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法
第一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法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研论文: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研论文: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总之,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绽放异彩。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
“352”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一、 重诵读更重理解,采用固定程序阅读法
可以对文言文采取固定的阅读法,(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由于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同时也略过其对自己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用这种方法去教学生阅读文言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而且对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
二、 重讲解更重理解,采用讨论式阅读法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文言文讨论式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经采用“通读全文--初步感知--互动感悟--局部突破--鉴赏创造”的策略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三、重课内也重课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所谓“立足课内”就是采用“分层阅读法”进行教学。教师实施这种阅读法时,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具体操作法是:
(1)第一遍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
(2)第二遍细读全文,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
(3)第三遍精读全文,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来并解决,再试着说明文章的写作特点;
(4)第四遍速读全文,把课文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 所谓“向外延伸”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总之,对文言文的教学,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第三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并且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和思想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策略。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引导学生夯实基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采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型、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实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夯实基础;自主探究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简练的语言,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可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是望而生畏,把它看做是难懂的天书,面对文言文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为了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思考中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潜能。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言知识的探究中,通过自主思考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理解文言文内容,并借以传授中华民族积极的思想文化。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发挥其对学生的愈合美育教育作用。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夯实基础,帮学生把握好字词关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发展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不变之处,也有变化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变化之处,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语言基础在学习和探究中才能够灵活应对,轻松理解。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字词关,让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以及一些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含义。这些词汇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的用法,在运用和理解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促进学生能够掌握词义,理解文章。在翻译实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语境分析法来探究。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常见,要确定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还可以采用词类活用法,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当文中的实词按其本义、通假等都无法解释时,学生可以从此类活用来考虑。
在理解句子中的虚词时,教师要关注有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某种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因此,学生必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多数情况下,虚词与实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别。学生可以理解这些词的用法,理解起来文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掌握文言文基本句型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地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在思维上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运用到阅读文言文文章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认识到一些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基本句型,比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成分省略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
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根据语法功能辨别句式的能力。要想正确理解并翻译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必须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及句子结构的知识。倒装要以现代汉语主谓宾定状补的常规顺序作标尺来判定,如果宾语跑到谓语或介词前面去了,就教宾语前置。被动句指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是句子的主语而非宾语,翻译时要注意加被动词。与此同时,学生要分析语境,根据语感辨析。有些被动句,语句上没有特殊的语音标志,就要凭借语感,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如“戍卒叫,函谷举”,可依据上下文的理解,“举”的前面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只能解释为“被攻克”。有些判断句式既不用判断此,也不用语气词,也可以通过上下语义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三、合作学习,提炼文章思想和中心
新课改倡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彼此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分享知识,开阔视野。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会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思想,进而形成全面的理解。学生的交流会让学生对知识不断地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提炼出重要的信息。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通过合作的方式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并体会文章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感,促进学生在讨论中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和信心。学生通过合作分析会深入文章的主题,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畅游在文本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学生的沟通讨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难忘。
四、师生互动,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互动和探究,促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交流下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会轻松地找到学习思路,产生灵感和探究动力,进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目的。
在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学生可以采用析意图的方式,有关历史的文章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学生要认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分析时学生要抓关键,在文言文中,大多有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一些抒情、议论性语句,抓住这些体现文章中心而又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关键语句是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去讨论文章
三、四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形成师生互动。通过对于文章的探究和讨论,学生会探究出文章中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文章先写了霪雨霏霏,迁客骚人会“物悲则己悲”;后写了春和景明,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学生在互动分析中透过了文本中的现象,看到了文中本质的信息,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不断地积累,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提高语言技能。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互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让学生文言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5期
[2]陈吉.语文品言悟美――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2年14期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巧妙“教”文言文
巧妙“教”文言文
随着课改的推行,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难点问题,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深感其任务之艰巨。为此,我在此谈谈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以抛砖引玉。
一、 培养学生多读、多背、多诵的习惯。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从在着很大的距离,其中的意思对于中学生而言。,并非全懂,也并非全不懂,这时应该通过多读,多背来 弥补其不足。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增强文章语感,汲取其中的精华。所以培养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 教师点拨其文路和文义。新的教育理念以为,教师是开启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金钥匙。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与启发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承担起这一 角色,引导学生接近文言文,走进文言文,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文言文的兴趣。就一篇文言文而言,其中必有一些文字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更影响到学生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该运用简洁而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理清文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从而让学生很自然的迈开这一难关,向文章更深层次 的内涵靠近。
