
12、C
13、B
14、A
15、D
16、C
17、C
18、
C
19、C20、C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一)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释】①菘:白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元琰遽退走 ( ) .(2)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 ) .(3)向所以退,畏其愧耻 ( ) .(4)自是盗者大惭 ( ) .2.翻译下面句子。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 前后类如此 ( ) .(2)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 ) .(3) 往往以多相夸 ( ) .3.翻译下面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心不在马
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先则恐逮于臣 ..B.子之教我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此君之所以后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先则恐逮于臣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下面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 A.三易马/而三后 B.此君之/所以后也 C.先/则恐逮于臣 D.马体/安于车 3.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襄主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释】①面:当面。谀:奉承。②辄:就。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⑦语:告诉。⑧止:通“只”。
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其修辞方法是什么?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 (
)
.②当不至有龃龉 (
) .3.“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怎样说?
4.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你有何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其所居堂屋敝
(
)
.(2)吾为将 (
) .2.翻译下面句子。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怎样的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半年方得释 (
)
.(2)就笼与语曰 (
) .2.翻译下面句子。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鹦鹉甚慧”的“慧”表现在哪些方面?(应答出四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观 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1.翻译下面句子。 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临水之观,宜独往
(
)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
) .3.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将法太子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 贾 3.翻译下面句子。 民怪之,莫敢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芳容泣而志之 (
)
.(2)药之可以即愈 (
) .(3)且吾有大事未了
(
) .(4)闻言色动
(
) .2.翻译下面句子。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十)
余谓侯①本以中州隽②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③。齐虏巧负国④,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⑤,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⑥,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⑦,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⑧。顷赖士祸作,自潭⑨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
节选自洪迈《稼轩记》
【注释】①侯:指辛弃疾。 ②隽:才智出众。③南邦:指南宋。 ④齐虏巧负国:指张安国降金。后文“赖士祸作”指赖文政发动武装暴动。⑤毚(chán)兔:狡兔。⑥间(jiàn)关:崎岖展转。奏:通“走”。⑦用是简深知:因此被皇帝察知。⑧“入登九卿”三句:指辛弃疾曾担任的职务。⑨潭:指潭州。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懦 士 为 之 兴 起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
(
) .(2)顷赖士祸作顷:
(
) .(3)自潭薄于江西
(
) .3.对“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亲自从五万金兵中捆缚了五十个骑兵出来。
B.辛弃疾赤手空拳带领五十骑兵冲入五万金兵中,擒获叛徒张安国。 C.辛弃疾带领五十骑兵从五万金兵中逃脱。
D.辛弃疾仅率五十骑兵就从五万金兵中擒获叛徒张安国。 4.选文围绕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哪句描写辛弃疾率领部下日夜兼程急行军,哪句表现辛弃疾面对**的严峻形势却能指挥若定,尽显大将风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少孤,继母苦之 (
) .②荀彧进之太祖 (
) .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
) .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
) .2.翻译下面句子。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杜畿实行宽松优惠政策,对老百姓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他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十二)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
.(2)孤之愿也
(
) .(3)燕国殷富
( ) .(4)燕王吊死问孤 ( ) .2.翻译下面句子。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海瑞清廉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③宦囊:做官的俸禄。④金:银子。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户部”是负责税收、钱粮及户籍的部门。
1.解释下面词语
①卒于官舍 ( ) .②同乡宦南京者 ( ) .③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 ( ) .④旧衣数件而已 ( ) ..2.翻译下面句子
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对“不立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结伙 B.不建立党派 C.没有朋友 D.不立刻阻挡
4.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哀溺文序
永之氓成善游。一日,水基甚,有
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尽之甚,蔽之甚,里卫匹迎竺堂尘”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水暴甚 ( ) .② 乘小船绝湘水 ( ) .③ 今何后为 ( ) .④ 益怠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身且死,何以货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中的“哀溺”是什么意思?“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乘隙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步至村,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乘其隙也。 又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忽噀①其面,其人愕然,刃已揕②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己洞颈。盖已陈刍狗③,其机己失,恃胜失备,反受其害。 【注释】①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②揕:zhàn用刀剑等刺。
③己陈刍狗:结刍为狗,巫祝用之。这里指“识破机关”
1.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适值偷在市饮酒 适值:正好遇到 ..B.恃胜失备 恃:依赖 . C.遂曳矛而斗 曳:扛着 .D.乘隙 隙:漏洞 .2.对“一”字的解释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壕州定远县一弓手 B.有一偷亦善击刺
C.后有一壮士 D.一举而毙
3.上文中“一偷”与“一寇”被击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 .②执而鞭之 ( ) .2.翻译下面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 ( )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 . ③吾徒相教 (
)
.④徒以有先生也 ( ) .2.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窃槽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②驾:驾驭、统摄。 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④方:酒方。 ⑤仕:做官。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3处)。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2.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酒家 (主持,掌管) . B.以鲁酒渍之 (浸泡) .C.索而饮之 (索取) .D.今子以佛夸予 (夸奖) .3.翻译下面句子。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讽刺了怎样一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语段,比较阅读
(一)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 .(2)天祥泫然出涕 ( ) .2.翻译语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唯,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桔倾样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薄暮冥冥 薄:迫近 B .沙鸥翔集 集:集合
C .人不对 对:回答 D .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2 .下列句中“然”字与其他三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然 B .满目萧然 C .百事也尽然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3.翻译下面句子。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 .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三)
【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乙】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 ( ) .(2)方敢示人
( ) .(3)无处濯尘缨 ( ) .(4)某怒而去
( ) .2.翻译下面语句。 ①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段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②非学无以广才 ( ) .③悲守穷庐
( ) .④又相天子
( ) .2.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A.或遇其叱咄 ( )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 .D.若既不出户 ( ) .3.翻译下面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坐盗
( ) .(2)其实味不同 ( ) ..(3)生于淮北则为枳
( ) .(4)使者反 ( ) .2.翻译下面句子。 (1)齐人固善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公使使者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
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闻崖上有声甚厉 ( ) .(2)渐近临之 ( ) . (3)久之,蛇竟死 ( ) .(4)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 ) . (5)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 ) . 2.翻译下面句子。
(1)然审视殊无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有一老父衣褐 (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 .⑷谷年十有五 ( ) .
