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全文)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全文)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第一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摘要】朗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重要的作用,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了研究。【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第一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摘要】朗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重要的作用,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它指出了朗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作用。新课改后也强调,初中生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朗读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有效措施。所以,要明确语文课堂朗读的必要性,注重改变其现有的不足,使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一、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

(一)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朗读中要求学生眼口并用,调动学生感官的同时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时,更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带给学生新鲜的课堂体验。尤其是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对许多新事物存在好奇心但又存在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缺点。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中教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若可以采用合理的背景音乐伴奏,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那么在朗读的过程中文章里浓浓的父爱以及孩子对父亲的心疼自然而然就深入学生的内心。长此以往,学生就更愿意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因为在朗读中,他们有直接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会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向往和探索心理,有助于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二)朗读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是培养学生信心的手段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何种方式的学习,都渴望受到他人的肯定。无疑,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中是积极主动的,但青春期也使得他们存在一定的羞怯心理。此时,朗读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他们必须克服内心的恐惧,勇于站到人前,并大声朗读,这对他们的胆量是一种极佳的锻炼,而朗读收获的掌声进而又树立了他们自我的信心,以后无论遭遇何种情况,定能以此道待之,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有这样的一个实例,某初中生因成绩差感到自卑,但其语文老师发现该生朗读课文十分富有情感、动人,抓住这一特点,老师鼓励他在课上为同学们进行朗读示范,并多次表扬他,该生受到鼓舞,更用心朗读,这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胆量,也使他有了自信,各科成绩竟有了起色。可见,朗读无形中带给学生勇气,是增强初中生胆量、信心的有效手段。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朗读的重视仍有欠缺

调查发现,在初中语文的课堂里,许多教师并没有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去强化朗读在课堂中的作用。比如,许多教师将朗读仅安排在课前几分钟,时间太短。其次,他们采用较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如更多的语文老师是自己读,学生只需要听,而后他们的任务仅是概括段落大意以及中心思想,从头到尾都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很强的参与实践感,自然感受不到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更可怕的是,许多教师将朗读僵化为一个必要程序,所采用的形式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只会让学生生出厌恶无趣的心理。如此,朗读反而成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阻力。

(二)朗读的实施过程存在不合理

许多教学案例表明,许多教师将朗读带入初中语文课堂时,所采用的形式是不科学合理的。具体说来,大部分教师不区分各种课文存在表达思想、文章体裁等的不一致,统一采用的或是全班齐读,或是小组轮读,或是单个抽读的形式,反而掩盖了朗读的情趣。除此之外,也要关注的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自身的练习,无论是朗读的技巧、情感的传达,甚至是最基本的普通话标准也达不到。试想,若老师都无法率先做出表率,又如何能指望学生受到熏陶爱上朗读,爱上语文呢?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应试,强调的是硬性灌输学科知识,却忽略了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文之美,这是语文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水平

(一)呼吁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重视朗读

教师和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想朗读教学有质的提高,就要彻底改变二者固有的观念,让他们真正重视并用心朗读。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把控者,首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首先要把朗读重视起来,如可以在课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更长时间的朗读。其次,初中生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文章的朗读中,明确朗读对自己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科学实验指出,同校相邻的两个班,两个语文老师各自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一个十分重视朗读,时常在课前组织学生一起诵读当堂课所要学习的文章,旨在振奋学生精神,提高他们上课的注意力。而另一个班的老师却不是十分重视,对朗读总是不了了之。结果,前一个班的语文成绩明显优于后一个班。这也更加证明,师生都重视朗读,才会更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

(二)优化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需要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比如,针对教师普通话问题,教育部门应提高对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的要求,为上岗的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定期的普通话培训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其次,应加强教师对朗读的应用水平,尤其是针对不同题材、风格的文章,教师一定要有区分意识,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举例来说,教师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祥林嫂》时,可以尝试分组、分角色朗读,让组内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分析人物情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最后相互点评,学生不仅可以实践起来,也能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理解,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各自的表现给出点评,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三)注重语文课堂中朗读的创新