三、 师生互动,共同直译其文。在理解文路的基础上,倡导师生共译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以更有效的思维走 进文言文课堂。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在此我倡导直译法,更忠实于原文,争取做到字字落实,只有在难以直译时,才辅以意译。这样既便于“教”,又便于 “学”。
四、 善于归纳总结,增加学生的知识库。学过一篇文言文作品,不能一过了之,而应该增加归纳总结的环节,有助于以后的文言文阅读。因此,在学习完此文后,学生必 须按照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典故等一系列的分类,归纳总结已学过的文言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才能够规律化、系统化,进一步增加其知识积累,往往在以后的 学习中会有很大的帮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五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小课题
浅谈初中生文言文能力的思考
————小课题研究报告
常兴中学 屈玲慧
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和继承这份宝贵遗产和财富,是我们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无论是以前的和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都是相当可观的,这说明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正因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它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文,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远远超过了现代文,而且中考文言文也占相当大的分数,从而使文言文学习和教学倍受关注。
1 重视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抓好起步阶段
常言说的好:“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理,要砍柴,就必须先“磨刀”。“磨刀”就是为“砍柴”做准备,打基础。刀磨好了,砍柴还不容易吗?所以,我认为对文言文基础几乎等于零的初中学生来说,首要的工作是先打基础——“磨刀”(培养兴趣,树立信心),而非急于收获——“砍柴”(要成绩)。对于任何一门学问来说,兴趣和信心都是异常重要的,文言支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在初一新生没有接触文言文之前,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如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上,这看似走了弯路,实际上是明智之举,从长远看乃是一条捷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学第一册第一篇文言文《童趣》之前,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学习“铁杵磨针”的文言小故事,由于他们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这个故事的白话文,对故事的内容已有所了解,所以,学生学起来会觉得一点都不难,这样,给学生的印象是:学习文言文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就会产生一种信心和欲望。继而,我们可以顺水推舟,向学生说明“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是同源异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我们只需将那些不同的地方学好就行了,所以,文言文并不难学,不要怕,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还有老师呢,从今天起,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向文言文世界,去领略那里的旖旎风光,去采撷那里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和勇气。之后,老师还应当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从大的方面讲,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许多有生命力的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从小的方面讲,目前我们的中考、高考的试卷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分数来自文言文。所以,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把文言文学好。
兴趣有了,信心有了,目的和意义明白了,学生就象一柄磨得飞快的利斧,其砍柴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2 鼓励熟读背诵课文,注意语感培养
儿童学步是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的,没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在孩子连第一步都走不稳的情况下,就教其跑和跳的;教书法的老师也往往是从基本笔画教起的,而不是从间架结构开始的。他们都遵循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然而,我们的部分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违背这一规律,一开始就字、词、句、篇、语法等等一股脑的合盘端出,紧接着是有关的试卷铺天盖地,致使学生消化不良;方法上也很死板,教师在上面一句一句的翻译,学生在下面一句一句的记译文。这是很不好的,因为一搞这样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其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所以,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文能力的培养。从多年的
1 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熟读、背诵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了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以后,对将来大量的阅读文言文,以及对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一定字字句句都弄懂,完全可以像牛吃草那样,不妨先吞下去,然后再进行反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比如,对于实词教学,只讲那些通假的、古今异义的,一词多义的,词类活用的少数几个词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实词,告诉学生一条规律就行了,即大多数单音节实词都可以扩展成同等意思的双音节实词;对于虚词,如“以”、“之”、“乎”、“者”、“也”、“矣”、“焉”、“哉”等,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指出词性,最好不要涉及句法。如《童趣》一文中的“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讲到这里就可以了,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如果讲了,别说程度一般的学生,就是程度很好的学生也会感到茫然,学习兴趣就会扫地,本该活跃的课堂就会鸦然。不如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用来熟读、背诵课文。其实,语言是一种习惯,读的多,养成了习惯,自会心知肚明。
总之,语法之类的东西,在尚无文言文基础的初中,最好不要讲。弄得越烦琐,学生越头痛,留到高中讲不迟。新课标明确规定:“评价初中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重视能力培养
学生最终是要离开教师而走向独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习惯和求知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常言道:“给人以鱼仅够一餐之用,给人以渔可供一生之需。”而我们有些教师(包括以前的我在内)则往往是给人以“鱼”,而非以“渔”,且往往做一些越俎代庖的傻事。诸如本来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能自行解决的东西,却偏偏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本该让学生集体讨论的问题,却往往直接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表面看来是节省了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与人“合作”、“探究”的良机。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助长了他们的惰性。所以,我们必须放弃手中的“权利”,把课堂尽可能多的还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先行解决一部分自己就可以解快的问题,这样的学习不但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自身的潜力,事实上,有很多东西,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人合作领悟到的。比如《爱莲说》一文,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个八九不离十。当然了,不“越俎代庖”,不等于撒手不管,相信学生学不懂的地方,会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到那时,我们再辅导也不迟。
总之,只要是学生能做的,老师就不要“大包干”,不要“越俎代庖”,那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看似爱之,实者害之。
4 引导积累词汇、语汇,增加有效库存
在熟读成诵,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失时机的做好词语和句子的积累工作,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库存,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对于一些常用的通假字的积累,古今异义词的积累,一词多义词的积累和词类活用词的积累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一些优秀古诗文,名言警句,有生命力的成语、典故等等,应做到不但会说,而且会用。不难看到,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文化名人,他们之所以被人们尊重和景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积累了很多知识在脑海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学富五车”,“喝了一肚子墨水”,以致于他们谈起话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知识的大量积累,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一些“真
2 知灼见”,才使得他们成为今天的名人大家。这又像一些富人,他们今天能成为富人,不是因为天上掉下了馅饼,他们的财富,也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知识是要积累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就会产生力量,而且靠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像“猴子掰棒子”的人,是成不了“家”的。
5 力争学以致用,实现最终目标
前文已经提到,文言文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学了不知道用,岂不是等于没学。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承了这笔财富,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它,跟眼前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有意义。如《论语》十则中的条条语录,要么讲了学习方法,要么讲了学习态度,对于每一则的学习,都不宜只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上,而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畅谈一下自己学过以后的感想,写成随笔,向几千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通报一下目前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讨教一些解决办法等等,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都是有好处的。万万不可学了不用,如果那样,就等于“死读书,读死书”,就是“守着金山讨饭吃”,岂不叫人笑话。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五步”教学法,不仅适合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而且适合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和每一年段的教学。“学无定法,教书亦然”。但我们只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去积极思考问题,好的教学法一定会被我们的广大教师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