⑸是负义也 ( ) .⑹乃载祖归养 (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捐祖于野
移其民于何东 ..
C.父以足受
不以物喜 ..D.直堕其履圯下
其如土石何 .. 3.翻译下面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语段阅读参考答案
一、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一)1.(1)急忙;(2)缘故,原因;(3〉先前;(4〉这,这样。2.有人涉过水沟偷盗他家的竹笋,元琰就砍下树木做成桥来使他过沟。3.此题答案开放,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宽容的做法,最终感化了盗者,使得乡里不再出现偷盗行为。(2)不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做,实际上是纵容了偷盗罪。
(二)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1)像 (2)这 (3)夸耀(炫耀) (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 3.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5.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6.开阔的胸襟。
(三)1.D 2.B 3.(1)这以后便可因此跑得又快又远(或:这以后便可以跑得又快又远)(2)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 4.失败的原因:(1)一心想取胜,注意力不集中;(2)没有抓住比赛的关键问题即调理马。 启示略
(四)1.阿谀奉承 比喻 2.当面 遇到 3.某备有一百高帽 4.示例:①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②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五)1.(1)居住 (2)担任 2.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墙壁瓦石的缝隙里,蛰伏着各种虫子,不能伤害它们的生命 3.为下面的故事作衬托,突出他“仁心爱物” 4.文章通过“不以个人喜怒杀人 ,冬日不修敝屋 ”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仁心爱物”的美好品德。
(六)1.(1)才(2)说话 2.(商人)就许诺它,说:“我应当亲自送你回归大自然。” 3.(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思维敏捷,及时倾诉自己的不幸(4)离别时情真意切 4.不要剥夺他人的自由,不要剥夺其它生命的自由。
(七)1.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2.宜:适合 是:此 、这 3.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4.八月之望。
(八)1.C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 4.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九)1.(1)记:记住 (2)给„„吃药 ; 吃药;用药治 (3)结束;完;了结 (4)脸色;神色;面色 2.(1)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 (2)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 3.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
(十)1.懦士/为之/兴起 2.(1) 称(或认为) (2)不久 (3)逼近(或靠近、迫近) 3.D 4.(1)勇擒叛徒张安国;(2)平定赖文政武装暴动。(答到大意即可) 5.至通昼夜不粒食 谈笑扫空之 6.(略)
(十一)1.①苦:让(他)吃苦头或者虐待(他)。②进:推荐,举荐。③诣:到。④化:教化。2.翻译: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 3.C
(十二)1.(1)降低身份,指谦卑;(2)愿望;(3)殷实富足;(4)慰问。2.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3.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4.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十三)1.①死 ②做官 ③只有 ④罢了 2.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3.A 4.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十四)1. ( 1 )涨(2 )横渡(3 )落后(4 )疲惫 2.①其中一个人虽然拼命划水,却前进不了多少。②自己都将要死了,还要钱做什么呢? 3. ( l )替被淹死的人感到悲哀、惋惜。 ( 2 )这个人很愚蠢,要钱不要命。
(十五)1.C(曳:拉、牵引)2.D(程度副词,一下子) 3.一 偷:一举而毙,乘其隙也 一寇:盖已陈刍狗,其机已失,恃胜失备,反受其害 4.恶人并不可怕,只要分析出他的弱点,就一定可以战胜他。(十六)1.拿 用鞭子打 2.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3.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十七)1.①能够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②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③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十八)1.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2.D 3.自鸣得意地自以为有了独到的见解。4.讽刺那些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或: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的人)。
二、文言语段,比较阅读
(一)1.(1)通“避”,躲避。 (2)眼泪。2.(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3.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5.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二)1.B 2.C 3.①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②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4.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5.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6.C
(三)1.(1)放置,放下(2)给„„看,让„„看(3)洗,洗涤(4)离开 2.(1)第二天拿出来读一读,就发现毛病很多。(2)一会儿,那个人有狂奔回来。3.“一”字表明梅花只开一枝,极言数量至少;也可能是第一枝。 更能体现“早”的特点。4.甲:作诗要反复修改。乙:作诗炼字很重要。
(四)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扩展 屋子 辅佐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 3.(1)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五)1.B 2.A有时 B地方 区域等 C交往 D门 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4.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六)1.(1)犯罪,(2)它的果实,(3)在,(4)同“反”,返回 2.(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景公派使者到了。3.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七)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 2.(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3.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4.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八)1.(1)穿着 (2)回头看 (3)离开 (4)通“又” (5)这 (6)于是、就 2. B 3.(1)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 (2)哪里有(因为)年老就抛弃他的呢? 4.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 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5.敬老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