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第一篇:鲁迅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鲁迅爱书的故事》读后感
读了《鲁迅爱书的故事》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鲁迅爱书的故事》这篇文章记述的是:鲁迅先生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幼年时期的鲁迅,十分爱护书,看书前总会把手洗干净,小心翼翼地捧着书,专心致志地阅读起来。成年以后,鲁迅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的乐趣和事业。靠一些简单的修书工具,把书修好。所以鲁迅珍藏的书没有污损、破散的情况,他乐意把书借给别人,但归还是看到破损,会不高兴的。鲁迅还主动把书送给友人、寄出去时总是仔细包扎妥贴。
我和鲁迅来比真是有天壤之别。我每次买完新书,先是把它阅读一遍,看完后随手扔在书架上,当要去找某本书时,都是找了半天才找到。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借我一本作文书,我拿到书开始阅读起来。吃饭时,我把它拿到餐桌前边吃边看,结果我一不小心把汤打翻了,把书弄得既湿又油,可我却满不在乎,(只)拿到了阳光下晒一晒就塞进书包,准备还给她。第二天,我来到学校,拿出早已破散了的作文书递给她,她看了气得直朝我翻白眼。从此再也没有人借书给我了。这就是我读书的最大缺点。
从今以后我要好好保管书,不让它们有半点破损之迹。我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爱读书、爱惜书、爱修书、爱买书的人。
第二篇: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若不是老师推荐我们去看《故事新编》,我还真不知道以笔为刀枪与旧社会抗争的鲁迅一向行文严肃,竟然会有如此有趣的作品。
《奔月》的男主人公后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英雄,他射日的史绩至今被人传诵,他和嫦娥的爱情故事也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我们总相信英雄会被人永远记住,后羿和嫦娥虽然是悲剧二人应该相互思念,至死不渝。然而在鲁迅先生的《奔月》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英雄,不一样的嫦娥奔月。我们看到,当九个太阳被射落后,英雄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光,他得到的是没有人崇拜,没有人关心。他的天生神力,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没了用武之地。此时的他早已不是什么人人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一个拥有大庄园,拥有表面上的风光,而实际上为油盐酱醋而烦恼的普通人。如果他的从前还有留给他什么,那就是回忆,还有人们对于射日英雄的潜意识中的崇拜。但那崇拜是对天神的,不是对他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天神的真正身份。我们的英雄不见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这位英雄,那些他曾应以为傲的一切都没有了用处,有些甚至成了他现在生活的阻碍。他的箭是他寻求食物的工具而非英雄的象征,可是后来就连寻求食物的工具也变得勉强。他的弓太强,箭头太大,所以将麻雀射碎了;他的箭法太准,百发百中,以至于漫山遍野的飞禽走兽都被他打完了。我们的英雄迷茫了。
这样的后羿,让我想起了某些国家体育运动员。许多国家体育运动员都是红极一时的冠军,曾经他们不仅给自己带来的荣耀,也为国家增添了光芒,他们是普通民众口中的英雄。特别是体操运动员,他们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去进行体操训练,由于忙于训练,许多运动员都没有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所以他们的文化程度很低。十多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他们体育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但是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二十多岁已经算是老运动员而要选择退役了。由于我们国家对于运动员退役的保障还不是很完整,很多运动员退役后就等于失业了。有些运动员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普通的公司不可能录用他们,所以出现了前几年的曾经的世界冠军,如今沦落为行窃小偷的新闻事件。故事中的后羿,和这些运动员的经历,没啥不同。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时刻跟进时代的脚步,我们在一生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学习新技能,这样不仅是为自己谋得生存的技能,更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灵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要老是沉沦于记忆,沉沦于过去的辉煌。即使你再拥有以前的金牌,即使你再拥有无敌的射箭技术,没有了比赛的场地,没有了漫天遍野的禽兽,你的金牌,你的箭术也就失去了光环或用武之地。
嫦娥偷吃了梳妆盒的仙丹奔了月,这形成了对后羿的背叛。上古神话里端庄美丽的倾城美人嫦娥,不复见她的孤傲清冷,而她自然也没有奔月后的幽怨与无奈,我们眼里看到的,在这故事中,嫦娥成了现实的市井小民,她不满足的现实生活,只是一个喜欢抱怨、很世俗、一点也不温柔体贴、贪图享受的普通女人。故事中,我们很明显地领会到,没有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最终还是抵不过面包。这则故事,不知道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想法,还是只是把这种社会现象以借喻的手法列举,让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究竟是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我想若这两者都能兼顾,那么幸福美满不在话下。
看完了这篇文章,其实我还不是很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编写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没素材可以写而发挥所谓的想象力吗?查了一些背景资料,才知道,先生还是以前那位先生,喜欢讲这话说那理。后羿被遗忘以后,或者说落寞之后,乃至遭到嫦娥的遗弃之后,他的复杂的精神状态。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又与厦门时期的鲁迅的心境产生了某种应和。实际上作品中后羿与逢蒙的对话,还有嫦娥、使女的议论很多都直接呈现了鲁迅当时所受到的攻击。因而鲁迅正是以这种油滑表达了对于现实与落寞的嘲弄。
小小的一篇故事,在人生观能给到我些许的启发,使我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
第三篇:便当里的头发读后感
《便当里的头发》是关于母爱的一个小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了便当里的头发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便当里的头发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便当里的头发》这篇文章,老师让我们写读书的感受。
读了《便当里的头发》这篇感人的故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发生在贫困时代的故事。有一个同学每天吃的便当永远是黑黑的豆豉和夹着一丝丝头发。同学们觉得这位母亲很恶心。后来同学们去了他家后才知道他的母亲是个盲人。母亲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每天精心为儿子准备便当。便当里每一根头发都凝聚着母亲的爱。这种爱永远比什么都强。
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一位盲人母亲,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每天在黑暗里,小心翼翼精心为儿子准备便当。这种母亲的爱是多么伟大!多么无私!我们没有理由去计较这位母亲精心准备的便当,但我们可深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那边当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母亲深深的爱,这应该是最美味的便当!因为里面满满的全是母亲的爱!这个故事太令人感动了!