教育在发展,学生在成长。所以,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为了保持独有的生机与活力,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语文课堂中朗读的创新。从选材、形式各方面进行创新,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的朗读选取多国语言的朗读版本,让学生感受语言与文字交融的魅力。又或者,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朗读引进更多形式的配乐,增强意境。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中,朗读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永葆生机。

总的来说,朗读带动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培养人生自信心,我们一定要重视其现阶段的不足,进行更科学合理的改进,才能确保朗读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出现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成为他们有力的助推剂。

(编辑:龙贤东)

第二篇: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感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感(2011-01-03 16:31:36)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论文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感

古往今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要,但多数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却少了琅琅书声,显得单调枯燥。语文教师要明确朗读的意义,精心设计朗读环节,指导、示范学生朗读, 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朗读之花绽放于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朗读,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 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回归文本,还课堂以琅琅读书声,但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状。不知什么时候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很难听到或激情飞扬或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师生一堂课里绝大多数时间都纠缠在纷繁复杂的理性分析中, “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教学往往来去匆匆,如雁掠去,且无痕。朗读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是走过场。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教师的教法观念没有改变。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讲为主,而且一讲到底,独霸课堂。这样一来,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就少了, 甚至没有。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教师只让学生在课堂泛泛自读,并不提出具体要求。一味放教学录音,不亲力亲为,作示范,也不对学生试读进行指导。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或朗读时间少,或读不得法。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没有培养成,语文能力也就差。三是课堂朗读方法方式单一。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最喜欢采用学生集体齐读的方法,这样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也就很有可能会“似有实无”。新课程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回归文本,而回归文本的关键就是要多读课文,重申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我认为首先要明确朗读教学的意义。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它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胸中如能装下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致“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同样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能找到答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就无从感悟文章;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文课。我们应让朗读之花绽放于课堂。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素养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尝试。

一、精心设计朗读环节。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文章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教学

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朗诵是学习一篇课文的重要步骤。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则是托起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学习一些散文、古诗词时更应该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例如,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文章的主题就会越鲜明。

二、指导、示范学生朗读。我们相信大部分学生是爱读书的,但并非每个学生都会读书(或是说不会进入作品所渗透的感情中朗读作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可持续提高。比如在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时,因为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大部分学生利用注解和工具书就能疏通课文,所以我就把教学重点定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初读和疏通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揣摩曹刿、鲁庄公说话的神态、语气。大家都认为曹刿的语气应是自信的,要能读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鲁庄公的语气是没把握的,要读出鲁庄公的“鄙”。接着让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读,然后指名朗读,师生就该学生读出的人物语气进行评点。时机成熟了,我才范读,最后让学生再试读。这样靠读靠叹诵取得的效果,有时理性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又如学习古诗,学生比较难把握朗读的语气,我就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在备课时, 把古诗制成投影片,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重音、停顿、感情升华处进行勾划,用 “/”表示间隔,用“√”表示升调,用“.”表示重音,边读边标出,甚至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学生学习诗歌的激情就出来了。这样就抓住了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长进。

三、努力培养朗读习惯。课堂是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仅靠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指导 学生给自己制定近期、 远期目标。例如每届新生,我都留下每个学生入学时的朗读原始录音, 然后帮助其制定目标,很多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之后,朗读水平与当初入学相比,真的可以用 “刮目相看” 几个字来形容,这算初中期间的一个远期目标。我还有个习惯,每学期开头两周都要求学生利用早晚读和课余时间读完整册课文,并在语文活动课上轮流介绍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一篇课文(规定用 3—5 句话)。另外,每节语文课前都有“三分钟说读训练”,学生可以朗读课文片段或即兴演讲或讲故事等。我班每个周末还有一个固定的“家庭作业”——听新闻联播,并且经常举行一些演讲比赛、背古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朗读技巧,从教师的范读中学、从电影电视广播中学、从同伴身上学,“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是学生最好的范文。让我们回归文本, 还学生琅琅书声,使朗读之花悄然绽放于语文课堂。让学生读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读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读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l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做法

刚上初一的学生,就接触到古诗词,由于和小学知识有点脱节,所以学生学起来都比较困难,提到如何教古诗词的问题,我也很困惑,究竟怎么教好呢?的确,古诗文离现在生活比较遥远,文字习惯和情感与学生有较大的隔阂。从教学大纲上看,初中生在初中阶段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似乎除了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背诵、默写外,也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是让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境进行体会和感悟,总是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如果只是按以前的方法,串讲、默写,可能也掌握得不错,但比较枯燥,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不利,尤其是对初一学生,应尽量增强趣味性。

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样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识素质的提高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并能让学生较直观的体会古诗的情感美以及语言美。

1、体会意境美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初春景色的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很难体会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多媒体放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诗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那翠绿的青山,如因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然后再让学生随朗读录音朗读诗文,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训练,训练充分到位,教学效果良好。在这堂课中,学生伴随着春意盎然的画面,主动参与,兴趣盎然。

2、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

例如指导朗读《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屏幕上显示一幅幅图画: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这时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随着音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边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深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即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在练习时就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这样,同学们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不仅把握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而且培养了语感,使他们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词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行、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 使至塞上》“大么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用的十分绝妙,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你有更好的字可以替换吗?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课件展示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

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的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画面中领悟到“直”“圆”字的妙处。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与朗读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与朗读

甘肃省陇西县首阳初级中学

贾强

【摘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书是要读的,朗读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的重要的作用。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方法;兴趣;理解。

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以讲为主的课堂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朗读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更要读起来,在朗读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陪养高雅的气质,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朗读。

一、抓好朗读,理解课文。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对初中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加强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说明文教学最适合这样朗读,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章词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教师在范渎和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读重,哪些应该读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或绘声绘色。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主旨,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段尤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反复试读、体会感情。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途径。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散文诗教学最适合这样朗读,例如在教学《海燕》一课时,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如何在大海上高傲的飞翔的?对课文中有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句子要反复朗读,在读中体

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例如在《海燕》一课中,海燕像黑色的的闪电,在高

傲的飞翔,这句话既写出了海燕的颜色,又写出了海燕的敏捷和迅速。一堆堆乌

云,像黑色的的闪电,在无底大海上燃烧,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十分的恶劣,

可海燕没有被这些吓住,依然在叫喊着高傲的飞翔。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

常的重要,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抓课堂,抓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去赏析。

二、注意方法,培养兴趣。

朗读中最关键的是普通话要标准,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

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

始,学生的普通话不一定标准,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

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

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

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

好的效果。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

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

这是符合学生需要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

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

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就能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

界。

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老师的教学肯定也不同,也就是说教无

定法。可大多数教师在学生初读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

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

情基调是什么?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

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例如在教学《再塑生命》一课时,说先提出这篇课

文的主人公是谁,再提出再塑生命的人是谁哦?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在塑生命

的人?对于一些文辞优美的文章,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

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

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的课文,

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对于描写父亲爬

月台买橘子的这一处对的描写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把握动词的合理运用;还

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好父亲爬月台的速度以及作者对父

亲的感激之情。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

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弄不好就

是白浪费时间。

朗读的方式很多,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够很好的

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

彩的朗读方式,如教师泛读、小组比赛读,单个读,听录音等。只要我们教师能

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

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

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沁园

春 雪》一课时,就是自己范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

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

以便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分角色的朗读也是我们多加注意的,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

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

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

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种方法最适合小说单元或戏剧单元的教

学。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

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

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

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

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

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

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

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做到最好的朗读。

三、 加强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加强训练朗读提高阅读能力了?朗读之前,需要

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沁园春·雪》的雄浑,《背

影》的质朴、清淡,《水调歌头》的豪放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

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

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

术效果。我认为朗读训练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抓好结构上的停顿,即是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等次的停顿。停顿的

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停顿的等级根据停顿的时间可分为5

级。一级停顿是题目与正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停三拍;二级停顿是

句号、冒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停两拍;三级停顿是分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以

停一拍到一拍半为宜;四级停顿是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为一拍;五级停顿是

顿号所表示的停顿,是最短的停顿,大体上是半拍。其次适当的停顿可使朗读者

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

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来吸引自己,来吸引听众。

其次要抓好重读音。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

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重读部分就是重音。词组重音:联合关系短语同样

重读;偏正短语修饰成分要重读;主谓关系短语,谓语重读;表结果、程度、情

感的补语重读,如"打扫干净"、"悲伤极了";动补短语,表趋向的动词重读,补

语不重读。句子重音:短句谓语部分重读;句子主语是疑问代词时,主语重读;