联想我自己,都觉得惭愧,母亲为我做了很多,条件这么好,我都没能深深体会到母亲的爱,我觉得实在是不应该。
我读了《便当里的头发》这篇文章,给了我做人的机会。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妈妈感受到我的爱,就从以后每一天做起!就从现在做起!我今又一定要体会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回报这一切。便当里的头发读后感2
在我的书架上放着许多书,书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回味无穷。其中有一个故事最让我感动,我每读一次,心灵都会被触动一次。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便当里的头发》。
故事讲的是在一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同学连中午带个像样的便当到学校的能力也没有。一位同学总是带着黑黑的豆豉,而且,他每次吃饭时,总是先从便当里捡出头发,然后再若无其事地吃下去。别的同学都感到恶心,悄悄地议论他,认为他的妈妈一定是个邋遢的人。有一次,“我”去他家作客,才发现他的母亲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
每当我读到这里,都会感到鼻子一酸,,眼前的字变得模糊起来……我想:虽然这个同学的便当里每天都有头发,却是母亲小心翼翼为他装的便当,那不只是一顿午餐,而是母亲满满的爱心!在温暖的母爱面前,一根头发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的生活和他比起来,简直有着天渊之别。每天饭菜可口,营养丰富。只要我有胃口,妈妈会变着花样为我做好吃的。只是,我已经习惯了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珍惜妈妈的爱,更不知道感恩,甚至还乱发脾气,简直像一个刁蛮的小公主。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的饭,忽然发现饭里有一根头发。我尖叫一声,拿起头发,气呼呼地去找妈妈,愤怒地说:“看!这是什么?”妈妈连忙说:“对不起,可能是我不小心掉进去的。”我生气极了,把筷子一摔,说:“我不吃了!”转身跑进了卧室。
每当我读到《便当里的头发》这个故事时,就为自己的表现感到惭愧。故事中的那位同学真是一位爱妈妈的孩子,宁可迎着全班同学鄙视的目光,每天从便当里捡出头发,也从不责怪自己的妈妈,他是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妈妈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能再给妈妈增加烦恼。而他的妈妈,从不知道便当里有头发这件事,依然每天幸福地为儿子装着便当。和这位同学比起来,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想:如果我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我一定不会让妈妈难堪。可是,这种事情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
爱是阳光,爱是空气,它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的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爱,让我们用心感受身边的爱、珍惜身边的爱吧!便当里的头发读后感3
是谁,总是清楚地记得你的若干个第一次;是谁,总是为你祝福为你挂念;是谁,总是愿意为你倾注一切,毫不犹豫——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
《便当里的头发》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学生,他吃的便当永远是黑黑的豆豉,而且每次都要从便当里捡出头发,才可以开始吃。有一天,这位贫穷的同学邀请“我”到他家去玩。“我”来到他有个双目失明的母亲,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亲人了。
读到这里,我感觉到一阵鼻酸,那个贫穷的同学的便当的菜虽然每天都是豆豉却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那不只是一顿午餐啊,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爱无处不在。比如,我爸爸长期在外奔波赚钱,是为了建造我们这个幸福的家庭;妈妈更是辛苦,既要帮爸爸分担工作,又要监督我的学习,以及负责一切的家务。由此我说让我来洗衣服,她严肃地说:“把你的学习搞好就行了!”这不就是爱吗?文中妈妈的头发见证了母亲的无微不至,对她儿子的爱;而我妈妈的话语中也是充满了浓浓的关爱之情!
父母的爱常常陪伴着我们,就像空气,时刻围绕身边,却又常常让我们不易察觉。你察觉到了吗?如果你感受到了这份爱,就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去回报你辛劳的父母吧!
第四篇: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 ,下联为“恐鹈鸥之先鸣” 。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鲁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五篇:鲁迅爱书的故事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有种习俗,大人往往给孩子一点钱,叫做“压岁钱”。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五年级:无名英雄2