一般情况下,定语、状语、补语应读得较重。其次是逻辑重音,这是根据上下文

对句子中一些词语加以特殊强调从而重读的音节。逻辑重音比语法重音重而长,

其位置不是固定的,它随着语言、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

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荣誉"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荣誉",重音不同,

所强调的意思也就不同。逻辑重音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比喻、照应等。还有

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

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有时是重叠的,

感情最浓烈的词语,往往正是句子中最关键的词语,是逻辑上应强调的词语。为

了取得好的效果,除了重读之外,还可以用长音、顿音、急音、徐读等特殊手法

来表达。让学生读的绘身绘色,读出意境,读出内涵。

再次要把握好朗读的语调。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语调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语音的高低,是因声带的张弛而产生的区别。文句之中特别主要的字眼,或是前后彼此关联照应的词,发音需高一些。就一个句子而言,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需前低后高;意义完结的文句,祈求或是感激的文句,需要前高后低。语音的强弱,是因肺部呼出空气的多少而产生的区别。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其尾部应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语音的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单位时间内,发音数少就缓,发音数多就急,把握好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综上所述,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去赏析,在朗读中去感悟,在朗读中去提升自己的水平;特别是语文试卷上阅读理解题更要默读,在默读中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阅读理解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不喜欢读到喜欢读,从被动地读到主动地读,让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 宜春实验中学 钟思超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初中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实施朗读教学课程,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每个初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现状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师生对朗读教学认识不高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师生之间都不太重视朗读教学。老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主观上认为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没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考试内容就默认不是教学重点,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还不如背背,古诗考试还可以用得上,因此都是敷衍了事,学生没有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就慢慢地对朗读失去了兴趣[1] 。在教学中朗读没有被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教学成果。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 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济南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 2 感人?所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是十分而且必要的。

(三)朗读方式不当

在初中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朗读的练习方式就是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老师让大家一起朗读,方式古板单调,不适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偶尔老师也会实行随机点名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生读完后老师很少进行有效的评价,多数时候都不进行评论,不注重学生的朗读情感和语速等考查,只要没有读错的字就可以,时间久了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学生朗读训练少

由于教学对朗读的不重视,所以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通常就找几个上课比较积极的学生进行朗读,其他的学生很难得到锻炼的机会。朗读练习时有时无,根本没有完善的课程安排,更没有专门的老师给学生讲解朗读技巧,朗读被当成教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更不用说质量好坏了。

(四)老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没有做好课前准备

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语速太快、吐字不清、结结巴巴等,一段课文读下来很困难,即使勉强读下来了,也丝毫没有感情色彩,完全体会不到朗读的乐趣。学生完全没有系统的朗读技巧和常识。不知道什么样的情景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哪里应该快读哪个字要轻读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被及时解决,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就很难再改回来。

二、朗读的应对策略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语文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接受新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提高全体同学的朗读水平。因为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多种朗读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应该注意朗读的内容与形式,重点选择一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有很美意蕴的文章,然后再以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除了大家齐声朗读和自己朗读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角色朗读、分小组赛朗读、接力赛朗读以及依据课本形式进行舞台剧表演等。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加强课外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朗读训练,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然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样也重在实践。它不能只靠课内练习,还必须要辅之以多种多样的外朗读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朗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层的认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

1、介绍优秀课外朗读读物

4 想要激发学生课外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首先得有好的课外朗读读物。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一本好的朗读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得大。教师要结合课内教材的特点,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一本课内教材最终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优秀课外朗读读物,最终寻求到经典的适合学生朗读课外朗读读物。只有优秀的课外朗读与课内朗读读物相互引发,相互影响,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充分的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朗读习惯。许多读物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课外朗读读物,比如名人传记类、童话寓言类、科普读物类、文学艺术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读物都是学生的最佳选择。班级内也可以开辟“读书角”,初中生有一些必读书目及一些优秀刊物,像《读者》《视野》《青年文摘》《诗刊》等。对于课外朗读读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好朗读材料在进行朗读,具体方法归纳如下:其一为抄读法。 其二为精读法。其三为跳读法。

2、开展各种课外朗读活动

朗读活动具有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课外朗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能将其限制得太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朗读活动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

3、收听和朗读有关的节目

教师可以利用午休和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收听广播,观看与朗读有关的访谈节目,CCTV3 的电视散文展播,CCTVl0 的《子午书简》等节日。让学生在常听常看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学习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纯正普通话,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朗读兴趣,培养自己的朗读意识。

(三)尊重学生的朗读心理

教师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能只是照顾个别优秀的同学。对待没有勇气朗读的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不能随意打断他们,让他们阅读结束后再给予指导,而且指导时应该用恰当的言辞,不能打击学生的信心和朗读积极性。

(四)教师应强化朗读训练

教师要想更好地教育学生,自己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朗读有关的知识,强化自己的朗读水平。对此,学校应该健全有关制度,定期举办语文教师的朗读技能比赛,来督促教师进步,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朗读[2] 。

在初中语文朗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鼓励式教学的原则,多鼓励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即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些错误,老 6 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表达艺术,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慢慢地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认真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艳娟. 7-9 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有效实现情感教育的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杜凯丽.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4.

第五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摘 要: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笔者在朗读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体会

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搞好了朗读,课会上得轻松愉快;同时,还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用眼睛去“读”书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遗漏;当我们不止用眼睛看,还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调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成倍提高。可见朗读确实是学习中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我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搞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自身要能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

在教学中,我认为,每一篇课文,不是都能找到专家的录音磁带,教师就要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的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以为,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如文言文,学生尽管大多普通话比较准确,但能读出一点味道来的实在很少。而教师的范读,能够体现朗读的某一方面特定要求,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和气息。再者,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老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我们知道,朗读分为欣赏性朗读和思考性朗读。欣赏性朗读旨在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形象,要进入境界,绘声绘色、悦耳动听。思考性朗读旨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有阶段性。如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让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朗读成为学生动脑的过程。这种朗读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形式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实实在在的思考性朗读。思考性朗读有一个前提,即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启发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沟通新的知识联系,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当然,教师的启发和学生朗读的关系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先启后读,也可以边启边读,还可先读后启等。

二、朗读不能走过场,教师要肯下功夫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选的课文大多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在教《海燕》、《我爱这土地》、《理想》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个教学板块:听。

(1)请学生听男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画面”。

(2)请学生再听女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情感”。

(3)请学生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以声传情”的细节,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读。

(1)请学生自己朗读。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2)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与表达。①请学生试读某一段落。②请学生在轻音乐中朗读。③请学生评说几位同学的个性化朗读。这个训练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

古人曾主张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说的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内涵和精髓所在。

三、加强语感训练,狠抓文言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文言文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在教《童趣》、《论语十则》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一共读七遍,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在检查学生的背诵时,给每个学生建立背诵卡,让学生课余时间找老师“过关”。一学期结束,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必须到老师处单独背诵完,而且达到规定的分数。另外,采取课堂上的“激将法”,看谁的记忆力最好,背诵的又快又准确,老师表扬并给予高分。有的学生为了能拿高分,提前预习课文并背诵。老师课文刚讲完,竟能滚瓜烂熟地把课文背下来了。这时候,全班同学常常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借此启发、激励其他学生。

另外,诗歌教学更要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表情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

四、以朗读、背诵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常常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尽管学生接触的生活和可以观察的内容很丰富,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大量的是需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间接的生活素材。很显然,这就要多读、多背诵;离开多读、背诵等方法,要提高写作水平是很难的。这不仅是写作上的借鉴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上丰富和生活上的间接积累问题。经常朗读、背诵,就会于潜移默化中使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慢慢变成学生语言储蓄库中的一部分,在口头交流时自然而然脱口而出,在写文章中也就用上了词汇。

这些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方面,我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同时也有了很大收获。我所带的班级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当然,我朗读的“特长”也为我争得了荣誉。在公开课上,我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学生富于感情的朗读,为课堂添了不少掌声。朗读,既让教师尝到了甜头,又给学生带来了益处。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全文) 论文资料 第1张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全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全文)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